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的同学都帮我看看啊!有人合作美团闪电仓了吗?有什么好处?

2022年股市下跌原因其实就是12个字:外压内困,政策偏紧,预期恶化。以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为分水岭,前半段主要是内因,政策偏紧,市场预期悲观;后半段是外因叠加内因,产生乘数效应,导致预期从疲软到恶化。但投资中也要谨记,不要因为对一个市场(股票)失望,就马上投入另一个市场(股票)的怀抱。

香帅如是说:这是3月25号在得到直播的文稿。仅仅18天,恍若隔世。

这18天我们经历了上海开埠以来最为魔幻的「静默」。在静默下,则是海啸一样的「乱了方寸」。跟着上海一起乱了的,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物流;是无数的停产停工失业降薪破产;是逐渐上行的通胀预期;是美国日渐加速的加息步伐;是A股市场的飞流直下。

实际上,当时我还没有预料到上海疫情防控会搞到这个田地,但回头看,对预期的判断是没有问题的。

最近太多人电话我,问,怎么办?我有时候会开玩笑说「凉拌」,这句话其实也是半开玩笑吧。凉的意思是降低预期,拌的意思是抓紧折腾,别花时间抱怨,想法子折腾,保底。《孙子-九地》中说「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人类都是这样一次次走出低谷的。

2022,接下来怎么办?降低预期,储粮过冬,心怀期望,静等春来。

过去两个月发生了太多巨大变化,以至于春节前的很多开年计划都变得恍若隔世。我也追问了自己很多不断涌现的问题,这篇文章,就是想跟你分享我的思考。

对,都是思考碎片,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在一个正剧烈变化的世界里,我们也许不会有即刻的标准答案。这些问题包括:

1. 2022股市跌了这么多,到底什么原因?

2022年年初以来,整个A股市场跌了10%以上,数字倒是不吓人,但考虑到去年的GDP、今年1~2月份的经济数据都全球一枝独秀,而其他市场,包括被通胀和加息阴影笼罩的美股,都还挺好,这就很令人费解了。

最惨的是香港市场和中概股:恒生科技自年初以来跌了22%;中概股截至目前已经抹去了2013年以来的涨幅,基本就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281只中概股里,170只的下跌幅度超过90%,其中121只下跌幅度超过95%。

显然,这已经不算正常波动。

其实答案比较简单,我给了12个字:外压内困,政策偏紧,预期恶化。

外压是外因,内困是内因。以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为分水岭,前半段主要是内因,后半段是外因叠加内因产生乘数效应,导致预期从疲软到恶化。

2月底之前的市场下行主要就是政策偏紧,市场预期悲观。

2021年12月份的时候,已经感觉到经济「入冬」,四个季度的GDP增速直线下滑,从18.3%到7.9%到4.9%再到4%,下行的动量很强,主要问题是需求起不来:

  • 一是消费上不来。疫情下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的从业者很艰难,餐饮、旅游、交通、文娱,大批收入受损严重。2021年下半年的各种紧缩政策,教培、医药、房地产、IT等传统高收入的从业者也面临收入下行风险,收入不行没人敢消费上;
  • 二是投资上不去,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经过上半年雷霆式的供需两端信贷压缩后,增速已经到了-28%。
  • 房地产是个牵一发动全身的行业,它的开工涉及上千万的产业工人的生计,影响到整个上下游企业的生存状态,更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银行、债券市场、信托市场、理财产品市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流动性风险。

这种情况下,市场预期自然会比较悲观。所以2021年12月8号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市场一片欢呼,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向,市场预期提振了两天。

但是市场是非常实际的,他要能预见到需求的恢复、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这样预期才能弱转强。两三天之后,市场发现,尽管稳的方向定了,但能「稳」的政策并不多,然后市场情绪开始焦灼。

这里说一句,经济上行和下行其实承压是不一样的,就像车走上坡,动量很小要拼命踩油门,但车走下坡,动量很足,需要猛踩刹车才能止住。

1月初,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出面,说得特别的恳切,一定要稳经济,要提振信贷需求,要求银行要「出门迎客」。

市场反应是,决策层已经意识到了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预期会有较大力度的降息动作出现,随即等来了央行的MLF(中期借贷便利)和7天市场逆回购利率各降低10个BP(0.1%)的消息。

但是在这个动作之后,市场并没有出现反弹,反而开始出现连续下跌,春节后稍微回弹了几天又开始掉头向下,一直到2月末。

所以这里需要一个灵魂拷问:

2. 为啥降了息,市场反应却这么冷淡和负面?

核心在于:本次降息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实际利率水平下降,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质量很难因此而改善,所以市场预期没有扭转。

身边银行的朋友其实也觉得委屈,这些年我们利率已经降了不少,现在基础利率就剩了4个点,怎么降?

另外也有不少人对降息的作用持有怀疑态度,降息真的有用吗?

我们来算笔账,大家都知道,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但是很多企业你要拿到资金,这中间是有成本的,要加上这个成本才是真正的名义利率,另外实际的借款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现在我们的情况是这样,大国企央企能拿到的利率在4%左右,而且这些企业大多在上游行业,通胀适用于PPI(超过10%),所以他们的实际利率确实低,是负数,所以是有扩大的冲动的。

但民企,尤其是缺乏抵押品的中小民营企业,是不可能拿到这样利率的,非常保守的估算,中间摩擦成本要加个4-5%,而这些企业大多是在中下游行业,通胀适用于CPI,我们CPI非常低,不到1%。

这意味着,中下游这些容纳了大量就业,贡献了巨大经济活力的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着8%左右的实际利率。在过去中国两位数的平均增速下, 好点的项目动辄20%、30%的收益率,即使两位数的利率都没问题。

现在4%的增速,10%左右的项目就算不错。但面对8%的借贷利率,除了个别项目,你说谁有投资冲动?

