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占地面积是多少?

  中国人数最多的大学: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在校生人数6.3万

  吉林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2004年8月29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合并前的六所学校,都有着光荣的历史。原吉林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46 年的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1952年经院系调整成为我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1960年,吉林大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学校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总院位于广汉城郊,有广汉、绵阳、新津和洛阳4个分院,占地面积1164万平方米,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学。

  作为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蓝天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除了为新中国培养输送了占中国民航直属航空公司总数90%以上的飞行人才和大量的其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样辉煌的业绩外,学院还拥有近20亿的固定资产和1100多公顷的校园面积;有由夏延、西门诺尔、TB、贝尔等8种机型共107架初、中、高三级先进飞机组成的教练机队;有亚太地区最大的飞行模拟机培训中心和世界一流的发动机维修培训中心以及中国唯一的莱康明发动机翻修中心……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的前身是“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学校”。1956年初,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决定性胜利,为了满足祖国建设和发展需要,解决民用航空人才短缺的突出矛盾,经民用航空局报请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同意,“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学校”于同年8月,在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翻开了共和国民用航空人才培养的崭新一页。此后的48年来,尽管校名几度更改,学院的办学层次也从中专、大专升格为本科院校,但是,飞院人始终不渝地将根深植于这方热土,用青春和智慧铺筑了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大厦坚实的基石。

  中国海拔最高的大学:西藏大学

  西藏大学坐落在美丽的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世界海拔最高的大学

  西藏大学建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是一所综合性地方高等院校,也是教育部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与外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师范学院、中央电大西藏学院11个学院和留学生部、公共教学部等教学单位,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史(藏族历史)、美术学、音乐学、行政管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预防兽医学等1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有49个普通本科专业和30多个普通专科专业,涵盖了文、史、理、工、医、经、管、法、艺术等十几个学科门类。已初步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函授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中国建校最早的大学: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座落在渤海之滨的天津市,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和"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校 风享誉海内外。天津大学现任党委书记为刘建平,校长为单平。

  其前身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大学,为我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和近代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近代科技、工业人才的摇篮,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

  学校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藏文干部培训班,历经西藏军区干校、西藏地方干校、西藏行政干校、西藏师范学校、西藏师范学院等几个发展时期。1985年7月,西藏大学正式成立。

  学校占地总面积189.4公顷,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3.7万平方米。1952年经院系调整后定名为天津大学,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之一。195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批指定为国家16所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211工程"第一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

  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和天津市签订共建天津大学协议,标志着天津大学成为国家在新世纪重点建设的若干所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之一。

  中国最北边的大学:黑河学院

  黑河学院座落于素有祖国北疆明珠之称的黑龙江省黑河市,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

  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是中俄边境线上我国境内唯一的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中国最北边的大学。

  黑河学院成立于1960年8月,前身为黑河师范专科学校,后经历了黑河师范学校、黑河师专筹备处、齐齐哈尔师范学院黑河分校、齐齐哈尔大学黑河分校几个发展阶段。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了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黑河学院。建校46年来,黑河学院为社会培养了5万余名本、专科毕业生,为祖国北部边陲的开发与建设,为边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中国最南边的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是中国最南边的大学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吉利控股集团李书福先生资助了学院建设。校园位于风光绮丽、最宜人居的海南省三亚市,依山近海、空气清新。学院下设9个分院、33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目前在校生已近4000人,2007年计划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招收3600名计划内本科生。

  中国最西的大学:塔里木大学

  最西的大学: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为了适应新疆农垦事业的发展和开发塔里木垦区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的倡导和关怀下,于1958年创建,他亲笔题写了校名,生前一直任名誉校长。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

原为农业部直属院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

  中国最东的大学:佳木斯大学

  佳木斯大学是中国最东的大学

  佳木斯大学是1995年6月27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由佳木斯医学院、佳木斯工学院、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和原佳木斯大学四所学校合并组成。1996年11月15日,省委任命张少杰为党委书记、吕学诜为校长,组成新佳木斯大学领导班子。1996年11月21日,佳木斯大学正式挂牌启动。2000年5月、2003年5月、12月佳木斯市粮食干校、富锦师范学校、黑龙江省理工学校相继并入。

  中国校内风景最美的大学:武汉大学

  珞珈山麓,东湖之滨,山水相宜,古今合谐,承传统中华园林之精妙;武测水院,咸归于斯,省府市府,治理整顿,创国立武汉大学之新风 武汉大学是公认的校园风景最美的大学。

  中国校园周边风景最美的大学: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建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 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位于美丽的厦门岛海边。

  中国帅哥最多的大学: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全国惟一的一所体育大学。 是全国重点院校和 “211工程”院校之一。是中国体育的最高学府。

  里面的帅哥是一把一把的,搞体育的就是有魅力呀。

  中国美女最多的大学: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是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是目前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中唯一的电影专业院校,在国内电影和文化艺术界享有盛誉,也是世界著名的电影艺术高等学府。经过56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建立了科学、完整的电影学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主体,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电影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

  今天,北京电影学院已发展成为目前国内外电影教学设备设施齐备,专业设置科学全面,教学师资经验丰富,课程体系科学充实,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作力量雄厚,教育教学享有盛誉,理论研究水平领先,设备条件完善、创作成果丰富、教育成果丰硕、研究成果与办学影响较大的一所集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于一体的世界著名电影专业高等院校。出了好多影视圈美女。

  中国校长年纪最轻的大学:山东大学

  展涛同志,1963年4月生,山东省兖州市人,1979年入山东大学数学系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87年留校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1991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励基金,赴德国弗莱堡大学从事合作研究;1995年任山东大学数学系教授、副主任;1995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96年12月起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0年7月22日起任山东大学校长。

  中国最受高考状元青睐的大学:北京大学

  我国选择就读北京大学的高考状元最多,有315名状元,位居“

  中国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大学排行榜”第一名,约占总数的56.05%,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

  中国收费最高的大学:中央戏剧学院 139655元

  中央戏剧学院与北影都是创造明星的摇篮,而其学费也高的惊人,以将近十四万的学费高居中国大学收费榜的榜首,成为最贵的高校。艺术类院校一般都收费颇高,中戏高职每年学费高达19000,另外,每个专业也不同。

  如此高学费,报名的人还是趋之若鹜,沉重的学费包袱给那些向往艺术的学生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很多学生为了减轻家庭的学费负担,兼职走穴,赚取学费。

