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雷在水中行驶时,会与水发生碰撞,为何不会爆炸?

水中兵器概论 !鱼雷分册" 石秀华 王晓娟 主编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 内容简介 本书共 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鱼雷流体力学与运动方程$战雷头$鱼雷导航与控制系 !" 统$鱼雷自导系统$鱼雷动力推进系统$操雷系统与试验技术$鱼雷发射装置$反鱼雷技术$鱼雷 总体技术等%结合国内外一些具体型号的鱼雷#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鱼雷各部分的结构及基 本工作原理#反映了国内外鱼雷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并对鱼雷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鱼雷各专业的本科生技术基础课教材和研究生参考教材#也可供从 事鱼雷研究$生产$试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作参考% 图书在版编目! "数据 !"# 水中兵器概论 鱼雷分册&石秀华#王晓娟主编 ’

核武器是利用核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按结构原理,可分为原子弹、氢弹和特殊性能核武器;按作战使用范围,分为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按配用的武器,分为核导弹、核炸弹、核炮弹、核地雷、核鱼雷和核深水炸弹。核武器包括核弹头、弹头运载工具和其他部分。一般说的原子弹、氢弹是指弹头部分。运载工具是用来发射或投射核弹头的工具,有导弹、火箭、飞机、火炮、潜艇、鱼雷等。核武器的射程和命中精度与运载工具有关。

杀伤破坏因素多、程度重、范围广、时间长。

三、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及外观景象

核武器可用导弹、火箭、火炮、飞机、舰艇等运载工具发射、投掷,还可制成地雷、鱼雷使用。其爆炸方式有空中爆炸、地面(水面)爆炸、地下(水下)爆炸几种。不同的爆炸方式,杀伤破坏效果不同,外观景象也不同。一般是依次出现闪光、火球、尘柱、蘑菇状烟云,并在一定范围内能听到巨大的响声。

四、核武器威力的表述单位

核武器威力用“TNT当量”(简称“当量”)来表述。TNT当量是指核武器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TNT炸药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

五、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核武器爆炸后,能产生五种杀伤破坏因素: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放射污染。前四种杀伤破坏因素一般只出现在爆炸后几十秒钟时间内,因此统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污染持续的时间较长,可持续几天或更长时间,称缓效杀伤破坏因素。

五种杀伤破坏因素在能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冲击波约占50%,光辐射约占35%,放射性污染约占10%,早期核辐射约占5%,核电磁脉冲所占比例很小,可忽略不计。

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爆炸后1秒至10秒时间内的闪光及几千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其杀伤破坏因素包括“烧”“爆”。光辐射直接照射无隐蔽的人员会造成烧伤。如果用眼睛看核爆炸的火球,会产生闪光盲或造成眼底烧伤,在爆炸中附近人员吸入被光辐射加热的空气,会造成呼吸道烧伤。光辐射能引起大面积火灾,引燃、引爆其他易燃易爆物,同时造成人员的间接伤害。

冲击波是核爆炸时(几十秒种内),高温高压火球猛烈膨胀压缩周围空气而形成的高速高温高压气浪。它对人员、物体能够造成挤压、抛掷作用。挤压作用造成严重内伤,如肺、胃、肝、脾等出血;抛掷作用造成外伤,如皮肉撕裂和骨折。冲击波可造成建筑物倒塌,砖瓦抛掷造成人员间接伤害及堵塞交通。

早期核辐射(又称贯穿辐射),是核武器所特有的一种杀伤破坏因素。早期核辐射是核爆炸最初十几秒种内放射出来的人眼看不见的射线,作用于人体时无特殊感觉,能破坏人的组织细胞,使人得急性放射病。早期核辐射会使光学玻璃变暗、胶卷曝光、化学药品失效,并能影响电子仪器性能。

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瞬间产生的一种强电磁波。其作用半径可达几千千米,对人员没有直接的杀伤力作用,但能消除计算机上存储的信息,使自动控制系统失灵,家用电器受到干扰和破坏。

放射性沾染是核爆炸后,从蘑菇状烟云中散落下来的放射性物质。它像尘埃一样,随风漂移,逐渐沉降,使爆心周围和下风方向地区的物体、空气和地面等受到沾染,并形成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沾染区。

