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有哪些风险

在这个“无现金时代”,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在服装、餐饮、便利店甚至是农产品市场里的小菜摊上,任何消费场景中都不会缺席二维码的身影。但放眼国外不难发现,虽然移动支付也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推行,但普及程度却远远不如国内高,这并非是由于那些国家发达程度不够,相反,越是发达的国家越不流行移动支付,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由于“无现金时代”的危险性造成的。

自从支付宝、微信推出扫码支付业务,移动支付业务就成为了中国人主要的支付方式,过去中国人出门不带钱包不安心,现在中国人不带手机出门寸步难行。使用移动支付的中国人逐年递增,在《2019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有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2020年有望达到7.90亿人”。用户的大规模增长带来的是交易额的大幅提升。

只在2019年的前三个季度,国内移动支付交易额就已经超过了252.2万亿元。移动支付行业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更多公司和团队注册相关专利,根据《2019知识产权产业报告》中的调查显示,移动支付将会成为重点发展领域。国内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简直让人察觉不到这是一个才出现11年的年轻行业,2009年,中国移动首先在10个省试点推行移动支付业务。

这是国内最早的相关尝试。而中国并不是最早入海移动支付的,世界上最早的移动支付诞生于日本,是在2004年8月由索尼公司推出的,采用felica技术进行支持的移动支付业务。但无论是在日剧中还是亲身去日本旅行,很多人都可以感受到,纸质货币还是日本人消费的“主力军”,而在美国等国家,人们也更习惯于使用信用卡来购物。

为什么明明国外比中国更早推出移动支付,这项技术却迟迟没有流行起来呢?这要从移动支付的原理说起。移动支付的诞生,往往伴随着相对薄弱的银行系统。由于银行无法直接提供移动支付的服务,需要一个第三方平台介入其中,通过搭建用户、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模式,让货币可以从银行流通到支付平台上,再由支付平台提供的支付或扫码功能,完成用户所需的消费活动。

这样的模式,让人们不必再带着大笔现金出门,无论在哪种消费场景下,只需扫一扫就能完成消费,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方便。但是这种模式,其实也是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和风险的,考虑到其中的隐患,国外还是更偏向于安全系数高的传统现金支付。除此之外,国外的信用卡系统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对于他们来说使用的习惯程度和安全级别都比较高。

所以国外的人对于“无现金时代”的到来并不太狂热,在他们看来这太危险。那么,“无现金时代”到底有多危险呢?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传统的金钱转移一般都发生在银行与银行之间,由于有权威的因素,官方的银行机构还是非常值得信任的。但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随着第三方平台的加入,风险性就大大增高了。要使用移动支付软件,首先需要绑定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等私密信息。

而第三方机构对这些个人信息的加密程度是否足够,相关机构对第三方软件的监管是否到位,这都是我们作为用户无法控制的。如上所述,我们的信息在被录入第三方系统后,随时会面临着被贩卖信息的风险。一些诈骗集团得到用户私人信息后,就会通过短信、植入木马等方式来行骗,窃取用户账号密码,将账号里的钱都骗走。

最后,当用户将自己的钱以购买理财等方式放入第三方机构后,这笔钱具体是怎样被操作,作为用户是很难监督和看到的。就算平台将这笔钱暂时挪去别的地方使用,用户也不能及时察觉并做出反应。更有甚者,有些小平台如果直接卷款跑路或者关停运营,用户就会直接受到财产损失的影响。如此看来,国外对移动支付接受程度不算太高,也是有些合理的原因的,外国人主要是担心移动支付存在的漏洞,会导致财产风险增高。

移动支付确实存在着许多风险和缺陷,但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事物,任何现象都有两面性,比起直接拒绝拥抱新事物,更应该做的是通过制度的完善、技术的进步和流程的精细化,逐渐补完移动支付存在的漏洞,让它更好地造福于人们的生活。相信国内会在移动支付领域继续深耕,为国民打造出更加完善便捷的消费方式。

《2019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

《2019知识产权产业报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移动支付风险案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