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捷技校有中学吗?

欢迎各教育培训机构、留学、高校、媒体、行业门户网与我们合作。电话:020-,QQ:,PR≥3互换友情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布信息为用户自行发布,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协调删除,联系方式:QQ:,邮箱,课程信息知识产权归具体学校所有。特此声明!

7-27统一更新一下回答,原回答在这篇长更新的后面,欢迎阅读或者跨阅读。

关于评论区各位朋友的热烈讨论,我针对少数外省朋友和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朋友提出的几个问题再作一个回应和解释(尽管原回答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不过考虑到个别朋友没有看完,我这里补充一下)。

1、有朋友提到“广东高考人数多是因为外来人口多”,关于这一点,我补充一下,广东得益于经济的优势,确实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广东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城市群,而对应的,江苏苏州、南京、无锡和南通的外来人口其实也非常庞大(其他城市也不少,但是我只是相对熟悉这四个城市,另外客观说,苏中的扬州泰州外来人口确实不多,而广东边缘的几个城市外来人口其实也没有那么显著)。关于具体的外来人口数据我没有准确数据,欢迎各位去查阅相关资料。但是我认为这不足以使得广东高考人数翻倍。当然了,不是广东中考升学率高,而是江苏中考升学率确实偏低。好在娄书记上任后确实有巨大改变,前几天我兼职时问过一些苏州本地的初中生,他们也提到,目前苏州正在新建一批高中,而初中设立高中部的情况也在大面积推广,娄书记推动江苏中考升学率与全国大体相当的接轨目标正在推进。评论区有朋友提到的江苏计划大规模扩招高中的消息是完全准确的,娄勤俭书记功在社稷。

2、评论区有个别朋友没有看完回答,指责说“又没谁拦着你选物理,你能说物理就比历史重要?”。这句话其实稍微有点不负责任。首先我在原来回答中强调了理工生需要文科思维(我原回答不修改,保持原貌),良好的文史哲基础和科学哲学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我本人就非常喜欢历史(虽然我是读物理的,但是个人爱好大多数集中在文史哲,包括古典小说、中国古代史、二战史和军事战略学以及地缘政治等),绝不可能有任何抬一个踩一个的情况。这位朋友批评我之前两天,我还大篇幅写了一篇回答,我并不觉得我对历史是持有贬低的态度。

况且江苏高考文理划分是非常奇怪的,并不可能同时选修物理和历史,所以这位朋友的指责非常奇怪。另外我之所以大篇幅提到物理,是因为江苏理科生数量确实明显高于文科生,而且我本人当年是理科生,对于文科选修历史的分数等级划分不是特别清楚,不能信口开河误人子弟,所以只谈自己亲身经历,讲理科生的现实情况。

3、有一个朋友认为高等教育是的意义在于“选拔一批人接受高等教育而已”,关于选拔一批人接受高等教育这个观点,我同意。不过这个“仅此而已”,我表示强烈反对。社会的形态和产业结构,决定了需要足够的人才支撑。四十年前恢复新教育模式时,中国经济社会并没有足量的制造业和研发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稍低(实事求是说,一直到本世纪初,大家都把大学生视为天之骄子,但是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招收本科生并没有纳入考虑,吃苦耐劳的品质更符合制造业崛起的初期阶段。而眼下是另一番光景)。但是当下,设备和技术换代速度过快,加上产业结构框架日益复杂。不得不需要足够的产业人才。换句话说,哪怕是一线工人,也不可能再仅仅保持四十年前知识结构的情况下适应当下。有朋友提到江浙地区的家长有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气,这一点是非常真实的,真的是砸锅卖铁一切为了孩子。除了明清以来的社会风气,还有一层,就是因为经济先行,看到了经济发展中的知识作用。你的薪资取决于你所在的行业和企业,技术含量越高的行业准入门槛越高。但是也伴随着越高的利润率(九十年代浙江的打火机大王、行李箱大王拥资十几亿可以名震华夏,成为中国前十位的富豪,而今天腾讯、华为这样的企业资产规模都是千亿数量级,知识的财富密度太高。而且利润率也远高于制造业。这也是华为腾讯的员工工资高而企业却毫无顾忌的原因)。任何草率的读书无用论都是盲目的(即使是明清的读书风气,也是因为在封建体制下,读书可以跳阶级,而今天读书改变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又反馈阶级),这一点是普适的。关于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人才,我随便举一个例子。上世纪二十年代量子力学刚刚诞生时,全球物理学博士大概只有一千人,今天这个数字是十万。即使有十万名物理学博士,这十万人几乎人人都掌握了包括高等量子力学在内的广泛知识,但依然可以说人才紧缺。原因在哪里。一百年前量子力学是非常朦胧的前沿概念,而量子力学在上世纪中叶和下半叶除了衍生了QFT、QCD等理论分叉,还催生了晶体管、激光器等工业衍生品,这些工业衍生品催生了众多崭新的工业部门,这些部门有大量的前沿课题,需要大量的研发人员,而研发不断深入和精深,需要的人才规模也越大。二战时的早期雷达,只需要上百人的团队,而当代雷达研发需要上百个单位。二战时期拉5战斗机只需要拉沃奇金设计局自己就可以搞定设计蓝本,而今天哪怕歼20的机翼设计,至少也需要五个单位以上。当今的工业行业比上个世纪至少多两个数量级,而且深度甚至高于两个数量级。即使是一线生产,行业前沿的设备也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高等教育的意义不在于让一部分人拿着毕业证书显得出类拔萃显得“高人一等”,目的在于能够匹配和反馈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这也是文明进步的实际需求。可以说中国98-99年大学扩招,以及近年来的研究生扩招,不仅没有任何问题,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北美有五千所大学和社区学院,而中国本科和高级别大专只有两千多所,我们的人口是美国和加拿大总和的四五倍,即使在亚洲,日本大学数量也有中国的一半左右。发达国家保持充足的高等教育率是普遍现象。所以我也一直强调中国的人口充沛是巨大的国家红利,有的朋友以为劳动密集型时代过去了,这种红利就是包袱,我并不同意。像捷克这种中欧的工业强国,二战前就有发达的军事工业(可以仿制战斗机,还可以独立研发装甲武器,诸如著名的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就是斯柯达的工艺),中国辽宁沈阳机床集团著名的中捷钻床全名就是中国捷克斯洛伐克友谊机床厂。但是眼下,捷克哪怕全国的青年人都去读理工科,也无法在大多数工业领域有研发能力。即使是荷兰这种高知识密度的强国,人才最多也只能在不超过四分之一的工业领域和中国齐头并进,未来这种趋势必然还会增大。但是这种人口优势必须有良好的教育政策转化才有意义,中国的中高等教育只要基本合格,带来的社会力量就是无与伦比的(这也是我所说的,中国四十年来的伟大经济成就的根源,就是确立了工学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体系)