章子怡考入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时,由于学费颇高,也经常以跳舞表演来赚外快,贴补生活费。四川绵阳电视台一套节目不久前还播出了一则她成名前拍摄的榨菜广告,广告中,她只有一个镜头。

  中国校门最豪华的大学:聊城大学

  聊城大学位于聊城东部的徒骇河畔,是山东省属综合性大学,始建于1974年,原名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1981年更名为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更名为聊城大学。据说这个校门花了8000万。

  中国食堂最豪华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人民大学校内一座三层食堂存在了10年之久的外墙被一面玻璃幕墙所取代,两部观光电梯安装在内。食堂观光电梯已经开始运行。

  中国最具小资气质的大学:复旦大学

  最“小资”的大学:复旦大学

  一个即将离开复旦的2000年毕业生在学校的BBS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边走路边唱歌的女生的话,那她八成是复旦的,因为只有复旦才能培养出这么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来。”——自由而无用!这句话非常巧妙地阐释了复旦学生对于复旦的理解,有点自嘲,有点浪漫,有点小资情调,但也精彩含蓄地解释了复旦学生的气质。

  中国单体图书馆最大的大学: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图书馆 主体7层,总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花园面积1500 m2,中国高校最大的单体图书馆。

  三峡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突破200万册,达207.68万册,各类电子图书41万册(件)。

  三峡大学图书馆仅仅是最大的单体图书馆,并不是最大的,也不是藏书的图书馆,但他是设施先进,藏书非常有水利电力和三峡特色的图书馆。

  中国出国人数最多的大学: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理工科的泰山。尤其以生物、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等偏理科的专业出国比例最高,工科出国学生是全国最多的。

核心提示:文革时期、大扩招时期、内涵式发展时期,北京高校历经三次外迁。在时代的车轮下,每次外迁都有新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高校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京校外迁”也越来越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更能适应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革时期、大扩招时期、内涵式发展时期,北京高校历经三次外迁。在时代的车轮下,每次外迁都有新的内涵!

提到京校外迁,很多人都想到的是“50年前在京的13所高校外迁”。1969年—1970年北京高校外迁始末。

1969年,受国内外形势影响,196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通知》说:为了“认真搞好斗、批、改,加强对中央各部门所属高等院校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教育革命的领导”,决定国务院各部门所属的高等院校,凡设在外地或迁往外地的,交由当地省、市、自治区领导;与厂矿结合办校的,交由厂矿领导。教育部所属的高等院校,全部交给所在省、市、自治区领导。此后,中央所属的高等院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全部下放地方管理。部分高等院校被撤销或合并。到1971年,全国原有的434所高等院校,保留继续办的还有328所。,其实这是误解。

中央决定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机械学院、北京电力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铁道学院等十三所重点高校迁出北京,外迁至河北、陕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称之“京校外迁”。

随后,这些学校进入了动荡、颠沛流离的状态。在仓促的搬迁中,仪器、图书资料、标本、教学资料等损失惨重。

而这13所高校的命运走向也判若霄壤,外迁时间紧迫,很多高校都历经艰难。有的高校甚至都找不到“安家”的场所,“流离颠沛”。改革开放后,这些高校有的扎根当地生根发芽,有的迁回北京原址复校,还有的开启了异地办学模式(两地办学)。当年一起外迁的“兄弟”,各自发展的道路也大不相同。

京校外迁,给很多省份带来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极大的提升了当地的科教水平。那么,在外迁的过程中,哪些省份才是真正的赢家呢?或者是谁才真正的抓住了这次机遇?

这13所京校外迁极大地影响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一些高校就此沉沦,如当时比较知名的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等等,在地方上一蹶不振成了普通高校。要知道,当时的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和如今的河海大学是一个层次的高校,但如今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早已被河海大学甩在了后面。

而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都开启了异地办学模式。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京校外迁所带来的高等资源下放也助推了地方高等教育资源的发展,如中国矿大、中国地大落户的徐州和武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落户的合肥都成为受益者。

机遇可遇不可求。我们先来看看离北京最近的河北。1969年的外迁中,河北邯郸得到了两所高校,即北京电力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但是很遗憾,这两校后来都离开了邯郸。

1969年10月,北京电力学院搬迁到河北省邯郸地区岳城水库和邯郸、马头、峰峰电厂。1970年迁至保定,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1978年,国务院确定学校为全国重点院校,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1995年9月,华北电力学院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成立华北电力大学。校部设在保定,并分设北京校区。2003年3月,华北电力大学由原国家电力公司划转教育部管理,正式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并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七家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董会与教育部共建。2005年9月,华北电力大学成为“211”工程“高校。校部由保定变更为北京。华北电力大学也就是原来的北京电力学院兜兜转转,本部又回到了北京。虽然有保定校区,但是不归河北管。

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曾三次搬迁,四易校址,先后在北京、岳城、邯郸、郑州等地办学,历经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河北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时期。1969年迁至河北省磁县岳城水库办学更名为河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搬迁到邯郸后,由于分散几处,且邯郸岳城水库等地处于荒野,交通不便,又没有校舍,学院搬运来的部分物资没有房子存放,就放在露天里。因没有围墙,晚上就被人盗走了课桌椅、实验室的一些设备物品。后来竟连路灯的灯泡都“丢”。艰苦的教学条件,水库是工棚房,带家属的教职工住小火车车厢,而且还有持续不断的批斗会要举行,在这种学校分散的情况下,很多学校的教职工建议学校返回北京,但是被否决,最后在“工、军宣队”的支持下,几经努力,多次调研,分析比较,确定到离北京不远的保定市重建新校园。学院向水电部、河北省请示迁校。

邯郸因地域条件制约着河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发展,没有其他水利兄弟单位,信息不畅,科技图书不足,不是大城市留不住人才,生源缺乏,招生困难等原因。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多次向国家申请搬离邯郸,1987年,校址还在河北省邯郸市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是水利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向水利部、国家教委提出搬迁,据说当时有五个方案:1.搬回北京原址,该意向被上层否决; 2.搬迁到天津合并给天津大学,作为天津大学的水利水电学院,被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拒绝; 3.搬迁到省会石家庄,也因邯郸市是河北省第二大城市同样是较大城市,没有搬迁的必要。

