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有很多图书想开放给师生借阅,有什么app推荐么?

    今年华理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超过2020支实践团队、10247名本硕博学生、275位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其中,内容包括理论普及宣讲、历史成就观察、乡村振兴、美丽中国、上海城市发展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政务挂职与企业实习、海外社会实践等8个实践专题。多项社会实践受到了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内的多家媒体的关注和点赞,原发相关报道40余篇。

    “心灯”团队把最新科技成果带进大凉山

    7月中下旬,信息学院“心灯”团队来到四川省大凉山昭觉县开展丰富的实践项目,他们跨越2220公里,扛着价值百万的科技设备,开设8门科技课程,给身处大山的孩子带来最新的科技成果。

    新华社、央广网、中国新闻网、周到上海、《新民晚报》《上海科技报》《凉山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新华社】华东理工学子点亮大凉山孩子的科技梦

    新华社成都8月13日电(记者吴振东 吴晓颖)“如果总有人成功,我那么努力,为什么不能是我?”在22岁的华东理工大学学生杨孟平说出这句话时,所有孩子的眼睛都亮了。这个皮肤黝黑、笑声爽朗的男孩考入大学后,每年都回到自己的家乡——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宣讲“读书有用论”。 

    这个暑假,杨孟平不再是一个人。作为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心灯”团队的一员,他跟随团队来到凉山州昭觉县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的14名成员来自天南地北、专业特长不同,但怀揣着同样的教育扶贫梦。7月底,“心灯”团队带着无人机、BCI脑控技术设备等科技设备,从上海跨越近2000公里路程,来到昭觉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昭觉中学,为那里的孩子们开设了8门科技课程,把科学的种子播散在孩子心里。

    “学长,VR一体机也太神奇了!它是怎么做到的?”在昭觉中学,刚体验完VR设备的学生围在杨孟平身边,抛出一个个问题。面对有些只在媒体上看到过的技术,学生们没有满足于单纯体验,而是不断追问“为什么”。这也是团队希望看到的,将新奇的体验感内化为学生们对新科技的渴望。 

    既是父亲也是当地中学教师的赵大春在体验了脑控技术设备操作后,兴奋地和团队成员分享感受:太震撼了,我们的学生不去了解这些新科技,就赶不上时代潮流了。 

    在夏令营课程中,授课的大学生们带领学员们操控编程机器人,展示机器人因被编程后而获得循迹或避障的功能。在一堂“科技畅想绘画”课上,中小学生结合所学,描绘出许多有趣的科技场景。其中,一位酷爱画画的初一学生在素描板上画了一个可以自动检测病情的机器人,“这样即使远离县城,生病也能得到及时治疗”。

    “我们留意到一个女孩,从未缺席一堂课。她和我们说希望明年还能参加。”杨孟平说,女孩的渴望是团队继续前进的动力,希望能通过更多当代大学生的努力,点亮山区孩子的科技梦。

《凉山日报》:阳光之下 皆是未来

华东理工大学赴昭觉开展支教活动

    本报讯 节气诗文的朗读、初识天文知识,快乐的音乐教学,欢笑不断的课外活动……这几天,昭觉县阿并洛古乡中心小学特别热闹,原来,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15名大学生正在这里开展支教活动,为阿并洛古乡中心小学的320名学生开启了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

    据了解,这些大学生的支教上课时间为期7天,课程以初识计算机、音乐、英语、心理游戏等兴趣课堂为主。虽然支教时间只有7天时间,但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孩子们通过“老师们”的教学,对大山外的世界有了渴望,增强了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学到了更多的新知识。

    “我们有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把自己的知识和学识教给孩子们,让他们在暑期有东西可学,也有欢乐。”华东理工大学吴青芳教授告诉记者,通过支教能够为这些对外面世界充满向往的孩子点亮一点萤火之光,让他们知道自己是独特的,未来是明亮的,梦想是可能实现的。

据了解,阿并洛古乡尔古村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腹地,昭觉县东部约17公里处,目前村内只有一所小学。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阿并洛古乡人民政府及驻村工作队联合国家税务总局西昌市税务局、西昌市商务经济合作和外事局、西昌市西溪乡人民政府、西昌市月华乡人民政府对尔古村进行“教育帮扶活动”,旨在通过支教的形式,向这里的青少年展示现代社会的另一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激励他们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通过建立奖学金的形式,提供一些资金帮扶,帮助有志向、想通过教育去进一步认识这个世界的青少年,进一步深造,从而对命运掌握更多的自主权。

    “老师,我们舍不得你们走,希望你们还能来。”7月23日下午,汇报演出结束后,听说支教老师要走了学生们依依不舍地对老师们说道。

    “能为孩子们带来快乐,我们自己也感到很快乐,希望还有机会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华东理工大学的同学们纷纷表示。

    接来,村里还将继续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进行对接,把这一活动一直持续下去,让村里的孩子了解学会更多的知识和科技,学好本领,开创自己的美好未来。

【央广网】心灯照亮新视界——华理学子将最新科技成果带进大凉山

通讯员胡峥静)“如果总有人成功,我那么努力,为什么不能是我?”22岁的华东理工大学学生杨孟平在高中宣讲会上说出这句话时,所有孩子的眼睛都被点亮。这个皮肤黝黑,笑声憨厚的男孩在考入大学后,每年都回到自己的家乡——四川省大凉山进行宣讲。

杨孟平和悬崖村的孩子(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 供图)

    今年7月,杨孟平不再是一个人,而是选择带领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心灯”团队回到四川省大凉山,赶赴昭觉县开展更为丰富的实践项目。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12名本硕博成员汇聚成团,他们有不同性格特质,不同专业特长,涵盖工学、理学、法学、文学、管理学等专业领域,提供从理论到技术的支持,怀揣同样的信念选择出发。

    他们从上海到四川大凉山昭觉县,跨越2220公里,扛着价值百万的科技设备,包括脑控设备、VR一体机和编程机器人等,开设8门科技课程,包括昭觉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昭觉中学2个教学点,以及城北乡、悬崖村、火把广场等多个咨询体验点,只为给身处大山的孩子带来最新的科技成果。然而团队远不止给予学生前沿丰富的科技体验,还有比科技体验更有价值的内容。

认真听讲科技课程的昭觉中学学生(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 供图)

    “学长,VR一体机也太神奇了!它是怎么做到的?”在昭觉中学VR体验室里,一个刚体验完VR设备的蓝衣女孩和身边的好朋友围在杨孟平的身边,满眼期待的询问。

心灯实践团队在7月25日中午带着科技设备来到昭觉中学。昭觉中学是昭觉县重点中学之一,包括初中部和高中部。许多高中学生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台新奇的机器,而是试图去探究机器背后的科学原理。

“蓝衣女孩”是许许多多体验过VR一体机的昭觉中学学生的缩影。他们没有囿于单纯的体验,而是形成一个从好奇“是什么”到探索“为什么”的质的转变。心灯实践团队致力于将科技体验作为一种传播的媒介,进而驱动学生自发的科技意识。昭觉中学的学生在体验视觉化的VR实景、观看BCI脑控实验和操作无人机等许多只在电视里看到过的设备的过程中逐渐将新奇的体验感内化成对科技对知识的认知与渴望。

昭觉中学马校长及学生观看脑控实验(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 供图)

    “夏令营的课程好像没什么实际价值啊。”

    “就当让孩子来玩玩,消磨时间嘛!”

    很多家长在报名的时候都抱持对科技夏令营的质疑态度,他们不理解孩子了解科技认识科技的意义。然而同样是孩子父亲的昭觉中学高中老师在操控编程机器人和观察脑控操作之后,极其兴奋地对实践队成员分享感受“太震撼了,我们很难接触到这些新科技,可是如果不去了解不去学是赶不上时代潮流的啊!”

    正如授课老师向学员讲解脑控技术在医疗事业上的应用时,学员开始理解科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在发生的生活。正如授课老师带领学员操控编程机器人,真正领悟编程机器人因为被编程后而获得循迹或避障的功能。实践团队用充实丰富的课堂教导学生,科技不再是遥远未来的新兴事物,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是时代洪流下年轻学生应该也必须去接触学习的知识。

实践团成员讲解昭觉科技馆设备原理(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 供图)

    最后一堂“科技畅想绘画”课上,孩子结合自己的课堂所学知识,描绘了许多有趣的科技场景。其中,有一位酷爱画画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素描板、素描纸和一整套画笔在课堂上画了三幅不同的机器人。她向授课老师介绍她所画的机器人各有功能,其中一个是可以检测病情的医生机器人。初一的她利用所学的知识想象内心的机器人,又把略显幼稚而弥足珍贵的想象转化成可视化的绘画。

    学员有关科学技术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应该被挖掘与发挥,而其基础是科技知识的铺垫。科技知识普及课堂的开设让昭觉县的学生在拥有科技体验后,自发性探索更多不同科技知识。与此同时,心灯实践团队也与昭觉县科技馆达成共识,开放科技馆设备让夏令营营员体验更多趣味性的科技设备。这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科技知识的力量更多以一种媒介的形式呈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他们的内生动力。

实践队成员带领孩子放飞无人机(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 供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心灯实践团队始终坚信,也许现在他们的力量只能影响昭觉县的一批孩子,但总有一天这一批孩子会汇集成更多勇敢走向科技,跑向知识的昭觉县青少年。

【中国新闻网】华理暑期实践团把最新科技成果带进大凉山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29日电    “如果总有人成功,我那么努力,为什么不能是我?”22岁的华东理工大学学生杨孟平在高中宣讲会上说出这句话时,所有孩子的眼睛都被点亮。这个皮肤黝黑,笑声憨厚的男孩在考入大学后,每年都回到自己的家乡——四川省大凉山进行宣讲并因此在今年被新华社报道。

