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好与不好?

摇号新政,对民办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但也带来了机遇,学校可以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中各自谋求特色发展。而当家长面临择校的多重选择时,会有困惑,做出怎样的决定才能对孩子发展更有利?判断一所学校“好不好”,究竟看什么?

判断一个学校“好不好”,究竟看什么?

那么,看一个学校好不好,具体看哪些?黄玉峰校长建议家长看校风、教风和学风。

第二,看教风。 

学校里,教师是直接接触学生,教师的状态决定教学的水平。看教师是不是真正爱孩子、爱岗敬业,不断自学进步,积极参与教研。我们当然希望教师学术水平越高越好,但更重要的是热爱教书,教书育人,使自己适合教育这个事业,踏实严谨、专研教学。教师之间要成为和谐友爱的榜样。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弟,有爱心,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复旦大学老校长李登辉有一条校训“服务,团结,牺牲”,这是对教师说的,能如此,就有良好的教风。 

孩子们能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好,教师要有威信,有亲和力,一站上讲台,台下马上注意力集中,这说明喜欢尊重这位老师。学生喜欢与有内涵的老师互动,这样便激发了他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不但要有内涵,也要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要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尤其是对小学生、初中生。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人生教育,功不唐捐”

多年来,黄玉峰校长在五浦汇践行“君子养成”育人理念,他说“人生教育,功不唐捐”。

黄校长说,人生教育,不同于素质教育,也不同于应试教育。所谓的“人生教育”,简言之,就是不但要关心孩子的今天,更要为他的明天负责;不但要关心他的成绩,更要关心他的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赋予他们作为未来人才必备的素养,赋予他们享受幸福的能力和素养。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实行中,就不一定能坚持。 

如果只关心学生今天的考试成绩,不考虑其综合发展和各方面成长,那这个发展是非常有限、片面的。如果只为了学校的名气,只求升学率,那就更不是好的教育了。并且,好的教育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这所学校里开开心心地学习、生活、成长。 

黄玉峰校长说,享受幸福是需要能力的,有些人钱很多,有些人地位很高,但是不一定活得开心。人生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能自信,相信自己是独立的人,才能和别人不一样;懂得守礼修身、反省自我;能够守纪守法、博雅励志、智慧应试;有强大的内心,即使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照样保持好的心境,那么他就会有好的性格,有亲和力,身心健康。“功不唐捐”的意思是,人生教育的功劳是不会白费的。 

当然学校的硬件也很重要,但主要的是看校风、教风、学风。

5年前,黄玉峰校长在复旦五浦汇学校提出8个字的校训:独立、善良、智慧,美丽。

独立,就是培养独立地学习、独立地生活、独立地思考的能力以及独立的人格,活出自我,不依附他人,不人云亦云,同时也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善良就是厚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助人为乐,内心世界充满怜悯、同情、和气、仁爱,宽容,多一点爱,少一点恨,没有戾气,而且吃得起亏;智慧,不是小聪明,而是踏踏实实,站得高,看得远,看得真;最后“美丽”非常重要,它应该是由内而外的,包括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抖擞,心态的平和。

学校的科教,也相当成功。在全国、全市屡获奖项。

成长之路,每一步分秒必争,还是看淡输赢?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孩子的成长之路,每一步都要分秒必争吗? 

黄玉峰校长说,读书并不是做生意、做买卖,看你赢了多少。这是一个人独特的成长。“你是一朵鲜花你就盛开,你是一条鱼就痛快畅游,你是一只鸟就飞得高高,你是陆地上的生灵就跑得快,你是大树就苍翠挺拔,你是小草就绿满大地。这就叫‘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学生在学校里成长,不要论输赢,而是要论健康的发展。不用争做“学霸”,而是做一个“学人”。不妨承认自己比别人弱一点点。“始终不要忘记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成人,而不是为了与别人比,是为了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分数固然重要,但倘若牺牲了人的和谐发展,人生就不健全了。”

如何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怎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黄玉峰校长还谈了四个关系: 

“教育是一件很细致的事情,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最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健康和谐地成长。”已经从教五十三年的黄校长如是说。
(注:本文根据上海升学系列讲座实录整理,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标题:如何正确的看待和选择国际学校)

  如何正确的看待和选择国际学校?现在在北上广等地,国际学校(包括双语学校),大有越来越热的趋势。这条路适合什么样的家庭?选之前,要规避哪些风险?

