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佛经怎么读音?

  过斗母宫,跨溪有一小径斜向东北,夹岸桃李,流水潺潺,蔚然深秀,循小径拾级而上,有石坪数亩,上刻金刚经,字大如斗,笔锋纵横波澜,苍劲有力,被誉为“榜中之宗”,这便是享有盛名的经石峪。因石经遍布峪中,书艺精湛似非人力所为,所以人们就附会了唐僧西天回来晒佛经的故事。

  传说,当年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既无桥又无船,四周又空无人家,徒儿三人可以作法过河,可唐僧这个凡夫俗子怎么过?四人正在着急,只见河中一只大乌鬼飘飘游来,对唐僧说“大慈大悲的师,你切莫着急,让我来背你过河。”唐僧十分感激,忙问道“你是何仙,何以能言语?”乌龟说“我本是玉皇大帝的一名元帅,因触犯天条,被逐出天庭到凡界托生为龟,求你到老佛爷面前多说好话,把我超度上天,我将感激不尽。乌龟言辞凄切,说话间已眼含热泪,唐僧答应它的要求。

  许多年以后,等唐僧西天取经回来,乌龟已经在这里等待多时了,唐僧一到,它便兴致勃勃地问,老佛爷答应了吗?唐僧早已经把此事忘记了,遇到乌龟,不禁汗颜,自愧有负于它连忙赔罪。乌龟此时心怀嫉恨,想乘机报复他一下,又叫唐僧上了背。到了河中,乌龟将唐僧掀到河中,等唐僧被救上时,经卷早已在水中泡透了,师徒四人只得把历尽千辛万苦取来的金刚经,一页页拆开,放在石坪上晒,结果折腾了大半天,等晒干去收时,才发现经文早已经入石三分,贴在石头上揭不下来了。以后,人们便把这条峪取名收“经石峪”,把唐僧师徒的石坪取名“暴经石”。

  • 6月19日,省招考院公布了山东2017年保送生录取名单,全省共有199人获得保送,15人保送至北大清华,济南有5人。今年济南共有178名高中毕业生获得保送,除上述历城二中的女生外,其余177名全部来自济南外国语学校,录取类型也均为“外国语中学优秀学生”。

  • 山东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建立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长效防控及监测机制的通知》。我省将建立大班额问题长效防控监测机制,以学籍信息为主要依据,定期提取学籍系统数据,监测并通报中小学班额情况。

  • 本次发布的旅游休闲购物街区、旅游购物商店评定标准,是对2009年制定的《旅游购物商店等级划分与评定》和《旅游休闲购物街区质量评定》两个省级地方标准进行修订后重新发布的标准。

  • 充电桩在山东各个市已经遍地开花,记者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全省累计建成充换电站1103座、充电桩共18135个,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省范围内将建成充电桩35万个。而在临沂,建成的充电桩均能通过手机APP软件、充电卡等识别手段向所有达到国标的电动汽车用户开放。

  • 近日,济南“5.18”限购细则出台一个月后,有关外地本科生购房条件松绑何时落地的疑问引发舆论关注。由于跟济南“5.18”限购细则对应的具体实施政策一直未公布,外地本科生如果审核购房资格,一直被卡。

  • 现下,正值农忙时节,东营南站派出所辖区线路部分靠近农田。联合工务部门对线路两侧树枝、杂草、秸秆、垃圾等易燃物进行集中清理,预留消防隔离带,预防就地焚烧可能造成的线路护坡起火。

佛教骗局:大乘佛经、咒语都是外道编造的 作者:灵芝师姐


自从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佛教就逐渐偏离正轨,时至今日,早已藏污纳垢,臭不可闻。

释迦牟尼佛涅槃150年后,佛弟子们才开始着手整理佛经,十八度空间的天魔、地魔、法魔以及各路妖魔鬼怪全部现身,越界来到人间,教唆佛弟子们大肆篡改佛经,可以说从第一部佛经开始,就不纯正。

乾隆年间出版的《大藏经》共收录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总计五千六百多万字,而1994年编辑完成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共计107册,总字数过亿。

释迦牟尼佛悟道后,随缘、随处、随机度化众生,每当众生遇到问题请教佛时,佛会观机逗教,因病与药,针对这位众生的问题做个别性指导,并不适合普罗大众。因此佛一生中,从未著作任何一部书。时至今日,竟然出现浩瀚如海的三藏十二部佛经,岂不太荒唐?!


我只能恳切地告诉大家:这些所谓的“佛经”全是妖魔的理论!由于各路妖魔来自不同的维度空间,所编造的“佛经”也大相径庭,如果你能把所有佛经读完,就会发觉“佛经”处处自相矛盾、错误百出。

如果所有佛经都是同一尊佛所说,每一部佛经的思想、内容、风格必然前后一致,绝对不可能前后矛盾、自打嘴巴!

“人牵不走,鬼牵飞跑”是现代“佛弟子们”的真实写照,这些所谓的学佛人鬼迷心窍,盲目崇拜大法师们,盲目迷信假佛经咒。经咒里藏有大量妖魔鬼怪的名号,“佛弟子们”每天精勤念经持咒的结果,就是在不断壮大妖魔鬼怪的势力,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各种天灾人祸的发生。


更为悲惨的是,这些“佛弟子们”一旦念了经咒,就会有条无形的黑线与妖魔鬼怪相连,方便后者操控。“佛弟子”越是持念经咒,黑线会变得越加粗壮,妖魔控制的力道也会越来越大。长时间下来,这些“佛弟子们”会逐渐变成人魔,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不可理喻。

台面上的大师们无一例外,全都是妖魔鬼怪附体,一般人绝对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能耐,短时间内就可以聚集并控制动辄上百万、上千万的信众,例如宣O上人、星O法师、证O法师、净O法师、慧O法师、学O法师、海O法师、南老师以及卢台长之流。

由于十八度空间的妖魔鬼怪最觊觎人的灵体和精血,要想得到这一切,他们需要先在人间找到代言人。妖魔鬼怪可以让这些代言人迅速获得大名声、大富贵,而后者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献出他们的灵魂以及广大信众”。

人类谁不想要大名声、大富贵?许多人努力打拼一辈子,不就为了获取名声地位?所以一旦有了机会,这些人犹如飞蛾扑火一般抢着去跟妖魔鬼怪做交易。只要代言成功,他们很快就能打响名号,迅速蹿红,广大信众蜂拥而至,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妖魔鬼怪在人间的代言人非常多,不仅有各类大师,还包括你所接触的各类异能异士。他们把太多不属于人类的讯息带到人间,扰乱了社会,这是上天所不允许的。毕竟人类是属于三度空间的生命,一旦知道太多其他空间的事情,很难再恪守本分,会导致人类世界大乱。

虽然上天不允许人类越界,不允许人类拥有神通、魔通、妖通、鬼通之类,但十八度空间的妖魔鬼怪并不遵守天规地律,在它们看来,人类就好像一块块肥肉,而且特别好骗。

由于人类看不到、听不到其他空间的事情,可以想怎么骗就怎么骗,就像妖魔附体的“佛弟子们”编写出一大堆假佛经咒,那些愚昧无知的人类就会奉为圭臬,每天不断诵持,等于把自己直接送入妖魔口中。

不要认为这些被妖魔鬼怪附体的人士,看起来会十分地凶神恶煞,甚至张着血盆大口要吃你,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妖魔鬼怪非常聪明,最擅长伪装,被它们附体的大师们反而显得特别和蔼可亲、慈眉善目,道理也讲得入情入理。

就像《楞严经》、《华严经》、《法华经》、《地藏经》等经典,包装得美轮美奂,大道理讲了一套又一套,其实最具有欺骗性,多少人因此而误入魔道,最后成为妖魔的点心,永远无法解脱,这实在是人间最为凄惨之事!


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庭看到十八度空间的妖魔鬼怪不断为祸人间,欺骗无知的人类,特别安排自然之家在2012年出来弘法度众,摧破各种邪说谬论。

怎奈众生入魔已久,难以度化,不得已,2018年5月5日展开神魔大战,将祸乱地球最烈的天魔和宇宙魔捆绑起来送入宇宙黑洞;2018年7月9日除魔大战,一举把十八度空间的妖魔鬼怪全部消灭;现在要开始大规模清理地球上的人魔,从2018~2021,会用3年的时间把人魔彻底清理干净。

到了2022年,人类会全面信受真法,秉持以家庭为道场的修行理念,道化个人,道化家庭,道化社会,整个世界一片祥和,地球母亲将再次生机勃勃,“上有蓝天白云艳阳天,下有青山绿水共为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第五章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禅定念净土,有宋元明清(10-20世纪)

第一节 理学闹分家,和尚和稀泥——两宋大德(10-13世纪)

一 孔门论天理,空门临天下(赵宋大势与三教概貌)

唐末经安史之乱,帝国元气大伤,不久陷入五代十国混战。经过30-40年五代更替,到周世宗(954-959在位)即位几年,厉行改革,鼓励开荒,减轻租税,兴修水利,整顿抑制佛教寺院经济,加强了后周力量。然后以开封为全国新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力图北定中原,南下统一中国。实际上为北宋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基础。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外扰内患不断,疲于奔命,只好加强专制统治。

周世宗灭佛或整顿佛教以后,隋唐诸多流派中,只有禅宗尤其临济宗风头犹健、领袖僧林、笼盖天下;净土宗则一贯无需呐喊,看似松松散散,却自然成为各宗的归向。其他如天台宗、律宗、华严宗等,势力都不大,而且各宗日益呈融合趋势。佛教原创力减弱,末法意识进一步加强;为了增加保护色,逐步向世俗生活靠拢,文字禅勃兴,以富于文采的大众化口语影响到三教的教化和一般文学;禅林寺院经济非常活跃,僧人大力提倡忠孝,搞教外大融合,跟儒家“称兄道弟”,向帝王俯首称臣。