这也可以回答银行朋友的疑问,利率降了很多,不意味着实际利率够低。给定中国金融体系渠道不够通畅,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够完善,民企、国企借贷成本不均等特征,很多企业仍然面临着很高利率,抑制了投资冲动。

但这些是慢变量,我们需要时间慢慢调整,而急症需消炎药快速见效。

那降息能否见效呢?我想先讲个故事:

原来樱桃60-70块钱一斤的时候,我妈说她特别不爱吃这东西,后来我们骗她,旺季打折才10块一斤,我妈立马转了态度,说樱桃好吃。

你看,原来需求供给的核心在于价格,我们自诩哈耶克的信徒、市场的信徒这么多年,可是偏偏不相信市场价格的力量,这很奇怪。

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如果我们相信市场,怎么会怀疑市场价格的力量呢?

随便举个例,假定利率下降1个百分点,通胀可能上行;假设也是1个点,市场预期好了,中间摩擦成本也下降1个点,一来二去企业面临的实际利率就下降了3个点,很多不赚钱的或者微利的项目就变得有利可图,投资冲动自然上来了。

同样,中国居民部门债务(包括房贷)70万亿,1个点房贷利率降低,就是7000亿,按照中国人0.6-0.7%的平均消费倾向来算,就是4000多亿消费,能带动消费增长1个百分点。

所以当时市场对降息有较高预期,社科院张斌教授在一份报告中提出,要以25个BP的力度连续降息,降到市场对企业资产负债表预期改善为止。

如果当时采取的是这样的策略,市场预期起码会稳住,在后来碰到外部环境冲击的时候也能更有内部定力。

另外还有个技术性细节,MLF、7天逆回购利率啥的,都是短端利率,是银行间市场上金融机构面对的利率。

当时资金市场流动性并不匮缺,缺的是借钱冲动,所以降低企业面对的长端利率才是对症下药

10个BP的短端利率下调,意味着市场一方面没有看到,这个下行能实际改善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另一方面感到降息的政策空间已经收窄,所以对于「如何稳经济」,市场预期开始陷入纠结悲观的状态。

另一个原因则是政策有惯性。1月份关于平台、医药,还有房地产税试点的部门政策仍然零星地出来,导而为预期更弱,资产价格自然也就一路下行。

大家本来还在纠结中等两会,但屋漏偏遭连夜雨。

2月24号俄乌战争爆发,俄罗斯闪电战的计划落空、欧美联盟制裁俄罗斯,还顺带推一把中国,整个国际环境对我们变得不利,这就是外因。

如果国内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其实外因对预期伤害并没那么大,但正因为国内市经济承压,所以外面压力一过来,整个预期就开始恶化,导致了中概股的黑色风暴,连带把A股打得鼻青脸肿。说到这里,可以说一下:

3. 俄乌战争的经济后果和启示是什么?

俄乌战争的局面是目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变量,当然也是市场动荡的一个主要原因。

关于战争,我懂得很少,不能乱讲话。但是从这场战争中,我倒是看到了几个未来国家竞争的新趋势,一是数字竞争,二是金融秩序竞争

最开始很多人都认为俄罗斯会以闪电战形式结束战争,但结果迥异。先不说俄方的武器装备老化这些,就看作战模式,就很奇特。

我看相关报道的一个观察是关于乌克兰士兵的报道并不多,战场上外国雇佣兵多。雇佣兵大多经验丰富,善于化整为零,小团队尖兵作战。

理论上,在绝对力量压制下,任何「灵活」都没有意义。但是这次有了不同,小团队尖兵作战能力配合以数字技术,产生了巨大杀伤力。

彭博有报道说,美国以强大的即时通讯技术,构造了一个类似「滴滴打人」的模式,准确定位俄军的人数、位置、战力,然后发布任务到网上,作战团队根据自己的能力抢单,精准匹配,即时作战,还通过上传视频的方式来评定战果和损失。这让俄军在短短25天之内,损失了6名将军、15名高级将领。

另外,社交媒体的参与,也使得这场战争更具有数字竞争的特质。

比如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总统府的演讲激励了千万人。但是很少有人深究,在数字技术、VR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虚拟和现实中的界限我们真的能分清吗?我们似乎只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更重要的是,这些社交媒体上的内容,相当于赤裸裸的将战争的残酷性即时展现给全球,很容易激起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悲悯,将欧美社会迅速笼聚在同一个价值观下。

关于这个话题,施展老师的一篇文章讲的很有意思。

他说社交媒体上的普京是好莱坞式英雄的角色,泽林斯基则是快手老铁的范。而社交媒体的很大一部分功能,就是在消释既有的社会阶层。泽连斯基的崛起完全符合这个解构和颠覆的叙事。

说实话,最后真相是什么,其实从来不要紧。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写就的。但「数字竞争」确实将会改变甚至主导未来战争的形态,缺乏数字能力的主权国家将处于极为被动的状态。

另外,金融秩序战的残酷性也超过想象。

我们这一代很多经济学人,这次其实受了很大震动。我跟一个长期做国际金融的朋友聊天,他说自己两年前跟人争论,认为美国冻结财产、冻结美元债是不现实的,相当于自毁信用长城,这样干损敌800,但自损1000。

但是,这次就是发生了。

不但发生了,范围和力度都超过想象:直接了当冻结俄罗斯人的私有财产,连瑞士都宣布放弃200年中立地位加入制裁行列,这可是当年据说纳粹私有财产都不动的国家。

还有踢出SWIFT、撤离投资、连麦当劳都宣布歇业。全球市场上关于俄罗斯的「预期」,直接归零股票成了一大堆废纸片,阿布放弃对切尔西的管理权......

这些举措看着兵不刃血,其实刀刀见血,俄罗斯的中产阶级几乎就灰飞烟灭。

很多事不设身处地想,很难知道其中滋味。

比如说,如果你是一个俄罗斯,或者乌克兰的00后,今年20岁,你的最宝贵的青春,可能就是在供给不足、制裁或者流浪中度过的。那些安全富庶向上的努力,都失去了着力点。

而金融战,其实根本上就是金融秩序战,谁制定游戏规则,谁就占据主动。中概股和恒生科技板块的暴跌,也部分反应了在金融秩序博弈中,我们还处于较为被动地位的现状。

就拿做空这件事情来说。当时中概股有人在做空吗?

