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笔9.2到8.4几笔9:20到8.4?

【精选】学期教学计划集锦9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新的机遇和挑战向我们走来,请一起努力,写一份教学计划吧。那么教学计划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的真正价值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期教学计划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高一上册地理总体教学目的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三、本学期教学任务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教学。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主要是自然地理内容,主要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地球。使学生认识处在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表层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它不仅与宇宙有密切联系,还与地壳以下的地球内部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让学生懂得宇宙作为人类生存的地球的环境,和人类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单元“大气”主要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变化特点。大气是天气现象发生的载体,大气的性质和气候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候的形成变化依赖于大气的运动变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自身运动特点。让学生明白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主要让学生了解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的地理特点。使得学生明白陆地和海洋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保护陆地和海洋环境是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

  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也是一个总结性的单元。这个单元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活动认识到: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的资源。如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资源等环境资源。然而自然环境也有破坏人类活动的时候。发生一些人类暂时无法抗拒的环境灾害。比如气象灾害:台风;地质灾害:地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应该利用好各种环境资源,同时也要预防各种环境灾害。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运用生产和生活中“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插图、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并及时批阅、讲解作业。

  4、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5、适当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并补充课外知识。

  本学期,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以各校区工程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实施科学管理,突出教学中心,深化课程改革,丰富办学内涵,促进学校实现新的发展与进步。

  一、突出教育教学,确保办学质量

  (一)抓实教学常规管理

  以暑假教学资料展示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备课、作业设置与批改、听课记录、学习笔记、校本教研计划、课程纲要编制、学生辅导记录等各项常规工作的要求,并抓好落实;进一步完善学科资源库,促进教学资源共享;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创新作业形式和方法,提高作业效能;通过抽查作业、听课询问、检查单元练习、分析学习状态、学科教师汇报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质量监控,让“八个精心”落到实处。认真学习践行《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实行教学“十项制度”,即教学质量监测制度、业务领导蹲级包组制度、教研组长负责制度、周五校本教研上报制度、单元研究课率先执教制度、推门听课制度、学科资源共享制度、提前候课制度、教学安全巡查制度、严格执行课程表制度,抓实常规管理,使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健康运转,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我校新进青年教师人数较多,因此,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突出青年教师的培养,对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更为重要和迫切。

  1、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文件,明确各项要求,杜绝推荐教辅、有偿代课、体罚和变相体罚等违规行为。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业准则,成为学生钦佩、家长满意、社会称赞的楷模。

  2、实施目标引领。除了制定好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总的目标和计划外,为青年教师制定“三三”制培养目标:即学校制定青年教师三年培养规划,让青年教师制定个人三年成长规划,剖析自我,明确发展方向。举行青年教师“寒假作业”交流展评。

  3、开展结对互助。继续实施青蓝工程。师傅带徒弟,互学互助,在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同时,也促进骨干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迈进。

  4、大练基本功。以市区基本功比赛为契机,开展教学基本功大练兵活动,要求全体教师人人参与,人人达标测试。特别要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参加各学科区级教学基本功比赛,力争取得优异成绩。

  (三)开展校本研训

  1、加强教研组建设

  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各组校本教研的自觉性、主动性,变“要我研”为“我要研”。通过完善制度、举行教研组长培训、实行教研组考核等措施,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

  抓好校内各项培训交流,采取讲座、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给每位教师展示才能和互相学习、合作的机会。

  走出去学习。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各学科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备课研讨会、质量分析会、复习研讨会等活动,保证培训效果。积极申请争取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并进一步完善外出学习的“三个一”制度,即:面向学校或教研组进行一次汇报,上一节汇报课或模拟说课,为学校或者教研组发展出一个金点子。

  请进来指导。积极邀请教育专家和教研员来学校指导,让学科教师明确研究方向和努力目标,让年轻教师少走弯路,快速成长。

  抓好周三的常规教研。组长认真组织,提前安排,严格考勤,详实记录;采取集体备课、模拟课堂、理论学习、观看优秀课例等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不断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利用周三教研活动时间积极开展大教研活动,组织学科专题研讨等活动,学校业务领导走进教研组,和老师们共同研究教学专题,让教研发挥更大的作用。

  各组随时开展即时教研、网络教研等,定期开展网上教师研修、交流活动。建好各学科网络资源平台,充实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开展东门好课堂系列活动,通过单元研究课、优质课评选、教学能手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家长开放日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打造东门特色的“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四)提升教育科研

  进一步加强“五项机制”建设,即导向机制、保障机制、管理机制、操作机制和推介机制,不断提高教科研工作水平。扎实抓好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改专委会课题《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省“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整合的研究》、省级实验课题《小学翻转课堂的研究》等,力争早出成果。

  (五)坚持德育为首

  1、建设德育阵地。除了继续用好原来的黑板报、班级版面、楼廊版面外,进一步发挥电子屏幕、校园文化长廊和宣传橱窗等校内阵地的宣传作用,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社区、绿地等校外德育阵地的作用,不断增强德育工作成效。

  2、构建德育网络。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形成合力,共同育人。开发家长资源,举办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通过讲座、座谈、发放《给家长一封信》等多样的形式,不仅帮助家长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和家教环境,帮助家长使用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开展“千名教师大家访”活动,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作,充分发挥家长的各种优势,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学校的发展服务,更好地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

  3、突出德育重点。围绕养成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重点,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守则》的学习和落实。同时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要求,让学生不仅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等好习惯,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在学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好公民。

  4、开展德育活动。结合上级要求和学校实际,坚持常规和创新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学生活动。利用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开展演讲、读书、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深入开展全国“法制教育示范区”和“零犯罪学校”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法律进学校、进课堂”,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

  5、加强班级管理。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班级管理直接关系学生安全、纪律、卫生、校风以及其他各项工作的落实成效,因此要抓实抓好。通过加强班主任培训、召开班主任例会、开展班级评比考核等措施,不断加强班级管理力度,增强德育实效,确保学校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六)推动经典诵读

  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和经典联盟交流活动,利用好学校丰富的图书资源,积极实施“阳光读书”工程,在师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除了分年级背诵规定的诵读篇目,要求一至五年级都把《论语》作为重点诵读篇目,通过过级、比赛等措施促进《论语》的整篇背诵。要求教师会唱《大同歌》、抄写研读背诵《论语》、《孟子》、《中庸》等经典篇目。积极开展师生的经典诵读展示和比赛活动。

  (七)丰富学生活动

  总结以往社团活动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优化组合,创新方法和形式,在全面开展的同时,重点打造一批立意新、品位高、策划精且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社团,让学校社团活动有新的发展和进步。利用“六一”时间进行艺术展演,在此基础上,保证我校上报艺术节目的入选数量和质量。

  进一步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结合“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课程内容、专业课程内容整合研究》和我校的艺术教育,争取早日拿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成果。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广泛传播“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积极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和“1211”工程。在开足上好体育课,做好“两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阳光体育大课间”和自主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筹备召开学校的春季运动会,积极组织好学校体育运动队的训练,在城区运动会上争取好成绩。开好足球课,加强学校足球队的训练,力争在“市长杯”和“区长杯”比赛中能获得满意成绩。在积极训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中小学生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棋类比赛和航模运动会等,力争取得优异成绩。

  除继续搞好学生征文比赛、期末学科竞赛等常规竞赛外,结合学校实际和新的要求,创新竞赛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八)做好毕业班工作

  对毕业班的抽测是每年的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学校的质量和声誉。相关领导老师要提高重视程度,采取得力措施,充分准备,在毕业年级综合学科技能抽测、毕业年级教学视导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中取得优异成绩,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抓住有利契机,改善办学条件

  本学期,校舍建设任务很繁重:北校区综合楼还有后续工程没有完工,xx校区仅仅主体封顶,本学期要全部完工,运河校区要紧锣密鼓进行建设。

  另外,因为北校区建设比较早,班级多媒体、黑板等设施设备老化,我们将利用综合楼完工的契机,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对现有多媒体进行更换,对北教学楼进行粉刷,对教室防盗门进行维护,让北校区的校容校貌、设施设备再上新的台阶。

  通过这些措施,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更大的改善。

  三、坚持依法治校,实施科学管理

  结合上级新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各项制度,进一步推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

  首先,明确管理底线要求。明确校务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评价管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其次,实现物尽其用。南校区有些功能室刚刚建起来,北校区因为综合楼建设很多物品堆在了一起,有些功能室建设和管理还不到位,物品的使用效率太低,没有做到物尽其用。新学期,进一步加强各功能室的管理,充分发挥现有设施设备的作用,为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实施科学管理。做到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平时工作与相关考核相结合。探索既不让老师们整天多个校区跑又不误工作的科学管理方法;探索既保证多个校区工作齐头并进,又保证各个校区分工不分家的、积极融合的路子;探索规模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能下降的有效方法。做到管理不松,感情不分,质量不降。

  四、注重内涵发展,突出办学特色

  1、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内涵

  利用综合楼完工地面硬化、围栏改造和春季绿化的契机,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北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做到绿化、美化与文化的有机融合。积极推进南校区校园文化的设计和招标,加快实施南校区文化建设,使每个校区都做到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育人。

  另外,开展学校文化的相关比赛和交流活动,用好校史馆,让学校的优秀文化传承到每个校区的每个学生,让学校文化不仅在氛围中,也走进师生心中,时刻受到学校优秀文化的浸润。

  2、结合校区优势,突出办学特色

  继续深化学校的艺术教育,通过加强学科高地建设、期末社团成果评比、组织学生参加艺术竞赛活动、加大交流力度、做好与国学经典教育的结合等措施,不断深化艺术教育,使办学特色更加鲜明。认真贯彻落实《xx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的意见》精神,积极争创市级特色学校。

  五、加强对外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加强学区制等交流平台的建设。结合新形势和两校实际,在做好校长联席会议、学区计划交流、同课异构、命题、质量分析、班队工作等常规交流的前提下,创新形式和方法,不断提升学区制建设的层次和深度,使学区交流常态化,实现两校全方位的交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建设好学校网站、名校长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加强同各级优秀学校的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六、统筹各项工作,实现全面进步

  对学校的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发挥现代化设施设备对于安全的保障作用。进一步细化安全管理责任,明确学校各处室的职能分工,让全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安全员,确保安全不留漏洞,不留死角。加强安全教育,组织全校师生学习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师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用好学校安全教育网络平台,不断提高使用效率。定期组织安全逃生演练,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召开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成为安全教育的主体,成为安全活动的主人。实行值班值勤制度,加强对卫生间、楼梯等重点部位的值守和检查,增加课间巡视检查,加大评比、反馈和奖惩力度。值班领导和教师认真履行值勤职责,确保学生的安全、纪律、卫生和学校的正常秩序。同时,严格执行意外事故报告制、事故责任追究制和班主任接岗制。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打造平安校园。

  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定期上好党课,开好党支部会议、支部党员大会、党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做好党员发展和培养工作,对重点积极分子作好考核和教育工作,定期对党员进行民主测评。认真做好“党员教师一帮一,情系学生送温暖”等活动,迎接好党员冬训活动的总结和检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进一步加强校产管理,落实物产保管使用责任制度,开源节流,努力消除水、电、物的浪费现象,使财尽其效,物尽其用。进一步增强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开展学生口腔保健、近视预防、减盐控压、学校传染病防控、防艾滋病、禁毒教育宣传和食品卫生安全等,做好学生的定期体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明确要求,加大检查和评比力度,不断提高学校环境卫生水平。

  认真做好妇女、计生、宣传、财务、档案等各项工作,使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20xx年度,物理组全体教师继续围绕 “自然分材教学”这个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自然分材小专题研究,不断促进教研组教师的群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工作中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深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扎扎实实开展以自然分材教学为主的教研活动。本学期教研组主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注重教与学方式转变、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自然分材教学”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习、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强化师资力量、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工作方向,以探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工作重点,以大力提高全组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工作目标,结合学科特点,形成教学特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 自然分材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提高课堂效率.

