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镜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 傅抱石李可染宋文治张大千

  • 木心 著;理想国 出品

  •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 中国人民大学编辑小组编

  • [(哥伦)]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智)]路易莎·里维拉 绘

  • [明]杨继洲、靳贤 著;黄龙祥 编

  • [英]格雷厄姆·斯彭斯 译者;[南非]劳伦斯·安东尼;邬明晶;张宇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石器时期的设计

1.旧石器时期工具的设计特点是什么?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往往是这种情况。

2.为什么说石器时期是人类文化的起源?

石器时期是指原始社会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是人类萌生和发展初级阶段,是人类文化的起源,严格的讲,人类最早的器具设计和制造是石器,人类的工具是由石器的发展进化完成的是人类智慧的体现。通过对自然材料的逐渐认识和把握,设计和制造出可供人们使用的生活生产的使用物品,也正是一种文化雏形的体现。

3.简述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工具的设计特点?

到了晚期,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这种拣拾的方法有时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要求,在有条件时,便从适宜制造石器的原生岩层开采石料,制造石器。因此,一些能够提供丰富原料的山地就会有人从周围地区不断来到这里,从岩层开采石料,乃至就地制造石器,因而出现了一些石器制造场。石器原料开采和比较固定的石器制造场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4.新石器时期石器工具设计的划时代成就?

新石器时期一个重要设计是陶器的出现和应用。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光辉灿烂的标志。

5.什么是复合工具,用例说明其最大优点?

具有不同功用的器具组合而成为一种新的器物,产生一种新的功用,被称为复合工具。例如石锄的作用是锄地,是从耒耜(lei si)发展起来,木柄是横着与石锄连结。其优点是可通过翻耕的方法,进行土地加工,保住养分,连续耕作,稳定收成。(磨制石器时经常是石器与木柄连接使用,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工具)。

6.玉器的设计特点是什么?

玉石也称美石,为天然隐晶质的材料,一般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种,硬玉便称翡翠。由于玉质材料有着质感光洁,色泽鲜艳,温润清亮的特点,往往被人们作为一种象征的器具,来实现和满足财富、权利、神性的需要。

7.什么叫彩陶,其文化意义的体现?(结合马家窑文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彩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是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的一种特殊的陶器样式。

马家窑文化中的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又呈现出一幅图形优美的装饰画,陶盆内壁上有三组相同的五人集体舞蹈的图像。人物的下方是横线的水波纹样,造型简洁,手法高妙,气氛热烈,是彩陶时期原始先民的生活娱乐的生动写照,也为现代舞蹈音乐、武术、杂技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源头。

8.南方建筑和北方建筑?

北方的穴居和南方的巢居都是原始先民定居意识的产物,由此发展成为不同的建筑结构,成为中华民族早期智慧的展示。分别是—以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半地穴式的北方穴居结构;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干栏式的南方巢居结构。

9.原始建筑物的主要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在旧石器时期的北京山顶洞人的生活遗址中,出现过一些饰物,成为一种装饰物品的存在现象。主要的装饰物是通俗意义上的项链,即用绳子穿上贝壳或彩石,形成了链状的饰物,这是人的感官审美的发生。从艺术设计的角度看,由饰物到图案的递进是一步之遥。在装饰物品中,还有许多牙、骨、蚌、玉石等材料作为装饰物,穿绳佩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饰物特色。

10.原始建筑器具设计的目的,意图?

原始先民在设计文化的丰富创造,重视生活器具的功能要求,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充分发挥器具的作用,逐渐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业已形成的制器技术规范中,不断提高器具的价值和质量,展示出器具所具有的美感特征,推动了原始社会的进步。

首先,对于人类而言,设计思想和技术的根本是实用。

其次,原始先民的设计思想也包含了象征的意味。

第三,最初的器具设计意识中,还包括从模仿自然到模仿人类的特征,以达到生活的便利

第二章沉痛的狞厉——夏商西周时期的设计

1.我国青铜器的设计和制造始于何时?

自(夏代)起青铜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3.根据使用方式将青铜器分为几类?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和礼器等。其中青铜礼器十分发达,这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显著的民族特点。青铜器按其使用方式主要分为食器、乐器(礼器)、工具、车辆和兵器五大类。

青铜礼器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或将乐器与礼器并列)四大类。食器包括炊器和饮食器,主要有鼎、

铜镜的兴盛——春秋战国铜镜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逐渐崩溃,新兴贵族势力迅速崛起,青铜器的教化功能和象征意义日益削弱,生活气息不断浓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铜镜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春秋以前的1000多年,总共只发现了数十面铜镜,而目前已知的春秋战国铜镜,总数已在千面以上。

与早期铜镜相比,春秋战国铜镜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铜镜质地薄而轻巧。绝大部分春秋战国铜镜厚度仅0.1-0.2厘米,小型镜(直径10厘米以下)重仅数十克,中型镜(直径10-15厘米)重约100多克,大型镜(直径15-20厘米)重约300余克

