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through some game concepts怎么翻译?

第一讲中国翻译史、翻译的性质、标准、目的和要求

1. 东汉—唐宋:第一次高潮

2.明末清初——第二次高潮

3. 五四以前——第三次高潮

4. 五四运动之后——第四次高潮

5. 1978改革开放后—第五次高潮

四、翻译课的目的和对译者的要求

中国的翻译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出现过的翻译高潮大致也有五次。

1. 东汉—唐宋:第一次高潮

中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

由于佛经的翻译,使“佛经”和“论”两种文体进入汉语。

天竺人,东晋时来华,译经300多卷。

一改过去音译的弱点,主张意译,并倡导译者署名。

他的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表达了原作之神情,为我国的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真谛(Paramartha/Gunarata 499--569)

印度佛教学者,南北朝时来华,译了49部经。

著有《摄大乘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的影响。

唐朝人,于628年去印度求经,17年后回国,主持译场,19年译出75部佛经。

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是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文的中国人。

他的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直到今天仍有意义。

主张音译,其音译为主的翻译方法对于固定和传播佛教词语和概念以及印度语言文化于中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2.明末清初——第二次高潮

西方科技著作的汉译: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合作翻译的欧几里《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

中国典籍的西译:利玛窦最早将“四书”译成拉丁文。中国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意大利和法国传教士的翻译与介绍,先后有了拉丁文和法文译本,流传到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

3. 五四以前——第三次高潮

对西方政治、哲学和文学作品的翻译。

代表人物——严复、林纾

严复译了《天演论》,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要义,激励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khepri concepts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