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这个app?

我怀疑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00后”App。

“你们用过即刻、最右、内涵段子、第一弹吗?”PingWest品玩最近在做关于“00 后 App”这一选题的时候,成功采访到了北京某中学的 7 位初中生,向他们问出了这个问题。

在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着一张图,里面有 10 个据说是“大人不玩”的 App,这四个就在其中。

但这几位生于 2004 年的初中生给出的答案让人意外:只有一个人用过最右,一个人听说过内涵段子没有下载,其他人对这 4 个 App 一无所知。

作为作者的我听到这样的回答是绝望的,因为采访毕竟是小样本,于是我又拿着这几个 App 让大数据公司帮我跑了一下。

极光大数据显示,即刻、最右、内涵段子、第一弹的用户中,年龄小于 19 岁的仅占 20% 左右,除了内涵段子各个年龄段的用户分布较为均匀之外,其他 3 个App的主流用户群均为 20岁~24 岁的 90 后。

结果所谓的“00 后 App”,主流用户群根本就不是 00 后啊!

2017 年 12 月 31 日,最后一批 90 后全部满 18 周岁,80 后、90 后集体告别少年时代,00 后粉墨登场。80 后、90 后的创业者们也开始为 00 后开发应用。在这些创业者的印象中,00 后的喜好不一样了,他们为 00 后开发的 App 较目前主流的 App 做了很大调整。

可是,你们以为的 00 后就是 00 后真实的样子吗?

00后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以 90 后为主的 PingWest品玩编辑部,在预测中除了上面的 App 之外还有 QQ、QQ 空间、抖音、如故等一系列小众产品。然而实际的采访样本虽小,却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媒体对这些非主流 App 的用户群上有着刻板印象。

我们采访的 3 位男生和 4 位女生中,有 2 位男生用手机主要是玩游戏,他们常玩的游戏并不是“吃鸡”和《王者荣耀》,反而是在我们看来已经“过气”的《皇室战争》《我的世界》;1 位女生也喜欢玩游戏,她常玩的是《阴阳师》。

除了玩游戏,这 7 位初中生对手机 App 的需求和大众没有太大区别:浏览资讯、关注感兴趣的博主大V、社交以及看视频。

传说中“大人才用微信,小孩子都用 QQ 和 QQ 空间”这一偏见,也在这次采访中打脸。而且在这个问题上,这 7 位中学生给出了一个很令人信服的统一答案:大人们都用微信,你用 QQ 还有什么用。

这所中学,学校使用微信传达信息,班级同学群、家长群以及年级大群都是微信群,他们日常联系的同学、老师也都在微信上。最后只能用微信了,因为不用 QQ,因此自然也就不用 QQ 空间。

微博、百度贴吧是这几位受访中学生中使用最高的兴趣社区,他们使用频次比较高的 App 还有 QQ 浏览器、今日头条、B站。7位初中生都把微信作为日常社交的工具,只有 2 个人偶尔使用 QQ,而没有人使用 QQ 空间。

一位男生小张告诉PingWest品玩,自己喜欢车,平时关注车的资讯比较多,还会特别关注北京公交线路的调整信息,这些都可以从微博上获得。另外一位男生小李和一位女生小王都喜欢画画,他们都从微博找一些绘画素材。

小张还说,在微博上也能发现一些兴趣一致,能聊得来的陌生人,聊熟了之后就会加微信继续聊。这些 00 后使用的都是非常大众化的产品,他们对 App 的需求和 80 后、90 后也没有太大区别。

充斥着80 后、90 后的 App 开发商,把关注点都聚焦于年轻人喜欢追求个性上,却忽视了这群中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

PingWest品玩采访的中学,学校有严格的规定:不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在其他高中和初中,学校大多也有类似的规定。

小王说,自己放学后写完作业才有时间玩手机,每天能够玩手机的时间只有一两小时。

我们采访的另外 6 位同学和小王的情况类似,这些中学生能够接触手机的时间非常有限,更别说让他们发现一些小众 App 了。

总结这 7 位初中生获知 App 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玩父母或者其他长辈的手机,或者同学之间相互推荐;

2.看电视或者视频网站的广告,会下载有意思的 App;

3.在应用商店搜索关键字或者浏览推荐,发现一些新 App。

他们乐于下载新 App 试玩,觉得好玩的就留下来继续用,不好玩的删掉。这7位初中生中,使用最右 App 的同学,是通过综艺节目的广告知道这个 App 的;另一位听说过内涵段子但没有下载的同学,是在应用商店里乱搜关键字搜索到了。

00 后中学生们因为每天接触手机的时间很短,获知 App 的渠道也非常有限,他们能获取到的 App  只能是非常大众化的。新 App 的开发者想要获得更多 00 后的用户,投放视频广告或者在应用商店显著位置推广,是比较好的方式。

在采访中,我们还发现另一个现象:00 后中使用学习、知识类 App 的比例很高,而且使用的产品非常统一。比如一起作业、速算盒子(小学用过)、酷听说、懒人听书,这些 App 均为老师推荐,全班使用。

其实,除了这些学习类的 App,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 00 后 App。因为他们处于学习任务最繁重的阶段,根本没时间玩。

而且,根据百度早年发布的《00 后用户移动互联网行为洞察》报告还显示,每当大考前,00 后会突击卸载掉一批社交和娱乐类应用。

谁在年轻人 App 中假装“00 后”?

