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内容提要:欧洲宗教世界观祛魅之后,社会以理性化运转和组织。在此之后,人的思想逐渐窄化,将世界用已知与未知划分,而非用世俗与神圣来感知。徐兆寿的《鸠摩罗什》以当代/古代、中心/边缘、理性/信仰这几组参差对照的概念来理解一个远离当代的高僧大德,最大可能地保留了信仰具有的包容弹性。在古代的文明里面寻找现代的踪迹,在现代的废墟里寻找古代的生机,是独属于“当代”的课题。这也提示了,在理性、德性、信仰,以及审美的交界处,文学仍拥有巨大的空间。

关键词:徐兆寿 《鸠摩罗什》 信仰 理性 精神危机

书写一位高僧是困难的。障碍不在于如何从史料和传说的层层覆盖下找到关于他的真相,而是在试图将信仰领域引渡入认识领域的过程中,如何让被理性和科学规约的现代人愿意接受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一片完全不同的土地,和一位近似“非人”的圣德?徐兆寿就为他所理解的鸠摩罗什写了这样一部书——《鸠摩罗什》。恰如鲁迅所说,对于《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①,与之相关的讨论无法回避的是,《鸠摩罗什》书中所描写的已远离当下精神生活的际遇,虽向读者呈现了丰富的历史面相,也留下了难以照亮的死角:陌生的西域大地,不可知的神迹,文明之路上信仰、德性与理性的碰撞……我们既可见又不可见地遇到了这多重障碍。

文学最初和最终的诉求到底是什么?当徐兆寿写下《鸠摩罗什》这部书,他其实是在提示我们,不要把群星闪耀的光点、黄钟大吕的绵延尘封成历史的琥珀,我们应当担负着这项使命:找到一种合理的形式,审视习焉不察的现代话语方式,由远及近地去理解自我的文化处境,为当代人书写一份当代备忘录。

在徐兆寿笔下,鸠摩罗什的故事有一个逻辑完整的开端和终结。而更具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自序和虚构的卷外卷则以其流畅切几的当代故事打破了这个传记的圆整感。这几个人——作者徐兆寿、叙述者“我”(徐教授)、张志高、冯大业、唐季康,从人性的滋养和知识的精神危机谈起,抛出了一个斯芬克斯之谜,我们是谁,从何而来往何处去,精神背面到底有着怎样的底色。从“起源”之处来理解鸠摩罗什的传道故事,反而会发现,“一切皆有缘起”,缘起之处无论如何也剥离不开西域空间。在迦毕试国的北山上,鸠摩罗什被母亲钦派了去中土传扬佛法的伟业,当他携带着这个理想逐渐向东,所经之地,勾连了整个亚洲文明。

罗什走过的这条路线,被殖民者和近代学术命名为“丝绸之路”。早在汉朝通西域始,这条横进中亚的道路,就已经担负了经济互通有无政治纵横捭阖的功能。其后三国动荡、两晋纷乱、十六朝政变,无数的分裂与对峙、涌入和内化,让精神获得了一个漫长的调试过程。我们看见了文化沉淀下的后果,那就是佛教盛行,禅诗、玄学诞生,还出现了莫高窟等一批佛像石窟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景象。在今天中国的语境里面,这片遥远的土地如果不大加想象,除了商机,可能就只是难以捏合成型的历史遗迹而已。而通过鸠摩罗什去观照当时的凉州和长安,却能呈现出更加庞杂的以凉州为中心的一个侧面中国。

与我们的经验相比,罗什经历的是反向的文化冲击。两晋政乱以后,黄河沿岸的文人学士除了南下避祸,还有一部分投凉州张轨。因此,凉州有着深厚的儒道学术和道德积淀,加上佛教西传,成为了一个极具包容的场所,是文化的理想容器,正如李致为鸠摩罗什讲《道德经》时所说,佛教依靠道家的经典解读,帮助自身的理解传播,也因此道家的经典沾染了佛教化因素。而这段文明交融的历史,是整个世界史的组成部分,却也是最容易被遗忘和抹煞的部分。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在海洋文明大盛之前,世界围绕着这一条陆地草原的欧亚大通道在不断地展开。而凉州则是这条文化通衢上一片完美的绿洲,凉州历史的存在,既昭示着自己的价值,也提示着中心和(被霸权话语限定的)边缘的互动。反过来说,现代对于历史的概括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西方特色的认识传统,而鸠摩罗什和如今试图想要理解他的人,都需要从思想的源头出发,从凉州看中国,从边疆见中心。

我们看见的是,鸠摩罗什通过翻译带来的佛教义理如何构成了我们中华文明的一部分,甚至给我们的文明提供合理的基因。值得注意的是,从传统里挖掘资源,恰好不是为了证明文化的自闭性和自足性,而是说文明可以在不断的容纳和裂变——而非孤立中,获得和平。罗什的传道意义正在于此。他在西域的活动,是将他所信奉的佛法楔入儒道的土壤之间,同时反向的,也是吸收和感悟中土文化的过程,且参与到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中。《鸠摩罗什》没有完全复原当时西北一带的盛况,但是创制凉州乐舞这则故事却形象地阐释了异质文化的融合互生。它的前身龟兹舞,虽来自向佛礼敬的姿态,但颇具当地原始宗教色彩,间接引发了流血惨况,因此在罗什的指点下,墨姑与段业改造了舞蹈形式,加入了儒家温柔敦厚的雅正特色,抚平了文明之间可能的冲突。一众儒生如叶清商、商古者,他们不愿与吕光这等撺权夺位的武夫合作,文人的柔弱对抗恰好是对“道”的坚守,这和鸠摩罗什信奉佛法的诚心一样,坚如磐石,不能被无理之“势”所左右。这也是罗什能够对陌生的处境产生情感认同的前提。

文明的厚重,使这片沉默的土地孕育了祖母那样的善人,曾经给予文明以极大的包容的地域,如今还能给予人们什么?在文学方面,这种探索并不少见。很多作家都在对主流(霸道)文化深深失望之后,开启了对另一种生命力的寻觅。

《鸠摩罗什》中虚构得最为成功的人物非张志高莫属。他1980年代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分配至西北工作。在严密压抑的学院体制内,散淡而睿智的张志高郁郁不得志,索性自我放逐。阔别几十年后,他不再有勇气踏足北京,高架桥和匆匆行人所代表的现代速度,拍打得他站立不住。他身上那股不识时务和憨气土味,怯弱狐疑和格格不入其实代表了一种被强势中心目光所攻讦的尴尬和恐惧。而在一部书写知识分子精神追索的小说《荒原问道》中,也有几个同样孤独和执拗的灵魂。他们所敬重的骨气、义气、大气,一次次引领他们进入情感的原生地,自然的神秘和苍茫,未知的恐惧乃至庇佑,一一交织而不断绝。最终,张志高返身而还,在世俗的事物都远去之后,他走回到东方文化的传统之中,寻找能够解决这个时代整体性问题的药方。正是这样一部描写信仰的书,将文明起源与情感缘起缝合起来,从磅礴的土地再次出发,来到当代的精神迷惘之处。

二、两种鸠摩罗什和人的“内面”

随着理性的大幕拉起,信仰体系切换到了以“人”为中心的世代。整个20世纪,人的“欲望”叙事与启蒙理性相互协作或者此消彼长,启蒙理性强调客观的头脑,身体自由意志强调感官的本能,尽管二者在禀性上势如水火,但它们在个人主体性确立层面上时有契合。因此,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上来论证人的欲望,并不是要矮化人,而是以科学之名全面认识人之主体,论争人情、人欲,和人之理性的合法性,其实也是人要为自己的行动开辟一个没有先验障碍的战场。一个人跨越于天真和复杂的路线交界处,心中盛满欢欣艰辛,我们称这个过程为成长。在现代启蒙观念里,“成长”是人性和时代的象征:故事主人公经历一场身心历险,在勇气的获得之后逃离危机之塔,而此次“获得”会为日后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神支撑。这就如康德所说,人学会主动运用自己的理性,脱离加诸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因此,“内面”的状态就是人在自我溃败中的自我克制和挣扎,而成熟就是在这过程中感受到的人的主观力量。对于人的生长性和历史性的描述就是启蒙的文学。

鸠摩罗什固然是一个信仰时代的精神领袖,但对于历史远处的现代人,想要以知识或者感情理解他,只能首先将他降格成一个“人”,还原他的“成长”。对于鸠摩罗什的破戒问题,《高僧传》中记载“被逼既至,遂亏其节”。施蛰存的《鸠摩罗什》将这八个字敷衍出了一大段故事,他写出的是理被欲冲破时的阴翳和无措。修行中巨大的挫折使罗什不得不正视个人情欲,他破戒的事引发了在僧众中的信任危机,为了扭转颓势,罗什使出障眼法完成了“吞针”神迹。在内心,他一直追悔当初信佛的选择,而渴望走下蒲团,重新披上凡人的衣裳。因此,这个罗什就是一个经历了梦想、歧途和渐悟的现代人。启蒙运动使人们认识了自我的力量与局限,在一次次运用了理性之后,信仰发现自己的主体本质不过是凡人,而且凡人之“凡”竟不可破解。从此,我们用这个启蒙的信念理解一切。