就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被拒绝搬迁的时候,河南省主动找到水利部,希望华北水院能搬迁到河南省,河南省因为痛失过中国科技大学、江汉石油学院的缘故表现的很积极,而且黄河边上没有水利高校,再加上水利部副部级流域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郑州,对于兄弟单位也是个照应,河南省的态度也打动了华北水院。于是落户郑州。1987年6月30日国家计委委托国家教委正式下文批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成建制搬迁至郑州,离北京越来越远了,1990年成立新校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09年,水利部与河南省签署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战略协议,成为河南省第三所省部共建院校,2013年4月更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09年,水利部与河南省签署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战略协议,成为河南省第三所省部共建院校,2013年4月更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而其他共患难的“兄弟”都非富即贵,可见华水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日子并没有华北电力大学好过,虽然也是一本,但是在很多省份还是本科第二批录取,学校排名也在全国250多名。华水身为北京十三所外迁高校之一,如今却失去了当年的辉煌。

邯郸遗留校舍和人员组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邯郸),邯郸本部招生级别降为大专。随后国家推行大学“扩招”政策,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邯郸)恢复本科招生。2003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邯郸)与河北建筑科技学院、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北工程学院就是后来的河北工程大学。

当时这13所高校外迁的时候,有多所高校都曾考虑落户河南。比如矿大、地大、中科大等,都比较青睐河南。但可惜的是,河南是一所高校都没收下。有人比较纳闷,这送上来的好事,为什么要拒绝?但这是以现在的视角看到了这些高校带来的优势,而在当时,这学校全体搬过来,可都是要吃饭的。

所以,河南也不是赢家,它只是得了一所早已归于平淡的高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还应该是最后悔的省,因为当初的河南是错过了3所顶级名校,如若不然,河南又怎么可能只有郑州大学这样一所211大学呢。

回顾河南错过的这3所大学,首先便是中科大。当时科大预备搬迁后,就分为两队,前往湖北沙市和河南寻找合适的搬迁地址。当初中科大有意落户河南南阳,但是却被残忍拒绝。1969年中国科技大学本想迁至河南省南阳市,不过由于当时河南的具体情况怕大学师生挤占河南的副食口粮等各种因素最后拒绝了中科大的落户(目光实在是短浅,但也是现实)。就是说建了一所大学,当时河南有五千万人口,平均每人每年少16克,折合每月1.3克。当时的湖北沙市有中国科学院的干校,中科大原本以为去湖北沙市较为容易被接纳,但这一队遇到了一些困难,湖北沙市表示没有接纳一所学校的能力;同样的,尽管前往湖南省的一队带有当时中央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刘西尧的亲笔信,但仍然遭遇了婉拒。这两队回到北京后,汇报了这一事实。随后,中国科技大学又派出了两队,让他们前往江西省和安徽省考察选址。江西省明确表示不能接收中国科技大学,这一个小队也受到了打击。而来到安徽的另一个小队,却受到了当时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将军(中科大的恩人,中科大人应该铭记)的热情招待,他表示一定会保住中国的科技苗子。他们一开始去往宣城考察调研,发现宣城的条件无法满足科大搬迁的需求。在他们无奈地在回去北京的路上时,却接到了迁往安庆的通知。这样,中国科技大学就迁往了安徽省的安庆市。当时的安庆市的条件极为困难,无法接济这样一个庞大的学校。甚至由于安庆办学条件过差,还出了几次事故,因此当时来到分批次来到安庆的校革委会常委紧急通知原本准备迁来安庆的第三批次师生,让他们暂缓搬迁。1970年,相关人员将这样的困境告知了李德生,他们共同商定将中科大迁往安徽省的省会合肥市。于是,李德生亲自安排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师生暂用。到1970年10月,中国科技大学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搬迁,就此安顿了下来。在中国科技大学的搬迁过程中,运货量足足达到了865吨,装运出书籍、器材等物件一共35000多箱;迁出教师家属490多户;组织教师、学生、职工的搬迁足足达到了6000多人次,工程十分浩大。然而无法避免的是,搬迁过程中损失了近三分之二的器材用具,流失了一半以上的教师,办学条件极为困难。这一段南迁的历史,是一段血迹斑斑,刻骨铭心的流浪史,在科大学子的心中也应当被永远铭记。

也传言中国地质大学和矿业大学都有意落户河南,但是都被河南拒绝接收了。当时的北京地质学院,也就是如今的中国地质大学在武汉。1970年,准备外迁的北京地质学院寻找落脚之地,分别派人到陕西、甘肃、江西、湖南等地考察建校之地。据说,最初是决定迁往河南平顶山,当地也表示欢迎,并与当地政府达成了一致,但是平顶山却迟迟不予落实土地等问题,北京地质学院等不及,便选择了湖南,最后湖南也没去。和北京地质学院一同从北京出来的几个学校落户了武汉,武汉之前是全国排名前五的城市,北京地质学院也申请要落户武汉,最后上面批准了,所以人家就走了,这也并不是河南的不挽留。北京地质学院并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87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矿业学院也就是后来的中国矿业大学。外迁四川更名为四川矿业大学;国际局势稳定后准备东迁时,首选之地也是河南,这是想回到老家河南,因为她的前身是1909年创办于河南的焦作路矿学堂,也就是后来著名的焦作工学院。但是,河南却并不念旧,以“河南已有矿业学院”为由拒绝了矿大!中国矿业大学被迫另选建校之地,最后迁往了徐州。中国矿业大学“流离颠沛”,前后搬迁次数共达14次。

所以不能说这机会摆在面前河南没把握住啊,有些是没机会。于是这3所大学现在是分别落户在合肥、武汉、徐州。试想一下,如果这3所大学都落户在河南,那河南的高考难度,必然会有所缓减。当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初河南主要是考虑以后这些大学还会回迁。其实不怪河南,当时是特殊时期,全国粮食都紧缺,河南也承受着很大压力。它只是权衡利弊之后做了自己的选择而已。当时各个大学只是暂时迁到地方上吃饭,没说要永久留下来,所以河南拒绝中科大过去也是正常的。

