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什么

惠州市民文明手册100问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成为一名志愿者。

  97.惠州文明网官方微博账号是什么?

  新浪微博:惠州文明网

  98.惠州文明网官方微信公众号是什么?

  惠州文明网官方微信:文明惠州

  99.惠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官方微信公众号是什么?

  单位全称:惠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

  微信公众号:惠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

  100.惠州市争取在未来十年建设成为什么样的城市?

  惠州市要努力成为国内一流城市,打造国内知名度极大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渐显现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创新活力之城和令人向往的现代品质城市。

惠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A .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B .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储存不同油品的油罐、不同型式的油罐之间的防火距离,应采用较小值。 下列哪些不属于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 让患者尽量使用医学术语。 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 由于在保证金制度下,当借款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银行可直接扣收担保人的保证金,因此它的存在不利于银企之间的合作。 用单纯形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时,若约束条件是等于或小于某确定数值,则应当在每个不等式中引入一个() 基变量。 非基变量。 松驰变量。 剩余变量(大于等于)。 ()为宋代女子的内衣,其形制类似农村儿童所穿的兜兜。 A.裹肚 。 B.抹胸 。 C.衫 。 D.披帛。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摘要】: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道德伦理和法律规范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很显然,这种道德起源说是假借“神”或“天”的意志,把统治阶级的道德说教神圣化,以便欺骗、愚弄和统治被压迫阶级。爱尔维修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自爱是一切行动的基础,道德是人们这种自爱感情的产物和反映。因此,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从人类意识中分化出道德观念的过程中,劳动起决定作用。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_思想与的基础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在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法律和道德伦理等的支配和约束。作为社会体系的重要手段,道德伦理和法律规范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对于生来说,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同学们一生影响很大。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提高道德境界,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道德属于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一、道德的、本质与特征

在产生之前,许多思想家对道德的起源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为人民服务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条件下,每个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而劳动和工作。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在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权利和义务不再分属于两个对立的阶级,而是统一于人民自己身上,每个人都是服务对象,每个人又都为他人服务,全体人民通过社会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利益。

(3)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必须通过向社会和他人提供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建立满足社会和他人需求的良好信誉,即通过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并为社会和他人所接受以实现自己的利益。换句话说,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且需要通过服务甚至是优质服务才能实现市场主体自己的利益。这一点说明,为人民服务与市场经济并不是必然对立的。但是,不能把市场经济的利他性同为人民服务混为一谈。如果把各种有着不同内涵的利他性道德要求简单地等同于为人民服务,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会在实践中造成混乱。笼统地说市场经济要求为人民服务是不正确的。我们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为人民服务,不仅在于人们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应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更在于强调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引导、制约下,每个市场主体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自觉、更积极、更规范地在自主的基础上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要求市场主体把自身的特殊利益同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4)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应当在给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的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大力倡导和积极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

(5)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为人民服务,伟大而平凡,高尚而普通,它并非高不可攀、远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要求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对于不同层次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我们的社会里,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岗位,也不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不同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那种认为为人民服务只适于党员干部而不能推广到全体人民的看法是一种误解。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为本,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形成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经济前提;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共产党为执政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政治前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文化前提。总之,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使得集体主义应当而且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贯彻实施。长期以来,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集体主义不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契合,而且也正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集体所有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同时,每个人的正当利益,又都是集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集体利益的兴衰成败与个人利益的大小得失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中,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辅相成的。集体利益的发展,本身就包含着集体中每个人利益的增加。而集体中每个人利益的增加,同样有利于集体利益的扩大。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实际生活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难免会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有的是可以缓和、化解的,有的则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冲突。但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尤其是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必须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即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时,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集体主义要求个人为集体作出牺牲并不是任意的,只有在不牺牲个人利益就不能保全集体利益的情况下,才要求个人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之所以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归根到底,既是为了维护集体的共同利益,也是为了维护个人的根本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促进和保障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使个人的才能、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不但与集体主义不矛盾,而且正是集体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那种把集体主义看做是对“个人的压制”、是对“个性的束缚”的思想,是与集体主义的本意相违背的。事实上,正是集体主义对于培养人们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提供了道义保障。对于集体主义来说,只有个人的价值、尊严得到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证,集体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依据我国经济生活和人们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可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具体道德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们能够达到的道德目标。三是公私兼顾,这是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简称“五爱”。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社会的性质、特点和社会历史条件,提出要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其中的“爱护公共财物”改为“爱社会主义”,赋予了“五爱”更全面、更深刻、更科学的内涵,并明确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这是对社会各阶层人们普遍的、共同的道德要求。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再次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纲要》也把“五爱”作为我国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充分肯定下来,并指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的具体内容是:

(1)爱祖国。爱祖国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是人们对自己祖国山川风物、物产资源、历史传统和文化艺术的无限珍爱,对祖国尊严、荣誉、利益和命运的深切关注;力求祖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得到发展的忠诚愿望和对外来侵略坚决反抗、愿为祖国献身的英勇精神。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明,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人民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已成为我们宝贵的民族性格。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参与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付出了最大的牺牲,作出了最大的贡献,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者。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最高风范。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便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爱祖国,首先应进一步增强人们心目中的祖国意识。有了强烈的祖国意识,才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祖国的存在。这需要全面地认识祖国的历史,了解它的过去,了解它的传统,了解它几千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化和遭受的屈辱苦难,更要认识、了解祖国的今天。爱祖国,就应更多地担负起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要把对祖国的意识、对祖国的情感转化为建设祖国、维护祖国的力量。任何一个真正爱祖国的人,都必须首先要求自己做一个好公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以祖国大局为重,以祖国利益至上。爱祖国,还要有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要在全社会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最大耻辱。一个民族为自己而自豪,决不容许别的民族歧视、侮辱,保持自己民族尊严的情感,就是民族自尊心。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我们应当为自己的民族而骄傲,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对民族兴盛满怀信心。

(2)爱人民。爱人民是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重要体现,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然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就必然要以爱人民为基本要求。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同志在他富有传奇性的一生中,用他的整个理论和实践活动,为我们树立了这一道德要求的最光辉典范。爱人民,就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心中时时刻刻装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关心人民,服务人民,保护人民;就要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尤其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和损害的关头,应该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那些面对他人的困境和危险麻木不仁,甚至见死不救的人,不仅丧失了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道德,而且辱没了做人的尊严。爱人民是对每一个公民的道德要求。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实践爱人民的道德要求,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强化公仆意识,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勤政为民,廉政爱民,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对于普通群众来说,也同样有一个爱人民的道德要求。人民不是抽象的,人民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父老乡亲、同志朋友、兄弟姐妹,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群体。尊老爱幼、扶危济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赡养父母等,都属于爱人民的范畴。

(3)爱劳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在劳动中,形成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决定了其他的社会关系,同时也产生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因此,对劳动采取什么态度,从来就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觉悟的重要标准。鄙视劳动,不劳而获,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是剥削阶级的腐朽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爱劳动为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物质财富还没有极大丰富,还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我们必须提倡爱劳动的道德风尚。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的第一生活需要,爱劳动将成为人们的自觉的道德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劳动,首先要求每一个公民树立社会主义主人翁的道德责任感,以诚实的态度自觉自愿地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在劳动中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充分发挥高度的自觉性,发挥聪明才智,认真负责,保质保量地完成劳动任务。爱劳动,就要乐于吃苦,艰苦创业。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中国人口多,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贪图享乐、坐享其成或挥霍浪费、不爱惜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都是不爱劳动的表现。爱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体现在依靠诚实劳动,勤劳致富上,任何不劳而获、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的行为,都是可耻的。爱劳动,要从小培养劳动习惯。

(4)爱科学。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武器,是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革命意义的力量。爱科学,就是要崇尚科学,掌握科学知识,投身到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中去。早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强调,要提倡科学精神,学习科学知识。他指出,提倡科学,宣扬真理,反对愚昧无知、迷信落后,加强马列主义的宣传,不管对人民群众或部队,都是同等重要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论断,提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在当代,科技进步愈来愈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和决定性因素。我们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爱科学,就要追求科学真理,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增强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贡献的才干;就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努力创造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各地领导干部要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爱科学,就必须崇尚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等野蛮愚昧行为;爱科学,还必须树立求实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反对弄虚作假、因循守旧,要勇于发现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爱科学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应该体现在生产、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在农村,要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在城市,要搞好科学研究和应用,搞好科学普及活动,重视科普设施建设。在工矿企业,要给职工学科学、用科学的机会。在全社会范围内,要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办好科普专栏和节目,对人们普遍关心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科学解释,引导和教育群众尊重科学,使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崇尚文明,克服愚昧,抵制腐朽思想侵蚀。