儒家却不大领情,而是还以颜色,并顺势来了一个起跳,在隋唐几百年的相对缄默之后,于吸收佛家和道家营养的同时,大力批评佛老,努力建立自己的形而上学和性命学的理论及修行法要,形成了作为宋代主要思潮的新儒学:程朱理学和张载等人的理学。张载()跟佛家非常隔膜,他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命,批评佛家用六根妄测天地,六根掌握不了的,就诬称天地日月为虚妄。而周敦颐()奠基之后,北宋出现了程颢()和弟弟程颐()两位理学大师,将君臣父子之道归之于天理。南宋则有朱熹()唱人心道心说,主张存天理去人欲,一边骂佛,一边学佛,使儒学有了新模样。南宋另一个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张扬主观,受到朱熹批评。朱熹被看作宋代儒学集大成者,他某种意义上也集了一点佛和道的大成。

按照南怀瑾先生的研究,北宋真宗以神道设教,抬出姓赵的神仙赵玄朗当道教圣祖,所以骂佛老的理学家们,主要是具体而微地骂佛,笼里笼统地批老。继唐末吕洞宾道佛合一、禅道同修的丹道之后,到北宋则有南宗丹道祖师张紫阳的《悟真篇》问世,道风大振。据说一代硕儒朱熹晚年曾化名崆峒道士邹欣,求学于北宋末年的南宗丹道传人白玉蟾,屡遭婉拒;又竭力参究《周易参同契》,不得其门而入,引为终生遗憾。犹如明代大儒王阳明问道于道人蔡蓬头,“几遇呵斥,如出一辙[93]”。

北宋时道教在政治上的势力超过佛教。真宗时伪造天书,徽宗更是做起了道君皇帝,把佛家沙门改成道家德士。到南宋,道家势力虽稍见减弱,但是道观已经遍于名山。

二 学禅有语录,真修凭默照(禅宗)

禅宗在宋代最为流行,远胜于其他宗派。多亏百丈改制,禅寺经济发展迅速,禅僧“财大气粗”,不但政府向寺院收税、变卖度牒以充实国库,而且俗人劳力也向禅寺流动,壮大和腐蚀了禅家实力;另外,也使文人雅士和官府要人乐意与禅僧交游。僧人要象俗人一样地干活,修禅就需有极高境界和功夫才行。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94]”,这样有名的禅偈,在大师那里是字字珠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可是其他人就难说了,于是就有了临济宗内文字禅和看话禅的争锋,对外则跟曹洞宗的默照禅斗法。“临天下、曹一角”的局面于是形成。期间,云门宗有过一段短暂的中兴。

1. 克勤文字禅(临济宗杨歧派)

五叶入宋后,沩仰不传,法眼在延寿(904-975)之后沉默。云门、临济、曹洞三叶主宋,前中期是临济、云门为主,后来是临济、曹洞为主。临济临天下,曹洞占一角,就是指后期的阵势。

临济宗的阵地逐步由北转南,在江西建立根据地。但是开头的兴化存奖(?-924),数传至于首山省念(926-993),建树不大,几乎停顿。汾阳善昭(947-1024)改变了这种局面,他倡导公案代别和颂古,将禅修化为文字玄谈,使临济走向大盛。由于临天下的态势,于是宋代禅法的主流,渐渐转为文字禅。

这一方面起于“不立文字”宗风的变向,以为不看书不读经就叫做不立文字,忘记了慧能门下也有一位每天诵经不止的法达和尚,深领玄旨。为纠正这一弊端,兴起文字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文字禅却又避免不了自身的毛病,很容易流于口头机锋。为纠正这一“新”的弊端,“复古”就是必要的了,于是就有话头禅和默照禅的出现,不过总是敌不过“新兴”的文字禅。不明白的人,只好看热闹,跟在新旧禅法中来回折腾,正反轮回,不得解脱;至于“新旧”,大多古已有之,无大新意。哎,菩提就是烦恼,涅槃就是生死,禅林就是苦海啊。

善昭之后,石霜楚圆(986-1039)的门徒黄龙慧南()创立黄龙派,杨歧方会(992-1049)创建杨歧派,与五叶并称为“五家七宗”。黄龙派在北宋末年转衰,从此杨歧派几乎成了临济的唯一代表。士大夫热烈欢迎文字禅,苏东坡就是一个。

文字禅的一个重要业务是编语录、灯录。

语录是弟子们对祖师言论的纪录整理,好比儒家孔门的《论语》。禅宗语录在宋代最有名的是赜藏所编的《古尊宿语录》,汇编各家禅师40多位的语录于一书。后来又有师明编出《续古尊宿语录》6卷,收集70多位禅师语录。

灯录是比喻祖师传佛法之灯给弟子,灯灯相传,就是禅宗历史。虽然主要是大师语录,但是有传承的经线贯穿其中。主要有道原的《景德传灯录》,以及《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等五部灯录删削集合而成的《五灯会元》,这是普济和尚的大功德。与灯录类似的是僧传,如赞宁的《宋高僧传》,慧洪的《禅林僧宝传》等。

文字禅的另一个业务是解释公案。

公案本是官府的案牍,禅宗借用来指祖师的言行范例。一般是祖师的著名语录,简单精辟玄奥。当时就很有针对性,不容易为普通人理解。到后来就更加难以弄懂了,于是就有人出来,为公案作注作颂。临济宗的汾阳善昭率先垂范,然后是居于“禅宗颂古四家”之首的云门大师雪窦重显以颂的形式绕路说禅,以不说破为原则,写《颂古百则》,文采飞扬。作注的,如临济宗的圆悟克勤()所编的《碧岩录》,一时风行,洛阳纸贵,成为以后文字禅的标本。

可是克勤的弟子大慧宗杲()对师傅的做法深感忧虑,把《碧岩录》刻板扔进火里,转而提倡所谓话头禅。

2. 宗杲话头禅(杨岐派)

文字禅顺应着潮流,有功德。要说文字,区区一些语录、灯录怎么也超不过佛经的浩瀚。所以文字本性空灵,逢钝人现钝相,逢利人现利相。对于钝人,几句话几个字就足以淹死人了。对于利人,语言文字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克勤对弟子说过:“杀人刀,活人剑,是古代的风规,也是今天的关键。从语句上去领会,好比在泥巴里洗土块。不从语句上领会,又好比用方木头插圆孔。”不过大慧宗杲提倡话头禅,可能也有他的道理。大抵是反对玩弄文字、沉湎于知解知见、轻视实修实证等歪风。

火烧《碧岩录》,就得拿出自己的货色,名叫话头禅,又叫看话禅。就是拿古人公案的答语作为话头,作为活句来直心参悟;不参死句,即不作分析,不管公案本身的内容和语境。不用心思,怎么参呢?据说要用大信心,起大疑情,时时提起话头,不到参破,决不放下。这怎么参呢?还是难以明白,恐怕这本身又成为一个话头了。还是离不开文字和心思。另外,如果我懂,就不用麻烦你告诉我了。如果我不懂话头禅,就不会看话头,你说文字禅不对,话头禅才对,你这个话头我怎么参?当然只能用我的心思参,所以没法参。假如说,这是离言句的,那么文字禅怎么就不离言句呢?因此,就有人出来做好好先生,说宗杲也是权宜之计,并不是跟师傅过不去。看来这个公案足以让我们参好久了,没有多大功夫去参他的六大公案了——“庭前柏树子”,“麻三斤”,“干屎橛”,“狗子无佛性”,“一口吸尽西江水”,“东山水上行”,总共六句,最主要的是“狗子无佛性”。

3. 正觉默照禅(曹洞宗)

临济宗的圆悟克勤和大慧宗杲师徒俩为文字禅和看话禅斗法的时候,曹洞宗的洪智正觉()也不满意文字禅,而提倡 “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静坐守寂的默照禅,就是用静坐默照除掉妄习,显示清净圆明的妙灵之心。他批评耍嘴皮、说道理、咬文嚼字、胡棒乱喝的禅风,认为静坐是唯一的解脱方式。宗杲认为这是达摩壁观法,只是入道的方便之门,不是目的;默照禅把它当作目的,就是禅病。至于达摩是不是这个样子,也是个问题。假如达摩是个坐禅人,慧能又“反对”坐禅,这个公案可是不好参。作为弟子,该效法谁呢?

到了南宋,默照禅坚持不久,文字禅的公案评唱流于学舌,后继无人。只有宗杲的话头禅香火大旺,传法弟子84人, 主要在江浙福建一带,与朝廷关系非常密切。北宋政府开始以经济手段宏观调控“寺院市场经济”,基本举措是买卖度牒(僧尼身份证)、出售紫衣师号、征收寺院田产税,到南宋依然如此,而且更加红火。这对禅风的“影响”,极为巨大。吃皇粮的弊端是不关心世事,搞经院主义,钻故纸堆。商品化和市场经济的弊端又是流俗。面对世俗,如何默照?如何看话头?读文字?这都是功夫,正好行禅。是禅风变质带坏了政府和世俗,还是政府和世俗腐蚀了神僧?这个问题也许就已经流于俗见、提错了。假如佛法本空,如来藏也根本无处藏身,不在世外桃园,不在世间街市,也不在中间,那么如来以何法付与东土呢——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4. 黄龙三关禅(临济宗黄龙派)

临济下八世有慧南()在江西黄龙山独创一家禅风,叫做黄龙三关。此后就称这一派为黄龙派。传法弟子83人,真所谓黄龙出山,猛击法鼓,山门大开。他先习云门,后学临济,宗风兼有云门的严峻和临济的率真。

黄龙三关是他的拿手好戏,又叫做三转语——

有学人来,他常问:“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

不等对方开口,他就摊开两手问道:“我的手为什么象佛手?”