河南固始县当初也是接纳了并不是十三所高校的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今对外经贸大学)的。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与当时外贸部“五七”工厂同时迁至河南固始县。当年固始县人民表现出仁厚、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十分困难情况下,就地安置对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师生。据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校友总会会长贾怀勤回忆:“固始人民在自身并不富裕的条件下,敞开胸怀接纳了我校师生,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支持。”“他们热情地接纳了我们,用固始的粮油禽菜养活我们,使我们能够从这里出发,重新走上国家对外经贸事业的征程。”当年11月,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整体迁至河南固始、息县。其中,外贸系、外语二系和校直、教辅、后勤部门共1050人安置在固始,外语一系师生172人安置在息县。之后,1970年8月,学院被就地解散,教师、干部大都转入息县外贸部“五七”干校。1972年,学院于北京复校。但学院师生仍与昔日工友、邻居保持良好关系和友情,曾于2006年派出访问团去访问。2011年,校长施建军又率对外经贸大学访问团来固始。2012年9月,“对外经贸大学固始旧址纪念园”开园,对外经贸的校长及教师都前去致辞,是对那段历史的集体纪念。

始建于1956年的中央粮食干部学校。1959年8月,已经更名为北京粮食专科学校分3批搬往郑州筹建郑州粮食学院。2000年6月5日,更名为郑州工程学院。2004年,由郑州工程学院和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更名为河南工业大学

其实最惨的是江西,不是河南,不是河南,不是河南!

江西当时接纳的高校逼格最高,妥妥的TOP3.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于是在1969年5月到11月,清华、北大相隔一个月陆续落户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五星垦殖场,清华大学建在红井村,北京大学建在梅池村;11月份中国人民大学是在江西省鹰潭市的余江县落户。

1969年,随着清华、北大、人大的下放,清华大学就在鲤鱼洲开创了实验农场(也就是后来的清华大学江西分校)。鲤鱼洲靠近鄱阳湖(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同年北京大学在此建立江西分校,众多知名教授曾在此讲学,全国招生。

清北分校建立起来之后,师生以及教师家属4000余人有千里迢迢的从北京赶到江西五星垦殖场,开始了学习!只不过说这个学习的内容有些许特殊“一边参与劳动,另一边开办分校上课”。

把人家清华北大的教职工、毕业生安排到田里去插秧,就这样浪费人才,还能留得住清华北大?

这三所大学落户到江西,其实真正的只有北京大学在1970年招收了418名工农兵学员。其他的两所分校都没有招生,学生都是之前跟着教师的一同过来的学子们。

开办的分校就更有意思了,教室就是草棚搭建而成,遇上下雨天,教室里面没有一处干的地方,教学环境极其简陋,因此,这些分校有了一个别称,名叫“草棚大学”。

鲤鱼洲是靠近湖泊的,而且是有名的“血吸虫病疫区”。堂堂大学的教授、教师及其他的教职工和学生们都得参加一些农田劳动。在这一方面来说,师生们就不得不忍受着血吸虫病的威胁,心里面自然是越来越抗拒。

从1969年10月到1973年2月,邓小平也在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改造。

表达过多次意见之后,江西省并没有吐露出过多的意愿,想要将这三所大学留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分校刚建成的第二年,1971年9月“九一三”林彪事件以后,鲤鱼洲的北大五七干校结束,全体教职员工撤回北大。

与此同时,先前北京大学在江西地区招收的400多名学生,也跟随着去往了北京。

其实我们纵观整个高校下放的过程来看,就能明白这些高校下放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为了真正的办学前去,文章刚开始的时候就说明了时代背景,可以细细体会一番!

所以对于江西省整体的教育环境也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但对于当时的清北、人大师生来说,的确是留下了一段难以忘却的“艰苦奋斗”回忆,因为他们在那两年的时间里面,整天基本都在接受干体力活,他们对于江西的回忆也只是停留在“出大力、流大汗”上,后来有的学生说“那是一段特别劳累的回忆……”

北大,清华,人民大学。结果一个也没捞着,其他普通院校也没捞着,江西成为最大输家,最大输家。。

如今,这些分校已经被当地作为文物保护了起来,感兴趣的还可以去参观看看。

不是留得住留不住,北大清华到江西的是五七干校,地位比现在的什么北师大珠海校区这种的地位还低,仅仅是个临时迁址,迟早要走,注定留不住的。

总体就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因,很简单就能概括:“江西方面对这三所高校的重视度不够、诚意不够、再加上对方也不愿意”,就是这么简单!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江西省的近代教育起点相对于其他省份而言,就落后的太多。

清末年代之后,各省市都在陆续的兴办新式学堂,可江西省却还在原地踏步走,直到1905年,科举制度被彻底的废除之后,江西省才开始按照其他省份新建新式学堂,差距就是这么展开的。

以至于说现在很多人一想到江西的教育就直接的吐槽说:“这是一个专科院校比本科院校还多的省份……”

江西的环境再好,肯定也比不过北京吧!就算江西省当时能够拿出更多的诚意,估计这些师生都不愿意留下来。

就比如说北京大学,其实不仅仅是在江西办了分校,在1969年10月份的时候,北京大学还在陕西汉中地区创办了一所名叫“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的学校,最后过了快十年之久,不也是迁回北京了嘛!

但陕西相对于江西来说还好一点,总算是没有白忙活一场。现在的陕西理工大学,他建立的地址和教学资源,其实就在原先的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悲惨”的就当属江西了,啥高效都没有落着,最后倒是收获了不少文物……

安徽:但是接收了北京政法学院,中科大,后来北京政法金蝉脱壳全部回京,但是独得中科大,成为当时的最大赢家。中科大成为外放中唯一无法分身北京的大学。

河北接纳的有:当时接受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电力学院等多所重点大学,最终捞了1/2的211,华北电力大学(211),现在两地办学,也算没白接收。

两地办学的中国地质,华北电力,中国矿业,中国石油

山东:1/2的211院校:中国石油大学,后迁回京,两地办校。

湖北: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后并入武汉理工,)1/2的211院校:中国地质大学落户湖北(武汉),后迁回京,两地建校。

江苏:1/2的211院校中国矿业大学落户江苏(徐州),后迁回京,两地建校

陕西:接收了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最后接收了1/2的全国重点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后来部分迁回京合并。

河南:也接纳了一所牛叉大学——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当年11月,北京外贸学院整体迁至河南固始、息县。其中,外贸系、外语二系等1050人安置在固始,外语一系师生172人安置在息县,可惜后来全回京,211的毛都没捞着。

试想如果中科大在河南,也许也会百分百的回京。最后只捞了华北水利电力,也算没有空手而归。

最后,为江西,河南而哀叹。尤其江西,一根毛都没捞着。

而安徽却成为最大赢家,至今合肥成为科教名城。

13校中,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又迁回了北京,组建成了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学院和北京铁道学院也选择回到北京发展,并先后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虽然北京“失而复得”3所211重点大学,但仍有多校散在外地,所以北京也不是赢家。

