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緌”字打不出简体?在语文书上为什么是简体?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古诗鉴赏训练52题[参考答案]

1、A(“遗篇”指《观沧海》一诗。)

2、B(A项中,“灞涘”指霸陵而非河阳,“京县”指洛阳而非长安;C项中,“佳期”指还乡之期,这两句诗写作者想到还乡无期,心中充满惆怅,泪珠像雪珠一样散落下来;D项中的两句诗抒怀归之情。这三项皆误,只有B正确。)

3、D(这首诗写后人的苛责无损于四杰的万古流传。)

4、C(不是“回忆过去”,而是希望将来有机会与李白再把酒论诗。)

5、C(“连营”指一个接一个的军营,不是说将军营连成一片。)

6、D(抒发思念故乡之情。)

7、C(不是进行对比,而是实指所画是天台山上的松树。)

8、A(“秋”字表面上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人的情绪。)

9、D(A项错在“秋雨”,从第3句诗可知是春景;B项错在“直接写”;C项错在“捕鱼场面”,是写春潮讯给渔人带来欢乐。)

10、C(第三句是直接抒写,无所谓“曲折”、“含蓄”。)

11、C(批判的是真正“不知亡国恨”的座中欣赏者棗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12、CF(C项提到的“班师诏”旨在骗岳飞回京加以杀害,并非受赏休整,F项应释为:宋代众多皇帝的陵墓隐没在茫茫白露之中。)

13、C(尾联用要离这一典故是慨叹当时人重利轻义的行为,一个“怅”字已能说明问题。)

14、D(“借取日光磨一镜”并非指人在磨镜,“主语蒙后省略”的说法是错误的。)

15、B(“恸”不是“痛”的通假字。)

16、F(本诗的基调是乐观的。)

17、C(“中原”此指全中国。)

18、CE(A项“融情于景”应为“融景于情”;B项不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而是以酒消愁的豪迈;D项错,作者通过言愁更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思想。)

19、①C(表现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 ②C(表达慷慨从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御侮保国的中心思想。)

20、①C(“失萧曹”的意思是相形之下使萧曹失色。) ②D(本诗除遗像可算描写外,其余均为议论,没有描写诸葛亮的形象。)

21、①D(“谏”是劝君主改正错误。) ②B(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青云羡鸟飞”写诗人抬头望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

22、①D(“金丹换骨”是指对诗歌创作规律的顿悟。 ②C(描述的是发现创作规律的过程,而不是创作诗歌的艰辛。)

23、C(应表现诗人渴望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

24、①C(“夫妻别”是借指一般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 ②C(三、四两句采用对比和用典,说一般民众的苦难比帝王妃嫔的爱情悲剧更惨。)

25、①D(“花”指国家。此句表明作者造福人类为国效力的高贵品质。) ②A(由于诗人不满现实辞官离京,因此心情是悲愤寂寞的。)

26、①D(末句是说画家只是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而不真实反映渔民的痛苦生活。) ②D(此诗无对偶、夸张手法,可以说用对比手法,让渔民的痛苦与画家的闲情雅趣形成鲜明的对照。)

27、D(两诗均为浪漫主义色彩。)

28、B(错在误解了“百无聊赖”。)

29、①D(“只是……尊敬”说法错。应该说她们的功劳不会下于那些武将谋臣,也应画上做屈阁受到表彰和敬重。) ②B(“和戎”的女子并不都是公主,王昭君就只是宫女。)

30、①B(两诗立意并不相同。) ②B(袁诗为七绝,也属于近体诗。)

31、D(表现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怀念。)

32、B(“东风”指陆游的母亲、唐婉的婆婆。)

33、A(上闭一、二句用比喻手法。)

34、B(作者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表面形似超脱,实则深沉含蓄,细细体味,真是愁绝。)

35、D(词的最后三句表明作者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南来雁”指南下躲避战乱的人)

36、C(白诗的意义远比王诗深刻。王诗虽然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从思想内容看,只有对秋娘经历的描述和感叹,就事论事;而白诗则塑造了琵琶女的典型形象。)

37、B、E(A项错在“直抒胸脯”;C项不对,从“无情”知柳絮不解人意;D项的“赞美‘孤花’”错误,而是借“孤花”抒发深沉的感慨。)

38、①C(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你那样凭高倚栏远望,又能望得见什么呢?“危”,高也。) ②D(这首词上阙写行者的离愁,下阙写行者的遥想,细腻地表现了一个男子的离愁别恨。)

39、①A(应解释为:大雁也不愿停留,一直飞向衡阳。) ②C(应是表现将军和征夫的思想感情。)

42、①A(如果“秦娥”是主语,那么“梦断秦楼月”作谓语) ②A(毛词的人物是红军,不能说“没有人物活动”。)

43、B(以梨花喻梅花,虚写梨花,实写梅花。)

44、①C(只指诸葛亮辅佐的霸业最终落了空。) ②D(错在“有功而不得善终”,应是对历史一去不复还的唱叹。)

45、①A(写远景,“青如淀”不能理解为“草木葱芜,青翠欲滴”。) ②C(笔势应是由急渐缓,由刚转柔。)

46、C(《秋思》有动词,如“夕阳西下”的“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在”。)

47、C(“断肠人”并没有宿在“小桥流水人家”。)

48、C(不是作“铺垫”,而是表现主题。)

49、①A(用的是东汉班超封侯万里事。) ②B(不曾讥讽陶渊明,而是慨叹未见有几人真正追随其后。)

50、A(问梅花的消息,是用梅花来概括其他事物,表示作者爱好芳香纯洁事物的高尚情操。)

51、D(从“流光容易把人抛”可知“暗含着词人的愉悦情感”错。)

52、C(从“绿杨烟外晓寒轻”可知写的是初春的景色,呈现一派盎然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但不是“烂漫的大好春。)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緌ruí 1.古代帽带的下垂部分。 2.长在口﹑腹下的针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緌的简体怎么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