4、我提炼一下为什么说江苏08方案是事实放弃了物理,再说说物理为什么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极度重要。首先,江苏08方案确实考了物理,但是选修的等级意义过低,这是不争的事实。20多分就是C,40多分就是B,70多分就是A,也就是说,120的物理试卷,二十多分就不影响你读二本,40多就不会害你上不了211,70多分清华就不会嫌弃你的物理。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对于大多数的理工男,过渡沉迷物理反而“害了自己”,三门有瘸腿的情况下,物理哪怕接近满分也是无用(这里不铺展开说,下面的原回答说的很详细了)。这里补充几个原来回答没有提到的点。第一,如果有朋友说,物理不是看兴趣么,为什么要强调引导?那么我提一件事,有一次我看到郝柏林院士关于相变理论的一册书,郝柏林院士提到过一句话,大意是“社会的科学风气是新一代科学工作者的温床,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在于引导社会热爱科学”,这一点我是高度赞同的。我对物理的好感是因为家庭的缘故,而第一次使得这种好感变为热爱则是因为初三结束的那个暑假,在铁血网(多年前一个著名的军迷网站)琢磨库尔斯克会战时,不小心点开了新浪文库,当时首页有一篇关于BCS理论(第一类超导体理论)的中文译文,当时自己的功底很差,当然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看到关于库珀对与晶格交互那里时,一下子拍案叫绝,从此从有好感变成了热爱。但是教育的普遍性来看,不能仅仅由自己偶然触发兴趣,而应该由学校完成这样的普遍触发工作(当然了,术业有专攻,不是说一定要触发物理兴趣,但是一定要人尽其才去诱导朝着各自擅长的领域)。然而在物理低价值特性和鸡肋的情况下,又如何能达成?(不幸的是,不仅仅是很多同学没有养成兴趣,养成兴趣的同学也并没有收益于物理,而江苏高考的结构性问题被淘汰,下文有详细阐述,这里不展开)没有广泛的热爱基础,又如何能支撑足够比例的学生愿意继续深造?(不同学经济学、管理学这些热门专业,也不同于工学的技术特征,理学基础学科的深造唯一的信念几乎就是兴趣)。第二,如果有部分朋友问“物理学家并不是社会主流行业,让有兴趣的人读就可以了呀,何必成为固定学科?”,没错,物理学家不是主流职业,甚至理学的行业都不是主流行业,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的社会比例极低,重要性我也不妄谈。但是我们说过,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工学。车辆工程、水利工程、材料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软件工程……肉眼可见的社会直观的经济和建设核心就是工学支撑的。我原回答也说过,他们的大一课程可能只有一个笼统的大学物理,但后续的专业课程诸如流体力学、材料力学、分析力学、结构力学、海洋物理,哪个不是物理的进阶课程?哪怕是最近被美帝卡脖子的工业软件,也需要物理基础支撑,我就不赘述了。物理和数学是理工的全面基底,我不再强调了,原回答够清楚了。

5、这里也补充一句,原回答中提到了不少同学因为英语差而带着物化高分落榜的案例。并不是有的学生不努力学英语,而是学习英语本身和师资有一定的关联性。这十年还好一点,以前江苏苏中和苏北还有很多地方小学,英语老师许多是语文老师客串(还有体育老师客串数学老师的,不是段子而是现实……至于什么音乐课艺术课都是不存在的),我小时候三年级的英语老师自己就不会说英语(也不是完全不会,但的确不是专业的,算是自学了教我们……),每次就是让我们抄书……哎。数学物理没有老师教没关系,自己看书很容易会,物理一堂课不听也可以考满分,英语没人教真的不行。后来到了高中就积重难返了……(好在其他文科不仅没有耽误,还算兴趣浓厚。这是因为我们家位置虽然很偏,我们那个小镇课外书什么的就更谈不上了。好在我爸读过军校,他又是特别热爱学习的人,家里各种字帖、机械类液压类的书籍,包括《中国近代史》《战争是这样开始的》《苏芬战争》一直到《我的前半生》《唐史演义》,各种杂七杂八的书充斥书柜,小时候无心做作业,却沉迷各种课外知识,养成了各种知识兴趣爱好,如今想来是幸运的很)。实事求是的说,全国各地早期都有这种师资低下的情况,这是因为国家过去基础薄弱,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但是江苏的08模式不给你利用理化翻身的机会,英语烂可以死死压住你。

6、其他内容不再赘述,原回答都详细说明了,希望各位朋友如果还有疑惑,可以仔细阅读原文。欢迎交流和沟通。

7、关于风评,欢迎移步评论区,有很多江苏学子亲身经历。


原回答!!!!!!!!!!