当说到“文学是人学”的时候,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人性被历史的进程所拓深和窄化的历程。汤显祖的杜丽娘在姹紫嫣红开遍之时,情(欲)让她可死可生,明末文学家李贽、袁枚等肯定私欲的声音更是振聋发聩。近代以来的中国启蒙思潮,宣扬“德先生”与“赛先生”,重新建构了一种以科学替代宗教的启蒙话语模式。不同的是,西方的启蒙对立面是王权、信仰,我们则更多关涉了古今之变、东西之争。在“涕泪文学”感时伤世之后,被压抑的现代性又隆重登场,喧嚣导致的麻木带来了长久的惯性。坐怀不乱是儒家评价君子的基本标准,具足戒也是佛教所要求的一项铁规。但随着生命的奥秘被科学不断解码,杂糅着对抗王权和宗教的现代世俗思想,我们已将人分解成了骨骼、肌肉和血液,尤其是把欲望和快感进一步分裂成了肾上腺素、多巴胺、内啡肽和催产素之后,我们就知道了,人类的身体正义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而戒律和禁忌则是人性之路上不解风情的拦路虎。然而,这种颓废而个人的现代认识,可能被我们以“现代”之名遮蔽了人性自由的多种可能。

如今我们再提到施蛰存的《鸠摩罗什》,肉体的非理性性欲却鸠占鹊巢,覆盖了“人”的复杂性,而被作为一种肤浅的谈资津津乐道。对于道德圆满、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人们总想窥破他内心褶皱里的不堪,把他拉下神坛,与我们保持同一种高度,甚至要比我们更低,美其名曰打破神秘镜像——而这,恐怕是理解鸠摩罗什时最大的问题。徐兆寿在书写罗什的两次灾难时,并没有着力于呈现他抽丝剥茧的心路历程,而是直接带入对于佛法的深究,这里才隐含了一个高僧的修为境界。徐兆寿像一个精神分析者,他并不用现代人思维去揣测鸠摩罗什——那看见的不是罗什,是我们自己而已。

必须追问的是,决定人的行动和追求、幸福感和匮乏感的那个“核心”或者说“主脑”在哪里?是精神还是肉体?如果精神存在,那么它所需要的是深度的痛苦还是彻底的欢愉?回想一下,打破礼教以夺取自由的行为本身,建立在身体正义的前提之下。后现代哲学也倾向于将身体知觉等同于心灵波动,而不再追溯柏拉图等人的步伐严格划分精神与肉体。顺理成章地,文学成为俗世原则的艺术表达,即关于疼痛和舒适感的文字化展览,笔墨乐于逡巡在“我”之“内面”。在《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中,柄谷行人用知识考古学勾勒了内面自我被建构的过程,但是他并没有成功地将“内在自我”祛魅,作为一种文学表达路径,“疾病的隐喻”常常延伸为心灵的溃疡与疮疤,它占据了我们的视线。

那么,《鸠摩罗什》的面向是什么呢?作为高僧大德的鸠摩罗什照样有困惑,他常常自问的是,为什么在梦里身体也会突然遗落它隐秘快乐的种子,对佛的一腔信仰是否就可以证明,身体的感受无足轻重?在施蛰存的理解里,罗什的欲望一次次赢得博弈。但是当时的施蛰存无力反思这个问题:如果对身体感受的诚坦是一种美德,那这种美德的效力是永恒的吗?人欲在多大范畴里代表真理?徐兆寿是这样做的,他考察了罗什沉浸其中的佛理资源,并在破戒的危机节点上,援引了《维摩诘经》。有家室的维摩大士在世俗目光中逆流而上,只为将受轮回之苦的人们引渡到佛国。罗什所信奉的大乘佛法,是一种牺牲精神,几乎可以被理解为先验的道德,无需证明,更不需证伪,类似于亘古不变的星空。至于为什么会渲染鸠摩罗什的预知天气、察看前世、运法求雨、舌化舍利,巫术密仪诸多神迹?显然,徐兆寿是期望佛教,而不是鸠摩罗什自身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仅仅是这个伟大信仰的一个棱面而已,那么,其破戒也只是为护法利生方便,不仅于佛法无损,还成就了另一番涅槃,有这样的牺牲与功德,鸠摩罗什就不应该被钉在佛性和人性交叉的轻佻支架上。

欧洲17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非同凡响,打碎了人与神的精神隔板,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与上帝交流,这踏出了个人实现精神自由的重要一步。再加上,通过科技发展和启蒙运动的双重努力,人类对于理念世界进行了一场毫不留情的“祛魅”。实际上,无论是实在的感官世界还是抽象的多维空间都存在许多难以认知的暗物质,虽然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可以用脑电波和血压值等数据探测人的无意识反应,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准确捕捉那些人性中的幽微时刻?

这让人想起《荒原问道》里的两个知识分子,夏忠(夏木)和陈子兴,两代知识分子,一个渴望隐居荒漠周全平安,却因各种波折重返纷争的中心,最后出走寻道不知所踪;另一个从戈壁走出半生,找不到心的归属。老怪夏忠,从来都不是一个循规蹈矩者,而是一个孤独个人,在吞噬性的时代躲藏于荒漠中的小村庄。重回校园后,拾起了福柯的人学武器,后来又返身拥抱古代的玄妙智慧,比如《黄帝内经》《易经》等。而陈子兴,在生命中最真挚的感情幻灭之后,远赴希腊寻找少年时代种下的期许。他们所遭遇的精神之难,并不能依靠物质和形势的转变而得到解救。可见,当人们无法为自己“现代性的后果”引发的危机负责时,就渴望一种更强的力量来接管心灵,把自我的命运放置在一个更高的期待之上。而这个靠近自己真实心灵的过程,是我们扬弃“人”的有限性所必须要跋涉的艰难道路。

三、理性之上的信仰表达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现代性就是欧洲宗教世界观祛魅之后,社会的运转和思维的组织方式理性化的过程。理性俨然成为了最神圣的法庭,不过,法庭何曾端详和反思自己呢?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一文中,明确地表示了对理性独断论的怀疑,他描述的不是我们能够用理性达到什么,而是我们的道德应该如何。也就是说,卢梭是试图在道德良知和自然情感的基础上重建真挚的宗教信仰;黑格尔鬼使神差地完成了理性的神秘化;康德更是表示“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②。他们都力图在世俗之外理性之上,开辟一个感情的场所,寻求安放信仰的可能。美德不可教,“灵魂能把它从前知道的事情,有关美德和其他事情,回忆起来”③,它是一种超脱于时空和个人的理念。德性并非理性认识的结果,理性是习得,德性是传承。也就是说,信仰是建立在理性的否定之否定之上的。这样看来,知识(理性)、道德(德性)和信仰(宗教)组构成的三角地就是我们认识人类心灵的要塞。这里无意于以概念界定三者的相异之处,而在于找到它们的交融。

“中华文明理性早熟,不是宗教而是礼教替代了原始文化。”④这种理性早熟,善于为我所用,把任何外来哲学和信仰都化作了本土的存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不仅能适应儒教的规范,还能补充先在形成的思维,拓宽思考的限度。关于“行生死之教”,“孔子之说尚未完成,董仲舒之流虽有努力,终止与天人感应而已。老庄之说,在于觉悟,与佛教相类,然庄子仍然迷惑于自然的真宰问题,后道教将其引申为宗教,也只是止于神仙耳,尚有很多不圆通的地方。所以八百年以来,生死之教尚缺耳。这恰恰就是佛教有为之处”⑤。在儒家的观念里,人生的价值就在世俗生活本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凡俗的人可以通过道德的修养和事业的实践达到圣人境界。“敬鬼神而远之”和“未知生,焉知死”的态度说明,人们并不愿意过多谈论死亡,因为死亡是不能够通过理性推演所明确的神秘境地。道家学说总是此也可彼亦可,意义不断被正负转化而不存在决然对立。佛教不仅要以死来提示人的生,还要导人出生死,不再重坠六道饱受生死疲劳。

鸠摩罗什所致力于传播的大乘佛教,我们不妨将它指认为一个关乎德性实践的信仰。他拯救的对象不分贵贱高下,所有的人都有资格放下屠刀沐浴佛泽。这不仅仅蕴涵了颇为博大价值,与墨家的“兼相爱”心意相通,“其‘人人皆可成佛’之信念中,蕴涵着强烈的‘众生平等’诉求”⑥,它的情怀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得失,因此反向消解了世俗的价值观念,也就是佛家所谓的“破执”。