放射沾染的程度和分布情况与天气、地形、爆炸方式有关。

地面爆炸时,地面沾染严重,范围大,作用时间长,对人员行动影响大。空气爆炸时,地面沾染轻,范围小,作用时间短,对人员行动影响小,甚至可能没有影响。

风速大、风向不稳定,沾染范围就大。下雨下雪,放射性灰尘可随雨雪迅速沉降,加重地面沾染。

山谷、凹地、有植物的地面易滞留放射性灰尘,可加重地面沾染。

放射性沾染通过射线起杀伤破坏力作用,作用时间比早期核辐射要长,在沾染较严重的地区,通常在几个月以上。

放射性灰尘的沉降,会造成三种伤害:当放射沾染随空气、水、食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伤口进入人体时,可引起内照射损伤;人员处在被沾染的环境中,人体周围被沾染的物体向人体发出的射线会造成外照射损伤;皮肤落上放射性灰尘,或接触沾染严重的物体会引起皮肤灼伤。

一旦发现爆炸闪光、烟雾聚起,遭遇核武器袭击时,室内室外人员必须在杀伤破坏因素到达之前,迅速准确地做完防护动作,以求生存机会。那么,什么样的防护动作才是迅速、准确、有效的呢?

(一)室外人员防护原则和方法

室外人员应从防护较严重的瞬时杀伤因素着眼,防护的原则是减少暴露表面,争取重型屏障、重点保护头部、减少碎片杀伤。

正确的方法是:发现爆炸闪光,应忌看火球,迅速进入各种人防工程防护,并不要随意进出或走动,来不及进入人防工程时,迅速(2秒内)利用三五步内的地形物就地卧倒。遇到较大的地形物,横向卧倒;地形地物较小时,面向爆心卧倒;无地形地物可利用时,背向爆心卧倒。

核爆时,如果身边有江河、湖泊或池塘,应立即潜入水中防护。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浅色衣物覆盖身体,尤其是皮肤暴露部位。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时应注意:必须利用地形地物背向爆心的一侧,尽量利用坚固、稳定的地形地物,避开易倒塌、易燃烧、易爆炸的物体,以免间接伤害。

(二)室内人员防护原则和方法

室内人员防户原则是:利用坚固的建筑部位和家具,减少暴露,设置屏障,保护重点部位,减少碎片杀伤。

正确的方法是:发现闪光后应立即利用墙角卧倒,最好在靠近墙角的桌下或床下卧倒。应避免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以免玻璃碎片使人员击伤或造成其他间接伤害。冲击波过后,应立即抖落身上的尘土,迅速进入人防工程进行防护。若没有人防工程,也可以进入冲击波袭击后未倒塌的建筑内,关闭门窗,防止放射性灰尘进入室内。

(三)在放射性沾染区的人员防护方法

人员在沾染区行动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或面具、扎三口(领口、袖口、裤脚口)、穿雨衣或斗篷、戴手套、穿雨靴;不要随便接触沾染物品,不要坐卧和脱下防护器材;严禁在沾染区吃东西、吸烟和饮水。

行进时,应按照专业人员设置的标志,避开沾染程度较高的地域。应选择路面结实、街道较宽的背风墙侧行。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脚步要轻,尽量减少灰尘扬起,快速行进,尽量缩短在沾染区的时间。

乘车时,除应做好个人防护外,要关闭车窗,盖严棚布,加大车距,车上人员不要随便下车,上下车要尽量不接触车轮和挡泥板。

(四)在安全区转移人员的防护方法

转移安全区的人员,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多种措施,消除身上的沾染。例如:人员应侧风站立,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将服装一件一件的脱下消除,消除后,有顺序地放在上风方向。对服装消除的方法通常有拍打法、扫除法、抖拂法、洗涤法。

人员皮肤受沾染用毛巾或纱布擦拭。擦拭时应从上到下,顺着一个方向进行。擦一次,将毛巾翻叠一次,防止已消除部位重新沾染。误食了沾染食物和水,可采取催吐、洗胃、多喝水、利尿法排出,有条件时,可按照医生要求服吸附剂、缓泻剂加快放射性物体排出。

(一)掩蔽。有重大事故发生时,一般人员应立即停止户外活动,迅速进入室内或地下室。要关闭门窗,堵住通风孔,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室内。

(二)交通管制。禁止人员、车辆进入危险区,防止放射性物质在更大范围内扩散。

(三)服用碘片。在必要时,政府会向市民发放碘片,以防止和消除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损害。

(四)临时疏散人员。这是放射性物质在本地区超过一定程度时所采取的极端措施,市民应在统一安排下,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区。

(五)做好个人防护。外出时要戴好口罩、风镜、帽子、面纱巾,扎好领口、袖口和裤脚口,以免暴露部位和空隙处遭受污染。

(六)做好食品和饮用水的管理工作。在还未受到污染时,及时把堆放在室外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品收藏到室内,水井用塑料布等包住井口后再加盖。对可能受到污染的食品和饮用水不能随便食用,须经卫生监测部门检测,并经清洗、存放及其他方法处理合格后才能食用。 



