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庄子的人生观

1. 庄子北冥有鱼名句是哪些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至人游处于天地间,其精神与宇宙一体化,自我无穷地开放,向内打通自己,向外与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达到这种境界,物我的界限便可消除,时空的限制无复感觉。

2、“游于无穷,彼且恶乎待哉!”

至人是个自由超越者,他从形相世界的拘限中超脱出来,获得大解放,达到“无待”的境界——心灵无穷地开放,与外物相冥合。如此,则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庄子对至人的描述,体现出逍遥游理想人格的一些特点。

名句出自庄子的《逍遥游》,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

《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它不仅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古代后世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对中国现当代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政治家当中,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毛泽东。在现代文学家中, 鲁迅倾心于庄子的哲学和文章,思想和文风上受到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此外,闻一多、郭沫若等文学大家也受其影响很大。

《逍遥游》不仅影响着中国当代的政治家与文学家,对中国当代科学家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庄子的逍遥游理论,千百年来,深刻影响了后世关于生活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为人们开辟了一条通往自由的人生之路。

庄子逍遥人生观对世俗工具价值进行了批判,强调从宇宙的高度来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并且破除自我中心,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摆脱出来,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异化了自我。

这对扩展人们的思想视野,开阔人们的心灵空间,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达到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逍遥游

2. 庄子北冥有鱼中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句子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

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

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

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

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

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

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忙忙地去追求什么。

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

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3. 庄子《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这一小段,是不是表达了

不是。它主要想表达的思想应该是“任何物体都是有待(依赖、依靠)的”之义。其实“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一大句话表达这层意思应该说是比较清楚的。《逍遥游》全文确实是想表达“逍遥而游”的意思,但是生活中并不可能完全达到。因此大多是要“有所恃、有所待”。

庄子认为,“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即获得逍遥游,逍遥游也就是无待的自由境界。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逍遥游》云:“圣人无己。”

4. 北冥有鱼默写名句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 北冥有鱼这篇文章语言表达生动善用修辞你能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并分

全文构思精巧,善于使想象与现实结合,善于使对话与阐理结合,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之有味味无穷成了庄子著作构思的特点。

文章围绕着逍遥安排了设喻、阐理、表述三个部分。在设喻中,以鹏与鷃都无知借风力飞翔这一事实,各自显示傲慢得意的形态;顺势转入第二部分阐理上,从政的高官贵人平庸地显示自己的才能,像鷃雀的渺小可怜,最后提出靠豁达、无所求才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自由虚无的境界。

设喻中先写了鹏的形体,从背与翼的强而有力,才能“击水三千里”直上九万里,才能有视苍天如海,观地下如烟的高傲之情。蝉、鸠只能在原地起跳,不能有鹏的高傲胸怀,鹏的背与翼再大没有风力的帮助,也是飞不上高空。

小虫鸟不自量力正如有人非要和长寿的彭祖媲美一样的可怜。作者将鹏与鷃两个形体悬殊的飞鸟进行对比,点明都靠风力才能飞翔于空中,但由此而认为自己本领大,超群不凡就是无知可悲了。

更多“逍遥游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指的是超脱了万物依凭及世俗有用价值限制而达到的绝对自由境界。”相关的问题

人生观的核心是A.人生目的B.人生价值C.人生态度D.人生理想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下列哪一项是人生观的核心( )

人生观的核心是( )。

人生的( )价值是向内的,人生的( )价值是向外的。

A、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

B、自我价值 社会价值

C、物质价值 精神价值

D、精神价值 物质价值

学会多元视角、辩证看待人和事,是一个人成熟通达的标志。请选择某个公共事件、某一热点问题、或某个公众人物、某本畅销书、某个观点,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尽可能占有丰富资料,然后转换视角,论证自己的见解主张。表达自己观点、呈现思辨过程、论证自己观点的文体,可以是时评、影评、书评,也可以写成一篇小论文。