京校外迁始末,历史背景及过程:

1969年3月中国和苏联在珍宝岛发生军事冲突,国际形势骤然紧张,4月,中共九大召开,中央提出了要准备打仗的号召。8月之后大批的中央机关人员被精简疏散,离开北京到各地的“五七”干校。1969年10月17日,中央又传达林彪发布的“关于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更加剧了紧张的气氛,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在京机关团体单位的搬迁撤离。在这一形势之下,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市,对北京的高等学校做出了大批迁出北京,大批停办,只保留一小部分的决策,使北京市高校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变动。

文革前的1965年,北京共有高校55所,在校学生11.1万人,教职工5.7万人。其中综合类大学3所,工程类18所,农林类5所,医学类5所,师范类3所,语文类5所,财经类5所,政法类3所,艺术类7所,体育类1所。

1969年秋,当时北京55所高校,被迫迁出13所:分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铁道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机械学院、北京电力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等十三所高校迁出北京(另有两所河北在京高校回到河北,故另一种说法是15所,比如,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光听名字就够霸气,后合并为现在的河北师范大学),外迁至陕西、云南、四川,河北、山东、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当时称为京校外迁。随后这些学校进入了动荡、颠沛流离的状态。这些院校是农林地矿类高校,是52年院系大调整和58年大跃进成立的高校。但是此去离京,它们的命运就发生了变化,甚至到现在还有影响。比如,现在的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两地独立办学就是69年这次事件形成的。在这场历时数年的大变动中,外迁的高等学校中有一多半学校搬迁了两次以上,转移最多的学校如北京林学院,先后搬迁达四次之多(其中在云南省搬迁三次)。这些高等学校中有许多是国家重点大学,规模较大,在多次搬迁中,十几年艰苦奋斗积累下的学校资产遭受重大损失,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大批散失、损坏,还浪费了大量的投资修建简陋校舍和搬迁运输。在1969年至1970年的这场大变动中,有31所学校在北京消失了。

后来这13所外迁高校陆陆续续选择了三种不同的道路,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合肥,北京、上海等都有研究生部,是一所专门做研究的大学,又不失国际前沿视野)。

北京农业大学(组建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组建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铁道学院(今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轻工业学院(组建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电力学院(今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市)

北京建筑工业学院(今武汉理工大学)

北京机械学院(组建西安理工大学)

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驻地郑州市)

第一种道路:原址复校(5所)

北京农业大学(组建中国农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49年9月,1970年8月迁往陕西省甘泉县,1971年与延安大学合并,定名为延安大学,1973年4月又迁到河北省涿县,改名为华北农业大学,1978年迁回北京原址,恢复原名。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组建中国农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2年,1970年6月由北京迁往四川省重庆市北碚区,校名先后改为四川农机学院和重庆农机学院,1975年又迁到河北省邢台市,再改名为华北农业机械化学院,1979年迁回北京市原址办学,恢复原校名。1985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0年,1969年11月由北京迁往云南省丽江,1972年4月迁到云南省下关,1973年4月又迁到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县,改名为云南林学院。1979年迁回北京原址办学,恢复原校名。

北京铁道学院(今北京交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1909年建立,1970年迁往河北省石家庄市,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1977年11月仍回到北京原址办学,校名定为北方交通大学。

北京轻工业学院(组建北京工商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1970年由北京迁往陕西省咸阳市,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西北轻工业学院于2002年改名为陕西科技大学,于2005年迁往西安。

第二种道路:两地办学(4所)

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3年9月,1969年11月由北京迁往山东省东营胜利油田,继而迁入青岛市,改名为华东石油学院。后发展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两个办学实体组成的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2年11月,1970年由北京市迁往湖北省江陵市,改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75年又迁到湖北省武汉市,再改名为武汉地质学院。后发展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两个办学实体组成的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09年,1970年5月由北京迁往四川省合山县,改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后迁往江苏省徐州市,定名为中国矿业学院。后发展为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两个办学实体组成的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电力学院(今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创建于1958年,1969年12月由北京迁往河北省邯郸地区,1970年10月又迁到河北省保定市,改名为华北电力学院。1995年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2005年10月,华北电力大学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第三种道路:驻留地方(4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市)全国重点大学,建于1958年9月,1969年12月由北京迁往安徽省安庆市,后又由安庆市迁到安徽省会合肥市。

北京建筑工业学院(今武汉理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1969年11月由北京迁往湖南常德市,1971年又迁到湖北省会武汉市,改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后为武汉工业大学,组建武汉理工大学。

北京机械学院(组建西安理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1969年由北京迁往陕西省西安市,改名为陕西机械学院,后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

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驻地郑州市)创建于1958年,1969年底由北京迁往河北省岳城,1973年又迁到河北省邯郸市,改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90年搬迁至郑州,后更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1969年北京55所高校结局简介

一、被迁出北京的学校15所(其中2所河北在京高校):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建于1958年9月,1970年1月决定由北京迁往安徽省会合肥市(校址为原合肥师范学院),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迁,后一直留驻合肥市。

2、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49年9月,1970年8月由北京迁往陕西省甘泉县,1971年与延安大学合并,定名为延安大学,1973年4月又迁到河北省涿县,改名为华北农业大学,1978年迁回北京原址,恢复原名。

3、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2年,1970年6月由北京迁往重庆市北碚区,校名先后改为四川农机学院和重庆农机学院,1975年又迁到河北省邢台市,再改名为华北农业机械化学院,1979年迁回北京市原址办学,恢复原校名。1985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

4、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2年11月,1970年由北京市迁往湖北省江陵市,改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75年又迁到湖北省武汉市,再改名为武汉地质学院。后发展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两个办学实体组成中国地质大学。

5、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3年9月,1969年11月由北京迁往山东省东营胜利油田,改名为华东石油学院。后发展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两个办学实体组成中国石油大学。

6、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2年,1970年5月由北京迁往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改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后迁往江苏省徐州市,定名为中国矿业学院。后发展为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两个办学实体组成中国矿业大学。

7、北京电力学院(今华北电力大学)。创建于1958年,1969年12月由北京迁往河北省邯郸地区,1970年10月又迁到河北省保定市,改名为华北电力学院。1995年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2005年10月,华北电力大学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8、北京铁道学院(今北京交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1909年建立,1970年迁往河北省石家庄市,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1977年11月仍回到北京原址办学,校名定为北方交通大学。