当然有,而且肯定不少。

为什么会被做空呢?因为股票天天跌,有人希望从下跌中牟利,有人希望保护自己,毕竟那么多中概股掉了90%多的市值。

不说别的,我就认识非常爱国的投资者,当时天天红着眼睛买中概股的PUT*。

(注:PUT:看跌期权,是指期权的购买者拥有在期权合约有效期内按执行价格卖出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权利。)

因为爱国所以重仓中概股,所以亏损严重;如果不买PUT设置止损,基金可能就清盘,几十百号人可能就失业没饭吃了。

其实全世界被做空最多的股票是特斯拉,但是妨碍马斯克叱咤市场吗?他一点也不怕。

同样,2000年、2008年美股暴跌的时候,全世界大批人都在拼命做空赚钱。

就是要是预期强,资产价格强势回弹,空头被打爆,被打得毫无信心不敢恋战,那就是胜利。

金融战是预期战,在预期管理上,我们要学习进步的地方真的还很多。

数字能力、金融能力,这是未来我们能否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关键,我们需要时间准备,准备好做这场国强民富的远行。

扯远了,回到俄乌战争的经济后果本身。

短期看是比较明显的。这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产地,能源产地,所以短期内全球通胀会受到影响。

而受到战争制裁等各种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能源和粮食的供给一定会出现缺口,价格很难快速持续回落。这对中国的相关产业都会产生影响,可能也会继续加大PPI和CPI的剪刀差。

从长期看,宏观面肯定会刺激中国在人民币国际化、外汇储备的配置投资,以及各种相关政策上做调整。

但对于个体来说,中国高净值家庭的资产配置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2016年左右,有一波资本外流,但后来又回来一些,原因是海外收益率高的好资产并没有那么多。毕竟中国增长机会还是相对多。

之前对欧美体系有信心,这次信心确实受到较大冲击,高净值家庭的资产配置原来多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考量,多元化、分散化、收益率是基准。未来可能会要在主权、国家,甚至种族博弈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安全边际问题。

我的一个直觉是,亚洲华人社会占主流的区域,可能会具有更大吸引力。

说到金融战就是预期战,这次中国算经历了一场演习。当真正在打预期战的时候,指责无济于事,真正的要做的是稳定预期,预期稳定,估值自然会回归正常。

4. 国务院金稳委会议召开、中美领袖视频通话,市场信心和预期会修复多少?

这一次我觉得高层出手还是非常及时,包括金融委会议以及国家领导人对话。金稳委的会议清晰的给出了「稳」的方向,大家都清楚了,要干活、要增长

并且,也体会到了紧缩性政策并不是宏观面的本义;而是机构协调中的问题,是战术小BUG而不是战略大方向。而且坚定的用了「追责」这样态度鲜明的词语,确实给市场信心。

中美领袖长达两个小时的视频对话,更是具有定心丸的作用。

这相当于中国清晰表明了中立、理性、务实的外交态度,这让之前因为恐慌而发生的踩踏被安抚下来,市场信心开始慢慢在回复,预期也得到了一定修复。及时止住了当时A股和中概股的螺旋式下跌,也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市场流动性危机。

在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资本市场再发生流动性危机那绝对是火山浇油。所以这次高层出手还是很快、稳、准的。

但是说到经济下行,这个预期的彻底扭转就还是要回到基本面来讨论:

经济要上行,需要投资,需要消费,企业和居民的信心不是被给出来,而是长出来的。

怎么长呢?这跟恋爱一样,还是要真金白银 + 甜言蜜语,也就是在财政、货币、理念上都需要更大动作。

今年的小微企业,尤其是服务业小微企业活得太难了。

今天我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是我老家长沙一家开口味虾的店,据说老板还借了钱开新店,准备在疫情后大干一场。

彼时店里空空如也,老板看似疯魔,用长沙话大声招呼并不存在的客人,忧心忡忡不可能存在的「踩踏事件」,傻笑着说「疫情对我一点影响都没有,生意更好了,店里人山人海……」听上去特别荒谬又特别心酸。

这些因为疫情受损的行业和相关从业者,需要真金白银的补贴,比如免房租、社保、贷款展期、降(免税)、补贴等等。

我一个朋友上海做孵化器,因为防疫没法上班现在企业拒绝交房租,但是她们的房产属于国企物业,却仍然要缴房租,大家也都很焦虑,大家已经勒紧了裤腰带,但确实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比如说,货币一定要松。

正如前文提到的,即使放了水,但水的价格不低,没钱人不敢用啊。降价了人家不一定用,但不降一定不用。说到底也是个必要非充分条件。

再比如说,市场理念需要加强。

关于增长重要性的强调,这两年有点淡化,很多地方容易将增长质量和增长数量对立起来,这是错的。没数量哪里来的质量?

何况我们还刚刚跨入万元美金社会,人均GDP还排在82位,跟中国男足世界排名差不多(75位),人均收入中位数不到3万人民币(即5000美金),真的还不富,千万不能未富先娇。要娇,起码也混到女足水平(全球第16名)再说。

现在如果没有增量,很多还处于中位数收入水准下的居民,将会丧失很多向上的空间。

市场有很多问题,发展的问题一定要在发展中解决,而不是因噎废食,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出去。

这些看似微小的问题,其实对信心和预期的影响特别大。而信心,真的是现代信贷社会的最大工具,能撬动巨大力量。反之,信心崩塌的摧毁之力也令人胆寒。

财政货币理念这三项中,任意两个的组合都应该对扭转预期有重大效果。所以综合下来,市场预期的彻底扭转还是落在政策力度以及实际效果上。

根据我这两年田野调查的结果,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真的在,中国老百姓勤劳致富的意愿仍然极强,扒拉土疙瘩到处找机会的劲头还是特足。

政策有力,理念正确,市场环境一定会好转,企业预期利润会上来,预期会更快改变的。

讲到预期,自然就会问一个更现实的问题:

5. 股票跌成这样,现在是入手的好时机吗?