我们生活在一个观念体系疯狂嬗变的状况里,因为我们骨子里浸润的西方文化是以自我否定和更新换代为发展机制的。目前看来,原有的结构崩塌以后,人们并没有迅速找到构建新的价值体系的“法门”。因此,无论是张志高也好,还是陈子兴也罢,都会在他们的精神生活出现某种危机、或曰契机后,一步一步挣扎着摆荡到理性和世俗的另一极。但这种“执”,却是在世俗中被破的,其间夹杂着大量的理性计算,毕竟,谁不是在出生之后没几年就被父母教会了数数和加减法呢。不过,信、望、爱,或者说牺牲、仁、道、义,却是类似于与生俱来的,已被苏格拉底推证了的一种传承在灵魂中的特质。这才可以解释,为何北天竺的贵族,少不更事就发愿要传播佛法,化缘行乞十磨九难,也无法熄灭其心诚意坚。

虽然在我们谈论鸠摩罗什的时候,不得已要借用西方哲学、宗教术语甚至现代政治观念,但这正可说明,佛陀是在比较中现身的。若没有心灵在生活的碰壁,对于鸠摩罗什精神的渴求也就不存在了。作家是站在当代人的精神立场上出发去寻找出路的。对一些远离信仰太久的人而言,信仰是历史的剩余物,是时代被自我淬炼后残留的渍迹,渍迹的坦然存在是以神秘和审美为前提的。而这个大部头的《鸠摩罗什》赋予这位高僧和佛教的,并非灵性之美,而是扎扎实实的形态,朴拙凝厚的风格。

徐兆寿描绘了鸠摩罗什真正看到佛法的那一个时刻,“他看见一只猛虎在夕阳中向东张望,目光已温柔无比,早已脱去野兽的凶猛,像一位兄弟。他伸出手,想拍拍它宽阔的额头”。⑦这就是用和煦的情与善去扭转丑与恶,佛义的圣洁、浓郁的抒情混合着良善的宽厚都是这种教义的特色,可见,信仰的“不可理喻”和难以言说并不妨碍它的魅力。信仰不是向死而生,它并不那么悲壮,也不会多么孤独。在鸠摩罗什的修为愈发完满之时,摩挲着《广弘明集》的“我”,也完成了自身理性和德性合一的旅程,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我”并没有剃度出家,可是在心中结下了佛缘,这应该才是佛教对于世俗中人最大的意义。

无论是在浪漫主义的纯自然美学,还是西方马克思文论的视阈里,文学的力量,都要在审美解放论或审美自由论的前提下得以迸发。徐兆寿在专注于神性问道之时,必须清理这道心理关卡:文学的艺术水平的准则究竟为何?文学又何为?“文以载道”的“道”在特定的时代里被刻意窄化而饱受诟病,但是有必要否认这个事实——传播、教育、感染也是重要的文学维度吗?显而易见,作者的书写,是为了纪念一种精神和重申一个信仰,这就是“道”。他是从当代的困厄,而非自己的、“我”的困厄出发,走向了他者,只不过借由鸠摩罗什的名字呼唤着你我。他说:“我们今天缺乏的不是有关道德的维护与批评,而是一种哲学的观念,一种哲学的形式。这便是形而上的辩论。”⑧我将这段话理解为用故事和哲学勾勒道德的能力。《鸠摩罗什》里自信磅礴地再现了大量的辩论场景,可是一般的读者可能会囿于阅读习惯而呼唤虚构的美丽翅膀。写作的苦心和阅读的接受之间的症候,更是表明了,这个时代,倾听辩论的耐心已经弥散。面对严肃的、直抵生死的问题,思维的脾胃被狭义的“向内转”以后的“我”拖垮了。我们无法以包容之姿理解论道,摩擦出火光的只有机锋,一种非你即我的二元对立模式。事实上,论道是切磋,无胜负而有善恶,善在这里总是以一种智慧和宽容去涵盖恶和疾,比如小沙弥时期的罗什降服竺明就展示了论道和包容的德性。

在现代的传统之内,寻找一种让信仰在理性和世俗的时代继续生效的方式,在古代的文明里面寻找现代的踪迹,在现代的废墟里寻找古代的生机。这是独属于“当代”的课题。“一种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人的生活起始于反讽”⑨,克尔凯郭尔如是说。那么,厘清了历史的缘起,看到了人的内面,早已见识到了生活的混沌之后呢?在嘲笑、哂笑、大笑的力量凸显出颠覆性威力时,它同时暴露了心灵参与危机和艺术表达危机。从信仰到文学表述的山道,本不应如此崎岖,但是信仰确实难以抵达。除了佛法本身,如何能够集结完整的理论来指导我们今天的心灵实践,重新开启一种健康的心灵历史。也许,平和、宽容——艺术有这样一层底色,就像石窟佛像似的,散发出静默的笃定力量。人类的理性如果是在历史中产生的,必然携带着历史的胎记,那么历史之外的事物——浩淼宇宙繁星点点,复杂人性奥义无限,都依然值得我们等待,它们逐一展开自身的光华。

①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②[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③[古希腊]柏拉图:《美诺篇》,《柏拉图全集(修订版)》(第4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8页。

④杨春时:《世俗的美学与超越的美学》,《学术月刊》2004年第8期。

⑤⑦徐兆寿:《鸠摩罗什》,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第307、47页。

⑥韩毓海:《天下:包纳四夷的中国》,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页。

⑧徐兆寿:《我们丧失的文化基因》,《党政干部参考》2012年第10期。

⑨[丹麦]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汤晨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思想报告,也叫思想汇报,是党员或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与党组织保持经常联系、沟通,求得帮助指导的一种方式,有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自递交入党申请书开始每三个月写一次思想汇报,如果你是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就写你要求进步的思想活动和事情;如果你是积极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年二季度学党史思想汇报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2021年二季度学党史思想汇报5篇

【篇一】2021年二季度学党史思想汇报

2017年二季度个人思想汇报

  今年以来,在总结、反思、完善自己所存在不足的同时,我加强了对党的学习与认识,以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目前的工作与学习,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收获。现将2017年的个人思想工作汇报如下:

  重新学习党的发展历程,我得到了很多感悟,也得到了思想的升华。革命战争岁月里,革命先驱卷起红色狂飙,历经28年,共产党,人民的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走向了自由、繁荣。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是制胜的法宝;建设、改革的征程上,从百废待兴,到一个又一个奇迹,同样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拥护和信赖,成为事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拥护,就是因为他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宗旨,他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入党来说,最重要的是端正入党动机。首先,正确的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力量。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有持久不衰的动力,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起来,在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中积极作出贡献;才能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摆正党和人民的利益同个人利益的关系,逐步培养和树立起甘愿"吃亏"、不怕"吃苦"、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够正确对待争取入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 其次,只有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这种考验在新时期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我们处于和平、繁华的年代,没有饥寒交迫的经历,没有艰巨繁重的任务,没有枪林弹雨的危险,没有严刑拷打的考验。安逸惯了的我们,如果意志不坚定,如果入党动机不纯,一但遇到困难、危险、诱惑,就很容易变质。因此,我会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剔除内心一切杂念,立足岗位,坚定意志、坚定信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做到不怕辛苦、不惧困难、正直为人、廉洁自律、拒绝腐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

  二、工作、学习方面

  在组织的指导下,领导、同志的关心、支持、帮助下,今年以来,我在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党组织和领导、同事们的悉心帮助下,我将继续认真的完成今后的各项工作,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

  回望2017年,我的思想、工作、学习虽然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党员标准还存在很大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新的、更大的进步,争取早日成为合格党员。 以上是我心得体会和近期思想情况汇报。