说着说着又突然伸出双脚问:“我的脚为什么象驴脚?”

他这样问了30年,没有人懂得他的意思。即使有人勉强回答,他也从来不置可否。因为他认为,“已经过关的,甩着胳膊径直走了,哪里知道有关吏把守?去问关吏对不对,这就是还没有过关,告诉他也没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否则说也白说。

三关不好过,需要天才。天才本来就不多。黄龙派到北宋末就不行了。

三 山家斥山外,净土在前头(天台宗与净土宗)

1. 知礼称正统(天台宗山家)

天台宗在宋代远远不如禅宗,但是宋初发生过山家和山外之争,比较有影响。

争论主要起于知礼和晤恩之间。知礼(960-1028)是四明(浙江鄞县)人,被尊为天台第17祖,自称山家,即继承初祖智顗精神的正统派。对方以晤恩(912-986)为首,被知礼称为山外。

争论的焦点是所观之境是真心,还是妄心?知礼一派主张妄心观,说天台教义是圆教,性具三千,心具三千,色具三千,无不圆融;真如理中本具一切差别事相;随缘而作一切诸法,举体随缘,举体不变;一切众生都有恶性,需要时时观妄心,断除情欲。

山家认为,华严宗主张真如之外别有事相差别,事和理相离相隔,不圆融。晤恩等人主张真心观,认为心的本体清净无染,只是随缘造作万法,是受了华严宗的影响,跟天台正统“性具三千”、“一念三千”的看法不同。

两派头子和众弟子都参加论战,往返书信,如火如荼。知礼圆寂后,再传弟子妙悟希最一举破难,山外败北。

2. 外圆内不圆(天台宗山外)

山外教理虽然不及山家圆融,这也是指天台内部而言。至于外部,面对儒家道家,山外也有极力主张圆融的。其代表人物是孤山智圆(976-1022)。

孤山智圆参加了山家山外大战。他主张心具三千,色不具三千;心是能造,是通体,是理;色是所造,是别相,是事。所以智圆的圆智,里面不圆。

外面很圆,以佛打通儒道。孤山是钱塘(杭州)人,从小受戒而兼习儒。长大后,于行禅讲道之外,博通儒墨,旁涉老庄,善为诗文。因为隐居西湖孤山,人称孤山法师。在山外诸子中,著作最为宏富,只是体弱多病,不久于世。

智圆自称或宗于周孔,或涉乎老庄,或归乎释氏,于其道不能纯矣。认为儒家释家说的话虽然不同,道理却相通,要用儒法修身,用佛法治心。说到佛家本身,他的志趣首先是用般若真空扫荡系缚执著,最后还是要依净土行门求个往生西方,作为归宿。

3. 念佛佛来了(净土宗)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95].”

念佛的法门也是如此神奇。只要心念一起,佛就在心中了,非常“便宜”。万善同归,归于净土念佛法门,是势所必然的事。佛门各家同归净门,是历来的态势,宋代也不例外,汇成潮流。宋代律宗的元照大师()持戒和修净并重;天台宗主要人物如知礼、遵式、智圆,几乎都提倡净土修行。禅宗在宋初就有延寿主张净禅合一,写了《净土指归》,认为净土更普济,禅宗很难修。天台宗的志磐写《佛祖统纪》,将宋代75位大德收入《往生高僧传》,各宗要人基本收齐。

如果从教理上看,只要修佛,必修净土,不管他归入哪一宗。修“唯心净土”的,一般信心大一些,因为净土无在无不在,心净则国土净,心不净则国土秽;国土性空,随众生心,现净现秽,叫做“真净土”,如来藏。修“念佛净土”的,多有依赖他力,以补自信之不足者。都很好,没有高下之分,而且相互融入,完全贯通,无自无他,不必在我和佛之间横生我见佛见。不过越到后来,从现象上看,修唯心净土的就越少,修念佛净土的就越多,这恐怕是末法时代信心不足的结果。律宗的元照就是主张全假他力的,受到僧众群起攻击。不过众说纷纭,不在乎言辞,这里也无法分类细说长短。

除宋初的永明延寿之外,列入净宗祖师的,宋代还有省常大师(959-1020)。大师俗姓颜,钱塘人,7岁出家。宋淳化年间,在杭州昭庆寺,远慕庐山慧远结莲社之风,发大愿望,广刻无量寿佛像,刺血书写《华严经净行品》,然后改莲社为净行社。公卿士大夫称净行弟子的120人,其中为首的是王文正公旦,曾经作过宰相。

省常大师精勤念佛,终生不停。62岁那一年正月十二,他端坐念佛,忽然大喊一声“佛来了!”泊然而化。大众都看到地面化成金色,很久才隐去。

第二节 国教奉藏传,方便有多门——元世佛子(13-14世纪)

一 帝师归喇嘛,汉土多禅僧(元代教统与佛法派系)

北宋和辽的对峙、南宋和金的对峙,汉人大体处于退守之势,出战也难以得胜,国力日益衰弱。其结果,乘隙兴起的蒙古人首先灭掉西夏,再联合南宋灭金,最后消灭了南宋,成为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大元王朝,从忽必烈算起,延续98年。

汉人如今需要补胎打气,而补胎打气的又不代表先进文化。虽然如此,蒙古族人富于朝气,又善于学习,能够用汉人的文化统治汉人,儒释道并举,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将中国引入又一次民族大融合。不过,在佛教上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定喇嘛教为国教,一方面借以沟通与西藏的关系,有安抚之意,另一方面也有意借此控制汉族,儒家地位相对底下。对于其他的宗教如基督教、犹太教、回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等也一概允许发展。

“喇嘛”是蒙古、西藏、青海地区对僧人的称呼,相应地,佛教则被称为喇嘛教。元世祖带头提倡佛教,以后历代都请喇嘛为帝师,统领全国佛教,对蒙汉藏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促进作用。朝廷不惜巨资举办法会,修建寺院,雕刻经藏,而且赐给寺庙大量田地。这大大刺激了各派佛教的扩展,形势比宋代兴旺。据管理全国佛教的宣政院1291年统计,当时国内寺院有4万2千所,僧尼21万多人,加上私度等僧尼,到元代中叶可能达到100万。佛教徒在理论和修行上都不如以前,但是外在的“规模经营”却非常可观,特别是寺院大力经营农工商业,酒店、养鱼、当铺、旅馆、矿山等等应有尽有,搞得很活。生意都比宋代红火。税款自然要交纳的。至于有没有把寺庙当作旅游胜地、名胜古迹而大举观光的业务?养鱼是否跟杀生不沾边?都不得而知。

火中生莲花,佛法就是世法,这没有什么不好。净法染法似乎都可以把人推向火坑,也似乎都可以度人升入天堂,要看个人自己的造化。比如喇嘛僧享有各种特权,有的人慢慢就腐化了,一般朝官也大受牵连,坠入“苦海”,不得解脱。最后是侵吞财物、残害百姓;乃至腐化堕落,骄奢淫逸,美其名曰“秘密大喜乐禅定”,号称“事事无碍”, 无恶不作,令人发指。到了这种时候,就会有人出来收拾烂摊子,改朝换代。

元代的儒学没有特别的发展,许衡、刘因、吴澄虽然称为元代三大理学家,可是创新不大。由于元代将国人从高到低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儒士在开朝颇受冷落,不过也有儒释兼通的耶律楚材做到宰相之位,实施“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政策。仁宗时(),同样由于认识到佛教有利于明心见性,儒道有利于修身治国,开始恢复久已废止的科举考试,儒学渐渐走俏。尊孔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朝廷的基本国策。

道教方面,有张天师嫡系的正一教,有实力最大的全真教;其他还有太一教,真大道教。其中,王重阳()博采古代儒学、宋代理学和禅宗渐修的法门,剔除他所认为的禅宗达性而不明命、儒家谈命而不言性的弊端,以性命兼修为全真之道,创立全真教,声势显赫,威名远播,影响到大元的国策。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深得成吉思汗敬重,数次下诏迎请。丘处机却不是以方术动人,而是强调统一天下,必定在于不乱杀人;治理国家,要以敬天爱民为本;至于长生久视之道,需要清心寡欲。成吉思汗极为钦佩,敬称神仙,不称其名。

汉地佛教仍然以禅宗为主流,以净土为底色。禅宗在北方是曹洞为主;南方是临济做东,主要是杨歧法系。天台宗在江浙的杭州、天台一带流传,华严宗主要在五台山。各宗特色都不是太大,各宗各派继续走向调和,走向世俗,融入儒道。此外,江南还有白莲教和白云宗在民间流行,最后导致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因为元朝重义学(教),从义学沙门中选拔僧官,重教抑禅,而南方僧众消极抵抗,汉地佛教北教南禅的基本格局逐步形成。由于藏传佛教(主要是藏传密教)在汉地大行其道,所以汉地佛教并不是一个地域概念。吕建福先生认为,隋唐以来的佛教是诸教诸宗的佛教,而元代则是显教密教两分天下的佛教,密教地位大为突出,从一宗的位置上升到半分佛教的地位,首先是朝廷的大力提倡,继而深入到民间,甚至达到泛滥的程度。除了地位显赫的藏传密教,以及汉地的传统密教之外,还有云南大理密教、西域密教、印度密教,都在汉土各地有相当影响。