今年7月,杨孟平不再是一个人,而是选择带领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心灯”团队回到四川省大凉山,赶赴昭觉县开展更为丰富的实践项目。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12名本硕博成员汇聚成团,他们有不同性格特质,不同专业特长,涵盖工学、理学、法学、文学、管理学等专业领域,提供从理论到技术的支持,怀揣同样的信念选择出发。他们从上海到四川大凉山昭觉县,跨越2220公里,扛着价值百万的科技设备,包括脑控设备、VR一体机和编程机器人等,开设8门科技课程,包括昭觉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昭觉中学2个教学点,以及城北乡、悬崖村、火把广场等多个咨询体验点,只为给身处大山的孩子带来最新的科技成果。然而团队远不止给予学生前沿丰富的科技体验,还有比科技体验更有价值的内容。

“学长,VR一体机也太神奇了!它是怎么做到的?”在昭觉中学VR体验室里,一个刚体验完VR设备的蓝衣女孩和身边的好朋友围在杨孟平的身边,满眼期待的询问。心灯实践团队在7月25日中午带着科技设备来到昭觉中学。昭觉中学是昭觉县重点中学之一,包括初中部和高中部。许多高中学生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台新奇的机器,而是试图去探究机器背后的科学原理。而“蓝衣女孩”是许许多多体验过VR一体机的昭觉中学学生的缩影。他们没有囿于单纯的体验,而是形成一个从好奇“是什么”到探索“为什么”的质的转变。心灯实践团队致力于将科技体验作为一种传播的媒介,进而驱动学生自发的科技意识。昭觉中学的学生在体验视觉化的VR实景、观看BCI脑控实验和操作无人机等许多只在电视里看到过的设备的过程中逐渐将新奇的体验感内化成对科技对知识的认知与渴望。

“夏令营的课程好像没什么实际价值啊。”“就当让孩子来玩玩,消磨时间嘛!”很多家长在报名的时候都抱持对科技夏令营的质疑态度,他们不理解孩子了解科技认识科技的意义。然而同样是孩子父亲的昭觉中学高中老师在操控编程机器人和观察脑控操作之后,极其兴奋地对实践队成员分享感受“太震撼了,我们很难接触到这些新科技,可是如果不去了解不去学是赶不上时代潮流的啊!”正如授课老师向学员讲解脑控技术在医疗事业上的应用时,学员开始理解科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在发生的生活。正如授课老师带领学员操控编程机器人,真正领悟编程机器人因为被编程后而获得循迹或避障的功能。实践团队用充实丰富的课堂教导学生,科技不再是遥远未来的新兴事物,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是时代洪流下年轻学生应该也必须去接触学习的知识。

最后一堂“科技畅想绘画”课上,孩子结合自己的课堂所学知识,描绘了许多有趣的科技场景。其中,有一位酷爱画画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素描板、素描纸和一整套画笔在课堂上画了三幅不同的机器人。她向授课老师介绍她所画的机器人各有功能,其中一个是可以检测病情的医生机器人。初一的她利用所学的知识想象内心的机器人,又把略显幼稚而弥足珍贵的想象转化成可视化的绘画。学员有关科学技术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应该被挖掘与发挥,而其基础是科技知识的铺垫。科技知识普及课堂的开设让昭觉县的学生在拥有科技体验后,自发性探索更多不同科技知识。与此同时,心灯实践团队也与昭觉县科技馆达成共识,开放科技馆设备让夏令营营员体验更多趣味性的科技设备。这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科技知识的力量更多以一种媒介的形式呈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他们的内生动力。

心灯团队遇到一个短发姑娘,她从夏令营课堂到昭觉中学教学点,从未缺席一堂课。她告诉杨孟平,“明年你来,我一定还要参加。”然后跟其他心灯团队的授课老师说“他是我的偶像。”偶像对于这位刚刚升入昭觉中学高中部的学生来说等同于榜样的力量。前言科技新体验夏令营的意义正在于此。榜样的力量让学生领悟科技知识,望见学习带来的曙光。科技的世界让昭觉县的学生看到崭新丰富的机器设备,而科技知识的习得是学生真正迈入科技世界的阶梯。

    正如心灯实践团队的教学理念“照亮新视界”,心灯实践队努力点亮孩子内心之灯,把科技带到了昭觉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带到了昭觉中学。

    不仅如此,心灯实践团队还用脚步丈量高度,攀爬2556级钢梯,将科技设备带到“悬崖村”,让山顶的孩子也能够看到难以接触的丰富新世界。

《新民晚报》:华理暑期实践团把最新科技成果带进大凉山

图说: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如果总有人成功,我那么努力,为什么不能是我?”22岁的华东理工大学学生杨孟平在高中宣讲会上说出这句话时,所有孩子的眼睛都被点亮。这个皮肤黝黑,笑声憨厚的男孩在考入大学后,每年都回到自己的家乡——四川省大凉山进行宣讲并因此在今年被主流媒体报道。

今年7月,杨孟平不再是一个人,而是选择带领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心灯”团队回到四川省大凉山,赶赴昭觉县开展更为丰富的实践项目。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12名本硕博成员汇聚成团,他们有不同性格特质,不同专业特长,涵盖工学、理学、法学、文学、管理学等专业领域,提供从理论到技术的支持,怀揣同样的信念选择出发。他们从上海到四川大凉山昭觉县,跨越2220公里,扛着价值百万的科技设备,包括脑控设备、VR一体机和编程机器人等,开设8门科技课程,包括昭觉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昭觉中学2个教学点,以及城北乡、悬崖村、火把广场等多个咨询体验点,只为给身处大山的孩子带来最新的科技成果。当然,团队远不止给予学生前沿丰富的科技体验,还有比科技体验更有价值的内容。

“学长,VR一体机也太神奇了!它是怎么做到的?”在昭觉中学VR体验室里,一个刚体验完VR设备的蓝衣女孩和身边的好朋友围在杨孟平的身边,满眼期待的询问。心灯实践团队在7月25日中午带着科技设备来到昭觉中学。昭觉中学是昭觉县重点中学之一,包括初中部和高中部。许多高中学生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台新奇的机器,而是试图去探究机器背后的科学原理。而“蓝衣女孩”是许许多多体验过VR一体机的昭觉中学学生的缩影。他们没有囿于单纯的体验,而是形成一个从好奇“是什么”到探索“为什么”的质的转变。心灯实践团队致力于将科技体验作为一种传播的媒介,进而驱动学生自发的科技意识。昭觉中学的学生在体验视觉化的VR实景、观看BCI脑控实验和操作无人机等许多只在电视里看到过的设备的过程中逐渐将新奇的体验感内化成对科技对知识的认知与渴望。

“夏令营的课程好像没什么实际价值啊。”“就当让孩子来玩玩,消磨时间嘛!”很多家长在报名的时候都抱持对科技夏令营的质疑态度,他们不理解孩子了解科技认识科技的意义。然而同样是孩子父亲的昭觉中学高中老师在操控编程机器人和观察脑控操作之后,极其兴奋地对实践队成员分享感受,“太震撼了,我们很难接触到这些新科技,可是如果不去了解不去学是赶不上时代潮流的啊!”正如授课老师向学员讲解脑控技术在医疗事业上的应用时,学员开始理解科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正如授课老师带领学员操控编程机器人,真正领悟编程机器人因为被编程后而获得循迹或避障的功能。实践团队用充实丰富的课堂教导学生,科技不再是遥远未来的新兴事物,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是时代洪流下年轻学生应该也必须去接触学习的知识。

最后一堂“科技畅想绘画”课上,孩子结合自己的课堂所学知识,描绘了许多有趣的科技场景。其中,有一位酷爱画画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素描板、素描纸和一整套画笔在课堂上画了三幅不同的机器人。她向授课老师介绍她所画的机器人各有功能,其中一个是可以检测病情的医生机器人。初一的她利用所学的知识想象内心的机器人,又把略显幼稚而弥足珍贵的想象转化成可视化的绘画。学员有关科学技术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应该被挖掘与发挥,而其基础是科技知识的铺垫。科技知识普及课堂的开设让昭觉县的学生在拥有科技体验后,自发性探索更多不同科技知识。与此同时,心灯实践团队也与昭觉县科技馆达成共识,开放科技馆设备让夏令营营员体验更多趣味性的科技设备。这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科技知识的力量更多以一种媒介的形式呈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他们的内生动力。

心灯团队遇到一个短发姑娘,她从夏令营课堂到昭觉中学教学点,从未缺席一堂课。她告诉杨孟平,“明年你来,我一定还要参加。”然后跟其他心灯团队的授课老师说“他是我的偶像。”偶像对于这位刚刚升入昭觉中学高中部的学生来说等同于榜样的力量。前言科技新体验夏令营的意义正在于此。榜样的力量让学生领悟科技知识,望见学习带来的曙光。科技的世界让昭觉县的学生看到崭新丰富的机器设备,而科技知识的习得是学生真正迈入科技世界的阶梯。

    正如心灯实践团队的教学理念“照亮新视界”,心灯实践队努力点亮孩子内心之灯,把科技带到了昭觉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带到了昭觉中学。

    不仅如此,心灯实践团队还用脚步丈量高度,攀爬2556级钢梯,将科技设备带到“悬崖村”,让山顶的孩子也能够看到难以接触的丰富新世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心灯实践团队始终坚信,也许现在他们的力量只能影响昭觉县的一批孩子,但总有一天这一批孩子会汇集成更多勇敢走向科技,跑向知识的昭觉县青少年。

【周到上海】如果总有人成功,为什么不能是你?华东理工“心灯”团队,点亮大凉山孩子!