  2.开展自然分材小专题研究

  3.加强和规范师徒结对活动

  4.组织组员积极参加县市教研活动和各项评比

  (一)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1、本学期继续要求和组织全组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并定期做好学习心得进行交流,通过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密切联系教学实际,通过理论的运用,增强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切实解决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

  2、高三物理教师研究20xx年高考要求,学习高考考试说明,明确高考方向,在强物理化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力争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指标和任务,取得优异成绩。同时,高一年、高二年应加强课改理论的学习,形成共识,明确新课程目标,提高物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培养,在会考中取得好成绩。

  3、组织本组教师继续研究教材,学科指导意见和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全面学习交流的基础上,吃透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科教学的实际,明确教学的方向与思路,继续探讨新的教学的模式与教学策略,扎实搞好教学,努力使教学质量上台阶。

  (二)物理组常规教研、科研工作

  1、要提高教学质量,则首先要抓好教师备课关,“细备课、精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实验、备学生、备反馈”。要求教师课前花功夫多,课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思想、手段多,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参与学学机会多,课外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多,课中讲课少而精、课后布置作业少而精,转变“学会”为“会学”。做好课后作业跟踪。

  2、教研活动做到内容落实、时间保证,确定每人最好组内讲公开课一次,并做好评课、议课,每位教师留下详细记载和学习心得。

  3、多交流,共提高,要求组内每位教师按学校要求每期至少听课20节, ,取长补短,充分挖掘潜力。

  4、收集本组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并向校领导反映、汇报教研活动及学科教学工作情况。

  5、根据教研组工作计划所确定的教研专题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标准等理论,帮助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考试观、质量观和评价观。

  总之,我们物理教研组全体组员将在思想上与学校工作思路和要求保持高度一致,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用实际行动将新学年物理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推向更高层次。

  马上就有开始一个新的学期了,我将继续带领我的班级开始学习。这个学期,我将继续教我之前教了两年的班级,在经过了2年的磨合期以后,我想在初三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做得更好,这是毋庸置疑的。初三的学生马上就要面临中考,语文作为占中考分数很高的科目,必须要学好。所以我制定了我的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综合性学习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箭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等。该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

  (1)立足学生实际

  (2)体现现代意识

  (3)弘扬人文精神

  (5)注重策略引导。

  二、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初一学年的教学,从整体来看,所任教两个班级的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八年级共有学生44人,大多数同学爱好语文学习,有十分之一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好,语文成绩优异。另有十分之三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

  1、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打下基础。

  2、学习目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常练习字,养成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

  2、除课堂的大作文外,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从句段开始,多写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来,使学生写作能力能渐渐地得以提高。

  3、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自己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4、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5、本学期的重点放在基础较差学生身上,做好转差促优的工作,提高优等生的水平,带动中等生,鼓励后进生,尽量缩小差距,使其与优秀的距离有所接近。

  6、课堂结构和时间的把握需进一步提高,向单位时间要产量。

  7、引导学生把知识系统化,比如古诗词,可按作者、按类别、按主题分别进行分类,形成经纬交织的网络。

  8、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在讲解新知识的同时注意对旧知识的回顾。

  9、经常督促学生养成一些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如要求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学会对课文中关键字词进行圈点句画;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

  10、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因此,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时文,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五、科研课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大赞赏的力度。

  2、广泛征集资料,形成初步材料。

  3、把写大作文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

  4、少搞命题作文,尽量自由写作,评改适度。

  六、本学期个人提高方面

  (1)定期参加听课活动以及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搜集优秀的课例进行研究。

  (2)写好教学反思、教学日记并及时进行整理,升华为随笔和经验。

  (3)上好每一节课,精心的科学设计、思路创新的探索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4)课堂结构要严谨有序,丝丝入扣,生动有趣,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5)黑板上的板书要字字珠矶,既有利于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又锻炼学生的书法。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备课技能指导》、《语文课程标准》、《吉林教育》、《语文教学通讯》、《新课程怎样教》《成功教育》、《细节决定成败》、《小故事大道理》。

  3、其他活动:学习电脑,撰写论文,争取在刊物上发表。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为做好本职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

  相信通过我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一定会做的更好。但是只用更努力才会有收获,我相信我会努力,我相信我的学生在一年以后的中考中做到最好,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不过这都是我的设想,我会继续不断的努力下去的!

  本学期我任教05财会(3)班数学,所选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编著的《数学(基础版)》。该教材是在原有职业高中数学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试行)》重新编写的,具有以下特点:

  “大纲”对传统的初等数学教育内容进行了精选,把理论上、方法上以及代生产与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知识作为各专业必学的基本内容。根据“大纲”要求,把函数与几何,以及研究函数与几何的方法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

  多数中职学生对学过的数学知识需要复习与提高,才能顺利进入中职阶段的数学学习。这套数学教材编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素质,使多数学生能完成“大纲”中规定的教学要求,以保证中职学生能达到高中阶段的基本数学水准。

  3.增加较大的使用弹性

  考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的多样性,各对数学能力的要求也不相同,教学要求给出了较大的选择范围,增加了教学的弹性。教材中给出了三个层次:一是必学的内容分两种教学要求(在教参中指出);二是教材中配备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做,培养这些学生的解题能力;三是编写了选学内容,选学内容主要是深化基本内容所学知识和应用基本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每章专设应用一节,列举数学在生活实际、现代科学和生产中应用的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的能力

  在“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使用基本计算工具的恩能够里。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使用计数器的技能,所以在新教材中增加了用计数器做的练习题。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

  本学期使用的是第二册的教材,内容包括:平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概率与统计初步。

  每章编写结构:引言,正文(大节、小节、联系、习题),复习问题和复习参考题,阅读材料(数学文化)等。除个别标注星号的选学内容外,都是必学内容。

  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对策:

  05财会(3)班是我刚接手的班级,因而对学生的情况并不是非常熟悉。从总体上看,该班的学习中坚力量主要在一小部分的女生,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在要学习的学生当中,普遍表现出底子薄、基础差的特点,对以往知识的缺漏非常多。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及时补遗、查漏补缺尤为重要。知识引入环节我设置旧知识补遗,先回顾新课所涉及到的旧知识点;对学生的要求以能处理简单的操作题为主。另外,舒适的环境对学生的情绪也有挺大的影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渗入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8月28日至9月3日

  9月4日至9月10日

  9月11日至9月17日

  9月18日至9月24日

  8.7(1);8.8(1);习题(1);8.9(2)

  9月25日至10月1日

  10月2日至10月8日

  习题(1);第一章复习(2);9.1(2)

  9.6(1);复习(2);9.7(1);9.8(1)

  习题(2);9.12(1);9.13(2)

  9.17(1);习题(2);9.18(1)

  1月1日至1月7日

  1月8日至1月14日

  9.25(3);习题(2)

  1月15日至1月21日

  1月22日至1月28日

  1月29日至2月4日

  2月5日至2月11日

  新学期的开始,也意味着初三学年将进入一个最紧张、最繁忙的时期,如何搞好初三的教学和复习工作,如何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几个月学有所获,在中考考场上交一份令学生、家长满意的答卷,这是摆在每一位初三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和课题。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习的成效如何,往往决定或影响着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对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来说,更肩负着光荣而沉重的使命。为此,我们在新学期的开始阶段,认真地回顾和思索一下自己以往的语文教学情况,对照新课标分析一下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筹划一下新学期的语文教学及后阶段的语文复习计划,是十分必要的。

  了解我们初三语文教学所处的背景,分析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能使我们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估价,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向新课程走得更近。

  (1)新课程实施将近两年,语文课改的方向已经十分明朗,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语文教学的目的,方式等也已经为我们理解和接受。但新课程理念要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黄冈市语文中考的命题思路及语文试卷的格局、题型等已经基本定型,从去年开始,试卷的命题思想和意图已经与新课程基本接轨,且保持连续相对稳定。

  (3)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属于新大纲向新课标转轨的最后一套过渡教材,它基本上是以新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但也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基本思想,在编排体系和教材内容上与新教材相比也许略显不足,因此,我们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观照和使用它,是新学期初三语文教学必须研究的课题。

  (4)初三教学时间短,各门功课都将进入总复习阶段,学生用于理科学习的时间明显会超过文科,尤其是语文学科往往会被学生轻视。

  (5)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不小的压力。尤其是语文学习,需要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怎样在较短时间内让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取得较大突破,有待我们作出努力。

  实施新课程一年多来,通过一个阶段的理论培训和教学实践,可以说每一位教师基本上都认同或接受了新课程的理论,在教学中也能尽可能体现新课程的特点。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加上操作层面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理念不相符合的教学行为,具体表现为

  (1)教师的主导意识太强,仍然不肯放弃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霸主地位,牢牢掌握着课堂教学的话语权,给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活动的空间很小,学生基本上还是忠实的听众。

  (2)教师放弃对学生的指导点拨权利,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对学生的所有发言,不辨优劣,不作分析,都给以肯定回答,课堂看似热闹,其实没有任何思维含量。

  (3)课内阵地丢失,忽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课文阅读走马观花,课外无效资料和信息充塞,做大量练习,搞大运动量训练,看似重视了实践,其实是舍本逐末,搭花架子,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4)把多媒体课件当作语文教学的灵丹妙药,不管有无必要,逢课必用,把大量精力放在课件制作上,而对课文却不作深入的研究,结果是上课教师围着鼠标转,学生看得眼花缭乱,课本却没有很好地看一看。

  (1)语文积累贫乏,语文视野狭窄,语文基本知识零碎或一知半解。

  (2)思想肤浅,思维单一,缺少灵活性和深刻性。

  (3)阅读理解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不强。

  (4)语文习惯较差,读书缺乏耐心,做题不够细心,书写缺少规范。

  (5)语文学习态度不正确,认为凭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即可应付。

  总的指导思想是:宏观上要活,微观上要实。

  宏观上要活,是指要以新课标来统率和指导语文教学,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宗旨,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着眼点,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涉及到的几个重要问题:

  1、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新课标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阅读教学要注意什么问题?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他们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3)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4)语法和修辞等语文知识不作系统、集中的教学,而是采用随文学习的方法。

  (5)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和浓厚的阅读兴趣,做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3、怎样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的关系?

  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重视文本的特殊作用,要发挥教师的资源优势。

  微观上要实,是指在具体的每一堂语文课上,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认真安心读书,积极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精选各类练习让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

  具体做法设想是: (三读三提升)

  1、重精读,抓略读,促泛读。

  重精读,就是要把每一篇课文上好。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重点难点,找好教材的切入点,创设好教学情景,以引发学生读书、思考和训练。不要为了赶进度而早早结束新课,然后让学生大量做复习卷,这种题海战术劳命伤财,只会引起学生的厌倦,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提早丧失,考试兴奋点的提前消失,实在是得不偿失。

  要把课文上好,就要对第六册教材有一个总体了解。本册教材共有六个单元,所选篇目都有很强的文学性,教学时要注意文学欣赏的感悟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等特点,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一单元学习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教学时要从朗读入手,品味和赏析诗歌的思想、语言、节奏、韵律以及技法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第二单元学习中外散文。重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文中人物、事件、景物的描写,品味精妙的语言。

  第三单元学习古今中外的小说名篇。重点是欣赏小说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深入探讨和研究课文是如何运用这些描写手法的,从中展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第四单元学习中外戏剧文学剧本和电影文学剧本。重点是分析人物形象。教学时要从戏剧冲突入手,通过人物对白来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还原文字所传达的画面和意境。

  第五单元学习古代诗文。重点是在前面五册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拓展和强化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方法和能力。教学时要从朗读入手,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同时要继续加强对字词句的认读和记忆,积累文言词语,把握内容,另外要让学生注意文言文的语体风格和语言风格,让他们作一点个性化的评点和赏析。

  抓略读,就是选用好一本课外配套读本,要求学生每天至少看一篇精美的短文,然后做好读书笔记,笔记内容为:

  (1)生字生词或好词佳句。

  (2)文章主要内容概括。

  (4)质疑问难。教师可以采取抽查的方式检查,或利用课堂时间,或利用课外复习时间,集体就某些有价值的共性问题展开讨论,达成共识。

  本班现有幼儿28名,男孩21名,女孩7名,其中老生16名,新生12名。新学期新变化,有了新朋友的加入,孩子们在这个问题上适应得很好,新生的情绪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不过,由于孩子的年龄差距、新生的加入,孩子们能力的发展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健康领域:老生孩子们已初步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自理能力。但新生完全不行,最起码的勺子都不会拿;

  2、语言领域:能大胆的与人交谈,喜欢听故事看图书,但在倾听习惯以及自主讲述故事方面还有待加强;

  3、社会领域:能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则,但孩子们之间的互助与合作,以及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等有待帮助;

  4、艺术领域:孩子们的兴趣开发得很好,但在活动的常规和规范方面还需提高;

  5、科学领域:孩子们很有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乐意提出问题,需继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对幼儿自我保护意识、自控力、活动常规上还要多下功夫,培养做事的条理性和学习的主动性的培养。本期将继续开展丰富的活动,教师们将与保育员配合做好保育工作,在教学上多以游戏为主,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活动,使孩子们感到快乐、充实、开心。

  二、 教育教学总目标

  根据我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发展水平,现制定本学期我班的教育教学总目标:

  1.情绪快乐、稳定,掌握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生活卫生习惯有条理、有规律。

  2 .能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养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3.愿意主动同成人及同伴进行语言交流,语言表达完整有条理,能较安静的阅读和倾听。

  4.愿意参与各类游戏活动。愿意与别人分享玩具与食物,讲礼貌,发展交往能力。

  1、喜欢上幼儿园,有自己的朋友,乐于参与集体生活。

  2、进一步巩固独立进餐的习惯,能保持桌面、地面整洁。养成餐后自己送餐盘,自己漱口、擦脸的良好卫生习惯。

  3、能安静入睡。培养幼儿独立穿脱、整理衣物的良好习惯。会收拾日常生活用品。

  4、认识五官及肢体,了解其基本功能,懂得简单的保护方法,了解一些简单的安全常识,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5、初步建立体育活动的规则意识。

  6、在集体活动中,情绪安定愉快,不乱发脾气。

  7、在进行走、跑、跳、钻、爬、攀、投、平衡等动作和做操时放松自然。

  1、学会安静的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插嘴。

  2、喜欢与老师、同伴交流,愿意在集体面前讲话表演。

  3、初步学习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语言和礼貌用语。

  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围绕主题谈话,能用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

  5、能较安静的倾听故事、儿歌等,愿意学说简单的书面语言,丰富词汇量。

  6、在日常生活中能听懂简单的英语指令及生活用语,并乐意学说英语,尝试说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和简短口语。