【篇二】2021年二季度学党史思想汇报

导读:本文是关于二季度思想汇报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2014年第二季度入党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现在已经快有一年的时间了,在党组织的关怀和党支部同志的帮助下,我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党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这一段时间自己认真学习了雷锋和两会精神,并经常向班级正式党员学习处事的方法和态度,自己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思想上要求自己与时俱进,学习上坚持一贯的勤奋努力,工作上坚持严于律己,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现将自己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汇报如下:  一、在思想上:  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因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这期间刚好是学习雷锋精神和两会召开的日子,借助这个机会,自己认真学习了雷锋精神和两会精神。在学习雷锋精神上自己不仅认识到雷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的去一点一点的奉献自己,也认识到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的具体实践。在雷锋身上,我们从中可以提炼出“憎爱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几个关键词,这些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做到的,这些东西囊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许多精华,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对于两会,我认真收听收看了本次“两会”的新闻专题报道,在思想上认识到我国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做到了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需,时时刻刻贯彻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我们党的进步性、先进性和代表性,从心里感觉到自己整个人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视野广阔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增强了。  二、在学习上:  认真学习雷锋精神和两会精神,积极从课外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强自己对党和党的思想认识。这一段时间,自己借助寒假时间把从图书馆借了几本有关社会问题和党的历史知识的书通读了一遍,并仔细观察了自己所处环境的状况,写下了自己在相关方面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到党的发展历程和现今社会的状况。开学后,自己也很快投入到自己的学业上,并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尽可能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学习能力。紧接着学雷锋日子的到来和两会的召开,为了更好的配合学校学院和党组织的工作,自己也潜下心来认真学习雷锋精神和两会精神,通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学习以及和班上同学的交流讨论,自己在对这两个精神方面有了更深的体会,写下了自己通过对两会学习的认识,并和去年两会期间一样向院刊进行有关两会话题的投递。  三、在工作上:  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认真并有效率完成组织分配的任务。这一段时间,本人在工作上始终如一地做到扎扎实实、兢兢业业。能够服从组织安排,听从领导分配,认真负责地把各项工作做好。班级上,我还是担任着心理委员的职责,并一贯的履行着这一职务的任务,积极和班里同学进行沟通和相互了解。这一学期我还加入了政法学院大学生党员服务站,在党站内,严格遵守组织的相关纪律,团结好党站内的各个部门的人员,积极听从党组织的安排,认真完成了党组织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并积极向党组织献言献策,希望能够在党站内更好的面向同学,服务同学。除此之外,我在院内院外也参加了一定的活动,但现在由于自已经步入大二下学期,自己会相应的调整工作重心,会更多的把时间分配到学习上,当然工作上也会积极参与。  四、在生活上:  生活中,一直坚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勤俭节约,坚持培养良好的生活作风。  【篇二:2010年第二季度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还记得成为预备党员的那一天,我的心被荣耀自豪的光环所笼罩。毕竟,能够得到党组织的考验,能够有希望成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推动四个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步伐,带领中国崛起的光荣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员,那是多么无比自豪的事。  青春是美丽的,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放射出英雄的火光;可以因虚而懊悔,也可能用结结实实的步子,走向辉煌壮丽的成年。党是我心中的一个梦,也是我心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从儿时的少先队员到校园时代的共青团员,在这条属于青春的道路上,我不断地向前,不断地努力,为的是那面心中的旗帜,那个20多年的梦。从第一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到每一篇思想汇报的形成,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思想也随之升华,当我终于面对着党旗高唱着《国际歌》的时候,当我意识到那面飘扬的旗帜,那个20多年的梦终于变成现实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我不仅是一名大学生,更是一名年轻的预备党员。  预备期已将有半年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经过党的教育、培养,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我们党的进步性、先进性、代表性,从心里感觉到整个人的层次提高了、视野广阔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增强了。  一个共产党员的最起码的要件就是“学习”。从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主席到现在的胡总书记,无不教育和提醒我们广大党员要“学习”,一个不懂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理论、不懂将之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最新动态,是不能被理解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一个没认真研读过党章不了解党的历史、党的宗旨、党的组织、党员的权利义务的人是不配成为一名党员的。所以,我刻意的在这方面加强学习,弥补自己以往对党的认知不足,改变以往对党表面、肤浅的看法。  当然,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仅仅学习党的纲领文件是不够的。同样重要的是要把组织交付的任务按时、保质、足量的完成,而这样的前提是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具体就是多读书、多钻研、多和党内同志及身边的学生党员交谈。在学习中注意积累,发现问题后用心思考、解决问题,使得自己不是固步自封。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x  【篇三:第二季度思想汇报】  先进的党,翻开历史的扉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党奋斗的光辉历程:从风雨下钟山到开国大典,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长征”系列火箭和载人宇宙飞船的升空,从“一穷二白”到“泱泱中华”,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她无不指引着中国历史的前进方向,我们无不看到一个始终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先进的党。  通过这次党课学习,使我实现了从普通学生到入党积极分子的转变,也使我从新找到了走正确人生道路的方法。以前,我这样问过自己“我为什么要参加党校学习?”经历了这些,我深刻认识到参加党校学习不仅要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为早日加入党组织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要用党的宗旨和理念等等作为前进的动力和指路灯。无论将来怎样,我也要把党校学习到的东西用于我以后的学习、工作的实践中,用诚心对待朋友,用细心对待学习、工作,为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努力,让党的宗旨永存人民心间!  总之,通过参加我校第四十一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我加深了对党的认识,端正了自己的入党动机,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增强了自己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真正党员的决心,坚定了我为党,为人民,为社会****事业奋斗的信念!  作为大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该在党的指引和激励下,努力学习,树立爱国之情、效国之心,心系党和人民,勇敢肩负起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许,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深信“有志者,事竟成”!  党课虽已结束,然而党的思想和具体实践却永远学习不完、做不完,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我们的入党之路才刚刚开始!  最后,再次向光荣的党旗致以我最诚挚的敬意!  汇报人:yjbys  二〇一四年十月三十日  【篇四:党员第二季度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在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的革命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受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的主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建设实践证明,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走向繁荣富强。建国后,我国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向强国道路前进。  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才奠定了中国今天的局面,作为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有责任由义务建设中国共产主义事业,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要引导和确保全党同志坚定不移地沿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探索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拓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的、以胡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下面我主要谈谈我对党建的看法。  我认为,在当今社会,要加大党组织党成员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并注重党组织成员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在党的内部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体制。一切利益坚决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让人民享有更真实、更充分、更广泛的人权。  近几年,社会上官僚腐败事件日益渐增,是个人道德素质不高和党监督力度不足所致。所以我认为应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的建设机制,严厉杜绝腐败事件的发生,以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建设一个绿色中国共产党。  要真正实现有力的监督,人民群众的力量不可或缺。我认为要抓紧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具体的做法可以有如下几点,加大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途径的宣传力度,落实在人民群众的不同阶层的知情权,在社会上建立合适的奖惩制度,对积极参与党建的群众加以表彰和鼓励,对反抗或阻挠党的积极建设的人民加以惩罚,让人民群众对党的建设与发展有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并积极参与进来。这样一来,便能做好群众监督的工作,非常利于我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  其次,还要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一方面,新闻媒体的言论能直接且广泛地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另一方面,来自新闻媒体的舆论压力能有助于党内部的和谐发展和清廉作风的树立。新闻媒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与党沟通的一种途径,人民群众不仅可以从舆论中获取党发展和建设的信息,并且,社会舆论力量是对党监督的一种有力力量  【篇五:2014年二季度党员思想汇报1500字】  在组织的关怀和党员同志的熏陶下,我在思想上不断提高,并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实践,现向组织汇报一下我在这几个月的基本情况。  在思想政治方面,主要学习了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现将心得体会向组织汇报一下。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即将出台的改革“路线图”以及“时间表”,将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是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要事。如何落实好全会精神,必须做到“五要”。一要有全面的眼光,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并且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其核心和重点无疑是“全面”二字。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也必须牢牢确立“全面”思想,要有全面的眼光,一定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切忌单兵突进或孤立片面地想问题、办事情、抓改革。国家制度建设或国家制度现代化,其本质就是加速各类要素积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等。在中国还要保证民族团结、共同富裕、长治久安、祖国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由此,就需要全方位的变革,这包括观念变革、经济变革、政治变革、社会变革、文化变革等等。只有全面抓、抓全面,才能使中国改革全面深化、整体推进。二要有深化的谋略,改革开放35年来,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始逐渐显现,来自国际国内的风险和挑战依然十分突出,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能不能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需要深化的谋略,要在全面的基础上深化改革。要深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思想认识,绝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一知半解。要对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有深入透彻的分析和把握,找准改革突破的关键点、着力点,深化改革措施,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绝不能走过场或等要靠。三要有改革的魄力,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改革更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法宝。但是,改革势必会触及到一些既得利益群体,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  当前,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尤其需要有攻坚克难、排除一切干扰的勇气。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以及壮士断腕的决心,义无反顾、奋力向前,敢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坚定不移、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拆解“硬骨头”,要树立“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全面深化改革就没有更高层次发展”的思想和理念,靠改革促发展、靠改革调结构,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四要有务实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部署,提出的改革“路线图”,要想变成美好的现实,必须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应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用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以作风建设提振全党精气神,形成了全党全社会的新风气。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更加需要传承和发扬务实作风,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落实精神,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既不能急躁冒进、急于求成,更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五要有清正的环境,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没有一个清正廉洁的环境不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一年来,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出台“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然在全党上下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地方、少数干部中还存在着侥幸心理以及顶风违纪行为。越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关键期,越不能放松风清气正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营造。要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支持改革为荣,以破坏改革为耻”的良好风气,使干部群众都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支持改革,服务改革,共同推进“中国号”巨轮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行。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坚持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忘加强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平时也注重向周围同志学习,团结他人,乐于助人,热诚待人。以上就是我这几个月的思想汇报,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  【篇六:入党积极分子第二季度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很荣幸能向您汇报我在近几个月的思想体会,这不仅意味着我又可以向成为党员迈进一步,也是我能够向党组织积极汇报,接受改进建议的好机会。经过入学两个多月的再锻炼与再学习后,我愈加脱去了原先不成熟的心智与散漫的作风,我不断向着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目标迈进并时时以一名合格党员的身份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入党的目的与意义,并从中深刻体会到不仅要在行为作风上向党看齐,更要在思想上向党看齐,以此向着成为一名全面的共产党员的目标不断努力。  在思想上,经过近期我对《共产党宣言》的研读,我愈加体会到能够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是多么的伟大,在西方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之下,共产主义扎根于无产阶级,发展于无产阶级,她代表着全世界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她预示并掌握着全世界最光明的未来。共产主义者承担着全世界最伟大而艰辛的使命——为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懈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就是为全国人民谋福利,求幸福,当一个人的一生不仅仅只考虑实现个人的价值,还能够为全体人民的幸福安康做出贡献时,他的一生难道不是最为伟大而充满意义的吗?而只有共产党员才能够肩负并承担起这个伟大的使命,这也是我选择入党的根本目的,并且我也立志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在学习工作方面,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尤其是党的理论方面的内容,更应该深入研究,把握党的理论核心与精髓,同时时刻关心时事,紧跟党的发展方针。与此同时,对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也不能放松,要力争把学问做精,做深,以备日后在人民需要的地方做出贡献。在这几个月中,我绝没有仅停留于这个阶段,我不断致力于规范自身的学习态度,争取用自身的行动来带动全班同学的共同进步,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在作风方面,我一直以党员的标准来不断改进自我。共产党人是党性人、个性人和社会人的结合体,要能够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的局部的利益,有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我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的工作中,例如校园奥斯卡,辩论赛等多种大型活动。在参与活动锻炼自身的同时,切实加强自身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在组织活动中争取到做到带头遵纪守法,自尊,自重,自爱,团结同学,不攀比,不懒惰,不早退,不旷课。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弘扬正气。  近段时期在取得一定进步的同时,还有许多方面仍然需要改进:  1、虽然不断规范自己向党员看齐,却缺乏有效长久的毅力,在有些时候,存在暂时的松懈与茫然。  2、在对党的理论学习方面仍远远不够,对党的理论研究仍有待加强。  3、在专业学习方面,我仍然有很大潜力,需要我在今后投入更多的精力,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自己成为一个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的人。  在今后的继续发展中,我感到一定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以一名党员的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在周围同学当中时时处处体现出先锋模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资格加入这个光荣而先进的组织。请党支部继续培养和考察我,我将会以实际行动来接受党组织的挑选,积极主动地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正式合格的共产党员。

