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闻专业大学生能力的意义

4月16日上午,我校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创新创业导师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八号教研楼报告厅举行。校长高聚林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校党委副书记黄龙海主持会议。

启动仪式上,高聚林结合学校发展、就业创业和学生培养工作方面提出三点要求。一要知责尽责,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重大意义。二要切实将心比心,有效落实落细创新创业工作要求。三要促进就业创业,扎实服务学校全面高质量发展。他强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现状和不足,正确看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努力培养新时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深情寄语和重要回信精神。

高聚林要求,各相关部门、各学院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有关就业创业文件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促进工作体系再细化、促进资源整合再发力、促进导师队伍再加强,以崭新面貌,共同努力,切实对我校学生就业创业各项工作做到肩上有责、腹中有墨、心中有数、胸中有情更要有爱,推动各部门、各学院在学校 “十四五”新的发展起点上,实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更高质量的发展。同时,他希望参加“双创”导师培训班的老师们,扎实学习,学有所获。预祝学校在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再获佳绩、再创辉煌。

天使投资人,教育部“双创”教指委智库专家马德富从“互联网+”大赛政治背景、大赛举办目的和任务等方面对“双创”工作和“互联网+”大赛进行了解读。他说到,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国家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高校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互联网+”大赛作为高校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抓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建设“双创”教育系统工程。

会上,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屈忠义作为学院代表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模式,拓宽创新创业实践渠道;探索创新创业产教融合,推进创新创业以赛促学等三方面介绍了学院自2015年开始逐渐完善创新创业机制和体系的过程与成果。

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治区银奖项目《本草益木—木材中草药防腐技术开创者》的指导教师、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王雅梅教授从项目选题、内容准备与完善到现场路演过程等方面分享了她指导学生参赛的经历、经验。

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内蒙古自治区金奖的《酵母鲜生》项目团队代表、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2017级植保专业学生刘鑫源作了参赛经验分享,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与比赛,勤奋好学,不断锤炼技能、技巧,做到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黄龙海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培养“双创”人才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是开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希望各部门、各个学院相关负责人、工作人员和广大师生要进一步学深悟透中央精神、落实自治区要求,按照学校相关方案,做好赛事活动的学习和组织工作,广泛动员,积极参与。各“双创”导师要珍惜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学习机会,遵守学习纪律,认真学习,着力提高技能。

校团委、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院、招生就业处相关负责人,以及各学院院长、副书记、副院长,辅导员、双创导师和学生代表近400人参加此次活动。

启动仪式后,马德富刘永昌为我校师生进行了近两天的创新创业导师能力提升培训,于4月17日晚,学校创新创业导师能力提升培训班圆满结束。“互联网+”项目指导教师、《创新创业基础课》授课教师、各学院负责创新创业工作的老师以及参加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学生,共98名师生完成培训任务,满载而归,收获了新知识、获得了新成长。

本次培训就“互联网+项目的选拔,赛道选择,项目评审,项目打磨辅导的流程与要点,优秀项目的来源,金种子项目的选拔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恰逢16日晚上,教育部出台了《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17日上午,马德富老师分析了第七届大赛的主要变化,指出今年将会是检验和展示学校双创教育改革的绝好机会,鼓励我校师生不要错失机会。17日下午,刘永昌老师带领指导教师和学生团队进行了项目实战演练,复演项目打磨过程等实操训练,由导师团分散进入各项目小组,开展一对一辅导实战,项目成员与各自的指导教师对项目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沟通,并对项目进行了调整

 通过此次培训全方位提升我校教师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能力,熟练掌握辅导技巧,熟练使用辅导工具。同时,也使参赛学生找到了项目存在的问题并对自己项目未来的努力方向找到了清晰明确的答案。本次培训不仅开拓了负责创新创业工作教师的工作思路,也提升了“互联网+”项目指导教师的项目指导能力,拓展了创新创业基础课任课教师的视野,启发了参赛学生的智慧。为我校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转变项目指导思路和备战第七届“互联网+”大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言无不劲】文学教育及写作,无疑是跨越文理鸿沟的重要桥梁。