  我也不是要鼓吹国际学校多好,国际学校十全十美吗?肯定不是。学费不菲,位置一般都比较偏远,师资不容易稳定,中文教育的薄弱,都是问题,国际学校的孩子,考试成绩还不一定比得过公立名校的学霸。但跟现有的教育体系相比,我认为国际学校不是一个完美选择,而是一个更优选择。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大脑是如何学习的,对于学习主动性的保护和培养,对于人和人关系的建立,对于视野和格局的建立,对于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都有更深的认识,和更科学的一个方法。我毫不怀疑在国内公立学校,一定也有这样的教育者和研究者,但与国际学校相比,他们的努力遭到体制扭曲的风险性则要高出许多许多。

  国际学校里,你看不到每周、每月、每半年把学生按考试成绩做出来的排名,学生的成绩是受到保护的;

  国际学校里,老师不会在微信群里用“请家长只点赞不闲聊”的口吻给孩子布置作业,你不用四处打听是否要给老师“送红包”;

  国际学校里,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好的资源进行体育锻炼,而不是每天只有十分钟的课间放风时间;

  国际学校里,老师蹲下跟孩子说话,而不是需要孩子见到老师要鞠躬问好;

  国际学校里,小学的孩子可以趴着、围着老师上课,而不需要手都放在背后,坐得笔挺;

  国际学校里,教室可以乱糟糟,学生可以跟校长没大没小,但该正式的场合一样有规有矩;

  国际学校里,孩子们有很多表达和发言的机会,而且是发自内心地想表达,不是老师提问,下面鸦雀无声,被点名后才开口;

  国际学校里,戴眼镜的孩子没那么多……

  以上我说的,是真正的贯彻国际教育理念的国际学校。有太多的细节,太多的不同,与其我告诉你,不如你自己去观察和体会。

  但迈出这一步之前,你也需要好好问问自己,不要掉进这些常见的大坑里去:

  1、盲目认为国内公立学校就不好

  不要把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对立起来,简单的二元对立是不可取的。

  正如我前面所说,国际学校不完美,公立学校也没那么可怕。凭心而论,往往是完美主义想法的家长,容易做出盲目的选择。我以前见过家庭月收入2万的家庭一门心思要给女儿报每月近1万学费的国际小学的家长,这实在有点疯狂。

  你要做的首要任务是了解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公立学校老师是亦步亦趋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的,有的家长还会觉得很省心呢。国际学校更强调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可不会跟在孩子屁股后面盯学习。一般来说,自律、创造性强的孩子更适合去国际学校。

  2、国际学校等于贵!族!学!校!

  每当我看到主流媒体“某明星女儿就读于某贵族国际学校”这种标题就哭笑不得。不得不说,广大群众按照学费“贵不贵”来划分国际学校确实是挺容易理解的,但是要说贵族,对不起,不要多,往前看一百年,我国哪儿有贵族?请注意,贵族的反义词可不是贫穷啊,是粗鄙啊。中国从古到今没有经历过一个长期稳定的,贵族和平民壁垒森严的时期。动不动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后前贵族就全体跪倒,新人上位学习做贵族。几千年下来,我大中华从来没有形成过稳定的贵族阶级和贵族意识形态。“三代出贵族”,说的就是长期、稳定,OK?没有在这种长期稳定的文化环境里浸润,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里,哪有那种“理所当然”“自然而发”的高贵?

  贵族传承,对于学术(主要包括研究和高等教育)而言,有两点特别有意义:“吃饱了没事干”和“精英级别的基础教育”。这两点分别对应着学术精神和学术能力。这种追逐独特的自我实现的意识形态,就是贵族学术精神的本源。当然,具备贵族精神不等于富裕,一个人对物质欲望很淡泊,哪怕很穷也可以被纳入“吃饱了没事干”行列,从而具备追逐学术的一条必要条件。(有人还说我国公立教育体系就是按照精英级别去培养普通人的,你确定?)

  就算放眼世界,真正敢有底气叫自己贵族学校的,恐怕也只有欧洲为数不多的几个寄宿制男校或女校了。

  在这里我绝对不是鄙视new money,钱咱们确实是有了,但跟贵族没有半毛钱关系好不好。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想多了,以为国际学校多么神秘,多么贵气,恰恰相反,大多数国际学校信息比需要通关系的公立名校要透明得多。也请大家务必擦亮眼,如果什么学校对外就敢宣称自己是贵族学校的,如果考证不出个所以然,还是列入黑名单吧。

