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人的大脑有装监控芯片吗?

  本文介绍了冬奥会运用的AI科技技术。

科技全方位覆盖冬奥会赛事筹备、运行,AI、机器人、云计算立大功。

  当中国运动员谷爱凌在十几层楼高的冰雪跳台上完成高难度动作时,相信不少观众都为她捏了一把汗。近日,她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女子比赛中成功夺冠,与此同时,冰雪运动员装备中的冬奥“黑科技”也被扒了出来。

  一个看似普通的防护头盔,其实重量只有700g,但却有超高的抗冲击变形能力,这背后用到了航天科技中的材料和设计技术。

  中国科技除了为中国队增加助力之外,也为外国运动员提供了周到的服务,包括外国运动员在vlog中赞不绝口的北京冬奥村里面的智能床、防疫机器人、餐饮机器人等等,以及很多人看不到的数字孪生、云转播等技术,难怪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都说北京冬奥会是一届史无前例的冬奥会,还希望北京冬奥会科技能够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通过阿里云全息舱给媒体工作人员拜年

  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开始,我们就看到人工智能(AI)、5G、AR、裸眼3D和云等多种科技成果带给观众震撼体验。

  现在,北京冬奥会的科技彩蛋继续被一一打开。具体在各种冬奥会场景中,中国的智能科技是如何赋能北京冬奥会顺利运行,并收获众多好评的呢?智东西带你一文看尽。

  01. AI动捕兼顾裁判和教练,智能方舱护航

  本届冬奥会共有7大项,109小项的比赛项目,不少是高难度、高危险系数的比赛,那么在这些项目的比赛和训练过程中,有哪些智能科技为参加冬奥会的冰雪运动员保驾护航呢?

  1、AI、高速摄像机等辅助裁判快速公正判断

  在一些冬奥会项目比赛中,仅凭裁判肉眼进行评判,裁决结果可能会有存在争议、甚至误判的情况出现,北京冬奥会上通过越野滑雪辅助裁判系统、智能摄像机来进行智能捕捉,辅助判断。

  像刚刚中国队夺得两金的短道速滑比赛中,运动员运动速度极快,裁判回看视频后作出了公正的裁决。这个公正裁决的一部分功劳最开始被网友们记在一台名字叫做“猎豹”的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身上,全网掀起谢谢“猎豹”热潮,后来又有网友说,短道速滑比赛场地首都体育馆中安装的是40台4K摄像机阵列和3台8K VR相机。

▲网友热评冬奥比赛中的摄像机(来源:微博)

  其实这两类摄像机都是用于赛事直播、转播,并不用于裁决,央视总台技术局转播二部特种设备科负责人赵伟澄清说,短道速滑比赛中采用的是独立的仲裁摄像系统。仲裁摄像系统大多包括多机位视频记录和慢动作重放系统,通过固定摄像机精准拍摄记录每一圈或者每个运动员的比赛信息,可以以慢动作模式详细分析运动员的每个动作。

▲短道速滑比赛中裁判通过回放进行裁决(来源:咪咕视频)

  不过网友们提到的名字叫“猎豹”的摄像机也不一般。该摄像机系统由陀螺仪轨道车和360米长的U型轨道组成,其设计标准是时速约90公里,超过顶尖运动员的70公里/小时的运动速度,可以实时跟踪运动员的位置和将运动员的精彩运动瞬间分切成一帧一帧的画面。这样观众也能看清运动员的很多高速动作背后的细节了。

▲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来源:央视)

  2、AI还能当教练

  体育训练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AI技术,像之前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备战过程中,跳水队等中国运动员代表队就用到了AI来辅助训练。此次北京冬奥会,这些智能科技应用得更加广泛了。

  例如在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等多支国家队备战中,国家队示范应用了专门为北京冬奥会研制的雪上技巧类项目多模态生物力学快速反馈系统。

▲AI辅助训练系统(来源:上海体育学院)

