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匿名者的故事》(也译作《无名氏的故事》)靠近结尾时,主人公“我”有这么一段话:“我们的经验对他们有用。可是人们也要过眼前的生活,而不是只为他们着想。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想精力充沛地、睿智(余一中教授译为经过思考)、美好地生活。每个人都希望能扮演一个出色的、独立的、高尚的角色,都希望创造历史,让后辈没有权力来指摘你我,或者说我们是无用的东西……我相信身边发生的事是不可避免的,有其合理性的,可是这种必然性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我应当丧失我的主观性呢?
已经有人看出这一段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生命的意义”的用词用句有些相像。我们先熟悉一下《匿名者的故事》的剧情:
“我”假借仆人的身份,潜伏在政敌儿子奥尔洛夫家中刺探机密。一名官员的妻子齐娜伊达无法忍受丈夫的束缚,她误以为与自己逢场作戏的奥尔洛夫具有不平凡的理想,勇敢地冲出家庭投奔奥尔洛夫。在齐娜伊达与奥尔洛夫同居期间,“我”愈来愈赞赏齐娜伊达的品质,并亲眼看到了奥尔洛夫与他的朋友践踏爱情,嘲讽思想,对齐娜伊达欺骗和折磨,将她一步步推向毁灭。在齐娜伊达濒于绝望时,“我”亮明身份,将齐娜伊达带走,但这也只是将齐娜伊达的悲剧推迟了一些而已。因为“我”虽然相信理想和真理,却早已在这个令人绝望的时代中迷失,齐娜伊达问“我”如何寻找未来的出路时,我只能说一些“相信进步”或“为他人活着”等等聊以自慰的话,根本没有任何实际的作为。齐娜伊达最终在生下女儿后服毒自尽,而“我”对她的女儿竟也没有担当,只能找奥尔洛夫和她的丈夫协商对孩子未来的安排。


对了,诺基亚先生读过哪些对于人际交往、工作、管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


我觉得,在文学争鸣上,我这个业余的对付专业高手绝对是力不从心,我自付看的俄语文学也不算少了,但毕竟谈不上系统,而且不懂俄文,只能看翻译。比如,当年余一中教授可是俄语文学的资深翻译家,他批判《钢铁》时引用的文学和史学方面的论据,许多我闻所未闻(其中的一部分,后来才慢慢译成中文,要么就是在图书馆中没有或找不到),这种天然劣势决定了我即使在二十年后,仍难以对余教授的系列观点做出有效的挑战。比如说《匿名者的故事》,我就多少年没找到过中文版,最近才发现,该小说在一个小说集里译为《无名氏的故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育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