  3、进国际学校等于快乐教育

  哭笑不得排名第二热词:快乐教育。什么叫快乐教育啊?那是不是等于默认了我们现有教育是“痛苦教育”?应试教育是人憎鬼厌没错,也别把应试教育的反义词等同于快乐教育好吗?尤其是近期的好多热转文章,快乐教育这词基本也毁得差不多了。大家有没有深入思考过,什么是快乐教育?是不是功课少,不做题,孩子开心就是快乐?如果你没有想明白,千万别急着把孩子往国际学校送。要知道,国际高中阶段,特别是IB学校的最后两年,学生一样忙到半死,而且是从体育到课外活动到申请大学写essay,绝对没有你想象的轻松。

  4、进国际学校等于少年“商学院”

  这又说到中国特色了。爹妈混过,或者至少听过在中国读商学院是怎么回事,那也别耽误孩子,圈子从小混起,一拍脑门,一打听就把孩子往某某热门国际学校送。道理似乎是那个道理,但听着真是别扭。麻烦不要把孩子的教育这块净土也给用成人思维污染了好吗?

  要知道,今天的你或许用特别“中国”的方式能够“成功”,获得成就,但不代表十几年后你的孩子也用同样的中国规则能在世界的范围能获得成就。现在这个世界变化多快你知道吧?如果一味攀比、盲从,缺乏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特别是看待教育问题,那么美加地区的中国小留学生因为种种问题被遣返的那种新闻可能也会继续发生。

  5、进国际学校就是为了学英语

  这也是超级多家长的一大盲区。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我国的英语教育是多么失败吧。我国一名大学本科的毕业生至少学习了12年的英语,但绝大多数人如果工作环境不用英语,基本无法开口和英语国家人士对话……所以大家对国际学校的第一向往就是:双语!高大上!一定弥补我当年学英语的痛点!你要是觉得花这么多学费只是为了学一口地道英语,我也没法说什么了。

  要知道国际学校除了英文教学以外,最主要的是给予学生一种批判性思维方式和探索式的学习方法。要是读国际学校就为学个英语,那才是买椟还珠呢。不是加几个外教讲讲英语课就算国际学校了,国际学校首选必须有真正的国际课程项目,比如现在受中国知识阶层家庭追捧的IB。因为它是146个国家里几千所学校的孩子都同步在学的国际课程,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和企业都喜欢IB学生。

  6、逃避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

  这个可以说说了,本人遇到过的家长,起码70%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大家确实感受到了应试教育那一套的压力,但是对国际教育体系也是完全懵的状态,同时自己还保留着我大应试教育的经典特色:盲从,听了几个熟人的经验,基本没有独立思考,上来就问你哪个学校好的。可能也有“懒育”的心理。我大政府有“懒政”,家长有“懒育”嘛。找学校,菜小肯定不行,好的公立竞争不过,热门民办要各种刷题,那咋办,要么找个“口碑”好的国际,多花钱吧,就是这种心态。

  但是你知道在国际学校学生的“全人”发展不是一句口号吗?你知道家长需要多么深入地参与到学校活动吗?你知道每一项孩子参与的课外活动、体育锻炼都需要细致规划,层层递进,这都是计入成绩乃至将来大学申请的砝码吗?毫不讳言地说,选择去国际学校,家长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投入在孩子的教育上,如果你连在公立学校那点脑子都不愿意费,还是别来挑战自己和孩子的底线了。

  7、以为进了国际学校就一了百了

  有的家长给孩子择校,只是觉得国际学校比较宽松,不会限制孩子的创造力,又能感受国外教育的精华,但自己英语却不过关。结果孩子上了学才发现,平时开家长会、期末报告之类都是英文,想问老师吧开口只能蹦单词的水平,想看老师写的评语吧,也只是看到老师一些鼓励的话,根本不能了解孩子真实的学习水平。再加上国际学校各式各样的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特别多。什么慈善日义卖日运动会音乐会,如果语言不过关,去那里也没法很好融入各个国籍的家长圈,就傻眼了。

  还有的家长觉得进了国际学校,接下来都是孩子的事情,自己可以忙事业,但你真的太天真了。我知道的真实案例是,很多妈妈在孩子去了国际学校后反而转全职妈妈的倒是不少,因为发现学校的活动对家长参与度要求很高。

  8、以为国际学校竞争不激烈

  竞争无处不在。但如果是内地的家长可能更需要调整的是那种容易传染的焦虑感。有的家长之所以给孩子选择读国际学校,就是觉得以后肯定是要出国的。但偏听偏信,说国外的教育都是玩,好像只有中国学校也会很苦很苦地做作业。真正进入这个圈子才发现,许多读国际学校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学习,而且很多小孩非常聪明。和国内的情况其实很像,你自己不努力的话,以后出国也很难跟别人的精英学生竞争。如果你是觉得读国际学校很轻松,或者只是满足于国际学校的平时课程,我觉得可能要调整一下观念。