(5)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所作出的历史选择。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振兴,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同我们每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因此,爱社会主义成为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爱社会主义,就要使每一个公民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中国不搞社会主义就没有出路,没有前途;爱社会主义,就要时刻铭记“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离开了社会主义,“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爱社会主义,就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自觉地维护、贯彻和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爱社会主义,就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业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聪明才智和力量;爱社会主义,就要把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和荣誉放在首位,同一切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基本涵盖了社会生活中最主要的道德关系,是每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五爱”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五爱”是我国人民根本的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有价值的道德标准。我国已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观念的道德思想还大量存在,将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把“五爱”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对提高全国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五爱”是我国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和素质。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愿望。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国家、人民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爱劳动、爱科学,正是把我们所爱的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得更美好所必备的素质。“五爱”反映的是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道德责任感,因此,做到“五爱”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

第三,“五爱”为执行具体道德规范创造了条件。它是道德的基本要求,贯穿于整个道德规范要求中,人们只有自觉遵循“五爱”的要求,才能努力自觉地履行其他具体规范。例如,一个人真心爱国,爱社会主义,他就能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为国争光;一个人具有爱人民的意识,他就会在其行为中表现出爱人、利他、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品德等。所以“五爱”基本要求,有利于全民道德教育,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四)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型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还要引导人们向更高的共产主义道德目标前进。邓小平指出:“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30]

共产主义道德不仅是人类的道德理想,而且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表现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弘扬共产主义道德,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不同环境和任务的要求,开展共产主义道德的宣传和教育,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荣”与“辱”是一对基本道德范畴,“荣”即荣誉,“辱”即耻辱,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荣誉是指社会对个人履行社会义务所给予的褒扬与赞许以及个人所产生的自我肯定性心理体验;耻辱是指社会对个人不履行社会义务所给予的贬斥与谴责以及个人所产生的自我否定性心理体验。所谓“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体现和表达。马克思主义认为,荣辱观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荣辱观对个人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动力、导向和调节作用。正确的荣辱观,可以引导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产生正确的价值激励,推进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涵盖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关系,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和社会风尚的各个方面,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旗帜鲜明地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提倡和赞扬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善恶、作出道德选择和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作了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是人们选择行为、评价善恶的普遍标准,也是衡量社会道德与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

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系统总结,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社会风尚主要指一个时期、一定范围内,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的价值取向、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社会风尚同荣辱观紧密相连、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荣辱观,也必然有什么样的社会风尚;反过来,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风尚,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也就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覆盖了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是当前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于大学生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导向作用。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荣与耻对比鲜明,“荣”是催人向上的动力,“耻”是防微杜渐的警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明确何谓光荣,更要明确何谓耻辱。既要让人见荣知荣,更要让人见耻知耻。把荣誉教育与耻感教育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形成褒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让人们从内心向往高尚,怀着荣誉感施善行、做好事,在诱惑和恶行面前顿生耻感,戒惧怵惕,凛然而止,自觉做一个是非分明的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个性培养的关键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疾恶如仇、态度积极、目光远大,希望学成之后能够报效祖国和人民。同时,他们也深深地认识到,将来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除了要掌握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优良的道德素质和个人品质也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包含了追求知识、热爱科学的内容,也包含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增强竞争力的各种品质要求,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对于大学生成人成才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明荣知耻、扬荣弃耻、提升人格、净化风气,推动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形成。所以,应当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融会到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各个方面,把“八荣八耻”贯穿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和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之中,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对于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学生来说,应当自觉实践社会主义道德;对于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来说,应当自觉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在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的积极进取中才会更有意义和价值。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学生掌握并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是提高自身道德素质、锤炼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对道德建设规律的自觉反映和深刻把握。道德规范是人们判别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的基本尺度,也是人们在行为选择中应当怎样做和不应当怎样做的基本标准。历史和现实表明,道德在一个社会中的作用大小,往往取决于作为主干的基本道德规范在社会成员中的知晓度、信奉度和践行度。《纲要》的提出,在我国道德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在对我国社会道德建设包括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的把握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是对中国古代优秀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优秀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又具有新形势、新时代条件下的新的道德规定,体现了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的有机统一。

