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阻止全球变暖加速全世界各国应该实现二氧化碳完全零排放是正

这边文章帮助你最简单、最易懂的方式理解碳中和这个概念,以及其对经济、社会、个人生活、个人财富之路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1. 全球真的在变暖吗?

以的温度为基准,2018年的地球陆地表温度上升了1.68摄氏度;同年地球海洋表面温度上升了0.73摄氏度,二者综合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了1.07摄氏度。由于全球大部分被海洋覆盖,因此海洋温度对全球温度的影响最大。

2. “全球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这一结论是谁下的?

来自联合国下属的国际机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相关报告。

3. 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相关论断是否具有真实的科学基础?

具有充分的、被主流科学界完全普遍认同的的科学基础。

认识到潜在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它对联合国和WMO的全体会员开放。考虑到人类活动的规模已开始对复杂的自然系统,如全球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干扰。许多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会造成严重的或不可逆转的破坏风险,并认为缺乏充分的科学确定性不应成为推迟采取行动的借口。而决策者们需要有关气候变化成因、其潜在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可能的对策等客观信息来源。而IPCC这样一个机构的地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为决策层以及其他科研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等。IPCC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现有最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IPCC出具的决策者报告被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广泛采纳和认同,是大家公认的气候变化以及其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权威报告。

4.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否有中国专家参与?

IPCC的专家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参与各个工作组的专家共计600多人,主要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美国、欧洲、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南美洲、太平洋岛国)都有专家参与,且国别分布相对均衡。IPCC有3个工作组,分别是第一工作组——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第二工作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组——气候变化的减缓。其他两个工作组的新报告将在2022年完成,并在2022年下半年完成综合报告。经历6个评估周期,IPCC评估报告包括的中国主要作者数量大幅增加,从第一次评估报告(1990年)的9位,增至此次评估报告的61位。此外,中国科学家文献的引用数量也显著增加。以第一工作组报告中中国内地作者为第一作者的文献引用为例,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引文为87篇,第五次评估报告则上升到257篇。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中国专家已连续4次担任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第三次评估报告联合主席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第四、五次评估报告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第六次评估报告为翟盘茂。

5. 有人说全球变暖是地球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关系不大,这种论断是否正确?

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这是目前科学界的主流共识。气候变化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子和认为因子。自然因子主要包括太阳活动的变化、火山活动、气球内热等。2021年8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权威组织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的第一工作组内容——也就是报告的科学基础部分,这份评估报告反映了自2014年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及三份IPCC 特别报告发布以来,对气候变化科学现状和科学的最新认知,也是IPCC第二和第三工作组报告的基础。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这份由来自66个国家的234位作者撰写、评估和反复修改的报告最引人注目的有两点:人类影响毫无疑问引起了地球表面升温,并导致大气、海洋、冰冻圈及生物圈发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变化;全球变暖已经影响到各个区域的天气气候,导致极端气象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上升。人类活动对于温室气体上升的主要证据有:

  • 工业革命后二氧化碳含量大幅上升,且无法用地球自然原因来解释,事实上2009年的二氧化碳比过去80万年都要高。
  • 大气和海洋中增加的碳和人类19世界以来消耗的化石燃料排放的碳总量基本相符,这是一条非常坚实的证据。
  • 大气中其他的温室气体也在增加,且和工业文明后人类使用矿物燃料以及砍伐森林的程度吻合。
  • 北半球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南半球,和北半球二类活动消耗更多化石燃料相符合。

6. 我不相信气候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我还有必要了解碳中和知识么?

碳中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全球政界、商界、投资界的一个政治正确和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即使你从生态和气候科学上不承认人类活动导致全球表暖,也没有人能够阻止或者逆转全球将碳中和、低碳环保作为未来50年的发展主旋律。

碳中和在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方向、职业机遇、生活能源结构等方方面面影响着每一个人。未来,人们会逐渐了解到碳认证、碳足迹、碳汇交易、排放权买卖、绿电积分等概念。未来人们也将不得不选择新能源汽车(因为燃油车禁售)和绿色能源,飞机可能改变为其他形式的驱动能源,日常生活消费品可能都必须要经过碳认证,国际贸易面临着碳关税,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碳中和对每隔一个人的生活都会带来巨大的变化,每个人都有必要学习了解碳中和知识,发掘在碳中和领域人生发展的机会。

7. 如果不认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仍其发展,到2100年会发生什么?

科学界普遍认同的预测包括:

  1. ü 全球平均升温4度,极低地区升温10度
  2. ü 海洋酸性增加150%
  3. ü 海洋渔场消失90%
  4. ü 极端暴雨、龙卷风、极端干旱、极端高温频发,成为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威胁
  5. ü 山火、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率和危害是2010年的20倍
  6. ü 如新冠类似的流行病不断发生
  7. ü 60%的沿海城市受到海平面升高的威胁
  8. ü 粮食减产、人口下降、局部战争冲突不断

8. 气候变化对中国影响大吗?

中国收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均与“最脆弱”的第一梯队。仅以温度为例,从1961年到2020年,中国平均气温大概每10年上升0.26度,全球大概是每10年上升0.20度,所以中国实际上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比如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温度的变化基本是同期全球的2倍,青藏高原这些年冰川消融、冻土退化、气象灾害也非常多。对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年极端降水、强台风,特别是这两年看到很多台风位置、路径不断向北移动,再加上海平面上升,实际上现在出现了很多复合型灾害,这种灾害对整个国家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9. 气候变化对城市还是乡村影响更大?

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在气候变暖的条件下温度过高的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可能将翻倍。该研究首次量化了全球和局地气候变化对城市经济的潜在破坏性影响。研究者分析了1692个城市,结果发现,如果将城市热岛效应考虑进来,那么到本世纪末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成本将是未考虑热岛效应情况下的2.6倍。对于最为贫困的城市来说,到本世纪末这种成本可达到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9%,而全球均值为5.6%。到2050年这种效应可能导致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在全球变暖的基础上温度再升高2℃。

10. 气候变化让中国西北地区有暖湿化的趋势,那么是否利大于弊?是否会西北变江南?

弊大于利,不会变成江南。

因为目前西北地区西部降水量平均每10年只增加约10毫米, 三十多年增加的幅度累计不超过35毫米,(每年一毫米)虽然增加了,但增加的幅度其实十分有限,难以彻底扭转基本气候状态。并且,偏多的降雨很多以比较极端的方式落下:今年夏天新疆频频发布暴雨预警,部分地区还有雷暴、冰雹等预警,短时猛烈暴雨还可能带来局地洪水和地质灾害,这么来看,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可能带来复杂的影响,依然值得我们警惕。

随着气候变暖,祁连山冰川总体呈现持续加速退缩状态。1958年至今的监测数据表明,老虎沟12号冰川退缩了300多米,平均每年消融退缩6米以上。西北干旱区降水量的微弱增加,也难以改变西北地区的荒漠景观格局和干旱、缺水状态。这是因为降水量的微弱增加难以抵消升温、蒸发加大的负效应。总体说来,降水增加了,干旱的可能性确在加大。但从长期发展来看,风险会越来越高。

11. 气候变化对不同的国家有着什么不同的影响?