学术性论文按写作目的可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以下不属于考核性论文的是: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独特,极其丰富多彩。"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其异想天开烘托出豪放,一语道破却不是武断,生机勃勃而又顺理成章,使人读起来既要用感情,又要用理智。"  本文就庄子哲学思想及其散文风格作了一些思考和诠释,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哲学的人生观
  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认识、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
  《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整个哲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所谓"逍遥",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累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达到一种无往而不适的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是一无所待、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阔情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庄子认为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原因是在于"有所待"和"有己"。所谓"有所待"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则成为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束缚;所谓"有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有己"的意识使人去区分和计较生死、美丑、荣辱、得失,从而引起人生的苦恼。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绘了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谓形象及其高大雄伟,而小小的斥鴳翱翔于蓬篙之间,大小之殊,何其遥远。但大鹏要高飞,不但要有"垂天之云"式的翅膀,还要靠大风,"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所以大鹏也是有所待的,还不能说达到了自由的境界。"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算是自由的人了,但还是有待于"风",还不是真正的自由。至于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他"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因其尚有内外之分,也还未达到自由的极致。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游于"无何有之乡"的"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摆脱现实的一切束缚和限制,忘却功名,忘却自我,与"道"完全融为一体,返归自然,与宇宙同体,与永恒同在,就能遨游于无穷的领域,达到真正自由的境界。这正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也即"道"的自由境界。所以庄子笔下的神人不但"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入水不湿,入火不热,而且能"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位神人就是庄子理想人格的化身,他身上体现的也正是"道"的超然物外、独立无待的精神。所以,庄子的理想人格最终又是根基于"道",并通过"道"来展开和论证的。
  何谓"道"?"道"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哲学范畴,在他那里,"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其特征是自然无为。庄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道"是宇宙的"本根",它是宇宙万物的总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依据,同时又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终极原因,并且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万物有始有终,唯有"道"无始无终,超然物外。在此,老庄的"道"确乎是一样的。
  然而,与老子不同的是,庄子所讲"道"并不在于为了探讨和论证宇宙的本体是什么,而在于探讨人的本体,论证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象宇宙的本体那样,达到无限和自由。庄子哲学处处都力求从宇宙本体"道"的高度来论证人生的哲理,把人的生活放到整个无限的宇宙中去加以观察,以此来探求人的精神达到无限和自由的道路。在先秦哲学中,庄子最为明确地强调了无限的观念,并且把人的生活同宇宙的无限联系起来,把人提到了"天地与我并生"的地位。认为人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道"是万物的本体,也即为人的本体,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所以它体现在人身上就是自然之性,人应当按自己的自然本性去生活,应效法那支配宇宙万物的无所不在的"道",使自己成为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在庄子哲学中,"道"的学说,是直接为它的要求个体的无限和自由的人生哲学作论证的。