(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是从最基础、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方面,对已有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具体化,与已有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从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对已有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进行了新的扩展和完善。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深入认识和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要考察它们的历史源流,也要结合现实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在公民道德实践中,各个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功能和作用是互相渗透、交叉并行的。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学生是公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应该做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模范。大学生既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更应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大学生应在三个重要环节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一是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二是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为标准,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作出道德选择;三是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

(三)诚实守信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也是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基础性道德规范。《纲要》不仅在基本道德规范中提出“诚信”,而且在职业道德要求中再次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可见,诚实守信已经成为社会道德生活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人们立身处世之本和事业成败的关键。

在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中,诚实守信被视为“立人之本”、“立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甚至把诚信摆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位置,认为国家的朝政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是立不住脚的。《纲要》把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既是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弘扬,又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关系亟待调整的积极回应。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对自己,要真心诚意地为善去恶,光明磊落;对他人,要开诚布公,不隐瞒、不欺骗。一句话,诚实就是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古人云:“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己尤大”,说明诚实待人于人于己都是非常有益的。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所承担的义务。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守信以诚实为基础,离开诚实就无所谓守信。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要与他人、与集体交往,根据与他人、与集体达成的协议来安排自己的活动。如果人人都不诚实、不守信,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交往就无法进行,一切活动就无法开展,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无序、混乱之中。因此,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实守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日趋复杂,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

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就此而言,诚信是企业的生命,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经济交往的纽带,是竞争力量和优势产生的源泉。谁的产品质量好,服务周到,谁的信誉高,重承诺,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正因为如此,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经营者为了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环境,于1999年联合发表了《信誉宣言》,郑重承诺:“信用是对商业契约的有效履行,信誉是评判诚实品德的重要标准,信义是承担社会道义的集中体现。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经济生活、社会活动应遵循的准则,也是始终伴随我们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建功立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可见,诚实守信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和外向性特点日益突出,如果做不到诚实守信,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其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它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应增强爱岗敬业意识,诚实劳动、出勤出力,而不消极怠工。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职业道德要求,诚实守信适用于各行各业。对于党政干部来说,应当牢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1]的古训,注意发挥率先典范作用,廉洁自律,勤俭奉公,说实话,办实事,对成绩不夸大,对缺点不隐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生产经营者来说,在职业活动中,要遵纪守法,合法经营,重合同,守信用,杜绝缺斤少两、偷工减料、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等不道德行为;对于会计统计工作者来说,要恪守“不做假账”的原则,实账实做,实事求是,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现象等。

最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在《周易》中,就把“诚信”视为“君子敬德修业”之本,所谓“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32]。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耻于自己不能有信用而坚守信用,不受荣誉的诱惑,不为诽谤所吓倒,遵循正道而行事,庄重地持正自己的行为,不因外界的影响而动摇,这样的人就是诚实守信的君子。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诚实守信的这些要求,在今天仍然有着一定的适用性。为人诚恳,待人诚实,做事实在,重视承诺,讲究信用,追求信誉,以诚实见信于人,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道理,也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把诚信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来抓,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际效果和实质进展。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平时不讲诚信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崇高的理想信念作出牺牲。大学生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生奋斗的理想信念。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只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讲诚信、讲道德,言必信、行必果,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端正态度,坚守道德规范,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每个人诚实守信、遵守契约。民主法制建设需要社会成员遵纪守法、相互信任。大学生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的各类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诚实守信意味着端正学习态度,踏实学习,虚心求教,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坚守学术道德规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不抄袭,不剽窃等。时下一些学术腐败现象对青年学生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有的学生骄狂浮躁、自命不凡,或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的个别学生甚至为了沽名钓誉而不惜铤而走险。北京某高校一名学生曾刻苦钻研而学有所长,多次应邀赴国外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家中央级报纸曾专题报道他的事迹,他也因此成为不少同学学习甚至崇拜的对象。但他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没有把握住自己,开始变得骄狂浮躁,学习成绩也不断下降,最后竟然擅入学院办公室修改电脑上的学习成绩单,因而受到严厉处分,教训可谓深刻。

大学生既是普通的公民,又是社会公民中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新的观念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负有崇高的使命和艰巨的任务。因此,学习和实践公民道德规范,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一)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

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的强烈认同,对道德情感的充分表达,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执著践履。

