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为什么在校碑简介上只称中国著名高等学府,不敢自称第一第二中国高等学府?

良渚古遗址是中国第一城,建筑宏伟壮观,能够与古埃及文明相媲美

众所周知,杭州是我国六大古都,在这座城市中相继出土的古物让我们世人见证了吴越国和南宋时期的历史文化。

然而如果我们想把历史再继续向前推进一步的话,那就是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北距杭州主城区约20公里,当时也被誉为“中华第一城”的良渚古城。

在上世纪,良渚文明是中国最重要的一支古文明,随着考古学家对这里不断发掘和研究,让世人惊奇的是此地是中华第一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圣地,被称为良渚古国中心城,此地的发现能够与古埃及文明相媲美。

在2007年的时候,良渚古城就开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这座古城主要是由莫角山遗址、良渚古城区和外郭区等部分构成。

最能证明古城有都城性质的是莫角山遗址,它的占地面积达到了30余万平方米。作为一个人工台地,莫角山宫殿的整个建筑工程量可以说是,丝毫不亚于埃及的大金字塔!

良渚古城是在5000多年前修建的,对于那个时候来说,能修建这种宏伟建筑真的是很难得。当时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完成如此庞大的石料量和土方量,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如今有一些后人,对此产生质疑,古代先人是如何完成这样庞大的工程呢?需要调动多少工匠才能完成如此宏伟的建筑呢?

关于如何修建良渚古国的说法有很多,有考古学家说:“在这里挖掘的玉器上的图案都非常神秘,既像鸟又像兽。估计这也是良渚人崇拜的一种图腾,所以根据这个神秘的图案可以猜测良渚人就是蚩尤的后人,羽人的首领。

而修建古城,也是羽人靠着自己的勤劳双手和智慧修造的。”也有考古学家猜测说:“这座古城是禹王修造的,是为了防止防风氏起死回生,禹王让官府和百姓每年祭祀防风氏,并将这个祭祀活动载入夏朝祀典。

禹王亲临防风国参加防风国的第一次祭祀仪式,据说,这个防风国,就是良渚古国,它的中心,就是现在良渚古城遗址所在地。”

不管是谁修建的,唯一不能改变的是良渚古城建筑宏伟,根据它的建筑面积推算,在城里生活的人口接近四万,按照这个数字考量,可以看到当时在五千年前的这里是个繁荣的大都市!

如今在国际中,良渚文明也已经得到了认可,这座古城屹立不倒,它的水利系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水利系统位于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条堤坝组成,是我国水利工程的典范。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也许良渚文明仅仅是冰山一角,五千年前的中国,显然已经是一个繁荣文明、历史不逊于古埃及文明地区。或许等到多年以后,随着考古勘探的深入,还有更多埋藏千年的秘密将被解开,与良渚深藏史前文明相媲美。


2月3日,春节假期一结束,卢葆棋就投入社工团队组织的心理疏导工作中,那正是国内疫情最严峻的时期。

卢葆棋是一名社会工作者,也是广州海珠区“青年地带”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服务项目副主任。对社会工作者而言,疫情给他们平时并不轻松的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压力。

每一次突发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公众的应激反应。

根据北师大心理学部防疫心理援助团队的统计数据,截至2月10日,前来咨询的人中感觉到恐慌、焦虑、害怕的人数最多,约占44%;其次是健康焦虑,怀疑自己患肺炎的占19%;出现躯体化症状以及感觉情绪低落、沮丧、抑郁的人各占7%;因疫情影响出现家庭问题和亲密关系议题的,占6%。


疫情导致的个人心理问题,若积压过久,可能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左右群体心理状态,拖拽整个社会出现焦虑状态。

除了依靠心理热线援助,还有一些民间自发的心理互助小组。例如在百度的新型冠状病毒贴吧里,网友无意中组成了一个个疫情期间的“情绪互助小组”,通过相互倾诉、乐观调侃等方式,排解因疫情出现的信息焦虑、隔离恐慌等负面情绪。

和12355等心理咨询热线这种单方面的倾诉方式不同,心理互助小组的本质是一个同舟共济的团体:

成员们通过交流经验,分享感受、情绪、观点,相互支持和鼓励,以依靠自身力量改变“问题行为”为原则,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并协助更多人从中解脱。

疫情期间无法举办线下活动,卢葆棋和其他社工展开了一系列线上心理互助活动,包括招募线上志愿者宣传防疫知识及咨询。

卢葆棋说:“疫情期间,我们做了一次‘假如生命只剩一小时’线上活动,让参加者一起思考并讨论:如果生命剩下最后一小时,你要怎么安排?如何写你的遗嘱?如何分配你的资产?你想要一个怎样的葬礼?”