第二,铜镜纹饰种类更加丰富,装饰技法更加多样。春秋战国铜镜中常见纹饰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图案纹四大类,每类纹饰中还包括了多个不同的纹饰品种,常见纹饰种类多达十几种。这一时期,铜镜的装饰技法也突破了单一浅浮雕的限制,出现了透雕、错金银、镶嵌、彩绘、鎏金等多种特殊装饰工艺。

第三,复合纹饰成为主流。早期铜镜的纹饰没有主次之分。春秋战国铜镜的装饰纹饰一般分为主纹和地纹两种。地纹通常为羽纹或云雷纹,纹饰单元小而繁复,线条浅细,构成整个镜背的装饰背景。主纹通常轮廓鲜明,纹饰单元较大,凸出于地纹之上,是镜背的主要装饰图案。

1、纯地纹镜。春秋战国铜镜上的纹饰一般都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底纹,线条较浅,面积较大,起衬托主纹的作用,上层为主纹,凸出于地纹之上,起主要装饰作用。但也有少量春秋战国铜镜,只以一种地纹作为镜背装饰,称为纯地纹镜。

春秋战国铜镜上的地纹一般都为羽纹或云雷纹,因此纯地纹镜也分为羽状地纹镜和云雷地纹镜两种。

龙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常见图案,多条龙缠绕在一起构成的图案称为蟠螭纹。将蟠螭纹中龙身的一部分图案再行分割,便形成一个个涡卷状的图案,称为羽纹。青铜器上由连续方折线条构成的装饰图案称为雷纹。雷本身不具形态,但雷鸣之时通常云层翻卷,雷纹就是对不断运动的云层的一种图案化描述。如果纹饰线条比较柔和,方折不明显,这类纹饰称为云纹,云纹与雷纹统称为云雷纹。

纯地纹镜出现较早,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期以后便逐渐消失。正是在纯地纹镜基础上,发展出了主纹和地纹复合纹饰的铜镜。

2、山字纹镜。山字纹镜因镜背主纹为“山”字形而得名,这类铜镜大多以羽纹为地纹,“山”形主纹之间通常还装饰有花瓣纹、叶纹等次主纹饰。

山字纹镜都为圆镜,“山”形主纹环绕镜背一周,均匀分布,根据“山”形主纹的数量,分为三山镜、四山镜、五山镜和六山镜四种。四种山字纹镜中,四山镜最为常见,其次是五山镜,三山镜和六山境数量很少,尤其六山镜,非常珍罕。

山字纹镜“山”形纹饰的喻意非常令人费解,至今没有满意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山”形纹就是汉字“山”,代表了古人一种天地宇宙观。另一种观点认为,“山”形纹自商周铜器上常见的雷纹演化而来,是一种雷纹形状的夸张和放大。

山字纹镜是战国时期最流行的铜镜,中原各地均有出土,数量很多。山字纹镜也是战国时代特有的铜镜,汉代便不再出现。

3、菱纹镜。菱纹镜又称方连纹镜,一般都具有羽状地纹,其上为凹面宽条带构成的主纹,因为主纹通常都将镜背分割为若干个菱形区域,故名菱纹镜。

根据凹面宽条带主纹的不同走向,菱纹镜可分为折叠式菱纹镜、连贯式菱纹镜和变形式菱纹镜三种。四条错折的条带纹,两两斜向相交,将镜背分割为九个菱形区域,这种菱纹镜称为折叠式菱纹镜。主纹宽线条均首尾连接,构成一系列封闭的图案,这种菱纹镜称为连贯式菱纹镜。这两种菱纹镜,所形成的菱形区域内,通常还装饰花叶纹。条带纹上下错折,左右走向,贯通镜背,但彼此仅顶点接触或并不交错,将镜背划分为从上至下的多个条形区域,这种菱纹镜称为变形菱纹镜。

菱纹镜流行于战国江淮流域的楚文化区域,战国以后便不再见到。

4、连弧纹镜。以一圈连弧纹为主纹,其他纹饰为地纹的一类铜镜称为连弧纹镜。根据有无地纹或地纹的种类,连弧纹镜可分为素地连弧纹镜、云雷纹地连弧纹镜和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三种。

没有地纹,仅以连弧纹装饰的连弧纹镜称为素地连弧纹镜,其装饰手法有内向单线连弧纹和内向宽带连弧纹两种形式。以云雷纹为地纹,以内向凹面连弧纹圈为主纹的连弧纹镜称为云雷纹地连弧纹镜。这类连弧纹镜一般有七个或八个内向的连弧纹圈,每个弧圈的交点均直抵镜缘。三种连弧纹镜中,纹饰最精美的当属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这种连弧纹镜有上中下三层纹饰,最下层为细密云雷纹构成的地纹,中层为蟠螭纹,最上层为内向凹面的连弧纹圈,层次分明。

素地连弧纹镜和云雷纹地连弧纹镜大约出现于战国中期,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出现稍晚,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5、花叶纹镜。花叶纹镜是一种典型的复合纹饰铜镜,地纹为羽鳞纹或云雷纹,主纹为各种花叶的图案。花叶图案自钮座边缘向外伸展,数量不一,对称分布。