  1、乐意参加科学活动,如:观察、种植、饲养、小实验等,初步形成好奇、好问的科学品质。

  2、能关心和爱护常见的动物、植物及周围的自然环境。

  3、初步学会观察周围自然现象的明显特征,并获得粗浅的 科学经验。

  4、初步学会用各种简单的方式表达事物的特征和自己的发现。

  5、学习使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科技产品的简单方法,参与简单的制作活动。

  6、能注意并感知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数量等。

  7、愿意参加数学 活动,能按要求拿取、摆放操作材料。

  8、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9、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5以内物体的排序。

  10、学习手口一致点数10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并能按指定数目取出相应的物体。

  1、能大方地与成人、同伴交往。

  2、在活动中,不争抢玩具,学会谦让,学习与同伴友好相处。

  3、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愿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的事。

  4、知道爱家人、老师、同伴,会感谢,有爱心。

  5、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规则。

  6、会初步使用礼貌用语与他人交往。

  九年级是整个初中阶段最为关键的一年,学生、家长三年来的希望可以说在这一年里能直接决定是否能成功实现,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这就要求我们九年级教师对工作十分重视,不可掉以轻心。现针对九年级特点制定本学期计划。

  1、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语文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为中考的胜利而夯实基础。

  新课标变化较大,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认真研究课标,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跟上时代步伐。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培养思维能力型转变,这样才能适应九年级的中考。

  2、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训练并提高阅读能力。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极为重视,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因此,要认真组织好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除此之外,每周还要补充一定量的精美时文,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3、加强作文指导,加强书写练习,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训练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大力提倡周记、随笔、日记等作文形式。

  4、精选训练材料,明确训练目的,备战中考,力争尖子生分数人数的突破。对课外参考资料,教辅资料进行筛选,认真训练、及时批改、仔细分析、讲评落实,对后进生让他们树立起信心,迎头赶上,对中间学生力争促进,向优等生看齐,靠近,对尖子生让他们更上层楼。

  5、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思路决定出路。如果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问题不解决,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因此,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好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根源,要让学生想学语文,爱学语文,能学好语文。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的方法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进行。只要达到目的就行。

  1、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三纬度的有机结合。

  2、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4、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5、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1、开放阅读,尽快学完统编教材,力争在上学期完成教学,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多方寻找,挑选资料,用好资料,不做无用功,讲效率,讲实效。

  2、课堂尽量少讲,加强诵读,培养语感。生字词有作业,会注音、默写。

  3、关于语感培养的设想:

  a.诵读吟咏,感知语言神妙。b.揣摩品味,领悟语言精髓。

  c.探究规律,把握语言理趣。d.强化实践,增进运用习惯。

  1、针对学生怕作文的心理,纠正他们对作文的错误认识,培养其写作兴趣,鼓励学生多写。

  2、改革作文评改方法:采取互评法、教师讲评点拨法,师生面对面探讨批阅法。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写作方法上进行研究,摸索,积累。

  (三)语文综合能力的及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培养:

  1、硬笔书法及课外练笔作业(周记)每星期一篇,并督促学生学用结合,创新思维。

  2、促进听说能力的发展,提高辨别选择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让学生远离庸俗浅薄的东西。

  3、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教师只引导学生学习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完全放手学生自学。

  21.秋水 21.愚公移山

  22.扁鹊见蔡桓公 23.捕蛇者说 24.诗词五首

  写作 1.白杨礼赞

  2.囚绿记 3.西花厅的海棠花开了 4.草莓

  国庆放假 5.孔乙己

  6.一厘米 7.差半车麦秸 8.清兵卫与葫芦

  写作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0.吴汉何尝杀妻

  11.大小猫洞 12.世上没有傻问题 写作

  25.《论语》十则 26..鱼我所欲也 27.订鬼

  28.马说 29.诗词五首 写作

  13.致蒋经国先生信 14.给二子的一封信

  15.给女儿的信 16.给巴特勒的信 写作

  17.茶馆 18.陈毅市长

  19.开国大典 写作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的初一(一)班和初一(二)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其中初一(一)班学生有98人,初一(二)班学生有94人,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通过教育与训练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积极开动脑筋,乐于合作学习和善于分享交流在学习中的发现与体会,喜欢动手实践。上期末数学平均分62分,最高分113分,及格(72分以上)125人。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本学期教材是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教材,其主要内容有: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章统计的初步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1、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重点是从实际情境出发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入并展开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方程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并学会寻找所给问题中隐含着的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掌握其基本的解决方法。难点是在实践与探索小节中通过实例运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多边形与轴对称是对图形的进一步认识,涉及三角形、一般多边形的边角关系,以及一种特殊的图形――轴对称图形。重点是通过观察与操作,让学生感知确认电子表基本的结论与最为简单的变换――轴对称中隐含着的数学不变量关系,同时辅以数学说理,给学生一定的理性训练与图形变换的思想。难点是数学说理。

  3、统计的初步认识一章,简要地介绍了统计数据分析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抽样调查方法,重点是使学生学会统计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合理使用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这三个有代表性的数值,较为正确地描述所得到的众多数据。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随机事件存在的内在规律。

  4、课题学习重点是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在实践探索加深理解有关数学知识,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信心与能力。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方程(组)的解等基本概念,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及其在解方程(组)中的作用。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经历和体会解方程中转化的过程与思想,了解解方程(组)解法的一般步骤,并能灵活运用。②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外角及其主要线段(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中线、高线和角平分线,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了解几种特殊三角形与多边形的特征,并能加以简单的识别,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与外角和,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探索、归纳多边形的内角和秘外角和公式。③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线段、角和圆等图形的轴对称性,了解线段中垂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会画轴对称图形并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其性质和其识别方法。④让学生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体会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正确估计总体是十分重要的,会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了解它们各自适用范围,体验随机事件在每一次实验中是否发生是不可预言的,但在大数次反复实验后是有规律的。

  2、方法与过程目标:①通过实践与探索,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历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体会并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经历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多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通过探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经历把“二元”转化为“一元”的过程,从而初步体会消元的思想,以及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的化归思想。②体验探索、归纳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学会合情推理的数学思想,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体验证明的必要性,初步学会说理。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和画轴对称图形,探究轴对称的性质,并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③通过实践体验随机事件的随机性和规律性,并学习用分析或实验的方法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和探究中,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合作意识;通过欣赏丰富多彩的图案,体验数学美,提高审美情趣;在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索中通过体验成功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增强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六认真工作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主要途径,认真研究教材,体会新课标理念,认真上课、认真辅导和批改作业,同时让学生认真学习。

  2、通过介绍数学家、数学史和数学趣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构,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共享发现快乐的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4、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和多种途径探求问题的解决方式。

  5、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6、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7、进行分层教育的探索,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六章2月20日――3月15日

  第七章3月16日――4月05日

  第八章4月06日――4月20日

  期中复习及考试4月21日――4月30日

  第九章5月01日――5月15日

  第十章5月16日――5月31日

  期末复习及考试6月01日――

【【精选】学期教学计划集锦9篇】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一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二 获取资料下载地址和密码

四 输入密码并下载资料

1.3.1 改进的“提示”泊坞窗

1.3.2 全新的字符过滤功能

1.3.3 显示/隐藏对象功能

1.3.4 增强的“刻刀工具”

1.3.5 改进的高斯式模糊阴影功能

1.3.6 增强的选择相邻节点功能

1.3.7 复制和剪切曲线段功能

1.3.8 增强的图像矫正功能

技巧>>将程序固定到任务栏

技巧>>解除工具栏的锁定

边学边练:自定义操作界面

技巧>>恢复菜单栏为默认状态

2.2 菜单的种类及作用

技巧>>快捷键与菜单的关系

边学边练:应用“帮助”菜单查看相关内容

2.3 文件的基本操作

边学边练:将编辑后的图形进行存储

2.4 工具箱的使用方法

边学边练:应用“裁剪工具”裁剪位图

边学边练:应用属性栏设置页面方向

3 页面设置和辅助工具

技巧>>新建文件时调整尺寸

边学边练:更改页面的尺寸

边学边练:创建横向有背景图案的页面

3.1.5 添加与删除页面

技巧>>应用快捷按钮创建页面

边学边练:在所打开的图形之前创建新的页面

3.1.6 向前或者向后翻页

3.2 绘图页面的显示

3.2.1 视图的显示方式

3.2.2 预览的显示方式

边学边练:显示选定的图形

技巧>>设置显示比例的数值

3.3 使用页面的辅助功能

边学边练:将图形靠齐辅助线

边学边练:应用网格绘制标志图形

边学边练:应用“矩形工具”制作相框

技巧>>调整置入图形的大小和位置

边学边练:应用“椭圆形工具”制作简单图形

边学边练:应用“星形工具”绘制五角星图形

边学边练:绘制心形图形

4.3.8 流程图形状工具

边学边练:应用“贝塞尔工具”绘制花朵图形

边学边练:应用“钢笔工具”绘制椰树图形

边学边练:应用“艺术笔工具”绘制背景图形

4.6.2 水平或垂直度量工具

5.1 对象的常规操作

5.1.2 调整对象的大小

5.2 仿制和再制对象

5.2.1 认识“变换”泊坞窗

边学边练:应用再制对象制作图形背景

边学边练:应用复制属性为图形填充颜色

5.3 撤销、重做与重复

边学边练:添加杂志封面上的条形码

5.5 图形轮廓的设置

5.5.2 “轮廓笔”工具

5.5.3 “轮廓色”工具

边学边练:制作多种轮廓的图形

边学边练:绘制卡通摩天轮

6.1.1 页面与对象的顺序

6.1.2 图层与对象的顺序

6.1.3 两个对象之间的顺序

边学边练:调整两个图形之间的顺序

6.2 对齐与分布对象

6.2.1 “对齐与分布”泊坞窗

技巧>>同时应用多种对齐方式

边学边练:将页面中的图形对齐

技巧>>将图形与位图合并

边学边练:应用合并对象制作图标

技巧>>合并图形后颜色的变化

边学边练:应用相交对象组合复杂的图形

边学边练:应用移除对象制作背景图形

6.4 对象的群组操作

边学边练:应用群组对象将图形进行群组

技巧>>取消全部群组后移动单个图形

边学边练:应用“形状工具”制作花纹图形

7.2.5 “吸引工具”和“排斥工具”

边学边练:应用“沾染工具”制作镂空图形效果图

7.3.2 直线与曲线的转换

7.3.3 节点的连接与分割

7.3.4 移动、添加和删除节点

边学边练:应用编辑节点绘制复杂的图形

技巧>>裁剪群组后的矢量图形

边学边练:应用“裁剪工具”制作壁纸效果

边学边练:应用“橡皮擦工具”擦除多余图形

7.4.4 虚拟段删除工具

7.5.1 “封套工具”属性栏

边学边练:应用“封套工具”制作弯曲的文字

边学边练:应用调色板填充图形

边学边练:应用“渐变填充”设置背景颜色

边学边练:应用“图样填充”设置背景颜色

8.3.6 使用“颜色泊坞窗”填充

边学边练:应用“颜色泊坞窗”填充图形

8.4 交互式填充工具组

8.4.1 交互式填充工具

技巧>>设置“渐变填充”的过渡颜色

边学边练:应用“交互式填充工具”填充图形

技巧>>应用调色板更改颜色

边学边练:应用“网状填充工具”绘制图标

边学边练:应用“文本工具”添加海报文字

9.2 “文本属性”泊坞窗

技巧>>快速调整文字大小

技巧>>设置轮廓线样式

边学边练:调整段落文字的间距

技巧>>设置文本框的大小

9.3 文字的字体和颜色

技巧>>应用“文本属性”泊坞窗为文本填充图样

边学边练:添加不同颜色和字体的文字

9.4.1 路径环绕属性栏

技巧>>沿路径边缘添加文字

边学边练:绘制图形制作路径文字

10.1.1 “调和工具”属性栏

技巧>>设置路径的操作

10.1.4 指定调和颜色序列

10.1.7 指定起始和结束属性

技巧>>更改调整图形的间距

边学边练:应用“调和工具”制作按钮图形

10.2.1 “轮廓图工具”属性栏

10.2.5 轮廓图的颜色样式

10.3.1 “变形工具”属性栏

边学边练:应用“变形工具”制作背景图案

10.4.1 “阴影工具”属性栏

边学边练:应用“阴影工具”为图形添加阴影

10.5.1 “立体化工具”属性栏

10.5.6 立体化倾斜及照明

边学边练:应用“立体化工具”制作立体文字

10.6.1 “透明度工具”属性栏

边学边练:应用“透明度工具”制作透明图形

11 图层和样式的使用

11.1 图层的基本操作

11.1.1 “对象管理器”泊坞窗

边学边练:新建并重命名图层

11.2 颜色样式的应用

11.2.1 “颜色样式”泊坞窗

11.2.5 应用颜色样式填充图形

技巧>>通过拖曳应用颜色样式

11.3 图形和文本样式

11.3.1 “对象样式”泊坞窗

技巧>>通过菜单命令打开“项目符号”对话框

边学边练:为输入的文字添加项目符号

12 自由处理位图图像

12.1 导入/导出位图图像

边学边练:将素材文件中的图像导入窗口中

技巧>>使用快捷键导入和导出文件

边学边练:将所选择的图形导出为位图

12.2 位图和矢量图的转换

边学边练:将矢量图转换为位图

边学边练:将位图转换为矢量图

12.3 调整与变换位图

边学边练:应用“调整”命令调整风景照片

技巧>>使用“选择白点”工具和“选择黑点”工具调整图像

12.4.1 将对象设置于图框中

12.4.2 编辑图框中的图像

边学边练:应用“置于图文框内部”命令将图像放置到容器中

13.1 三维类滤镜效果

技巧>>滤镜处理中的预览

技巧>>使用滤镜前的位图转换

边学边练:应用“透视”滤镜制作报纸广告

13.2 艺术笔触滤镜效果

13.2.4 立体派、印象派和点彩派

13.2.6 其他艺术画笔效果

边学边练:应用“水彩画”滤镜制作杂志内页

13.3 模糊类滤镜效果

边学边练:应用“放射式模糊”滤镜制作人物画册内页

13.3.4 平滑、柔和及缩放

13.4 创造类滤镜效果

技巧>>锁定与解锁设置

13.5 扭曲类滤镜效果

边学边练:应用“偏移”滤镜制作商场宣传单

技巧>>重置对话框中的参数

13.6 杂点类滤镜效果

13.7 底纹类滤镜效果

14 作品的输出与打印

15 CI企业形象标志系列

15.2 公司信笺设计

16.1 绘制广告背景

16.2 添加人物图像

技巧>>执行菜单命令调整对象顺序

16.3 制作广告文案效果

17.2 绘制矢量元素

17.3 添加文字和招贴元素

18.2 绘制杯子图形

18.3 制作叶子并添加文字

防止博客图床图片失效,防止图片源站外链:

思维导图在线编辑链接:

第二部分 知识来自于哪里

7.1 关于知觉经验的问题

7.1 关于知觉经验的问题

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中有很一大部分是通过知觉(perception)——即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能力(sensory faculty)获得的。“我现在正在书桌前写这些话”这个知识,本身也是通过知觉获得的。我可以看到眼前的电脑,当我打字时也可以感受到电脑键盘在我指尖的坚实触感。如果我们自诩有很多知识,那么其中必然有相当多的知觉知识。然而,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我们拥有大量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觉知识”这件事并非显而易见,至少那些“知识”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般。

问题部分在于事物看起来的样子与事物事实上的样子不同;表象往往具有欺骗性。这类欺骗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当你把笔直的木棍插入水中它看起来就变弯了;又如在荒漠中,脱水的流浪旅人会看到海市蜃楼。在这些例子中,如果人们无法正确地精炼对这些感觉经验的反应,就会误入错误信念的歧途。例如,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关于光线折射的知识,那么她会真的以为木棒被弯折了;如果这个人不知道自己所经历的是海市蜃楼,那么她会真的以为地平线那端是一座不期而遇的绿洲。

还有一些不太常见的知觉错误案例,错觉(illusion)更为普遍。比如,请试想这么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感觉经验完全不可靠,以至于人们无法感知这一环境本来的样子。要实现这点,可以通过使用荧光灯来隐藏物体本来的颜色,或通过视觉骗局来误导一个人的视觉感知,让她产生了物体比实际距离更远或更近的错误印象。这类感知错误的存在提醒我们:虽然我们必须依赖知觉能力来获得很多关于世界的知识,但与此同时,若不加以验证,这种能力也有可能使我们形成错误的信念。

好在我们通常可以在产生误导性知觉印象时加以纠正,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光线折射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笔直的木棍放在水中看起来变弯了。既然如此,那么似乎出现知觉错误也不那么值得担忧了。然而,知觉的问题并不在于这种获取世界知识的方式可能出错,而在于它所表现出的间接性(indirectness)。

思考一下,地平线上一座真实存在的绿洲会产生视觉印象,与之相对的,由错觉产生的绿洲也会产生相应的视觉印象。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这两种视觉印象可能完全相同。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我们的知觉所经验到的并非世界本身,而是某种与真实世界相去甚远的东西。也就是说,人们的感觉没有遭到欺骗的“好”情况(真的看到绿洲的情况)和感觉遭到欺骗的“坏”情况(那些幻觉的受害者)有共同之处。这一推理被称为错觉论证(argument from illusion),它用知觉活动中无法察觉到的错误来强调知觉经验的间接性。

错觉论证提出了关于知觉知识的“间接”模型,例如,当我们获得知觉知识时,我们所立刻意识到的是一种感觉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对世界的样子进行推理。也就是说,在之前提到的“真假绿洲”的例子中,相同之处在于对绿洲的感觉印象,这种印象引导人们推理世界,从而得出“地平线上真的有一座绿洲”这样的结论。不同之处在于,未受骗的情况下推理产生了真信念,而在受骗的情况下推理产生了假信念。在前一种情况下,至少在其他条件都一致时,一个人能拥有“前面有绿洲”的知觉知识,而在后一个例子里却没有知觉知识,因为其视觉印象在欺骗她。

但为什么知觉知识的间接性会成为一个问题呢?那是因为在严格意义上讲,在我们与世界进行知觉互动的这种模式中,我们似乎从来没有真正触及我们感官之外的世界,因为我们的经验永远通达不到真实世界,需要来自理性的补足。但是这个结论不显得很奇怪吗?想一下你现在正在读这本书时的知觉经验。你难道不是直接经验到了这本书吗?

此外,如果留意我们感知世界并由此获得知觉知识的这一图景,就会发现:知觉知识远不如我们原本想象的那样保险。我们通常把知觉知识当作是最为安全无虞的。举个例子,我们常说“眼见为实”。如果我们的确在光天化日之下亲眼得见某事,那么这一证据会胜过任何我们可能已有的反面证据。举个例子,想象一下,倘若周围的人向你保证你的兄弟出城了,你却看到他在公路上朝你走来。你伙伴们的证据很快就不再可信了,因为你会立刻相信他的确在城里。根据我们关于知觉知识的一般概念,这一知识当然会优先于(至少一部分)其他种类的知识。但是,若知觉经验并不能让我们与世界产生直接接触,正如错觉论证所表明的,这类知觉知识部分依赖于推理——那么,我们的知觉知识似乎并不比我们对世界的其他“间接”知识更有优势。简而言之,我们直接观察事物所得到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并不比我们被别人告知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要更好。那么,凭什么我们对于那些基于感知而得到的对世界的判断如此自信呢?

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我们理解知觉知识的方式包含了知觉经验的间接性,我们将其称为间接实在论(indirect realism)。它认为,我们通过从感官印象出发进行推理,间接地获得客观世界的知识。从根本上说,间接实在论的主要论证便是上文所提过的错觉论证。错觉论证的主要观点在于,知觉错觉现象强调了在知觉经验中向我们呈现的并非是世界本身,而不过是关于世界的一个印象,我们必须进行推理才能从中得出世界的真实情况。

另一种考虑也同样支持间接实在论,它涉及到第一性的质(primary qualities)和第二性的质(secondary qualities)之间的区分。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作为这种间接实在论的支持者,提出了这种区分。其中第一性的质是一个物体不依赖于任何知觉者的性质,第二性的质则依赖于主体的知觉。

举例而言,形状属于第一性的质,因为一个物体的形状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知觉者。相较而言,颜色则不尽然:一个物体的颜色依赖于知觉者,因此属于第二性的质。如果人类被赋予不同的知觉能力,那么我们对颜色的分辨将会大相径庭。实际上在动物界,有的颜色某些动物能看到而人却看不到,而有的颜色人能看到,某些动物却看不到。

提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颜色在某种意义上是物体不真实或引起错觉的性质。毕竟有些事实是不可动摇的,比如对于任何有正常视觉能力的人来说,在正常光照条件下看向英国皇家邮政的邮筒时,都会产生红色的视觉印象。既然物体能产生这样的视觉印象,就说明这是世界的真实性质。重点是,物体的颜色并不像它的形状那样是物体固有的,相反,它依赖于是否有知觉者对物体产生恰当的视觉印象。

显然,间接实在论很好地论证了第一性的质/第二性的质之间的区别。一言概之,在这个角度,知觉的世界和独立于感知之外的真实世界之间是有区别的。这一区别恰恰对应了第一性的质/第二性的质之间的区别——一个物体第二性的质归属于知觉的世界,而第一性的质归属于知觉以外的世界。

间接实在论的主要问题在于,它让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觉知识变得依赖推理,这可能让我们和世界之间脱节。直觉上,当我睁开眼睛时,我首先察觉到的是世界本身,并非是某个关于世界的感官印象、好让我从这个印象中推理出种种信念来。实际上,一旦有人走上间接实在论的道路,就不难发现我们对世界知识的广泛怀疑论(scepticism)是个富有吸引力的理论(即认为不可能认识关于世界的任何事)。毕竟,当我进行知觉活动时,我会立刻意识到那不过是对世界的一个印象,我必须从中推理出世界实际的样子,而这一推理可能对,也可能错,那么我凭什么能认为我对世界真实的样子具有任何知识呢?

当一个人开始思考“世界表现出来的样子和世界真实的样子可以天差地别”时,这种忧虑更甚。举个例子,假设由于某些爱恶作剧的小恶魔向我提供了完全误导性的感官印象,导致我被感官印象完全欺骗了。如果在知觉经验中直接意识到的东西就是世界看起来的样子,那么似乎我永不可能察觉到骗局。然而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了,那么世界看起来的样子完全不能引导向世界真正的样子,因此,我根据我的视觉印象对世界的本质所做的推理顶多也只能称得上是“有待怀疑”。考虑到这一问题,我似乎仅仅有权认为自己所知道的只是世界表现出来的样子,而不是它实际的样子。

world)。虽然这个问题是所有知觉知识理论必须以某种形式解决的问题,但似乎间接实在论确实加剧了这个困难,因为它使得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知识需要依赖不稳定的推理,而非直接获得。实际上,有些人对间接实在论的观点做出了回应,认为如果这是我们理解知觉知识的方式,那么我们就没有根据去思考一个“独立于我们经验之外的世界”(即外部世界)。

像这样否认外部世界存在的观点,即否认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经验之外的世界的观点,被称为观念论(idealism)。也许这一观点最鲜明的代表人物是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 1685–1753)。观念论者这样回应关于外部世界的问题:他们认为知觉知识并不是关于“一个独立于我们知觉之外的世界”的知识,而是关于“一个由我们的知觉所构成的世界”的知识。可以说,在他们的观点中,世界是从表象中“构造”出来的,而不是产生这种表象的东西,因而根本就不存在感官以外的“外部”世界(另一种说法是观念论只承认第二性的质)。贝克莱在他的著作《人类知识原理》(A treatise

如果这种观点不加以限制,那么它最终会宣称当没有人知觉到世界时,世界就不存在了。举个例子,如果周围没有人看到或听到(或以其他方式感觉到)一棵树倒下,就不能说这棵树在森林里倒下;如果没有人经验到了树的倒下,那么在观念论的视角下,这件事并没有发生过。这的确是个非常激进的主张!实际上,很难将这种简单的观念论与直觉知识的朴素怀疑论区分开。不过,与怀疑论者不同的是,观念论者认为我们的确拥有着关于世界的知识。只不过观念论者的做法是让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世界截然不同,这才使我们觉得观念论者似乎认同了怀疑论者的观点。

为了弱化朴素观念论带来的各种诡谲的结果,贝克莱引入了“永恒存在的上帝”的观念。一旦观点中加入了上帝的存在,我们就不再需要担心会有未被观察的事件了,因为所有的事件都会被一位全知的上帝观察到。这样,我们也不会被迫表示那些不在我们这些卑微凡人观察内的事物不存在了。贝克莱是一位基督教徒——实际上是一位主教——因此诉诸于上帝也不显得奇怪。不过对于那些同时相信无神论的观念论者来说,这类改进显然无济于事。

其他一些观念论者则试图弱化那些观念论里反直觉的部分,同时另辟蹊径以保留核心指导思想。其中,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提出的先验观念论(transcendental idealism)是一次对观念论的重要革新,它使得观念论成为一项更具吸引力的理论。

与朴素观念论相同,康德也认为我们即时意识到的感觉经验并不是世界本身。但是,不同于一般观念论者,他认为我们必须假定存在一个唤起我们感觉经验的外部世界,如果这个假定不成立,我们将无法得到任何此类感觉经验。大体来说,这一观点认为任何我们得到的知觉经验都是对于外部世界的反映,尽管我们并没有直接在知觉经验中悉知这一世界。

乍看起来,这一观点有点像是一种间接实在论,而非观念论,毕竟它难道不是把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知识间接化了吗?然而,这一观点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直接或间接通过经验获得那些独立于经验之外的世界的知识。在这一层面上,先验观念论确实是一种观念论。不过,和朴素观念论不同,康德认为考虑到我们经验的本质,理性(reason)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立于意识的、经验之上的世界必然存在,正是这一世界唤起了这些经验。因此虽然我们对于独立于经验之外的世界没有经验知识,但通过理性,我们确实能认识到它的存在。

关于观念论的种种讨论难免让人怀疑:从我们思考这个话题开始,我们的推理是否就出了问题?凭什么反思知觉经验的本质就会让我们去思考可能根本没有外部世界呢(或者至少不存在我们可以通过经验认识到的世界)?带着这一疑虑,就有必要探讨朴素的直接实在论(direct realism)的可能性了。我们之前都暂且将直接实在论搁置一边而只讨论了间接实在论,因为它似乎既能解决错觉论证带来的困境,又能解释我们对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之间直觉上的不同。不过现在,是时候讨论直接实在论了。