  《庄子》一书对于"道"反复多次地加以描述和赞颂。从中可以看到,庄子哲学的"道"既不是宗教迷信的人格神,也不是黑格尔式的绝对理念,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是普遍存在和永恒存在的。《知北游》记载有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一定要庄子指明"道"究竟在哪里,庄子作了"每况愈下"的回答:"在蝼蚁"、 "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东郭子感到不可理解。庄子说"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道的"实质"就是指道的普遍性,即道"无所不在","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道的实质又是指道的永恒性,"道无终始,物有死生"。因此,"道"并非是不可达到的彼岸世界,也不是抽象的观念、精神,因为无形的道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并赋予一切事物以生命。然而它又不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者、统治者,不是与人相敌对的东西。相反,它是无私的,无为的,"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它是人可以而且应该亲近的东西,是同人的力量和幸福密切相关、不可或离的东西,"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道"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在于它是无限和自由的。它使世间的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按照必然的规律发展,但却又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如果得到了"道",也就是达到了无限和自由。"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人也应该这样,对生活中的一切纯任自然,不去有意识地追求什么,不因得到而特别高兴,也不因失去而特别悲伤,他就象"道"那样不受任何事物的支配而得到无限和自由了。所以庄子说:"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哲学的认识论
  既然道能引导人们走向无限和自由,那么,如何才能得道呢?庄子认为,这首先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人只有把握道的品格,以道的观点认知"万物与我为一",超越好生恶死的局限,方能真正理解"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在庄子看来,道既然是一种本源性存在,是人和社会的初始状态,因而是无差别的,因此"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人是有富贵贫贱的差别和对立的,当时的一般人包括一些重要的思想家认为贵贱有别是天经地义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而庄子则否定之。至于大小、美丑、寿夭的差别,庄子认为决定于人以什么样的参考座标来观察。"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谓丘山矣,则差数睹矣。"  从至大的宇宙空间看地球,当然地球就象稊米;从至小的微观粒子看毫末,则毫毛也是丘山。所以他说:"天下莫大于毫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泰山为大,秋毫为小,这是一般人的看法,庄子则认为既然大小寿夭是相对的,泰山就不一定大,秋毫就不一定小,彭祖不一定寿,殇子不一定夭。他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彭祖比起冥灵和大椿,自然是短命的,而殇子比起朝菌来也算是长寿的。所谓"大小夭寿",都是在有限的时空中比较得来的,若从无穷的时空观点来看,所有性质的差别都只有相对的意义。这就是庄子的相对论,其目的是破除人以自我为中心,使人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解脱出来。例如《秋水》篇中批评"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河伯型心态,就是反对偏狭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中心意识。《齐物论》批评人们"终身役役"而不知其所归,就是唤醒人们不要在庸庸碌碌之中迷失了自我,应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外界事物和个人价值,以使人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达到物我齐一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认知"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除掌握相对论的思想方法外,还应懂得气化论,体认生死一如,物我同化。庄子的气化论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庄子认为,宇宙间充满着气,气是构成万物的基始元素,气在自己的演化过程中,形成阳气和阴气,阳气和阴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万物;万物都是处在不停变化之中的气的存在形态,万物的产生不过是气的聚集,万物的死亡不过是气的离散,人的生死也是如此。"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死生是必然的,象永远有黑夜白天一样,是自然的规律,和万物之情一样是人所不能干预的。《至乐》篇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它对生死抱着一种乐观放达的态度。"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生,以顺从的态度对待死。明白一个人的死,是由自己怎样的生来肯定的,要善于掌握自己的死,更要善于把握自己的生。"息我以死"即是回归自然,所以庄子临死时,坚决反对弟子对他实行后葬。"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庄子用气的聚散说明人的生死,这是深刻的唯物主义观点。由气化论而产生对迎送死生很安然的态度,领会"生死存亡之一体" ,既不必悦生,也不必恶死,让生命随着自然而循环变化。因此,真正理解了庄子的生死观,才能真正破除我执,视天地万物为一,体认理解"物化"之境。
  三、内游于心,外游于世--庄子哲学的实践论
  如果说齐万物、同生死是人达到无限和自由境界的认识论路径的话,那么,内游于心、外游于世则是达到无限和自由境界的实践论路径。庄子哲学不光要用理智来认识,更要用行动来实践。