  该系统运用AI无干扰三维动作捕捉、超宽带精准定位测试、北斗导航、高速运动自动跟拍机器人、无人机摄影等多项技术,对运动员的助滑、起跳、飞行和落地的姿态进行系统分析,精确测算起跳高度等指标,为教练和运动员调整训练方案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中国国家队备战中还使用到了个性化大数据库分析与诊断系统。该系统通过建立包括形态、机能、身体/心理素质等特点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冠军模型,来辅助运动员进行技能增强训练。

  3、智能移动方舱30秒生成诊断报告

  冬奥会的许多比赛项目危险系数大,例如短道速滑、自由滑雪大跳台等,需要准备快速医疗救援装备以应对不时之需。

  这些智能医药设备包括智能移动方舱、5G救护车等等。

  智能移动方舱面积不到20平米,配备便携式智能心肺复苏机、心电监护仪、卧式锥形束CT、冻伤面部数据采集系统等用于冻伤及颌面创伤现场诊治的关键整体化设备,同时内置两个重要的系统平台,一个是基于医疗大数据和AI的智能化诊疗平台,另一个是基于5G网络和语音智能提示技术的专家远程审核网络平台,CT影像从导入到生成报告只需30秒,显著提高冬奥会现场救治水平。

▲智能移动方舱(来源: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北京急救中心为冬奥会每个比赛场馆至少配备了1辆5G救护车和不固定数量的其他急救车辆,其中5G救护车可以在急救医生进行现场救治时,将诊疗数据和影像直接传输至定点医院,通过救护车指挥部的视频通信,实现“上车即入院”,提高急救效率。

  北京冬奥会还用到了一个非常小巧的可穿戴设备:体温贴,用来帮助实现智能防疫,看上去像创可贴,但实际上是内置芯片的无线电子测温计。体温贴使用方法是直接贴在腋下或上臂,便于场馆工作人员随身携带。

▲智能体温贴(来源:中国青年报)

  体温贴与手机App绑定,可远程上传测量到的体温,定时采集冬奥会场馆内工作人员的体温数据,一旦超过37.3℃,就会自动通知防疫人员。此外,体温贴专门增加了考勤出入和定位功能,提高疫情防控效率。

  4、辅助驾驶提升出行安全,AR来给运动员导航

  在张家口的冬奥村、国家速滑馆、鸟巢等场馆中,北京冬奥会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可以体验精准的AR导航,通过手机App和摄像头识别周围环境锁定位置,输入目的地后,使用者跟随显示的AR虚拟箭头,就可以顺利找到想去的冬奥村的其他地点。这些导航应用背后是我们我们熟知的AI企业商汤、旷视。

  另外,本次北京冬奥会也应用了非常多的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技术,像火炬传递阶段,不仅有机器人来传递火炬,还有一段路程是自动驾驶汽车来负责火炬传递的。

  一些冬奥村内的大巴上也装上了英特尔子公司Mobileye辅助驾驶系统,通过计算机视觉等AI技术,为驾驶大巴的司机提供预警提醒。

  北京冬奥会的观赛体验也是跟以往有很多突破,受疫情影响,很多观众不能到现场来观看比赛,如何为全球数亿观众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成为北京冬奥组委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1、各家AI虚拟主播齐上阵

  本次北京冬奥会也会通过更多智能技术来覆盖更多的群体和提供更周到的服务。

  比如,为了让听障观众更好的观看北京冬奥会比赛,各官方媒体平台上线了各种手语播报数字人,为听障人群提供智能化的手语生成服务,像央视频里面有腾讯3D手语数智人“聆语”、央视新闻里有联合百度智能云推出的AI手语主播等。

▲腾讯3D手语数智人“聆语”

  中国天气WAP华为站、张家口气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则上线了一位专职天气AI虚拟主播“冯小殊”。因为与夏季奥运会相比,冬季奥运会的赛程安排、观赛服务等与气象条件联系更密切,更离不开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

▲专职天气AI虚拟主播“冯小殊”