欣欣参加了这个活动,她说:“在写遗嘱的环节,我在追悼会地址停留许久,不知道该如何填写。最后的分享环节,我觉得大家对生命有着不同的看法——敬爱、珍惜、渴望,我很高兴通过这个活动认识了一群热爱生命的人。”


卢葆棋表示,参加心理互助小组的活动后,不少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有的甚至卸下心防,袒露自己自杀或自残的经历。

在互助小组里,不会有人因倾诉焦虑受到责怪,也不用担心被谴责传播负能量。

加入互助小组后,有人写下这样一段话:“有时候,这些说着丧气话的普通人更能给我信心,原来有人和我一样有着同样的问题,让我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

卢葆棋说:“疫情期间,许多被困在家中的青少年的身心状况令人担忧,不少人产生了抑郁、失眠或狂躁等情绪问题。在心理疏导方面,我们认为最难推动的就是青少年的心理治疗。

经济阶层越高、父母越是事业成功的家庭,越难接受孩子存在心理障碍,会拒绝带孩子看心理医生或者精神科。如果参加心理互助小组,可能他们抵触的心态没有那么强烈,因为这听起来没那么‘严重’。”

Sunnie是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社会工作硕士,有两年半的一线社工经验。疫情发生后,她从社工转行做心理咨询助理,如今是解忧集市的一位日本和谐粉彩正指导师。


Sunnie组织过一个慢活人生放松小组,在社工站点做免费活动,引领青少年进行不同的放松体验,如烹饪、画画、运动、欣赏音乐等。

参加者可以在体验中建立关系,也可以进行自我探索,发掘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

她介绍道,按照每周举办一次活动的频率,互助小组需要两三个月才能达到效果,因为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需要一定时间。

带领者通过让人感兴趣的主题,让组员产生信任,他们才可以敞开心扉,谈自己的问题。

Sunnie说:“我希望参加者能从体验中挖掘到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在友好的氛围下对生活再次充满希望。”

“我是马修。今天我无话可说”

心理互助小组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在非心理治疗的环境中进行自发、自愿的互助,增加社会支持力量,因此大部分时候是没有心理专家的组织与领导的,例如著名的匿名戒酒互助小组(Alcoholics Anonymous Meeting,简称AA)。

AA于1935年在美国成立,诞生至今,有200多万酒精依赖症患者获益。目前大约150个国家有AA的活动,会员总数超过100万人。

在New York Intergroup网站的互助小组清单里,列出了在纽约州长期进行的AA聚会。有的是封闭式互助小组,参与者从创组就加入,之后不接收新人,直到一整期结束。

其优点是私密性强,大家互相熟悉,便于分享深入的经历与想法。有的则是开放式互助小组,形式自由,参与者不固定,可随意选择参加或退出,想发言就发言。


匿名戒酒互助小组网站。

Alex是AA小组的常客。他小时候经历过家暴,初中开始依靠酒精麻痹自己。19岁时他去了纽约,在某一个宿醉的早晨,他偶然闯入一个AA聚会。听到别人的故事后,他深深地被触动了,由此开始了人生的转折。

如今Alex戒酒10年,以前想达到的生活目标也基本上实现了,于是他回到AA聚会,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激励别人。

美国作家劳伦斯·布洛克笔下的纽约无牌私人侦探马修·斯卡德也是一名AA会员。他在参加AA聚会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马修。今天我无话可说。”