二 大元有帝师,首推帕思巴(喇嘛教)

1. 喇嘛教派系(后弘期)

达磨灭佛后,西藏的战乱和分裂到10世纪末才平息。佛教只有密教在民间余息尚存,最活跃的是本土的苯教。978年,佛教从多康地区返回西藏,佛教后弘期从此开始。

达磨的弟弟精究佛典,被藏人拥立为王,召回了流亡在外的三位佛教大师,在分裂局势下艰难地恢复佛教。因此,后弘期的佛教一开始就受到贵族支持,成为抵抗伊斯兰东进、稳定割据形势和推进封建化的精神支柱,具有政教合一的特点;僧侣管理的寺院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影响极为巨大;佛教继承莲华生的传统,大力吸收当地的苯教,加速佛教本土化进程,深得群众拥护,佛教派系开始产生。

莲华生创始的一系后来算作宁玛派,即古旧派,俗称红教,因为其僧人穿红衣、戴红帽,其寺庙墙壁涂红色的缘故。莲华生之后,宁玛派大士不断出现,著名的有素尔波且()、素尔穷喜饶扎巴()、隆钦然绛巴()等五人。主要传承大圆满法,但是组织松散,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心寺院,不过后来却受到有权势的格鲁派的支持。

阿底峡(982-1054或980-1052)的弟子仲敦巴()等人创立革新的噶当派。“噶”是佛的言教,“当”是教授教诫,噶当就是佛的一切显密教诲。此派组织严密,不滥用势力干预政权,是专弘教化的一派,15世纪格鲁派兴起后,并入格鲁派。

进入元代,西藏最活跃的是萨迦派,由贡却杰布()在1073年于后藏迦萨地方创立萨迦寺而得名,从此该家族也称萨迦。该派贯通显密,融合二乘,政治活动能力极强,跟元朝王室联系紧密,有帕思巴等14位喇嘛在元朝获帝师称号,隆盛之极。最后僧众骄佚,久而生弊,被格鲁派(新噶当派)取而代之。迦萨派也称花教,因为它的一个支派“俄尔派”把寺院墙壁涂成红白青三色而得名。

此外,噶举派形成于11世纪中叶,创始人是达波拉杰。噶举就是“上师口传”的意思。此派支派众多,其中噶玛噶举派率先采用活佛转世制度,又分红帽系和黑帽系。噶举派多用大手印法,显密兼修;以拙火定开端,修炼不畏寒冷不怕饥渴之法,由此进入无善无恶无分别的禅定,最后以无上瑜珈的双身修法证得佛果。此派又称白教,因为它的远祖玛尔巴()和米拉日巴()在修行时身穿白衣。达波拉杰是米拉日巴最得意的弟子。

2. 一人之上师(帕思巴)

帕思巴作为元代最盛的萨迦派的最初代表,是萨迦派第5代祖师,有“一人之上”的帝师称号,全称很长,叫做“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是圆寂后的谥号。在世时曾获“皇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辅治国政、五明班智达帕思巴帝师”称号。这些称号概括了帕思巴一生的事业。

帕思巴()是西藏萨迦地区萨迦家族人。蒙古人征服西藏后,帕思巴跟西藏的噶举几个派系争夺地位,最后帕思巴取得忽必烈的信任,追随左右数年。在忽必烈即汗位后,帕思巴担任国师,统管西藏和全国佛教,从此迦萨派在藏地和全国平步青云。忽必烈定都北京,凡遇军国大事、自然灾害、诞辰、祛病等事,都邀请帕思巴举行法事。他又受命为蒙古族创制拼音文字(帕思巴字),推行全国。

帕思巴19岁就为忽必烈夫妇等25人传喜金刚4种灌顶。忽必烈感恩戴德,将西藏13万户作为供养。从此萨迦派掌管西藏政教大权70多年。帕思巴的一个好友、大学者奈塘正理剑,对此大为不满,写诗予以讥讽,诗云——

嘎厦乌云障佛教,国王夺去众生乐。

浊世沙门贪富贵,不悟此理非圣人。

帕思巴和诗一首,作为回答——

教有盛衰佛明训,有情安乐系自业。

随类被机施教化,不解此理非学者[96].

忽必烈对帕思巴推崇备至,想把西藏所有教派都纳入萨迦派,帕思巴却建议让各派自由发展,各安自位。

元代开国之初,道教和佛教地位都很高。道教教主丘处机深得朝廷信任。后来有道士李志常等人散发《老子八十一化图》,想把佛寺改为道观。1258年,忽必烈召集佛道辩论会,帕思巴跟道士有一番辩论。

道士以《史记》等书作为老子化胡的根据,帕思巴问:“这是什么书?”

道士说:“前代帝王之书。”

忽必烈问:“今天讨论教法,攀援前代帝王做什么?”

帕思巴则问:“我也有天竺的史记,你听说过吗?”

帕思巴说:“我给你说天竺《频婆娑罗王赞佛功德》,里面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说这种话的时候,老子在哪里?”

道士答不出来。帕思巴又问:“你的《史记》里面有化胡之说吗?”

“那么老子所传的是什么经呢?”帕思巴问。

“《道德经》。”道士说。

帕思巴就说了:“《史记》中没有,《道德经》又不载,可见化胡经是假的。”

道士无话可说,被削发为僧,伪经都烧掉,被道教占据的佛寺237所全部归还佛教。道教的优势地位被削弱。

帕思巴弟子众多,著名的有胆巴、阿鲁浑萨利、沙罗巴、达益巴、迦鲁纳答思等。1280年,帕思巴圆寂,阳寿46 .

3. 广照无上师(胆巴)

胆巴()是“微妙”的意思,圆寂后谥号“大觉普惠、广照无上巴帝师”。

帕思巴之后,胆巴在内地极为活跃。一般尊称为胆巴金刚上师。是突甘思(多康藏区,今西藏昌都专区、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树州一带)丹麻(长江上游通天河一带)人。

胆巴自幼丧父,靠叔父养大。12岁起送到萨迦寺,遍览三藏。24岁开讲经论,并于同年受帕思巴之命,前往印度求法。回藏后,建寺弘法。当时帕思巴在内地已经受到重用,1264年返回迦萨一次,胆巴组织万人法会,并拜帕思巴为师。1270年,胆巴随帕思巴到内地,被推荐给忽必烈,作了龙兴寺首席主持。很快名闻遐迩,被称为金刚上师,负责皇室法事,曾经为元军攻宋做法助威。又奏请皇上不要淘汰僧尼,建议成宗免除僧家赋税;1295年为成宗设曼荼罗法坛,修大黑天神法,退掉侵犯西番边境的海都军。1302年成宗巡行柳林时得病,胆巴前往,修观法7昼夜,龙体转安。成宗大悦,给胆巴以丰厚布施,并大赦天下。

大德7年(1303)夏天,胆巴在上都(内蒙多伦县西北)示疾,成宗派御医前往探视,胆巴笑着说:“色身有限,药岂能留?”不久,在弥陀院面向西方,飘然化去。

萨迦派到元末腐化堕落,实力大减。明代有宗喀巴为首的格鲁派盛行藏地,远传汉土。

三 曹洞主北国,临济化江南(禅宗)

1. 佛子通孔教(曹洞万松)

中唐以来,由于灭佛等因素,佛教义学走下坡路,禅宗及时改制,借丛林制度而独步僧门,“从教入禅”成为潮流。禅宗流行过程中,不读经不学习的风气越来越盛,内外都有不满的声音,禅宗本身也起来拨乱反正,于是有宋代兴起的文字禅,导致新的争论和变化。元代则有政府明文规定,从义学沙门中选拔地方僧官,尽可能把禅寺改为讲寺,“从禅入教”一时形成大潮。北方禅宗受到的打击最大,不久归于淡薄。但是元初仍有临济宗和曹洞宗在北方活动,曹洞比临济更活跃些。

曹洞主要代表有万松行秀等,临济在北方的名僧有海云印简等。南方几乎只有临济宗杨岐派唱戏,有功利禅和山林禅两类。功利禅积极靠拢朝廷,主要有之善系和居简系。山林禅避官隐居,活跃于民间,主要是祖先系,是南禅乃至元代影响最大的禅宗流派,他们倡导的看话禅是南方禅学的主流。

行秀()俗姓蔡,河内之解(河南洛阳)人,跟当时南方的天童如净并称为曹洞两大宗匠。他在邢州(河北邢台)净土寺传法时,在寺旁建有“万松轩”,被人称作万松行秀。

行秀儒释兼备,宗说精通,辩才无碍。著作繁多,以《从容录》名世,继文字禅遗风;弟子成群,以耶律楚材称雄,掌中书令大权。

行秀著《从容录》,是应俗家弟子、当时的朝臣耶律楚材之请,于1223年在燕京报恩寺从容庵写成的。耶律楚材为此书作序。此书是行秀整理多年讲解公案和颂古的旧稿而成,将禅学引向考据学和诠释学。而且借题发挥,大量述说儒家、道家经典和神话故事。汇通三教,重在纳儒入禅。他的在家弟子耶律楚材、李纯甫、赵秉文等人,继承他的宗风,倡导孔门禅。

耶律楚材()出身辽的皇室,在金做过官。自小博览群书,精通经史。目睹战乱,于是有归佛之心,拜行秀为师,学禅三年,得到印可,号湛然居士。元初成为最著名的宰相,内修佛法,外用儒术。当时元帝想消灭汉人,将所有土地化为牧场。耶律楚材极力劝阻,才保住了中华耕地,功德无量。

2. 沙门精儒术(临济海云)

印简()俗姓宋,字海云,山西岚谷宁远(山西岚县)人。临济宗在元初兴盛于北方,有赖于印简的政治活动。印简在汉僧中权势最大,跟随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4朝,贵由和蒙哥都令他统领僧众。他与忽必烈联系密切,圆寂后,忽必烈命令建塔,谥号“佛日圆明大师”。

印简参与朝政,对北方禅宗和整个佛教都有深远影响。大体说来,有三件事。一件事,是影响考试僧道的规定。第二件,是以佛僧身份在朝廷宣传孔教。第三件,是培养弟子参与军政大事。

元代不但选拔地方僧官要考试,普通僧道也要考试。蒙古主考官规定:“识字的可以为僧,不识字的都还俗。”印简反对,并说自己就“不曾看经,一字不识。”其实他从小就跟父亲读过孝经。

厦里丞相问:“不认得字,怎么做长老?”