气候变化将使世界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剧——收入较低的国家受到的打击最大。全球气候变暖放大的温度波动效应将对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造成最严重的打击。

  • ü 南部非洲:平均气温增加近15%,萨赫勒(位于西非地区)、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平均气温增加近10%。
  • ü 北半球发达国家:气候变暖,可耕种面积扩大,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总体而言受影响最小。
  • ü 贫穷国家:往往人口稠密、人口集中在靠近海边、大河领域的大型城市或者平民窟。这些国家人口增长率高,粮食短缺问题严重。全球变暖,热带地区温度波动的增加将大大增加当地发生干旱的可能性,而这是将成为当地贫困人口的食物和水供应的额外威胁。同时,这些地区发生洪水、海水侵蚀城市、干旱、洪水引发的饮用水污染,流行病,台风等灾害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 ü 欧罗斯、蒙古、加拿大:有可能是气候变化的潜在受益者,或者说他们利大于弊。以俄罗斯为例,他们气候冷早就习惯了,有整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农业只是之前花石油快钱花顺手了,犯懒没上心,这几年稍微一努力,去年就成最大小麦出口国了。这些领域都不需要气候变暖来拯救。

12. 全球减排目标为什么是控温1.5℃?

如果能将气温升高控制在1.5℃以内,会比升温2℃更好地避免一系列生态环境损害,比如海平面上升会更小,北冰洋海冰消融会更少,珊瑚礁也可避免灭绝。相比于控制在2℃,控制在1.5℃的影响大于小一倍。一旦升温突破1.5°C的临界点,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大幅上升。

13. 减排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 ü 植树造林:种植新树木并改善现有森林 的管理。随着森林树木的生长,它们 可吸收大气中的 CO2 并将其存储在活的 生物质、死亡的有机物质和土壤中。
  • ü 生境恢复:恢复泥炭地和海岸湿地,以 提升其碳储存能力。这也可防止碳通过 进一步降解进行释放,这种方法经常会 带来许多其他协同效益。
  • ü 土壤固碳:改变如耕作或轮作等农业 方式以增加土壤碳含量。
  • ü 生物炭:将部分燃烧的生物质掺入土壤中。生物质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生长和燃烧(热解)以产生木炭状产物,当添加到土壤中时可以稳定有机物。
  • ü 生物能源碳捕获和储存 (BECCS) :利用生物质能源捕捉 CO2 排放并将其存储 起来,以提供生命周期的 GGR。
  • ü 海洋肥化:向海洋施加营养成分以增强 光合作用并去除大气中的 CO2。
  • ü 生物质建筑材料:在建筑中使用林业 材料可以延长天然生物质的碳储存 时间,并可以促进林业的进一步发展。
  • ü 增强陆地风化:散布在农业用地上的 地面硅酸盐岩石会与 CO2 发生反应, 将其从大气中去除。
  • ü 矿物碳酸化:加速硅酸盐岩石在地表 上方或下方转化为碳酸盐,从而永久 储存 CO2。
  • ü 海洋碱度:增加海洋中如钙之类的离子 浓度,以增加海洋对 CO2 的吸收,并将 其逆转为酸性。
  • ü 直接空气碳捕获和储存 (DACCS) :使 用工程流程来捕获大气中的 CO2,以用 于后续的地质封存。
  • ü 低碳混凝土:改变混凝土的成分、制造或回收方法,以增加其 CO2 的存储量。

14. 碳中和的“碳”是指什么?来源是什么?

广义: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主要的温室气体,其中最重要的六种是:

  • ü 二氧化碳:燃烧化石燃料产生;
  • ü 甲烷:垃圾填埋和饲养牛羊产生;
  • ü 氧化亚氮:肥料使用过程排放产生;
  • ü 氢氟碳化物:空调、制冷设备排放产生;
  • ü 全氟化碳:铝产业排放产生;
  • ü 六氟化硫:变电器制造过程中产生。

15. 碳中和的定义是什么?

人类活动直接或者间接排放的碳(温室气体)总量,以各种形式(例如森林汇碳、空气捕捉封存固碳)利用回收的碳正负相抵消,达到零排放。

16. 碳达峰的定义是什么?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类活动所排放的碳总量在某一时间范围内达到峰值,不再增长,并不断回落。这个峰值所对应的时间点就是实现碳达峰的时间。

17. 气候中性的定义

当一个组织的活动对气候系统没有产生净影响时,就是气候中立。在气候中立的定义中,还必须考虑区域或局部的地球物理效应,例如辐射效应(例如来自飞机凝结轨迹的辐射效应)。

18. 目前全球碳排放结构是怎么样的?

中国(29.8%),美国(14.5%),欧盟(9.7%),其他国家(46%)。从人际来看,中国7.8吨,是美国的一半,略高于欧盟7吨水平。世界人际4.9吨,印度1.7吨。

19.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什么?

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25%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量12亿千瓦以上。

20. 中国的双碳目标是仅包含二氧化碳还是所有温室气体?

目前中国承诺仅包含二氧化碳,但是不排除随着国际减排事业的深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更多国家承诺减排目标扩展至所有温室气体,尤其包含甲烷。

21.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 ü 两个替代:清洁能源替代;电能替代
  • ü 双主导:能源生产清洁能源主导;能源消费电能主导
  • ü 双脱钩:电力发展与碳脱钩;经济发展与碳脱钩

22. 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是什么?

  • ü 两控:压控煤炭消费总量;压控油气消费增速。
  • ü 两化:能源结构清洁化;能源消费高效化。

23. 实现碳中和目标,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1. ü 资金的调度者(尤其是清洁能源转型的资金支持)
  2. ü 公平竞争环境的维护者
  3. ü “公正转型、全民普惠”规划的制定者
  4. ü 碳中和理念和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的倡导者
  5. ü 碳排放交易制度的设计者
  6. ü 清洁能源转型的推动者

24. 国际上何时提出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15《巴黎协议》提出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尽快达到峰值,并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净零排放。

25. 世界其他国家的碳中和目标年份是多久?

应对气候危机是各国的共同责任。世界大多数国家以2050年实现碳中和为目标,其中欧洲和美国由于已经实现了碳达峰,设定的碳中和目标普遍在2040年左右;另外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工业化压力、城市化压力,碳中和的目标设定在2060或者更迟。各国对碳中和的推进力度不尽相同,不少国家(尤其是欧洲)以法律形式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和清洁能源替代,也有不少国家(如印度)仅仅宣布了目标愿景,但无任何实质性行动。

26. 什么是绿色溢价?

绿色溢价的意思是使用零排放的燃料(或技术)的成本会比使用现在的化石能源(或技术)的成本高多少。绿色溢价对不同的行业和技术是不一样的,有些算起来还很困难,而且随着技术和政策的变化还会不断发展变化。书中举的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是,目前使用的航空燃料,过去几年美国的均价是2.22美元/加仑,(零碳)高级生物燃料的价格是5.35美元/加仑,这里的绿色溢价超过140%(具体的计算是(5.35-2.22)/2.22=1.41)。绿色溢价目前通常都是正的,也就是零碳排放的成本要高于当前使用化石能源的成本,当然也有极少的情形下绿色溢价已经为负。实现碳中和最关键的就是要千方百计降低绿色溢价。

27. 什么是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排放?