在江苏,教育始终是民生的中心问题和根本讨论。前一段时间,伴随江苏三门总分的高考现行制度最后一年的问题在知乎引发热议。江苏高考也不断被讨论,有责备江苏高考录取率过低的,有痛骂前教育厅厅长王斌泰的(王厅长在江苏有一个“王变态”的“雅称”),也有各种小道消息的。有理有据说江苏中高等教育问题。为了避免争议和撕逼,我借助江苏省委2018年6月15日的会议内容和精神,以娄勤俭书记反思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

娄勤俭书记是一个好书记,就凭这次会议上娄书记的发言,江苏人就从心底里感激他。


(2018年6月15日,江苏省委会议)

这一段话说的非常明白了。中央政策是基于全盘考虑,没有任何问题。我也一直坚定认为,东部高等教育资源应该向西部提供更多的名额,这符合全国一盘棋的考虑。说一个不太恰当但是现实的问题。以甘肃和江苏为例,江苏学生无论在江苏读书,还是去兰州读书,毕业后最多百分之一留在甘肃搞建设。而甘肃学生来江苏读书,至少百分之九十留在江苏。这一点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但是即使如此,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甘肃学生回乡建设,比例上也远远高于江苏学生去甘肃。对于西部省份来说,这是唯一获得人才回流的方法。

所以研究生考试统考中东北省份和西部省份相对“放水”(英语和政治是全国统考,各省教育考试院组织各省独立批阅。各省尺度差异巨大。辽宁、甘肃等省份普遍英语政治分数有点虚高)可以理解,甚至可以支持。毕竟一方面东北西北生源比不上江浙,二来东三省和西部经济情况不佳,希望送出更多人才,能回一些是一些。想法可以理解。

西部的孩子无论回去再少,总比指望东部孩子去支援建设靠谱的多。

但是这种支持不该是加剧不平衡。

不该是一本率约30%的北京无动于衷,而由本一率很低的江苏去再加风雪冰霜。尤其要注意的是,江苏中考淘汰率过高,再加上高考的淘汰。绝不该出现富人以支援的帽子,逼迫工薪阶级“捐款”给低保户。


针对评论区,这里在原来回答中插入一个说明。

关于录取率的问题,评论区有朋友质疑。本着公允的态度。我来解释一下

上图是2019年高考全国一本率。

有朋友提到江苏录取率是全国第四,这个是不假,但是有几个问题。

看到这里,大家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

1、年,全国很多地区一本率是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考生人数暴跌(因为计划生育高峰期是90年代末期,到了刚好造成后果,很多中学班级数量一年比一年少)+扩招(这个是次要原因,这几年名额变化幅度不大)。北京上升了一大步,而江苏几乎徘徊。问题就在于考生数量暴跌的情况下,录取率变化不大,少掉的名额去了哪里,各位难道不知道?

上面怕西部人民有意见,所以要东部牺牲名额。又担心帝都受损,所以江苏来牺牲。省里不能顶上面,又怕下面家长骂,所以只能这种曲线救国的窝囊方法。

2、江苏人口比广东少的不多(广东1.15亿,江苏0.8亿),但是高考人数只有广东一半。娄书记也说到这个问题。前些年,江苏为了提高高考录取率,采取减小分母的方法,通过中考截流来限制高考人数。这样的“录取率”其实要砍一刀才能看。

3、关于中考录取率的问题。娄书记上任后,中考录取率已经有所改善,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最近在苏州东山做教育兼职,等着九月开学去读研究生。东山莫厘中学初三一共六个班,300人左右,客观估计能有80人上高中(三星+四星)。其中180人左右已经签约中专,参加中考的人2/3能上高中不假,但是总人数来看……

4、看录取率,除了要看参考人数,还应该看录取率中组分比例,一本二本大专比例。江苏总录取率是第四,但是本科率偏低,尤其是一本率低。笼统搞一个“录取率”,意义在哪里?