  "道"仅靠"认知"是无法完全得到的,更要"体悟",身体力行方可"得道"。 内游于心,就是"体道"基本方法。内游于心,是靠"心斋"和"坐忘"来实现的。何谓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心斋和坐忘都是个人人格修养的内省功夫。心斋突出一个"虚"字,虚即空明之心境,能容涵万物, 唯道集虚。庄子在《天道》篇中盛赞"虚"我万物之本和道德之至。坐忘突出一个"忘"字,忘即"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可见,心斋、坐忘的修养方式和目标指向是一致的、相同的。
  究极言之,坐忘实已把心斋的内涵包容在自身之内。坐忘的修养进程是一个由外而内、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的过程。简言之,它有三个互为关联的步骤:一曰忘物。庄子承认物各有所用,所用承认人有基本的物质需求和感官欲望,但他更意识到,正是物的诱惑导致人们感官欲望的无限膨胀,导致人们"物于物",为物所伤。因此,他希望人们以空明的心态审视万物,甚至在主观上忘却物的存在,"未始有物"。他认为这样才能"不以物挫志" ,"不以物害己" 。二曰忘己。忘己乃忘物的继续和深化。忘己所要求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并非真的要人抛弃形体,灭绝人的欲望和知觉。"离形"的要义是忘形忘利,使人的精神、心灵不为人之自然形体及其生理欲望的存在所囿,这也就是《德充符》篇所说的"有人之形,无人之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去知"的要义是忘心忘知,使人心免受源于人的知觉活动的是非争辩的搅扰,永处于虚静的状态。这也就是《在宥》篇所说的"解心释神,莫然无魂"。庄子在《齐物论》提到"吾丧我","丧我"与这里所述"忘己"同义。"我"指为物的存在、人的存在所迷惑,以致人的自然本性受到扭曲伤损的偏执之我、假我,"丧我"便是摒弃偏执之我、假我,唤醒和恢复本我、真我。三曰物我同化,同于大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其自身的体悟告诉人们,物我可以契合交感,契合交感的极致便是物我界限的消解,不知有物,不知有我,我即为物,物即为我。"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虽属疑问的口吻,实即暗喻物我之相互转化、契合、交感。同时,蝴蝶之遨游自如,自适其志,实即表达人在冲破物我的阻隔、与物冥合为一后所达之纯粹的逍遥自由。这种"物化"的境界,纯粹逍遥自由的境界,非得道者不可真正体悟也。庄子《大宗师》篇借女偶之口论述学道体道的过程说:"三日而后能外天下","七日而后能外物","九日而后能外生","而后能朝彻","而后能见独","而后能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外天下"、"外物"相当于"忘物";"外生"、"朝彻"相当于"忘己";"见独"、"无古今"、"入于不死不生"相当于物我同化,同于大道。庄子在这里对学道体道的步骤作出先后的表述,是出于方便人们理解、践行需要的考虑。其实,忘物、忘己以至物我同化乃是一个相互包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过程。"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当然,庄子清醒地明白体道的实践、高远的人生追求,尽管显得但并不能超然世外。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实际上无论在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上,人都是不可能存在于"无何有之乡" 、"无人之野" 。如何在尘世中追求无限和自由?现实中就有一个如何处世的问题。庄子不主张弃世、逃世或隐世,而主张外游于世,虚而待物,与时俱化。"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可见,在庄子看来,安于命、化于时、顺于人的处世态度,是有极高精神修养的人才可能具有的。从功用的角度看,和顺于人,虚己游世,可免害保身,无疑是游世主要的价值所在。但是从更高的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游世也是得道的精神境界的一种自由的表现。庄子游世态度基本表现为"游世不僻,与时俱化","虚己游世,以和为量"。"虚"与"化"是游世的本质内涵。而"唯道集虚"、"万物皆化"。"虚"与"化"也正是"道"的存在特征。所以"虚而能和","化而不僻",也就是得道者的处世态度。如庄子说:"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 "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  无所亲疏就是心无成见而虚己游世,"与世偕行而不替"就是游世不僻而与时俱化,这就是"真人"、"圣人"的处世态度。可见,庄子将游世态度作为一种得道的精神境界的"虚"和"化"的体现时,不是对外在力量的被动的顺从和由此而换得的生命的安全,而是在与这些外在力量消除了主观上的对立情况下的自然的吻合和精神上的宽裕自如,如同"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  的"环中",如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的"游刃",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从任何必然的间隙里执着地追求着自由。
  庄子的哲学思想,可简明地概括为:以"道"为其理论基础,相对论和气化论为其认识论根源,内游于心外游于世为其实践论方法,以期达到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
  四、庄子的散文风格
  庄子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而且是杰出的散文家。对庄子的散文,不象对其思想那样,论者意见分歧,有时甚至互为水火,而是从古至今,众口一词,没有不推崇的,无不认为他是中华民族的语言大师,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庄子散文最具创造性的风格,就是哲理寓于形象之中,将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以寓言的形象思维方法显现出来,表现出气势雄伟,意境开阔,想象奇幻,气象万千。《庄子》一书中有近二百个寓言,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用寓言的体裁,写出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用以说明深刻的哲理。譬如,庄子所追求的无限自由的"逍遥"所具有的抽象的"无待"的性质,就是有具体形象来显现的,而不是用哲学的理论思辨语言来阐述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这个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寓言形象表明,庄子"无待"的精神自由,如同能腾云驾雾、吸风饮露的"神人",乃是一种无条件的、无限制的纯粹自由,而无需任何凭借。