【篇三】2021年二季度学党史思想汇报

  自从我参加了大学的业余党校学习,接受了党的教育,系统地了解了党的历史、性质、奋斗目标、建党宗旨、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等基本知识。参加工作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使我对党的认识水平有了更深一层的提高,更进一步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等的真正含义。使我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更加坚信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终将实现。下面我将忠诚、老实地向党汇报近期的工作、学习、思想等方面情况。

  我一直以为,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必须不断地付出努力,工作兢兢业业,为社会创造财富。作出的努力不能是盲目的,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指引。争取加入中国***,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在高中时就已经明确了的人生方向。经过大学的学习,我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参加工作以来,我更是不断地以这一目标鞭策、鼓励自己,使自己对工作始终保持信心和干劲。虽然审计工作与大学时所学的财会专业在知识结构的要求上有所不同,令我起初担任审计工作有一定的困难。但我并不因此而感到灰心或气馁,而是虚心地向同事请教,并利用业余时间钻研专业书,加强学习,注意积累经验。很快我就熟悉了业务,能够独立承担审计统计、上报审计信息、工程审计等工作。同同事一起承担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得到了局领导的肯定和好评。我认为只有这样勤奋工作、不耻下问,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体现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工作在一个非常平凡的岗位上,不能象许多的科学家、政治家那样轰轰烈烈的干一番大事业,但我始终坚信,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一样能发光、发热。关键就在于我们个人是否能够坚持信念,是否能够保持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

  工作不忘学习,要边工作边学习,我很赞成这个观点,且一直也是这样做的。至此,我利用业余时间报考了本科段会计的自学考试,已通过一半的科目。积极接受本局或省局举办的一系列培训:如办公自动化、财务审计理论与实践、基建审计等。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我已基本掌握了各类系统软件的操作,并加深了对网络基础知识及internet的了解和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审计工作的理论水平和系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这些对实际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较大地提高了效率。另外,我还经常阅读有关本专业的杂志、报纸。不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加充实自己的业务理论知识,使自己不会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落后,能够在工作中发挥自己更大的潜能,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更加顺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工作与学习故然重要,但要保证两者能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前进,就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参加工作以来,除了自党学习党章外,我还经常阅读有关党建、党史及党员先进事迹的书籍和报刊等,不断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不断的加强思想政治修养,使我在工作和学习等各方面都有了更大的动力,更加明确工作和学习的目的,而不盲目;使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分清好与坏、正与邪;自觉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对一九九九年所发生的几个大的政治事件有正确清醒的认识,自觉抵制了不良意识的侵害,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它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为社会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以上是我在工作、学习、思想等方面的汇报,为了以后能一如继往地、再接再励地做得更好,我决心要做到:把为人民谋利益的良好愿望同本职工作统一起来;把为人民服务同求实精神统一起来;把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同过硬的业务本领统一起来,更加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请党组织进一步地考验我。

  时间流逝,从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已有一段时间了,而我很荣幸地能被党支部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并参加了党校培训。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清楚的认识了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现将自己第二季度的情况向党组织汇报如下:

  第一,通过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党的十九大精神,从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去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政治上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把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通过认真参加入党先进分子培训班,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认识。同时开始逐渐明确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尤其是共产党员所担负的责任。

  第二,在学习上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搞好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在同学、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逐步克服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之处,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作为班级一份子,不断的有帮助他人,熟悉个人专长,有针对性的帮带,与同学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在不断加强对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积极参加课余活动,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与此同时,认真阅读有关书籍,汲取知识,开拓眼界。尊重科学,勤奋学习,熟练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所需的管理知识和科学文化业务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三,有真抓实干,有全局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从点滴开始关心同学,多和同学之间交流问题,将自己的位置与同学们摆在一起,尽自己所能为同学们服务,使同学们共同进步.

  入党不仅是一种光荣,更重要的是应该有坚定的信仰,为我们党的事业出谋划策,用更多的热情和更好的务实精神支持党的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要坦率真诚,相信党组织。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自己在思想上与党组织靠近,加强自己在社会实践各方面的锻炼,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争取早日加入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并且成为其优秀的一员,用党的思想来武装自己,深刻理解里面的精髓,用于指导实际行动。

  通过不断的学习了解,我深感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他紧密联系实际情况,把握时代脉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此我要积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向党组织靠拢,是自己在人生路上能更快成长和进步,早日为祖国尽一份力量,进来国家经历的风雨更需要我们以实际行动来爱我们的祖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入党过程庄严而艰辛,作为一名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不仅要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在同学中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虽然,思想在最近的学习工作中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还是有一些缺点,比如对党的一些理论研究的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加强这方面的能力,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不放松,牢记党的教导,不断进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一切,为理想—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

  以上是我近段时期的学习思想及生活状况,我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

  在预备党员期满之际,为便于党组织对我的考察,下面我将自己在7月份到9月份这三个月来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的情况向敬爱的党组织汇报一下:

  在思想上,我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向右经验的社区老党员、先进党员们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思想水平。

  转眼就要出去实习了。开学初,我积极参加接待新生的活动,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新生报到工作,仔细做,认真做。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天进行新生的培训工作。每天还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根据减负的要求,会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师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

  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要多给一些温暖,用爱字改变他们,理解尊重信任他们。爱学生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我也经常看看电视新闻、看报纸、关心时事政治。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一些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积极进取的学习好_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所讲内容,时刻拿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注意从平时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体现一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一年来,在学习方面,我积极主动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也经常请教老党员们的学习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在学习上,有疑必问。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以此来不断的改进学习上的不足。

  在这一年的预备期里,我能够按照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帮助他人,为社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今后的时间里,无论在政治思想上,还是身体素质上,我会继续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因为惟有自知,才能超越;惟有超越才能新生;惟有告别昨天,才能走向明天!

