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专学校因打架被学校劝退了该怎么办?

  自今年3月7日开始,江西赣州某中学学生刘某接连给多部门写信举报学校违规补课收费,被校方多次“谈话”。本学期开学前,班主任以学校名义给其母亲发来一条微信:请刘某换一个学校。校方随后回应,此举系班主任个人行为,并称已多次上门劝其返校,但刘某拒绝返回学校继续上课。据悉,目前,涉事班主任已被学校解聘。

  多次实名举报,多次“被谈话”,最终遭到班主任“劝退提醒”,尽管劝退学生的班主任已经被学校劝退了,尽管县教育局及该中学都表态支持孩子重返校园,但,这几个月的刀来剑往,明眼人都能窥见其间的不堪。

  有几个问题值得好好追问一番:第一,在校生实名举报,且反映的是母校的问题,作为举报信息接收方,自然心里清楚信息泄露的打击报复概率。遗憾的是,刘某屡次举报,还是屡次被泄密。那么,这个监督举报机制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谁在通风报信、谁在拖延不决?第二,据当事人称,自从举报之后,“我的班主任、年级组长以及校长不断通过面谈和打电话的方式骚扰、威胁我和我妈。”要举证这些内容的真实性,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当媒体问及为何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一直没有回应刘某的举报,当地教育局综治办主任表示是“为了避免让孩子陷入舆论漩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者对监督举报呈这种姿态,上级主管部门对孩子的正义感如此含混,校方“不断通过面谈和打电话的方式骚扰、威胁”,又有什么稀奇的呢?

  有偿补课是个什么问题、违规收费是个什么性质,这些司空见惯的问题,都抵不过对孩子实名举报的打击报复来得愤懑而恶劣。尤为难得的是,刘某是在2016年9月以580分的中考成绩(满分780)考进该中学的,又因成绩排名年级第20位,成为学校“免费生”。换句话说,被刘某举报的“补课费”,他压根就不需要交。这种“多管闲事”的勇气和胆识,恐怕比掏钱后的举报更难能可贵。

  “如果所有人都选择将就,那这个世界就永远只能是凑合。”这话不是名人名言,是这名刘姓少年对举报事件的总结。拯救这个暂时不想上学的少年,是地方教育部门的责任和义务;而严查实名举报背后的疏漏,则是权力者回应舆论与民意的最好态度。一句话,哪怕是罚酒三杯,也请揪出泄露“因举报被劝退”学生信息者的真实姓名。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4月4日,有网友以《北关小学孙亚萍老师,把学生打出教室,你很厉害啊》发帖,称自己五年级上学的弟弟遭受老师歧视、被要求上辅导班、不能参加考试、被要求转班转学、被殴打等一系列不公待遇,质疑新野县北关小学孙亚萍老师的师德、师风,学校、老师践踏《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

  新野县北关小学孙亚萍老师,打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想必很不费力吧?联合其他老师毁一个学生也很简单吧?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是你个人不想让他上学就不让他上学的吗?你这样对待一个五年级小学生,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我爸妈就是农三代,没有什么文化,没什么权势,孙老师你说我爸是文盲,也没错,可是我爸妈知道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不会辅导孩子作业,只能苦口婆心的劝我弟弟好好学习外加棍棒教育,希望老师你能教授他知识。

  我弟弟有“幸”在你班上,上半学期,你说我弟弟调皮捣蛋,作业字写的不好,打电话说:“再教他,我就要抑郁死了,这个班上有他没我,有我没他。”我弟弟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让你这么憎恨他,达到有他没你,有你没他的份上?让他回家反省。我妈和你商量该怎么办,你说:“让他来上补习班,我可以管着他”。我妈十分感谢你。可是,我看他作业上面答案是对的,问他怎么做的,依旧不会写,每天晚上的小班补习班有何用?是去抄个答案吗?

  3月27号,你给我妈打电话说:“你家孩子太调皮了,字写的还不认真,我不要他了,你来把他领走, 去和王校长说让你家孩子转班”。我妈说:“您消消气,不和他置气,他调皮学习成绩不好,我回家收拾他,您现在不要他,别的班也不一定会要他。”你很坚决地要把我弟弟撵出这个班。

  第二天,我妈去找王校长,王校长说:“差学生谁会要!要么待在这个班,要么转学”,找校长无果。

  我妈两天去了三趟教育局,教育局让校长给我弟换班,校长找了个班,那个班主任胡老师说:“其他两个科的老师不想要这个学生,他可以待在我的班,但他不能参加任何考试”,同时也很热心的给我爸妈推荐其他私立学校让我弟弟去上。

  3月31号,我爸妈就打算让他去上私立学校了,但还没有找好学校,又看见微信群里说要考试,我妈让我弟弟下午去考试。两点到校,三点校长给我妈打电话让去接学生。第二天下午我弟弟说腰疼,我妈问他为什么腰疼,他才跟我们说:“孙老师看到我在班上,就要把我拉出去,我不想出去,她就拽着我打我”。我妈问他,接你时你怎么不说啊。他说他告诉了王校长。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孙亚萍老师和王校长,别人打你的孩子,毁你孩子,你会感受到她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吗?