核事故定义:核电站等核设施,由于技术和责任等原因,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致使人员受到超过规定限值照射的事件,称为核泄漏事故。

1、人员应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区,来不及撤离人员不要外出,要关闭门窗,堵塞通气孔,停止一切户外活动,视情形开窗通风。

2、外出要配戴口罩、风镜、帽子、面纱巾等。扎好“三口”(领口、袖口、裤脚口),减少暴露部位,免受污染。

3、及时服用碘片,防止放射性碘在人体甲状腺汇集。 





1、衣服:自己或与他人相互拍打和抖动衣服。小心解开“三口”(领口、袖口、裤脚口),脱下外罩衣裤,不摘面具,人员背风而立,抓住受沾染服装的两肩或裤腰,上提要轻,下甩要重,用力向下抖动。然后挂在树上,按照自上而下,先外后里的顺序拍打。

2、靴子:用抹布或旧衣服蘸水擦拭,用刷子刷,胶鞋可以用水洗。

3、人员皮肤受沾染后,要尽快洗消。头、颈部要用清水和肥皂进行擦拭,还要清洗鼻腔、漱口、擦洗耳窝。

4、条件允许时,严重沾染的人员,应利用肥皂、洗涤剂等进行全身淋浴。无水时,可用干净毛巾、纱布等干擦,从上到下,顺一个方向进行。擦拭一次将毛巾、纱布翻一次,防止已消除部位被重复感染。

5、误食受沾染的食物和水时,可遵医嘱尽快采取催吐、洗胃、利尿等消除方法。 

此包“价值连城” 逃生时一定要背上!

此背包不一般,包里装的都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保命用的应急物品。

集合了基本生存所需,在灾难发生时就会派上用场,而且应该在家中、工作场所和汽车中分别准备!

生存应急包里应该都包括些什么?

具备收音功能的手摇充电电筒

(可对手机充电、FM自动搜台、按键可发报警声音)

(建议选择无核设计、可以吹出高频求救信号)

(消防过滤式自救呼吸器,用于火灾逃生使用)

(有刀锯、螺丝刀、钢钳等组合功能)

(用于居住楼层较高,逃生使用)

(可用于扑灭油锅火等,起隔离热源及火焰作用或披覆在身上逃生)

(抗感染、抗感冒、抗腹泻类非处方药(少量))

(创可贴、纱布绷带等用于外伤包扎的医用材料)

(处理伤口,消毒、杀菌) 

战时空袭与平时灾害有哪些共同特点

战时空袭,包括常规空袭和核、化、生武器袭击。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泥石流、滑坡、雪崩、火山爆发、台风、干旱等。人为灾害,如交通、工业突发事故、火灾等,其中,工业突发事故的潜在威胁主要来自化学工业、核工业、冶金工业等部门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战时空袭与平时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对城市造成的破坏,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就是在人们意料不到的时间、地点,遭到敌空袭或自然、人为灾害的突然破坏,使人防不胜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用不到100分钟的时间突袭珍珠港,使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汶川的里氏8.0级大地震,顷刻之间将周围城市变成一片废墟。

无论战时空袭还是平时重大灾害,都会产生巨大的杀伤破坏作用。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一枚原子弹,强大的光辐射和冲击波,使市区出现了大火与暴风,全市5万多所建筑物中81%被完全摧毁;71379人死亡,占留城人数的35.7%,68023人受伤,许多人得了放射性疾病,一直遗传到子孙后代。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各种灾害几乎年年都有。突发事故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1984年,印度博帕尔市农药厂发生毒气泄漏事故,造成2892人中毒死亡,5万人眼睛失明,15人致伤致残,20万人逃亡外地。

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洲际导弹可以打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航天兵器和分式导弹的出现,更使全球性攻击具备了条件。不论位于战争前沿还是后方城市,从战争一开始,就面临着空袭的威胁。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许多局部战争中,后方居民死亡人数与前方军人死亡人数的比例在逐年上升。1987年,我国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过火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

城市一旦遭到空袭或自然、人为的重大灾害破坏,都是多种灾害交织在一起,并且是连续发生的。如:空袭,往往是一批接着一批地轰炸;地震,往往还会发生一系列余震;化学事故,也往往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出现次生灾害、三次灾害(停工、停产、秩序混乱)和四次灾害(如灾后瘟疫等),造成整个城市瘫痪、人心恐慌、指挥失灵。抢救工作是在极其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和抢救人员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条件下进行的。 