9、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创建于1951年,1969年底由北京迁往河北省岳城,1973年又迁到河北省邯郸市,改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90年搬迁至郑州,2013年4月更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10、北京机械学院(组建西安理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1969年由北京迁往陕西省西安市,改名为陕西机械学院,后于他校合并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

11、北京建筑工业学院(今武汉理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1969年11月由北京迁往湖南常德市,1971年又迁到湖北省会武汉市,改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后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

12、北京轻工业学院(组建北京工商大学)。创建于1958年,1970年由北京迁往陕西省咸阳市,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9年迁回北京原址复校,1999年6月,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北京商学院合并,北京机械管理干部学院并入组建组建成北京工商大学。

13、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0年,1969年11月由北京迁往云南省丽江,1972年4月迁到云南省下关,1973年4月又迁到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县,改名为云南林学院。1979年迁回北京原址办学,恢复原校名。

14、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建于1956年,是河北省设在北京的一所高校,1969年由北京迁往河北省宣化市(原校址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后又于1979年迁到河北省石家庄市,定名为河北师范学院。

15、河北农大园林化分校。系河北省设在北京黄村的一所高校,1959年由原河北黄村林业专科学校改为河北农大园林化分校,1969年底由黄村迁往河北省易县。校名定为河北林业专科学校。

二、当时被撤销停办的学校14所:

1、中国人民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37年,1969年学校停办,人员下放江西余江县。1973年6月,教职工成建制地分配到北京各大专院校工作。同年10月宣布撤销人民大学。1978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

2、中国医科大学(今北京协和医学院)。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19年,1970年宣布停办,1979年8月恢复办学。

3、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2年,1970年11月停办,人员下放安徽省濉溪,1972年宣布撤销,1978年7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

4、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4年,1969年10月停办,人员下放到河南省固始,1970年8月宣布撤销,1973年3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

5、国际关系学院。全国重点大学,1949年建立,1970年宣布撤销停办,1978年重建。

6、外交学院。创建于1955年,1969年撤销,1980年恢复并招生。

7、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创建于1949年,1970年7月宣布撤销,1978年2月恢复办学。

8、北京商学院。创建于1950年,1969年停办,1978年恢复办学。

9、北京经济学院。创建于1958年,1969年停办,人员下放河南省息县,1973年学校改由北京市领导,1974年恢复招生。

10、北京广播学院。创建于1959年,1969年停办,1973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

11、北京气象专科学校。创建于1960年,1970年撤销,1978年12月恢复办学。

12、北京铁道医学院。建于1958年,1966年撤销。

13、北京外语专科学校。建于1963年,1969年撤销。

14、北京戏剧专科学校。建于1963年,1969年撤销。

三、被合并到其他学校中的2所:

1、北京语言学院。创建于1962年,1970年停办,被合并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972年国务院批准恢复独立办学,1973年重新招收外国留学生。

2、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建于1963年,1969年停办,1974年并入北京经济学院。

四、1970年北京剩下的24所高校:

经过大批的外迁、撤并之后,到1970年底北京高等学校只剩下24所,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电信工程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化工学院、北京化纤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原北京第二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外语学院、北京第二外语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北京体育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

调整之后余下的24所的学校中有综合类学校2所,比1965年减少33%;工程类8所,减少56%;农林类全部丧失;医学类3所,减少40%;师范类2所,减少33%;语文类2所,减少60%;财经类全部丧失;政法类全部丧失;艺术类6所,减少14%;体育类1所,没有减少。

1970年,在保留的24所高校中,仅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和北京师范学院6所学校,在时隔四年之后招收了新生外,其余18所仍然没有恢复招生。1970年后,北京的高等学校还有几次小范围的调整,比如,1971年8月,北京市将北京化纤工学院并入了北京化工学院,1978年后,化纤学院又恢复为独立办学(后改为北京服装学院)。1973年,文化部将在京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学校合并为一所中央五七艺术大学。1977年底,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宣布解散,各校又恢复独立办学。

在这场历时数年的大变动中,外迁的高等学校中多一半学校搬迁了两次以上,转移最多的学校如北京林学院等,先后搬迁达四次之多。这些高等学校中有许多是国家重点大学,规模较大,在多次搬迁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艰苦奋斗积累下的学校资产遭受重大损失,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大批散失、损坏,还浪费了大量的投资修建简陋校舍和搬迁运输。教职工精神受到折磨,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停办的学校同样损失巨大。停办后学校的教职员工都被下放到设在全国各地的干校之中,也经历了大规模的搬迁活动。在后来的几年中,因学校停办,教职员工陆续被分配到不同地区的不同工作单位,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中断或放弃了专业。由于人员的撤离,这些学校在京的校舍、资产被分配给了不同的单位,用做为教育之外的其他用途,致使后来学校恢复之后,遗留了大量的问题,造成许多矛盾和纠纷。有些损失成为无法弥补的永久遗憾。

没有被撤销或外迁的高等学校在此期间也饱受动荡之苦。根据当时精减疏散的总精神,各校都有相当一部分教职工去了外地的干校,有的教师在干校一去达五六年之久,同样荒废、生疏了专业和教学。不少教师在下放过程中患上克山病、血吸虫病等地方病或传染病,健康状况受到很大影响。

“文化大革命”中北京高校经历的这场大变动,给北京乃至全国的高等教育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其影响在其结束后的二十几年中还没有完全消失。期间的各种损失无法精确统计,仅从培养人才一项来看,“文革”中北京高校只招了7万余名学生,若按1965年的招生额为基准推算,10年间,北京高校本应能培养而少培养的专门人才就达20万人之多,给国家建设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断层。

1969年“京校外迁”影响至今犹在,特别是对当事高校。其中北京林业大学面积被缩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几次申请回京未果。中国地质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两地办学(从报考热度上讲,北京的高校生源比较好,基本上在北京的高校都发展的还不错,985、211很多,与北京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我想69年的事件对这些高校而言,有着特殊的滋味,如果这次“京津冀教育一体化”成形的话,必将产生重大影响。说到地理位置,我认为对高校发展和在校生求学而言,最重要的是地理位置。好的地理位置意味着更多无形的资源和机会。虽然现在高铁四通八达,但是这也加强了大城市对人口聚集作用。特别是一线城市,其人口规则的发展屡屡超过规划,每次都是提前完成任务。这次“京校外迁”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拭目以待。