简而言之,直接实在论看重知觉经验的价值,认为至少在未遭欺骗的情况下,我们在知觉经验中感知到的就是外部世界本身。那意味着,如果我真的在注视着地平线上的一座绿洲,那么我直接感知到的就是绿洲本身,因此我可以直接获得“我前面有一座绿洲”的知觉知识,而不再需要从“世界看起来的样子”推理到“世界实际的样子”。

直接实在论背后的动机不仅在于在所有观点之中它是最符合常识的,更在于其他诸如间接实在论和观念论之类的关于知觉知识的理论从“我们的知觉经验可能会被误导”这一点上就立刻推断出“我们的知觉经验只能直接感知到世界看起来的样子而非真实的样子”。尽管在受欺骗的情况下,我并非直接感知到了世界,而是感受到了世界的表象,诸如我看到了绿洲的海市蜃楼,但是这种情况不能推论出在不受错觉欺骗的情况下我也不能直接认知世界中的物体,诸如我真的看到一座绿洲。根据这一观点,尽管我们并不总能区分出被欺骗和不被欺骗的情况,但这不成问题,因为一个人区分真正的知觉知识和区区表象的能力并不构成知觉知识的前提。

当然了,直接实在论者不能就此罢休,她仍需要继续解释这种观点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一方面,她需要发展出一种知识理论,使我们即使在无法区分出真正的知觉和表象的知觉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知觉经验直接获得知觉知识。另一方面,她还需要解释第一性的质/第二性的质之间的区别。虽然如此,鉴于间接实在论并不具备很强的吸引力,而观念论又被指出在转向间接实在论,直接实在论确实需要被认真对待。

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很大部分都是通过知觉得到的(即通过感官)。我们的感官在某些情况下会欺骗我们,尽管这并非是它本身的问题,毕竟我们时常能区分出在什么时候感官不值得信任(比如在木棍插入水中后看起来“弯折”了)。关于知觉经验最棘手的问题由错觉论证所提出。根本上讲,这表明我们被欺骗时所获得的关于世界的知觉经验与我们没有被欺骗时所获得的相应的知觉经验可能完全一样,因此我们根本无法直接经验到世界本身。

由错觉论证提出的关于知觉知识的概念,就是间接实在论。这一观点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的世界,独立于我们经验的世界——这就是它“实在论”的部分。但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经验间接地去认识这个世界。实际上,我们直接经验到的不是世界的真面目,而只是世界向我们呈现的样子。以此为基础,我们才可以对世界的真实情况进行推理。

间接实在论也很容易解释第一性的质/第二性的质之间的区别——即那些关于物体固有性质或属性(第一性的质),比如形状,和那些依赖于知觉者的性质和属性(第二性的质),比如颜色,之间的区别。

根据间接实在论,我们不存在任何关于外部世界的直接经验,这也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了所谓观念论,观念论认为不存在什么外部世界。具体而言,观念论认为世界构筑于表象之上,没有超越表象的东西——这意味着不存在什么独立于意识之外的世界。

我们也谈及了一种观念论的精进形式,也就是所谓的先验观念论。先验观念论认为,虽然我们无法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即一个独立于经验之外的世界)的任何经验知识,但是鉴于我们经验的本质,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来表明必然存在一个外部世界以产生我们的经验。

最后,我们考虑了一种关于知觉经验的常识性观点,它被称为直接实在论。这一观点认为我们可以直接经验到世界,因此反驳了通常从错觉论证中得出的结论、即直接经验到世界是不可能的。

1. 试想两个例子说明在什么时候,你对世界实际样子的经验被误导了。

2. 什么是错觉论证?什么是间接实在论?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为什么错觉论证支持了间接实在论。

3.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之间的区别。选择一个物体,并就其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各举出一例。

4.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观念论。你觉得这个观点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说明原因;如果合理,请试想其他人认为其不合理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试想你会为观念论提出怎样的辩护理由。

5. 什么是先验观念论?它与观念论有何区别?与间接实在论又有何区别?

6. 什么是直接实在论?你觉得这个观点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说明原因;如果合理,请试想其他人认为其不合理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试想你会为直接实在论提出怎样的辩护理由。

8.1 关于证言知识的问题

8.4 记忆性知识的问题

8.1 关于证言知识的问题

试想一下那些你觉得自己知道的东西——比如地球是圆的,或者尼罗河流经埃及。这些信念并非是你亲自发现真相而得,而更多是来自于他人告知你这些断言为真。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甚至不记得我们是如何获得这些信念的。我记不起是谁第一个告诉我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或者压根没人告诉我这事,也有可能是我从书上读到或者从电视上看到的),但我确实知道这些断言我确实没法亲眼验证,因为它们可能涉及远在我能力范围之外的方法(比如太空探索)。这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毕竟还有其他人能看到这些事,并且他们把这些信息传达给了世界上剩下的人(通过图片等手段)。然而一个人仍有可能对我们所相信的事物在何种程度上仰赖于他人描述感到困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能通过别人的话形成自己的信念呢?

问题在于证言(testimony)的地位,它不仅发生在法院中颇为正式的口头信息的传递之中,也发生在一般信息传播之中,它可能是口头的,也有可能是书籍、图片、视频等形式。在我们所学知识中,一大部分来自于他人的证言,而非是亲自发现问题的真相。事实上,以这种方式获得你所相信的大部分事情的真相至关重要,毕竟如果你可以相信的事情就仅限于你可以亲自验证(不借助他人帮助)的那些,那么你穷尽所能也很难充分认识世界,比如那些像我一样从来没有去北非旅行过的人就没法知道尼罗河流经哪些国家。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我们的知识中有很大一部分在某个层面上具有社会性,因为它们涉及许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包括居住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甚至是那些虽然早已不再人世但却把自己的知识传给下一代的人。

当然,有时候我们也会得到错误或者误导性的证言。举个例子,一些怀有政治企图的人也许会让我们认为诸如移民之类的特定问题比实际情况糟糕得多,由此来拓宽ta自身的政治前景。对于这类证言来说,它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麻烦,毕竟我们有很多制衡机制可用于评估来自他人的证言。例如,如果我们知道某人试图通过让我们相信某事来获得什么好处(正如之前提到的政治例子),那比起其他主张,我们必然会本能地以万分小心的态度来审视这一断言。

对于那些一眼假的证言来说也是一样(即那些和我们已有的信念冲突的证言)。如果有一个人告诉我尼罗河不流经埃及,显然我不会轻易接受,而是会测试其可信度:这个人在这方面是权威专家吗(例如,她是地理学老师吗)?这跟我的地图上的信息一致吗?如果不一致,原因何在?这不意味着我们永远不会接受那些和我们其他信念冲突的证言,毕竟我们头脑里最根深蒂固的信念也会随着时间改变——看看古人是如何调整信念以接受地球绕着太阳转而非太阳绕着地球转这一事实的。准确来说,我们在面对新奇证言的时候会比我们面对符合我们已有信念的证言时更有疑心,通过这一方式我们避免误入歧途。

然而,这类面对问题证言的策略无法完全为我们依赖证言的行为辩护。原因在于我们通常检查可疑证言的方法是和我们已经获取的证言做比较。举个例子,当我评估政客关于移民的主张时,我会对比可靠的新闻来源读到过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报纸文章,但说到底这些也都是证言。有些读者可能会想,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为我们对所有这些证言的依赖做辩护呢?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获得的证言知识几乎全部都是错误或者误导性的,我们该怎么区分呢?也许所有人都在愚弄我们,正如电影《楚门的世界》里那样,主角楚门作为电视剧的主演,并没有意识到他的世界不过是一场电视节目罢了。所有他被告知的东西都是假的。如果我们接收到的证言大部分都像这样误导人,我们又该如何发现呢?通常人们会去咨询可靠的人来防骗,但在楚门的处境下,这一选项毫无用处!

简而言之,证言知识的问题在于,我们无法为我们所持有的众多基于证言的信念提供任何独立的根据(即,这些根据本身不是其他基于证言的信念)。除非我们有某种可以相信证言的一般权利,否则我们大部分知识似乎都建立在相当不可靠的基础上。

如果有人被这类问题所困扰,那么其中一个解决办法是,声称那些基于证言的信念最终需要非证言的证据加以辩护。那意味着如果某人所持有的基于证言的信念正确,那么仅仅是通过别的证言获得自身的证据是远远不够的。相反,她需要进一步获得非证言的根据,比如说通过个人经验来确认信息可靠(比如说她在很多情况下都经验到证言内容为真)。

这种理解证言的方式通常被称为还原论(reductionism),因为它试图将证言的真伪判别追溯至我们拥有的非证言性证据,从而将对证言的辩护还原为对非证言证据的辩护。历史上,这一立场常常和苏格兰启蒙运动哲学家大卫·休谟( David Hume )联系在一起。

如果我们仅仅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还原论的观点,那么它其实易受到一些相当直接的问题的影响。再想一下《楚门的世界》里面的主角。在这一模型下,楚门不管是相信“自己所能保证的知识”或是“来自他所知道的可靠证言渠道所获得的知识”其实都受到辩护,因为他在过去已经亲身验证了它们的可靠性。

具体而言,当涉及楚门关于他当下所处环境的“局部”信念(“local” belief)时,诸如现在报亭开没开,他似乎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毕竟他可以独立验证这些断言的内容。此外,当他无法去验证这些“局部”断言时,他至少总是能确认这些“局部”事务的信息源大体上是可靠的。这么说来,楚门绝大多数局部信念都为真,因为尽管他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是虚构的,但确实有商店、建筑和居住在片场的人(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个梦或错觉)。因此,即使楚门是一个针对他的大规模欺诈阴谋的受害者,他的“局部”信念,至少从整体上看起来仍然完全符合还原主义的观点。

然而,楚门信念的问题并不在于诸如“商店的开门时间”、“某栋建筑在小镇广场的哪个地方”之类的“局部”信念,而在于他的“非局部”信念,例如“地球是圆的”。毕竟,楚门只能保证在那些可以亲自验证的局部事务上他的信息源是可靠的,然而问题在于非局部的事务。没有内在的理由能说明在一件事情上具有可靠性的人在另一件事上也会具有可靠性。我的医生是很可靠的医疗信息源,但是这不意味着在我屋子里的电器是否需要重新插线这件事上,她也很可靠。对于楚门的世界中的人们来说也是一样,他们在诸如“商铺是否开门了”这类局部事务上是可信的,但并不意味着在“地球是不是圆的”这类非局部事务上也同样可信。

当然,问题在于,楚门无从验证这类非局部事务的可靠性。所以,虽然楚门的很多基于证言的信念都具有合理性,但他有一类重要的基于证言的信念——那些关于非局部事务的信念——在还原论看来是有问题的,因为他缺乏这些信念的独立根据。这就是问题所在了——在这一点上我们几乎与楚门处境相同,因为我们并不比楚门更有能力去独立验证我们的非局部信念。因此从知识论角度看,还原论视角下的我们并不比楚门好多少。在这一视角下,我们实际上知道的比我们以为我们知道的要少很多。

有些人通过全盘否定还原论的观点来否定这一结论,他们辩称我们并不需要进一步的根据来为我们那些基于证言的信念做出辩护。相反,他们声称,存在一种有利于证言信念的默认推定,即:除非有特殊的怀疑理由,否则持有证言信念的合理性可以得到辩护。相应的,我们不再需要担心给基于(“非局部”)证言的信念提供独立支持这个问题了,因为在没有独立根据的情况下,这些信念就能得到辩护。

如此看来,楚门完全有理由持有这些非局部信念,直到出现质疑这些信念的反面证据。(在影片中,这种反面证据包括照明设备掉到他脚边,以及街上有人走过来告诉他,他是一个电视节目的一部分。)

这一立场被有些轻蔑地称为轻信主义(credulism)。从历史上来看,这类理论往往会和另一位苏格兰启蒙哲学家,和休谟同时代的托马斯·里德(Thomas Reid,1710–1796)联系在一起。

这种为证言信念辩护的方法可能更符合常识,因为它会让我们拥有广泛的证言知识,而我们的确常将这些证言知识归于自己。但这一观点的常识性的一面也强调了其最不受欢迎的特点之一,那就是看起来它会把我们天然信任的天性变成一种德行。关键点在于:也许我们应当对那些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更有警惕,即使这将对有理由相信的东西加以诸多限制。

然而,或许有一种可以理解轻信主义者论点的方式,使其不再那么过分宽容。回顾在第五章我们提到的关于知识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之间的区别。特别是请回忆一下,知识外在主义者认为即使一个人缺乏支持某个信念的基础,但只要关于该信念进一步的相关事实为真(例如,它由一个可靠的过程所得出),那么人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一特定命题,也就因此有可能“知道”这一命题。轻信主义者的某些立场和知识外在主义者一致。根据这种解读,虽然我们说”即使一个人不能提供任何有利的独立根据,但她基于证言的信念仍然可以得到辩护,因此也可能会是一种知识“,然而,也并不是说对这些信念的辩护毫无基础。相反,这种辩护基于一些与该信念进一步相关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相信那些证言实际上是形成信念的可靠方式。因此,即使某个信念缺乏基础支持,我们仍认可说主体在形成基于证言的信念时得到了辩护,同时也不必让步称这个信念在知识论层面上没有被任何东西支持,因为它其实得到了知识论层面的支持,只不过不基于主体能提供的任何有利于信念的东西罢了。