【篇四】2021年二季度学党史思想汇报

经过不断的工作与学习,随着自己的工作环境变化,我从思想、工作和学习各方面都有所提高,现将本人在近期在思想、工作、学习作简要汇报。
一、从思想上重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理论是为实践的方向标,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方法,我在原有基础上,结合南宁厂开展的“一个统领”“三大工程”各项专题学习和活动,学习了《中共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关于烟草行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通过学习使我更加理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义务,只有将这些责任与义务紧紧的与自身各个方面相结合落实到实处,严于律己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才能起到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做一名合格党员应该从我做起,从各个方面点点滴滴做起。这些思想上的认识与组织开展的专题学习密不可分,使我认识到只有不断的加强个人学习,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才能使自己更早的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二、积极开展工作,力求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工作中,我能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努力开展各项安全管理、物业管理工作。做每项工作都要求自己要更加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今后还要不断的完善自己,更

好地完成自身的各项工作任务,而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以一名正式党员的严格要求自己,管好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将工作、学习和生活三者合理的结合起来。
然而,我在各个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在思想上,与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的标准还存在着差距,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深入领会,并做到身体力行,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理论水平,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开展工作,转变观念,希望早日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共产党员。其次,在工作上,理论与实际工作还没有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不知道怎么有效的将自己的理论带到工作当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改进自身不足。

【篇五】2021年二季度学党史思想汇报

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

2021年第二季度疫情思想汇报

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
2021年第二季度疫情思想汇报

2021年第二季度疫情思想汇报
一季度的疫情对于我们的影响已经悄然过去,但是疫情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到的程度难以想象。目前疫情已经到达了第二季度,目前针对二季度的情况对于疫情的思想做一下汇报。
吸取一季度的疫情思想对于疫情蔓延的教训,在二季度我们仍然保持着高度的防护状态。因为思想的放松就会让病毒很快的传播。对于基层人们我们仍然会加强戴口罩的防护。对于人口密集的地方我们会增加大幅度的宣传标语。以社区为单位为每家每户进行防护措施的提醒。
对于外来人口的登记社区的工作也不能停下。此次疫情的发生让我们对于社区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以后的发展,社区管理已经是必不可缺少的管理模式了。在社区管理员的宣传和监督下我们会保持高度的境界状态。一旦有新的情况我们可以做出反应,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对于外来的人员我们可以进行行程的追溯,在溯源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够精准的锁定人员,对于后面的人群控制传播传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加强思想的教育,我们对于各个人口密集的地方增设体温检查,不放过没一个具有高度传染性区域的地方。体温的控制

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
能够缩小很大高热人群的出动。
第二季度的疫情我们比以前有了更多的经验,没有慌乱。剩下的就是沉着冷静的进行疫情防控。只要我们努力得当,方法掌握的正确那么我们就能够克服困难。
华西儿女从来就不缺乏挑战,我们迈过的一道道坎会在我们民族历史书中记录下我们光辉的形象。作为普通人我们奉献出自己一点点的努力,能够为大众撑起一把保护的伞,内心其实是非常自豪的。
思想汇报是在一次次实战经验中积累出来的,是在一次次血泪教训史中成长。我们能够更加坚定的面对难以祛除的疫情。相
信不久疫苗出来的那一天就是我们真正战胜困难的那一天。

作者:刘东亮(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原载:《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摘要:“正当程序”(due process)一词在译成中文时存在语义失真。“正当程序”的原义是“正当过程”。还原并确立“正当过程”的理念,有助于克服当下中国严重的程序形式主义倾向,避免重新落入传统的程序工具主义甚至是程序虚无主义的窠臼。具体到行政法学而言,确立“正当过程”的理念,有助于促进行政法学方法论的变革,并促进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特别是审查方法和审查标准体系的完善。  

一、当下中国程序法制的形式主义倾向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学者提出“法制程序化”的论题,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程序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程序意识日渐深入人心。很多学者指出,法治就是“程序之治”。就连那些违法滥权者亦常常抬出程序的神位,以“符合程序”为由作为其违法滥权行为的借口。这说明,按程序办事不仅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基本共识,它甚至已经取得了某种类似“政治正确”的地位。

然而,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一方面,程序的价值被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和地步(在某种程度上,“符合程序”差不多成了“合法、合理”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各种程序滥用、程序空转现象又极其严重。以下是不久前发生的两个各具特色同时又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程序事例:

事例一:2015年8月7日,郑州市召开水价调整听证会,19名听证代表全部赞同上调水价;听证会现场大批穿着“特勤”字样制服的警察戒备森严、严防死守,包括河南电视台和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在内的众多媒体记者被阻挡在会场门外。郑州市物价局回应称,“保安不是针对记者,而是为预防性地维持秩序”。会后,郑州市物价局某朱姓副局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涨价是政府的一个工作职能”。

事例二:2015年8月26日,兰州市物价局召开全市居民生活用气阶梯价格听证会。此前,这项涉及兰州近360万居民冬季供暖成本的价格听证会,引发了市民的极大关注。令人意外的是,如此重要的听证会居然以一种“快闪”的节奏草草收场。从供热企业开始阐述涨价理由,到消费者、经营者和利益相关方代表依次发言,再到最终兰州市物价局负责人作总结,一共用时35分钟,堪称“史上最短”的物价听证会。据悉,有参会代表从作自我介绍到同意调价方案共用时12秒。

上述两个程序事例显示,一向有“民主助推器”之称而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听证程序成了公开的走过场。深谙按程序办事之“政治正确”的政府官员,其所作所为仍然没有逃脱传统的程序工具主义的窠臼,甚至走向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另一种形式的程序虚无主义。若长此以往而听之任之,难免造成有“手续”无“程序”、有“治法”而无“法治”之情形。

季卫东教授指出,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法律中形式主义的要素十分稀薄。而传统法律缺乏形式化导致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有鉴于此,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的推行法治的运动,实际上就是中国法形式化或制度化的过程。不过,当下中国程序法制领域呈现出的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已经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诚如有评论人士所言,种种迹象表明,〔不仅仅当下的价格〕听证制度已经逼近改革关口,事实上,我们整个的程序法制建设和程序观念的建构都到了一个值得反思、需要反思的关口。

二、“正当程序”的本义是“正当过程”

有学者指出,现代意义上的法律程序都是指“正当程序”。无疑,在现代法律程序观念引入中国的过程中,英美法系的正当程序理论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程序观念的源头:“正当程序”还是“正当过程”

众所周知,正当程序原则的经典表达是美国宪法上的正当程序条款:“……未经法律的正当程序(due process of law),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当程序”(due process)这一概念译为中文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语义失真——英文中的“process”更接近中文的“过程”,与“procedure”相对应的才是“程序”。因而,“due process”的准确译法应当是“正当过程”。对此,不少学者和工具书都指出了这一点。例如,程逸群主编的《英汉-汉英双向法律辞典》认为“process”译为“程序”并不合适,应当译为“过程”;季卫东教授在其经典论文《法律程序的意义》中谈到“due process”一词时皆使用“正当过程”;湛中乐、沈岿、王锡锌等教授亦指出,“正当程序”(due pro- cess)更准确的译法应当是“正当过程”。

在现代汉语中,“过程”与“程序”的含义相当接近,二者甚至可以相互定义。例如,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过程”是指“事物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我国的行政法学通说则认为,“行政程序,就是由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和时间、顺序构成的行政行为的过程”。尽管如此,二者还是存在显著的差异。根据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的解释,“过程”是与“状态”相对的概念,它是指“事物状态的变化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伸”;而“程序”则是“实体”的对称,它是指“按时间先后或依次安排的工作步骤”。

进一步推敲不难发现,与“程序”相比,“过程”的含义更为丰富,它包含了“程序”但不限于“程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重要的在于参与的过程”等等,都说明了过程含义的丰富性。从哲学意义上讲,“过程”具有本体论(ontology)的意蕴。著名英国思想家怀特海(A.N.Whitehead)的“过程哲学”即以过程的观点看世界,认为过程即实在,实在即过程,过程与世界是同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众多演化过程组成的结构,过程是世界的普遍逻辑。此外,中国古代哲学中“生生不息”的变易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主张的“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之思想,都影响到我们对“过程”的理解:一切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而程序则远未达到这样的哲学高度。与“过程”相比,“程序”的内涵相对狭窄。虽然程序的展开也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但人们在指称程序时,往往指的是某种方式、方法和步骤。如果说程序与一般意义上的过程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人与事物运动的自然过程是随机的,而程序则是预先设计好的,具有预定性是程序的基本特征。如果人的活动不是按照某种预定的方式、方法和步骤进行的,那么这种活动即属无程序的活动,尽管它也必然表现为某种客观过程。

由于“程序”的内涵相对狭窄,因而,中文语境中的“正当程序”概念并没有充分传递出“due pro- cess”的含义,该术语所蕴含的“正当过程”之信息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发生流失,从而造成我们对“正当程序”的理解极易发生偏差。比如,在美国,学理上和实践中均认为“正当过程”(due process)包括“程序性正当过程”(procedural due process)两方面内容。但是,在中国,当人们谈到“正当程序”时,一般都是指“程序性正当程序”,至于“实体性正当程序”的观念迄今一直没有在此岸落地生根。这固然有学理研究尚不够深入的原因,但由概念而生成的观念上的障碍恐怕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程序”与“实体”的对立,就像伊利(John Hart Ely)教授所嘲弄的“绿色的淡红”(green,pastel redness),很难使人们从内心里接受“实体性正当程序”。