  9、以消费者心态对待学校

  我很欣赏培德书院国际学校总校长钱志龙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学校的校风,不是校长决定的,而是家长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你选学校,也是在选和你相似价值观的家长群。

  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由家长护持的。如果家长只会用食指说话,用指责的态度,用挑剔的口吻去质疑、挑战学校,而不是卷起袖子,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参与到孩子们的教学活动里去,那也不可能找到完美的学校。如果一个学校的大部分家长是爱攀比的,那些本来很淡定的,很清醒的家长也迟早会受影响。但反过来,如果这个学校大部分的家长是不焦虑的,他们对教育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理解和认识,那他们就会彼此鼓励,彼此安慰,甚至彼此帮助,形成一种非常和谐的共享共学的状态,那就是这个学校的最大的福气。

  10、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入国际学校

  相信你也已经听过不少业内人士苦口婆心的警告:选择国际教育这条小众的路,基本没有回头路,这不是一条可以轻易“试错”的路,成本很高。包括孩子的学籍问题,包括回到体制内无法适应的问题等。所以假如你的家庭本身没有做好充分的拥抱国际教育的准备,不要轻易迈出那一步,因为没有后悔药可以吃。

  11、忘记最终影响孩子的是家庭和家长自己

  一年365天,在学校的时间最多190天;一天24个小时,在学校时间也就是8个小时。这样算起来,学校只承担了六分之一的教育任务,真正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并不是学校,而是家长自己。

  我深深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做家长最大的挑战在于纠正自己潜意识里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有句话是“你终究会成为你最讨厌的那个人”,这句话在我30岁以后体会愈发深刻。你越讨厌什么,行为里越会反射什么。就像你最讨厌应试教育,集体主义那一套,但你就是会中邪一样把这一套价值观完整地传承下来并且对付你的下一代。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会儿讨厌应试教育,一会儿打着鸡血地送孩子去奥数班;一会儿培养孩子学“无用的”艺术,等孩子真要从事“无用的”艺术专业又反对了;一会儿说希望孩子的学习环境宽松,一会儿看到孩子作业少又开始嘀咕这样不出成绩怎么行。一会儿向往国际学校忌讳攀比的教育理念,一会儿又对看不到孩子的排名而焦虑惶恐。这种无时不在的精神分裂状态,真实而又普遍地存在着,其实就是功利主义的基因在骨子里,在人群里。家长心很难定,总是摇摆和纠结。

  想了解更多国际教育动态?新浪2019国际学校择校巡展不容错过!3月-5月,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成都六地联动!国内百所国际学校的盛宴,众多顶尖海外名校鼎力加盟!一对一现场咨询、面试!还等什么?快来扫码报名吧!

  本文转载自《tracis》的博客,本文略有删改,点击。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合作单位,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朱紫瑛  实习生:刘晓娅

说一下我的经历吧,我是应届毕业生,非重点本科,计算机专业,在北京实习已经有一年了,主要做JAVA,PHP也会,之前在学校也做过一些小项目。现在这不是眼看要毕业了么,不想在现在的公司继续待下去,就出去找工作。

刚开始自我感觉挺好的,想着在校学生中间我这水平算不错了,但是几次面试后我的人生观彻底被改变了。。

面试几家不错的公司,我都很谦虚的表现自己,感觉答的不错,面试官也认可,就让回家等消息。。。然后就没下文了。后来一问才知道,学校不是211,不是985,不是名校。擦!有一次去笔试,旁边是一个名校的学生,我比他先答完半个小时,后来聊天也知道他做的不怎么样,我的复杂度是O(N)而他是O(N^2),结果呢,HR通知他先去面试,让我等着。。。我就在那里等了一个小时左右,期间HR过来跟我说"你学校可能有点差"。。。。哎什么也不说了,要求硕士学历还情有可原,因为我知道有的公司招标评级什么的要学历,要求名校我就有点不明白了。

难道我们这样的普通学校的学生就要被歧视吗?说什么刚毕业的学生不要眼高手低,先积累工作经验,我觉得自己手一点也不低,现在就职的公司基本没什么技术含量都是在做业务需求,打听了几个同学情况也差不多。这要我们积累什么经验啊?有的时候真想不干这一行了,看不到希望,但又有些舍不得,毕竟还是比较喜欢编程的。

哎。。。算了不说了,闷头做毕设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职业学校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