印简反问:“如今的大官人认得字吗?”

在座的蒙古官人大惊失色。

印简接着说:“应当知道世法就是佛法,道情怎么能跟人情不同?古代也有挑担的小贩建立了大功名,名垂史册。今天圣明天子在上,有如日月照临。考试僧道,应当兴修万善,敬奉三宝,以奉上天,永延国运。我等沙门的取舍问题,又何足道哉!”

据称,这次考试,是蒙古连宋灭金后的第一项文化措施。许多名僧都担心考不好,被刷下来。印简却胸有成竹,知道主上必有深意,目的是通过考试让僧人循规蹈矩,考试只是名义上的。结果人人都过了考关。

印简还积极谏劝蒙古王公贵族接受汉文化,以儒术治国。1242年,忽必烈请印简到漠北讲法,问佛法大意,受菩提心戒。忽必烈问起佛法中有没有安天下的法门,印简说:“我释迦之法,论说朝廷大事的,在《王法正论品》。道理本来很明白,不难不易。只恐怕王者不能全部做到。不如广求天下大贤硕儒,请教古今治乱兴亡之事,会有所收获的。”

忽必烈很高兴,告别时,又问:“我这一去,怎么受持佛法?”

印简奏曰:“信心难生,善根难发。今天已经大发善根,就应当好好护持,专念不忘。应当不见三宝有什么过错,常常惦记百姓的生活还不够好;善抚绥,明赏罚,执政无私,任贤纳谏,一切时中常行方便。这都是佛法。”把佛儒轻松打通,不留痕迹。

印简培养弟子多人,嗣法者14位。其中刘秉忠深受忽必烈器重,官做到光禄大夫,参领中书省大事。忽必烈即位后,刘秉忠起草的朝仪和官制等一切典章,成为元代的政治制度。

3. 祖先爱看话(南方临济)

南人虽然在元代被定为最末的第四等人,但作为元代最兴旺的禅宗流派的南方临济宗祖先系却宗匠辈出,有高峰圆妙、中峰明本、天如惟则、千岩元长等大士。他们虽然擅长诗文,喜欢搞点文字禅,但是更偏爱看话禅。这里主要介绍原妙。

高峰原妙(),号高峰,俗姓徐,吴江(江苏苏州)人。

祖先系的法脉是这样来的——宋代慈明楚圆(986-1039)的门人黄龙慧南()创黄龙派,另一弟子杨岐方会(992-1049)创杨岐派。随后杨岐派从方会开始,传五祖法演(?-1104),再传佛果克勤(圆悟,)。克勤门下的大慧宗杲()提倡看话禅;另一弟子虎丘绍隆()传密庵咸杰,出现了松源崇岳和破庵祖先两支。破庵一系就是祖先系。

高峰原妙在尊教抑禅的时势下逆潮流而动,20岁弃教入禅,跟从杭州净慈寺断桥妙伦学习,参究“生从何来,死从何去”的话头。直参得肋不至席,口体俱忘,仍然懵懵懂懂。只好转到雪岩祖钦门下,参究“赵州狗子无佛性”的话头,还是一无所获。又到径山参究,半个月后,忽于梦中想起妙伦说过的“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话头,从此疑情顿发,打成一片,以至于东西不辨,寝食俱忘。大获悟解后,游学江浙,又去临安龙须山苦行隐居9年,一次大雪封山,旬月之间不见他生起烟火,都以为他死了。雪化了后,大家进去看望,只见他正在坐禅入定,可见功夫之深。

1279年,转到杭州天目山西狮子岩,造小室住下,称作“死关”,10多年足不出户,直到圆寂。在此期间,他道名远闻,前来参学的有几万人,世称高峰古佛。

高峰原妙因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得悟,他的看话禅也就以此为中心。方法是大疑大信,“疑以信为体,悟以疑为用。信有十分,疑有十分;疑得十分,悟得十分[97].”这原是十分玄妙的。无疑则无信,无信则无疑。打成一片,也不是一片,一归何处?原妙说,功夫极处,自然入于无心三昧。既然无心,大概也就不存在“一归何处”的罗嗦话头了吧。说一道万,说有说无,有什么意思呢?又怎么没有意思呢?

中峰明本()也提倡看话禅,认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法久成弊,生出许多异端派别,什么五位君臣、四种料简之类,本来很好,久则成滥,流弊后人。于是就有看话禅。看话禅多了,也会生弊。明本又是禅净合一的提倡者,有“有禅有净土,无禅无净土,有禅无净土,无禅有净土”四种料简。这本来不是独创,永明延寿早就提过了。但是有人认为明本是说禅外还有净土,净土外面还有禅。明本解释说:不对不对,两家本性相通,都要了生死。生死既了,说什么禅,说什么净土呢?所以话头禅和净土念佛法门可以合一,只需把话头放在念佛心中就行。

元代末年的天如惟则也喜欢看话禅,主张禅净合一。元末的千岩元长()致力于禅密统一,用禅理解释密教。可是,禅宗教外别传,也说是无上密意;而密宗首先强调通达显教,又是由显入密。当代山东高密刘汉文所传的禅密功,也说是禅宗和密宗相结合的祖传功法。

第三节 门门是佛家,指归在弥陀——明朝高僧(14-17世纪)

一 黄教兴藏地,中土哭末法(明代教制与帝国限佛)

明代由出身和尚的朱元璋打下江山,也以他为首制定周密的崇儒限佛政策,实在是意味深长的事。

朱元璋早年出家为僧,对元末僧家的底细了如指掌。喇嘛教的肆无忌惮和悲惨下场,以明教和弥勒教为旗帜的元末农民起义对朝廷的巨大威胁,都对朱元璋的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废除喇嘛教的至尊地位是众望所归,限制佛教的政策一一出台。废止白莲社、大明教、弥勒教等一切“邪教”自不必说,免费发放度牒又对出家年龄和人数严加控制,加上严格的考试,也出于深思熟虑:男的40、女的50才准剃度。又严禁游僧四处活动、严禁僧人和官吏交往,鼓励僧侣隐居,使我佛“法身”为之一缩。更以禅、讲、教三等划分寺院,禅僧只管参禅悟道,不能参与讲僧的讲经活动,不能参与教僧的各种法事。等级森严,不得逾越,以衣服的颜色为标识:禅僧平常穿茶褐色衣,袈裟为青条玉色;讲僧穿玉色常服,袈裟为绿条浅红色;教僧常服皂色,袈裟黑条浅红色。禅宗被皇上敲了这一闷棍,并不象昔日大德的当头棒喝那样如雷轰顶,豁然开悟,而是从此走上穷途末路。禅僧纷纷转向,光着脑袋往教僧讲僧里硬挤,或者转业他图,露出了他们的世俗相,说明大明的政策的确是正大光明,无有偏颇,深合佛意。其实,教僧和讲僧都走在同一条末路穷途上,谁钵里的粥饭都不多了。最放达无忌、随遇而安的禅门都吱吱作响、摇摇欲坠,法事教僧和义学讲僧又能风光几天?

朱元璋极力崇儒。他和刘基定下八股取士的方针,这就是科举制。考的是八股文,学科是孔门四书五经,但必须用朱熹注释的本子,考上就有官做。虽然孔圣人听见,未必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也不能因此否认科举制的积极意义。正是这个科举,曾经引起西方文艺复兴人士的强烈兴趣。不过,官场盛行的特务统治,不知考生们是否有所耳闻?否则即便考上作了大官,也等于跳进坟场,继续学习。况且朝中又有文字狱兴起,是为明代一大创新。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漏洞总是有的。考试严,我就猛搞私度;兴文字狱,我就闷在心里,等候发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作法自毙,法尔如此。世法即是佛法,时时得到印证,何需如来动嘴动舌,动手动脚。而且海外又来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人的兵舰和大炮,北面还有骁勇善战的女真和后金摩拳擦掌,虎视眈眈。到处都是参禅悟道好魔窟,谁不知道无边地狱乃是头号佛学院?一次最悲惨的坠落,日子很长很长。一次最伟大的复兴,年月很多很多。感谢所有这一切的厄运,感谢这一切促人醒悟的天赐之福吧。阿弥陀佛!