范围一排放:是指企业地理边界内实实在在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比如你的厂子在烧燃煤锅炉,那煤烧完后生成的温室气体就是从你厂子的烟囱排出去的,这就是范围一排放。

范伟二排放:是指你外购的电力和热力(蒸汽/热水)产生的排放。因为这部分排放虽然不是在你厂里排放的,但人家排放了那多温室气体主要使用方还是在你那,要减少他们的排放主要还得靠你使劲,所以这碳排放得算到你头上。为了跟厂里的直接排放相区别,所以另取名叫范围二排放。

范围三排放是指除了范围二以外的其它所有间接排放,最新的ISO对范围三排放进行了一个归类,包括企业上下游运输产生的排放、企业使用产品的碳足迹以及这些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等,每个部分又有细分领域,颇为复杂。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做碳核算和定减排目标都是不考虑范围三排放的。

28. 人类社会的三次能源革命是哪些?

钻木取火是人类的第一次能源革命,导致了以柴薪作为主要能源的时代;蒸汽机的发明是人类的第二次能源革命,人类的主要能源变为化石能源,人类从此以机械动力大规模代替人力和畜力;清洁能源(风能、光能、核能等)的利用是人类的第三次能源革命,人类摆脱了化石能源产生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走上了清洁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29. 什么是清洁能源?

清洁能源指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海潮能等能源。

30. 碳中和与中国能源安全有什么关系?

中国目标化石能源消费较高,且多为进口(尤其是石油进口巨大)。石油进口来源单一,能源安全形势严峻。中国致力于打造以风能、光能、核能为主的清洁能源体系,一方面解决了空气污染和实现了碳中和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确保能源安全,彻底摆脱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

31. 全球的化石能源消费情况如何?

石油、天然气、煤炭及其他能源四分天下。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仍以化石能源为主,2017年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费占比分别为34%、23%、28%,核能、水能、其他可再生能源分别占比4%、7%、4%。分地区看,中东油气资源丰富,98%的能源消费依赖石油、天然气,能源结构单一;北美、中南美、非洲地区以油气资源为主,其他能源为辅;亚太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消费占比较大;欧洲能源结构相对最为均衡。

32. 中国的化石能源消费情况如何?

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依然以传统能源为主,煤炭占比 56.9%, 石油占比 19.3%,天然气占比 8.1%,三者累计占比 83.7%;非化石能 源占比仅为 16.3%。

33. 中国是否会全面淘汰化石能源?

不会立即全面淘汰,会实现有序替代。

  • ü 煤炭:到2050年基本淘汰。
  • ü 石油:使用强度和总量大幅下降,作为战略储备能源仍有巨大作用。
  • ü 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短期内会大力发展,长期看仍然会被清洁能源取代。

34. 中国风能发展潜力如何?

到2020、2030和205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亿、4亿和10亿千瓦,成为中国的主要电源之一,到2050年,风电将满足国内17%的电力需求。

35. 中国光伏太阳能发展潜力如何?

太阳能是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是中国在2050年之后的第一大能源来源。

中国光伏太阳能发展潜力如何?2025年和2035年,中国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730吉瓦和3000吉瓦,而到2050年,该数据将达到5000吉瓦,光伏将成为中国第一大电源,约占当年全国用电量的40%。2020 年、2030 年和2050年,太阳能应用将分别替代化石能源超过1.5 亿、3.1 亿和8.6 亿吨标准煤,其中分别提供电力为1500 亿、5100 亿和21,000 亿千瓦时。积极目标:2020 年、2030 年和2050年,太阳能应用将替代化石能源分别超过2.4 亿、5.6 亿和18.6 亿吨标准煤,其中提供电力分别为3000 亿、10,200 亿和48,000 亿千瓦时。

36. 中国核能发展潜力如何?

我国核电近年来保持健康的发展趋势。在建规模长期保持全球第一,运行机组安全业绩突出,没有发生二级以上事故,主要用电指标位于世界前列。预计2030年、2035年核电发展规模达到1.31亿千瓦、1.69亿千瓦,发电量占比达到10.0%、13.5%。远期来看,2050年核电发展规模将达到3.35亿千瓦,发电量占比达到22.1%。

37. 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吗?

不算,但可以短期内作为对煤炭的替代。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并且含有少量的乙烷和丙烷,几乎不含硫、粉尘和其他有害物质。天然气的燃烧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而且天然气在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比其他化石燃料更少,所以相较于煤炭和石油,天然气被认为是一种优质、高效、更清洁的能源。

短期内(20年内)天然气的投资和使用仍然会增加,随着风电、光伏的成本走低,储能技术的日趋成熟,天然气由于其仍然具有碳排放和不算有竞争力的成本,会逐渐被光伏和风电替代。

38. 氢能之于碳中和有什么意义?

氢是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无法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必须通过制备得到。利用清洁能源发电制氢(绿氢)是未来解决电力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未来十年里,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有望大幅下降;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预计将低于目前化石能源制氢成本,为大规模推行氢能利用带来方便。

39. 什么是“氢燃料电池技术”?

是利用电解水的逆反应,氢气与氧气(或空气)发生电化学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出电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燃料电池技术”。虽然名为“燃料电池”但实际反应的过程中并不需要进行燃烧,能源转换效率可达60%-80%,而且污染少,噪声小,装置可大可小,非常灵活。

40. 氢能技术应用还有哪些难题?

氢能在电力行业大规模应用之前,尚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制氢、储氢和输氢技术存在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41. 氢能在交通运输领域有何潜力?

氢在交通出行领域的发展也相对成熟,可能更多侧重于卡车、公交车、商业用车。未来在空运方面是否能够把氢作为燃料进一步使用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因为这是目前在空运甚至航运方面唯一比较可行的脱碳解决方案。

42. 储能行业与清洁能源转型的关系

自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以来,储能行业的发展就像是按下了加速键,储能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作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储能产业有望跟随光伏、风电一起成为快速发展的领域。储能作为一种柔性电力调节资源,在全球新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低碳转型进程中,具备长期的、正向的、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在新能源消纳、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提升电网系统灵活性稳定性的技术必要性已得到充分验证。

43. 哪些储能技术最有潜力?

储能技术一般包括抽水蓄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化学电池储能、蓄热储能。对于碳中和目标而言,目前成熟的技术包括抽水蓄能和电池储能、以及氢能储能。

44. 电池储能技术潜力?

电化学储能是储能极其重要的一种技术形态,未来十年内,锂离子电池将保持主导应用地位。预计2035年,储能装机需求2亿-2.5亿千瓦,其中锂离子电池为主体的储能约1.1亿-1.6亿千瓦。2019年,我国电化学储能新增投运规模已居世界首位。方正证券申建国指出,风光发电量提升带来的消纳问题使储能受到重视,各国积极推动政策支持储能,储能已开始商业化发展。此外,碳中和背景下储能政策支持力度大,叠加系统成本下降导致经济性显现,储能预期确定性增长。

45. 抽水蓄能行业潜力?

抽水蓄能到2035年的投产总规模要达到3亿千瓦,相对于2020年增长近10倍,远超此前2060年1.8亿千瓦的预期

46. 为什么说特高压输电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前提?

我国能源资源和负荷中心的分布极不平衡:西北地区有丰富的煤炭、风力资源;西部地区有丰富的光照和水资源,但这些能源都远离东部负荷中心。因此,若想兼顾资源错配问题并实现“碳中和”,解决问题的钥匙就是通过特高压西电东送。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承诺“十四五”期间,新增跨区输电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保障清洁能源及时同步并网;建成7回特高压直流,新增输电能力5600万千瓦;到2025年,其经营区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到3.0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什么是能源互联网?