然而,正如我们在第六章提到的那样,知识论的外在主义是一种有争议的理论,应用在这一情况下,会显得格外有争议。如果轻信主义者还没有说服我们“即使主体不能提供任何充分的支持性根据,基于证言的信念仍可以得到辩护”,那么现在仍然不清楚为什么补充说“信念是通过可靠方式形成的”就能变得有说服力。毕竟,主体没有理由去认为这个信念是以可靠方式形成的。尽管如此,如果有人认为知识外在主义貌似可信,那么按照知识外在主义的思路对轻信主义者的论点进行修改,可能看起来是一种让轻信主义观点更容易被接受的好方式。

8.4 记忆性知识的问题

这一章到目前为止,我们都在讲证言知识论,没有涉及到记忆。然而,我们对记忆的依赖也面临着和证言同样的问题。毕竟,正如我们形成的信念中有一大部分依赖证言一样,我们也依赖记忆(很多我们引用的基于证言的信念也是基于记忆的信念)。此外,正如没有明显的理由来说明为什么证言必然可信一样,也没有明显的理由能说明记忆为什么必然可信。直觉上,我们是否可以相信记忆取决于我们是否能提供独立的根据以表明记忆可靠(即这些根据本身不依赖于对记忆的使用)。

那么看起来,和还原论者对于证言在知识论层面的看法一样,我们同样应当对记忆在知识论层面上给出类似的还原论观点。也就是说,只有在能提供充足的独立(即非记忆的)认知支持的情况下,基于记忆的信念才能得到辩护并成为知识。

当然问题在于,和基于证言的信念一样,当人开始思考为基于记忆的信念提供有利根据的时候,总是会进一步想到其他基于记忆的信念,这样就得不到独立的认知支持。举个例子,假设我回想起来曾经有一位地理老师告诉我北极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一片陆地,而是一整块冰,以此为依据,我便相信北极是一片冰川。如果我的记忆为真,那我就有了相信这一信念的根据,毕竟地理老师是这一领域问题的好的信息源。但我还能举出什么进一步的理由来支持这种基于记忆的信念呢?请注意,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出现在大脑中的显而易见的根据本身也是基于记忆的信念。举个例子,有些人想起来他们曾经在课堂测验上写下过这一答案并且批改结果是对的,因此他们可能会支持此类基于记忆的信念,也支持了由地理老师告诉他们的北冰洋是一块冰的初始记忆。但是这个进一步的信念本身还是通过记忆获得的,所以除非一个人已经预设了利用记忆获得知识具有认知正当性,否则这种进一步的信念显然毫无用处。

正如还原论者对证言辩护与知识所提出的要求那样,还原论者对于记忆辩护与知识的要求,似乎也会趋向于一种怀疑主义,让我们失去很多我们原本以为自己拥有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选择一种对记忆辩护与知识的轻信主义,并进一步论证道,只要我们没有特殊的怀疑理由,我们就应该给予以记忆为基础的信念一种默认的认知地位,认为那些通过记忆形成的信念受到了合理辩护,并把它们当作是潜在的知识。然而,就像关于证言的轻信主义立场一样,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它似乎仅仅是出于迫不得已才被认为是条路。在缺乏相信记忆的根据的情况下,我们也不清楚为什么应该给予基于记忆的信念这样一种默认的地位。

正如我们在上文所看到的,关于证言的轻信主义可以从知识外在主义的角度进行理解,我们可以尝试在这里走同样的路线。人们会认为,虽然缺乏足够的根据,但只要获得关于信念的进一步相关事实,例如信念的形成是可靠的(即相信自己的记忆是形成信念的可靠方式),某人所拥有的基于记忆的信念仍然可以受到辩护并因此成为潜在的知识。就像用知识外在主义来理解证言的轻信主义一样,你是否会认为这种对于记忆的轻信主义解释合理,取决于你是否认可知识外在主义合理(甚至,即使你觉得知识外在主义总体来说是可靠的,但在这种情况下你也可能认为它不适用)。

因此,正如对“如何为对证言的依赖提供辩护”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我们同样很难回答到底是什么为对记忆的依赖提供了辩护。

证言知识是我们通过他人的证言而获得的知识。通常情况下,证言知识是指别人告诉我们他们所知,不过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更间接的方式获得证言知识,比如阅读其他人的证言(阅读一本教科书)。

我们相信的很多东西都依赖于他人的证言。此外,我们很难看出要如何亲自验证那些证言的内容,因为这种验证本身就涉及到诉诸我们所持有的进一步基于证言的信念,所以这只是一个循环。

对该问题的回应之一是还原论,它声称,如果我们要正确持有基于证言的信念,就需要为它们提供非证言的支持。通过这一方法,我们就能为基于证言的信念提供非循环辩护。然而问题在于,对于许多基于证言的信念来说,这一方法可行性不大,因此还原论似乎意味着我们对我们通常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知之甚少。

我们还把视野投向对证言性知识的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回应,即所谓的轻信主义。这种观点认为,即使我们无法提供独立的支持(非证言的或证言的),但只要没特定理由去质疑,我们仍可以正确地持有一种基于证言的信念。既然我们不需要为一个基于证言的信念提供独立的支持,也就无需担心这种独立的支持是否循环。然而轻信主义也有隐忧,主要在于它可能会被简单地视作“什么都可以信”。

不过,我们确实考虑过轻信主义可能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知识外在主义,按照这一观点,即使一个人不能为基于证言的信念提供足够的支持根据,但只要这一信念满足进一步相关条件,例如信念通过可靠方式形成(换言之,就算我们缺少好的理由认为证言可靠,它事实上也是可靠的),那么这些信念也能受到辩护。然而,这种对轻信主义的知识外在主义表述不得不继承广义外在主义存在的诸多问题。

最后,我们转向记忆的知识论问题,并发现它和证言的问题在很多方面是一样的。尤其是,我们似乎没有显而易见的理由去认为记忆就其本质而言是值得信赖的。正因为缺少这样的理由,因此若要证明一个基于记忆的信念是合理的、是一种知识,就必须让这一信念得到来自于独立根据的充分支持(即非记忆的根据)。因此,在记忆的辩护与知识这一问题上,我们似乎被引向了一种还原论。问题是,就像证言一样,通常情况下并没有此类独立根据;因此,与证言一样,有关记忆的知识论论证也有类似的、趋向于一种以记忆为基础的信念的轻信主义,这种轻信主义默认了记忆的认知地位。(轻信主义也可能通过诉诸某种版本的知识外在主义得到支持)。不过,这样一种观点(即使披着外在主义的外衣)也面临着跟证言的轻信主义立场同样的问题。

1. 试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什么是证言。指出下列哪些情况属于证言:

l 有人告诉你你的车被偷了;

l 你看到自己的车被偷了;

l 看到朋友给你留的字条告诉你你的车被偷了;

l 你想起来你的车曾经被偷过;

l 你看到你的车不在车库里,然后推断出它可能被偷了。

2. 试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什么是证言的还原论,以及为什么有些人支持这一观点。请给出4条你所拥有的信念,你对这4条信念深信不疑,但它们可能不满足还原论的要求。

3. 试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什么是证言的轻信主义,以及为什么有些人支持这一观点。你觉得这一观点比还原论更好吗?

4. 为什么有些人诉诸知识外在主义来完善轻信主义?试描述这种轻信主义的表现形式,并用批评的眼光进行评论(在此过程中,试概述知识外在主义/内在主义分别表示什么)。

5. 试用自己的话解释为什么记忆知识及其辩护所面对的问题与证言知识及其辩护所面对的问题相类似。概述还原论者和轻信主义者会如何回答记忆问题,并具体说明你觉得哪个观点更合理(如果你觉得都不合理,请说明理由)。

9.1 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

9.2 先验知识与经验知识的相互依赖

9.1 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

哲学中常见先验知识(a priori knowledge)和经验知识(empirical knowledge)之分(后者有时被称为后验知识(a posteriori knowledge)。大体上讲,这一区别涉及到所讨论的知识是否不需要依赖经验对世界的调查就能获得(即所谓的经验探究)。如果是,那么它是先验知识;如果不是,那么它是经验(或后验)知识。

例如,我仅仅通过思考“单身汉”一词的含义,就能知道所有的单身汉都未婚(例如,“单身汉”仅能指未婚男性,因此,所有单身汉都必然是未婚男性)。鉴于我只是通过反思所涉及的词的意义就获得了这种知识,而非通过对世界的调查,那它就是先验知识。

把这种知识和下面这种做个比较:我通过查看可靠的地图,获得了“北回归线在北半球”这一知识。由于我是通过对世界进行调查(即通过在地图集中查找北回归线)而获得这一知识的,所以这种知识是经验知识。(译者注:“北回归线在北半球”英文原文为“Cancer i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在中文语境下“北”字重复,因此似乎它是经验知识的直觉并不强,但在英文语境下并无这种情况。)

请注意,二者在辩护上也有区别。如果一个信念不依赖对世界的调查就能获得,那么这一信念被先验地辩护了(例如,通过反思所涉及的词的意义)。相比之下,如果一个信念是通过对世界进行调查而获得(例如在地图集中查阅),那么它就被经验地辩护了。

有种方法可以做出这种区分,那就是先验知识(或辩护)是一个人坐在扶手椅上就能获得的知识(或辩护),而经验知识(或辩护)要求一个人从扶手椅上下来,进行进一步经验性探究。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不仅可以先验地知道语词含义的真(例如,所有单身汉都未婚),还可以先验地知道其他诸如逻辑和数学一类断言的真。举个例子,我们不需要为了得出二加二等于四而进行经验探究,因为我们可以简单地通过反思数学概念得到这一结果。

请注意,对于任意命题,如果我们可以有先验知识,那么也可以有经验知识。例如,不通过(坐在扶手椅上)思考相关语词的含义,而通过在字典中查找“单身汉”这个词(即从扶手椅上下来进行实证探究),我也可以知道所有的单身汉都是未婚的人。然而,把二者反过来就不对了,那些我们具有经验知识的命题并不具有先验知识。从扶手椅上下来进行经验调查,才是找出北回归线在哪个半球的唯一方法——这不是人们能够先验获得的命题。

9.2 先验知识与经验知识的相互依赖

我们的大部分知识,甚至是那些明确的经验知识,都进一步用到了其他经验知识和先验知识。举个例子,想象一下一名侦探正试图推理出谋杀案的犯人,并通过一名证人的可靠证言得知其中一名嫌疑人,普拉姆教授,在谋杀案发生时在食品储藏室。此时侦探知晓,如果某人在某时出现在某地,那么他必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另一个地方,因此他推断普拉姆教授在谋杀发生时不在走廊上,这对整个调查来说很可能极具突破性。(例如,如果可以确定谋杀案发生在走廊,那么普拉姆教授无罪。)

在这种情况下,侦探正在做出以下推理,其中前提1和前提2是结论C的前提:

1 谋杀发生时普拉姆教授在食品储藏室里。

2 如果谋杀发生时普拉姆教授在食品储藏室,那么他便不可能在走廊。

C 普拉姆教授在谋杀发生时不在走廊(所以他是无辜的)。

让我们假定这两个前提都是已知的。这一推理的前提1显然是经验知识,因为1是通过听取证人的证言而获得的。然而,前提2显然不是经验知识,因为似乎你不必对世界作任何调查就能知道2。也就是说,仅仅通过思考“位于某处”意味着什么,你就能意识到某人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因此,如果普拉姆教授出现在一个地方(在该案里是食品储藏室),那么他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另一个地方(走廊)。事实上,本案中侦探大概就是以此方式得到这一知识的,所以这是先验知识。最终结论则显然是经验知识,因为它部分通过进行经验探究(即听取证人的证言)而获得。不过,尽管在这种情况下侦探通过推理最终获得了经验知识,但也利用了先验知识。

一种重要的先验知识是通过内省(introspection)获得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试图通过检查自己的心理状态来发现一些东西。

举个例子,假如我在纠结是否真的想开始一段关系,接着我意识到在这方面我的想法很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可能是审视我对这个人的真实感觉。我可能扪心自问下述问题:我喜欢和她在一起吗?和她在一起让我快乐吗,还是说让我焦虑了?会不会我只是因为感到有压力才深入发展这段关系的?理想情况下通过自问这类问题,我会发现下一步的最优解。但也请务必注意,我在这里进行的这类探究并非经验探究,因为我根本没在调查世界。相反,我在“检视”自己,看看能从自己内心探究出什么。说到底,这是一种可以安坐在扶手椅上完成的探究。这便是内省,通过内省产生的知识(即所谓内省知识)通常是先验知识。

内省不一定非要通过上述方式来解决人们内心的事务,事实上我们一直在使用内省来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假如我的妻子一边摆弄煤气灶,一边问我有没有闻到煤气泄漏的味道。如果我没有意识到闻到了煤气味,我可能会进一步反思我的经验,看看它们是否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通过这样做,我内省着我的经验,并对它们进行检验来提取新的信息。