    “如果总有人成功,我那么努力,为什么不能是我?”22岁的华东理工大学学生杨孟平在高中宣讲会上说出这句话时,所有孩子的眼睛都被点亮。

    这个皮肤黝黑,笑声憨厚的男孩在考入大学后,每年都回到自己的家乡——四川省大凉山进行宣讲。

    今年7月,杨孟平不再是一个人,而是选择带领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心灯”团队回到四川省大凉山,赶赴昭觉县开展更为丰富的实践项目。

    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12名本硕博成员汇聚成团,他们有不同专业特长,涵盖工学、理学、法学、文学、管理学等专业领域,怀揣同样的信念选择出发。

    他们从上海到四川大凉山昭觉县,跨越2220公里,扛着价值百万的科技设备,包括脑控设备、VR一体机和编程机器人等,开设8门科技课程,包括昭觉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昭觉中学2个教学点,以及城北乡、火把广场等多个咨询体验点,只为给身处大山的孩子带来最新的科技成果。

    他们还用脚步丈量高度,攀爬2556级钢梯,还将科技设备带到“悬崖村”,让山顶的孩子也能够看到难以接触的丰富新世界。

    心灯实践团队在7月下旬带着科技设备来到昭觉中学。

    “学长,VR一体机也太神奇了!它是怎么做到的?”在昭觉中学VR体验室里,一个刚体验完VR设备的蓝衣女孩和身边的好朋友围在杨孟平的身边,满眼期待的询问。

    许多高中学生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台新奇的机器,而是试图去探究机器背后的科学原理。他们没有囿于单纯的体验,而是形成一个从好奇“是什么”到探索“为什么”的质的转变。

    昭觉中学的学生在体验视觉化的VR实景、观看BCI脑控实验和操作无人机等许多只在电视里看到过的设备的过程中逐渐将新奇的体验感内化成对科技对知识的认知与渴望。

    “夏令营的课程好像没什么实际价值啊。”“就当让孩子来玩玩,消磨时间嘛!”很多家长在报名时曾对科技夏令营饱有质疑态度。

    而实践团队用充实丰富的课堂知识改变了家长们的想法。科技不再是遥远未来的新兴事物,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学生应该也必须去接触学习的知识。

    在最后一堂“科技畅想绘画”课上,孩子结合自己的课堂所学知识,描绘了许多有趣的科技场景。

    其中,有一位酷爱画画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素描板、素描纸和一整套画笔在课堂上画了三幅不同的机器人。

    其中一个是可以检测病情的医生机器人。初一的她利用所学的知识想象内心的机器人,又把略显幼稚而弥足珍贵的想象转化成可视化的绘画。

    科技知识普及课堂的开设让昭觉县的学生在拥有科技体验后,自发性探索更多不同科技知识。与此同时,心灯实践团队也与昭觉县科技馆达成共识,开放科技馆设备让夏令营营员体验更多趣味性的科技设备。

    一位短发姑娘,她从夏令营课堂到昭觉中学教学点,从未缺席一堂课。她告诉杨孟平,“明年你来,我一定还要参加。”

    而在她的心中,这位小杨老师就是自己的偶像。

    科技新体验夏令营的意义正在于此。榜样的力量让学生领悟科技知识,望见学习带来的曙光。科技的世界让昭觉县的学生看到崭新丰富的机器设备,而科技知识的习得是学生真正迈入科技世界的阶梯。

《上海科技报》:心灯照亮新视界 智行合E“正青春”

——华理暑期实践团把最新科技成果带进大凉山

    “如果总有人成功,我那么努力,为什么不能是我?”22岁的华东理工大学学生杨孟平在高中宣讲会上说出这句话时,所有孩子的眼睛都被点亮。这个皮肤黝黑、笑声憨厚的男孩在考入大学后,每年都回到自己的家乡——四川省大凉山进行宣讲,并因此在今年被新华社报道。

今年7月,杨孟平不再是一个人,而是选择带领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心灯”团队回到四川省大凉山,赶赴昭觉县开展更为丰富的实践项目。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12名本硕博成员汇聚成团,他们有不同性格特质,不同专业特长,涵盖工学、理学、法学、文学、管理学等专业领域,提供从理论到技术的支持,怀揣同样的信念选择出发。他们从上海到四川大凉山昭觉县,跨越2220公里,扛着价值百万元的科技设备,包括脑控设备、VR一体机和编程机器人等,开设8门科技课程,走进昭觉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昭觉中学2个教学点,以及城北乡、悬崖村、火把广场等多个咨询体验点,只为给身处大山的孩子带来最新的科技成果。然而,团队远不止给予学生前沿丰富的科技体验,还有比科技体验更有价值的内容。

    “学长,VR一体机也太神奇了!它是怎么做到的?”在昭觉中学VR体验室里,一个刚体验完VR设备的蓝衣女孩和身边的好朋友围在杨孟平的身边,满眼期待地询问。心灯实践团队在7月25日中午带着科技设备来到昭觉中学,该校是昭觉县重点中学之一,包括初中部和高中部。许多高中学生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台新奇的机器,而是试图去探究机器背后的科学原理。    而蓝衣女孩的疑问是许许多多体验过VR一体机的昭觉中学学生的缩影。他们没有囿于单纯的体验,而是形成一个从好奇“是什么”到探索“为什么”的质的转变。心灯实践团队致力于将科技体验作为一种传播的媒介,进而驱动学生自发的科技意识。昭觉中学的学生在体验视觉化的VR实景、观看BCI脑控实验和操作无人机等许多只在电视里看到过的设备的过程中,逐渐将新奇的体验感内化成对科技对知识的认知与渴望。

“夏令营的课程好像没什么实际价值啊!”“就当让孩子来玩玩,消磨时间嘛!”很多家长在报名的时候都抱持对科技夏令营的质疑态度,他们不理解孩子了解科技认识科技的意义。然而同样是孩子父亲的昭觉中学高中老师在操控编程机器人和观察脑控操作之后,极其兴奋地对实践队成员分享感受:“太震撼了,我们很难接触到这些新科技,可是如果不去了解不去学是赶不上时代潮流的啊!”正如授课老师向学员讲解脑控技术在医疗事业上的应用时,学员开始理解科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在发生的生活;正如授课老师带领学员操控编程机器人,真正领悟编程机器人因为被编程后而获得循迹或避障的功能,实践团队用充实丰富的课堂启示学生,科技不再是遥远未来的新兴事物,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是时代洪流下年轻学生应该也必须去接触学习的知识。

最后一堂“科技畅想绘画”课上,孩子结合自己的课堂所学知识,描绘了许多有趣的科技场景。其中,有一位酷爱画画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素描板、素描纸和一整套画笔在课堂上画了三幅不同的机器人。她向授课老师介绍她所画的机器人各有功能,其中一个是可以检测病情的医生机器人。初一的她利用所学的知识想象内心的机器人,又把略显幼稚而弥足珍贵的想象转化成可视化的绘画。学员有关科学技术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应该被挖掘与发挥,而其基础是科技知识的铺垫。科技知识普及课堂的开设让昭觉县的学生在拥有科技体验后,自发性探索更多不同科技知识。与此同时,心灯实践团队也与昭觉县科技馆达成共识,开放科技馆设备让夏令营营员体验更多趣味性的科技设备。这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科技知识的力量更多以一种媒介的形式呈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他们的内生动力。

心灯团队遇到一个短发姑娘,从夏令营课堂到昭觉中学教学点,她从未缺席一堂课。她告诉杨孟平:“明年你来,我一定还要参加。”然后,跟其他心灯团队的授课老师说:“他是我的偶像。”偶像对于这位刚刚升入昭觉中学高中部的学生来说等同于榜样的力量,前沿科技新体验夏令营的意义正在于此。榜样的力量让学生领悟科技知识,望见学习带来的曙光。科技的世界让昭觉县的学生看到崭新丰富的机器设备,而科技知识的习得是学生真正迈入科技世界的阶梯。正如心灯实践团队的教学理念“照亮新视界”,心灯实践团队努力点亮孩子内心之灯,把科技带到了昭觉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带到了昭觉中学。不仅如此,心灯实践团队还用脚步丈量高度,攀爬2556级钢梯,将科技设备带到“悬崖村”,让山顶的孩子也能够看到平常难以接触的丰富新世界。

《凉山日报》:心灯照亮新视界 智行合E“正青春”

——华东理工大学实践团赴昭觉开展前沿科技营活动

科普课堂活泼有趣,让科技不再遥远。

    “如果总有人成功,我那么努力,为什么不能是我?”近日,22岁的华东理工大学学生杨孟平在高中宣讲会上说出这句话时,所有孩子的眼睛都被点亮。这个皮肤黝黑,笑声憨厚的男孩在考入大学后,每年都回到自己的家乡——大凉山进行宣讲并因此在今年被新华社报道。

    今年7月,杨孟平不再是一个人,而是选择带领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心灯”团队回到凉山,赶赴昭觉县开展更为丰富的实践项目。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14名团队成员从天南地北共同聚集在上海,不同性格特质,不同专业特长,获得从理论到技术的支持,怀揣同样的梦想选择出发。

    他们从上海到凉山,跨越1964公里,扛着价值百万的科技设备,包括脑控设备、VR一体机和编程机器人等,开设8门科技课程,包括昭觉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昭觉中学2个教学点,只为给身处大山的孩子带来最新的科技成果。然而,团队远不止给予学生前沿丰富的科技体验,还有比科技体验更有价值的内容。