更严重的是,由于相对于实体规范,程序的确是形式、是手段,虽然学界一再强调,程序并不等同于形式,程序的本质特点既不是形式性也不是实质性,而是过程性和交涉性,但是,中国的法律实践还是常常把程序当作手续,把手续当作程序。当下中国严重的程序形式主义倾向,即使不能完全归因于缺少“正当过程”的理念,“正当过程”理念的缺失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现象恰好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也说明语言或者语言选择上的先天不足,不仅束缚人们的思维,也会影响、制约人们的行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季卫东教授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提出的“程序再铸”之思想,更显得难能可贵。

(二)正当程序的本质:正当过程与反思理性

谈到“程序再铸”,不难理解,具体的程序制度之变革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程序观念的更新与更正。因为,如果没有正确而牢固的程序观念的支撑,各种程序制度都不过是脆弱的芦苇,风行草偃,不堪摧折。当然,由于“正当程序”的概念已经使用了很多年,该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约定俗成,不一定非要另起炉灶,重新换用“正当过程”(后文即间或使用“正当程序”或“正当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程序观念:任何法律程序都必须符合“正当程序”,而正当程序要求遵循“正当过程”并体现作为正当过程之本质的“反思理性”

1.正当程序要求遵循“正当过程”

一般认为,中国的传统法制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其实,更准确地说,中国的传统法制一直存在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鲜明特征。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法的形式化进程已经使得程序法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人们在强调、关注程序的形式性的同时常常忽略了程序的过程性,这不能不说是当下中国程序观念的一大缺失。程序被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手段和形式。很多时候,虽然有程序规范,但是整个过程被置于黑箱之中,因而仍然不是过程指向,而是结果指向。这导致我们对先进法治国家程序法治的效法,常常只学到了“皮毛”而不得其精髓和要领,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制度失灵、制度变形亦随之发生。

当然,即便是在先进法治国家,人们对过程评价的关注通常也弱于对结果评价的关注。正因为如此,美国著名法学家萨默斯(Robert S.Summers)提出了法律程序的过程性价值(process value):在程序的“好结果效能”(good result efficacy)之外,程序还具有“程序理性、人道、对尊严和隐私的尊重等等”这些过程性价值之效能。根据萨默斯的解释,只有体现了过程性价值的法律程序才具有“程序合法性”(procedural legality),也就是说,这种法律程序才符合宪法所要求的“正当程序”(due process)。另一位美国著名法律哲学家贝勒斯(MichaelD.Bayles)则提出了“过程利益”(process benefits)的概念,他在波斯纳和德沃金等人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经济分析方法论证得出:只有把错误成本、直接成本、道德成本和“过程利益”都考虑在内的法律程序才符合“程序正义”。

总之,符合“正当程序”要求的现代程序的基本特征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个人参加决定过程,充分发挥各自的角色作用并具有对等的自由发言的机会,从而使最终的决定更容易获得人们的支持和共鸣。换言之,正当程序是一个完整的按照预定方式逐步展开,同时又具有结果上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的行为过程。反之,如果行为过程只具有某些零落、离散的程序环节之碎片,而不构成行为过程集中、完整的连续统(continuum),那么,这种程序就不符合“正当过程”的基本要求,不能称之为“正当程序”。

2.正当程序应当体现“反思理性”

如前所述,按照萨默斯的“过程性价值”理论,正当程序应当体现出“程序理性”(procedural ratio-nality)。如果进一步追问,这种“程序理性”是一种什么样的理性呢?或者说,在法律程序中,行为主体的表现“合乎理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德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韦伯(M.Weber)付出毕生心血而致力研究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欧洲之外,“科学、艺术、国家以及经济都没有走上西方所特有的发展道路”。韦伯列举了大量现象,用来说明“西方文化所特有的理性主义”。在韦伯看来,西方理性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法的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另一位法哲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的拉兹(J.Raz)教授在从柏拉图以来的传统主体哲学的基础上,将法律的理性归结为表现为主体能力的〔相对于思辨理性的〕“实践理性”。这两种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两种说法尚没有充分揭示法律程序所体现的理性的本质。

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哈贝马斯(J.Habermas)在研究西方理性主义遗产和现代性时,认识到本身存在种种不确定性的现代性更加依赖于一种程序理性的观念,换句话说,一种将自己也置于审理程序之下的理性观念。他在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和社会学传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当代语言哲学和批判理论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Rationalit)这种程序理性的观念代替了实践理性,重构了理性概念。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自身当中潜藏着批判力量,这种力量能够使各方主体在交往与沟通过程中通过反思进行自我控制,即通过反思调整自己的要求、主张和行为,从而为最终达成共识创造条件。哈贝马斯指出,在交往实践中,我们努力为每一项要求提供充足的理由;理由的质量和分量可能会遭到对方的质疑;我们遇到了不同的意见,可能会被迫对原初的表达进行修正。显然,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性”具有“反思”(reflec-tion)的特征。

当代德国另一位社会学翘楚卢曼(N.Luh-mann)的“社会系统理论”,特别是其“通过程序的正当化”理论,经季卫东教授等人的介绍早已为我们所熟知。卢曼认为,程序是一种为了获得约束性决定而被短期地、临时性地建构起来的特殊类型的社会系统。正是由于此种目的,程序从一般的社会角色语境中分化了出来。这种角色分化使得程序具有了正当化的功能。程序系统通过程序参与者自身的自由选择行为,并通过其互动过程以及在其中得以稳定化的对期望的期望(erwartun-gen von erwartungen)之过程,降低复杂性、吸收不确定性,从而最终创造出一种客观标准的沉淀物。简言之,在卢曼的系统模式中,系统虽然在运作上是封闭的,但在认知上是开放性的,系统中的行为主体会不断从环境和其他系统中学习,这在程序上就表现为反思和纠错的能力。

受卢曼和哈贝马斯等人的启发,德国著名法哲学家图依布纳(G.Teubner)提出了“反思性的法”(reflexive law)之理论,认为在法律演化和社会演化出现“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后现代法律秩序必须导向于自我反思的过程,并从中概括出了“反思理性”(reflexive rationality)的概念。图依布纳认为,反思性的法具有的内在的“反思理性”的特征,这种“反思理性”作为一种正在涌现的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的替代性选择,可以在很多法律领域观察到。由于反思性的法具有程序导向的性质,倾向于依赖那些对过程、组织、权利与权能的分配予以规制的程序规范,因此,图依布纳将其反思性的法理论称为是一种“新程序主义”。

图依布纳等人提出的“反思性的法”和“反思理性”的学说,作为一种法制发展的模型,当然是以现代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为前提的,因而,它不能被简单地适用于中国以及其他非西方社会,但是,其中所揭示出来的程序的特性却是非常富有教益的。而且,由于在社会转型期国家的管理方式必须由结构性控制转变为反思性控制,就使得把反思理性与正当程序联系起来的观点对当下中国而言更具有特殊的意义。申言之,在审视法律程序特别是法律程序的正当性问题时,我们必须在观念上明确:正当程序的本质是反思理性,没有体现反思理性的程序决不能称为是正当程序。——如果以这种观念和标准来衡量、评判当下的法律现象,很多所谓的“符合程序”的借口和遁词,就很难有立足之地。

三、“正当过程”理念的行政法学意义

前段时间,“范式转换”一度成为我国行政法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不过,也有人认为,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近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谈不上“范式转换”。因为,按照“范式”(paradigm)概念的发明人美国科技哲学家库恩(Thomas S.Kuhn)的解释,“范式转换”属于科学的“革命”,而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显然,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远未达到这样的地步。不过,尽管如此,“范式转换”的讨论还是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行政法学研究也需要相应的方法论的变革。

(一)以“正当过程”理念重塑行政程序的内涵

如前所述,由于现代汉语中程序的一般含义指的是“工作步骤”,虽然行政法学通说认为“行政程序,就是由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和时间、顺序构成的行政行为的过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把行政程序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形式、手段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这就提醒我们,有必要把“正当过程”的理念注入行政程序的概念,以重塑行政程序的内涵。笔者认为,在通说的基础上,行政程序可以重新定义为:“行政程序,就是由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和时间、顺序构成的行政行为的正当化过程。”两相比较,原来的行政程序概念只是表明行政程序是一个过程,而没有揭示行政程序的性质和作用如何;新的行政程序概念则内置了一个“正当性”的标杆,它不仅说明行政程序是一个过程,而且表明这种过程是行政行为的结果得以正当化的根据和支撑,即卢曼所说的“通过程序的正当化”。

可以说,注入了“正当过程”理念的这种崭新的行政程序概念,提出了行政程序本身的正当性问题。而具有“正当化”内涵的行政程序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有人(如本文开头两个程序事例中的当事人一样)刻意把行政程序描述为离散的、形式化的碎片,从而使人们从对行政程序的方式、步骤等个别环节、局部问题的关注转移到对整个行政过程的关注上来,进而为“行政过程论”(admin-istrative process theory)的提出和发展作好理论上的铺垫。

(二)以“正当过程”理念提升行政过程论的理论品质

我们知道,传统行政法学对行政行为的研究侧重于静态角度的考察。比如,将行政行为划分为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强制等不同的类型,并根据每一种类型设定相应的实体法规则予以规范。