  “冯小殊”面容表情、肢体动作都很自然,看上去与真人十分相似,该AI虚拟主播背后依托的是小冰框架数字孪生虚拟人技术。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冯小殊”将持续播报“冬奥公众观赛气象指数”,为公众健康、安全观赛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2、360度自由选择观看视角

  在冬奥会的部分比赛中,观众还能体验到360°的自由视角观看比赛。通过使用冰雪项目交互式多维观赛体验等技术,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视、VR设备等自由选择观看比赛的视角,拥有更沉浸式的观赛体验。

  这个技术的实现与上面提到的首都体育馆中设置的40台4K摄像机阵列和3台8KVR相机是分不开的。这些摄像机不仅可以精准捕捉运动员的动作细节,同时,还能实现让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观看运动员比赛的角度,以及体验“子弹时间”的观看特效。

▲首都体育馆内的摄像机阵列

  从现场图像数据采集到观众实现自由视点的观看体验,这背后的冰雪项目交互式多维观赛体验技术集成了端到端一系列的技术突破,例如VR/360°节目拍摄、内容生成、8K视频流高效编解码、自适应传输和交互式VR呈现等关键技术。

  除了看得更全之外,不少观众还希望看得更懂,在昨天的比赛中,谷爱凌完成了破纪录的偏轴转体两周1620度,这个动作观众用肉眼是比较难看清每个细节的。百度智能云的3D+AI技术——“时空定格”技术通过对运动员进行量化分析,并把高速连续动作定格到3D空间,帮观众能一秒看清了谷爱凌夺冠瞬间的逆天动作。

▲3D+AI分析谷爱凌逆天动作

  3、首次全4K云转播,转播效率明显提高

  因为疫情原因,大部分人观看北京冬奥会的各项比赛只能通过转播来观看,转播质量尤为关键。

  本次北京冬奥会的核心信息系统全部运行在阿里云上,为实现云转播技术做好了铺垫,这也是奥运历史上首次通过云技术进行全4K转播,不再仅仅依靠卫星传输技术。

▲工程师在冬奥赛场做云转播等技术调试

  传统制作播放技术必须到实地的场景中进行,通过云转播技术,赛事的转播拆成了三个环节,分别是前端的信号采集、云端的编辑处理,以及最后的导播制作环节。这样降低了转播的成本,同时提高了转播制作团队的制作效率,让很多赛事播报更迅速,花样也更多了,从而带给观众更多样的体验。

  在冬奥会云转播服务中,中国联通提供了包括5G通信等在内的多种技术支持。

  除了大家已经比较熟悉的转播车、演播室之外,本次冬奥会还将5G超高清演播室搬上了时速350公里的冬奥“复兴号”高铁。

  这个5G超高清演播室由一节列车车厢改造而成,工作人员在里面可以完成多方连线、虚拟制作等节目演播工作。制作完成的视频会通过车载终端以5G方式发送到沿途基站,进而转发到央视总台,为观众提供4K直播、转播。

  03. 智能床、机器人大厨

  运动员生活被照顾妥妥的

  根据北京冬奥组委官方数据,从2022年1月23日到2月8日,机场入境的运动员及随队官员共5869人,其他利益相关方7166人,如何服务好这些闭环管理的北京冬奥会涉奥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并不容易。

  其实,北京冬奥组委早已准备好了各种“黑科技”来保障冬奥会顺利举办。

  1、不止智能床可以夸,智能家居让运动员居住更舒适

  带闹钟推醒服务的智能床可以说是冬奥会“黑科技”里面的最热话题之一,美国雪橇运动员萨默·布里彻专门拍了视频向粉丝分享入住冬奥村的激动心情和看到令她惊奇的智能床,这个分享火速成为微博等国内媒体平台的热搜。

  她在视频中展示了智能床可以用遥控器调节角度,特别是零重力模式非常舒服。其实,智能床除了可用遥控器调节外,还能自动调节。如果运动员睡觉的时候姿势不对,出现打鼾,智能床可以自动调节床头高度,为运动员提供更舒适的睡眠体验。

