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的问题?

一、电流经过电阻,为什么会有电压?是因为电阻阻碍了电子的移动,使一部分电子不能经过电阻,所以电阻一端的电子数比另一端的多,而产生的吗?
二、如图:为什么电容的电压会是电源电压?难道电阻没有阻碍点子的移动吗?
  •  对于“一、电流经过电阻,为什么会有电压?是因为电阻阻碍了电子的移动,使一部分电子不能经过电阻,所以电阻一端的电子数比另一端的多,而产生的吗? ”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是因为有电流经过电阻。理由很简单,由U=IR可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是由通过电阻的电流I和电阻的阻值R共同决定的,如果电流I为零,就没有电压。
    众所周知,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处处相等,所以应该不存在“因为电阻阻碍了电子的移动,使一部分电子不能经过电阻,所以电阻一端的电子数比另一端的多”这种情形。 任何一个电阻,如果没有电流通过,就不会产生电压,但只要有电流通过,就一定产生电压。 对于“二、如图:为什么电容的电压会是电源电压?难道电阻没有阻碍点子的移动吗?”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当电容的电压几乎等于电源电压的时候。
    是因为此时电容已经充电结束,电路中已经几乎没有电流,使得电阻两端的电压几乎为零。由于任一瞬时电路中的总电压必等于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与电阻上的电压降之和。所以电容的电压几乎等于电源电压。如果电路中的电流不接近于零,就不可能有“电容的电压会是电源电压。
    ”而电路中几乎没有电流的原因是电源的端电压与电容器的端电压之差已经减小到几乎为零。 如图“电容的电压会是电源电压”的真正原因是:在电路刚接通的瞬时,有充电电流经过电阻,使电容器两极板上的电荷不断聚集,电容器两端的电压就逐渐增高,而电源的端电压与电容器的端电压之差逐渐减小,因此,充电电流不断衰减,。
    电阻上的压降也随之减小,当充电电流衰减至零时,电阻上的压降也为零,电容的端电压和电源的端电压就相等。充电也同时结束。 电容器在充电过程中,它两端的电压和充电电流都是不断变化的,但在任一瞬时,电路中的总电压必等于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与电阻上的电压降之和。
    当电路刚接通的一瞬时,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相当于把电容器的两端短路。当电路达到稳定状态后,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相当于把电路断开。此时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电阻。
  • 一、电流经过电阻,为什么会有电压?是因为电阻阻碍了电子的移动,使一部分电子不能经过电阻,所以电阻一端的电子数比另一端的多,而产生的吗? 
    二、如图:为什么电容的电压会是电源电压?难道电阻没有阻碍点子的移动吗?
    一、答:开关闭合,电路中以光速建立恒定电场,然后推动电子缓慢向正极前进,从而形成电流,因为有电压,所以才使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经过电阻。电压的产生是恒定电场的建立,产生了电势差,而电阻对电子的作用只是如同摩擦力对地面物体的作用,阻挡其前进而已。
    二、答:有电容器的支路相当于断路,在这条路上的任何用电器都不起分压效果,因此电容器的两端电压就是电源电压(外电压)。
     
  • 第 一个问题,应该说电流流过电阻时会有电势降落,即产生电势差,这就是电压。有时也说产生电压降。归根结底,电势降落是电荷经过时的势能减小了,好象小球从高处落下势能减小表现为高度降低即产生高度差。把电阻看作阻力太粗浅了。
    第二个问题很简单。电容的左端与电池正极相连,其电势与电池正极相同。电阻中无电流,就没有电势降落,左右电势相等。所以电容右边电势与电阻的右边电势相等。而电阻右边电势与电池负极相等。所以电容两极间电势差与电池两极间电势差就一样了,即等于电源电压。
     为什么必须先学电势概念呢?你看看他多重要。不要用生活常识去瞎猜,这样物理就越学越难了。
  • 第1个问题,我认为你说的不对,电压是由于顺着电场的方向电势在降低,即使没有电阻或电流,就是一个开路,在电源的两极间依然是有电压的。这与电子的流到无关,电子只是在电场的作用下而从低电势向高电势运动罢了。
    你的第2个问题正说明了我的第一个问题的观点,电容在直流电路中相当于一个断开的地方,这是一个开路,这时电容器可近似的视作一个电阻值无限大的电阻。依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关系,电压当然要几乎全部分给这个大电阻即电容了。
  • 第2个问题,电子移动到电容的负极使其充电饱和后,电子不能继续移动(瞬间结束),也就不会出现电流,这时电容两端的电压就是电源电压(静电压)。电阻只是瞬间阻碍了电子的移动。

画个图看看力矩,什么是在拉的时候,盘的重力不变,最大力臂是盘心和支点的连线长度?... 画个图看看力矩,什么是在拉的时候,盘的重力不变,最大力臂是盘心和支点的连线长度?