明初盛行的程朱理学,到中叶失去魅力,阳明先生()的新理学以“心学”的面貌出台。儒学总算有了又一次艰难和伟大的新生,其获取佛法之多,其离高妙佛法之远,都令人不胜感叹。在佛学凋零之日,横生一道阳明,也是上好景观。

说到道家,出入道儒、胸有奇谋、世传神异的开国元勋刘伯温,装疯卖傻的仙人周颠,都和朱元璋因缘深厚,关系微妙。至于明成祖和武当道士张三丰有何瓜葛,尚难确考,但明世宗压抑佛家,自服道家丹药而死,却发人深省。

佛家在明代也不是一无是处,最可以说说的是明末四大高僧,和喜马拉雅山上伟大改革家宗喀巴的格鲁派的兴盛——世事就是如此奇怪,明朝在崇儒抑佛的大政下,对佛教是有意于汉地而冷淡藏地,但是宗喀巴在藏地的伟业却大大超过当时汉地的任何一位高僧。

此外就是明末李贽()居士对已经转为偶像、禁锢人心的宋明理学的激烈抨击,喊出了清代居士佛教的先声。至于久已有之的禅净合一和万法归净,由于以禅宗为首的各宗已近乎绝响,到明代更加是把禅结合到净土里去,而净土也更加倾向于他力了:菩萨保佑!

而且明中叶开始,由于饥荒时常发生,朝廷为赈灾济贫,就实行收费发牒。有牒道士僧侣人数扶摇直上,寺庙道观于是激增,道佛二教仿佛再现了昔日的“繁荣”景象,直到明末。

好在资本主义正在萌芽,新生力量在悄然而缓慢地聚集。

二 文殊师利佛,化身宗喀巴(藏地格鲁派)

明太祖虽然取消了喇嘛教的特权地位,但是对喇嘛教仍然给与礼遇。明代藏地佛教派系很多,有宁玛(红教)、噶举(白教)、萨迦(花教)等派。14世纪末,宗喀巴()鉴于红教多有不守戒规之弊,立志整顿宗风。于是融合各派之长,汇成一家新学,叫做格鲁派,意思是“谨守戒律、善具德行”。由于采用噶当派教义制定其内容属于一切有部的戒律,格鲁派也称为新噶当派。这一派的喇嘛头戴黄帽身着黄服,表示持戒,所以格鲁派又被称为黄教。

宗喀巴于元末顺帝至正17年(1357)诞生在今青海西宁一个叫宗喀的地方,即今天的塔尔寺。他原名罗桑扎巴,后来人们尊称他为宗喀巴,即“宗喀地方的人”。父母都是佛教徒。未生之前,父亲梦见大喇嘛从五台山来,手捧经卷,身穿黄色袈裟,对父亲说:“愿借一处,以作休息。”父亲答应后,喇嘛立即进屋。梦也就醒了。后来父母亲都作过好多神奇的梦。出生之后,也有种种奇迹瑞应。7岁受小戒。16岁偕同好友赴藏,途中见佛和罗汉现身。17岁抵达西藏,广习各派一切显密佛典,精进修行所有禅定和密法。经常在梦中和修行之时得到诸佛菩萨加持灌顶和传付密法,神通自在,著述宏富。终于集各家大成,除去枝蔓,创立严守戒律、显密同修、终归于密的黄教。

宗喀巴的著作很多,最主要的有46岁所写《菩提道次第广论》和48岁写的《密宗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属于显教,主要依据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和龙树《中论》,其次依据阿底峡《菩提道灯论》,阐明三士发菩提心、修菩提道直至佛果的次第。三士包括唯求脱离三恶道、求生三善道的下士(人天乘);背弃世乐唯求寂灭、脱离生死轮回的中士(声闻乘);以及自利利他、普渡众生出离苦海的上士(菩萨乘)。但是三士都志求菩提佛果,所以下士中士都在菩提道中,都要发菩提心。后半部分讲止观,是它的独到之处。

《密宗道次第广论》属于密教,修完显教菩提道之后,如果对密咒信仰爱好,可以进一步修密宗道。密宗道可能包括一般所说藏地密教的事部、行部(有相瑜珈)、瑜珈部(无相瑜珈)、无上瑜珈部等四部密法。事部就是灌顶持戒念诵供养等事相作法;行部相当于《大日经》为代表的真言密教,搞内心禅观和瑜珈修行;瑜珈部包括《摄真实性咒经》的方便瑜珈和《最胜吉祥大乘证悟咒经》等的智慧瑜珈;无上瑜珈部包括《真实名经》《时轮经》等的无二瑜珈、《佛等行径》《喜金刚经》等的智慧瑜珈、《密集咒经》等的方便瑜珈[98].由于未见原文,这里只是根据中间文献所作的说明。

黄教奉宗喀巴为至尊,说他是文殊师利佛化身。黄教创立后不久成为西藏佛教最主要的派别,而且远传青海、蒙古、甘肃和内地,直到今天还是这样。由于宗喀巴博采众长而又自成一说,在诸宗分派的局面中能够左右逢源而又独辟蹊径,很快就一振宗风,众望所归。1409年,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举行空前巨大的祈愿法会,全藏僧众不分教派共一万多人云集于此,拥戴宗喀巴为宗教领袖。而早在前一年,即明初永乐6年(1408),明成祖就已经邀请宗喀巴入朝,永乐12年再次邀请,宗喀巴命弟子释迦也失(释迦智,)前往,受到明成祖朱棣的礼遇,释迦也失被封为“西天佛子大国师”。

宗喀巴圆寂后,他的一大弟子根敦珠巴(贾曹杰,或)遵其遗嘱,世世转生为达赖喇嘛;另一大弟子开鲁哥鲁巴桑保(克主杰,),世世转生为班禅额尔德尼,都以“呼毕勒罕(化身)”传承衣钵,世世代代传扬黄教,乃至统领西藏政教大权。据称,达赖喇嘛是观音菩萨化身,达赖之语起源于蒙古,本指“大洋”,比喻佛菩萨智慧如海洋。喇嘛是藏语,意思是“无上”,开头专指高僧,后来就通用作僧人的称呼。班禅额尔德尼,藏语指“智慧和文字宝珠”。

1581年(万历9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上书给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请求承认他在西藏的地位。张居正汇报朝廷,获得批准。从此西藏喇嘛和官商入京人数越来越多,藏汉交往日益密切,两地佛教相互影响。但是经过明世宗崇道排佛,内地的藏传佛教包括黄教也身负重伤,从此法云四散,难以团聚。

三 劝君多念佛,明末四高僧(汉地佛教)

明代汉地佛教主要是禅宗临济,其次是曹洞。净土则为万流所归。

明初临济宗的楚石梵琦()临终时对师兄昙噩(说285-1373)说:“师兄,我走了。”昙噩问:“哪里去?”梵琦说:“西方去。”昙噩问:“西方有佛,东方无佛吗?”梵琦猛喝一声,就化去了。

明代中叶,临济宗的笑岩德宝、幻有正传、密云圆悟、天隐圆修、雪峤圆信等,比较有名。曹洞则有无明慧经、无异元来、永觉元贤等。德宝()提倡参话头和念佛结合,符合时代大势。元贤嘲笑义学禅师固守古代注疏,是对时代潮流的批评:因为义学受到朝廷重视,僧人们纷纷去京城听经,泥古不化,以求提高身份。时代潮流的另一支脉是禅师忙于建寺院、治田庄、蓄财货、使奴婢。真正的高僧大德隐名埋姓,深居简出,名不见经卷,语不传禅林,也是时代一大特色。

明中叶出现的财政危机经张居正改革,有所缓和,但是最终归于失败,张病死后被抄家。到明末,国势衰落,政令不行,战乱频仍,大批流民涌入禅寺,宗教管制形同虚设。禅宗一经松绑,便开始活跃起来,直到四大高僧的出现,形成高潮。

明末四大高僧是禅宗的云栖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天台宗”的藕益智旭。

禅宗三僧都属于临济宗,只是云栖别号莲池,主张教禅并重、三教合一、归于净土,被推为净宗八祖。精通天台的藕益大师不愿意以天台人自命,而主张“融会诸宗,归极净土”,被后世奉为净土九祖。德清也是教内教外调和派,但在净土归趣上主张自性弥陀、唯心极乐,信心很足。真可的净土愿望十分弘大,不限于西方阿弥陀佛,而是遍礼十方一切诸佛国土。

1.莲池深深水(净宗八祖莲池大师)

云栖()俗姓沈,杭州人。隆庆5年(1571),他在杭州云栖山参访乞食,见山水幽静,五彩云栖,就在那里搭个茅棚住下来。经常作法帮助村民,让山中老虎不再伤人。大旱年间,村民请他求雨,他笑着说:“我只会念佛,没有别的法术。”众人力请,莲池就手敲木鱼,沿着田埂边走边念,不久大雨降下,村民大喜,为他建造云栖寺,渐渐有了名气。

文殊菩萨曾经化作童子参见莲池。

莲池问道:“两脚有泥,必是远来客。”

童子说:“听说莲池水,特来洗一洗。”

莲池说:“莲池深万丈,不怕淹死你。”

童子说:“两手攀虚空,一脚踏到底。”

云栖对禅学和华严都很有造诣,为人朴实温和。他写的《普劝念佛往生净土》,把各宗都归结到净土里,文云:“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99].”平实而蕴深。 他的方法,是以持名念佛为中心,最终归入实相念佛。至于观想念佛和观像念佛,他觉得众生心杂,比较难学。

云栖弟子数千,多是当时海内名流,而且居士多于僧人,开启了居士佛教的大门。

2.雕印经山藏(紫柏真可)

紫柏真可()俗姓沈,江苏吴江(苏州)人。到5岁时仍然不会说话,父母亲很担心。这时有个奇怪的僧人经过家门,给紫柏摩顶,对父亲说:“这孩子出家,会做人天师。”说完就不见了。真可立时就能说话,跟成人一样。

真可少年英豪,生性雄猛,状貌魁伟。17岁仗剑远游塞上,希图建立功名。走到苏州,遇到大雨,留宿庙中,闻僧人诵经之声,心生欢喜,于是出家。然后广学经典,一心苦行,行脚万方,并无一定师承。

他的思想跟云栖大致相仿,但主张文字经教的重要。认为如果没有经教,不通文字般若,就不能发起观照般若,无法最后证入实相般若。万历初年,真可听说请经的困难,在于梵夹本的折叠式版本装帧笨拙,卷帙浩繁,不便于流通,于是发愿把梵夹本改成轻便的线装方册本。经过陆光祖、冯梦祯等人鼎力相助,《方册藏》终于开刻于山西五台山紫霞谷妙德庵。后来因为山中太冷,刻经不方便,就搬到浙江余杭经山寂照庵,这就是后世《经山藏》名称的来历。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大藏经《经山藏》于清康熙15年(1676)刻印完成。最后由浙江嘉兴楞严寺印刷流通,所以又名《嘉兴藏》。这是真可一生最大的功德之一。

真可调和各宗见解,主张礼敬十方一切诸佛。喜欢用《毗舍浮佛偈》教人,偈云——“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100].”