  并且,运动员还可以通过App设置闹钟,控制智能床定时起降,叫醒自己。

  除了智能床之外,每个运动员的房间都配备了智能门锁,运动员可以通过指纹、密码或者刷卡开门。房间内还装有智能控制器,有智能温度调节系统、智能红外感应、可视对讲、智能窗帘等十多种功能。同时,北京冬奥村公寓里面的智慧照明系统会学习记忆用户使用习惯,实现AI控制管理,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则基于用户行为节能算法等技术,实现促进高耗能设备错峰使用。

  为防止疫情扩散,运动员公寓楼用多式联运空调系统替代了中央空调系统,对每个房间内的温度进行单独控制,系统控制面板能显示PM2.5和某些化合物的含量等空气质量数值,一旦超标,就会自动启动空气净化系统或新风系统。

  2、便携翻译器让语言沟通无障碍,还有无障碍出行提醒

  北京冬奥会不仅追求更安全,还希望更贴心。因为参赛运动员来自全球各国,语言不同,为了方便沟通,北京冬奥组委会和科大讯飞合作进行信息无障碍沟通技术的落地部署,通过冬奥统一的公众服务App“冬奥通”、冬奥便携式翻译设备、智能问答设备、信息发布系统等,为运动员等各国参赛人员提供语音转换和翻译服务。

▲科大讯飞语音翻译设备

  冬奥村也进行了相应的无障碍设施智能化升级,像北京冬奥村部署有智能运维管理平台,需要无障碍设施的人可以通过应用快速查看无障碍卫生间、坡道等设施信息,并收到推送的最优满足无障碍需求的路线提醒。

  3、机器人是大厨,大餐还能“从天而降”

  中国的美食世界闻名,而这次令人惊叹的除了各种美食,还有负责掌勺的各位大厨。

  在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智慧餐厅里,媒体工作人员坐在餐桌旁,扫码点个餐,就可以坐等上菜了。而负责快速完成美食制作则是各种机器人,有机器人负责炒菜,有机器人负责做煲仔饭,想吃中餐或者西餐都可以。该智慧餐厅主要是碧桂园千玺机器人集团来负责改造完成的。

  等机器人做好饭之后,你也不用起身去取餐,而是等着大餐“从天而降”,送餐机器人会利用空中的云轨传送系统将饭菜送到点餐人所在的位置。

▲云轨系统送餐(来源:环球时报)

  如果想来点饮品的话,智慧餐厅中还有猎户星空的智能咖啡机器人大白机器人,4分钟就能做好一杯“手冲咖啡”。

▲北京冬奥会中用到的智能咖啡机机器人“大白”

  智能调酒机器人也毫不逊色,3-5分钟就可以制作出一杯好看好喝的鸡尾酒。

  另外,为了保证北京冬奥会中的食品安全,北京冬奥组委还用上了中国自研的超微型可信芯片,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了北京冬奥食品安全保障平台。

  4、防控疫情,机器人成“排头兵”

  疫情一直是全国以及全球人民都在关注的重要热点,北京冬奥会在筹备举办过程中也相当重视这一点,除了闭环管理之外,还专门有多项智能化的设施来实现更好的疫情防控。

  跟随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引导,当北京冬奥会运动员及相关人员到达冬奥村后,他们首先会遇到承担智能防疫工作的智能安全服务机器人。进入人员只用刷有效的身份证件,戴着口罩,就可以快速实现身份识别、智能测温、核酸、疫苗等8个环节的信息查验环节。

  进入冬奥村后,在各代表团注册、安检的代表团接待中心还会有接待机器人,机器人会引导运动员来到验证点或行李寄存处。等核验证件无误后,运动员就可以办理入住手续了,相关负责人提到接待机器人的使用也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疫情防控。