请注意,当这样进行内省时,它所产生的知识是经验知识。毕竟,最初的经验(即在气体可能泄漏、也可能没泄漏的房间里)是通过与世界的互动获得的。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内省知识也有着非经验的成分,因为在检查自己的经验时,不需要获得进一步的经验信息。例如,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能会注意到房间里有煤气的味道,尽管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也许人们没有注意到煤气泄漏,所以只是注意到有些东西闻起来很奇怪,而没有进一步去想这种气味是什么)。

再考虑一下我们之前给出的论证:

1 谋杀发生时普拉姆教授在食品储藏室里。

2 如果谋杀发生时普拉姆教授在食品储藏室,那么他便不可能在走廊。

C 普拉姆教授在谋杀发生时不在走廊(所以他是无辜的)。

这显然是对结论的一个很好的论证,但我们这里说的“好”是什么意思?可以这么说,至少我们的意思是前提1和2在以下意义上支持了结论C:如果前提为真,那么结论也一定为真。换句话说,这个论证中不可能出现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的情况,也就是说前提的真蕴含了结论的真。这就是所谓有效性(validity)。那么,上述论证是有效的。

然而该论证不仅仅有效,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上面提出的前提也是真的。假设,好巧不巧在谋杀发生时,普拉姆教授不在食品储藏室里,那么前提1就会为假。然而,就算前提为假,那么即使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这个论证的结论为真,不妨碍它仍然是一个有效论证。不过,鉴于上面所考虑的论证既是有效的,又有真的前提,那么它就还有一个优点:它不仅有效,而且让我们有理由认为结论为真。论点的这种优点被称为可靠性(soundness)。因此,我们的论证不仅有效,而且可靠。当一个人通过一个有效论证来推理时,我们称这一过程为演绎(deduction)。演绎对知识的获取至关重要,因为它使人能够扩展自己的知识。对论证的前提拥有知识后,人们就能由此推理出结论,并通过这一过程获得关于新命题的知识。

此外,缺乏真实前提的有效论证固然不可靠,在知识论层面仍然是有用的。如果我对一个有效论证的前提的信念得到了辩护,那么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对那个论证的结论的信念也得到了辩护。即使碰巧其中一个前提为假,我却没有意识到,也就是说这意味着结论也可能为假(因此不是潜在的知识),但这并不妨碍我对结论的信念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辩护。举个例子,即使上面论证中的1实际上为假,但如果我对1的信念得到了辩护(例如,如果一个可信赖的证人告诉我1),并且对2的信念也受到了辩护,那么我对C的信念就受到了辩护。因此,即使演绎论证并不总是扩展知识,但它总是扩展受到辩护的信念。

然而,并非所有可接受的论证类型都是演绎的。试思考如下推理:

1 所有被观察到的鸸鹋都不会飞。

C 所有鸸鹋都不会飞。

这个论证显然不构成演绎论证,因为即使承认1为真,也完全有可能在某地有一个未被观察到的会飞的鸸鹋。这就是说,在前提为真的情况下,结论可以同时为假,那么该论证就不是一个有效论证。然而,鉴于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诸多不同的环境中观测到了大量鸸鹋,那么这似乎是一个完全合理的推论。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按照以下方式去诠释前提1,这一论证似乎完全可以接受:

1* 多年来,在很多不同环境中观察到了大量鸸鹋,它们都不会飞。

C 所有鸸鹋都不会飞。

之所以给1加上了这些细节,是因为只有样本足够大且具有足够代表性时,这种推论才成立。如果有人只看到过几只鸸鹋,或者只在一个非常特定的环境(例如在一个特定的湖里)观察到许多鸸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仅凭它们不会飞的事实根本不足以表明所有鸸鹋都不会飞。然而,只要样本量足够大,并且足够有代表性,那么这种推理方式似乎完全可以接受。这种非演绎的推理方法被称为归纳(induction)。

在演绎中,推理成立的原因显然在于演绎具有有效性,因此前提的真得以保存:如果你的前提为真,那么你可以确信你的结论也为真。因此,一个人可以通过演绎直接从对前提的知识得出对结论的知识,这点应该是没有争议的。然而,在归纳中,这点却不起作用,因为就算人们有对前提的知识,也会因为结论为假而不具有对结论的知识。例如,如果在某处有一个未被观察到的会飞的鸸鹋,那么人们可能知道上述论证中的前提,并且能合理地推断出结论,但由于结论为假,她仍缺乏对结论的知识。

然而,好的归纳论证(即从一个庞大且有代表性的样本中做出推理的论证)就像演绎论证一样,总是能扩展人们受到辩护的信念——如果我对上述归纳论证的前提1*的信念受到了辩护,那么我对结论的信念就受到了辩护,即使碰巧结论为假。这样做的原因是,好的归纳论证的前提虽然不蕴含结论,但它使得结论非常有可能发生。因此,尽管归纳推理会犯错,但它有助于形成真信念,因此它仍是扩展一个人受到辩护的信念(很有可能也是知识)的重要方法。

并不是所有的非演绎论证都与刚才所提到的归纳论证形式相同。一些非演绎论证并没有从大量的、有代表性的样本出发来得出一个不受限制的结论,而是从观察到的单个现象出发,通过隐含地使用某种关联性前提,对这个现象做出解释。例如,请考虑以下推理:

1 脚从大厅的窗帘下露了出来。

C 有人躲在窗帘后面。

这种推理形式似乎完全成立。而且与上述归纳论证类似,前提并没有像演绎论证那样蕴含结论。然而务必注意到该类型的推理与上述归纳推理区别很大,因为它不诉诸大量具有代表性的观察集合。相反,这种通常被称作溯因(abduction)的方法往往会从单个观察到的现象出发,寻求对该现象的最佳解释,正如前文例子所述。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推理方式有时被称为对最佳解释推理(inference to the

为了对这类推理进行评估,仍有一些空白需要补充。虽然溯因推理看起来就和刚才描述的例子一样明确,但如果有人对其进行反思,那么她很快就会意识到还有很多东西隐藏其中。也就是说,之所以我们只推理称窗帘后面有人,是因为我们知道窗帘后面有双脚却没有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过,要是在运气不好(而且相当吓人)的情况下,在一个房间里我们找到了被肢解的脚,那么我们就不太可能从前提1中所包含的观察结果推理出结论C。

然而,一旦我们明确了溯因推理的这一特点,这一过程就开始看起来像是正常归纳论证的简略表达了。之所以我们能根据窗帘下看到一双脚的事实,来推断那里有一个人,是因为我们从以前的经验中知道,“窗帘后有脚”和“窗帘后有脚的主人”这二者之间存在规律。当溯因推理只是像这样一种对正常归纳推理的缩略表达时,尚且不构成特定问题。

然而,并非所有的溯因推理都变相是正常归纳推理。举个例子,想象一下有个人头一次见到一个极度罕见的现象,比如麦田怪圈。对于这个现象有着数不清的可能解释——有的解释很日常,认为这来自于奇异的气象条件,也有解释相当奇怪,比如称是火星人创造了怪圈作为给人类的记号。我们应该选择相信哪种解释?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没法诉诸任何观察到的规律,因为我们预设了这是人们头一次观察到这种现象。因此,若仅仅根据归纳做判断的话,这时人们就该保持冷静,等待进一步的信息,然后才能做出判断。

然而,我想大多数人会认为对这一现象最简单、最保守的解释,比那些需要对自己的信念进行彻底调整的解释要更可取。也就是说,用罕见的气候条件来解释这一现象似乎更合常理,而诉诸于火星人的活动来解释则不然。这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在日常生活中,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倾向于把对一种现象的最简单、最符合我们已有信念的解释视作最佳解释。然而,这种关于溯因推理的规范原则也有其问题,因为我们似乎没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去认为此类简单保守的解释比复杂激进的解释更有可能为真。

我们认为在溯因推理中使用这种简单、保守的原则是正当的,唯一的根据只可能是归纳,即认为简单和保守确实在过去帮助我们获得过很多真理。这么看来如果溯因推论想要完全正当化,那它必须在某些点上能还原为归纳推理,不管这个“还原”会有多复杂。也就是说姑且不论溯因推理和正常归纳推理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溯因推理似乎总是暗中使用进一步的信息或规范原则,而这些信息或原则都需要以归纳为根据才能算作使用得当。

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只要相应的归纳推理能被接受,溯因推理就能被接受;或者更宽泛地说,如果归纳是可接受的推理形式,那么溯因推理也是。然而,我们将在第10章中看到,实际上有理由怀疑归纳作为推理的方法的正当性,这样归纳和溯因都有问题了。

在本章开头,我们先指出了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之间的区别。前者是不需要通过调查世界就能获得的知识(即扶手椅知识),而后者至少得是部分通过对世界的调查才能获得的知识。

先验知识中有类重要的知识是通过内省获得的知识,内省过程中我们“向内看”来审视自己心理状态,而非“向外看”去审视世界。然而正如我们所见,并非所有的内省知识都是先验知识。

接下来我们了解了不同类型的推理。我们重点区分了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前一种推理从前提到结论,前提蕴含结论(即假定前提为真,结论也必然为真)。

相反,归纳推理从前提出发,这些前提支持结论,而实际上不蕴含结论(即可能前提为真而结论不为真)。我们注意到,好的归纳论证能为结论提供有力支持,这通常意味着归纳的前提往往诉诸于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并以此支持结论。

最后,我们注意到,尽管非演绎推理的前提都不蕴含结论,但似乎许多非演绎推理与通常的归纳推理在形式上不尽相同。相反,这些推理涉及对某一现象的最佳解释做出推理——即所谓的溯因推论。然而,尽管它们表面上有所不同,但似乎任何正当的溯因推理形式都能被视作归纳推理的简化版。

1. 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之间的区别。为这两种类型的知识各举出一个例子,并解释为什么该例子属于这类知识。

2. 什么是内省?请举出一个你自己的内省知识,并说出它是先验的还是经验的。

3. 什么是演绎推理?请给出一个你自己的演绎论证。

4. 一个仅仅是“有效”的论证和一个“可靠”的论证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请举出一个能够说明其中区别的例子。

5. 什么是归纳推理,它和演绎推理有何区别?请给出一个你认为是好论证的归纳论证,并说明为什么你认为这个论证是好的。

6. 什么是溯因推理,它和正常的归纳推理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一个有说服力的溯因论证实际上变相是一种归纳论证?

10.2 回应归纳问题

10.3 与归纳问题共存I:证伪

10.4 与归纳问题共存II:实用主义

正如我们在第9章中所见,解释归纳推理的正当性十分重要,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利用归纳获取知识。不妨考虑科学家在做实验时所进行的活动。这些活动所涉及的推理几乎完全是归纳性的,因为它们常常从某个具有代表性的观察样本作为前提出发,得出一个完全超出前提限制的普遍性断言。

例如,在相关条件下(例如在正常的大气条件下)进行大量实验,观察到某一液体的沸点是一定值,我们就有很好的理由认为这就是该液体的沸点。尽管有的实验中液体沸腾的温度稍有不同,但这与实验所得出的液体沸点并不矛盾。如果归纳法作为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不正当,那么这似乎就会妨碍我们获得此类科学知识,以及许多其他类别的知识。然而,大卫·休谟(1711-76)提出的著名论证表明,我们对归纳推理的这种依赖问题重重,这似乎意味着归纳推理并不合理。

我们在第9章提到过,只要所用的样本数量足够大,足够有代表性,这种归纳推理似乎完全正当。请回想一下我们所给出的关于鸸鹋的例子以及后续讨论,基本推论如下:

1 所有被观察到的鸸鹋都不会飞。

C 所有鸸鹋都不会飞。

正如我们所注意到的,只要对鸸鹋进行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观察(比如说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与条件下)以及数量足够庞大的观察(而非仅仅观察了零星几只鸸鹋),那么该推理似乎完全可以接受。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将1解读为1*:

1* 多年来,在多样的环境中观察到了相当多的鸸鹋,它们全都不会飞。

从1*到C的归纳推理似乎是个不错的推理,因为考虑到1*采用了大量有代表性的观察样本,C似乎很可能为真。

然而休谟对此提出的疑问是,我们如何能够确信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中观察到的规律(例如,作为一只鸸鹋和作为一只不会飞的鸟),会增加不受限制的概称(即,所有鸸鹋都不会飞)为真的可能性。似乎我们只能用归纳法来为这一主张做辩护(即那些有代表性样本在过去总能支持这种不受限的普遍性)。但是如果真是这样,就意味着只有当归纳推理进一步又利用了别的归纳推理时,这种辩护才能成立。这意味着,我们无法以非循环的方式来证明归纳法的合理性(即,不存在既能证明归纳推理本身合理又无需进一步诉诸归纳推理的方法)。

让我们把休谟的论证分成几个阶段。休谟的第一个观点是,上述从1*到C的归纳推理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补充前提2,即:

2 在样本量和代表性都足够的样本中观察到了某种规律,这意味着这种规律很可能具有一般性。

有了这个前提,为什么能从 1* 推理出C就一目了然了,因为有了前提2之后,1*中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就能够保证结论很有可能为真。但,我们如何才能知道2呢?直觉上只有一个方法能知道2,那就是通过另一个归纳推理,即通过观察“在足够大且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中观察到的规律”与“不受限制的规律本身”之间的相关性。但这意味着,归纳推理只有在进一步利用其他归纳推理时才能是正当的。因此,休谟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对归纳推理的认知支持是循环的,因为它们只有在一个人已经使用了进一步归纳推理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才会是受到辩护的信念。因此,不存在非循环的对归纳的辩护。这就是所谓归纳问题(problem