7.5下午4.43再次插入一段。针对评论区一位疑似河南朋友的质疑,我作出说明。

这位疑似河南朋友认为江苏有11所211,考取211容易很多,不该抱怨。这位朋友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我们用数据说话。

我说过,江苏综合录取率不错,但是一本录取率很低。985和211录取率其实和河南是难兄难弟。不少211在江苏,是历史问题。但是大部分位于江苏的部属高校,并没有给江苏福利。即使是苏大这种省属211,在省内录取比例也不高。并不像某些兄弟省市的部属985211当省属来收人。

江苏的211有的两三所才抵得上某些兄弟省市一所的本地招生比例。有的省属在本地比兄弟省市部属高校收的还博爱。

我再三强调,其他兄弟省市拿国家经费照顾自己人,不批评不指责。甚至鼓励西部高校多照顾西部学子。但是挪动指标时不该置某些富得流油的地方不顾,而挪江苏。

最后还告诉那位朋友一句,江苏和河南是难兄难弟,不是江苏抢了河南指标。

一个低保户责备工薪阶级贪得无厌,指责工薪阶级腐化了社会,是要被上面的富人笑死的。

另外这位朋友说“不要抱怨,想要好的教育资源就去北京落户”。这个话我也不敢苟同。不说江苏人民为国家付出多少这种话,退一万步讲,大部分江苏人至少三代以上都在江苏建设自己的家乡。不谈众多民国初年的高等院校,半世纪来输送的院士,仅仅是江苏的市容市貌、民营企业就是几代人的汗水。这样美好的家乡,遇到了动及根本的问题难道除了换户口就不能面对?要是丁仲礼院士和柴静那一段对话时,柴静再反驳丁院士一句“你嫌弃人均碳排放配额少,你可以努力去美国啊”,朋友你觉得是否合适?


我们继续看娄书记的发言:

这个问题前面我插入说明了,就不多说了。补充一下的是,江苏省关于职业教育看法的风气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衍生出来的。和广东的差别无法短时间抹平。江浙数百年文化风气不是一朝一夕,读书在社会认知中高于手艺。而广东得益于近四十年的爆发,在广东,技术得到的重视更多一层。

但是不得不注意,江苏这种风气也确实由于过度内卷而激化。正是因为内部竞争过于激烈,激烈竞争的产物显得弥足珍贵。因此职业教育地位低下也是必然结果。

江苏院校对本省录取人数过低,这个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是部属院校也就罢了(尽管其他某些地区的部属院校,用全国经费过度招收地方学生),省属院校比例也实在失调。

我们不去指责兄弟省份的录取问题。但是扪心自问,江苏作为财税大省,江苏人血汗支援国家,不谈部属高校多么倾斜,省属也不应该至于如此吧。

也公允让大家看看知乎江苏朋友的评价,里面有很多朋友的亲身经历。

客观公正说,江苏高考模式问题错误在前,无论试卷质量如何,都无法修正原错。

我作为亲历者谈江苏高考,在上面这个回答里。想来我自己也是一个很悲情的经历者。高中时物理物理一直112+,稍微细致一点基本都是115+,化学稍差,也基本100-115,一路双A+走过来。史地生也都是轻松靠近满分,可惜英语太拉夸,说来遗憾。

高考模式的弊端是不容争议的。三门总分两门文科,对于农村学生录取率是腰斩。而物化不算分,造成江苏学生理化成绩断崖下跌。这并非耸人听闻。

我考研时也注意到。当下攻读理论物理的江苏学生比例其实已经不高了,很令人忧心。

说实话,这几年江苏高中物理差不多七十多就A,四十多就B。江苏高中物理那个难度已经简单到惨绝人寰了,等级分还能如此之低……物理教育的鸡肋特性和重视程度之低就不用多说了。

我亲身经历来看,个人感觉湖南、山东、河南、广东四个省的同学攻读理论物理研究生的比例总体偏高,江苏同学数量偏少(材料学、材料物理、凝聚态物理之类偏工一点的,江苏学生数量还可以。理论物理是真的江苏人很少,湖南学生真的挺多)

引申一点,说说衍生出来的奥赛问题。

这几个评价可能夸大了严重性。但是又何尝不是如此。

十几年前,启东中学如日中天。说两个人尽皆知的例子:

杨振宁先生高足,江苏南通人、物理学家李真

启东中学的李真博士,杨振宁先生曾经评价他是“见过的最优秀的两三个青年物理学家之一”

第一位女性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得主毛蔚,江苏南通人

毛蔚女士在江苏,可谓家喻户晓,被称为“天下第一才女”。

毛蔚博士和李真博士目前都在南通创业,做微电子和芯片领域。

但是看今天的启东中学,当然依然非常优秀。但是包括启东中学在内,江苏整体奥赛下滑已成定局。

我补充一下年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IPHO)获奖名单。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江苏的奥赛成绩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启东中学和苏州中学)。但是年间,除了2011年外没有任何一位江苏籍中学生获得奥赛物理金牌。

获奖不行,那么集训队又如何呢,仅仅是考试原因么。也不尽然。


这里娄勤俭书记很忧心。娄书记已经清晰认识到,经过12年连续的折腾,江苏学生恐怕已经脱离了大队伍。江苏学生的努力,是很多省份的学生无法想象的。对于江苏苏中扬泰南地区很多中学来说,朝五晚九算是放松了。但是这并不代表江苏学生实力可以“吊锤”全国。需要清晰的认识到。这种努力是因为高考录取率过低(江苏中考淘汰率过高,高中生很少有绝对意义的学渣,然而高考本科录取率也不高),加上总分过低,再加上独立命题独立录取,必须恶劣内部竞争所谓一分千人。用无穷无尽的努力换取击败同学。

而对于综合素养尤其是物理化学基础,其实已经落下病根。

所以娄书记说“不要过高估计自己”。江苏学生的聪明才智出众,并不能掩盖学业水平的短板严重。客观说,江苏学生除了语数外,其他科目整体水平未必能击败浙江湖南这些兄弟省份(甚至可能惨败)

江苏人口5.8%,清华给的名额只有1%,这个其实是多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清华录取比例确实严重倾斜。另一方面,江苏学生日益下滑的理化基础确实拖累了录取率。