  走进北京冬奥会场馆,运动员还能看到其他机器人的身影,例如提醒场馆内人员佩戴好口罩的巡检机器人,同时这个机器人也能提供手部消毒服务。

▲巡检机器人(来源:加拿大广播公司体育频道)

  还有一些专职消毒的机器人是在场馆中默默地工作,例如五棵松体育中心使用有雾化消毒机器人,它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36平方米的空间消毒工作,通过App发布指令,指定机器人的消毒区域,管控消毒时间,将场馆消毒可视化、可追踪溯源化。其实,平时我们在很多火车站、机场、园区就已经见过这些消毒机器人了,现在冬奥会直接使用了这些比较成熟的消毒机器人用于防疫。

▲布科思消毒机器人(来源:中新网)

  此外,因为疫情防控的要求,北京冬奥会的全部场馆是闭环管理,根据防疫要求分为污染区、缓冲区和洁净区,智能物流机器人在缓冲区内承担大件物品运送工作,最高承重300kg,减少人员的跨区域流动。

  5、用VR体验航天潜水,还有3D模拟滑雪

  在北京冬奥村占地1000平方米的娱乐中心,运动员除了可以玩台球等传统娱乐设施之外,还可以尽情体验VR设施,包括载人航天模拟和载人深海探索模拟,获得上天入海的感受。

▲载人航天模拟和载人深海探索模拟体验设备

  此外,娱乐中心还有3D模拟滑雪机,让玩家仿佛真的在雪地中,实现沉浸式观赛和参赛。

  04. 冬奥数字新基建:

  从数字孪生场馆到能源大脑

  看完了冬奥会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黑科技”之后,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探究北京冬奥会顺利开幕和运营背后的各项智能科技。

  本次北京冬奥会共分为北京、延庆和张家口3个赛区,共25个场馆,其中有10个是原有场馆。在这25个场馆的改造或建设中,智能科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除此之外,冬奥会的整体运营、指挥、安保、医疗、气象、交通、服务等多个关键场景中智能科技的身影同样频频出现。

  1、数字孪生助力冬奥场馆运行

  我们先来看看各个场馆建设或改造过程中用到的智能技术。

  北京冬奥组委会在完成各场馆物理实体建设的同时,还将所有场馆进行了智慧化的升级,主要是建设数字孪生的奥运场馆等场馆智能化改造以及核心信息系统全面“上云”。

  以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为例,“智慧化”建设几乎覆盖了“冰丝带”赛前建设、赛事保障和赛后利用整个的生命周期。

  赛前工程建设阶段,负责单位通过建筑数字信息BIM系统、机器人技术等顺利完成了预期设计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幕墙系统等建设难题。

  国家速滑馆还拥有一个“超级大脑”——智慧集成和数字孪生平台。通过接入36个系统,近10万点数据,这个“超级大脑”可以自动调节场馆内的空气、照明设施。

  工作人员通过这个数字孪生系统,可以高效地进行公共安防、设备监控、能源优化等操作。

▲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北京冬奥组委会还曾说过,本届北京冬奥会的核心系统会全面“上云”,包括冬奥会最核心的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运动员抵达、医疗、食宿、交通等的信息系统都会迁移至阿里云上,由云计算、云数据中心代替传统的IT机房。

  2、“能源大脑”保障电力供应和使用

  电力保障也是北京冬奥会运行保障中的重要一环,北京冬奥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通过运用数字孪生、知识图谱、智能语音等技术,可实时、全景式监控场馆内电力情况。

  另外,冬奥场馆内的能源管控中心能够实时监测场馆中电、气、水、热等能源的使用情况,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完成建筑能耗、碳排放监测等的可视化管理,进而减少能源消耗。

  冬奥场馆内还部署有智能建筑操作系统。该系统基于5G和AI等技术,可实现整个冬奥村的实时态势全面感知。

  3、5G、MR等保障冬奥通信顺畅

  北京冬奥会期间,5G信号将覆盖所有场馆和场馆之间的连接道路,除了5G覆盖之外,北京冬奥会还有专门的冬奥通信技术运行指挥中心保证冬奥会的通信顺畅。

  冬奥通信技术运行指挥中心是由中国联通负责建设的。通过冬奥通信综合监控系统、综合故障调度系统和网络数字运营平台三套系统,相关人员可以对3大赛区全部奥运场馆及设施的通信信息网络,实现统一监控、调度、响应和服务。