晚年牵涉官司,触怒权贵,圆寂于狱中。

3.鼻孔朝下开(憨山德清)

憨山德清()俗姓蔡,安徽全椒人。20岁在南京报恩寺出家,读《法华经》,四个月就能背诵。四书周易和诗词歌赋也烂熟于胸。后参禅访学到五台山,见北台憨山风景奇秀,萌发了取以为号的念头。后居山东崂山,开始采用憨山作别名。

憨山7岁时候,叔父死了,停尸在床上,憨山问:“死后到哪里去呢?”有人生了孩子,憨山就问:“生从哪里来的?”

这个生死去来问题在万历2年有了收获:有一次他读僧肇《物不迁论》,读到“梵志自幼出家,白首而归。邻人曰:‘昔人犹在耶?’志曰:‘吾似昔人,非昔人也。’”豁然省悟,作偈子一首——“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方知,鼻孔向下[101].”

1616年,憨山离开湖南到庐山,九江弟子为他在五乳峰下建静室,从此安居于此,想终老山中。1617年,去杭州凭吊云栖,回到庐山后,仿初祖慧远,专修净业,有偈曰[102]——

但观一句弥陀佛,念念心中尝不断。

若能念念最分明,即与弥陀亲见面。

只想净土在目前,日用头头无缺欠。

佛土全收一句中,便是往生异方便。

只在了了分明时,不可更起差别见。

憨山兼收并蓄,不拘于一宗一派。禅净双修,儒释道并用。主张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而参禅不须坐,以为禅是心的别名,心体寂灭,本自不动,行住坐卧不可拘,大定之心,不出不入。以此心念佛,即自性弥陀,所求净土,即唯心极乐,又何必远求十亿国土之外,别有国土可归呢?

万历年中,憨山遭人诬蔑,以私创寺院罪陷于牢狱之灾。拷问时忽然入于禅定,面对棒打火烧犹如木石,毫无反应。修完此一甚深“拷问禅”之后,充军雷州,常常身着罪服为众人说法——此事有点蹊跷:不知“法”在哪里?

赦罪后,到九江、杭州等地说法,最后圆寂于曹溪,在南华寺入灭,至今南华寺仍有憨山德清的肉身像。弟子们把他生前著作辑为《梦游集》传世。

4. 悟后好念佛(净宗九祖藕益大师)

藕益智旭()俗姓钟,自号八不道人,晚称藕益老人,江苏吴县(苏州)人。父亲岐仲公持大悲咒十年,母亲金氏就在梦中见到观音菩萨抱着儿子送来。此后就生下藕益大师。7岁时听从父亲教诲,专吃素,不食荤。12岁开始读儒书,立志传承千古圣人之学,作《辟佛论》数十篇,恢复喝酒吃肉。17岁读莲池大师《自知录序》和《竹窗随笔》,知道自己辟佛乃是大错,就把《辟佛论》投入火中。

20岁注《论语》,到“天下归仁”处,下不了笔,好几天废寝忘食,终于大悟。这一年父亲去世,藕益读《地藏本愿经》,动出世之心。天天念佛名,把所注《论语》文章一举烧光。如此有三年闷闷不乐,听到一个法师讲《首楞严经》,讲到“世界在空,空生大觉”,忽起疑心:为何有这样的大觉,竟为空界张本鼓吹?百思不得其解,无可奈何,乃于佛前发愿舍身学法。后来梦见憨山大师,求学上乘佛法,憨山很高兴。因为憨山远在曹溪,就近寻找憨山门人雪岭法师出家,法号智旭。

后去云栖山听古德法师讲《唯识论》,怀疑跟《首楞严经》宗旨不合,就请问经义。古德说:“性相二宗[103],不许和合”。藕益很奇怪,心想:“佛法岂有二说呢?”于是自己躲到经山,专心禅定。第二年大力精进,觉得身心和山河大地忽然消殒殆尽,从此性相二宗打成一片,疑虑顿除,知道此身的确不是父母所生,而是坚固妄想所现的影像,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念念不住。从此一切公案一切经论,无不现前。但很快觉悟到这还不是圣证,所以守口如瓶。

后修习研究天台,造诣极深,所以有人把他归入天台宗,而他自己倒不在意,只想和合诸宗。当时许多参禅人认为净土是权教,遇到念佛人总是要人家参悟“念佛的是谁”这个公案中的“谁”字。而藕益却说:持名一法,即是圆顿心宗。

有人曾问藕益四句话:“如何是念佛门中向上一路?如何得离四句绝百非?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极则?如何是错用公案脑后一锤?”

藕益回答说:“向上一路,非禅非净,即禅即净;才说参究,就已经是走弯路的下根人了。大丈夫自应确信自心作佛,自心是佛。假如一念与佛有隔,就不是念佛三昧。如果念念与佛没有间隔,何必再问是谁念佛?净土极则,是指本来并没有念外之佛、被这个念所念;也没有佛外之念能够念佛。正下手念佛时,就已经不落四句百非[104],通身毕露;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只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无量诸佛净土。这就是向上一路。假如在现前弥陀之外,另说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另说唯心净土,这就是错用公案。经上说,‘三贤四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这就是脑后一锤。只要深信此门,依信起愿,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耀古今,震警大千,都是自性中的事情,何必外求[105]?”

他主张的是自佛他佛同念、禅净一致的无上圆顿法门,所以又说:“若人专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106].”并告诫弟子不要错解“禅本无参,佛本无念”,因为这两句话既是醍瑚,也是毒药。

藕益大师57岁圆寂前,嘱咐弟子将遗体火化,骨灰投水喂鱼。圆寂两年后,弟子打开神龛,见头发长出来盖住耳朵,颜面如生,牙齿不坏。弟子不忍火化,就把遗体收在灵峰塔内。

第四节 庙前荒草乱,居士狮子吼——大清知识(17-20世纪)

一 外练海禁功,内行闭关禅(文字炼狱与清廷教规)

大清帝国基本继承明代的政治制度和宗教政策,对内对外、对上对下都更加谨小慎微,提心吊胆,动辄得咎,大练海禁功和闭关禅。相比之下,佛教初传到隋唐时期基本上是外练吐纳功,内修开关禅。所谓内和外,功和禅,本无多大分别,戏说罢了,不必认真。

虽然如此,国人的修行从另一方面看却是很认真很认真的,甚至有点太认真了,着意太浓,不够放松,生怕出事。最后是让人家炸开“玄关九窍”(水陆海关),拳脚相加,枪炮齐吼,直捣死穴,终于至死不悟,懵懵懂懂就堕入了本不情愿的“大涅槃”。大清帝国于是清水泡汤,一干二净,粒米不剩。

国运轮转,历史兴衰,其有穷乎?

清朝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国力还可以,帝王也比较有作为,但同时也大兴文字狱,禁止文人结社,神经十分脆弱。顺治帝(在位)喜欢参禅,在崇妃董氏死后,一度想出家修道,连皇帝也不想做了。康熙(在位)爱好学习,古今中外学问都喜欢涉猎,并且利用西方传教士南怀仁(比利时人)、白垩(法兰西人)等人给清廷编历书、造火炮、绘地图;又通过传教士上书教皇,希望多派天文历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传教士来华效力。康熙年间海禁也比较放松。但是康熙末年,新来的一批传教士在法国和西班牙支持下,上书教皇,要求改变利马窦等人早期的传教方式,希望从此不再允许中国天主教徒祭拜孔子和祖先。教皇同意了这个请求,命令在华传教士遵照实行。康熙闻讯勃然大怒,立即诏令严禁西方传教士活动。康熙初年,全国天主教徒达到10万多人,而康熙6年据礼部统计的僧众只有11万,可见当时对外开放的程度。然而一怒之下就哄然关门,却也是自信不足的表现。康熙二年(1663)的文字狱也惨无人道,居然把庄廷鑨从棺材里拽出来戮尸,被杀者72人,充边几百人,就是为了浙江这个姓庄的刻印了朱国桢编写的明史,里头加了些明末天启、崇祯两朝的事情,多有斥责满洲的文辞。