  怎么说也是师生缘分一场,一节课的时间你都忍不了他, 要把他打出教室,您真是“嫉恶如仇” ,像你这样“有气度”和“有能力”的人,你有在认真教学生吗?你的师德何在?你该被人叫做老师吗?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十年寒窗,一纸“劝退”?

近日,北京一中学火了!

据该校一名初三学生反映,自己领到了一张“自愿放弃中考”的申请书。


这是学校在进行生物地理“小中考”后,给分数低于63分、排名靠后的100名学生发放的申请书,由学生和家长商议后决定是否放弃中考,提前进入职高。

这一纸“劝退书”,无异于给成绩靠后的学生们下了定论,那就是:

“别中考了,你们去读职高吧,另谋一条出路”。

虽说55分流意味着一半的学生将分流到职高技校,成绩差被分流,已成定局。

但现在还未中考,学生就在学校和老师的引导下“自愿”分流,被迫放弃中考。

这一波操作,相当于还没上战场,就直接投降举白旗。

不仅剥夺了孩子的正当权利,更是重挫了孩子的自信心,让不少家长愤怒之余感到心凉。

而这只是万千初升高的冰山一角,当把话题展开,我们会发现现实往往比这个案例更让人心惊。


中考前被逼“劝退”,“差生”提前遭“放弃”,这样的情况,太多太多了!



早在2019年,深圳宝安的段先生就被儿子带回来的《自愿放弃中考申请书》,气上了热搜。


申请书是按照老师的意思手写的,带回去让家长签名。

不签字孩子都不敢去上学,在家里哭得很伤心,孩子说不知道怎么面对这样的情况。

试问哪一个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老师“劝退”中考,不感到心痛和难过?

问到学校,学校推脱说不知情。

问到老师,老师说:“不是真的让学生放弃中考,只是想通过让学生写申请书这个奇招,刺激一下学生,同时引起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家校结合促进学生进步。”

这样牵强的理由,谁信?

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奇招”,无疑是在孩子的自尊心上蹂躏,在还没有出社会前,就被分成三六九等,既残酷又让人寒心!


无独有偶,2019年,山东东明万福中学一名初三学生的家长也曝出,该校有100多名学生不能参加中考,被强制“分流”。


其中不乏对学生的PUA和洗脑:

“中考没希望,还不去现在去读职高”

“职高可以发展自己喜欢的方面”

“职高免学费,毕业了能找到好工作”

有的学生在拿到“弃考申请表”之后,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愤怒之下撕掉了申请表。

有的学生因为受不了老师的“紧箍咒”,“自愿”选择了退学。

还有的听了老师对职高的描述,觉得自己反正也考不上高中,不如去读职高技校。

对还未成熟的学生,采用这样暗示或明示的方式,巧妙引导孩子“自愿放弃”,是一种过分的残忍。

学校,本应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如今却主动将学生拒之门外,连考试的机会都想剥夺,教育的初心何在?


为什么有的老师在初三下半学期,很紧迫地劝说学生去读职高,而不是中考结束之后再去?

我们究其原因,无外乎三点。

1、提高学校升学率和排名;

家长择校看什么? 升学率。

相关部门考察学校的教学质量时看什么? 升学率。

而劝退差生放弃中考,及格率和平均分就上去了,那么升学率和排名也就自然上去了,因此也让不少学校在这方面动了歪心思。

2、利益相关:推荐学生去中职或有提成;

关于推荐学生去中职学校的灰色利益链,其实一直都存在。

2020年,关于#部分民办中职一个生源最高卖6万#的新闻,飙上了热搜。


羊毛出在羊身上,中职院校通过高额“人头费”,吸引部分老师或学校推荐新生过来,再在新生身上榨取高额学费和生活费,形成一条完美闭环。

这其中,中职院校和普通中学是双赢,一个解决了新生入学率,一个解决了升学率。

但后果却是害了孩子,苦了家长。


3、出于老师的一片苦心

不可否认,确实有不少院校为了升学率和招生,在中考前费尽了“小心思”。

但对于绝大部分在校的老师来说,出发点其实还是希望学生有一个好的前程。

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怕耽误孩子宝贵的青春。

初三以后的学业压力、备考压力会更重,成绩靠后的孩子信心可能更受打击,容易丧失学习动力,还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对于学不进去的孩子,与其苦苦煎熬,不如早做打算,不耽误孩子的时间。

