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网如何单篇付费?

  年近九旬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因百余篇论文被擅自收录起诉知网,胜诉后获赔70多万元。不过,中国知网下架了他的所有文章。

  12月10日22时许,“CNKI知网”发布公开回应称,诚恳接受来自作者、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批评,向赵德馨教授表示诚挚的歉意。将积极会同相关期刊编辑出版单位与赵德馨教授沟通,妥当处理其作品继续在知网平台传播的问题。

  当晚,赵德馨教授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表示,“知网知错认错,向我公开道歉,对此我表示欢迎。希望他们能说到做到,不仅对我的知识产权尊重,也尊重其他学者的知识。我与知网还有正在进行的官司,希望妥善解决。”

  他的学生73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苏少之,也以同样的方式与中国知网打了官司并胜诉。其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态度还算可以,但具体怎么做,我们还不太清楚。说明里的话很笼统,起诉的作者获赔了,可其他作者的稿酬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没有说清楚。”

  赵德馨教授:维权要耐得烦霸得蛮

  12月10日晚,九派新闻来到赵德馨教授家。

  他告诉记者,促使自己真正开始有维权想法是基于两点原因。第一点是2000年,那时知网刚成立没两年,他的学生反映,在知网上下载他的文章,需要付钱。赵德馨感到这事就不合理。第二点就是收录他《中国经济史辞典》这本书的官司。

  赵德馨说打官司不容易,是个艰苦的过程,要做充分的准备。为了维权,他搜集了自己从1952年开始发表的文章,“哪一年出版我的文章,发表在哪一本杂志上,咱只有一篇篇地找过来复印。”

  一部分文章被寄存在中南财大图书馆,图书馆的人帮助赵德馨找,他自称是学校图书馆跑得最多的一位教授。有些刊物连图书馆都没有保存,律师也帮助他在网上找到很多,“有些我自己还不知道的文章,都被帮忙找到了。”

  涉及两个人合作写的文章还会更费时间。“法院要求我这篇文章上诉的话,合作者必须出具文字证明,来证明他授权给我。我就要一个个的联系,打电话、发微信或发个E-mail,问人家同不同意写个书面的东西。50多年啊,有几个连人都找不到了,消失了。但这个事情,也把我一辈子的研究整理了一番。”

  从2006年开始搜集文章,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维权已经融入成赵德馨生活的一部分。他笑称,自己是湖南人,耐得烦、霸得蛮。

  除了搜集自己的文章,他还为维权这件事情写了一本40多万字的书。书中涉及到怎么投稿、发表、选择学术期刊。在写这本书过程中,他更感到工作成果应该得到保护,积极产生了法律意识,还买了一本《著作权法》来学习。

  但赵德馨也告诉九派新闻,自己并不希望知网垮台,只希望知网改革。

  “不要一家独大。多搞几个平台,互相能够良性竞争,这样有利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有利于知识产权政策的落实,有利于创新动力战略,使我们国家能够发展得更快一些。我希望他们越办越好,办得符合国家政策,办得维护知识产权,不要垄断,不要对知识分子施加压力,不要侵犯他们的利益,知网这些人也都是知识分子。”

  央媒评中国知网:太霸道

  赵德馨教授状告中国知网侵权胜诉后论文被下架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持续关注,人民日报客户端和人民日报微博12月9日一天两次就此刊发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老教授维权成功,知网就下架其文章,虽终止了侵权行为,却也关闭了老教授学术传播的一个渠道。要知道,成就今天知网的,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更有无数学者学子的学术成果,而非只是“中间商”的平台努力。知网理应更好地承担传播学术资源、推动学术交流的使命,而非乱栽摇钱树、念歪生意经。近年来,中国知网面临的定价风波、版权争端不断,官司缠身、备受诟病。是时候反思己身,刷新经营理念了!拿出行动,变革收录、运营与盈利模式,多些公益性、少些铜臭味,中国知网才能行稳致远,把知识之网织密织好。

  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题为《作者维权胜诉就让论文下架,这种做法太霸道》的评论,文章指出:作为一家掌握独家资源的平台,应当严格守法,尊重知识产权,面对诉讼维权和法院判决,理应服从判决、尊重作者,真正拿出改正错误的诚意。然而,赵教授胜诉后知网随后就下架论文,这种做法既不是正确的态度,更不是合理的做法。

  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类似知网这样的平台一直存在争议。从论文查重高收费,到作者下载自己论文被收钱;从低价甚至不花钱就能收录学术文章,到用户下载时却标上高价等等。究其因,就是一家独大,作为国内大型中文数据库,在学术界有着巨大影响力。有高校老师称,自己学校每次审核论文,都要以知网收录为准,如果没有,就等同于没发。

  影响越大,责任越大,对于知网这样的平台,任何时候都不应滥用影响力,搞成了“店大欺客”,更不应输了官司就意气用事。面对维权和批评,知网应当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赢得大家的谅解,虚心接受监督和批评,在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责任和企业经营发展上,找到合理合法的平衡点,这才是长远发展的正道。

  “中国知网不能输了官司就下架我的文章。”这是赵教授的观点,也道出了广大用户的心声。任何企业都必须知法懂法守法,知网知否?

  专家:作者授权杂志发表,不等于授权给第三方平台传播

  中国知网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该公司法务部曾对媒体表示,以“赵德馨”事件举例,知网与学报合作收录在其上发表的文章,如果有作者在学报上发表了文章,根据双方签订的版权协议,知网会对学报上的文章进行收录。

  现在期刊也都做数字化出版,作者在投稿的时候肯定也会看到期刊的官网里写的投稿须知,稿件被录用后作者跟编辑部签版权协议,(协议)授权编辑部把文章上传到知网、万方等数据库。

  但在赵德馨胜诉的判决书中,法院认为,被告未经原告许可,以电子版的形式发布原告享有著作权的涉案作品,侵害了原告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此外,被告主张其系经过涉案作品所载的期刊出版发行方授权使用,但未提交证据证明作者曾向刊文单位进行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

  法院同时认为,被告将涉案作品收录到其数据库并在网络上提供付费浏览和下载的行为,不属于期刊之间的转载或摘编行为,我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报刊转载法定许可制度并不适用于网络环境下。

  据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德良表示,论文作者授权杂志发表,并不涉及第三方平台的信息传播授权。“仅仅是由杂志社通过控制作品的复制件或者类似这样的传播权,并没有授权第三方来传播。”

  刘德良教授认为,这种格式合同,并不能成为知网等平台侵权的理由。“它剥夺了作者跟像知网这种第三方签订合同而获利的权利。按照法律,格式合同剥夺了合同相对方的主要权利或者基本权利的时候,合同条款可以视为无效。”

  红星资本局随机在中国知网上找了一篇论文,以工作人员告知的信息和数据从理论上进行推算,发现:一篇或只发出500元稿费的论文,可能给中国知网带来了约57万元的收入。“中国知网”项目所归属的公司,在2020年,其主营业务收入为11.6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93亿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知网文章都要付费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