当然了,其他很多理工科院校在江苏指标都有萎缩,招办和校方意见都很统一,即江苏考生确实物化基础过差。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么一个高考模式,竟然坚持了12年……而且当初制定时只花了一周。

当时省内质疑很强烈,但是省教育厅一不开座谈会,二不做听证,一周制定,强力推进。

2018年省委会议中,各市意见都很统一,08方案实在是罪在千秋。


7-7-8.00再更新(本来不更新的,但是难得说几句hhhhh)

关于08方案的社会评价的一些补充(针对上文一些描述,作一些补充资料):

我先引用一位南通考入清华的老乡学长前几年的中肯描述

没错,主要是不重视物理。因为等级仅仅在分数满足的前提下才有意义。而一般70+就是A,40多就是B(也就是说考到120的卷子,甚至只有40多就不会因为物理耽误某考生去211),这种鸡肋特性造成才智中等以上的同学不会探究物理原理,只当成程序去走一趟。而很多物理轻松考110+,远远超过A+分数的同学又毫无优势。物理特别好的不一定能上本科,上了本科的不用在乎物理好不好(只要没有太差),喜欢物理的“不该”喜欢物理,而不喜欢物理的可以逃避物理。

鸡肋特性造成物理从考试意义上说变得很难堪。

类似的还有小高考,天赋高或者很努力,都是4A5分,也就是一道填空题的事情,鸡肋特性造成小高考放水,都是送分题。

这位学长毕竟是在清华,他的看法佐证了娄书记的说法,眼下江苏除了语数外,物化真的惨不忍睹,不能对自己有太高估计。

再看一位教育界人士的看法和评价:

关于秦院长的讲话。我们补充一些数据。

没错,苏州一个市的院士数量超过几乎整个中国西部。重视文化和教育带来的福利滋润了经济产业。

说高考物理差不差没有说服力。奥赛方面来看已经崩了。

江浙近代科学文化灿烂,但是08方案带来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我的老家是江苏如皋,这么一个小县城,诞生的大佬就多如星斗。已故的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物理学泰斗闵乃本院士,前中科大校长gwy院士,美国科学院最年轻当选的院士庄小威(如皋九华人,中科大少年班)女士等,不一而足。还有一些朋友可能听说过的籍贯如皋的著名华裔神探李昌钰博士(化学博士),事实上,李昌钰的母亲李王淑贞女士育有13个子女,全部是博士。

当然了,类似的情况在江苏省内非常常见。比如江苏太仓的朱氏家族一门12博士,其中朱棣文是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

再举一个例子,江苏宜兴,宜兴和桥镇的胡焕庸(胡焕庸线大家总听说过吧)一家就出了9个教授,宜城镇的曹梁厦一门出7个博士。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和台湾大学校长虞兆中都来自高塍镇的同一条街道,被誉之为“一街双星”。宜兴一个县城一共诞生了26位院士和六十多位大学校长,培养了超过8000位教授(可以查阅宜兴市委宣传部的资料)。

再比如我最近暑假兼职的地方是苏州东山镇,也就是上文中如今一届300位初三学生只有120人参加中考的学渣聚集地,一个小镇。

说起这个小镇。先说苏州十中,苏州十中的前身振华女校培养过何泽慧女士这样的优秀学生,振华女校曾经有一位老校长王谢长达女士,谢女士的丈夫王颂蔚是状元、明朝大学士王鏊十三世孙,王氏家族世代在苏州东山。王颂蔚先生有九个子女,包括著名物理学家王季烈(“物理”这个名词就是王先生翻译进来的)和著名数学家王季同。王季同先生儿子王守竞是北大物理系系主任、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和周培源先生、吴大猷先生是同一批。学物理的同学可能知道多原子分子非对称转动谱能级公式,即“王氏公式”就是王守竞先生的一项成就),王守竞的两个弟弟王守觉、王守武两位院士是中国半导体的奠基人,制造了中国第一枚高频晶体管。还有一个兄弟王守融是中国仪器工业的奠基人。王颂蔚先生还有一个女儿王明贞,是中国第一位女物理学博士(她的导师就是粒子自旋属性的发现者乌伦贝克博士)。可叹如今东山初升高只有1/5,不知道文化鼎盛之地如此落寞让作古的大佬如何心安。

其他的家族我就不赘述了。

可以说江浙的经济繁荣其实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可叹如今江河日下……


关于考试科目的问题,我再谈一谈我不成熟的看法。

中国大学专业门类可以粗略分十几个大类(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等),每个大类再有若干分支,如理学分出物理学、数学、化学、天文学等等,每个分支再细分具体专业和门类,如物理学分出理论物理、原子分子与光物理等等,又如计算机分出计算机程序与设计、计算机硬件基础等。

那么中学教育不谈高度衔接高等教育,至少应该部分衔接。毕竟一个学生从进入小学,纳入教育体系,就应该综合培养,完善流程。

江苏的高考多大程度上上体现了这种衔接呢。

我们上文说过,因为选修的鸡肋特性,才智上游的学生基本不会过多探究物理化学的存在原理和基本规律(毕竟有A就不耽误上清华,有B就不耽误上211,所以物理70多和110多没有区别),除非是真爱物理并且无视老师的劝诫,否则过度沉迷物理反而是“害了自己”。