原标题:核武器常识及其防护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腾讯历史杨津涛 10:13

[摘要]美国人马吉芬说,“想来义犬救主之说,自古以来屡有所闻,但为犬舍命者,恐邓舰长首创先例,实乃不幸之人。”

三大舰沉细节被写入教科书:撞吉野舰、中鱼雷、邓世昌按沉爱犬

近日,经过考古发掘,在黄海海域发现的“丹东一号”,被确认是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致远舰”是北洋舰队所属的护卫巡洋舰,其管带邓世昌的英勇事迹,借助电影、教科书的传播,而在中国广为人知。但我们对“致远舰”沉没及邓世昌殉国的了解,与真实历史场景有着较大差距。

对于现行“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中《爱国将领邓世昌》一文的记叙,我们都不会陌生。最后关头,“邓世昌登上驾驶台,两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猛冲过去。敌人发现‘致远’向‘吉野’冲来,立刻集中火力,轰击‘致远’。”但是,“就在‘致远’将要撞上敌舰的时候,不幸被一颗鱼雷击中,顿时全舰爆炸起火,不久就沉没了。”

文章说,“落水以后的邓世昌,仍然高呼杀敌不止。随从把救生圈抛给他,他拒绝了。他饲养的军犬游到他身边,咬住他的衣袖,想救起自己的主人,却被他用力挣脱了,然后他自己沉没在汹涌的浪涛之中”。“西师版”四年级教材《海军将领邓世昌》一文,除个别文字,内容同“教科版”一致。①

这个故事几经演绎,还有其他多种版本。譬如,在某版本中,邓世昌的爱犬变为两条,分别名叫阿雪、阿花。致远舰沉没后,“阿雪和阿花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了水面,飞快地游到了已经昏迷的邓世昌身边,紧紧咬住主人的发辫,把他拖出水面,奋力向前游去”,直至被一艘第三国军舰救上船。邓世昌醒来后,又投海自尽,阿雪、阿花“向着主人跳下去的海面,半跪着呜咽了一阵,也双双跳进了滚滚波涛之中。”显然,这已如同小说情节。

在这个故事中,致远舰意图撞击吉野舰、致远舰中鱼雷沉没、邓世昌手按爱犬自沉三个关键要素,都很值得商榷。

事实上,致远舰撞的不是吉野号,非被鱼雷击沉;犬案也另有版本

首先,关于致远舰撞击吉野舰问题。按照甲午史专家陈悦和他的团队按照1:1时间的兵器推演显示,致远舰意图撞击的不是吉野舰,而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本队。此时如果致远舰想要撞击吉野舰所在的第一游击队,需要将船头调转180度,时间上并不允许。②

其他史料也佐证了这一推演结果。如《伦敦新闻画报》上刊登的名为《中国军舰“致远”号沉没》的新闻画上,致远舰“正前方那艘巨大的军舰,它不是吉野,而是日本本队的旗舰松岛号”。亲历了黄海海战的英国海军提督斐利曼特也说,“致远既受重伤,志欲与日舰同归于尽,于是鼓轮怒驶,且沿途鸣炮,不绝于耳,直冲日队而来。”③可见致远舰当时并非明确地选择吉野舰为撞击目标。

在上述所引课文《爱国将领邓世昌》中,邓世昌告诉手下官兵:“日本舰队全仗‘吉野’横行,如果撞沉它,我军一定会取得胜利!”这让人们常常以为,吉野舰是日军中火力最强的战舰之一。但事实上,吉野全舰只有大约10门炮,而作为联合舰队旗舰的松岛舰,仅速射炮就有12门,这还不包括320毫米口径的大炮等。正如陈悦所说,致远舰冲击日本联合舰队这一举动,要比冲击吉野舰所在第一游击队更为壮烈和危险。④

第二,关于致远舰的沉没原因。战事结束后,丁汝昌奏报,“倭船快,炮亦快且多。对阵时彼或夹攻或围绕,其失火被沉者,皆由敌炮轰毁。”镇远舰枪炮官总结教训,“譬如致、靖两船,请换截堵水门之橡皮,年久破烂,而不能修整,故该船中炮不多时,立即沉没。”北洋舰队的英籍船员泰莱说,“为敌炮所击沉者三舰,其中有一为忠勇之邓君所统之致远舰。”众多材料指向,致远舰是被炮火,而非鱼雷击沉。⑤

最后,有关邓世昌牺牲时的情境,有一则与流传说法相左的材料,长期以来不被人所重视。镇远舰美籍帮办马吉芬回忆,致远舰“幸存者只有七名海军士兵……他们所说,各不相同,难以置信。但唯有一点说法一致,据说,邓舰长平时所饲养一头大狗,性极凶猛,常常不听主人之命。致远舰沉没后,不会游泳的邓舰长抓住一块船桨木板,借以逃生。不幸狂犬游来,将其攀倒,手与桨脱离,惨遭溺死。狂犬亦为主人而徇死。”⑥