    “学长,VR一体机也太神奇了!它是怎么做到的?”在昭觉中学VR体验室里,一个刚体验完VR设备的蓝衣女孩和身边的同学围在杨孟平的身边,满眼期待地询问。7月25日,“心灯”实践团队带着科技设备来到昭觉中学,该校是昭觉县重点中学之一,包括初中部和高中部。许多高中学生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台新奇的机器,而是试图去探究机器背后的科学原理。

长期以来,“心灯”实践团队没有囿于单纯的体验,而是形成一个从好奇“是什么”到探索“为什么”的质的转变,该团队致力于将科技体验作为一种传播的媒介,进而驱动学生自发的科技意识。昭觉中学的学生在体验视觉化的VR实景、观看BCI脑控实验和操作无人机等许多只在电视里看到过的设备的过程中逐渐将新奇的体验感内化成对科技对知识的认知与渴望。“蓝衣女孩”则是众多体验过VR一体机的昭觉中学学生的缩影。

    场景切换到一堂“科技畅想绘画”课上,孩子结合自己的课堂所学知识,描绘了许多有趣的科技场景。其中,有一位酷爱画画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素描板、素描纸和一整套画笔在课堂上画了三幅不同的机器人。她向授课老师介绍她所画的机器人各有功能,其中一个是可以检测病情的医生机器人,初一的她利用所学的知识想象内心的机器人,又把略显幼稚而弥足珍贵的想象转化成可视化的绘画。

“学员有关科学技术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应该被挖掘与发挥,而其基础是科技知识的铺垫。”该团队负责人表示,科技知识普及课堂的开设让昭觉县的学生在拥有科技体验后,自发性探索更多不同科技知识。与此同时,“心灯”实践团队也与昭觉县科技馆达成共识,开放科技馆设备让夏令营营员体验更多趣味性的科技设备。这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科技知识的力量更多以一种媒介的形式呈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他们的内生动力。

    “夏令营的课程好像没什么实际价值啊。”“就当让孩子来玩玩,消磨时间嘛!”很多家长在报名时都对科技夏令营抱持质疑的态度,他们不理解孩子了解科技认识科技的意义。然而,同样是孩子父亲的昭觉中学高中老师在操控编程机器人和观察脑控操作之后,极其兴奋地对实践队成员分享感受,“太震撼了,我们很难接触到这些新科技,可是如果不去了解不去学是赶不上时代潮流的。”

    正如授课老师向学员讲解脑控技术在医疗事业上的应用时,学员开始理解科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在发生的生活;正如授课老师带领学员操控编程机器人,真正领悟编程机器人因为被编程后而获得循迹或避障的功能。“心灯”实践团队用充实丰富的课堂教导学生,科技不再是遥远未来的新兴事物,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是时代洪流下年轻学生应该也必须去接触学习的知识。

    “明年我还要参加。”团队实践期间,遇到了一个短发姑娘,她从夏令营课堂到昭觉中学教学点,从未缺席一堂课。她告诉杨孟平,“明年你来,我一定还要参加。”前言科技新体验夏令营的意义正在于此。榜样的力量让学生领悟科技知识,望见学习带来的曙光。科技的世界让昭觉县的学生看到崭新丰富的机器设备,而科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真正迈入科技世界的阶梯。

    正如“心灯”实践团队的教学理念“照亮新视界”,该团队努力点亮孩子内心之灯,把科技带到了昭觉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带到了昭觉中学。不仅如此,“心灯”实践团队还用脚步丈量高度,攀爬2556级钢梯,将科技设备带到“悬崖村”,让山顶的孩子也能够看到难以接触的丰富新世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心灯”实践团队始终坚信,也许现在他们的力量只能影响昭觉县的一批孩子,但总有一天,这一批孩子会召集更多勇敢走向科技、跑向知识的昭觉县青少年。

    “普洱茶酥红豆”团队开发“云茶”

    7月底8月初,我校“普洱茶酥红豆”团队在昆明市团委主办的“青春才智助云品,奋进建功新时代”三下乡活动中,围绕“云茶”主题开展调研,欣喜地发现了茶的另一个妙用,并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带来了一项校企合作项目。

    《昆明日报》《新民晚报》、央广网、科学网、云南网、周到上海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昆明日报》:探索云茶新商业基因

高校实践团队参观云茶种植园。

    连日来,一支130人的团队,针对昆明作为云南茶产品和茶文化的枢纽和国内外茶商汇集、交流的中心的优势,开展了云茶“×”生态集聚行动。

    7月30日,尽管暴雨倾盆,依然没能阻挡这群学子学以致用的热情,在雨中先后奔赴宜良宝洪茶种植基地、石林十里香茶种植基地,深入细致地开展调研。

    在陈家渡社区紫郦茶庄园,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师生实践小组,认真收集地每一颗茶种子、每一朵茶花、每一片茶叶,仔细对采样标本进行编号。“这只是我们的第一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利民说,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在全校多个专业选拔了8名优秀学生,组成跨学科、多专业、强技术力量支撑实践团队。

    王利民介绍,实践团队行动目标清晰,即在实践中采集更多茶样标本,为昆明探索茶叶精细深加工寻找新方向、新产品,以科研技术力量支撑昆明的云茶产业竞争力。实践中,这支队伍每天通过收集采样,以快递方式将样本邮寄回校本部,由后端的理化小组对样本进行初步分析,为下一步多学科联合研发提供基础。

在康乐茶城,参与实践的各小组通过走访市场管理方、商铺、消费者等,不断完善云茶产业链最后一个环节——市场的调研实践。来自安徽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陶良鳌同学表示,这是他第一次这样全面了解、认识云茶和中国茶文化及产业链,而在走访了康乐茶城各板块后,他认为,应加强各实体店与互联网的接触和网络识别率提升。为此,他与团队的9名成员各司其职,拟建一个推广、宣传云茶方面的App平台。同时,运用自己所有专业与伙伴们一起新建一个茶方面的UI设计,以助推云茶发展。

除来自省外的高校实践团队外,来自昆明本地的高校实践团队也积极参加。西南林业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副主任、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孙浩说,本次实践活动,团队目标很清晰:依托昆明作为云茶文化、销售等中心优势,从商业环节入手,拟以“向左联结企业,向右沟通茶农,向上联通政府,向下打通各产业链”的思路,即政府做引导、企业做品牌、茶农做品质、行业做渠道的路径,重构一幅云茶商业版图,为昆明的茶产业发展探索寻找“新商业基因”,为产业竞争力提供新动能。

一次社会实践带来一项校企合作项目

【科学网】华理学生团队用科技、创意开发“云茶”衍生品

    大学生团队的一次暑期社会实践就能带来一项校企合作项目?华东理工大学一个本科生团队就做到了。

    7月底8月初,华东理工大学的“普洱茶酥红豆”团队在昆明市团委主办的“青春才智助云品,奋进建功新时代”三下乡活动中,围绕“云茶”主题开展调研,欣喜地发现了茶的另一个妙用。

    原来,茶树是个大宝贝——茶叶可以泡着喝,茶果还能提取精油,用来调制香水,制作日化产品。

    团队在华理化学学院王利民教授等老师的支持下,在云南石林十里香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园冒雨采摘了1公斤茶果,并运回华理的实验室,2天时间就成功提取了精油。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展开研究,除了调制香水,还要联合王利民教授团队的设计人员及昆明当地企业,开发文创产品。

    为了做好产品宣传,他们将云南石林十里香茶的故事画成连环画,还请艺术家做了包装设计。这些成果和他们的努力,赢得了十里香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的兴趣和信任。

    8月3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精细化工系与石林十里香茶业有限公司开展了首轮商业洽谈,并于8月5日签订了合作意向函。一个校企合作的项目诞生了!

    “普洱茶酥红豆”团队的成员来自商学院、化学学院、信息学院、材料学院。他们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争分夺秒、通力合作,在10天的社会实践时间里高效率地完成了许多工作——除了集体调研之外,化学学院学生在研究生的支持下迅速完成实验,商学院学生撰写与企业开展合作的计划书,信息学院、材料学院的学生给予其他技术支持。

    一个小小的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亦是不容小觑——有了教授的支持、成员的通力合作、高效的执行力,就带来了一项校企合作项目。

【央广网】用科技与创意开发“云茶”衍生品:一次社会实践带来的校企合作项目

暑期社会实践促校企合作项目诞生(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央广网上海8月11日消息(记者唐奇云 通讯员卞慧)大学生团队的一次暑期社会实践就能带来一项校企合作项目?华东理工大学一个本科生团队就做到了。7月底8月初,华理“普洱茶酥红豆”团队在昆明市团委主办的“青春才智助云品,奋进建功新时代”三下乡活动中,围绕“云茶”主题开展调研,欣喜地发现了茶的另一个妙用。

    原来,茶树是个大宝贝——茶叶可以泡着喝,茶果还能提取精油,用来调制香水,制作日化产品。据介绍,“普洱茶酥红豆”团队在华理化学学院教授王利民等教师的支持下,在云南石林十里香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园采摘了1公斤茶果,并运回学校实验室,2天时间就成功提取了精油。

暑期社会实践促校企合作项目诞生(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下一步,“普洱茶酥红豆”团队将继续展开研究,除了调制香水,还要联合王利民团队的设计人员及昆明当地企业,开发文创产品。同时为了做好产品宣传,他们将云南石林十里香茶的故事画成连环画,还请艺术家做了包装设计。这些成果和他们的努力,赢得了十里香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的兴趣和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普洱茶酥红豆”团队的成员分别来自该校商学院、化学学院、信息学院、材料学院,在10天的社会实践时间里高效率地完成了多项工作:除集体调研之外,化学学院学生在研究生的支持下迅速完成实验,商学院学生撰写与企业开展合作的计划书,信息学院、材料学院的学生则给予了其他技术支持。