在行政国家时代,随着行政权特别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扩张,传统的实体法规则控权模式日益显示出其不足,人们开始更多地从程序的角度思考如何控制行政权。而对行政权实际运行状态的关注使人们认识到行政行为并不是一个个单一、孤立、静止的行为,而是一系列不断运动、相互关联并具有承接性的过程;这些过程又构成一个个多层次的、极为复杂的系统。

有鉴于此,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学者今村成和、园部逸夫、远藤博也、盐野宏等人率先提出了“行政过程论”。行政过程论的出发点是对立足于公法和私法二元区分论的传统日本行政法学方法论的反省。虽然由于论者的不同,其内容并不完全一致,但总的来说,行政过程论是“实质法治主义”在日本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学说修正了行政主体与私人之间的对立关系,提出要通过行政程序的调节作用使行政活动成为行政主体、利害关系人及一般居民等具有各自立场与地位的人之间达成合意的过程。近年来,在我国,亦有学者对行政行为的过程性展开研究,甚至已经有尝试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构建行政法学体系的专著问世。

不过,虽然行政过程论日益受到学界重视,但由于其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完全取代传统行政法学理论还言之过早。学界对行政过程论的批评和质疑主要是:“行政过程”并非法律概念;行政过程论的观点不明确;行政过程论有可能偏离“依法行政”原理,等等。

笔者认为,若从正当过程的视角理解行政过程论,则能很好地回应学界的批判:“行政(的正当)过程”(due process of administration)当然是个具有法律意义的概念,它具有丰富的、确定的内涵;“正当过程”不仅要求行政行为在没有法律程序的明确规定时应当遵循正当程序(due process),而且,即使在有法律程序的明确规定时,这种法定程序也必须符合正当程序的基本要求。这意味着,行政过程论不仅没有偏离“依法行政”原理,相反,它恰恰是“实质法治主义”在行政法领域的要求和体现。因此,建基于“正当过程”之上的行政过程论其理论品质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升,从而具有更好的理论解释力和说服力。

(三)以“正当过程”理念促进行政法学研究方法的拓展

行政过程论的积极价值在于,它力求全面、动态地考察各种行政法律现象,特别是行政行为的作出过程是否正当。而对行政行为“正当过程”的考察,除了需要运用传统的规范分析方法之外,还内在地要求方法论的变革,引入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多维的视角透视行政过程的正当性问题。因为,单靠价值判断很难取得对于“正当”的共识,对“过程”的研究更不能拘泥于法律条文的静态分析。

哈贝马斯曾经指出:“规范主义的思路始终有脱离社会现实的危险,而客观主义的思路则淡忘了所有规范的方面。这两个方面之间的紧张关系,可以被理解为对我们的一种提醒:不要固执于一个学科的眼光,而要持开放的态度,不同的方法论立场(参与者和观察者),不同的理论目标(意义诠释、概念分析和描述、经验说明),不同的角色视域(法官、政治家、立法者、当事人和公民),以及不同的语用研究方法(诠释学的、批判的、分析的等等),对这些都要持开放态度。”

众所周知,传统行政法学主要通过对法律条文的规范性解释研究行政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行政法学实际上就是法律解释学,即时下很多人所称的“法教义学”或“教义法学”。——这种方法论关注的是如何在行政过程中适用法律的解释技术问题。——法教义学原本是大陆法系民法学的正统研究方法,后经德国学者奥托·迈耶的努力进入行政法学领域,并为我国的行政法学理论所沿袭。应当承认,这种研究方法对促进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与学科的独立,推动行政法律规范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法教义学本身所具有的自我封闭特征,禁锢了行政法学理论的创新空间,限制了行政法学进行自省和价值指引的能力。因此,很多学者指出,“后立法时代”的中国行政法学应当走向研究方法的多元与自觉,在传统法教义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的方法来考察行政法现象,逐步摆脱行政法学完全自说自话的“当代社会科学语境中的陌生人”之形象。换言之,行政法学必须跳出传统法律解释学的小圈圈,拓宽视野,博采众长,广泛吸取其他社会科学的营养。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才能逼近事实的真相;也只有兼采多学科的研究方法,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行政过程的正当性问题成为言人人殊的“罗生门”。

(四)以“正当过程”理念促进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

不难理解,确立“正当过程”的理念,有助于使行政程序被塑造为一个容纳各方展开理性对话和交涉的制度空间,从而更容易地找到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结合的均衡点。此外,“正当过程”的理念不仅可以改善、提升行政程序的功能,它对我国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司法审查实践中,在传统的实体性审查(substantive review)和程序性审查(procedural re-view)这两种最基本的司法审查方法之外,引入“过程性审查”(process review)的司法审查新方法,对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的过程,特别是大量政策性决定(policy decisions)的作出过程,进行“严格检视”(hard look),可以有效应对当代世界越来越多的“复杂性”挑战,从而避免传统的司法审查在面对这些“复杂性”问题时的捉襟见肘、进退失据。——过程哲学家怀特海曾经指出:“恰当的检验不是检验最终结果,而是对过程的检验”。作为过程性审查方法的“严格检视”审查标准,正是对这一过程哲学之主张的最佳阐释。无可否认,对行政过程的控制,其意义要远远大于对行政结果的控制。

四、余论:“正当过程”理念的现实功用

有学者说,一个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提出了多少新的、有说服力的观点,而且在于或者更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启发人们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思考。还原并确立“正当过程”的理念,树立“正当过程”的程序观,对我国的程序法治建设究竟意义几何,值得进一步探讨。

平心而论,从早期季卫东教授等人的著作中不难看出,在现代法律程序观念引入中国的过程中,在我国学界关于正当程序原则的认知中,已经内含了程序的形式要素和实体要素相结合的意蕴,同时,“正当过程”的理念亦有鲜明的体现。然而,在当下的实际执法过程中,某些怀有不正当目的的程序运用者常常执意将法律程序解释为单纯的形式要素,而把其中的实体性要素和过程性要素加以抽离,从而造成程序法制只剩下一个“合法性的空壳”。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除了需要在学理上进一步挖掘并充分阐扬正当过程/正当程序的丰富内涵、表现形式和优越功用,实现“正当过程/正当程序”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个更高远的目标之外,我们至少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些具体的工作:

(1)澄清“法定程序”和“正当程序”的辩证关系。“法定程序”和“正当程序”并不是相互分离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过去,人们通常认为,正当程序主要适用于没有法律程序的明确规定(即缺少法定程序)的情形。如果成文法没有作出详细规定,或者根本没有行政程序的规定时,行政机关不能因此认为自己不受任何程序的限制,而应当遵守“正当程序”。这种认识不能说有什么错误,但是并不全面。因为,正当程序同时还是检验、衡量法定程序是否“合法”的准据。前文指出,作为一种由自然法发端而来的“高级法”(the higher law),正当程序原则不仅要求行政行为在没有法律程序的明确规定时应当遵循正当程序,而且,即使在有法律程序的明确规定时,这种法定程序也必须符合正当程序的基本要求。这意味着,正当程序是法定程序的“灵魂”,法定程序则是正当程序的具象和“肉身”。易言之,二者的关系并不是井水河水、互不相干,而是相互贯通、相得益彰。

(2)将“正当过程”的理念嵌入未来的《行政程序法》。虽然人们常常高估立法的实际功效,但是,立法的行为指引作用还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在制定《行政程序法》时,不仅应当给众所期待的中国化的“正当程序条款”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对正当程序原则本身加以明确规定,还应当把“正当过程”的理念尤其是“反思理性”的精神融入到《行政程序法》各个条款和各项具体制度之中。比如,说明理由制度的构建,要求行政机关在说明行政决定的理由时不能单单使用“公共利益”、“公共需要”、“符合程序”等等晦涩、模糊、空洞的语言,而应当附有详细的事实认定和法律解释作为支持行政决定的充分理由。不难理解,以国家公权力为后盾的行政行为不仅要以“力”服人,更要以“理”服人,行政机关在进行说理试图说服相对人时,由于内在的“反思理性”的作用自然会反求诸己、调整自身。

(3)有针对性地增加认定程序违法的具体适用性司法审查标准:“程序滥用”。在现代社会,很多违法滥权者常常处心积虑地给其违法滥权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under color of law),在按程序办事已成为社会基本共识的情况下,程序也成为其可利用的工具。对于诸多表面上、形式上符合法律程序但却实质上违反正当程序的行为(under color of procedure),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个程序事例,有必要在“违反正当程序”的司法审查项下增设一项新的认定程序违法的具体适用性审查标准:“程序滥用”(其关系次序为:程序违法→违反正当程序→程序滥用),以提升司法审查的密度,防止那些所谓的“符合程序”的程序滥用行为成为法治的“漏网之鱼


转载于“行政法”微信公众平台,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谢谢!

湖北行政复议研究院专注于行政复议学术与实务资讯,欢迎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思自己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