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现实社会素质教育往往干不过应试教育?

【摘要】: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全民素质的轨道”.几年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许多地方和学校也做了不少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就整个教育战线而言,不仅谈不上全面走上转轨之途,而且.尚有不知如何下手的困窘和无奈,更有甚者,不少学校仍在为如何提高升学率而煞费苦心,使“应试教育”“风景依旧”.“应试教育”之坚冰,非一日之寒所致,因而要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拟从基础教育实践的角度,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作一粗浅的探究和分析.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房鸿烈,张治国;[J];河南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周静明,徐惠琴;[J];山东教育科研;1998年06期
胡小爱,任邦来;[J];青海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梁鲁军;[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S1期
李文斌;[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吴卫东,杨继云,王孟君;[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8年02期
贺文佳;[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2期
任建中;[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4期
张玉龙;[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惠琴;;[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五——现代教育新论[C];2002年
刘世华;;[A];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第二届优秀论文评比活动”论文集[C];2004年
吴涛;王美春;;[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赵竹青;;[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雷根;;[A];图书馆改革与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修妍;刘继海;;[A];第十四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六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王建华;;[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钟演;;[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皮介郑;[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白文瑾;[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谢运和(宿州市墉桥区后湖小学);[N];安徽经济报;2004年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董裕华;[N];中国教育报;2004年
记者 林定忠;[N];中国教育报;2005年
河南省禹州市一高 王娟;[N];今日信息报;2005年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未来应试教育依然有机会进入大学,只是通往顶级创造性人才培养大学的门正慢慢对应试教育关上,在这些大学的选拔模式下,应试教育者根本没有机会跟素质教育较量,哪些大学只是素质教育成功者的舞台,或者说更多是富裕家庭和城市家庭孩子的舞台。

所以如果拼素质教育,因为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农村孩子完败。

所以说,教育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差距,而是财富之间的差距。

如果说应试教育拼的是人的天赋>努力程度>财富所堆积出来的综合素质,那素质教育拼的是人的天赋>财富所堆积出来的综合素质>努力程度。

之所以还能从衡水模式和毛坦厂中学等部分地方得出素质教育干不过应试教育的结论,是因为目前整个国家的高考还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阶段——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更多还是应试,所以综合素质不怎样的学生,通过衡水毛坦那种魔鬼般的做题训练,还有机会在高考中略胜一筹。

这种情况,与我们国家的产业发展阶段是对应的:

过去40年,中国的国家目标之一是“工业化”,工业化需要得最多的是产业工人和管理者,与之匹配的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和知识性大学,这两者只需要应试教育就够了。未来的中国,产业工人和管理者依然需要,所以应试教育依然有机会。

但未来中国想要向科研、创造、高质量发展转变,就迫切地需要创造型人才,所以需要打造一批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大学,这些大学需要选拔的人才,自然是综合素质更高的学生,所以现在很多优质高校开始自主招生,说实话,从选拔真正创造性人才的角度来说,自主招生肯定可以选拔出综合素质高的优质生源,长此以往必然提升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供应——只是顾了选拔顶级人才这头,对综合素质相对低的农村孩子而言,进入顶级学府的门也就越来越窄了。

这不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谁拼过谁的问题,而是社会在进一步分层。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先后有两个模式贯穿始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有个形象的别称,叫填鸭式教育,就像在鸭子的生长期,按时定量投喂饲料,同时控制运动量,以达到快速增重的目的。这种听起来就不科学的教育模式源自于苏联。

当时我国百废待兴,只有这一个“老大哥”愿意扶持,便只好模仿苏联的填鸭式教育。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这种模式只注重将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会极大压制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发展创新思维,自然也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

而上世纪80年代起提出的素质教育,则完美避免了应试教育的缺点。这种模式强调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个人性格的发展以及身心健康。与应试教育比起来,素质教育在个人成长中发挥的作用更为全面具体。

一、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

1985年5月,邓小平在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上,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强调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在这之后,我国十分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后来的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印证了这一点。

之后的十几年里,我国开始重视素质培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深入探索,终于在1999年,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素质教育就成了我国的战略决策,重要性达到了一定高度。