这个事情还真的「难以一言而蔽之」。怎么说呢,还是讲个真实故事。

3月14日那天,统计局数据亮眼数据出台,市场感觉降息预期落空,同时中概股被逼空到极点。

说实话,饶是我一个空仓的人都有劫后余生的感觉。

晚上我姐打电话给我,她是标准「长期主义者+价值投资者」,很少因为上涨下跌跟我叽叽歪歪。

那天晚上连她都急了,担心这是不是要「归零」。那是我亲姐啊,我背上渗出了冷汗,沉默了几分钟,跟她实话实说,下面的事情我也不知道,但是如果腾讯这样的企业,估值只有十几倍,账上趴着一千多亿现金还归零,那咱们就啥都别想了,算了拉倒吧。所以躺平,赌国运?

这是第一层,关于长期层面、股权投资、股票估值还是一个逻辑:

长期看增长,中期看政策,短期看情绪。

其实买资产就是买增长,增长最高最稳的地方就是最好的资产。

前20年,中美两国最重要的增长点一个是城市化,一个是科技企业。所以买中国的房和美国的股票,就是买到了这个最两个最核心的高增长。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超过60%,上行空间有限了,下一步的中国增长要由哪里来承担?只能是企业。

下一个十年,中国有质量的中高增长,只能寄托在优秀企业身上,民生消费,或者科技创新。

所以我说「赌国运」,就是这个意思。既然相信国家增长,就落子下注,算是知行合一。

但是市场也有很多做波段交易的,这就是第二层次的问题了。

还是那句话,估值这个事情短期看情绪,情绪被政策影响。

市场现在处于观望状态,向上和向下的预期都很脆弱,涨跌都不需要太多理由。这种情形下,右侧交易是相对安全的。左侧交易需要更强的冒险精神和更准确的判断。

A股气质有点奇葩,所以最近很多人感到「哀莫大于心死」,开始考虑QFII、投美股。

美股的逻辑其实也一样,「长期看增长,中期看政策,短期看情绪」。

美国的长期增长目前来看没有太大的问题,所以如果你是长期主义者,这些都不是问题。

但回头看估值,你会发现,从去年下半年加息预期开始,美股已经回调了很多。最近因为加息的靴子落地,又开始上涨。

同时也要考虑一件事,就是截至目前只加了一次息,而预估是要加6次,具体加息次数美联储会根据通胀,就业等数据进行调整。

但在通胀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加个几次是正常的。这也意味着,美股今年承压还是比较大。

而且美国现在处于经济周期的一个顶部,就像生命体一样,回落、下行甚至衰退,都是正常的。所以是不是要立即入手,值得商榷。

何帆老师写过一篇小品文,大意是说一个人失恋分手后不要立马找一个新男友,这样容易情绪驱动犯错。这话我觉得放在投资上也挺适用:

不要因为对一个市场(股票)失望,就马上投入另一个市场(股票)的怀抱。

6. 美国加息,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美国加息这件事,我没想到这么多人关心,我公号后台有很多问题,比如说美国加息会不会影响到中国货币政策,影响资本市场?人家加我们降息,会不会让资本外逃,破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美国加息和我们降息,这真的理论上就是独立事件。

为啥呢?因为中美经济周期现在完全不同步。

美国本来利率已经接近零,加上通胀非常高,所以企业面临的实际利率是负的,中国的情况之前已经做了分析,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是7、8%左右的利率,两边相差实在太多,一降一升也都只是缩小而不会抹平差距。

这好比说,一个人在北极圈里面冻得瑟瑟发抖时,天天琢磨考虑赤道的人会不会中暑热死。会啊,但是先走出北极圈,起码到暖温带再考虑这个问题?

至于美国加息会不会导致人民币贬值、资本外逃,阻碍人民币国际化,其实最基础的常识告诉我们:

货币强弱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强弱,汇率起落和经济增长之间更密切相连。

而目前大量的文献也告诉我们,资本外流跟汇率并没有强正向关系,甚至有时候还是负的。真正决定汇率的只有经济增长和对经济增长的预期。

至于人民币国际化,这是果,不是因。

我小时候特别爱做白日梦,老是发愁自己万一中了大奖成了有钱人,该怎么分配?我姐一般啪的就给我一巴掌:「你先真成了有钱人,咱们再来讨论钱的分配。」这是话糙理不糙。

目前我们的状态,脱离可持续的中高经济增长说人民币国际化,有点像没钱的时候讨论钱怎么分一样。还是要紧记住,发展是硬道理

至于短期内美国加息对我们资本市场有影响吗?这是个两分法的答案。

如果我们能够货币和财政政策都以我为主,坚决快速的稳增长、稳民生,就能稳市场预期,这样美国加息对我们就是一些外在的压力,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为两边经济周期确实不同步。

但是如果内因不解决,预期不改善的话,那么任何消息都可能是坏消息。就像有恐高症的人站在高楼上,常常有抑制不住的往下跳的冲动一样,在预期弱的情况下,资本市场是习惯跟跌不跟涨的。

说完是否入手股票的问题,我们再看另一个特别有代表性的问题:

7. 经济越不好,越想要资产增值保值,当下关注什么理财方式或者产品比较好?

这也算是人性吧,越难赚钱,越想赚钱,因为缺乏安全感。

这里首先给出我的回答:这是个错误问题。

经济形势不好要找安全可靠的金融资产,就像海上有风暴问船上哪个地方安全无恙一样不靠谱。

金融产品不是虚幻的,他们都对应着实体经济里面的项目,项目不好,利润变高,风险自然变高。

所以我们会看到从去年下半年来,地产债券市场暴雷、信托暴雷、银行保本理财产品没了、私募清盘,还有曾一度很火的量化投资,也是频繁发生危机。

这里多说一句,量化投资的本质,是找规律趋势加杠杆,所以市场趋势稳定的时候,量化更容易表现亮眼,但市场趋势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时候,量化就很容易跌得更惨。

另外,初始财富不多的年轻人,想靠股市里翻滚走上人生巅峰,这个事难度不小,概率不大。

一个是初始阈值问题。10 万本金就算一年翻一翻也就赚10万,如果本金是200万,即使涨20%,你也能赚40万;

二是心态问题。一笔钱你成天算着要赚点给女朋友买礼物、下个月改善生活,这样心态不可能稳。于是乎好标的拿不住,疯涨的标的容易跟,轻易就踩坑当了韭菜。

所以说,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千万不要想着在这个产品上亏的钱,去另一个产品上赚回来,还是要靠自己老老实实挣钱才是王道。

至于这个节点上的资金处理,我那天看了著名投资人李录最近说的几条原则,觉得特别中肯:

在没有发现好的机会成本的时候,现金是个不错的选择,肯定比乱花钱投机强;

如果一个市场大体上能够反映经济的整体状况,那么指数投资还是很有用的;

如果你能找到优秀的投资人,当然最好。选择的时候首先要看他是不是一个投机者,其次他确实具备一定自己的品性。

当然第三条就回到长期主义和价值投资的范畴里面了,有人会认为是鸡汤,但是鸡汤很多时候就是对的。

讲了这么多资本市场的问题,我们身边的问题也很尖锐扎心,现在到处是裁员、停工,我们还能「老老实实挣钱致富」吗?