个人品德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实践性。个人品德不是个人的某种先天禀赋,而是个人在社会实践中锤炼而成的一种特殊品性,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内化或体现,反映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展示着现实社会的道德风尚。二是综合性。个人道德品质不是零碎的个人生活片段,而是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渗透并影响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三是稳定性。个人品德不是短暂的临时的道德现象,它一经形成,就会长时间地影响人们的知、情、意、行各方面,使人形成一定的道德思维和评价“定势”、道德意志力和道德行为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品德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道德要求只有同个人品德相结合,才会转变为现实的道德力量。同时,个人品德提升的过程也是能动地作用于社会道德的过程,它能够为社会道德的发展进步创造条件并提供动力。其次,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个人在行为过程中整合行为动机、确定行为目标、自觉调控行为过程等都是个人品德功能和作用的体现。

锤炼个人品德首先应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所谓道德修养是指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它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体现在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个人交往上,并且体现在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上。

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大学生要努力按以下要求来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首先,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这样才能满腔热情地、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思考、去体验,从而提升道德修养的境界;其次,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启发、自我激励,坚忍不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修养;最后,应学会自知自胜、自我扬弃,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成绩,克服不足。

(二)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在文章里写到:“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些学问和本领,也不甚用处。”意大利诗人但丁也曾经说过:“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由此可见,在知识、能力和道德三者中,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成为受人尊敬、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加强道德修养,在坚持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前提下,还应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人的道德修养实践经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道德修养:

(1)学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虚心学习,善于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培养良好的德性。

(2)省察克治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并加以抑制和克服。

(3)慎独自律的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

(4)积善成德的方法,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使之巩固强化,以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

(5)知行统一的方法,即通过将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让人尊敬、羡慕的天之骄子,应该高度重视自己的人格修养。司马迁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今天的教育者也认为:“德才兼备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不论是古代哲人还是今天的教育者都认为,德才兼备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其中德更为重要。因此,同学们应该按照这些方法去进行道德修养,并长期坚持下去,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从而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三)加强道德修养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道德修养并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而是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个体道德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因此,道德修养要与道德主体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相联系,与道德主体具体的道德行为相联系,与道德主体的全部道德实践过程相联系。不参加社会实践,就不可能培养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

在实践中加强个人品德修养要特别注意自觉向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是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的典范,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众所周知,周恩来总理一生克勤克俭、廉洁自律、光明磊落、大公无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高贵品德赢得了普天下人的赞誉,他的这些优秀品质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发向上。因此,一个道德模范,就是社会上竖起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就是在群众中提倡的一种导向、一种追求。模范人物以自身的道德行为,真实、具体地再现了优秀的道德品质,给人以鲜活、直观的印象,深化了人们对道德力量的理解与认同,构成了个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标准与参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模范的典型形象能够带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与心理感染,对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无数模范人物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和先进事迹鼓舞和鞭策了一代又一代人。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地区、各行各业、各类人群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有的用自己的平凡举动,扶贫助困,让许多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用爱和付出奏响了社会和谐的主旋律;有的在死神和灾害面前大义凛然、知险而上,把平安和生机留给他人,用鲜血和生命将灾难和危机化解,展现出了人民至上、他人至上的英雄壮举;有的把困苦留给自己,把幸福送给他人,无怨无悔,彰显了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高尚品格。他们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服务人民,尽心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构筑了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坚实根基。用人间的深情至爱,诠释着生活的真谛,以对亲人的爱、对国家的忠、对事业的诚来践行和见证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伟大中华文明,印证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内涵,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范。

当代大学生在进行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坚持加强个人修养与接受教育引导的统一,同时开展自觉学习活动,将道德模范人物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成长道路上的良师、追求全面发展的榜样。

1.人为什么需要道德?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2.怎样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在新时期为什么要倡导和实践为人民服务?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4.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5.阐述和分析当代大学生诚信品质的现状及其原因。

6.当代大学生应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1.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周恩来:《我的修养要则》,《周恩来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论“三个代表”》,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2006年4月23日。

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8.《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春秋繁露·王道。

[3]阳明全书·传习录上。

[4]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589页。

[6]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第91页。

[7]斯大林全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37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51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12~11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35页。

[1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83页。

[12]蔡元培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第2页。

[15]孟子·梁惠王上。

[16]孟子·告子上。

[19]左传·召公七年。

[21]老子·道德经。

[22]老子·道德经。

[29]毛泽东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534页。

[30]邓小平文选(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367页。

[32]周易·乾·文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道德评价,正确的说法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