马吉芬本人对北洋舰队怀有很深的感情,不会刻意编造事实,而其记录的以上内容,又来自于致远舰7名幸存船员的口述,可信度不可谓不高。如果事实的确如此,那正如马吉芬评论的那样,“想来义犬救主之说,自古以来屡有所闻,但为犬舍命者,恐邓舰长首创先例,实乃不幸之人。”

在传播中不断被增入细节,致远沉没的历史面貌,遂逐渐失真

现在教科书上致远舰的故事蓝本,最早出现在邓家后人所撰的《哀启》上——“先严即亲发炮击鱼雷,沉之,再发炮,中巨舰,舰亦随没……先严遂发足机轮,驶向倭阵最巨之舰,复轰沉其一。倭阵且乱,遂舍我军诸舰,合力环攻致远……先严督战愈力,更拟驶前,奈船受重创,鱼雷又蜂拥交攻,船底被轰,倏忽沉没。先严堕水,犹奋掷大呼,骂贼不绝。义仆刘忠相随同蹈海,携得浮水木梃,让与先严,拒弗纳。浮沉波涛间,有平日所豢养义犬,凫水尾随,衔先严臂,拯出水面。先严撑脱,仍堕波流。犬复紧衔辫发,极力拯出。先严长叹一声,抱犬俱沉,溘然长逝。”⑦

这段文字绘声绘色,有着很大的夸张成分。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并没能击沉日军任何一艘战舰,而在上面的《哀启》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发炮,先“中巨舰,舰亦随没”,又“驶向倭阵最巨之舰,复轰沉其一”,击沉两艘敌舰,与事实不符。以此来看,《哀启》中关于义仆、义犬的内容,可信度也多少要打个折扣。在《哀启》中尚没有出现吉野舰,义犬也还没有名字。不过故事很快传播开来,时人在给邓世昌的挽联中,已出现“不济以死继之,至今毅魄如生,问逃溃诸军能勿赪颜惭义犬”的句子。

关于致远舰意图冲撞吉野舰的这个说法,出自1895年英国出版的《布拉塞海军年鉴》。年鉴中刊有海军史学者库劳斯撰写的一篇分析甲午海战的长文,称“‘致远’当时把舰首转向‘吉野',试图冲撞,但被数发榴弹命中水线,终于右舷倾斜而沉没。据说当时有数枚榴弹同时命中,其状好似鱼雷爆炸。”⑧库劳斯不是海战亲历者,笔下一些内容显系出于推测。

到了1946年,来远舰炮手谷玉霖的回忆,又增加了邓世昌那条义犬的细节。他说,“邓管带英勇指挥,炮击日舰吉野,想跟它同归于尽,向它冲去,不料船尾中了敌舰所放的鱼雷。邓管带见致远行将沉没,不肯独生,愤然投入海中。他平时所养的爱犬名叫‘太阳犬’,急跳入海中救主人,转瞬间衔住邓管带的发辫,将它拖出水面。这时,搭救落水官兵的鱼雷艇也赶来,艇上水手高呼:‘邓大人,快上扎杆!’邓管带用手示意,不肯苟生,跟狗一起落入水中。”⑨在来远舰做水手的陈学海,有着大致相同的回忆,但是他们既非致远舰船员,更兼地位低下、年代久远,所提供内容的可信度相对有限。

以现有材料来看,致远舰沉没时,并没有完整、可信的目击材料。邓家后人于是在致远舰爆炸、邓世昌与爱犬一同殉难的事实基础上,建构了《哀启》中的悲壮故事。⑩其后,致远舰与邓世昌的传奇性不断增加,并成为教科书内容,最终广为人知。

图注:表现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击溃北洋舰队的浮世绘

①《爱国将领邓世昌》,“教科版”三年级语文教科书;《海军将领邓世昌》,“西师版”四年级语文教科书;②④⑧《专家颠覆甲午海战:邓世昌驾舰没有撞向吉野号》,《华西都市报》,2015年06月28日;③⑤廖宗麟:《邓世昌殉国情形考辨》,《学术研究》1984年第3期;⑥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 中日战争 第七册》,中华书局1996年,第279页;⑦《民族英雄邓世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26、27页;⑨戚其章:《北洋舰队》,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0页;⑩姜峰:《邓世昌民族英雄理想化的建构》,《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专刊。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车正常行驶对方逆行我撞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