雍正皇帝(在位)以禅家大师自居,自号圆明居士。他对禅学的确颇有研究,曾将古德参禅语录集成《御选语录》一本,加以评点,独有心得。然而作为一国之君,有时候自恃学问可能反而是个毛病,而且致命。雍正崇奉的佛爷似乎非常严肃,可能叫做“不许乱说乱动佛”,是为雍正禅一大宗风。魏道儒先生对雍正的禅学作过研究后,发现他的禅法独具特点,为史所罕见,难以归类,只好许其名曰“雍正禅”,却也十分有趣。既然崇拜“不许乱说乱动佛”,象天然丹霞禅师那样将木头佛像取来烤火去寒,自然等于子孙焚烧祖先牌、臣下毁弃帝王位,是绝对不许可的了。又如德山宣鉴之流的喝佛骂祖,在雍正看来就如同家之逆子,国之逆臣,是人天共嫉,天地不容的。丹霞和德山既已作古,雍正是鞭长莫及了,当代的禅林却可以御笔一挥,以正宗风。说是镇压,可能也有他的道理,并非完全的错误,禅风日下,有一千条理由加以整顿。不过象丹霞之类居然在挞伐之列,吾皇陛下的整顿是值得研究和保留意见的。雍正4年(1726),满洲隆科多的党人、礼部侍郎查嗣庭出任江西考官,考题里面有“维民所止”字样,就被朝廷看作去掉雍正二字之头,遂将查嗣庭当啷下狱。查嗣庭病死狱中后,又下令戮其尸。这只是雍正时的一件。他在朝时,文字狱发生过多次。最残酷的一次是吕留良之狱,最后也是砸开棺材,斩首戮尸,株连家族。

清代进一步在如何管束国民方面大动脑筋,大清律和保甲法精心设置,管制严厉。乾隆年间,海禁闭关达到高峰,只留广州一处开埠通商。面对西方殖民主义,搞搞贸易保护主义,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是弊多利少。自以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对外商一则以老大自居,加以怀远优惠;一则以夷狄视之,主要防止他们惹是生非,或者武力进攻。缺乏切实深入的了解和虚怀刻苦的学习。保护变成了作茧自缚,最后失去意义,走向反面。看来,中国人这一回是在劫难逃,注定要经过血与火的灌顶加持,才能开悟了。

如此衰弱的朝廷,无论推崇什么,都难以到位,致使儒释道乃至西方宗教都慢慢步入凋敝状态。虽说是以儒治国,但是周孔圣人的大家风度是很难梦见了,宋明理学也终于变成一具僵尸。道家佛家就更加不用提。佛家的轨迹,在禅净合一的主流中,进一步直趋“净土”,因为人间实在是臭秽不堪,无足留恋。在世菩萨们似乎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神通,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化腐朽为神奇的回天之力,甚至苦于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这样,“佛法在世间”的通灵之偈,念了千百年之后,最后仿佛是突然发现念错了,原来佛法只在西天而已,于是只好双腿胡跪,一心西向,口念弥陀。

又由于乾隆年间将中唐以来一直沿用的政府颁发度牒的制度,一举废除,从此僧尼杂滥不堪,以至于无法收拾。消极地求神拜佛变成了所谓正宗佛教。

在这种情况下,居士佛教的突起,仿佛就是一个必然,看来他们并不怀疑“佛法在世间”的真实意义。最后,甚至一大批连居士也不是的人物,既不念佛,也不修禅,却成了拯救中华民族出离苦海的中坚力量。所说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此之谓也。

另外,藏地佛教受到清廷多方扶植,目的是联络感情,绥靖荒服,怀柔远人。可是,一旦藏僧达到总藏民的一半,对于不许娶妻生子的黄教戒律来说,就有无法维持的危险了。

二 莲花出淤泥,居士洒热血(净土大师与居士佛教)

1. 极乐之大梦(净宗十二祖际醒大师)

清代莲花大片凋零,但是净土尚有大师出世,劝人念佛,策人往生,如清初的截流大师(),一心精进念佛,从者颇众,被奉为十祖。又如省安大师(),跟从灵鹫和尚参禅得悟,灵鹫想嗣法给他,他居然不受,辞走他处,专持佛号而终,被尊为十一祖。此外还有十二祖际醒大师,十三祖印光大师。

际醒大师()区别两种梦境,以回答一个问题。有人说:一切诸法都是梦幻,念佛修行也是法,也是梦幻,那又有什么用呢?际醒说:七地菩萨以前,都是梦中修道。无明大梦,即使是等觉菩萨也睡不醒,唯有如来一人是大觉者。不过娑婆世界的梦,是从梦入梦,梦之又梦,转展沉迷。而极乐之梦,是从梦入觉,觉之又觉,乃至于大觉。

际醒大师姓马,字彻悟,京东丰润县人。从小博通经史。22岁得了一场大病,从此深感幻身无常,有出家之心。病好后,削发为僧,贯通性相二宗法要,尤其精于法华三观。后又参禅,大得玄解,每每对后学说:“永明延寿大师是禅门宗匠,尚且归心于净土,何况当今末法时代,应该更加精进才是。”说到动情之处,常常潸然泪下,听众也莫不涕泗沾襟,为之动容。

彻悟有十六字诀念佛法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行愿持佛名号。

嘉庆5年,彻悟大师搬到北京红螺山资福寺,传法10年。与弟子同甘共苦,担水运柴,修墙补屋,一一躬行。常劝人发大菩提心,痛念生死,并有八事相告——1,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2,以深行愿,持佛名号,是净土正宗;3,摄心专注而念,是下手方便;4,折服现行烦恼,是修心要务;5,坚持四重戒法,是入道根本;6,种种苦行,是修道助缘;7,一心不乱,是净行归宿;8,种种灵瑞,是往生验证。

嘉庆15年,际醒大师手结弥陀印,安然而逝。异香满空,容貌如生,光泽异常,多日不变。

2. 世有惭愧僧(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是陕西人,早年学儒,对佛法多有攻击。后来得了几年病,病中反省,知道以前不对。此后投奔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寺,顿入佛门,别号常惭愧僧。

常惭愧僧患有眼疾,几乎失明。由于这个眼病,悟到身体是苦的根本,从此一心念佛,直至肉眼大明,病症痊愈。因此更加相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26岁进入北京红螺山资福寺,专修净业。后去普陀山法雨寺,在藏经楼20年,苦读精思,不问世事,昼夜念佛,证得念佛三昧,著有文稿95篇。世人极少有知道的。

民国时候,高鹤年居士,取出大师文稿数篇,印入上海《佛学丛报》。徐蔚如等居士拜读后,合掌欢喜,叹未曾有,直称“大法凌夷,于今为极。不料当今尚有具正知见如我师者。”于是搜集印光大师手稿,辑为《印光法师文钞》行世,徐蔚如亲自做序称:“续佛慧命,于是乎在。师之文,盖无一语无来历。深入显出,妙契时机,诚末法中应病良药也[107].”

文稿刊布之后,求学者不可胜计,师名远扬。后来创办弘化社,20年中印行佛典佛像,不胜枚举,佛经可能有4-500万部,佛像100万多幅。

3. 居士不在家(杨文会居士等)

居士佛教的兴起,在清代已成不可逆转之势。清初有宋文森、毕奇、周梦颜、彭绍升等;中叶有钱伊庵、江沅、裕恩、张师诚等;清末有杨文会、沈善登等。尤其杨文会,大力开启民国一代居士佛教,功不可没。

杨文会()生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殁于1911辛亥革命年,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那时侯,中国丛林出家佛教已经奄奄一息、荒草纵横,清朝腐败不堪,洋兵蠢蠢欲动。居士杨文会出世,负有弘扬佛教于乱世的历史重任。随后便有诸多居士佛学家接连应世,以一腔热血,鼓吹革命,重振佛威,乃至血溅朝野。

仁山先生,名文会,安徽石埭(石台)人。从小聪明过人,饱读天文地理历数音韵和黄老经书,善于交际,生性豪侠,舞刀弄枪,骑射技击无所不习。后因病中读佛典,大有感悟,立志佛教事业,大量印刻佛经,加以流通。

据说文会少年时曾经跟随祖父见过曾国藩。曾国藩一见就很赏识他,劝他求取功名,文会却说“我不要异族的功名。”反清之心甚浓,不愿考举做官。曾国藩一笑置之,吩咐自己的公子曾纪泽好好栽培文会。曾纪泽出使欧洲的时候,请文会帮忙,任参赞之职,实权在手。他流转欧洲,注意学习西方政治、教育和科学技术,研究强国之道,购回了一批科技仪器。后去日本,在南条文雄的帮助下,发现了唐宋时期流传到日本的佛学经典,许多已为中国所无。特别是唯识宗瑜珈行派的经典,其中博大精深的形而上学思维和条理严密的因明逻辑体系,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不禁慨叹“道在斯矣!”遂将窥基《唯识述记》等经疏300余种引回中国,选择重要的刻印出版,流通于世。

南京金陵刻经处是他和十几位好友共同募捐集资建立的重要基地。1907年,他在金陵刻经处设立佛学堂,取名“祗洹精舍[108]”,自编课本,延请苏曼殊教授梵文英文,培养弟子,准备赴印度传法。太虚大师和谢无量居士都在这里学习过。后来经费不足,只得停办。1910年,他又联合同仁创办佛学研究会,担任会长,讲授佛法,不幸于一年后去世。

杨文会居士调和各宗,注重义学研究,晚年归宗净土。盛名所及,海内外学人多有敬仰者,影响了一大批居士和学佛人。著名的有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以身殉国的谭嗣同;提倡佛教三大革命和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学贯中西、热衷于教育和社会进步的现代文化启蒙导师梁启超;国学大师和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章太炎;佛学大师、继承先生遗志创办支那学院的欧阳竟无等。此后,佛教名流吕秋逸、梁漱溟、熊十力、王恩洋、黄忏华等,都就学于欧阳公门下。

在家居士的弘法活动,曾经引起出家僧人的不满,一时口诛笔伐,互有问答论战。时至今日,更有连居士之名也没有的,津津乐道于佛教,而置庙门于不顾。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难以尽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耨在佛经的读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