    在各课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所长的通力合作之下,8月3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精细化工系与石林十里香茶业有限公司开展了首轮商业洽谈,并于8月5日签订了合作意向函。小小的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就此促成了一项校企合作项目诞生。

【周到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生团队用科技、创意开发“云茶”

    大学生团队的一次暑期社会实践就能带来一项校企合作项目?华东理工大学一个本科生团队就做到了。

    7月底8月初,华东理工大学的“普洱茶酥红豆”团队在昆明市团委主办的“青春才智助云品,奋进建功新时代”三下乡活动中,围绕“云茶”主题开展调研,欣喜地发现了茶的另一个妙用。

    原来,茶树是个大宝贝——茶叶可以泡着喝,茶果还能提取精油,用来调制香水,制作日化产品。

    团队在华理化学学院王利民教授等老师的支持下,在云南石林十里香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园冒雨采摘了1公斤茶果,并运回华理的实验室,2天时间就成功提取了精油。

    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展开研究,除了调制香水,还要联合王利民教授团队的设计人员及昆明当地企业,开发文创产品。

    为了做好产品宣传,他们将云南石林十里香茶的故事画成连环画,还请艺术家做了包装设计。这些成果和他们的努力,赢得了十里香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的兴趣和信任。

    8月3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精细化工系与石林十里香茶业有限公司开展了首轮商业洽谈,并于8月5日签订了合作意向函。

    就这样一个校企合作的项目诞生了!

    “普洱茶酥红豆”团队的成员来自商学院、化学学院、信息学院、材料学院。他们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争分夺秒、通力合作,在10天的社会实践时间里高效率地完成了许多工作——除了集体调研之外,化学学院学生在研究生的支持下迅速完成实验,商学院学生撰写与企业开展合作的计划书,信息学院、材料学院的学生给予其他技术支持。

《新民晚报》:一次社会实践带来一项校企合作项目

图说:华理社会实践团队 采访对象供图

    大学生团队的一次暑期社会实践就能带来一项校企合作项目?华东理工大学一个本科生团队就做到了。

    7月底8月初,华东理工大学的“普洱茶酥红豆”团队在昆明市团委主办的“青春才智助云品,奋进建功新时代”三下乡活动中,围绕“云茶”主题开展调研,欣喜地发现了茶的另一个妙用。原来,茶树是个大宝贝——茶叶可以泡着喝,茶果还能提取精油,用来调制香水,制作日化产品。

    团队在华理化学学院王利民教授等老师的支持下,在云南石林十里香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园冒雨采摘了1公斤茶果,并运回华理的实验室,2天时间就成功提取了精油。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展开研究,除了调制香水,还要联合王利民教授团队的设计人员及昆明当地企业,开发文创产品。

    为了做好产品宣传,他们将云南石林十里香茶的故事画成连环画,还请艺术家做了包装设计。这些成果和他们的努力,赢得了十里香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的兴趣和信任。

    8月3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精细化工系与石林十里香茶业有限公司开展了首轮商业洽谈,并于8月5日签订了合作意向函。一个校企合作的项目就此诞生。

    “普洱茶酥红豆”团队的成员来自商学院、化学学院、信息学院、材料学院。他们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争分夺秒、通力合作,在10天的社会实践时间里高效率地完成了许多工作——除了集体调研之外,化学学院学生在研究生的支持下迅速完成实验,商学院学生撰写与企业开展合作的计划书,信息学院、材料学院的学生给予其他技术支持。

    一个小小的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亦是不容小觑——有了教授的支持、成员的通力合作、高效的执行力,就带来了一项校企合作项目。

【上观新闻】暑假走出去,牵住你的手|他们重走长征路拍VR,让“老少边穷”孩子亲眼见到红军基因

    【编者按】这个暑假,学子去哪?他们走出去,不仅走出惯常的校园,而且走入别样的社会,从对口援边到精准扶贫,从长三角一体化到产学研合作,以暑期社会实践的方式,牵住一双又一双手,牵住一些好人、一些实事,牵住了诗和远方,也牵住了青春与时代。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近身观察,看看这些团学系统实践队收获了什么,又带去了什么?

    “我们在参访长征纪念馆时,看见穿着小红军服装的沫沫在馆里跟着听讲,上去询问后才知道:沫沫的妈妈是这里的讲解员。” 实践队员丁恬告诉记者,“从小耳融目染,沫沫对红军长征的故事很感兴趣,也非常熟悉,感觉这就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吧。”

寻甸县电视台采访实践团队和小红军沫沫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这个暑假,华东理工大学共有19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学校定点支援、去年摘帽脱贫的贫困县——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其中商学院实践团跨越2300多公里,到寻甸柯渡镇开展“薪传七十载,重走长征路”活动。沫沫这样的故事,都被学子们用影像镜头记录下来,并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加工成片,让“老少边穷”地区的大人、孩子以及其他再走长征路的国人,亲眼见到红军当年留下的基因。

实践队员为来自柯渡红军小学的孩子们演示VR设备

    【今日小女孩“遇上”昨日小军号】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小红军,真正的小红军!”小军号的故事是“小红军”沫沫最喜欢的一段长征回忆。在短视频里,她向实践团队讲述了这个红色故事。“红军经过云南寻甸时,一个小号手受伤了,没办法继续长征,他留在诸仕光家中养伤2个月。伤好后,小红军把小军号留给了诸仕光作纪念。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只小军号!”

沫沫讲的故事也被实践团队放进他们为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制作的宣传片里。“事实上,纪念馆已经有些陈旧了,不少地方都年久失修,没法向游客开放了;每到节假日,客流量一大,人手就很紧张,游客参观体验达不到最好。”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馆长马继功的这番话,一直深深刻在实践队队长郝自强心里。“我想为这些纪念馆做一些事,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讲好故事,缓解馆里目前面临着的一些困难。”

实践队员在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内拍摄场馆全景照片

    让更多人看见,让更远方听见。团队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将纪念馆内部与外部的所有场景通过全景方式展现。这样一来,游客即使不在纪念馆,也可佩戴VR一体机完整游览全馆。“如果不巧遇上整修无法参观红色场馆,有时这一次错过可能就是永远错过。”郝自强说,“现在有了VR,这些场景可以从线上真切展现在眼前。”

    长征故事多,故事在哪里?实践团在寻甸县最大的回族村落——回辉村重走红军路时,发现村里清真寺中有一面用玻璃罩严严实实保护起来的灰墙,14个用紫土写成的大字,瞬间抓住了队员们的眼球:“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

回辉村马阿訇为实践团队介绍清真寺与讲述历史故事

    “这条标语是因为长征途中的一件小事留下的,”清真寺的马阿訇告诉实践队,“当时,红军炊事员因为不了解回族的风俗习惯,将一条火腿带入了清真寺,引起了回族村民不满。朱德总司令知道后,不顾路途遥远,亲自向当时的金阿訇赔礼道歉,取得了金阿訇的谅解,并有了保存至今的这一条标语。”

    这标语经由代代传承,也在今天的村民金荣才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故事主人公是我的爷爷,”他告诉队员们,“后来,朱德总司令还经常来拜访我的爷爷,向他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大团结政策。”

实践团队与央视主持人潘涛在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合照

    实践队员归逸雯向记者说,“在这些村民的身上,我真真切切地见到了红色的源流一代接着一代,这也正是我们到当地编制红色故事访谈实录的初衷。” 寻甸县委组织部党校李祥老师赞道:“这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红色教育应当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大家都知道,红军素来以机动灵活占优。滇军的围追堵截让红军难以施展其优势,形势陷红军于不利。在此危急关头,红军总指当机立断,指挥红六军返回阻击,200名红军战士牺牲,但歼灭敌人400余人,大大打击了滇军气焰,粉碎了围歼的阴谋。”

实践队员采访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馆长马继功

    在柯渡纪念馆会客室里,“重走长征路”实践团队聚精会神聆听着“六甲阻击战”的故事,这一次的主讲人正是马继功馆长。他所做的讲解,也成了实践团队所拍摄的“听馆长讲红色故事”系列访谈集的第一辑视频。

    “哇,这里有黄色的墙,这是馆里红军的草鞋……”有了VR讲故事,纪念馆乡愁书院里来自当地红军小学的30名二、三年级孩子为此努力伸长手臂,希望实践队员可以让他们成为下一个佩戴VR一体机的人。实践队员冯雯说,“我们想要打破往常思维定式,改变红色教育枯燥的刻板印象,让七八岁的孩子也可以从中体会趣味。”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保安钟同福(“红色故事挖掘者”)体验VR设备

    一站接一站,这支大学生团队走访遵义会议旧址、四渡赤水旧址、于都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多个红色教育场馆,并制作各个场馆的内部VR全景图,将长征精神、长征故事用更新的话语再叙述。

【央广网】回顾奋斗历史调研发展现状 沪上高校学子重走北大荒垦荒路

北大荒农户与团队成员深入交流(本文均为: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央广网上海8月11日消息(记者唐奇云 通讯员李雪鸢)“你们穿这么整齐这么好看,这是举办什么活动啊?”“奶奶,我们是上海来的大学生,来这儿做社会实践。”这些天,在黑龙江建三江的小镇与田间,一支服装整齐的红色小队引起了当地农户与居民的注意。