尤其对于那些京漂、沪漂、深漂.....各种漂的年轻职场人来说,这两年给他们上了一堂严肃的现实课程:虽然怀揣理想、仰望星空,但脚下的路却窄了,好像走不动了?

从2020年到现在,就业市场肯定是不好的,和疫情、政策都相关。

2020年上半年,主要是相对低收入的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受损比较严重。

2021年这个劳动力市场还没复原,房地产、教培、医疗、互联网平台,这波原来就业市场塔尖的行业,又受到巨大冲击。

这些行业和体制内的工作一样,是上一波中国中产、中上产形成的主力赛道,现在的情况就有点让人迷惘。

政策叠加、情绪放大、媒体发酵,这几代打工人大多活在社交媒体上,很难不产生各种撕裂和焦虑。

但是焦虑归焦虑,还是要放到自身来讨论「怎么办」的问题。

8. 中概股跌得鼻青脸肿,大厂都在裁员?未来怎么办?

先说中概股大跌、互联网大厂裁员这系列事件吧,不完全是外因,也有内因的。

第一个内因是基本面。我在《香帅中国财富报告()》里讲过, 2021年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个转折点。

从1995年我们搞信息高速公路开始,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一直是持续高速增长。当上网人数增速开始放缓的时候,移动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出现,大大拉长了上网时间。

但到了2021年,互联网行业首次出现了,上网人数和上网时间增速双降的现象。换句话说,这个行业的高增量时代在逐渐退隐,存量博弈时代已经拉开序幕。

更文艺的说法,在互联网这个赛道上,那些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时刻,将不再是常态。而那些时刻留下的资产,也进入了存量盘点期。

换句话说,现在的裁员,和过去几年的扩招是一个强正相关关系。

扪心自问,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永远存在着过度反应的倾向:在乐观时候容易冒进,在悲观时候容易畏缩。其实机构、国家都一样,这个预期是需要有的。

互联网大厂仍然是有机会的,但是大家心态要放平,要知道:「人类不会两次踏进同样的河流。」

第二个内因是政策面,而且是长期持续的政策面影响。

从2020年到2021年,我在《香帅中国财富报告()》、《香帅中国财富报告()》花了大约10讲的篇幅,反复说平台反垄断这个事情的影响,自己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把脉络梳理了一次。

就像之前说过的,平台企业其实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形态,尤其是巨型数字平台经过20多年辛勤耕耘,确实拓荒出了一个数字世界、数字社会。

这个「世界」规模小的时候,就像个游戏没啥大不了。但当这个数字社会真正开始成为「社会」,并且不断生长,和现实物理世界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平台、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职能之间有了交叉重叠。

同时,平台又挖到了「大数据」这么一个新生产要素的矿,开始对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都产生影响。这时候,平台和现行秩序之间必然会面临一些调整和摩擦。

现在说实话,全世界,包括政府、法律、思想观念、社会组织结构,都没有完全做好准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谁都没有现成答案和解决方案。

但是如果我们相信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就会相信,人类社会还是会朝着数字化这个大方向在走。

这个过程大家需要磨合,中国的磨合过程可能更痛一点。

那中国平台的发展路径有什么提纲挈领的原则吗?上次我请中央党校的郭强教授做了一次直播,郭教授给了一条原则,我觉得非常精准,这个原则叫:

经济领域绿灯,社会领域黄灯,政治领域红灯。

这个原则不难理解。我们试着回头看看,这一波中概股大跌里边跌的最少的是谁?京东。

为什么是京东呢?首先电商这个领域属于经济领域,再者京东重资产,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很支持就业市场,这个方向就没有问题。

Easy Money(容易钱)不要赚,要干踏踏实实的活。其实美团,甚至阿里的业务范畴都属于经济领域,也都跟民生相关,理论上都处于绿灯区域。

但是不要出圈,什么叫出圈呢?举个例子,现代社会是信贷支持的,货币权是最大的国家权力,金融权是资源配置权,在这些领域开疆拓土,就有出圈可能性。

还是那句话,Easy Money不能挣,就像茨威格那句被用俗了的话:「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就着这个逻辑,我另外补充了一条原则:

这句话听上去挺费解,在我去年的新书《金钱永不眠II》里,讲了一个《搜神记》的故事:

中国神仙是个有趣的存在。大概在《山海经》这个时代,中国的神仙,就是精卫、伏羲、女娲等等,其实都是半人半神,是天赋异禀、超乎自然能力的存在,跟希腊神话里的半人半神英雄特别像。

但到了西周之后,天子出现,自此之后,中国的各路神仙升天归位,人间再无真神。

那之后神仙是怎么来的呢?就拿我们最爱的财神举例:武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李诡祖,他们都是你我这样的芸芸众生,像李诡祖就是地方的一个小官吏,那他们怎么成神的呢?