读《叶嘉莹说诗讲稿》时,书中关于文理贯通的阐述尤为深刻:“我很早就有这样一个想法,觉得学科学的人,应该也跟文学结合起来。因为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可以得到证明:最好的天才,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像牛顿、瓦特,他们都是既有很锐敏的直觉感受,而且也具有很丰富的联想能力。”叶嘉莹是古典文学大家,之所以提出这样一种想法,乃是基于她早年在台湾大学教授国文课的实践与观察――“我发现那些国文最好的学生,大部分不是文学院的学生,而是理学院的学生。”但这些颇有文学天才的学生,最终都选择了去理学院,她因此强调,理学院的同学如果有文学的兴趣,应该帮助他们发展这方面的兴趣,使他们成为文理兼长的、富有创造性的人,因为这样的人能够有更好的科学上的创造发明。她进而呼吁,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也应该有文学素养。我对此深以为然,甚至觉得,若能在此基础上提供条件并创造机会,鼓励带动理工科大学生适当进行一些文学创作,则不仅可以真正实现人文与科技的融通,还能让理工科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热爱生活、理解世界,提高写作与表达能力的同时,提升人生的高度,拓宽生命的广度。

叶嘉莹先生的上述主张,与国内外理工科大学近年来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已有不少大学施行了“驻校作家”制度,并开设了各种类型的创意写作课。这些高校及相关制度设计的初衷,并非为了培养作家,但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及提升功莫大焉。为何需要增强理工科大学生文学素养,乃至鼓励其进行文学创作?除了叶嘉莹说的文理兼长更利于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还有更深层的考量。一般而言,理工科大学生在逻辑与理性思维、动手与创新能力等方面较有优势,但社会和时代需要的毕竟不是单向度的人,如何感知世界的丰富多彩?审美能力不可或缺。怎样探索未来的变幻莫测?认知能力尤为重要。而在人际交往中,表达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着关系的深浅、沟通的成败。理工科大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到,科学研究同样须以人为本,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必定要回应人的需求,遵守人道、尊重人性、合乎人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并由此建构属于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失去了“人”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发展,没有任何意义。这一切,决然离不开健全丰富的人格。而文学素养、文学创作,恰恰可在这些方面得以深度体现。

写出长篇《中华赋》的数学家丘成桐曾说,“中国古典文学深深影响了我做学问的气质和修养。”鼓励理工科大学生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适当尝试不同类型或自己感兴趣的文学创作,有百益而无一害。古今中外,从事科学研究且有文学成就的人,不在少数,理工科背景出身的作家更是不胜枚举。譬如,医学专业出身的毛姆、契诃夫、渡边淳一、鲁迅、池莉、毕淑敏。再譬如,罗素既是数学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专业为电气工学;作家王小波化学与数学兼长,最后攻读的是计算机。此外,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获得者刘慈欣,专业为水利工程;另一位获得雨果奖的青年作家郝景芳,专业则是物理学。或许,正是因为文学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才让上述那些原本投身科学的理工科学子,纷纷弃理从文,用他们极致的理工思维,在文学世界里筑造了一道别样风景。

故而,热爱文学乃至成为作家,并非文科生的专利。只要兴趣使然、坚持不懈,理工科学生也能做到。以我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学为例,虽然招收培养的均为理工科大学生,却不乏热爱文学、喜好写作的“文艺青年”,在各类刊物发表了大量作品。风格各异的众多学生社团中,亦有“南科文学社”的一席之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一则,南科大虽为理工科大学,但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出“一流的理工科大学要有一流的人文教育”发展理念,面向全校开设了写作与交流、想象力入门、诗词格律与古诗词写作、科幻创作等系列人文通识课。二则,南科大部分老师虽为理工科出身,却在文学创作领域成就斐然,客观上给学生带来了潜移默化的示范效应及深远影响。凡此种种,都为南科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鼓励其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土壤。

21世纪的今天,对于一个理工科大学生来说,究竟应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答案或许仁者见仁,丰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定不可少。这两种能力的获取,离不开经典文学作品的滋养。恰如作家王安忆所说:“学术教育、知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但中文教育一定要包含文学教育而不是排斥。”因为文学与科学本质是相通的,它们都有着同源的精神密码――“对这世界永远充满好奇,并相信自己能改变它。”而文学教育及写作,无疑是跨越文理鸿沟的重要桥梁,也是提升理工科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文学博士)

在本专栏版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