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原子数,化合价,得失电荷都相同吧?怎么判断方程式对错。

以下是判断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强弱的方法:
一、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

(1)氧化剂(氧化性)+还原剂(还原性)===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剂----还原产物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2)可根据同一个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判断:
还原性:还原剂>氧化剂

二、根据物质活动性顺序比较:

(1)对于金属还原剂来说,金属单质的氧化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反,即越位于后面的金属,越不容易得电子,氧化性越强。

(2)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顺序 :K+Pt>Au
(4)非金属活动性顺序(常见元素):  

三、根据反应条件判断:

当不同氧化剂分别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如果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难易来判断。反应越容易,该氧化剂氧化性就强。
四、根据氧化产物的价态高低来判断:

当含有变价元素的还原剂在相似的条件下作用于不同的氧化剂时,可根据氧化产物价态的高低来判断氧化剂氧化性强弱。
五、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1)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原子(或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金属原子还原性逐渐增强,对应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减弱,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单质还原性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减弱。
六、根据元素酸碱性强弱比较:

根据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强弱比较 。

酸性越强,对应元素氧化性越强 。

碱性越强,对应元素还原性越强。

七、根据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判断:

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的原电池的两极。负极金属是电子流出的极,正极金属是电子流入的极。其还原性:负极金属>正极金属

八、根据物质的浓度大小判断:
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物质浓度越大,其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九、根据元素化合价价态高低判断:

一般来说,变价元素位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氧化性最强,随着化合价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4、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后,再排第三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子

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同种元素或异种元素都可以)互相化合,形成化合物时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一般由该原子的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都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的,一个单质原子,核中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原子对外呈电中性。如果这个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就多出一个负电荷,就不是电中性了,就是负一价,如HCl中的Cl(右上角有一个负号)。得到两个电子就是负二价,如H2O中的O(右上角有两个负号,或一个负号加个2)。负数比零小,所以说,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反之,如果一个原子失去一个电子,也不是电中性了,是多出一个正电荷,就是正一价,如K2O中的K(右上角有一个正号)。依此类推。所以,失去电子,化合价就升高。一种元素能达到的最高价数,要看这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8的差,因为最外层电子数是8个时,就是原子最稳定的结构。如果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8的一半),多呈正化合价,就是说,这种元素的原子更容易失去电子,并满足它的稳定结构。如果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多呈负化合价,就是说,这种元素的原子更容易得到电子,并达到它的稳定结构。如果刚好是4(如碳和硅),那么它得到和失去电子的可能性一样大,就有正、负两种化合价。一般情况下,金属元素的外层电子数少于4,通常呈正化合价。而非金属元素的外层电子数大于4,多呈负化合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