被赐封的。没错,还记得小时候读的《封神榜》么,就是赐封神仙的历史。赵公明就是姜太公伐商有功,被封的神。李诡祖更不得了,是个勤勉的七品小县令,历经了唐明宗、元文宗、宋神宗的几次册封,成为了钦定仙家。

这些年互联网创业文化对中国中产影响很深,我开过一句玩笑:年,这些话题就像当年的《读者》一样,属于中国城市中产的身份标签。但是在更长远的时间轴上,我们会发现,制度、文化、传统这些慢变量才更坚韧更有力。

所以对人文不感兴趣的互联网钢铁直男,尤其要多听听这样的故事,体会「诸神归位,向阳而生」的意思。

把这个事儿理解了、做好了,好企业还是好企业。

就像我刚才说的,75美金的阿里,账上趴了2000多亿的现金;300多港币的腾讯,账上趴着1000多亿现金。这要从下往上看,从财务数据分析,肯定是好企业,而且面对的是一个这样大的市场,即使存量也是海量的存量。

但关键要理解红黄绿灯的界限,界限感要清晰,要诸神归位,向阳而生。这件事想得越透彻,风险就越低。

不过要澄清一点,中概股有很多好企业,但是不是所有中概股都是好企业,这要打个问号。

美股是注册制,上市难度远低于A股市场,所以中概股里面其实良莠不齐的,当年遭到团灭的P2P大部分就是在美国上市的。

现在的情形是,「中概」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可能吸引力不那么大了,溢价也不会再有了,但是里面优秀的企业仍然是好标的。就按照刚才说的这两条原则去筛选,我觉得是没啥问题的。

还是开始那句话,投资就是投增长,也是赌国运,还是要相信优秀企业是能穿越经济、政治周期的。

一个现实情况是,现在中国经济就是冷热不均,大部分是海水,但是也有火焰。所以很多人,尤其是工作了五六年,甚至十年的年轻人,会经常碰到一个问题:

9. 如果没相关行业经验,能从0开始跨到高速发展的行业么?

还是先讲个故事吧,一个传统行业,房地产的案例。

房地产盛世的时候,好点公司都有自己的内部杂志,带点宣传PR的意思,也带点行业研究,内部参考的性质。招的人也大多是新闻,中文,经济等对口专业。

后来房地产业下行了,作为附属部门,杂志肯定是边缘化的。有几个年轻人慢慢感觉这个奔头不足,然后就思考琢磨,发现:

即使是存量市场,这也是一个刚需的庞大市场;

购房者真的缺乏有效信息。比如说我们做了很多城市研究,可以判断哪些城市甚至区有潜力。但是到现实购房的时候,很多人的困难更微观具体,是关于哪个小区,甚至哪个楼层、价格、公摊、学位等种种细节性问题。而这种需求其实被满足得不够,链家有类似服务,但因为有销售环节,所以又难免意向性太强,或者过于细节。

所以他们就琢磨着,利用自己以前行业积攒的经验,认真研究一个城市微观的房产。于是就做了个自媒体,提供知识服务、咨询,然后慢慢做大,开始替房地产公司提供类似FOF的服务,也就这么做起来了。

你说他们算转行了吗?也算,也不算,对吧。

这个事让我想起一个词,老树新芽。

房地产行业不如以前好是事实,但这样万亿级别的大存量刚需市场,说没机会肯定是假话。只是那种粗放的大开大合的机会变少。就像2019年在《钱从哪里来》这本书的开篇写的:

随手可得的低垂之果没有了,这是一个高垂之果的年代。」

再比如说,现在大家都说纸媒一塌糊涂,但是自媒体里做的好的,基本都是传统媒体里出来的。

还有前些年,互联网高速扩张期,PR部门、研究部门、战略部门去了大量纸媒人、财经记者之类。

换句话说,职业名称可能变,工作内容可能变,但基本技能还却还是可携带可提升的「个人资产」。技能在,老树上也能长出新芽。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个90后男生。

他从大学开始就对数字加密货币这类新东西感兴趣,毕业出来放弃了进体制的机会,去相关赛道折腾搞技术,五六年下来起码经历了十多家公司,从数字加密货币到区块链,从ICO到现在搞元宇宙。公司倒闭得快,他也跳的快,而且薪水长得快,现在早已经过了百万级。

因为这是一个还处于萌芽阶段的上行赛道,人力资本的供给小于需求,所以人力资本有很高溢价。他并不是什么超级牛校的超级牛人,但是确实获得了职场的溢价。

我一直说,不赞同中产在比特币这些数字风险资产上下重注,因为他们代表了「确定未来,模糊终局」,而终局不定,你的投资就可能血本无归。

但从个人职业发展角度,我非常赞同年轻人进入这个领域。

要记住,人力资本投资和自己的金融投资,这是两码事。

资金要投的稳,而投资自己要往最高增长的赛道去投,宁可挤红海,也要挤上车。因为红海竞争,吃亏的是老板,打工人又不吃亏。

比如说20、30年前的互联网,死了一茬又一茬,但是进入那个领域的,谁觉得后悔?这其实也有点像我所说的「伟大行业,平庸投资」。

汽车,航空,在当年都是代表未来生产力的赛道,所以最好的人才,最多的资金都往里面涌,这样会将行业技术革新加快,平均利润率拉低,改变了世界但不一定投资赚到钱。

但是,正因为是上行的红海,正因为资金人力会源源不断涌入,所以这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好机会啊。

这个赛道有很多车,车还容易坏,不要紧,只要你的岗位让你的人力资本得到积累,你下来换一辆车,只要这个赛道向上,你就向上啊。

所以,关于打工人怎么办的问题,我想有几个建议:

要待在有利于自己人力资本积累的岗位上。

不要惧怕红海赛道,尤其是上行的红海赛道,一定要去挤。即便赛道上的企业坑可能前仆后继的倒下,但是个人的人力资本会积累。一家不成,跳另外一家。把成本留给老板,把机会留给自己。

跨赛道的时候,你要尽量「顺势」,尽量别凹造型。

比如上面说到那几个年轻孩子转行的故事,你说他们跨赛道没有?好像跨了赛道,又没完全脱离原来的行业。

因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我当年从北大出来,但做的还是类似的事儿,之前的人力资本一点都不浪费。但是如果我现在突发奇想,想要做珠宝设计师,那就会发现实现这件事情难度很高。「凹造型」只会让事情更困难。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不要被一些情绪化的舆论引导。

比如现在大家都说进体制好,小县城环卫局的一个岗位都N多博士生硕士生抢。其实职业好坏这个事情真是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我大学毕业时,进外企还很流行,后来央企、银行、互联网大厂都火过。现在又轮到了体制内。

未来呢?其实你不知道。

还有人说北大清华的都进体制。没错,人家是进体制,但和你进的体制一样吗?