  此外,中国联通还运用到了一些其他智能化手段保证通信运行,例如二维码标注相关通信设备,以便于技术人员精准定位;以及MR数字化场馆监控技术,让技术专家可以远程指导现场工程师完成故障排查和设备维修。

▲北京冬奥会的冬奥通信运行指挥中心的监控大屏

  4、精准预报,智慧气象来帮忙

  北京冬奥会还有精准气象预报系统,为北京冬奥会各项山地雪上赛事顺利举办提供了科技方面的支撑,通过数值天气预报、AI、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超精细“复杂山地+超大城市”一体化冬奥气象综合监测,精准预报程度可以达到“分钟级、百米级”。

▲北京冬奥会冬奥现场气象服务系统

  5、智慧安防保障人员安全

  另外,根据《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岩土构筑物灾害早期识别及自动预警系统是保证赛事顺利进行的另一套智能系统,基于航空航天遥感、远程激光测振、微芯传感等技术,可以实现秒级应急响应、险情提前预警。

  北京冬奥会的开放场地除了要考虑气象和地理环境问题之外,安保也是相当重要的。虚拟的“智慧围栏”就派上了用场,通过赛场监控和智能移动哨兵车,对环境复杂,区域广袤的雪场进行监测和智能研判,保证冬奥赛场和参赛人员的安全。

  05. 结语:科技冬奥背后是科技中国

  科技冬奥实现背后有大量中国科技研发攻关,为了支撑北京冬奥顺利举办,科技部和北京冬奥组委等相关部门从2018年起就开始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从冬奥会的各类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成果已经应用到了北京冬奥会的各个方面。此外,根据《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多项智能科技还会在冬奥会结束后,在社会上开展复用推广。

  北京冬奥会上展示出的这些AI、VR、AR、云计算等智能科技,其实是中国智能科技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也展现出了中国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即墨:数字化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

■即墨智慧水利平台远程监控全区水库运行情况。

数字化浪潮奔涌而来,激荡着产业转型和创新活力。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山东省提出要“以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线,以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为着力点,一体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青岛市把整座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强化数字技术系统集成、整体应用,协同推进经济、生活、治理等各领域的整体转型,促进城市发展、治理、运行效能整体提升。

于即墨而言,数字化改革,正是这座城市智慧构想的生动呈现: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培育富有活力的数字经济,构建智慧便民的数字社会,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以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多个智能化数字化项目改造。

治理高效,城市运行装上“智慧大脑”

7月底,台风“烟花”过境,给省内多地带来大风降雨。因管理着墨水河、龙泉河及流经城区的各个支流的防汛工作,以往这个时候,是即墨区住建局排水和河道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张春霞最为紧张的时刻。但今年,除了枕戈待旦、全力备战外,张春霞又多了份自信。

这份自信来自城区河道智慧管理信息平台。“平台将GIS地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智能控制运用于城区防汛、污水处理等五大领域,构建起数字化河道管理系统。”张春霞介绍说,系统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将闸坝状态数据、感知设备采集的液位数据、防汛物资储备数据、城市积水点数据、管道监测实时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实现对闸坝定水位、定流量控制,并进行预警告警提示。“工作人员坐在大屏前,即可远程控制闸门。”

智慧河道是即墨区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缩影。该区聚焦城市运行痛点难点问题,以数字化手段赋能社会治理,加快搭建区城市云脑智慧中枢,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和功能品质。

——围绕智慧“天网”,融合智慧视频大数据平台,接入人像识别、AR全景等前端监控设备。目前,累计建成各类视频监控1.03万路,通过数字助力、科技赋能,打造城市数字“天网”,有效提升社会治安水平。