二、第二次“京校外迁”

事实上,建国后,国内还发生过第二次“京校外迁”,这次外迁发生在“高校扩招”以后。

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高校扩招”。当年,高校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

相伴而来,北京高校教育设施开始短缺,建造大学城之风开始兴起。据不完全统计,仅两年时间,,涉及21个省市。

东方大学城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大学城”概念的项目。位于河北廊坊的“东方大学城”位于京津塘高速公路黄金分割点沿线的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隔30公里与首都北京城区相望,东行60公里与天津城区及渤海为邻,恰处“大北京”战略规划的发展重心,是各种资源汇聚的“黄金宝地”。

最鼎盛时期有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国家法官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知名院校在内的近60所大学入驻,累计超过40万名学生曾在此学习和生活。2005年时,号称有31家高校;两年后,在大学城管委会官方网站上的学校已经减少到24所,后来只剩下14所了,京字头高校绝大部分回归,截止2021年只剩下9所院校:北京城市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廊坊卫生职业学院、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东方学院、河北领航航空专修学院 、廊坊华航航空学校(中专)、廊坊华一传媒学校。且多为非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中专。北京正在建设和使用的良乡大学城和沙河大学城都将是东方大学城中“京字头”院校回归北京后的新选择。

从高校数量上看,北京市目前共有本专科院校91所,其中教育部和其他部委直属院校37所,北京市属院校54所,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从高校质量上看,75所教育部直属院校中有24所位于北京,占32.0%;39所“985工程”高校中有8所位于北京,占20.5%;112所“211工程”高校中有26所位于北京,占23.2%。

北京可谓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城市。而随着时光飞逝,斗转星移,高等教育重心开始逐渐南移,北京高校在经济发达省份和城市的异地办学越来越多。

而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是困难重重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版块随之整体迁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各地政府普遍认为高校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功率发动机,不仅能够促进当地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高校及人才的巨大创新潜能无疑能为城市经济发展释放更多红利。

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为代表的经济发达省份城市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高等教育。以广东省为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全省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799.88亿元,这资金投入也是相当扎实了。

深圳、珠海等广东省城市这些年纷纷掀起了“大学热”。北大、清华、人大、武大、中大、哈工大、美国罗格斯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一大批国内国际名校纷纷来深布局深圳校区、国际校区或特色学院。

中大、暨大等10所高校先后扎根珠海,形成珠海校区或独立学院,珠海也因此被称为“分校之城”。中国内地首家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重点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的联合国际学院(UIC)也于2005年落地珠海。

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比上年增加32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我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

而高校不断扩招带来了更严重的教学资源紧张。当下北京很多高校蜗居于非常小的空间里,学生宿舍、食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等标配不足,却因腾挪空间有限,不得不遭遇“僧多粥少”的尴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高校在学校周围圈地,但是,学校周围土地资源有限以及北京地价之昂贵限制了“圈地运动”的实施。相对而言,搬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好的办法。

从解决教职工住宿问题的角度来看,学校搬迁不失为一种选择。毕竟,在京高校多集中在房价高的城六区,青年教职工靠自己的薪酬很难买得起学校周边的房子。

不仅如此,愈发喧嚣的北京城市环境也难免影响校园安静。世界著名学府如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往往远离主城区,坐拥小镇,以获得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宁静。

-疏解非首都功能及京津冀一体化-

2015年,北京市提出“加快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推动部分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向外转移和疏解,促进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和人员交流,探索共建大学新区、研发新区、创业园区和职教园区”。

2016年进一步表示,将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把“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机构、行政企事业单位有序疏解迁出”。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北京高校开始逐渐外迁至河北、天津两地。

(数据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2017年第1期)

北京高校是否外迁?这一话题一度成为北京市关注热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首都高校外迁的总体规划正在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北京目前还未有确定高校搬迁河北、天津项目,因为还需要三地之间的协调,有条件才行。

而此前河北日报官微发布消息称,北京将会有部分学校外迁至河北省,严控在京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和医疗资源过度集聚,并会统筹推动市属高校、医院向中心城外疏解。该消息列出的表格显示,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将迁至河北北戴河。北京邮电大学官微发博回应称,“北京市教委通报:我市从未研究过北邮、科大、中医药、化大、协和迁至河北,特此澄清。”

首都高校将搬往哪里?其实,北京不少高校早已从市区外迁,搬到远离城区的地方,比如良乡,它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看一下在京郊设立新校区的学校吧。

北京大学昌平校区占地550亩,已有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校区是学校60年代组建的分校区。2007年,北京大学做出决定,对昌平园区的功能定位进行调整,从教育培训转变为科学研究基地。目前,北京大学有十多个院系和科研院所进驻昌平校区,如工学院高超声速静风洞实验室、物理学院宽禁带半导体超净实验室、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卫星与无线通信研究中心等大型实验室。

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也在昌平哦,其总占地面积约为789798平方米,是中央财经大学拓展办学空间的重要成果。中央财经大学具有优良的办学声誉和较强的师资力量,但由于学校校园面积过小,严重制约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学校发展规划,沙河校区全部建成后将作为主校区投入使用。

昌平确实是好地方!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已经盘踞也在这里盘踞很久了。作为中国政法最高学府之一,法大基本上本科生都在昌平就读,研究生院在海淀。法大的老师大部分都非常优秀,教学质量不错。法大昌平校区各座楼的建筑风格都很标准,学习气氛很浓郁。

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位于房山区良乡卫星城东,距天安门广场约30公里,占地面积3000余亩,在校生达3万多人。良乡校区先期以本科教育为主,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成为国防科学研究、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发展基地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良乡校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北理一样也在良乡,曾有社科院研究所的小伙伴说,他们学校的快递简直集齐了12条小神龙,啥啥快递都有特别方便!因为……周围啥也买不到,只能收快递。

随着时代发展,高校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京校外迁”也越来越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更能适应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会为相关高校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会为外迁城市创造新的活力。

第四次搬迁到雄安去!北京多所985/211高校开启“迁移计划”

2017年4月,中国政府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并指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个“千年大计”。

雄安由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构成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新区位于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华北第一大淡水湖白洋淀坐落其中,上游有多条河流。雄安新区从属于河北,中国目前有19个国家级新区,但没有一个拥有“中国”的前缀,而通常是根据地域属性从属于某个城市或某个省,雄安新区也不例外。