47. 中国如何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

能源互联网可理解是综合运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 信息技术和智能管理技术, 将大量由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 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和各种类型负载构成的新型电力网络、石油网络、天然气网络等能源节点互联起来, 以实现能量双向流动的能量对等交换与共享网络。预计到2050年前中国能源互联网建成,我国将运行61回特高压直流工程和36回跨国直流工程,输电容量达到6.7亿千瓦,通过将西部北部以及周边国家优质清洁能源,输送配置到中东部负荷中心,促进减排难度大、成本高的地区实现减排,实现在全国范围内配置22亿吨碳减排量。

48. 从现在到2050年全球能源结构会发生什么改变?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我们可以直观看到40和2050(净零排放)时的能源架构和重要行动。

CCUS技术是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新的发展趋势,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循环再利用,而不是简单地封存。与CCS相比,可以将二氧化碳资源化,能产生经济效益,更具有现实操作性。

50. CCUS具体能应用在哪些领域?

CCUS与化石燃料系统具有良好的结合度,而且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其它行业,如石油开采、机械加工、化工、消防、食品加工和生物养殖等

Part 4: 碳中和与工业制造业

51. 中国的高耗能行业有哪些?

发电、石 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

52. 发电行业将迎来什么改变?

  1. ü 光伏发电中硅片和电池片技术提升
  2. ü 新光伏材料钙钛矿技术以及光热发电技术
  3. ü 风电领域陆上风电的大功率风机、大尺寸叶片开发、海上风电全产业链进一步成本降低
  4. ü 浮式风电技术的商业化
  5. ü 可接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智能电网改造
  6. ü 微网系统和分布式发电
  7. ü 储能技术的成本降低和广泛应用等

53. 碳中和对钢铁行业带来哪些改变?

  1. ü 降低能源消耗,主动节能减排
  2. ü 发展氢冶炼等低碳铁技术
  3. ü 提升 短流程电炉炼钢占比
  4. ü 开发利用 余热回收技术
  5. ü 被纳入碳配额交易市场

54. 碳中和对电解铝行业带来哪些改变?

  1. ü 优化工艺流程降低排放
  2. ü 加强数字化建设助推智能降碳

55. 碳中和对水泥行业带来哪些改变?

  1. ü 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在生料预热、熟料烧结环节研发使用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
  2. ü 发展替代燃料:窑炉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污泥、危险废物,大幅提高燃料替代率
  3. ü 研发新型低碳材料:研发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等新产品
  4. ü 增加生产流程中的碳固定:研发可用于磨机、窑炉等设备的CCUS技术

56. 碳中和对玻璃行业带来哪些改变?

  1. ü 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提升以天然气、光伏发电为能源的产线占比
  2. ü 研发新型玻璃材料以优化产品结构:加大中空镀膜玻璃、光伏玻璃等新型材料的研制;通过转产、改产置换到光伏产业材料,减少建筑玻璃的过剩产能
  3. ü 应用节能工艺及设备改造:开发使用富氧燃烧、氨分解制氢等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强化熔窑保温,发展窑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余热发电一体化技术,降低能耗

57. 碳中和新工业材料行业的改变?

  1. ü 材料的循环利用再生的应用
  2. ü 生物基材料替代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材料应用

58. 一般的工业企业的减排措施有哪些?

  1. ü 数字化技术管理水、电、蒸汽等资源
  2. ü 全面的碳审计和碳排查
  3. ü 全面的培训和宣传,确保员工对碳资产管理的意识到位
  4. ü 对上下游供应商进行碳审计和认证

59. 什么是零碳工厂?

所谓“零碳工厂”,是指工厂整个生产过程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零。

Part 5: 碳中和与交通运输业

60. 碳中和对汽车行业的改变是什么?

  1. ü 汽车制造厂商工厂全面零碳化
  2. ü 汽车产品“零碳化”不然会被消费者抛弃新能源汽车真的环保吗?

61. 航空业如何实现碳中和?

  1. ü 采用可持续合成煤油减少排放
  2. ü 采购环保属性更强、更节能的机型
  3. ü 参与碳排放交易实现减排承诺

62. 铁路如何实现碳中和?

  1. ü 全面的电气化、放弃老旧线路
  2. ü 铁路运营无纸化、数字化
  3. ü 数字技术调节车次,确保最优化的运营效率

63. 电动汽车真的环保吗?

电动汽车采用电动驱动,行驶过程中不排放污染,而机动车行驶中会排放废气,主要是CO,氮氧化物及一部分碳氢化合物,后两者是光化学烟雾源头物质。

有人争论新能源汽车使用电能,而发电会产生污染,从而认定新能源汽车只是转移了污染,这种观点没有看到绿色能源革命对发电业带来的影响。未来所有的电力都会被清洁化,变成真正的零碳电力。事实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须全面的实现电气化,才能真正实现碳中和。

清洁能源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储能能力的不足,而电动汽车是实现能源互联网和储能的最佳方式。未来实现了能源互联网和随地随时的无线充电后,巨大保有量的汽车动力电池也成了可以随时可以储能、放能等“充电宝”,可实现电网的削峰填谷,使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为可能。

64. 听说特斯拉卖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买车赚的还多,这是这么一回事?

新能源汽车(NEV)积分:乘用车企业新能源汽车积分,为该企业新能源汽车积分实际值与达标值之间的差额,即:NEV积分=实际值-达标值(实际值是某一企业在核算年度内,生产或者进口的新能源乘用车各车型单车积分与该车型生产量或者进口量乘积之和,即:NEV实际值=∑(新能源车单车产销量xNEV单车积分))

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CAFC),为该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的达标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额,与其乘用车生产量或者进口量的乘积(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原则保留整数),即: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 = (达标值 - 实际值) x 乘用车生产量或者进口量。

根据《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下称“双积分”政策)要求,车企卖出的所有车的平均燃油消耗量必须达到一定节能标准,如果超标,企业须通过生产新能源汽车,利用新能源正积分来抵消平均燃油消耗负积分。如果不足以抵消,则需要通过交易从其他企业处购买新能源积分抵消。同时,新能源汽车积分需达到一定考核比例,不达标会产生新能源负积分,同样需要通过交易从其他车企那里购买积分抵消。

以2020年的数据来看,达标企业中,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以801567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排名居首,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和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以656991分和494334分的成绩获得亚军、季军。在未达标企业中,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全年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为-1183342分、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为-922402分、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为-710997分。若按照此前市面流传的3000元/分出售积分,特斯拉可因积分交易赚取近25亿元。多家企业也能够通过积分交易获取上亿元的收入。

65. 民用航空业有无统一的减排规划方案?

有。全球航空运输业碳中和方案及减排计划(CORSIA)。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以下简称“国际航协”)支持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理事会的决定,将2019年作为全球航空运输业碳中和方案及减排计划(CORSIA)的基准线。2022年,国际民航组织大会将审议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正以解决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确保该计划成功实施。航空公司承诺,到2050年将碳净排放量减少到2005年的一半。言出即行,承诺如一。CORSIA的实施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实现碳中和增长,将全球航空碳净排放量稳定在2019年的水平(5.8亿吨碳)。

66. 农业和土地利用产生了多少碳排放?