主纹图案为叶片形状,称叶纹镜,叶片数量有三、四、八枚不等,其中四叶纹镜最为常见。如果主纹案为单花瓣或带叶花瓣,则称为花瓣镜或花叶镜,这类图案的数量通常为四枚、八枚或十二枚不等。

花叶镜出现于战国早期,数量较多。花瓣镜和花叶镜大约出现于战国中期,数量很少。花叶纹镜仅流行于战国时期,汉代便不再见到。

6、禽兽纹镜。禽兽纹镜是一类以神话动物或真实动物形象为主纹的铜镜,根据主纹动物题材的不同,又可分为饕餮纹镜、兽纹镜、龙纹镜和凤鸟纹镜四大类。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一种经过夸张的动物面部纹饰,也是商周青铜中最为常见的装饰纹饰。饕餮纹镜就是以饕餮纹为主纹的铜镜,以凸出的线条在地纹上勾勒出狰狞的兽面形象。饕餮纹镜的镜背上一般都有两个兽面纹饰,对称排列。

兽纹镜是禽兽纹镜中数量最多的一类铜镜,以老虎或其他神兽为主纹,虎纹镜最为常见。兽纹镜的装饰手法大致有两种:一是在镜背中部铸一道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两部分,分别进行装饰;二是镜背不分区,三至五个兽纹图案均匀排布,主纹下或无地纹,或者有细密的羽状或云雷状地纹。

龙纹镜是以龙的形象为主要纹饰的铜镜。龙纹镜上一般有三个或四个龙形主纹,环绕对称排布,其上有细密的地纹,镜缘部分装饰一圈宽大的连弧纹。

凤鸟纹镜是以凤凰和鸟的形象为主纹的铜镜。常见凤鸟纹镜有两种装饰手法:一为方钮座,钮座四角外各装饰一只凤纹,凤纹之间各有一鸟纹,鸟纹之下是一个折叠式的菱形纹,主纹下装饰有细密的地纹;二为圆钮座,四个凤纹或两个凤纹图案和两个菱形图案对称排布,其下装饰细密的地纹,镜缘部分装饰一圈宽大的连弧纹。

禽兽纹镜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非常流行。汉代铜镜上,禽兽纹仍很常见,但装饰手法与春秋战国铜镜不同,多以乳丁纹分割图案。

7、蟠螭纹镜。蟠螭纹镜是一种以云雷纹为地纹,蟠螭纹为主纹装饰的铜镜。龙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常见的纹饰,许多龙纹缠绕在一起时构成的图案称为交体龙纹。交体龙纹形态多样,如果图案中龙的身体较粗,称蟠螭纹,龙的身体细小而变形,称蟠蛇纹,不过很多情况下,都将交体龙纹形象统称为蟠螭纹。

常见蟠螭纹镜为圆钮座,钮座外有一圆形环带,环带外是若干组环形排布的蟠螭纹。有时,钮座外会伸出四柄对称的花叶,将镜背分为四个区,每个区中装饰一组蟠螭纹,称为四叶蟠螭纹镜。如果每组蟠螭纹的尾部都有一个菱形纹加以间隔,则称为蟠螭菱纹镜。

蟠螭纹镜出现于战国时期,汉代时仍然流行,不过汉代蟠螭纹镜装饰手法有了新的变化,主纹中央多了一圈环形纹,而且常有铭文,这些特征都已战国蟠螭纹镜不同。

8、羽鳞纹镜。羽纹是龙形图案中龙身体的一部分形态,鳞纹是龙形图案中龙身上的鳞片形态,当纹饰比较细小时,羽纹和鳞纹形态相近,很难区分,经常统称为羽鳞纹。以云雷纹为地纹,羽鳞纹为主纹的一类铜镜称为羽鳞纹镜。

羽鳞纹镜分为两种。一种为圆钮座,钮座外有一圈宽带纹,宽带纹外以云雷纹为地,均匀分布着若干组羽鳞纹,羽鳞纹中还填有许多细线条。另一种为方钮座,钮座四角各伸出一条宽线条,将镜背分为四个区,每个区中各装饰羽鳞纹。

羽鳞纹镜数量很少,分布范围也很狭窄,仅发现于湖南、四川两省的战国墓葬中,大致流行于战国中期。

9、凹面镜。这件春秋时期的圆形青铜器看上去与古代铜镜没有什么不同,背面铸有虎纹和鸟纹,装饰也很精美。如果仔细观察镜面,就会发现区别所在。铜镜镜面要么水平,要么微微凸起,但此镜的镜面却微微凹陷。事实上,这不是一件铜镜,而是古人用于取火的阳燧。

钻木取火利用摩擦生热的物理学原理,阳燧取火则利用了凹面镜的光学特性。与钻木取火相比,阳燧取火更加方便快捷。《周礼》曰:“有人掌以天燧,取火于日”,表明至少西周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阳燧。

阳燧取火利用了凹面镜对平行入射光线的汇聚特性。单束光线的能量微不足道,但如果将很多光线的能量汇于一点,就足以引起燃烧。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对此有明确论述:“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