    8月1日,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理学院的“黑土地上的玉米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素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的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展开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回顾北大荒奋斗历史,调研北大荒发展现状,继承和发扬北大荒精神。

    体悟北大荒六十年风雨兼程  农业振兴还需插上科技翅膀

    此行,团队成员首先前往的是七星农场,通过参观学习感受北大荒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领略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七星农场团委书记余传东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先后参观走访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寒地水稻高科技信息化园区、七星农场稻田画与场史馆。

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农业新技术研究、最新成果展示、科技人才培养及未来发展趋势等,看反季节、跨地域植物和水果在科技的带动下,得以在园区内花繁叶茂、硕果累累,深刻感悟“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而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则集中学习了农业信息化管理、农业物联网综合管理技术、现代化农业机械、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等,体验农业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运作和智能化管理,惊叹于北大荒农业科技的发达程度之高和发展速度之快。

在万亩大地号领略稻海麦浪的壮阔美景

在万亩大地号,团队成员领略稻海麦浪的美景和一望无垠的壮阔,体验“横看成垅侧成行,远近高低都一样”垦区工匠精神,这里的水稻不仅好吃,种植得还好看,“三江情七星梦”六个字更是承载了垦区人民的深厚情感和美好憧憬。在七星农场农业信息化的起源地——寒地水稻高科技信息化园区,团队成员进一步了解水稻文化历史和水稻生产科技知识。在稻田画展区,团队成员参观欣赏了由七种水稻栽植,总面积113亩的四幅稻田画,感受水稻种植的艺术和多元作用。

    北大荒的发展,离不开老一辈开拓者的奋斗与奉献。

    团队来到建三江幸福养老中心探访慰问当年参与开荒的转业官兵和北上的知青,与老前辈们共同观看学习纪录片《丰碑》第二集北大荒精神,并通过座谈会的形式与各位老人深入交流当年在北大荒的奋斗历程,学习和传承他们身上的北大荒精神。

    座谈会上,老前辈们通过分享自身经历,向同学们讲述了北大荒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能一路见证北大荒发展并为之努力付出的骄傲与自豪,以及对这篇黑土地的热爱与思念。一位上海知青奶奶更是在分享中数度哽咽。即使条件再艰苦,可他们的快乐依旧简单,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能为祖国发展作贡献依旧幸福而满足。

    “你们是大学生,要好好读书啊。”临行前,一位奶奶坚持把队伍送到养老院门口,一边挥手向队员告别,一边嘱托到。一些队员在此行过程中几次感动落泪:“和这些爷爷奶奶见了面,才真的感受到了当年他们的义务反顾和无私奉献,才真的明白了艰苦奋斗的时代意义。”

    1995年,七星农场田间党小组组长、七星农场科技示范户张景会来到农场,一干就是20年。

    “那会儿我也想着高考,考了两年,一年差一分,一年差两分,后来想着把地种好,也是为国家做贡献了。”在走访中,张景会向学生分享了这些年的创业经历和水稻种植发展现状,并强调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作为新时代农户应不断创新和学习的勇气与决心。队员们在质朴的言辞中感受到了北大荒农户对待水稻种植的一丝不苟,以及北上开荒的初心无悔。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前期的参观学习,根据北大荒目前情况和农户需求,结合专业背景,团队拟定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帮助七星农场和张景会设计优质粮食宣传方案。

    队员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先后进行线上线下调研问卷的发放、实地走访和电话访谈等,就消费者对大米的了解程度和购买情况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调查。最终,团队成员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三万余字调研报告,制定了以设计大米销售实体体验店店面、拍摄节约粮食公益宣传片以及设计开发大米电商销售平台为主的针对性强、实效性佳的宣传营销方案。

“一粒米的故事,六十年的风雨”主题插画

    通过暑期实践的参观学习、走访调研,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北大荒七星农场六十年发展历史,深刻理解了北大荒精神的具体内涵,同时细致分析了北大荒农户农业发展现状,通过市场走访调查、拍摄宣传片、设计开发软件等方式,制定行之有效的宣传营销方案,致力于帮助农户解决发展的实际问题。

【东方网】大学生重走北大荒垦荒路 向老拖拉机手学习北大荒精神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8月11日报道:“你们穿这么整齐这么好看,这是举办什么活动啊?”“奶奶,我们是上海来的大学生,来这儿做社会实践。”这些天,在黑龙江建三江的小镇与田间,一支服装整齐的红色小队引起了当地农户与居民的注意,这群年轻人是华东理工大学理学院的“黑土地上的玉米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今年暑假,他们来到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的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展开社会实践,回顾北大荒奋斗历史,调研北大荒发展现状,继承和发扬北大荒精神,并设计出一套北大荒优质粮食宣传方案。

    追随总书记步伐,体悟北大荒六十年风雨兼程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首站来到建三江,关心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对七星农场及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给予了高度肯定,从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激发农业科技的潜力和动力等方面提出了殷切希望。“我们想跟随总书记的步伐,去学习感悟北大荒的历史发展和沧桑巨变。”重走总书记考察之路,前往七星农场参观学习,这群年轻的大学生感受到了北大荒农业在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全面发展道路上的丰硕成果。在七星农场团委书记余传东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先后参观走访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寒地水稻高科技信息化园区、七星农场稻田画与场史馆。

    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农业新技术研究、最新成果展示、科技人才培养及未来发展趋势等,看反季节、跨地域植物和水果在科技的带动下,得以在园区内花繁叶茂、硕果累累,深刻感悟“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园区展示台上摆放的龙稻18、三江6号、垦豆25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到访时亲手捧过的稻米和谷物。

    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团队成员集中学习了农业信息化管理、农业物联网综合管理技术、现代化农业机械、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等,体验农业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运作和智能化管理,惊叹于北大荒农业科技的发达程度之高和发展速度之快。在农机中心一楼,陈列了多种农产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曾在这里手捧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在万亩大地号,团队成员领略稻海麦浪的美景和一望无垠的开阔,体验“横看成垅侧成行,远近高低都一样”垦区工匠精神,这里的水稻不仅好吃,种植得还好看,“三江情七星梦”六个字更是承载了垦区人民的深厚情感和美好憧憬。在七星农场农业信息化的起源地——寒地水稻高科技信息化园区,团队成员进一步了解水稻文化历史和水稻生产科技知识。在稻田画展区,团队成员参观欣赏了由七种水稻栽植,总面积113亩的四幅稻田画,感受水稻种植的艺术和多元作用。

    在七星农场场史馆,团队成员通过解说员的细致讲解,深刻体会七星人民风雨兼程的奋斗历程,共览七星农场梦想腾飞的光辉岁月。离开场史馆之时,余书记笑着拍拍队员,“压舱之石,以担重任。以后传递中国饭碗的责任就落在你们肩上了。”

    慰问老一辈开拓者,传承学习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的发展离不开老一辈开拓者的奋斗与奉献。在建三江幸福养老中心,同学们探访慰问了当年参与开荒的转业官兵和北上的知青,与老前辈们共同观看学习纪录片《丰碑》第二集北大荒精神,并通过座谈会的形式与各位老人深入交流当年在北大荒的奋斗历程,学习和传承他们身上的北大荒精神。

纪录片回顾了北大荒从曾经一片荒芜到如今繁荣发展的艰辛发展历程,以及为北大荒发展不断奋斗,奉献青春和生命的转业军官、支边青年和城市知青们。在座谈会上,老前辈们通过分享自身经历,向同学们讲述了北大荒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能一路见证北大荒发展并为之努力付出的骄傲与自豪,以及对这篇黑土地的热爱与思念。一位上海知青奶奶更是在分享中数度哽咽。即使条件再艰苦,可他们的快乐依旧简单,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能为祖国发展作贡献依旧幸福而满足。

    临行前,一位奶奶坚持把队伍送到养老院门口,一边挥手向队员告别,一边嘱托道,“你们是大学生,要好好读书啊。”一些队员在此行过程中几次感动落泪,纷纷表示“和这些爷爷奶奶见了面,才真的感受到了当年他们的义务反顾和无私奉献,才真的明白了艰苦奋斗的时代意义。”

    走访农业大户张景会,了解北大荒农户真实诉求

    七星农场田间党小组组长、七星农场科技示范户张景会大爷是习近平总书记来建三江考察时曾接见的十个拖拉机手之一。团队成员通过与张大爷深入交流,探寻张大爷从白手起家到如今农业大户的成功创业历程,了解农场农户目前发展诉求。

张大爷自1995年来到七星农场,一干就是20年。张大爷表示“那会儿我也想着高考,考了两年,一年差一分,一年差两分,后来想着把地种好,也是为国家做贡献了。”张大爷和同学们分享这些年的创业经历和水稻种植发展现状,强调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作为新时代农户应不断创新和学习的勇气与决心。队员们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北大荒农户对待水稻种植的一丝不苟与北上开荒的初心无悔。

“标准、安全、绿色、营养”是张大爷想向同学们传递的建三江大米的特点和优势,希望能建立、推广属于自己的大米品牌,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品尝建三江大米,在未来也会继续运用科技种植出更多品种、更好质量的水稻,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真正做到“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队员们深受鼓舞,也表示会尽团队所能,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帮助张大爷及建三江的大米进行宣传推广。

    线上线下调研访谈,设计北大荒优质粮食宣传方案

    经过前期的参观学习,根据北大荒目前情况和农户需求,结合专业背景,团队拟定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帮助七星农场和张景会大爷设计优质粮食宣传方案。队员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先后进行线上线下调研问卷的发放、实地走访和电话访谈等,就消费者对大米的了解程度和购买情况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调查。