再如,庄子对难以用理论语言表述、无固定逻辑轨迹可循的体道方法,也是借助寓言故事的情节和形象才得到有力的证明和清晰的说明。"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通过这个寓言的巧妙设喻,庄子暗喻出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道",只能是"道"的糟粕,而不是"道"本身。对"道"的体悟,只能象斫轮老手的"不徐不疾"的高超技艺,"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不能言语授受,只能体验意会。由此可以说,在《庄子》中的每一个寓言后面都蕴藏着一个哲学道理,蕴涵着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其对人生和社会的严肃的理性思考中,总是妙趣横生地闪现光芒的文采,正如刘熙载所说:"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  
  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无限自由的理想境界,是庄子散文的另一主要风格。庄子是一位富于想象力的思想家,在他的文章中,超世绝伦的想象和深远奇妙的意境高度结合,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浓厚。可谓是开创了我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先河。特别是《逍遥游》一文,想象丰富,神奇莫测,纵横跌宕,挥洒自如,以"逍遥"之文笔尽写"逍遥"之境界,成为庄子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品。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庄子超世绝伦的想象确有与众不同之处。其一,一般人的想象是站在人的角度来看世界,而庄子是站在宇宙的角度来看世界万物,因而感觉与一般人迥然不同,一般人认为是大的,他可以看成小的;一般认为小的,他可以看成大的。因为宇宙分为两极,有无限大和无限小,站在无限大的一极来看万物,万物都是无限小;站在无限小的一极来看万物,万物都是无限大。所以他可以视天地为稊米,视毫末为丘山。表现在创作手法上,就能把两国大战写成蜗角之争,把任公子钓鱼写成坐山钓海。其二,一般人的想象是站在物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之间是界限分明、确定的,而庄子则是站在"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因而万物之间没有明确固定的界限,而是彼此一体,万物齐一,物与物、物与人可以相互转化,是为"物化"。表现在创作手法上,他可以使鲲变为鹏,庄周变为蝴蝶。由此可知,庄子的具有浓厚奇幻色彩的想象并非痴人说梦、狂人妄语,而是以其辩证精深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上与其奇妙的意境达到和谐统一。
  卮言反复,浑圆无际,是庄子散文的又一重要风格。"卮言",即是"以道观之"之言,其特征是回环反复、浑圆无际。闻一多先生曾写道:"读《庄子》,本分不出那是思想的美,那是文字的美。那思想和文字,外型与本质的极端的调和,那种不可捉摸的浑圆的机体,便是文章家的极致;只那一点,便足注定庄子在文学中的地位。……言情状物要作到文辞与意义兼到,固然不容易,纯粹说理的文做到那地步尤其难,几乎不可能。……读《庄子》的人,定知道那是多层的愉快。你正在惊异那思想的奇警,在那踌躇的当儿,忽然又发觉一件事,你问那精微奥妙的思想何以竟有那样凑巧的、曲达圆妙的辞句靠表现它,你更惊异,再定神一看,又不知道哪是思想哪是文字了,也许什么也不是,而是经过化合作用的第三种东西。"  此种文字辞章与思想内容彼此浑圆一体的境界就是庄子散文卮言反复、浑圆无际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庄子认为道的特性在于回环往复之运动,求道体道之人也必须使自己的思维适应于道的这种运行特点。为了体悟回环运行的道,就要进入回环式思路,而进入回环式思路的最有效途径,莫过于运用浑圆无际、回环反复式的行文结构形式。庄子这种创作风格,不仅体现于内外篇的整体结构,而且也体现在每一篇的内部结构,乃至具体章法、句法等各方面,令读者目不暇接,无意识中隐隐感到回环之道的召唤,启发他自己去体悟那"卮言日出,和以天倪"的境界。具体而言,整部《庄子》即可视为一个大回环或一种浑然一体的大卮言;其内七篇又构成一个中回环,七篇中的每一篇又分别构成一个小回环,小回环内部又穿插点缀着众多的微回环。《庄子》正是凭藉这一系列的回环反复、圆套圆式的螺旋运动获得其体用不二、道言合一的有机整体构造,收到"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的奇妙效果。譬如,内篇开端为《逍遥游》,外篇结尾为《知北游》,仅从两篇的篇名上已可略见全书之遨游无端,曼衍穷年的"游"之特性了。再如,《齐物论》开始提出"吾丧我"的境界,以示破除我见我执,而以真实的自我,神游于"无封"、"无境"的辽阔境域中;及至全文最后,以蝶化象征物我的契合交感,达到相互泯和的境界。由"吾丧我"至"物化",即破除我执至真我与万物同化为一,两端文义,首尾相应,这样回环反复而营造的意境,真让人流连忘返。
  庄子的散文风格可简明概括为:以寓言述思想,寓哲理于形象;超世绝伦的想象和深远奇妙的意境和谐统一,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无限自由之境界;卮言反复,浑圆无际。
  以上所述,仅是我所理解的庄子。庄子的思想超脱精微,文辞清拔恣肆。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最富有文采、思辩水平最高的一位哲人,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座高峰。我认为,庄子对个体生命的无限与自由的探究、体认和追求已达极致。虽然人类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必须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基础之上,但在物欲横流,许多人对物质欲望趋之若鹜的今天,庄子的人生哲学也许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和警示,使人们在获取物质财富的同时,体认到生命自由的重要,从而保持心灵上的宁静,并最终使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互协调,使整个人类走向无限和自由。这也许就是庄子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