进体制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找那种人力资本积累特别快的岗位。

比如我的很多博士硕士就进了体制,各类金融监管部门,比如外汇管理局、发改委。这些位置上,你每天工作接触到的人也好、机构也好,都可以成为你的人力资本积累。

但是小县城环卫局的文秘工作,这算有效人力资本积累么?我很难说不算,但是很显然不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人力资本。

所以说只要有长期人力资本积累的都是好岗位,尽量找上行赛道,但也不用太过在乎行业兴衰,最关键的还是你能干啥。

我是很相信一句鸡汤的,时代起落,但手里有活,心里不慌。这个时代给有本事的人仍然提供了很多机会。

一个非常典型的趋势是,现在数字基础设施极度发达,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新职业也层出不穷,而且很多是不需要坐班的。

同样是一个真实的例子,我助理的高中同学,小姑娘美术专业毕业,在一个三四线城市的体制内工作。她无意中在网上发现那些卖几百块钱的画,好像也没比自己画的强到哪里去,就开始学着卖画,几十块一张,慢慢攒点人气卖到几百块千把块一张, 现在一个月卖画的收入能够上万,这在三四线的小城市里边就很不错了。

这个事情其实不是个案,我身边年轻人「斜杠」的就特别多,包括公号小编、视频剪辑,都是年轻人的兼职 。

这里值得多说一句,斜杠青年灵活就业可能不是个暂时的状态,未来灵活就业这件事情真的会成为一个常态。像刚才说的小城市女孩儿,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多。

而且很多年轻人是在主动选择灵活就业的方式,因为他们也发现,只要干的活是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在哪儿都差不多,也不必要呆在一个地方到死到老。何况现在大厂都裁员,大学老师都可能是合同工。原来还指望着在单位里养老,没想到35岁就面对天花板,或者被淘汰。

说来说去,唯一没有上限,不被淘汰的就是你自己,你自己的技能。

所以我会觉得,斜杠、练技能、狡兔三窟,是年轻打工人的最后堡垒,也是突围抗内卷的一个良药。

最后我想说一点最重要的事情。

其实两个月我挺难受的,从2月丰县铁链女开始,到网上各种被困,无法回家的普通人,一直到前几天东航空难,再到上海疫情,心里一直堵得慌。

总是想起金庸小说里的「怜我世人,忧患实多」。你能感受到这个世界在变化,对知识分子来讲,这是很痛苦的。

知识分子是以理解世界、诠释世界为己任,所以一个失序的世界,对知识分子来讲是特别大的折磨。我在很多知识分子的群里,这段时间甚至感到分裂。这种感受一直到我出差上海坐滴滴专车,碰到一个司机大哥,路上跟他聊了一个多小时后才开始慢慢转变。

前两天把他故事写了下来,叫做《一个沪漂司机的「出东北记」》。故事不复杂:

司机大哥54岁,黑龙江人。他2000年左右离开东北,那时候觉得好像当地实在没盼头了,就想着走出来看看,那时候已经 30 岁了。先到北京,什么都干过,然后发现北京不好待,辗转就落在廊坊。

2000 年代初的中国就像个大工地,他啥都干,搬砖、推小车、开摩的,什么赚钱做什么,攒了点钱。然后2008年中国四万亿,北京附近搞起了好多建筑材料的小工厂,他也跟人合伙,入了很小的股份,搞了个钢化玻璃厂,生意还不错。

这当口也正是发展环京带火热的时候,挺鼓励人落户。司机大哥很喜欢廊坊,因为发现在老家一到冬天就生疼的膝盖好多了,他就赶着把老婆岳母都接过来,买了个小房子,落户廊坊,成了新廊坊人。

到了2012、2013年之后,我们国家开始整治环境污染,尤其2015年后工厂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司机大哥就转让了那点小股份,琢磨着找其他事情做,发现了滴滴这个好生意,时间自由,挣得也不少。这么一来就到了2020年,疫情一来,加上本来环京带热已经退潮,廊坊这专车就没生意了。

司机大哥开始琢磨树挪死人挪活,听说南方好,就南下到了上海。一到上海就喜欢上了这地方,一个觉得包容,疫情期间还多少能动,另一个就是那个膝盖,还真彻底不疼了。所以他感慨说:「人定胜天,这个事挺不靠谱的,这大自然动一动,人可受不了。」

他还嘟嘟囔囔跟我讲了很多非常质朴的、很中国的道德观和生育观,比如闺女比儿子好,为什么呢?说原来也特别想要儿子,还被人嘲笑就生了俩闺女。但是后来发现了,现在养老也不能靠子女,反而都得给他们点,这姑爷吧,你给他一点儿他特高兴,这儿子媳妇你给他多少,他都觉得应该。

所以还是闺女好。还有他说他要一直带着岳母,因为觉得心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发现老婆岳母都跟他一样,到上海这边后身体状态特别好。我问他「未来心愿」,50多岁的大哥像年轻人一样笑了,说想当「新上海人」,拼命干几年,找个机会把廊坊的房子给卖了,将来在上海周边,比如松江这种地方买个小房子养老,到 60 多岁了边干点活,边带着老婆和岳母还可以在周边转一转。

写完这个故事,我是真的哭了,也觉得这一段的抑郁都得到了一些治愈。

你发现没有,这个故事里没有抱怨。看上去是一段波澜不惊的平铺直叙,但是你可以想见其中艰苦:

一个初中文化的农民到廊坊到北京的时候吃了多少苦?到开个工厂会要经历多少事?厂子有碰上治理污染,被迫卖出,然后40多重新找工作去做滴滴司机,完了做司机还碰到疫情,没活干,50多又沪漂。

但是他没有抱怨,只有一种本能的,朴素的追求更好生活的情感和力量,在推动着他毫不迟疑的前行

我不知道你们什么感受,但是我自己的确被这个故事治愈了很多,也决定不再陷入太多知识分子的情绪中,而是以一个普通社会人的姿态,投入每天的琐碎的生活,去前行,去努力创造一个好点的微观环境,起码让我周围的人可以活得更好点。