从直观的数据来看,在所谓的“00后”App 中假装 00 后的用户是 20岁~24 岁年龄段的用户。反推一下,其实年龄跨度是 1993年~1997 出生的人。

这一部分人横跨了两个人生阶段,年龄大的一批的已经步入社会两年,正处在事业上升期。如果在一线城市工作或是从事互联网行业,正是获取资讯最多,视野最广阔但同时兴趣又开始收缩的年龄阶层。

在此前做前期采访时,一位毕业一年左右的产品经理就表示自己是最右的深度用户。一开始只是因为工作听说有这样一个 App,但后来完全主动去刷。原因很简单——工作之后,他没有精力再去微博上主动拓展新的兴趣点,寻找值得自己关注的博主。而最右以趣图和段子为主的时间流,让他不用思考去哪才能找到有意思的内容,就可以毫无压力的刷下去。

而在他使用了一段时间最右之后,和他同龄的一位研发同事也入了坑,从此退了微博。他说:“因为,我现在在微博上都不知道去哪找新段子和段子手。”

而年龄小的一批也正在上大学,有兴趣并且有时间去发现好玩的新 App。大学生本就是许多 to C 产品的天然用户,他们才是新 App 的主力军。从最右、即刻、第一弹的用户年龄分布来看,主力军正是大学生。

以“全是小学生”这句谚语闻名二次元世界的 B 站,也基本“全是大学生”。在 2017 年 9 月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7年哔哩哔哩数据研究报告》中提到,20岁~24 岁的用户占 B 站月活的 53.6%。

同样根据极光数据的报告,“老是匹配小学生”的《王者荣耀》用户占比最多的也是 20岁~24 岁的这一批。

而根据此前全媒派在 6 月引用 Cheetah Lab 的数据显示,“满屏漂亮小鲜肉”的抖音 18岁~24 岁的用户占到了 72.26%,留给 00 后未成年人的空间,真的不多……

到这里可以说是破案了,在各大“年轻人玩的 App”里伪装 00 后的,就是大学本科生没跑了!

想想看这个结果其实一点都不意外,中国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背负着高考的重任,而毕业后要么突然油腻扑向荷尔蒙社交,要么迅速中年危机大量为知识付费。除了大学生,哪有那么多时间在小众 App 之外拓展兴趣。

大学生为什么明明还很年轻,却要装得更嫩?大概是已经隐隐感觉到了未来即将承担的压力吧。就像是已经过了 18 岁快一轮的“老黄瓜们”,在前两天的 18 岁照片刷屏中玩得最 High,谁不怀念曾经拥有呢?

当然,投资市场的一些不良习惯也对这一现象推波助澜。5 年前,投资人想找年轻人喜欢的项目,新产品都往自己身上贴 90 后标签。5 年过去了,第一波 90 后都中危、离婚、谢顶、出家了,标签自然要换成 00 后。但实际上,用户还是那一拨。

到头来一群 App 开发商假装自己在为 00 后开发,而另一群年轻人在假装自己是 00 后用户,可以说是非常惨了。

编者按:在这个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世界里,大家已经对app的泛滥感到了疲倦。代表“one for all”的成为了大家竞相效仿的标杆。但是在用户需求日益复杂的未来,某个app真的可以成为用户的唯一目的地吗?我们来看看Navneet Singh和Sonny Singh的观点。说不定未来还真有这么一个唯一目的地,一个我们其实早就熟悉的地方——。

App疲劳症不仅指很难发现新app,同时也指很难发现新的行为。如果不是已经被现有的app牵扯住的话,我可能已经在探索新型的app了,说不定还能发现一些最终可以简化并且丰富个人生活的新用例。

既然这样的话,最流行的那些app为什么不可以纳入这些最新、最好的用例,在现有app里面建立一个“开环”,让现有的app网络化?好吧,这正是Facebook、Snapchat、等著名品牌的考虑。

Facebook Messenger可以让我通过一次会话买东西或者打 Uber;Google Now可以了解我的心思,提供日常所需的信息,而这一切仅仅是开始。在这里,我们打算探讨一下这些大玩家是如何打响这场成为一体化app的战役的,并分析谁有机会实现目标。

开环网络与闭环网络属于支付界的概念,这些概念在确定移动app的最后冠军里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开环”支付网络让哟用户可以在多个网站消费,比如信用卡就是这样;而“闭环”则锁定用户,类似于商店的礼品卡。