10.2 回应归纳问题

回应这一论证并非易事。一种回应称,像归纳法这样基础的认知实践根本无需辩护就可以正当地使用,所以不必担心是否能得到非循环辩护。然而,这似乎是个特设性(ad hoc)回答,而且也算不上是理智上令人满意的解决进路。

另一种回应称,只要归纳法事实上行之有效,那么我们就不一定非要拥有非循环理由才能将其视作一种正当的论证方式。也就是说,只要像2这样的前提为真,那么它就可以被正当地用于归纳论证——至于我们是否有好的独立理由认为2为真并不重要。赞同知识外在主义的人可能就会如此回应(即认为即使缺少支持性根据的情况下,只要获得某些“外在”条件,例如一个人以可靠的方式形成自己的信念,那么这个人所持有的信念就受到了辩护,也就拥有知识)。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外在主义者会认为即使承认归纳的问题,承认我们缺少好的理由认为通过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为真,但只要归纳实际上是形成一个人信念的可靠方式,我们便有理由相信归纳论证的结论并认为这种信念得到了辩护。

这种回应没法令所有人信服。特别是,它无法让知识内在主义者满意,内在主义者认为若要证明持有一种信念是合理的,就必须总是持有适当的支持性根据。然而,对于知识内在主义者而言,问题在于如何证明我们那么多基于归纳的信念是合理的,毕竟休谟似乎已经表明,没有任何非循环的根据可以用来支持这些信念。因此,在这两种观点之间确实难以抉择。

10.3 与归纳问题共存I:证伪

有趣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我们只有找到归纳问题的解决方法才算是回应了归纳问题。相反,一些人认为归纳问题是一个我们完全可以忍受的问题。

这种观点最著名的支持者或许是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94),他认为归纳问题并不像乍一看上去那么紧要,因为我们实际上并不经常使用归纳推理。特别是,他声称,如果能正确理解科学,就会发现科学根本不必用归纳推理,而是进行演绎推理。

为了厘清波普尔这番言论的含义,让我们试着回顾前文提到的关于鸸鹋的推理:

1* 多年来,在多样的环境中观察到了相当多鸸鹋,没一个会飞。

这显然是一个归纳推理,因为前提的真与结论的假是相容的(即尽管前提让结论很有可能为真,但并不蕴含结论)。此外,这似乎也代表了科学家是如何发现所有鸸鹋都不会飞的——那就是观察许多不同条件下的鸸鹋,然后得出它们是否会飞的一般性结论。

然而,波普尔声称,事实上科学根本不是以这种归纳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先提出大胆的概称(generalisations),再试着表明这个大胆的概称是错误的。如果成功,那么这个过程就是波普尔所说的证伪(falsification)。举个例子,就拿刚才所述的鸸鹋来说,怀疑是不是真的所有鸸鹋都不会飞的科学家会大胆地提出这个假设并进行检验。这里,“检验”假说并不意味着寻找有利于它的证据,而是寻找决定性的证据反对它;对于上述例子来说,就是去寻找一只会飞的鸸鹋。

请注意,如果一个人以这种方式证伪一个假设——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发现了一只会飞的鸸鹋——将发生如下推理。首先,我们大胆提出一个假设:

H 所有的鸸鹋都不能飞。

对假设H我们也有明确的反例,即观察到一个会飞的鸸鹋:

1 有一只会飞的鸸鹋。

从这一观察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H这一大胆假设为假,因为它声称所有的鸸鹋都不会飞:

C 并非所有的鸸鹋都不会飞。

从 1 到 C 的这个推理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完全是演绎的,而不是归纳的。如果确实存在一只会飞的鸸鹋,那么并不是所有的鸸鹋都不会飞。这一结论不再仅仅是“很可能为真”,而是在这一前提下是必然为真。

因此,波普尔的观点在于,科学家们的研究实际上是提出大胆假设并尝试证伪,因此是在演绎而不是归纳。也就是说,他们并不试图找到大量的证据来支持归纳推理的结论;相反,他们做了一个大胆的概称,然后最终试图证伪它;如果这种证伪发生了成功,科学家便可以演绎地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一大胆的概称为假。

如果在这一点上波普尔是对的,那么我们就不必像我们认为的那样为归纳问题所困扰,因为我们通过科学获得的关于世界的知识并不像我们最初设想的那样依赖于归纳法。波普尔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相当激进,但它有效吗?

波普尔的提议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将在这里探讨两个主要的问题。第一个是,如果我们用波普尔建议的方式来理解我们的科学知识,那么就不清楚我们是否真拥有那么多的科学知识。如果恰巧从来没有人观察到过会飞的鸸鹋(至少就我们所知),那么我们难道就无从得知所有鸸鹋都不会飞了?根据波普尔的说法,我们就是无从得知。如果我们发现了一只会飞的鸸鹋,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演绎推理得出,不是所有鸸鹋都不会飞;但要想知道所有鸸鹋都不会飞,那就需要归纳。可是在波普尔眼中,使用归纳法并不正当。因此,我们似乎永远无法知道那些科学家做出的尚未被证伪的概称;我们只能知道那些被证伪的概称为假。这样一来在波普尔的观点中,我们似乎失去了很多知识。

波普尔的观点也存在第二个问题,因为尚不清楚科学家们是否能仅仅通过观察到一个看似决定性的反例就能推翻一个大胆的概称。我们再回到鸸鹋的案例。试想几个世纪以来,人们观察到的鸸鹋都不会飞,因此开始相信所有的鸸鹋都不会飞。现在假设有一天,一位科学家走进房间,声称她刚刚看到了一只会飞的鸸鹋。你会怎么回应?

嗯,首先,你肯定不会仅仅根据这一句证言就放弃你“所有的鸸鹋都不会飞”的信念。毕竟,长期以来观察到的都是不会飞的鸸鹋,对这位科学家观察到的东西做出其他解释似乎更加可取。再极端一点说,人们可能会怀疑这位科学家的观察结果完全是错的,甚至可能是欺诈。然而即使有人选择信任科学家,挑战观察结果的方法仍多了去了。人们可以注意到该地区还有一些其他鸟类,在某些条件下看起来很像鸸鹋。更极端一点,人们可以简单断言无论这种会飞的生物到底是什么,它都不可能是鸸鹋,因为鸸鹋的特点就是不会飞,所以它必然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物。我们可能发现了一种新鸟类,一种除了飞行之外在各方面都和鸸鹋一样的鸟类。

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人们不一定非要全盘接受任何观察证据。更何况,鉴于我们所讨论的基于观察的概称已经被其他观察充分证实了,因此我们像刚才那样拒绝新的观察证据似乎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然而问题在于,如果对于是否要全盘接受观察证据存在合理的回旋余地,那在波普尔的观点下,我们掌握的科学知识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少,因为除非一个人能全盘接受观察证据,否则她就不能做出相关的演绎推理来否定那个大胆的概称,并得出这个概称为假。也就是说,这种反驳的结果是,波普尔的观点不仅无法使我们知道任何关于世界的概称为真,也无法使我们知道任何关于世界的概称为假。

10.4 与归纳问题共存II:实用主义

汉斯·赖兴巴赫(Hans Reichenbach,)提出了另一种与归纳问题共存的方式。赖兴巴赫同意休谟的观点,即我们无法为归纳做辩护。然而,赖兴巴赫认为,尽管如此,进行归纳推理是合理的。从本质上说,赖兴巴赫的观点在于:如果我们不使用归纳,那么我们能得到的关于世界的真信念肯定会少之又少;而如果我们使用归纳,那么我们至少有机会通过归纳推理形成关于世界的许多真信念——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归纳法合乎理性。这就是说,尽管归纳法没有得到很好的辩护,但鉴于归纳法行之有效,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归纳法是合理的。在这个意义上,赖兴巴赫对归纳问题提供了一个实用主义的回应,而不是一种知识论的回应。

为了理解赖兴巴赫的观点,试考虑他提过的一个例子:一个身患绝症、时日无多的病人选择尝试一种新的实验性手术是完全合乎理性的,哪怕目前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这种手术能挽救她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问题的关键是在必定死亡和微弱的存活可能性之间做出选择。鉴于主体面临这样的生死抉择,那么即使她没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手术会成功,她也应该选择手术,这是合理的。毕竟只有这场手术可能挽救她的命。

同样,根据赖兴巴赫的说法,我们也面临着类似的选择:要么不使用归纳而丧失通过归纳推理获得关于世界的真信念的一切机会,要么使用归纳并有可能获得许多关于世界的真信念。在这种选择下,即使归纳法缺乏辩护,使用归纳法似乎仍是完全合理的。

在第5章中,我们对知识理性进行了讨论,很明显这里讨论的理性不是一种知识理性。

不论如何,赖兴巴赫非常清楚地表示,我们没有好理由认为对归纳推理的信任会得到真信念作为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说,赖兴巴赫让我们信任归纳法这一建议,应该使我们想起帕斯卡尔的赌局。回顾一下这个赌局的要点:如果对上帝存在的信念为真,那么一个人信仰上帝所带来的益处(即无限的生命),要比如果对上帝存在的信念为假时一个人信仰上帝所带来的损失(即拥有信仰带来的一些不便)多得多,因此相信上帝的存在是合理的。那么,正如赖兴巴赫对归纳法的辩护一样,帕斯卡尔的赌局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理由来认为某一断言为真(例如上帝存在),而只是给我们一个理由来认为在缺乏依据的情况下,假定它为真能够带来最大的收益。

然而,赖兴巴赫对归纳的辩护和帕斯卡尔的赌局之间有一个关键的区别,那就是帕斯卡尔的赌注并不是为了获得关于上帝存在的真信念,它只是向我们表明在这方面哪个信念最符合我们的利益;而赖兴巴赫为归纳法辩护是旨在获得真信念,尽管是以一种非直接的方式。也就是说,赖辛巴赫认为,如果你想要获得大量真信念,那么最好的做法是信任归纳,哪怕我们缺乏证明归纳合理的理由。因此,虽然这种对归纳法的信念不是直接的知识理性(也就是说,它缺乏支持这种信念为真的根据),但根据赖兴巴赫的说法,它符合间接的知识理性,是一个具有知识理性的人应该相信的东西。考虑到这一点,也许赖兴巴赫处理归纳问题的方式并不像许多人(包括赖兴巴赫本人)所设想的那样仅仅只是实用主义。

本章开头我们讨论了休谟的归纳问题。之所以会产生归纳问题,是因为我们似乎无法为归纳法找到非循环的辩护。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已观察到的规律能为我们提供好的根据来从这些规律中归纳推理出一个概称时,归纳推法才是正当的。问题在于,我们所持假设的根据本身依赖于进一步的归纳推理(即我们已经发现了所观察到的规律性和过去已持有的概称之间的联系)。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对任何特定归纳推理所做的辩护本身就是归纳的,至少部分是归纳的。这意味着不存在对归纳法的非循环辩护。

对归纳问题的一种回应是,这样一种基础的认知实践不需要被辩护。但我们也注意到,该回应在理智上并不令人满意。另一个本着同样精神的更好的回应根据知识外在主义为归纳法辩护。该观点认为,只要归纳法事实上是可靠的,那么即便我们缺乏支持归纳法的充分根据,也并不妨碍运用归纳法获得受到辩护的信念。不过,我们也发现那些内在主义坚定支持者不会认为这种回应合情合理。

之后我们又探讨了波普尔对归纳问题的回应。这一回应认为,归纳问题并不会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减损我们的知识,因为那些最明显的归纳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实际上是通过演绎获得的。波普尔认为,科学家们不是从观察到的规律性中做出尝试性的推理,而是在事实基础上提出大胆的假设,然后试着果断地驳斥,或者证伪这些假设——这一过程是演绎而不是归纳。我们注意到这种观点面临的两个问题:其一,它似乎减损了大量科学知识;其二,我们尚不清楚是否真的能从证伪的角度来理解科学方法论。

最后,我们看了赖兴巴赫利用实用主义的方法与归纳问题共存。这一方法虽然缺乏对归纳法的合理性辩护,但他认为使用归纳法仍是最理性的做法。这是因为如果有哪种推理方法能让我们获得对这个世界的真信念,那就是归纳法。因此,我们可以确信,即使我们无法为归纳法的合理性做出辩护,但鉴于我们需要形成很多关于世界的信念,那么归纳法仍是最好的可行办法,使用归纳法也完全符合理性。

1. 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归纳问题。举出一个通常意义上认为其具有正当性的归纳推理作为归纳问题的例子。

2. 一个知识外在主义者会如何回应归纳问题?你觉得这种回应合理吗?请解释并辩护自己的答案。

3. 为什么波普尔认为科学方法是证伪而非归纳?为什么证伪是一种演绎推理?请举一例来说明你的观点。你认为波普尔的观点正确吗?如果他的观点正确,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能和归纳问题共存呢?请解释并辩护自己的答案。

4. 为什么赖兴巴赫认为即使我们缺乏对归纳法的合理性辩护,使用归纳法仍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呢?为什么说赖兴巴赫的观点与帕斯卡尔的赌局很相似?二者的区别又在哪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点四笔画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