公允的说,中国大学体系的核心就是工科(只有工科担得起体系核心四字),可以说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的成功就是工科的成功(不谦虚的说,中国工科是可以匹配甚至部分超过欧美前沿行业和机构的)。现在国家经济基础好了,开始推动理工并举,大幅度强化理学建设(如2017年开始,包括扬大、上交大、浙工大、湖南师大建设引力所,杭州建设引力波中心,云大建立西南天文所,贵大贵师大等匹配LAMOST和FAST进行天文学项目等等等等),就不谈未来的理学大爆炸。理学立于物理和数学本就毫无争议(凝聚态物理核心是固体物理学,理论物理学核心是量子力学、量子场论为代表的物理课程、群论为代表的高等数学物理方法,而天文学和天体物理需要计算机、广义相对论和数学支撑。数学就更不用说了)的,工科又何尝不是如此?材料科学、桥梁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建筑学等等,虽然不至于读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但是必要的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电路理论和高等数学等还是必不可少的。尽管课程名称不会笼统叫物理学,然而又何尝不是立足于物理,扪心自问,有多少理工专业能避开物理基础,能脱离力热光电声磁?

对于理学和工学来说,物理还没有那么一文不值吧?

况且这样的中学大学衔接是一塌糊涂。有大学读工科高中却没选物理的,也有大学读生物、化学相关专业,高中却没选生物化学的……真的是……

对于有志于翻译、汉语文学的同学,受制于数学成绩差其实也不公平,但是他们选修政治历史同样不算分……

有朋友会说“明知物理好英语差,为什么不拿时间专攻英语”,这个话其实是现实,于情于理都是对的。但是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这句话很可悲,如果在某个国家,钟情沉迷于物理变成一件“错事”,那么这个制度本身就有问题。

当然了。我并不支持网上很多中年朋友提出的“英语踢出高考”的激进主张,我再三强调,英语还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我因为英语高考只考了二本分数,因为英语而研究生被迫去b区(尽管总分低我几十分的同学可以调剂去中科院一些二梯队的院所)。我也不否认英语的重要性。

我把高中的九门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类一类是延伸类。每一门课都是基础类混合延伸类,看个人的倾向性和爱好。

我举个例子,有一些朋友会说“英语不好做什么科研,外语的文献怎么能理解”,首先这句话本身没错,说的很中肯,这也是我支持英语的原因。但是有两个问题。第一,读英文的物理化学文献,除了英文要好,物理化学其实也是必要的,否则不过是识词罢了。如果有的朋友不能设身处地理解这句话,我们换个说法。读一本哲学书籍或者历史书籍,毫无疑问要会汉语,不然肯定是不行的。但是仅仅认识汉字就可以读康德尼采或者吃透红楼梦?语言是基础工具,但是逻辑思辨、多元知识储备、社会经验等才是基础的进阶。这也是教育的初衷,让文科生掌握必要的数学,让理科生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学和哲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对文科生来说,数学调和逻辑和思维,对理科生来说,哲学衍生科学哲学,历史提高多元思维,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物理作为我所提到的延伸属性更强的科目,放在文综或者理综里,允许部分学生规避,也是很合理的。第二点则是江苏的英语教育多大程度上是体现工具性?语言的作用首先是交流,如果说大部分学子是做科研,强调英文的严谨逻辑我没有意见而且全力支持,但是大部分同学并不是这条路,对他们来说,生活英语是核心。而生活中语言的交流首先是表达而不是书面。同事之间,你喊张三吃饭,说一句“吃饭了”,你非要考究,那么这句话主谓宾定不明确,谁,和谁,到哪里,吃什么。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搞十几年哑巴英语?当然了,对于走学术道路的学子,英语严谨是很必要的,哑巴英语也很重要(所以我考理论物理,英语一我39,理学a区英语国家线是40,我只能去b区,我遗憾但是不埋怨,因为毕竟是要读研究生的人,英语100分只要求你考40分你都没做到,自己是有重大责任的,研究生考试的英语门槛没得黑,是很合理的)。

说到研究生考试,研究生考试政治100+英语100+两门专业课各150,总分500,理学a区国家线是288,b区是278,每一门也有最低分要求,今年大概是英语政治两门小科40,后面两门不低于60(记不清了),这样的好处是,英语再辣鸡,其实后面两门考的不错就可以接近国家线了,英语随便怎么烂,只要你专业课好就可以轻松过线(所以裸考也可以上)。但同时也设置最低门槛,拦住政治和英语过低的同学,要求同学具备基础的英文能力,考研这样的设置其实很科学。

而转回江苏高考,语文160,数学160,英语120,文科语文多40,理科数学多40。那么问题来了,文科生文科160+40+120=320,文科占总分67%,理科其实也高达33%而理科生理科160+40=200,理科生总分中理科只有42%,文科反而有58%,这样的设置是否对称?理工科的优等生靠文科选拔而不是物理化学……这种文理科是什么操作?