农业的碳排放统计口径不一,主要是化肥使用、灌溉和发展农业造成的森林损毁。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毁林开荒)对于碳排放的贡献不可忽视,以巴西为例:全球最大热带雨林、“地球之肺”亚马孙雨林现在每年释放的二氧化碳比吸收的更多,已经从全球重要的“森林碳汇”转变成为“森林碳源”。亚马孙雨林平均每年释放10.6亿吨二氧化碳。亚马孙河流域东南部已经成为了大气的净碳源。

67. 农业减排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1. ü 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
  2. ü 发展垂直农业和食物工厂
  3. ü 数字技术管理农田和设备设施减少浪费

68. 畜牧业产生了多少碳排放?

与畜牧业供应链相关的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总计7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q),或占人类造成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4.5%。主要排放源是:饲料生产和加工(占总排放量的45%)、奶牛在消化过程中产出的温室气体(39%)和粪肥腐解(10%)。剩余部分来自动物产品的加工和运输。

69. 畜牧业如何减少排放?

  1. ü 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积极发展牛羊产业,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2. ü 推进品种改良,推广精准饲喂技术,提高畜禽单产水平和饲料利用效率,降低反刍动物甲烷排放。
  3. ü 养殖场全面数字化管理,提升效率,节约饲料和能源。
  4. ü 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装备水平,减少畜禽粪污管理的温室气体排放。
  5. ü 研发人造肉,推进人造肉对养殖动物肉的替代。
  6. ü 推进养殖和肉类加工行业的整合。

Part 7: 零碳建筑和零碳城市

70. 建筑业产生了多少碳排放?

建筑业是碳排大户,一是建筑建材生产,二是建筑使用阶段的能耗。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前一段时间发布了《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51.3%。其中,建材生产阶段占比28.3%;建筑运行阶段占比21.9%。

71. 什么是零碳建筑?

零碳建筑是指零碳排放的建筑物,可以独立于电网运作,能够依靠太阳能或风能运作。这种建筑在不消耗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的情况下,全年的能耗全部由场地产生的可再生能源提供。 零碳建筑消耗的能源量与其自身产生的能源量大体相当,从而实现零排放。零碳建筑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太阳能、风能和有机垃圾发酵产生的生物质能作为核心能源达到“零能耗”;通过屋顶收集的雨水冲洗马桶或灌溉植物,减少对自来水的需求,以此达到“零废水”;将有机垃圾用来发电,将无机垃圾制作成家具或建筑材料,以此达到“零废弃物”。

72. 实现零碳建筑有哪些途径?

  1. ü 制定强制性能耗标准
  2. ü 建筑业实现全面的电气化
  3. ü 全面推行光伏建筑一体化
  4. ü 积极采用建筑蓄能、柔性材料、水泥替代、雨水收集等新技术
  5. ü 数字化科技管理建筑的能耗

73. 什么是零碳城市?有没有已经实现了“零碳”的城市?

“零碳城市”是由组成城市功能的各个系统的节能化、环保化实现的,即通过“零碳交通”、“零碳建筑”、“零碳能源”、“零碳家庭”而最终造就“零碳城市”。

丹麦哥本哈根市政府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气候变化应对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使哥本哈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城市。这个计划包括50项措施,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到2015年完成,目标是到2015年把该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20%,第二阶段是到2025年使哥本哈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零。

在国内,无锡市提出了打造“零碳城市”,不过目前尚无具体的时间表。

74. 什么是碳排放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系统 (ETS) 是一个基于市场的节能减排政策工具,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遵循“总 量控制与交易”原则,政府对一个或多个行业的碳排放实施总量控制。纳入碳交易体系的企业每排放 一吨温室气体(通常是二氧化碳),就需要有一个单位的 碳排放配额。企业可以获取或购买这些配额, 也可以和其他企业进行配额交易。这就是“总体控制与交易”中的“交易”部分。

中国早在 2011 年起就开始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七个省市试行地方性的碳排放交易,经历十年试点,正式在今年7月16日推广至全国各地。首批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为发电业,涵盖了 2,225 家电力企业。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这些企业占了全球碳排放量的七分之一。

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中国碳市场也将进一步扩大到另外七个碳排放量高的产业,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航空。

碳汇(carbon sink),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76. 什么是清洁发展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是指《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核心内容是允许其缔约方即发达国家与非缔约方即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与获得,从而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核心内容是允许缔约方(即发达国家)与非(即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与获得,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CCER是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中的核心。

2020年12月发布的《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对其定义为“CCER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减排效果精选量化核证,并在碳交易所注册登记的核证自愿减排量。简单来说就是未来在碳交易所,产生的碳减排量交易行为,可以统称为CCER交易,即“控排企业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购买可用于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证量。”

通过碳交易市场,协调高碳排企业及低碳排企业闲置二氧化碳排放量配额。在这一机制下,可以促进企业进行技术环保升级来减少碳排放量,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或者通过高碳排企业购买碳排放配额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的。

目前CCER仅包含电力行业。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中国碳市场也将进一步扩大到另外七个碳排放量高的产业,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航空。

78. 什么是林业碳汇?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市场化手段参与林业资源交易,从而产生额外的经济价值,包括森林经营性碳汇和造林碳汇两个方面。 其中,森林经营性碳汇针对的是现有森林,通过森林经营手段促进林木生长,增加碳汇。造林碳汇项目由政府、部门、企业和林权主体合作开发,政府主要发挥牵头和引导作用,林草部门负责项目开发的组织工作,项目企业承担碳汇计量、核签、上市等工作,林权主体是收益的一方,有需求的温室气体排放企业实施购买碳汇。

林业碳汇是CCER的一个部分,和其他类型的CCER项目原理类似。国家发改委已经备案涉及林业的5个项目方法学为(有国家备案的方法学才可申请项目备案和减排量签发),即林业碳汇CCER:1、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2、 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3、 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4、 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

79. 当前碳价格和未来碳价预测

中国当前碳价过低,上涨是必然的。

以2021年6月中国成交量较大的广东碳市场来看,成交均价42.12元/吨。同期国际市场的价格:欧洲能源交易所:58欧元/吨;英国UKA:45英镑/吨;韩国碳市场14美元/吨;新西兰碳市场28.7美元/吨;美国RGGI:18美元/吨;加州-魁北克碳市场:19美元/吨。从上述信息可以看出,中国目标的碳价几乎处于国际最低水平。碳价太低导致从事新能源的节碳企业收益不是很明显,那么它们就没有动力在节能减排做出努力。而那些碳排放高的企业或行业可能觉得多排放对企业发展也没有坏处,因为它们只需花很少的钱去买碳指标,从而导致高排放和绿色节碳的企业都没有太大动力进行节能减排。

随着未来减排压力加大和配额收紧,中国的碳价必将稳步上涨。国内顶尖学府清华大学张希良教授的团队,对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情境下对未来的碳价进行了预测。预测的结果是到2030年13美金,2050年是115美金,2060年是327美金左右。事实上张希良教授团队对碳价的预测不算激进,很多国际组织预言2050年的碳价会在500-800美金/吨。

80. 什么是绿电、绿电交易和绿证?