在 app世界里,像Facebook、Google、Venmo以及Snapchat这样的app就扮演着开环网络的角色,用户可以在app内跟不同的产品 或者品牌进行交互。Android Pay是开环app,因为用户可以从Walgreens、Rite-Aid等不同商店购买商品,而刚刚推出的CVS Pay App则是闭环网络,因为你只能在CVS使用。尽管CVS Pay的功能更丰富,但是消费者是否买账仍有待观察。

其他的支付app和移动钱包都在努力寻找发展势头,不过Venmo的用户采用情况倒是节节上升。随着消费者被下载新app的请求狂轰滥炸,在现有app能够做更多的事情变成了最高优先级。所以闭环app会一直挣扎,而开环app有可能成为统治性的app。

OS玩家有望成为大赢家

行为模式因用户而异,但有些事情是可以确定的。只要用户拿起智能手机并按下按钮,OS就会接管。

在用户开始倒腾手机进入“app区”之前,如果你能够跟他们形成互动并且让对方满意,那就可以说你俘获住用户了。所以苹果和Google才会花费那么大的精力在OS上面。一旦一家机构控制了OS,他们就能够直接把app功能集成进OS里面。

OS体验——明显的双头垄断

虽然微软的Cortana在个人助理方面的工作非常杰出,但是我们认为iOS和Android压倒性的普及会让Siri和Google Now拥有明显优势(以及高得多的使用量)。

这个视频点评很 好地比较了Siri和Google Now“活跃”的个人助理功能,此外还提到了Google在“被动”地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方面处在领先位置。我们认为后者——也就是在用户询问之前让用户 满意,是这场成为唯一目的地的比赛中获胜的关键。如果你需要用户主动跟手机交互的话,他们更有可能会直接找干某项任务最好的app。

也就是说,尽管像Siri这样的助理基于语音识别,是需要一些主动互动的,但是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讲得太多是个累赘。一个人可以毫不费力地用Siri做很多事情。

无 论是“读懂用户想法”,提供相关信息的被动模式,还是可以为你做任何事情,基于语音的个人助理,这两种都有很好的论据。在我们看来,Google Now这两方面都做得不错。尽管Siri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语音个人助理,但在被动信息的质量和多样性方面,苹果跟Google还有一段距离。

在 有那么多用例和如此多样的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在一个目的地做完所有事情是否合适呢?这取决于该目的地如何实现那些用例。如果它会导致功能凌乱,难以发现的 话,就不仅跟做成包罗万象的目的地这个目标背道而驰,而且还会导致非常糟糕的用户体验。所以Facebook才会决定把Messenger功能从 Facebook app拆分出来。

另一方面,如果长按iPhone按键就能很容易地提出问题的话,没有理由不推动用户去提出任何问题,比如“外面天气怎样?”,比如“能不能告诉John我预计到达的时间?”等。Google Now也很聪明地利用卡片在一个共同界面内展示各种不同信息。

互动平台:美国可以向亚洲学习

吸引用户进来和留住用户完全是两回事。如果你的app足够吸引人,那有访客来几乎是没问题的,然后让他们永远都不会离开你跑到其他app去,这样你就圆满了。

Facebook 等网络很久以前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所以才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新闻)和娱乐()选项。而且他们还不断创新,Snapchat推出了 Discover,Facebook Messenger推出了机器人,从而丰富了用户交互,保持他们的互动。

他们还开始挖掘商业选项,比如Messenger让我可以在会话之内打一辆Uber。

尽管Facebook和Snapchat都在创新用例来保持用户参与,但是打造引人入胜的一体化体验的全球榜样是微信。

福布斯最近的一篇文章表扬了微信让用户可以“一边跟朋友聊天一边购物打车订酒店,”并且明目张胆地呼吁Facebook抄微信。对于这款超级app如何成为中国用户智能手机的默认主应用,经济学人同样印象深刻,称之为“一统天下的app” 。

就个人而言,我们的确很喜欢这一点,那就是微信能够获得用户信任,放心把自己的财务信息交出去——这使得微信可以很好动各种商业和金融业务。

微 信是中国的超级app的强大案例,Google Now在简化用户生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尽管如此,随着需求日益复杂,我们并不认为将来会出现一个新用户的唯一目的地。现在的全球用户要求非常高,有着 大批的复杂用例。我们相信,你可以把所有的用例归类成少数几种行为类型,比如信息,娱乐,以及购物等。

不同的用户行为类别可以为不同的使能体验所服务——娱乐跟社交平台也许是天作之合,而信息交给OS可能最好。我们认为,对于app和OS体验来说,在目的地内尽可能直观、优雅地处理尽可能多的行为类型应该成为它们的崇高目标,但不要试图成为所有人的一切。

本文经授权 由青瓜传媒发布,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22710.html

如对文章、图片、字体等版权有疑问,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有ap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