外省750,语数外150+文综或者理综300(有的省份是选择三门,这无所谓,可以挑擅长的组合),那么如果是文科生语文英语+文综,一共600,占总分80%,如果是理科生,数学+理综一共是450,占总分60%,无论怎样,至少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而且我也在评论区回复一个湖北的朋友,这位朋友认为外省偏科问题也很严重。但是在外省750分情况下,英语瘸腿的学生至少有一丝丝出路。

我举个例子,如果选个理综,最差280(江苏物化基本110+,这个不过分吧),前面英语烂一点60(外省英语90就很拉夸了,我们说的严重一点,60),语文110(中游),数学130(不过分吧,数学中上游130不过分)吧,总分580难道上不了二本么?但是放在江苏省,这种人大专都不一定能挑最好的……

高考看不到语数外以外的成绩,我就用我平时成绩说明一下吧。我小高考科目是政史地生四门(各100分,共400分),我历史、地理、生物裸考每次至少95,政治80-95晃荡,选修物理化学,物化总分各120,我物理随便考,最差105左右,基本112+,某些难的试卷,40多分就A+的时候,我也能考110多。化学稍差,基本100-115,基本都是A+,偶尔A。然后高考语数外(英语太差,苏中英语师资不行,无法和苏南比)勉强二本线多几分。我还算幸运,擦过去二本线,有机会继续读物理。我有的同学4A+双A+上大专。还有我一个高中挚友,他生物极好,当时我们生物年级组长是省生物奥赛集训队教练退下来的,出卷子很难。有一次我考了59,全校第五,前面有一个61的有两个60的,许多同学都十几分二十几分。我这个同学轻松90+,后来好几次月考都是如此,我一直惊为天人。他生物天赋极高,化学也是不怎么听几乎稳定A+,政史地生裸考除了政治也可以3A,但是他英语比我还差,语文数学一般,选修的化学稳定A+,物理不如我,但稳定A,然后高考基本无望。最后没办法,提前单招去南京读的大专,专业是汽车维修。