心理互助小组在美国相当普遍,国内目前则是稀缺的。实际上,心理互助小组的主题多样:有成长性、发展性的(家长互助小组),也有支持性的(艾滋病、同性恋、未婚妈妈),还有少数治疗性的(预防自杀的幸存者互助小组、戒烟小组、戒酒小组等)。

小组中有组长和副组长(有时候只有组长),由社会工作者担任。组长需要确保每一位组员积极参与、确保谈话围绕主题、引导组员之间的互动等;副组长则进行辅助,以及提醒时间。


国内高校曾掀起过一股建立“起床协会”的潮流。

2013年,曾自称为“不分四季型冬眠症晚期患者”的胡孝楠某天顿悟“人生何须久睡,死后自会长眠”的道理,在人人网创建了“北京大学起床协会”的公共主页。

这个互助小组形式的协会,以团结起床困难户、为实现“早起、吃早饭、早打卡”的伟大理想而奋斗为宗旨,号召会员早起集合,共进早餐。

随后,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也都有了“起床互助小组”。“北大床协”也因此成为国内最早的网红互助小组。

“我们和你有一样的问题,

你并不是一个人在面对”

尽管社会工作机构承担了大部分心理互助工作,民间自发的互助小组依然稀缺。

28岁的小苏是金融从业人员,他在豆瓣上发起过社交焦虑互助小组,自己找场地、安排活动。这个互助小组存活了两年。

小苏有社交恐惧症,在芝加哥交流学习期间,他无意中加入了一个社交焦虑互助小组。发起人Max拥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因患有社交恐惧症,他无法从事需要一对一交流的心理咨询工作。尽管如此,Max还是希望尽可能帮助一些与自己同样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


于是,Max在网上发布了社交焦虑互助小组的活动信息。小组每周六下午在教会办公楼举行活动,是Max以2小时10美元的超低价租来的。报名人数须两人以上,大家以自愿为原则支付活动费用,金额不限。

发起人会设置主题,参与者会针对一本书或某个话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在自由讨论环节,参与者可以分享近期自己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

小苏曾尝试通过各种方法解决社交焦虑,加入互助小组让他收获颇丰。

小苏说:“我们定期聚会,一起分享最近的烦恼、忧愁,在小伙伴的帮助下进行一些相对安全的社交暴露活动,自己的社交恐惧症由此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很多人一开始是带着解决困惑的心态加入的,其实,心理互助小组的意义,是让你找到社会认同和勇气。”


回国后,小苏希望把这种互助体验传递出去,于是他在豆瓣组建了社交焦虑互助小组。想加入小组的人,需要说明自己何时开始社交焦虑、目前的焦虑状况。

小苏以2小时100元的价格租下朋友公司的会议室,每周六的互助活动,就在这里展开。

有时候是读书分享,有时候是做游戏,或者在小伙伴的帮助下进行一些社交模拟活动。小苏会安排一个话题或活动作为“热身”,之后是每人轮流分享和讨论的时间。

小苏说:“在这里,没有人会取笑你。你的焦虑,我们都懂;你对克服社交焦虑的渴望,我们也都知道。最重要的是给参与者传递一个信息:‘我们和你有一样的问题,你并不是一个人在面对。’”


小苏说:“如今,社交焦虑的治疗手段相当成熟,关于社交焦虑的著作也不少。但国内极少出版关于社交焦虑的书籍,我正着手翻译一本名为Managing Social Anxiety的书。因为没有合适的场地,互助小组无法继续,很遗憾。

我希望借鉴自己在国外参加互助小组的经验,集合大家的力量,发起类似的互助小组,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守望相助背后的心理学意义

人是群体动物,需要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以及通过和他人的互动,不断建立自我的概念和价值观。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程。

民间自发互助小组在国内稀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差异。

在澳大利亚从事社会工作的弦子说:“心理互助小组的形式是10—20个人围坐,各自分享一周以来的体验和想法,再深入探讨。这对于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


在国内学生的成长教育中,心理互助活动不算常见。/unsplash

“在中国,每个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是手放背后坐好,听老师讲课,这是一种单线程的输出。互动型课堂、团队分享、游戏的形式,孩子们只有在那些比较洋气的外教课堂或者课外活动中才能体验到。