——围绕智慧水利,构建供水管网检测调度、农村饮用水远程抄表缴费、汛情实时监控等数字化应用系统,不断提升水利智慧化管理效能。

——围绕数字城管,通过非接触执法、自动抓拍等举措,实现了对城市管理的全领域覆盖、全时段监管,今年市民投诉量下降39%;该平台入选全省城市品质提升试点项目,被确定为住建部2021年智慧城管现场会观摩项目。

——围绕智慧城建,AI智能助力渣土车运输管控,即时锁定违法行为,实时依法处置,违规车辆从每周813台降至个位数;无人机智能巡检违建、扬尘,巡查范围已覆盖全区150余处在建工地,城市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即墨数字城管以大型无人机航拍,构建“地面巡查+空中巡检”立体全方位智能巡检系统。

工业赋能,做大高质量发展“蛋糕”

当数字化改革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从大数据到物联网,从人工智能到5G应用……即墨本是传统商贸名城,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纺织服装、机械加工一度成为支柱产业。而今,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即墨聚力抓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持续深耕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改革正加速勾勒即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70天完成厂房封顶,9个月实现通线,即墨区北安街道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内,青岛惠科6英寸晶圆半导体项目投产半年时间,月产能就跃升到3万片,不仅填补了全省集成电路产业空白,满产后还将成为国内最大的新型功率器件生产基地。

“每个月产能都上一个台阶,现在24小时生产,订单满满的。”青岛惠科微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泽伟说。

两年前,即墨没有一家集成电路企业。从0到1,无疑是最难的。如何破冰?即墨区把新一代信息技术确定为重点突破的新兴产业,开展靶向招商。

两年时间,集成电路产业已落地重点企业7家,除了惠科,泰睿思微电子今年新建SAP等数字化系统,实现产线智能化、办公自动化,月产能增加到3.3亿颗,与小米、OPPO、VIVO等国内知名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此外,人工智能产业已聚集重点企业10余家。其中,创新奇智跻身中国独角兽榜单,成为青岛首个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影创即墨”智能眼镜显示芯片和镜片实现量产,成为我国第一条、世界第三条混合现实智能眼镜显示芯片和镜片量产线。大数据产业聚集伟东云教育、山东易华录、容商天下、盈智科技等重点大数据平台和项目10余个。数字产业化实现了快速集聚和发展。

数字化改革与产业深度融合,除了提升增量,还要升级存量。这方面,工业互联网被认为是关键力量。

让机器人“生”出一颗“匠心”,把人工智能“炼”成火眼金睛……今天的智慧工厂,已经不是车间里有几个机器人那么简单,那些熟悉的岗位上,正悄然发生着惊人巨变。

青岛汽车产业新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涂装车间,能效管控系统完成空调分区差异性控制、前处理分时分区自动启动、烘干炉多级调控、照明系统智能化改造;预测性维修平台实现280个重点电机振动值、温度多维度监测及预测性维修和135台机器人电机扭矩监控预警;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流程标准化,数据共享、闭环管理和智能业务分析等功能……

变化的背后蕴藏着诱人的数字红利:2020年以来,得益于数字化自主应用,该公司涂装车间降低能源费用300万元/年,关键设备停台下降30%,工作效率提升20%以上。在日前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汽车智能制造技术中心的评选中,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涂装车间成功认证为“2021中国汽车行业标杆数字化车间”。

向东两公里,一汽解放也亲历着5G带来的技术革命。机械手臂在5G网络的指令下精准熟练操作,采用5G+3D机器视觉检测,每条产线减少12名工人,检测效率提升35%;AGV借助5G网络实现高速率、高可靠、低延时的传输;AI智能摄像机采集工位人员实时操作画面,算法服务器判断员工操作和行为是否合规,通过声音和画面提醒员工,降低80%安全事故……