绿电:是在生产电力的过程中,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趋近于零,因相较于其他方式(如火力发电)所生产之电力,对于环境冲击影响较低。绿电的主要来源为太阳能、风力、生质能、地热等,中国主要以太阳能及风力为主。

绿电交易:特指以绿色电力产品为标的物的电力中长期交易,用以满足电力用户购买、消费绿色电力需求,并提供相应的绿色电力消费认证。它是在电力中长期市场体系框架内设立的一个全新交易品种。

绿证:是国家对发电企业每兆瓦时非水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颁发的具有唯一代码标识的电子凭证,一般由独立的第三方颁发。绿证的购买方,实际上是获得了声明权,即宣称自身使用了绿色能源。绿证自愿认购市场主要是为用户消费绿色电力提供渠道,消费每兆瓦时的风电和光伏发电的环境效益是相同的,所以我国也借鉴欧美等国绿证自愿认购市场的惯例,对所有新能源发电类型设定相同的核发标准,即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每兆瓦时均核发1个证书。

81. 个人如何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可以,但目前不容易,不普遍。

我国多数试点碳市场都允许个人投资者参与交易,但交易占比十分有限。以北京为例,2018年线上公开交易中,自然人投资者参与的交易仅占总成交量的3.65%。试点对个人投资者参与都设有门槛。长期看, 个人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大门会逐渐打开,也不排除未来和股市一样人人可参与,人人可盈利,甚至成为很多人的财富自由之门。

82. 除中国外,全球主要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哪些?

欧洲: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于2005年1月开始运行,包括所有成员国以及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覆盖该区域约45%的温室气体排放,涉及超过1.1万家高耗能企业及航空运营商。按照“总量交易”原则,欧盟统一制定配额,各国为本国设置排放上限,确定纳入排放交易体系中的产业和企业,向其分配一定数量的排放许可权。如果企业的实际排放量小于配额,可以将剩余配额出售,反之则需要在交易市场上购买。

美国:2020年,美国汽车企业特斯拉出售碳排放积分,获得了15.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分析师预计,2021年,特斯拉的碳排放交易收入有望达到20亿美元,这得益于美国加州的碳市场建设。加州的碳市场于2013年正式推出,目前已覆盖加州85%的温室气体排放。

韩国:韩国于2015年开始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根据韩国《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分配与交易法》,企业总排放高于每年12.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以及单一业务场所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5万吨,都必须纳入该系统。根据韩国交易所数据,2020年,韩国各种排放权交易产品总交易量超出2000万吨,同比增加23.5%。

日本:日本经济产业省表示,作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部分,计划在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期间,启动全国示范性碳信用额度交易市场,以大力推动碳减排货币化,鼓励更多本土企业自主减排,同时也向跨国公司开放,预计将有400-500家公司参与其中。

新加坡:星展银行、渣打银行、新加坡交易所和新加坡国有投资者淡马锡控股周四表示,他们正在联手开发一个高质量碳排放的全球交易所和市场。各家公司高管们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拟议中的新加坡交易所和市场气候影响X(Climate Impact X)是这四家公司的合资企业,预计将于2021年底推出。

印度:印度推出了两个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包括多种商品交易所(MCX)推出的欧盟减排许可(EUA)期货和5种核证减排额(CERs)期货,以及印度国家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NCDEX)2008年4月推出的CERs期货,提高了印度国际碳交易份额。

83. 碳中和概念如何影响金融业?

首先,商业银行金融业务支持的行业结构面临调整。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也将进一步深化,银行的信贷业务也需要进一步向低碳产业倾斜,加强对绿色产业的支持。与此同时,在强化的减排目标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碳捕获与封存(CCS/BECCS)等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也将为银行带来可持续发展机遇。

其次,气候投融资将日益成为银行绿色金融重要领域。一方面,在银行的绿色信贷中,气候信贷占比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气候投融资顶层设计文件以及官方统计制度的出台,将进一步促进和规范气候投融资发展。

最后,全国碳市场建设将加速,碳金融空间被逐渐打开。碳中和目标将增加碳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增加碳市场的有效规模,而碳市场反过来又可以激励企业和居民碳中和的行动,因此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进程也将加速。

84. 碳中和背景下各类型金融机构将有怎么的转变?

银行:创新适合于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项目的产品和服务;推动开展绿色建筑融资创新试点,围绕星级建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绿色建材等领域,探索贴标融资产品创新;积极发展能效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探索服务小微企业、消费者和农业绿色化的产品和模式; 探索支持能源和工业等行业绿色和低碳转型所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比如转型贷款。

债券市场:发行政府绿色专项债、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气候债券、蓝色债券以及转型债券等创新绿债产品;改善绿色债券市场流动性,吸引境外绿色投资者购买和持有相关债券产品。

股票市场:简化绿色企业首次公开募股(IPO)的审核或备案程序,探索建立绿色企业的绿色通道机制。对一些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较好的绿色企业,支持优先参与转板试点。

权益市场和融资:开展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探索碳金融和碳衍生产品。

保险业:大力开发和推广气候(巨灾)保险、绿色建筑保险、可再生能源保险、新能源汽车保险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

基金:鼓励设立绿色基金和转型基金,支持绿色低碳产业的股权投资,满足能源和工业行业的转型融资需求。

私募股权投资:鼓励创投基金孵化绿色低碳科技企业,支持股权投资基金开展绿色项目或企业并购重组。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区域性股权市场合作,为绿色资产(企业)挂牌转让提供条件。

交易市场:尽快将控排范围扩展到其他主要高耗能工业行业以及交通和建筑领域等,同时将农林行业作为自愿减排和碳汇开发的重点领域。

85. 什么是绿色融资?

主要的支持手段有:对符合绿色低碳发展的项目开展融资支持;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不提供金融支持或者通过金融手段抑制其发展;对企业的减排项目或者绿色发展成果视为其资产,可以通过抵押、质押等方式获得金融信贷资源,也即是说以后的绿色资产(例如排放权、绿证、绿电)可以和房产、现金、土地使用权、厂房等一并视为企业的资产并产生金融收益。

86. 为什么每个企业都应该关注碳中和?

从以下维度理解碳中和概念对于企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1. ü 政策壁垒:不符合环保或者减排要求的企业可能面临关停或者受到主动壁垒限制
  2. ü 国际贸易:不经过碳认证的商品可能无法销售到某些市场或者无法出口
  3. ü 金融:有不环保产品、生成过程排放超标,或者持有其他负绿色资产的企业可能无法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4. ü 消费者认同:不能证明其产品或者服务符合低碳标准的品牌可能被消费者抛弃
  5. ü 员工价值认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增强,求职过程中将会把企业的环保责任和社会责任作为重要考量因素
  6. ü 供应链: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或者产品无法经过低碳认证的企业可能无法进入大公司的供应链,从而被市场孤立和淘汰

87. 企业的哪些资产可以视为绿色资产?

  • ü 经过绿色认证(零碳认证)的产品或者服务
  • ü 节能环保改造后的厂房和设备
  • ü 供应链的绿色认证或者评级
  • ü ESG报告或者评级
  • ü 应用的CCUS技术或者项目
  • ü 第三方出具的碳排查和碳审计报告

88. 企业应当如何管理自己的碳资产?

