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寿命可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在我国古代,很多人年过四十就算是步入老年阶段了。能活过六十的人,甚至都能称得上是罕见。而在现代,活过一百岁都不算是什么值得让人感到稀奇的事情。按理来说,大家都同样是人,寿命应该差不多才对。可实际上,古代人跟现代人的寿命相比,却明显短了不少。就好比现在普通老人的平均年龄,几乎都是古代人的两倍甚至以上。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是多少?感兴趣的读者和东方传奇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想要知道中国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基本上得不到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并不是所有人都记录了他们的出身时间。只能通过推算,得到一个比较客观的数据。不过有一个很明显的规律就是,从古至今人们的平均寿命是在不断上涨的,但明朝到清朝又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整体寿命少了10几岁,这也跟当时的战争还有疾病有关。

  下面这张表格就大致描述了各个朝代男女的平均寿命,还有平均身高。同现代来对比寿命的提升还是非常明显的,差不多是翻了一倍。

  当然先秦时期虽然平均寿命不高,但肯定是有长寿老人的,不然孔子也会说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如果都没人能活到60岁,那这句话也就没必要说了。

  而且古代有个叫司马孚的也是一位活到92岁的人,经历了三个朝代的变换,当然也是因为司马孚没有得过什么大病,身体一直非常好。

  其实看表格里的数据可能并不算特别准确,因为古代阶级制度非常严重,一般达官贵人的寿命会更长一些,可能看中位数会更加准确,但想要全部统计出来太难了。

  而且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显示,秦汉显得非常强悍,不管是男女平均寿命,还是平均身高,都是整个朝代中最高的,可能女性平均身高会差一点。但这样看的话的确让人有些出乎意料,不过汉朝时期最长,东西汉加在一起都有450多年了,而其他朝代都没有超过300年,和平才能换取人们更高的寿命时间。但为什么秦汉男人们的身高还会比后来几个朝代的都高,就有些令人搞不懂了,古代虽然没有什么科学饮食这种说法,但时间越久条件越好才对,没理由过了几百年身高还缩水了。

  而且三国作为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连年征战,导致人口大量下滑,但男女平均寿命竟然还比清朝高出许多。男女身高也高出不少,难道当时百姓们都营养不足么?而且明朝到清朝,竟然出现如此之大的下降,实在也是不应该呀。当然这些数据也不是100%准确,只能算是可见一斑吧。

  那么,古代人寿命短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古代,大多数人都是在16岁或17岁左右就结婚了,而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大多都不满20岁,所以孩子夭折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不少孩子即使长大成人,身体也非常薄弱。

  古代的医疗卫生不如现在发达,很多疾病都是治疗不了的,而且一旦发生瘟疫或者是其他疾病更是无能为力的,一场瘟疫就会造成上千人的死亡。

  古代战争多且频繁,大多数男丁都被抓去从军,战死沙场的年轻士兵太多了,兵力不足时甚至老弱妇孺一样被充军。

  古人生活条件差,一个家庭孩子多,但是家庭条件不好,孩子的营养跟不上甚至是挨饿。

  古代人很多都是近亲结婚,而近亲结婚对下一代的身体会造成各种可能性的疾病。

  以上的种种原因综合在一起就会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也就会因此而被拉低了。

孔子在晚年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简要的自述,在《论语·为政》中写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评述成为无数读书人的“人生标杆”,每逢年岁将至,总有观圣人行迹来反思自己的生平,三十“立”的是什么?四十自己是否真能“不惑”?五十是否真的理解了“天命”?我们都知道,理解只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阅读理解”,即书本上讲的内容是否能够理解了?另一种是“阅历理解”,即在人生经历中来理解书本上说的内容。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对同样的文字表达理解是不一样的。

明代的东林先生顾宪成曾说过: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所欲,是证境。顾先生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孔子也是经历了学习阶段,通过阅读理解和人生阅历来认识到了“天命”。