    最终,团队成员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三万余字调研报告,制定了以设计大米销售实体体验店店面、拍摄节约粮食公益宣传片以及设计开发大米电商销售平台为主的针对性强、实效性佳的宣传营销方案。

举办中学生夏令营 建立学生实践及党员党性锻炼基地

《上海科技报》:华东理工外国语学院为云南中学生送去“蔚蓝”

    “我的人生添上了蔚蓝色的一笔,通过和小老师们的交流沟通,我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美,我很想去看看。”日前,云南省姚安县大成中学八年级的邵雨馨写下了参加“蔚蓝计划”中学生夏令营的感悟。

    邵雨馨口中的“小老师”,是8名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化工学院、生工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蔚蓝计划”则是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云南省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团委共同举办的中学生暑期夏令营,共有66名姚安县团委公开招募并经选拔产生的初中生参与其中。

    “蔚蓝计划”暑期夏令营缘起于华东理工大学励志明德班学员、西部计划志愿者杭天琳校友写给外国语学院教师朱晓琴的一封信。在信中,杭天琳希望外国语学院能派一支队伍,定期到姚安县帮助当地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升语言能力及个人综合素质。

    学院将夏令营活动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党员党性锻炼,与“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系列活动结合起来,并面向校内招募公开招募志愿者。最终从52名自愿报名学生中,经过两轮面试选拔产生8名队员,其中,3人为外国语学院奉贤校区本科生党支部成员。在历经近两个月的准备后,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樊俊带队组织开展了本次夏令营活动。

夏令营为期10天,将实习实践与学术研究相关结合,主要课程设置为英语口语、英文电影鉴赏、英语学习技巧、青少年性教育、体验式心理课、梦想课堂、摄影技巧、足球等。实践团队成员在教授中学生知识、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他们在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师指导下,设计了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案,针对彝族和汉族学生开展汉语语音意识测试、英语语音意识测试等调研,为进一步做好相关课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能将夏令营活动长期开展下去,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大成中学签约结队共建,并在大成中学设立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基地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

    姚安县大成中学八年级的李志豪同学,对大哥哥大姐姐们放弃假期来给他们补习功课非常感动。他说:“虽然只有短短的10天,但我却有诸多的感悟和不舍。感谢‘蔚蓝计划’团队所有成员对我的帮助,因为你们,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相信我们一定会再见的。”

    “蔚蓝计划”实践团成员、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孙江同学表示:“希望活动能够一直延续下去,我们会用最大的资源和最大的热诚来帮助同学们一起进步,对自身也是一种提高。”

《奉贤报》:为乡村治理“画像”

    68岁的村民许龙英从未想过,过去一月间(7月),位于柘林镇迎龙村的老宅里,会住进来一群“大学生”,不仅每天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稻香蛙声中了解农村、农民、农业;还会每天挑灯夜战开“头脑风暴”,为中国农村治理提炼有效方法,为奉贤乡村振兴助力。

这群“大学生”,来自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这项校村合作,名为“驻村调研”计划。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熊万胜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就和奉贤区杨王村开始了第一次的“驻村调研”,“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丰富他们的暑期实践活动;对于农村来说,我们的到来可以为农村提供一些建议,大家都感觉到了获得感。”今年,又有25名师生相继走进迎龙、华严、路口和浦秀村,他们乐当“乡村客”,为乡村治理“画像”。

在柘林镇迎龙村,“乡村客”们发现,该村常住人口1800人,其中,379人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治理,平均每个村组就有15人。通过调研发现,村两委班子以“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向25个村民小组进行“招标”,只要有意愿劳动、身体健康、年龄符合且家属同意的,就可以毛遂自荐,赢得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正是此举,调动了全村近三分之一的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而正是因为环境的优美,逐步吸引企业到乡村设立总部。

“通过发挥城市优势,激发农村活力,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城市反哺农业的做法。”通过蹲点,长期致力于“郊区社会”研究的熊万胜认为,上海和杭州等周边地区不同,上海的城市化水平很高,必然需要用“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方式来推进乡村振兴,把城市的企业、资源、项目带进农村,这就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必由之路。“迎龙村,在做这样的一种尝试,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呈现方式,很有意义,也很有推广价值。”

    当然,有收获的,还有村干部们。在南桥镇华严村,看到“乡村客”们进村调研,村书记曾耀可谓喜上眉梢。他坦言,“农村太需要年轻人了。”

而这群年轻人的到来,又确实让曾耀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华严”。华东理工大学学生王欣和他分享了一个场景:在村里的第7党小组,每次活动都会来不少人,原因在于活动注重和群众的生活、实际需求有关联,将抽象化为具象,使其更好理解,在内部形成了共识。王欣还反映了一个问题,在华严,60周岁以上的党员达74%,很多老人在党小组活动中普遍存在想参与但融入不进去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党建活动有意义,但没有做到有意思”。这个分享,为农村党建工作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曾耀说,要赋予党建活动“人格化”,做好“链接”这篇文章。同时,华严村带队老师叶敏还鼓励村干部要持续开展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工作,弥补“乡村没有人”的短板。

    而在奉城镇路口村,村书记蒋燕君告诉记者,过去,村里一直碍于S3高速规划落地问题,而迟迟不敢有动作,“但带队老师马流辉鼓励我们,一定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勇敢迈出发展的第一步。”目前,村里已依托华东理工大学师生力量,对15个农村点位进行改造,“相信有了‘高人’指点,我们村肯定会不一样。”

    随着驻村调研接近尾声,25位师生的一篇篇心得体会、感想报告也随之出炉,每一篇体会中都将所在村的风土人情、乡村风貌、治理情况一一表述,更为未来如何更好地进行乡村治理指出了一些努力方向。

学生于陈在心得体会中写到,“浦秀村的旁边就是西渡街道,然而下车后走在浦秀村的水泥路上,丝毫想象不出来往东两里地就是一个上海小商圈。”于陈认为,城市和乡村在空间上的紧密相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村中的生活。而交通出行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城乡之间便利互通的公交系统就揭示出了城乡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学生张贯磊则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在现有涉农政策下,种植小户想在土地上提升收益几乎没有空间;二是,现代农业普遍面临没有人种地及没有季节性务工人员的问题。

    20天的调研,就这样把高校师生与一座座美丽乡村紧密联系到一起。区地区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区地区办还将继续促进“驻村调研”计划,邀请更多高校师生走进农村,为农村发展添砖加瓦。

高校与奉贤政府开展“驻村调研”计划

《东方城乡报》:村里来了一群大学生,留下治村好方法

    68岁的村民许龙英从未想过,过去一月间,位于奉贤柘林镇迎龙村的老宅里,会住进来一群“大学生”,不仅每天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稻香蛙声中了解农村、农民、农业;还会每天挑灯夜战开“头脑风暴”,提炼当下农村治理有效方法,为奉贤乡村振兴助力。

这群“大学生”,来自上海华东理工大学。这项校村合作,是华东理工大学和奉贤区地区工作办公室联合开展的“驻村调研”计划。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熊万胜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就和奉贤区杨王村开始了第一次的“驻村调研”。“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丰富他们的暑期实践活动;对于农村来说,我们的到来可以为农村提供一些建议,大家都感觉到了获得感。”今年,又有25名师生相继走进迎龙、华严、路口和浦秀村,他们乐当“乡村客”,为乡村治理“画像”。

在柘林镇迎龙村,“乡村客”们发现了这样一组数据:常住人口1800人,其中,379人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治理,平均每个村组就有15人。通过调研发现,村两委班子以“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向25个村民小组进行“招标”,只要有意愿劳动、身体健康、年龄符合且家属同意的,就可以毛遂自荐,赢得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正是此举,调动了全村近三分之一的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而环境优美,又逐步吸引企业到乡村设立总部。

“通过发挥城市优势,激发农村活力,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城市反哺农业的做法。”通过蹲点,长期致力于“郊区社会”研究的熊万胜认为,上海和杭州等周边地区不同,上海的城市化水平很高,必然需要用“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方式来推进乡村振兴,把城市的企业、资源、项目带进农村,这就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必由之路。“迎龙村,在做这样的一种尝试,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呈现方式,很有意义,也很有推广价值。”

    当然,有收获的还有村干部们。在南桥镇华严村,看到“乡村客”们进村调研,村书记曾耀可谓喜上眉梢。他坦言,“农村太需要年轻人了。”

而这群年轻人的到来,又确实让曾耀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华严”。华东理工大学学生王欣和他分享了一个场景:在村里的第7党小组,每次活动都会来不少人,原因在于活动注重和群众的生活、实际需求有关联,将抽象化为具象,使其更好理解,在内部形成了共识。王欣还反映了一个问题,在华严,60周岁以上的党员达74%,很多老人在党小组活动中普遍存在想参与但融入不进去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党建活动有意义,但没有做到有意思”。这个分享,为农村党建工作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曾耀说,要赋予党建活动“人格化”,做好“链接”这篇文章。同时,华严村带队老师叶敏还鼓励村干部要持续开展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工作,弥补“乡村没有人”的短板。

    而在奉城镇路口村,村书记蒋燕君告诉记者,过去,村里一直碍于S3高速规划落地问题,而迟迟不敢有动作,“但带队老师马流辉鼓励我们,一定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勇敢迈出发展的第一步。”目前,村里已依托华东理工大学师生力量,对15个农村点位进行改造,“相信有了‘高人’指点,我们村肯定会不一样。”

    随着驻村调研接近尾声,25位师生的一篇篇心得体会、感想报告也随之出炉,每一篇体会中都将所在村的风土人情、乡村风貌、治理情况一一表述,更为未来如何更好地进行乡村治理指出了一些努力方向。