很多人甚至到了成年,依然有面对公众不敢主动发言的心理恐惧。总之,互助小组的形式,距离国内的还有点远。”

弦子在医疗体系工作,很多互助小组的发起人是病患家属,例如照顾半身不遂人士的家属互助小组。在有病患需要照顾的家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照顾病人的家属的心理问题。

因此,有些病人家属会成立互助小组,大家交流照顾病患时遇到的问题、分享照顾病患的经验和生活小窍门,吐槽甚至开玩笑在这里都是被允许的。


向外需求帮助,也需要一种勇气。/unsplash

弦子说:“和社工组织发起心理互助不同,个人发起互助小组这个事情本身已经很困难,要有需求、有能力、有激情的人才有动力去做。除了要求发起人付出时间、精力,考验其组织能力,还关系到他承办这件事的人脉关系,以及如何说话、如何做事。

活动中有争端如何解决?是否要签署保密协议?如何处理冲突和意外?讨论的底线在哪里?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卢葆棋说:“选择心理互助小组,我最在意的是它是否有相关背景和资质。有的心理创伤处理不慎,会涉及生命。抑郁互助小组里,如果有人抑郁情绪发作,在群里发自残的照片,那么对整个群都会造成刺激,从而引发多米诺效应。参加这样的小组,你有什么权利、什么风险,必须事先告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江西抚州一住3年毛坯房孩子考上北大:从来不用手机,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

导语:7月2日,江西。网友发布一则视频。女子租房时,拍到被北大录取的高三考生3年的学习生活环境,家长买房读书为了考虑房子更好卖,于是没有装修,直接在毛坯房住了3年。孩子父亲称,孩子中考才648分,进入实验学校后参加学校考试两次才进入零班,孩子从来不用手机,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网友评论,这是当代版“陋室铭”。
【家长买学区房不装修,#孩子住3年毛坯房考上北大#,女子租房不忍感叹】7月2日,江西。网友发布一则视频。女子租房时,拍到被北大录取的高三考生3年的学习生活环境,家长买房读书为了考虑房子更好卖,于是没有装修,直接在毛坯房住了3年。孩子父亲称,孩子中考才648分,进入实验学校后参加学校考试两次才进入零班,孩子从来不用手机,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 L星视频的微博视频 收起全文d

被北大录取的学子高中三年居住的环境长什么样? 近日江西抚州一位女子在网络上分享了一段自己租房的经历,让她不由得感慨的是面前这个纯毛坯、破烂不堪的房间居然诞生了一位北大的学子。

据女子透露称:“自己本来计划租房,但听闻面前这套住房里的学生考上了北大,于是心生好奇便约着房东一起看房,结果推开门被眼前所看到的完全震惊了,与自己之前所期待的简直天壤地别”。

视频画面显示,这是一个没有装修过的纯毛坯房,没有空调、没有窗户,甚至连房门都没有,女子一边感叹一边嘴里说道:“如此简陋的生活环境,这位学生高考竟考出全校第一,全省23名的好成绩,简直难以想象。”

为此女子特意询问房东是如何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房东平淡地说道:“买这套学区房是为了孩子读书,但考虑到为了将来房子更好转卖,所以当初没有装修,直接让孩子在毛坯房内住了3年高中”。

随后房东还骄傲地补充道:“整个高中三年,孩子从来不用手机,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 ,为此不少网友看完视频后同样也是心中不禁发出感叹。

有网友评论说,所有的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修炼。天才之所以卓越,是经历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有不断地坚持,才能看到更美好的自己。
还有网友评论说,培养孩子顺其自然就好,不用刻意富养或穷养,虽然考上了理想院校,但还是挺心疼孩子的,这三年一定挺艰难的吧。其实人生很长,有些事情的影响力还得长线看待。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考上北大是因为他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根本没想过会被环境所困扰。他聪明好学肯努力, 所以付出得到了回报。希望他以后能幸福。

(注 本文 转载已注明出处 仅供 学习交流使用 不构成商业目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它问题 敬请与本网联系 根据作者想法 将及时更正 或删除 谢谢合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有哪些有名的碑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