(2)大小与运动状态无关,与高度和纬度有关;

(3)重心不在几何中心的情况下,用二力平衡原理,通过悬挂法求解,

2、弹力大小的计算方法:

(1)一般物体之间的弹力,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来计算。

(2)弹簧的弹力,由胡克定律(F=kx)计算;

(3)区别杆、绳对物体的作用力:绳对物体的作用力一定沿绳,但杆对物体的作用力不一定沿杆。

产生摩擦力的条件之一是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相对”的含义:“相对”既不是“对”地也不是“对”观察者,“相对”的是跟它接触的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不如相对运动直观,在难以确定时可用“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会发生相对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该相对运动的方向即为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①若是滑动摩擦力,可用来计算,公式中所指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并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若是静摩擦力,则不能用来计算,只能根据物体所受外力及所处的状态(平衡或加速),由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求解。

③若是最大静摩擦力,其大小也与两接触面间正压力的大小成正比,比滑动摩擦力略大。

(1)求解合力的方法是作图法和计算法,无论用哪种方法,都需先把一个具体的力抽象为一有向线段,然后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是物理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中注意区别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的运算法则不同,标量用代数法合成,矢量合成是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法则。

(4)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多组分力,但加限制条件后可有唯一解。分解时应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

(5)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法则,结合图示,讨论矢量的合成与分解是物理中的重要方法,要学会逐步掌握。

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a、静态平衡的解题方法

物体受三力作用而平衡时,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跟第三个力等值反向。

物体受三力作用而平衡时,根据力产生的效果,分解其中的一个力,从而可求得另外两力。

同一平面上的共点力的合力为零时,则各个力在z轴、y轴上的分量代数和均为零。

B、动态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

(1)图解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不同状态下力的矢量图,然后根据有向线段长度的变化判断各力的变化情况。

(2)解析法:对研究对象的任一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列出平衡方程、写出函数关系式,再根据自变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现在高中都要学力矩了吗,啥时候的事啊?重力这个东西,质量和重力加速度不变,这玩意怎么可能变。重力力臂最大是重心到支点的距离,跟你初中学的杠杆是一样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摘要】:正在高中理科各科目中,物理是相对较难的一个学科。经常有学生问我,高中物理怎样才能学好?也经常有学生,特别是物理成绩中差等的同学有这样的疑问,物理是"老师一讲就懂,自己一说就蒙,做题一做就错",请我帮他们分析原因。首先分析一下上面同学们提出的普遍问题,即为什么上课听得懂,而课下不会做?我给他们总结了两句话:(一)死不下去,活不起来。(二)听懂了,是老师的;会做了,才是自己的。下面对上述问题及其处理方法进行一下阐释。一、关于"死不下去,活不起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绝大多数物理学困者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王丽琴;;[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祖全;黄小满;曾吉鹏;古展敏;裴继孙;;[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C];2018年
余娅;;[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三--理论前沿[C];2018年
刘杰;;[A];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8年
王真相;;[A];2017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王大巍;;[A];全国智慧型教师培养体系建构模式学术会议一等奖论文集[C];2016年
赵立明;宋汝斌;麻俊玲;田维荣;闫曰峰;韩玉亮;刘玉华;孙更儒;;[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七卷)[C];2017年
李爱琼;;[A];2017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游相程;;[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八卷)[C];2017年
马维华;;[A];2017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成果集[C];201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桂芳;[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年
冯静雅;[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第一高级中学 魏强;[N];发展导报;2019年
黄平县旧州中学 安云林;[N];贵州民族报;2018年
黑龙江省泰来县第一中学 张春江;[N];发展导报;2018年
黑龙江省克东县第一中学 杜井全;[N];发展导报;2018年
山西省河津中学 赵晋昌;[N];发展导报;2016年
山西省柳林县联盛中学校 朱雪峰;[N];发展导报;2017年
山西省柳林县联盛中学校 王飞;[N];发展导报;2017年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 王林杰;[N];发展导报;2017年
惠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陈映亦;[N];贵州民族报;2017年
山西省河津中学 杨孟杰;[N];发展导报;2017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物理现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