一般而言,对于没有专门碳资产管理的企业可以选择外包到专门的碳资产管理公司。对于自建管理团队的企业,可以考虑:

  • ü 设立明确的管理机制和领导架构
  • ü 聘请专业的碳排查和审计机构出具资产报告
  • ü 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制定碳资产管理方案和绿色产品规划进行
  • ü 中大型企业需要聘请ESG评估和咨询机构出具报告
  • ü 制定节能减排的具体工作方案
  • ü 制定和实施监督考核机制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这三方面之下细化的各种指标体系,被公司用来规范和监督自身行为,是责任投资(PRI)对于企业或资产的考量标准。对于投资人,责任投资的主要目的有三个:(1)通过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等指标对投资标的进行负面筛选,达到“排雷”的目的,增强投资组合的收益率;(2)强化投资的社会价值;(3)践行投资人的价值导向。

90. ESG和碳中和有什么关系?

ESG作为另一大维度引入投资,可以积极引导资金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此驱动社会的进步,未来也将成为衡量与考核上市公司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碳中和”目标,恰恰又是ESG投资中的重要一环。E(环境)涉及到气候变化、自然资源、污染与消耗、环境治理、绿色发展等各个方面,与国家“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不谋而合。

ESG投资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源头活水”,国外资本市场已将气候变化广泛纳入ESG投资范畴,成为“E”环境维度最为核心的概念,形成了气候投融资细分领域。MSCI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机构投资者调查》2显示,31%的机构投资者表示未来3-5年气候风险是对机构投资方式产生最大影响的因素。随着中国、日本、韩国碳中和时间表的确定,气候变化已成为影响亚太区资金流向的首要因素,受访者表示气候风险是未来3-5年对投资取向最具影响力的三大趋势之一。2021年初,全球最大的资管公司贝莱德发布了“年度致客户信”和“致全球CEO信”,其中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气候变化将改变全球资产配置格局。

91. 什么是企业碳中和?

企业碳中和是指首先核算了解企业自身的碳排放(一般以年为单位),随后通过数据发现减碳空间,采取减碳措施减少自身以及上下游的碳排放,而那些不可避免的碳排放(减碳措施从经济和技术上评估不可行)通过种树或者购买碳减排项目实现碳中和。

92. 哪些企业公布了其碳中和目标?

在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2000家企业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超过50家企业宣布已经实现碳中和,如苹果公司去年7月宣布到2030年将在其整个业务、制造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碳中和;埃克森美孚提出2025年实现净零增长;壳牌的目标是在2030年成为极具规模的低碳企业,至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国内企业也积极参与碳中和事业。例如:三峡集团将力争于2023年率先实现碳达峰,2040年实现碳中和。宝武钢铁力争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石化 ,力争比国家目标提前10年,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百度,将在2030年实现集团运营层面的碳中和目标。蚂蚁公布碳中和目标 承诺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

93. 什么是产品碳中和?

是指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内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中和。产品层面的碳中和因为涉及到整个产业链集体的碳中和,实现难度要比企业碳中和难得多,我目前看过的报告中只有苹果的目标是所有产品实现碳中和。其它如奔驰、雀巢等都只是开发个别碳中和产品,而且时间普遍在2040年之后。

94. 企业如何进行碳认证?

企业首先要进行全面的碳核查、碳足迹完成后,才能进行碳标签认证。企业进行碳认证需要执行一定的标准,目前各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标准,我们以国际标准组织ISO发布的关于温室气体排放标准ISO 14064为例。作为一个温室气体的量化、报告与验证的实用工具,ISO 14064应用于企业量化、报告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消除。ISO 14064标准早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基础标准,成为许多机构和品牌产业供应链对供应商的风险评估标准。

95. 什么是个人/家庭碳足迹?

碳足迹,是指由个体、组织、事件或产品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用以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碳足迹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计算。确定碳足迹是减少碳排放行为的第一步,能为个体、组织、事件或产品改善减排状况设定基准线。个人碳足迹是以一个人在固定时期(通常一年)内产生的碳排放。同理,家庭碳足迹的计算单位是整个家庭。

通常,计算碳足迹的指标包含:

  • ü 你的交通和通勤(私家车还是地铁、坐飞机的频率和里程、通勤公里数等)
  • ü 你家中的能源使用情况(取暖、照明、家电等)
  • ü 你花多少钱购物(购物的总量和类型)
  • ü 你的饮食构成(肉类消费)
  • ü 你的生活习惯(是否有随手关灯习惯、洗澡耗费的水量等)

96. 个人日常生活碳排放怎么计算?

目前,方便中国用户使用的碳足迹计算器如下

  • ü 全民节能减排计算器

97. 我国人均碳排放高吗?是多少?

2020年,全球总排放329亿吨。我国碳排放量达到98.99亿吨,同比增长0.6%,再创历史新高,占全球碳排放量的比重也提升至30.7%。全球人口76亿,中国人口14.01亿,由此测算:中古欧人均排放7.07吨/年,全球人均排放4.433吨/年,中国人均排放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63倍。

欧美工业化时间远早于中国,如果考虑到历史人均排放,中国则仍然远低于欧美。中国的主要排放来源于最近的40年,而欧美已经进行了接近200年的大强度排放。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虽然人均排放较高,但是不应该成为减排议题的“最大责任承担者”,相反,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发展国中国,我们的人均GDP仍然刚刚接近全球平均水平,我们还面临着艰巨的减贫和发展压力,不可一味追求零排放而忽视发展权。

98. 低碳是不是意味着不吃肉蛋奶?

在坚持合理饮食,确保营养均衡的前提下,少吃肉(尤其是牛肉)确认有助于减排,或者对大部分而言也可能更健康。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一项评估表明,畜牧业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超过了运输。每克蛋白质中牛肉和羊肉的排放量是豆类的250倍,猪肉和家禽的排放量是豆类的40倍。畜牧业活动产生大量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它们作为温室气体的威力分别是二氧化碳的20倍和250倍以上。

不同饮食结构的人群产生的碳排放数据如下:喜欢吃肉的人(Meat lover):3.3吨二氧化碳/年/人;一般人(Average):2.5吨二氧化碳/年/人;不吃牛肉的人:1.9吨二氧化碳/年/人;素食者_蛋奶素(Vegetarian):1.7吨二氧化碳/年/人;纯素食(Vegan): 1.5吨二氧化碳/年/人

99. 垃圾分类对减排低碳有什么贡献?

通过垃圾分类使回收再利用率提升,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这些资源生产过程中的CO2排放和其他环境污染。 比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另外:厨余垃圾可以作为清洁能源的燃料;一般生活垃圾可以通过燃烧发电。对垃圾的充分回收利用对于减排的意义重大。

100. 不同交通方式的碳排放是多少?

  • ü 飞机:排放极高(长途飞机旅行(1000公里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里数×0.139)
  • ü 私家车:一辆小轿车,一天二氧化碳排放量应该差不多是油耗数乘以2.7,车开的多少会差很多。
  • ü 地铁:人均排放很低(主要因素是耗电量和电网排放因子,不同电网的因子不同)
  • ü 高铁:高铁行驶1km减少碳排放量是4千克,高铁的碳排放量只是飞机和汽车的15%至25%,可大大减低对环境的影响,高铁将来就是“零排放”和“负排放”。
  • ü 轮船:不同型号差异较大,但整体而言仅占公路运输的10%。
  • ü 步行和骑行:零排放

101. 服装浪费导致多少碳排放?

2018年全球纤维消费量1.06亿吨。其中合成纤维占62.5%;棉花纤维占25.3%;木材纤维6.3%;羊毛纤维1.1%;其他天然纤维4.8%。全球纺织工业的年碳排放达到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与汽车工业排放相当。

但是,服装消费(尤其是快时尚品牌)存在严重的浪费和过度消费,有人估算,大约有60%的衣服鞋袜在仅仅折旧了20%的程度就被丢弃,也就是说有大约48%的服装消费其实是不必要的,这一块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惊人。

102. 我们普通人可以为碳中和做些什么?