关于“天命”的具体哲学含义,不同的哲学流派有着不同的解释。我们需要从问题的源头做一个必要的区分,即讨论的“孔子的天命观”?还是讨论“自己理解的天命”?孔子对天命的阐述,只能从《论语》中寻找答案,而自己要理解“天命”,则需要借鉴更多人对“天命”的解释,而这些人的解释并是一致的。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是在“百家争鸣”的基础上来讨论“天命”,而不是在“独尊儒术”的基础上讨论“天命”,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不同人对“天命”的解释不同而针锋相对。古人关于“天命”的解释大概有五种意思:

一、天命,是上天的意志。

这是比较正统的说法,符合古人的宇宙观。商周时期,人们还处在蒙昧时期,认为一切自然现象均是上天的“意思”。连商朝的王,也不得不听命于天。《尚书》中说:“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二、天命,是自然的意志。

到了“礼崩乐坏”的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普遍的怀疑“天命”的作用,屈原在《问天》中质疑“老天爷”的作用说:“天命反侧,何罚何佑?”到了战国晚期,荀子时代延伸出“自然规律、自然法则”等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然现象并不是老天爷的意思,而是各自有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的。

三、天命,是受命于天。

这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论证统治的“合法性”,而“发明”的概念。天子通过自己的“笔杆子”告诉民众,皇权是上天赋予的权利,人不能违背天意,要遵从上天的意志,要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受命于天的思想,与西方君权神授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文化改造。

四、天命,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

在《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东汉的经学家郑玄注释说:“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他把“天命”解释成了“性命”,按照今天的理解,“天赋”这个词语更符合这种解释,与生俱来,禀受于天的某些特征。或者也可以说成“自然赋予”某些人的“天资”。总之都是强求不来的。

五、天命,是人的自然寿命。

这种用法在史书中比较多,“天命将至”说的是“来日不多了”,“不终天命”说的是“死于非命”。

无论是“有神论”的观点,还是“无神论”的观点,他们对“天命”所表达“不可抗拒”的描述是一直的,区别在于人不可抗拒神力?还是不可抗拒自然规律?有神论着讲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表述为“神力所为”。

同样是“信天命”的人,也存在区别,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即天命是可以通过人力来改变的,这种观点突出人的作用,而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属于主观的唯心主义思想。有人认为“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即天命是不可改变的,无论人类如何做,总归是逃不出“定数”的,这是一种宣传“宿命论”的唯心主义思想。比较辩证的观点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即认可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认可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这种意见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并不是孔夫子的认识。

孔子认为天命是不可违背的,在他跟子夏的讨论中可以知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孔子对子夏说,如果富贵可求的话,虽然是“执鞭之士”,他也会去干。可见孔子并像孟子那样把“利和义”完全分裂开来,排斥富贵。孔子认为富贵是不可求的,是天命所注定的,所有要“从吾所好”。既然天命不可求,那么就不要求了,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世就可以了。

在天命不可违背的思想之下,孔子又说:“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也就是说,作为君子,知天命是个必要条件。人必须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求,什么东西求也没用,然后才能做到“尽人事”。明明知道做不到,而不放弃的执着,并不是孔子说的“知天命”。

“尽人事,听天命”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哲学原理是一致的,无论是在唯心主义框架之下,还是在唯物主义框架之下;无论是在有神论的思想体系中,还是在无神论的思想体系中。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即人生在世,有些事是可为的,有些事是不可为的。天命注定了哪些事可以人为,那些事不可以人为,而人的努力只能放在“可为”的事情中,才具备有效的作为。

我们通过当代的一些“富人发家史”来看孔子的观点,在正常的社会秩序下,勤劳致富劳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但要大富大贵,并不是人人都可以通过勤劳就可以的,一切富人的共同特质在于其“幸运”,这就是孔子说的“富贵在天”,当看到无数同行在自己身边倒下,当回想起一路上经历的“偶然事件”,不禁觉得自己是多么幸运。

俗语有云:小富靠勤,中富靠德,大富靠命。其实是对孔子“富贵在天”的诠释,通过勤劳的双手来创造自己的财富。而向进一步增加财富,还得有人帮衬,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等层次的财富离不开团队、离不开贵人相助、离不开他人相扶,这都需要“德行”配得上地位,才能获得他人帮衬。而大的富贵,取决于时代背景,当一个时代结束,在有能力的人也无法拯救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成就。而这种时代,同时又可以被称为命运、天命。具有可遇不可求的特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天命 这就叫天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