学生于陈在心得体会中写到,“浦秀村的旁边就是西渡街道,然而下车后走在浦秀村的水泥路上,丝毫想象不出来往东两里地就是一个上海小商圈。”于陈认为,城市和乡村在空间上的紧密相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村中的生活。而交通出行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城乡之间便利互通的公交系统就揭示出了城乡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学生张贯磊则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在现有涉农政策下,种植小户想在土地上提升收益几乎没有空间;二是,现代农业普遍面临没有人种地及没有季节性务工人员的问题。

    20天的调研,就这样把高校师生与一座座美丽乡村紧密联系到一起。区地区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区地区办还将继续促进“驻村调研”计划,邀请更多高校师生走进农村,为农村发展添砖加瓦。

访谈扶贫干部,聆听基层故事

【第一教育APP】:12名华理学子把思政课堂搬到了脱贫攻坚第一线

    “2004年我大学毕业,参加了西部计划来到云南,不知不觉已经过去十五年了。”

    “因为我年轻而且是中共党员嘛。”

    “我们村的特色农副产品已经注册商标,但目前还是主要依靠熟人消费,你们年轻人也给我们支支招,看看怎么让它能市场化运作,让村民们富起来。”

    “担任驻村干部后,我经常大半年才回一次家,来自家庭的困难一定是有的,但我觉得所有这些都是值得的,我很荣幸自己能在祖国需要的时刻以一线人员的身份参与到‘脱贫攻坚’事业中。”

    这是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近日为“00后”们开展的一堂特殊的思政教育课,青年学子走进“脱贫攻坚”第一线,与扶贫干部、基层群众、基层生活面对面,聆听脱贫攻坚道路上的“中国故事”。

    记者了解到,本项目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具体要求,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以“脱贫攻坚”一线体验作为“00后”学习和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抓手。

在寻甸、东川、保山、龙陵,以及仍在继续中的腾冲、元江,城际交通和乡间小巴载着来自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生工学院、理学院的12名“00后”往返穿梭。在实践途中,他们他们认识了许多一线扶贫干部、农科技术人员、援滇医生和当地热情的村民。朴实的话语、入微的讲解、感人的故事和眼前的乡村新貌,都使得“00后”眼中原本抽象的“脱贫攻坚”开始变得可见、可触、可闻,这些长期居住在“象牙塔”里的华理学子,开始对“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一个不能少”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而扶贫干部们对初心与信仰的理解和诠释、对责任与担当的践行和落实,更是激励着华理学子坚定信念、接续奋斗,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新时代不畏艰辛、努力奔跑、再创辉煌。

值得一提的是,这12名华理学子全部出生于1999年和2000年,过半数都是入党积极分子。在今年暑期,他们持续寻找和访谈了更多的扶贫干部,并将他们听到的“好故事”及在此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整理成册,作为党支部、团支部活动的学习材料。同时,他们还计划结合“00后”的阅读习惯,将实践过程中整理收集的素材制作成为一则信仰教育微视频,通过自身的力量,向更多“00后”讲好脱贫攻坚道路上的“中国故事”。



这里是一周进步,我是千里。

最近,我准大一的弟弟跑过来问我:“姐,我马上要开学了,可完全不知该准备些什么?哪些东西我要带去学校?需不需要提前预习四级单词?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要多少?”

其实,这些问题,在像“知乎”“小红书”“可可英语”等一些App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今天这篇文章,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学期间,那些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并有所增益的App。


可以和学校教务平台关联,填好相关信息后直接导入课表。让你从此不再为单双周排课而苦恼,不再为成绩查询而焦灼。

考试倒计时、空教室查询等功能非常实用。最近还新增了火车汽车票的内容,方便了还没有习惯学校的放假时间而忘记提前抢票的大一同学们。


进入大学以后,最先迎来的不是军训,而是无数的“收到回复”和表格的填写。这个简易版的国产Office不仅仅具有Word、PPT、Excel等基本办公功能,还具有证件照、WPS云文档等功能,使文件可以上传到云端,在PC端和移动端无缝切换,方便你随时随地分享、查看和下载。


大学里很多课都是公共课,老师不会耐心地等教室几百人都抄完PPT整页内容才翻页。这个时候,扫描全能王就派上了用场。

它不仅可以在扫描之后自动裁剪多余的页面,还增加了证件扫描功能,身份证、户口本等有些不方便随身携带的证件都可以扫描成PDF,方便随时打印。



四六级是很多大学发放毕业证的条件之一,所以一定要提前准备,越早考下来越好。

在提高英语方面,可可英语简直就是囊括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全能APP,不仅新闻、英美剧、课文等方面的资源应有尽有,在备考栏目下还有距离考试还剩多少天的倒计时。

缺点是内容太多,造成了排版上的杂乱和分类不清的问题。


具有看图背单词、听写、等多种背单词的方式。通过多种测试帮你分类出陌生词、记忆中和掌握词。在点选了“不认识”之后,会弹出单词详情的页面,并自动朗读单词和例句。同时还可以设置提醒时间,软件到时会自动通知你该背单词了。


很多时候我们查过的单词并没有得到复习,下次见到了还是不认识,从而要反复查询,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沪江小D在查词的页面上增加了收藏的选项,我们可以再查词后顺手把它添加到收藏,在下次打开软件时,在页面的左上角就会提示你应复习多少个单词。

这种方法不仅仅适用于英语,日语、韩语等其他语种的学习也可以靠这种方式增加词汇量。



看腻了那些娱乐短视频,在闲暇时间,我们可以选择听一听别人的故事。

一席囊括了很多高质量的名人演讲和网络视频,演讲的类别很多,从历史到科技,时长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还可以缓存为音频或视频。

缺点是有些分类下的视频很少,像生活类目下,仅有十个视频。


即刻帮我们把各类平台上的信息分类成不同的话题,免去了很多平台营销广告过多的情况,我们可以只关注自己喜欢的话题,并选择该话题有新内容时是否通知。缺点就是由于需要信息的整合,所以通知到我们的时间会晚一些。


很多准大一都是离开家,到一个全新的城市上大学。因此学校周边及城市有哪些可以参观游览的地方都需要做足功课。小红书集美食、美妆、穿搭等和生活、学习有关的攻略为一身,像“大学新生必备”,“宿舍必备神器”等话题,都有着非常全面的解答。



开学的那个月总是到处都会用到钱,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月光族。不如记录下来每一笔钱的流向,对自己的收支也好有个了解。

网易有钱下载以后,点击首页的添加资产,就可以将支付宝账单同步,微信账单截图导入,效率很高,不需要手动添加每笔消费。同时,它也支持部分校园卡的账单同步,在首页【添加资产】-【校园卡】中,搜索自己的学校名称添加即可。


一款极简风格的记日记App,纸墨风格,功能很少,和日记本非常相似。在编辑页面点击左下角的时钟标志,即可添加此时的时间。写好日记返回主页面,可以看到时间轴和查询过去的内容。

它还支持导出为TXT和PDF,方便整理。


写作平台,同时也是阅读平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点击主页正下方的加号来发表自己的作品,或在查看他人的文章。如果你经常练笔,还可以将“写文章”的图标添加到手机桌面上。

每篇文章的文末都有打赏,写的好的文章将会得到报酬或被平台收录编辑成书。



问答社区,这个App大家应该都在用。从专业问题到生活琐事,比起在搜索引擎上搜东西,在知乎上搜索出的答案会更加精准和高质量。

知乎还添加了“想法”模块,其中的热门事件和正在讨论等都是实时的,方便我们了解社会上的新鲜话题。


顾名思义,免费的移动图书馆,里面的藏书有五十多万,都是平台用户自己上传分享的。

每天可以选三本书借阅,租期是十五天,到期后系统会把书自动收回。读书时可以做批注、记笔记。同时,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书籍资源上传到平台供他人借阅。

推荐大家下载的第一本书是《藏书馆说明书》,里面有非常详细的软件使用方法,


如果没有时间读大段的文章,那我们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刷一刷句读上面的短句。主页每天会推送一段话和一张配图,点左下角的刷新可以更新句子。

广场页有很多名家的言论,我们可以订阅自己欣赏的名家或作品。有两种分享形式,生成链接或保存为金句图片。



Google推出的一款功能十分强大的手机修图软件,囊括了美颜、HDR景观粗粒胶片等工具。无论是自拍还是景物照,一些修图的细节问题都可以靠它解决。

但是由于Snapseed的工具种类非常多,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上手。

Bearie老师发表过关于Snapseed的一整个专题,方便同学们的学习,传送门:



新生入学一定会被要求提交证件照,但不同材料需要的照片底色也会不同。

轻松抠图具有证件照、透明PNG等二十余种特效。默认抠图方法是用画笔在选区涂抹出想要抠图的位置,此外还有魔法棒、套索工具、优化发丝等功能。

选好区域后点击右上角的箭头,就可以自选纯色背景了。


1.高效课堂必备三件套:超级课程表/WPS/扫描全能王

2.四六级必过:可可英语/有道背单词/沪江小D词典

3.一站长知识:一席/即刻/小红书

4.日常记录软件:网易有钱/Daygram/简书

5.提升阅读量:知乎/藏书馆/句读

6.证件照精修、换背景一站式搞定:Snapseed/轻松抠图

进入大学必备的App就介绍到这了,希望萌新们可以早日适应大学生活,学习进步,天天开心。大家有什么好用的App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我们下次见咯。

职场新人怎样做,才能让人觉得靠谱

求职时,如何真正证明“精通OFFICE”

90后养生自救的真相,看完膝盖好痛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图书馆借书系统用什么软件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