相比之下,外省其实合理太多了。


14.30最后更新一次。
看到评论区很多吃过亏的江苏同胞,有的朋友因为中考比例不协调而错失高中机会的,也有朋友因为出身农村英语功底薄弱而带着双A+考不上二本的。类似的情况在江苏其实真的非常多,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生的遗憾。我可以说,每年到了高考季,都有很多在读、毕业甚至入世多年的江苏学子心中隐隐作痛。有朋友提到他在奥赛化学省队有的朋友化学省奖实力却去了三本,也有朋友是物理省奖去了二本,这些案例我的周围也出现过很多,确实非常非常的让人心痛。
这里补充一句,有的外省的朋友可能不清楚江苏的实际情况,会在听到有的江苏朋友抱怨物化好而三门不行时反问一句“那你为什么不参加竞赛,可以保送啊”,然而其实这并不符合真实情况。竞赛指标非常军阀化,在苏中苏北一般只有县中有少量指标,而下面的乡镇四星无论有多少瘸腿的物化优等生,都不可能有机会(真的是连被淘汰的机会都没有)。况且即使去了省队,除了国金和国银,也就是全国前五十左右,其他一样没有机会走保送。我高中是一个渣渣四星,竞赛这种事等于没有。虽然物理A+一路走来(高中物理无论多难的试卷,我都是三位数起步,最差最失误也是物理全校前二十)。最后三门勉强冲过了二本,其实也是很遗憾的一件事了。
对于这种因为08模式贻误终生的案例,痛心而不可追悔。当然了,如果说有所挽回的话,我觉得其实这些朋友也真的可以考虑考研。尤其是有兴趣基础的朋友,更加可以认真考虑这件事。弥补心中的遗憾是小,发扬自己的兴趣为大。
当然了,有朋友非常现实的提到,人过而立之年,没有过多精力脱离家庭去读研,这个也确实是大实话。年至而立,父母也迈步花甲,上面不放心父母身体,下面有孩子的负担,实在无力多为。
但是如果还没有结婚,还没有孩子的话,读研这条道路也尚且可取。
作为亲历者,可以给各位理化不错,语英瘸腿又不甘心的朋友说几个很真实的点。算是肺腑之言。
第一,可能社会上存在误解,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孩子,很多上大学开始就有很强的内疚感,觉得给父母的负担很重(苏中苏北的孩子尤其如此),考虑到读研又进一步加深负担,不敢考虑。只想着早点毕业能经济独立。
这其实可能是一个误区。东部的学硕学费大约在,西部在(专硕或高或低,学硕相对稳定),看起来是不少,但是很多院校补贴是很不错的,江浙沪高校普遍8k-2w一年,国家给学硕一年6000,然后导师有项目的话(这个很重要,选导师时可以在爱学术查的到),每个月几百到几千。算下来,冲掉学费,又没有租金,每个月还剩的生活费。遇到比较土豪的中科院系统(中科院有的所各类补贴能有4000+)。
虽然只能说温饱有余,但是确实减轻很多人负担。
第二个误区是考研难度问题。考研上岸率确实不高。但是难度未必和上岸率挂钩。和高考不同,考研单位除了各大学,也包括其他一些机构。如各类研究机构(中科院等国立研究所、各省研究所如江苏吸血虫病研究所、北京钢铁研究所等,他们会招收相关方向的硕博)各地党校(zy和各省党校,一般都有研究生院,主要收国际贸易、地缘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硕博),还有一些特定的国企(中国航天、中船重工等企业的研究机构都有硕士点),目标单位五花八门,专业门类繁杂。其中政治、英语(一、二)是全国统考,统一命题。统考数学(一、二、三)也是教育部命题(当然了,也有学校数学也是自命题),专业课普遍是自命题。自命题难度有高有低(各校出卷难度有差异),各个学校批改尺度也差异极大,即使是统考课,也分“旱涝”(因为统考课是各省教育考试院统一批改,尺度差异大,旱区如江苏,涝区如辽宁)。
同一专业的考试科目也有差异,只要有适合自己的选择,上岸是很容易的。
我举个例子。我考的是物理学。物理学的试卷组合很多种。大部分的985、小部分211和部分双非是政治+英语一+量子力学+普物(偏理论研究的如各类量子效应、量子力学基础原理、超冷原子等方向的一般考量子力学,前沿一般要求有一定的量子力学基础)。小部分985+大部分211+大部分双非是政治+英语一+高数一+普物(偏应用,材料、器件、数据处理等,对数学和计算机有要求)。中科院的三大所比较独特,可能有固体物理+普通物理、高等数学+量子力学等等组合。这些组合的多样性,就可以扬长避短。
而不光是考试科目有差异,难度上(仅仅是物理学专业)区分也极大。总体来说,规律是,1、东北院校试卷偏简单(不绝对),江浙难度的中位值稍高。2、难度总体高于双非(不绝对。比如广西大学等211难度偏低,也有一些双非难度比较高,比如南方科大。我记得去年南方科大的初试量子力学会涉及AB效应和Berry相位等)
难度差距有多大,我可以和大家说一说。我一志愿报的是扬州大学引力与宇宙学研究所,想读圈量子引力或者ads/CFT(反德西特空间/共形场论)。扬大理论物理目前全国32名左右(扬大是原来老的江苏农学院,农学和兽医学见长。2017年,中国政府和俄罗斯等国签署了金砖国家引力与宇宙学研究机制,在国内上交大、扬大、浙工大和湖南师大建立了四个研究所,之后扬大物理扶摇而上。长江学者王斌老师、原来宁大理论物理所所长岳瑞宏老师还有北大的陈斌老师等国内一流的引力物理学者都加盟了),2017之前扬大量子力学还有简述题,普物还有选择题。2017之后两门就全部改成了计算和大题(量子力学和普物各12页答题纸都写满……)。学校的层次和考研难度关联度挺高。
第三就是关于复习压力问题。
我说一说我的亲身经历。因为我爸生意出了问题,我大四就没有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去年毕业后,我爸接了马鞍山国网的一个生意,当时我就去安徽帮忙打理了。到了九月底回江苏。去年国庆庆典后,也没什么事情,就觉得浑浑噩噩。思来想去,不想再妥协,好在家里生意也转好。出自于兴趣,所以干脆去考研,不想辜负自己对物理的一腔热忱。
因为对物理发自内心的热爱。又为自己本科读光电(当时选光电是因为这个专业偏物理。但是内心说,还是想读理论物理而不是这种应用类物理专业)而感到遗憾。所以借助这个机会,算是跨考理论物理,继续梦想。
前后准备了两个月,每天下午吃完午饭去图书馆看书三四个小时,晚上回去。不用太大的心理压力,早上该睡懒觉也没事,晚上打两把清闲游戏缓解压力也无妨,不需要太大压力。
我复习的八个星期,主要内容包括学英语(毕竟英语基础薄弱,加上大二后就没看过英语)、自学了量子力学(本科时老师只讲了前三章,后面自己全部自学)、再花了一周复习了四年没看过的普通物理,最后一周突击了一下政治。
最后政治不太行(考研政治是一门非常程式化的科目,不在于自己发散,而必须严格按照模板答题,不背模板的话大题丢分多),英语翻了车。量子力学和普物还可以(量子力学有两个不确定度的积分多写了一个2,结果被扣分,其他应该是满分。普物除了气体理论没复习,其他应该也都是满分)。最后总分比国家线多五十分左右。不幸英语一比a区少了一分,翻了车,只能去b区。后来拒绝了广西师范大学的原子核物理预录取,选了海南师大(当时还有昆明理工和贵大的复试还没参加,但是一方面海南有政策,二来海师大理论物理做量子退相干方向我觉得有兴趣,三来海师大是海南唯一有物理硕士点的院校,理论物理组更加是只有几个人,安安静静的也挺好)。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另外,江苏的朋友数学基础应该普遍不错,如果考研选工学,或者计算机类,其实只要提前两个月刷刷题,不用费什么大力气就能上岸。有志于这些方向的江苏朋友,完全可以考虑试一试,趁着年轻,不要辜负梦想和兴趣。
如果是想读工科,定位于工作,选择更加要慎之又慎。如果是像我读理学,诸如理论物理、纯粹数学这些,不要有什么负担,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加油吧,各位同胞。
各位江苏的朋友,如果有不如意,考虑考研计划的朋友,可以私下找我。我虽然是英语学渣,但是其他方面如果能多多少少给一点帮助,我自然是乐意之至。

最新职位 更快的服务响应时间,更快的解决您的招聘问题!

  • 单位地址:石家庄市高新区天山大街116号天山海世界六楼601室

  • 单位地址:石家庄市高新区天山大街116号天山海世界六楼601室

  • 单位地址:石家庄市高新区天山大街116号天山海世界六楼601室

  • 单位地址:石家庄市高新区天山大街116号天山海世界六楼601室

  • 单位地址:石家庄市高新区天山大街116号天山海世界六楼601室

  • 单位地址:石家庄市高新区天山大街116号(天山海世界6楼)

最新简历 更快的服务响应时间,更快的解决您的招聘问题!

意向:教育_培训_翻译

意向:教育_培训_翻译

意向:教育_培训_翻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毕业技校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