二是为孩子考虑其他出路。

每个孩子天资不同,特长不同,哪怕学习上不拔尖,但如果找到合适的赛道,在父母的引导下,也能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路来。

三是中考前报名职中,这时候很多优质的职业院校不光没有分数要求,还有不少优惠招生政策,孩子们可以选择余地也更多。

而如果中考后考得不太理想,那就只能去相对差点的职中。因为现在好一点的职中,同样有分数要求。



但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每个学生都有被公平对待的权力,受教育权和考试权是法律赋予学生的权利,任何人不能剥夺。

不管学生成绩的好坏,学校都没有权限“劝退”中考。

放弃中考,前提是“真自愿”。

父母们如果根据孩子历次的考试成绩和孩子自身的态度,觉得实在考不上高中,也不想在学校耗着,那么当然可以选择放弃中考,为孩子早做打算。

放不放弃中考直接上职高,应该是学生和家长深思熟虑的选择,而非被逼无奈的结果。


没有哪个家长愿意看到孩子,被迫上职高。

但话说回来,面对五五分流的制度,如果分数上不去,再着急无奈也无济于事。

上职高的根本问题,还是成绩上竞争弱, 这 本质上还是一场关于成绩的角逐。

年少的不少孩子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抓住义务教育的学习机会,等到初三醒悟时再想努力,已经为时已晚。

但是没有关系,我们还可以在下个路口重新来过。

既然起点已经落后了,那就从现在开始努力奔跑。

既然上不了普通高中,那就为优质职高和优质专业拼一把。

前段时间,一位#落榜小伙从打工仔到世界冠军#的新闻上了热搜。

要论起点,梁攀的起点可能比很多人都低得多:

中考落榜,父亲病重,迫于生计,年纪很小就跟着亲戚外出打工,端盘子、发传单、在工地搬砖……


比起同龄人,他过早地见识到了社会的残酷和在外打工的辛酸。

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意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

在外面看到那些有技能的人不光收入方面远高于他,发展前景也比他要好得多,而自己却干着又苦又累的劳动力,随时可能被替代。

难道这辈子就这样了吗?不甘心的梁攀在心里问自己。

思来想去,梁攀觉得还是应该回到学校,去学一门技能。

2013年,梁攀重新回到学校,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电机电器装配与维修专业。

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让他倍感珍惜。

他经常课后蹭课,旁听其他老师的实习操作课,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每次刻苦钻研做出来一点东西就很有成就感。

六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拼搏终归是值得的。

2019年,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22岁的梁攀代表中国队夺得电子技术项目冠军,实现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奖牌零的突破。


梁攀说,从中考落榜生到现在这样一个世赛冠军,成为高技能人才,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全力以赴。

谁说职高是孩子人生的终点?

要知道,普高也有人混日子,职高也有人挑灯夜读。

人生的路千万条,起点低不可怕,只要肯努力,人生处处是逆袭的机会!

我们承认,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应试教育发展道路,但这并不代表他的人生就此开始走下坡路。

像梁攀一样,虽然没能在应试教育上走得更远,但尝试走职业技术路线,学一门好专业,同样可以成为 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型人才。

我们要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有其潜能和闪光点,有的擅长动脑,有的擅长动手,有的擅长创意。

只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子,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点和擅长,同样可以大有可为!


花开 有早晚,成才有先后。

有的孩子开窍早,有的孩子开窍晚。

但后来者居上也有很多,我们不必因目前的成绩好坏,去定论孩子以后的人生。

十五六岁的年纪,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我们凭什么给他们下定论?

对于如今盛行的中考“劝退”现象,无论是出于好心,还是利益熏心,让一个对世界还没有什么辨识能力的孩子,去选择未来的专业,决定未来的人生走向,终究是一件很不负责任的事。

很多的孩子,连一张初中毕业照都没拿到,就被草率地塞进了一些不知名的职业技校,胡乱地打发着迷茫懵懂的青春。

痛惜之余,也让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家长的缺位。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主动为孩子规划一条适合他们的道路,提前了解相关院校的优劣,为孩子物色一个好高中、好职校、好专业,而不是被动地让孩子接受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

父母的认知,影响孩子的命运。

对于孩子,我们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目光和长期的规划,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特长和自我价值,才能在关键时刻找到更优的选择。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孩子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点个“在看”,希望孩子们都能在父母的引导下,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活出自己的那一份精彩!

荐语:致力于提供家庭教育、轻松育儿的方法和建议,让你的孩子成为其他妈妈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中专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