素质教育提出的本意不是为了全面取代应试教育,只是应试教育存在天然硬伤,而素质教育刚好能够弥补这些缺陷。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素质教育的提出,解决了落后的应试教育与我国高速发展进程产生的矛盾。二者应当是传承与补充的关系,而非对立的矛盾关系。

在中国现在的环境中,完全抛弃应试教育,采用素质教育,是非常不现实的。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的一种方式,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身处应试的环境,学校又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就不可避免地给学生带来矛盾的心理。

成长于应试教育中的家长们,面对日新月异的素质教育方式,也会痛苦茫然,不知所措。即便是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也一样会为教育问题而焦虑。无论是外界的竞争压力,还是与现有教育体系格格不入的经验,都是造成他们内心不能自洽的因素。

二、教育改革的方向不明确

比如这位《奇葩说》上的网红博士,也曾是《我是演说家》中的全国总冠军,储殷,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博士,他也正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困惑。

在2020年新浪教育盛典中,储殷进行了一次关于教育孩子的演讲,演讲的题目叫做《教育,我们这一代父母的迷茫》。他犀利地剖析了当下教育体系与应试制度并存造成的矛盾,揭开了现代教育的本质,也讲述了家长们的迷茫与无助。

储殷提到,当下教育改革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导向不够明确,但是又过于具体。这个说法看似有些矛盾,为什么一件事情可以是既不明确,又过于具体的呢?

例如针对未成年人的某些社会问题,人们意识到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与生命教育十分重要,便将心理教育与生命教育纳入学校考核标准。看到一些孩子体质较差,经常生病,就意识到体育很重要,于是增加体育课,提高体育考试标准。

这样既不能明确改革方向,又事无巨细地增加考核项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仅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越来越累,反而适得其反。

三、现行教育体系的本质是分化阶级

教育的功能与真实目的也是家长痛苦的来源。“教育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追求孩子的全面发展”,诸如此类的论调已经流行多年。然而现行教育体系的本质并不是为了保护孩子健康成长,而是通过看似公平的考试竞争,完成阶级的分化。

每个既得利益的中年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他们的资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考试。或许小镇做题家没有富二代生活惬意,但是总比高中毕业早早出去打工的儿时玩伴体面得多。

简单粗暴地说,其实18岁的那场考试,就已经划定了人生的上下限。那之后再想去突破改变,要付出的努力是学生时代的十倍百倍。

现有的教育体系提倡给学生减负,于是课外时间越来越多,本意是为了让孩子更轻松,有更多的时间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真的能达到目的吗?很显然并没有。

事实告诉我们,只要考试还在,只要人们还有一丝希望通过高考完成阶级上升,那么单纯通过减少学习任务的“减负”就永远不可能实现,反而会越来越成为阶级的“固化剂”,封死阶级上升的通道。

课外时间越多,有条件报各种补习班、特长班的孩子就越有优势。即便文化水平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储殷博士,也丝毫不敢懈怠,恐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在他看来,如今的课外教育更像是一场军备竞赛,每天两三个小时的补课时间,就像是“带着镣铐跳舞”,看哪个孩子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偷偷积累更多优势。

对于以上种种问题,储殷称中国的教育改革忽略了给家长带来的压力,没有最基本的诚意。面对这样的教育改革,面对如今畸形的教育体系,他宁愿孩子回到传统应试教育体系中。

至少那时候的孩子不用拼家里的条件,大家一起坐在教室里,只需要拼谁更聪明,谁更努力,谁更有效率。爱运动就运动,爱看书就看书,没有各种量化标准给孩子打上优秀、达标、不及格的标签。

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无论是经济产业结构,还是文化教育事业,又或者是社会精神风貌,都在这短短几十年内发生过巨大的嬗变。

教育改革固然会带来许多新问题,但是也在解决以往的问题。改革的阵痛不可避免,伤今怀古更不可取,我们应该思考要如何解决当下的难题。要知道改革从来都没有完成时,每时每刻都是进行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积累小的量变达到质的变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