  • 1) 尽可能购买电动汽车
  • 2) 尽可能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 4) 尽可能乘坐高铁而非飞机
  • 5) 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少吃肉,尤其是进口肉和进口牛肉
  • 6) 多吃本地供应的食物(可减少运输碳排放)
  • 9) 避免过度使用一次性餐具
  • 10) 如果有条件可以加装太阳能光伏家庭发电系统
  • 11) 家电采用最节能的幸好
  • 12) 安装智能家居自动控制能耗
  • 13) 不适用台式电脑,使用笔记本电脑
  • 14) 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 15) 避免衣裤鞋袜的过度消费和浪费
  • 16) 减少使用一次性购物塑料袋
  • 17) 多淘二手市场物品
  • 18) 积极宣传和践行碳中和

103. 碳关税和国际贸易规则改写?

  • ü 碳中和拓宽了国际贸易的含义:碳资产也可以交易了(排放权)
  • ü 碳中和形成了新的贸易壁垒:碳关税(没有经过碳认证的商品无法进入市场或者必须缴纳高额关税)
  • ü 碳中和催生了国际间产品碳认证和企业碳认证的服务

104. 碳标签对我国外贸企业有何影响?

出口某些国家和地区(例如欧洲)必须得到相关的认证和贴上相应的标签,这可能让中国企业出口更加困难,竞争力降低,份额降低。例如,法国已通过的新环保法案将于今年7月1日实施,要求法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必须标识其从原料、生产、储运、废弃回收全过程的碳含量,即贴上碳标签。这对于中国的众多纺织企业而言,必须立即得到专业的碳认证和碳标签服务,尽快打通这一壁垒。

105. 为什么各国对碳标准的话语权有争议?

对于碳排放的认定和减排量的认定标准,大家都有争议,都希望采用对自己有利的标准作为国际通行标准。对于已经实现产业转型的欧美国家,他们力求以最严苛的减排标准要求全球所有国家;对于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过于严苛的标准对于经济发展和企业出口造成伤害较大,倾向于更加温和的碳中和目标和标准。

细致到产品碳中和认证和碳足迹的标准上,不同行业、企业、国家也有种各种各样的争议,总体而言都希望推进对自己最有利的标准。目前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影响了不断下降,国际上碳中和话语权被欧洲、美国、中国等少数国家掌握,即使在这些国家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也有着不同的诉求。

106. 哪些行业更容易被征收碳关税?

107. 碳中和时代个人求职择业的新机遇

碳中和背景下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有:

  • ü 清洁能源行业(风能、太阳能、核能等)
  • ü 数字化+能源管理(电网、能源互联网等)
  • ü 碳培训、碳咨询、碳认证
  • ü 碳传媒(专业传媒、会议、科普服务)

108. 个人有必要参与排放权交易吗?

碳排放权交易(例如CCER)目前个人参与比较困难,且不活跃,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财富增值。但是长期看,当前较低的碳价是投资碳交易最好的时间点,如何和房产、股票等其他投资品相比,以10年作为回报期限来看,有较大概率碳资产的收益会远超过房产,远超过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

109. 股票投资应该重点关注什么行业?

  • ü 新能源企业:风能、光伏及其上下游产业
  • ü 储能技术研发企业:氢能、电池储能
  • ü 碳认证和资产管理公司

感谢更多碳中和资料?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零碳创新实验室”,或者点击进入我们的(5000+碳中和资料免费下载)。

打个广告:新办了个公众号met-info, 为广大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工作者提供国内外学习、工作机会信息,欢迎关注

“发达国家应当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时承担更多责任。”这种说法是基本正确的。

  • 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在来看,发达国家都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 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量还是很低的;
  • 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控制应该和他们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接下来我们看看具体的原因。首先是CO2的排放

这是2009年的全球CO2排放图(来源

)图中每个圆圈代表一个国家,面积越大排放越多,下面还有全球排名,以及上升或下降趋势。不难看出中国排第一,还是上升,美国排第二,下降。下面花花绿绿的表格貌似是具体到各个国家的情况,实在看不清了。不难看出,美国,欧盟,日本等老牌发达国家的排放仍旧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高,但是有下降趋势;中印等新兴国家排放也很多,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其它大部分国家纷纷表示躺着也中枪。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咱中国人排放的最多就应该承担主要责任?或者说咱就按照排放量把责任划分到位不就得了?

要是这样就图样图森破了。中国有句老话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洋人也讲究罗马非一日建成的。气候变化好几十年了,难道就凭这一年的排放承担责任吗?显然不是。我们看这个:

这是1965年至2013年的碳排放曲线。红色代表以美帝、欧盟、毛熊、11区、枫叶国、袋鼠国等发达国家,绿线代表中印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显然发达国家的排放一直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一直到21世纪后才被发展中国家超过。但是我们考虑排放的累积,也就是曲线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显然红线构成的矩形面积远大于绿线的三角形。也就是说,在历史上,发达国家的排放是远超发展中国家的,或者说,气候变化的一开始的主要原因还是发达国家排放的碳,后来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排放增多又使得这一问题更加棘手。

有些同学又问了,那是不是按照历史的排放算清楚就行了?也不是,还要考虑的问题不少哪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进行,发达国家逐渐将高排放的生产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比如世界工厂——中国

上图展示了工业生产产生的碳排放被哪里“消费”了。看到从中国出发到美、欧、日的三个大箭头了么?那就是说,中国生产了好多鞋子,产生了好多CO2,然后鞋子出口到发达国家,所以实际上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应该为这些碳排放买单。

上图是美欧等发达国家和中印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净排放(net emission)转移。(这图没看太明白,可能理解会有偏差。上面的英文是原文图注)正值是排放,负值是减排;黄色是中国,其他发展中国家是其他暖色;深蓝是美国,其他发达国家是其他冷色。显然发达国家的许多净排放都通过贸易的形式转移了发展中国家。

所以说,就好像美国人坐在办公室吹着空调,设计了个肾机,然后中国工厂冒着黑烟没日没夜地生产出来,再运回美国让美国消费者使用,这排放能全算到中国头上吗?不行的。

不仅是国际贸易带来的碳转移问题,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到责任划分的公平性。比方说,世界上的国家有大有小,能简简单单地以国家的排放认定责任吗?答案恐怕也是否定的。

上图表示发达国家(紫色)和发展中国家(绿色)自1990年以来的总CO2排放(第一个)、人均排放(中间的)和每GDP(美元)排放(下面的)的情况。虽然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的排放越来越多,但是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庞大的人口,那么人均的排放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每GDP的排放也是类似,说明,每产生一美元的GDP,发达国家会排放更少的CO2。

再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科技水平,让他们负主要责任也不现实嘛。Peter 不是说:

所以说,发达国家理应对全球变化承担主要责任。但是像咱们中国这样,说实话离发达国家也不远了,而且即使除去那些转移来的排放总量还是很大,所以希望大家都能为节能减排作出自己的努力~

下列数据中,不属于主流理论观点的是()。

A、大气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升高到450ppm-550ppm后,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将上升2-3摄氏度

B、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摄氏度以上,将可能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突出表现为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

C、温度上升带来的社会问题很可能进一步导致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加剧,部分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增加,推动温度继续上升

D、世界各主要国家必需采取各种行动,减缓全球变暖,使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排放水平的一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球变暖二氧化碳增多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