雄安新区目的是为了帮助北京疏散人口,同时扩大校园面积和改善环境。最主要目的是作为北京的一个非首都功能承接地,然后进一步优化京津冀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形成全面协调发展。

雄安新区将重点承接八类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包括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创新型民营企业等等,并将重点发展高端高新产业。

2021年起,将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现在北京有多少所部属院校。北京的部属院校最多的是教育部,一共有25所,另外有工信部、公安部等等,总共有37所部属高校。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直属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科院直属

协和医学院,卫计委直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信部直属

北京理工大学,工信部直属

人民公安大学,公安部直属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中央办公厅直属

中央民族大学,国家民委直属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总局直属

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妇联直属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全国总工会直属

全国一共114所211院校,北京占据26所;全国一共39所985院校,北京占据8所。如此来看,北京的高校教育资源真是“一骑绝尘”,而且都是顶级。

这次北京高校外迁移不同于1969年,如果学校校园足够大,那学校搬迁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学校校园不够大,那学校去雄安可能会设立一个校区。迁和开分店是有区别的。

我们可以看看北京著名大学的情况,就可以推断出它们要不要搬迁。

清华、北大。这两所学校的主校园够大,北大校园没清华大学,不过北大在昌平已经搞了一个校区,有1000多亩。这样应该差不多了,所以两个学校去雄安开设新校区的可能性不大。不过,这两所学校肯定会在雄安设立一些部门。因为TOP2要起个带头作用,要起到“带头作用”,为其他高校建立良好的示范。从目前的新闻来看,北大光华学院会在雄安建立分院并且要建立一流的医学中心。清华在雄安的医院已经开工建设。

人民大学。人大校园出名的小,但它已经在通州,北京的副中心建了一个超大的校园,可以容纳2万多人,所以,人大应该不会搬迁了。

北航、北理工。这两所大学也有新校园,北航在昌平沙河,北理工在房山良乡,新校区的面积都不小,总面积都超过3000多亩。另外,北理工在张家口怀来还搞了个校区,大概是研究生教育的,有1000多亩。因此,这两家估计也不会动。

北京交通大学也有迁往雄安的意向,因为北京校园面积不大,总共加起来大概有1000亩。而且北交大官方曾多次发出消息,明确表示会在雄安建立一个新校区,院校领导曾亲自到雄安进行考察调研,强调要积极主动谋划新的办学空间。看来,北京交通大学外迁雄安是“八九不离十”的事情了。从目前的新闻来看,北交大的数字交通创新中心会在雄安落户。

早在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就曾带队到哈工大的威海校区进行学习调研,而此次目的是“雄安新区的统筹规划”,其用意打算也就不言而喻了。因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属于国内最早一批“异地办学”的名校校区,中国地质大学肯定是希望借此机会,学习借鉴前人的办学经验,为日后的雄安校区奠定基础。一直以来,北京的中国地质大学因为面积小、条件差等备受学生吐槽,而在雄安建立新校区的举措,可以很好地改善校园环境、缓解生源压力。也许在雄安建设的第一所大学是中国地大(北京)。在2021年4月地大校领导团队去雄安考察,在6月份,地大委员会发了一个通知:《关于成立北京中国地质大学雄安校区建设办公室的通知》,明确无误地表示地大要在雄安建新校区。估计是一个挺大的校区,因为地大在北京的校园不大,占地面积是52万平米。

在2021年6月,北京语言大学的校领导同样考察了雄安,跟雄安管委会讨论了雄安的疏解功能。在2020年的时候,北京政府网站曾经有个关于北语国际教育园区落户任丘的新闻。但任丘不属于雄安,在雄安旁边,难道北语要把重心移到雄安和它的周边去了?

有传言,北师大跟雄安也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教育部科技司组织讨论雄安智慧教育会议。这个课题组组长是北师大的教授,从北师大副校长的话里看出,好像北师大会去雄安。从北师大的现状来说,北京虽然有3个校区,都不大,总共加起来才1000多亩,很有愿望把校园扩大。因此,去雄安建新校区的可能性很大。

据北京科技大学的官网信息发布,校长和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要重视雄安校区的建设,看来北科大将在雄安建设新校区。北京科技大学虽然在北京也有三个校区,但都不是很大,总共加起来也就是80多万平米,所以,迫切需要一个新校区。

北京体育大学在2017年,校领导就带着人去考察雄安,雄安也明确表示对体育大学的体育教育资源感兴趣。

中国传媒大学在2020年底,跟雄安签约媒体融合示范基地。

另外,据说北京林业大学也有搬迁的意向。

协和医学院也许也会建个校区或者医院。协和医学院在市中心,地方非常小,如果能校区扩大一些,协和可以多招一些人,现在本科招生太少了。

另外,河北工业大学肯定会在雄安建一个校区。作为河北唯一一所211,但待在天津,实在说不过去,应该在雄安建一个很大的校区,再多招点河北学生。我看雄安的官网说河北工业大学雄安分校将在2020年招生,但没有消息,估计延后了。

大学疏解一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从城市到郊区。在20年前,我国的大学基本都在城市,现在大量的大学都已经搬迁到郊区。雄安更进一步,这是个新城市。

学校搬迁不容易,要吸引学生更不容易。雄安按照规划,有很好的医院、中小学教育,也有不少大型国企的总部,从就业到孩子上学,都没有问题的话,估计能吸引到学生,学生毕业后也能在雄安找到工作。

多所高校的“集体出走”,会不会影响北京“教育中心”的地位呢?

除以上列举的几所高校之外,还有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纷纷都有意向迁往雄安建立新校区或者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疑问,伴随北京这么多高校的“集体出走”,会不会影响到北京教育中心的地位呢?不会,而且是一定不会。

因为这些高校迁移雄安的方式是建立新校区或者合作性质,只是把一小部分放出去而已,对原本的老校区影响其实并不大。况且,从初步计划开始到完善至少需要三年五载的过渡期,短时间内不会威胁到北京的教育中心地位。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是疏散北京的部分高校资源,但想要弱化其地位基本不可能。也有认为过犹不及,如果这样人为的把一个城市分割成两个城市,那么北京的国际大都市地位将受到影响,适得其反。

下图是有人整理的一张北京高校的郊区校区图。最有可能搬迁的学校是学校原来校区不大,但又没有新校区的大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大学占地面积多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