“依托产业基础优势,即墨将工业互联网赋能作为推进产业数字化的重要抓手,持续拓展数字经济的应用场景。”即墨区工业互联网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还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融合共赢体作用,组建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联盟,推动十大“双跨”平台与企业结对实施工业互联网改造,组织头部服务商和专家组量身定制改造方案,打造智能化改造示范企业。全区已累计完成企业工业互联网改造339家,被工信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互联网+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青深学会即墨行暨数字化转型即墨论坛上,与会专家研讨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

数字惠民,让数据“多跑路”

55个楼座,192个单元,2028户住户,6500余名居民……这是即墨区通济街道即发阳光城社区主任于峰给出的数据。

人多,车多,矛盾风险自然就多。“管理社区,服务居民,仅了解这些数据是完全不够的。所以我们建设了综合大数据分析平台、预警安防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结合手机APP,实现社区智慧管理、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周边。”于峰说,凭借社区的智慧化管理,该社区与另外3个社区日前入选了首批省级智慧社区。

数字发展之利,重在造福于民。即墨区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大力推进民生领域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社区”“智慧养老”等22个智慧化案例,以数字赋能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推行便捷高效掌上办事,完成“爱山东·青e办”即墨分厅APP建设,今年整合接入各类服务事项558项,打造5个亮点应用及“即墨商事经贸”便民服务专区。其中,4月份在全省率先推出“白话版办事指南”,首批7个领域202项白话版办事指南上线,使企业和群众办事“秒懂”。实施精准惠民教育养老,开展混合现实、虚拟现实实验室建设试点,10月份将完成1496个教室多媒体设备更新。建设“互联网医院”,今年在全区二级以上医院上线互联网医院,提供线上诊疗缴费、线下药品配送等服务。开发“医保掌上通”系统,实现意外伤害复审、门诊大病申请、门诊统筹签约变更等业务“不见面”办理,大大减轻群众跑腿难问题,今年已受理3367人次。

这仅仅是群众可感受到的“小变化”,而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更多的数据正在部门间悄然涌动,推动着流程再造、制度重塑、政策创新。

围绕网上审批,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全市率先启用“青岛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与“青岛市社会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上半年34个部门的1000余个审批事项上线运行,207个项目通过审批管理平台进行报建审批,实现了群众少跑腿、审批更透明。

■泰睿思微电子芯片封测车间。

新基建,夯实数字化转型“底座”

风起于青萍之末。数字化改革是一场技术变革,离不开5G基站、云计算中心等数字化“底座”的基础支撑。

今年6月,即墨云计算中心启用,市场监管、水利、消防、社会治理等9个重点部门业务项目“上云”。全区建成5G基站1038处,实现主城区全覆盖,目前已开通913处,今年530余处新建站点已完成分布规划。基于5G的智慧航运应用示范项目获评山东省5G试点示范项目名单,田横岛成为中国北方首个开通5G网络的海岛。

除了硬件的提升,数字化改革更是一场认知和思维的革命,离不开顶格推进、统筹谋划的顶层设计。为此,即墨重点对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进行优化调整,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顶格研究推进。

5月19日,举办2021青深学会即墨行暨数字化转型即墨论坛,探索经济、生活、治理等领域数字化的生动实践。

5月28日,青岛创新奇智联合创始人、CEO徐辉走上即墨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的讲台,分享他对数字化建设的认识。台下,除了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外,会议扩大到镇街、部门“一把手”。这正体现了“数字化改革没有局外人”的思维逻辑。

7月10日,以“数字引领创新驱动”为主题的中国(青岛)数字经济发展高峰论坛在即墨举行,为即墨数字经济发展再添新载体。

改革永无止境,发展未有穷期。7月,即墨又研究出台了《数字即墨建设实施方案》《数字即墨2021年行动方案》,从加快发展新一代数字设施,大力统筹“智慧城市”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16项措施,勾画出即墨数字化改革的蓝图。

把握机遇,洞见未来。即墨这座城市的智慧构想,在数字化改革的推动下让人充满期待。(梁之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子里可以装入芯片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