那天正好和王立铭老师聊天,发现他跟我一样,也在想努力挣脱知识分子那种,面对失序世界的彷徨和痛苦。我们互相打了一下气,我跟他说,不管是金融资本投资还是人力资本投资上,我决定做一个「理性的乐观主义者」。

所谓理性,就是面对一个变动的大时代,尽量不带太多的预设去观察和思考,也不盲从于任何预设或者直线型的结论,而是行动。

开句玩笑说,你担心打仗,可以回咱们农村老家去盖个抗震房子,挖个防空洞,存点黄金、清水、粮食和罐头。或者给娃买个保险,存好学费。这都是理性。

那乐观是什么意思呢?乐观就是相信和下注自己国家,因为你别无选择。回头看历史,我们会意识到,当你黄皮肤、黑眼珠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时候,很多事情都已经别无选择。

比如这次俄罗斯人私人财产被冻结,这些事情对很多高净值人群是有冲击的,再回想历史,二战期间,好多美国的日裔是被关进集中营的,不要说没收财产了,这是连人身安全都没有的。

除了金融投资,职业生涯,创业创新,这些不也都是投资吗?是对自己人生的投资。当全球化,互联网带来分权,自由,去中心化的面纱被调开后,我们会发现,这些投资本质上都是对时代、对国家的下注。李录有段话说的特别好,他说:

「投资的核心就是对未来的预测。投资某个国家的企业确实需要对这个国家本身有基本的认知,包括对这个国家历史和未来趋势的洞察。这一点在经济下行的时期尤其会受到考验。」

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金融投资也罢,尤其人生投资,你面临的第一个约束就是国家,这甚至不是一道选择题。

爱这个国家,爱这片土地,对这个国家的增长保持乐观是必选项。

所以我想明白了,我不需要对失序世界感到特别迷惘,我需要选择乐观,只有朴素的乐观,我们才能更好的走下去。

每个普通人也许都会,都应该怀有这样的乐观。

当然,作为普通人,我们大多都爱这个国家,爱这片土地,爱这个社会,是爱得朴素,也爱得卑微。但也希望能被爱。

这可能需要我们每个人设身处地的想想我们的角色,基层工作人员?政府公务员?企业主?媒体人?

实际上,我们的任何政策制定、决议、执行,或者我们的任何舆论影响、任何管理决策......你的对象都是不是冰冷的「他们、她们」,而是别人的父母妻儿,兄弟姊妹,就像我们是别人的父母妻儿,兄弟姊妹一样。

当我们每个人都怀着这样心态的时候,在一个注定不平静的大时代里,一个社会也许会多点平和,少点撕扯。

我今天跟团队小伙伴说,现在我没有太大心愿,希望团队小朋友能成长得快一点,收入能跳一点。如果我的课程能让周边的人,100个人里哪怕一个少掉一点点坑,或者说少走一点点弯路,100句话里有一句对人有点用,觉得就够了。

大时代里做一个温和的小叙事。因为只有这样子,这个社会才会向着更良性的方向发展。

不要希望历史走弯路,要知道,历史的哪怕一步弯路,都是我们普通人的半世,一生

在2022年接下来的9个多月中, 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平安,健康,也希望我们的市场和政策能够更加的稳健,积极。

恭喜大家,距离春节还有12个工作日!

今年,大家都收到了多少年终奖呀~~~

(今日内容预告——娃哈哈准备了6亿年终奖!)

1、阿里新一轮组织部晋升 共涉及37人

1月13日,阿里巴巴在内网发布了新一轮组织部晋升名单,涉及所有晋升到级别为P10、M6(副总裁)、M7的中高级管理者,一共涉及37人。其中升任为M7的高管仅两人,分别是菜鸟总裁万霖和集团副CFO徐宏。其中值得的是张凯夫、李博和王桂馨的晋升,三人负责的都是阿里的重点业务。高德在5年前推出的聚合打车业务,就是由王桂馨带领团队一手打造的,如今已经发展为共享出行领域的第二大打车平台。

2、淘宝增设“节假日一键打烊”工具

据悉,淘宝上线了号称一键打烊,不下架,不降权的“节假日一键打烊”工具,预计于1月12日开放。商家开启“一键打烊”,将自动生成官方提示,标明商家的打烊时间,商品可自由设置为可下单但延迟发货,或不可下单但商品可见(开发中);同时消费者在下单界面,也会收到商家发货时间的提醒。根据官方规则,商家发货只要符合设置的日期,消费者对发货相关的异议,投诉均不成立,不影响店铺信用评级。(卖家)

3、淘宝官方艺术平台 “有隐”正式公布

日前,在第四届中国新品消费盛典上,天猫小黑盒正式官宣HeyDesign升级为淘宝官方艺术平台——“有隐”。未来,“有隐”将帮助超100名艺术优质商家或艺术家入驻,打造国内线上一流艺术平台。对此,2021年5月,天猫小黑盒HeyDesign项目应运而生。数月前,HeyDesign盒子艺术馆项目正式成立,天猫小黑盒携手Alibaba Design为消费者带来上千款艺术尖货、艺术家首发、设计师单品。

4、菜鸟春节保障300城照常收货3亿补贴直接发给一线员工

日前,菜鸟公布春节物流保障措施:春节期间,菜鸟将依托国内外自建自营的物流体系,保障全国300城的淘宝天猫消费者照常收货。

为此,菜鸟将创纪录的在春节期间投入15万员工,这些一线劳动者分布在菜鸟在全国的仓储配送网络、制造业产地仓、菜鸟驿站,以及全球跨境保税仓、海外仓等,为海内外消费者网购年货提供物流保障。其中菜鸟驿站将有超过10万人春节值守。菜鸟将投入超过3亿元的激励补贴,直接发放给值守的菜鸟一线产业员工,激励范围包括菜鸟海内外仓储运营、配送员工,以及菜鸟驿站的站长和一线小哥。

1、企业活跃用户数超.cn,我们会尊重您的决定并当天作出删除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拼团赚钱的背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