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太阳是不是一直都有大气热运动?

初一下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 感觉世界 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如温度、气味、颜色、 声音,等等。 (2)人的感…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如温度、气味、颜色、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

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

域是舌根,甜味是舌尖,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

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

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耳 外耳道 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

听小骨 骨性传导、放大振动

内 耳蜗 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

耳 前庭 内有位觉感受器

半规管 内有位觉感受器

(1)听觉的形成:声波通过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听觉的减弱与丧失:人的听觉与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能力越弱,直到丧失。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

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

(3)人的听觉:人类的听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以听到频率在20赫到20 000赫之间的声音。据此,人们将低于20赫的声音称为次声,超过20 000赫的声音称为超声。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为赫兹。

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同。

音调:我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响度。距离声源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声音大小的单位。

音色:曾叫音品,是人们对声音质的感觉。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以及发声的方法等有关。

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1.光源。 正在发光的物体。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最慢;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千米/秒。

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组成。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白色物体可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在科学上,人们往往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线与方向,称为光线,其中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1)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体。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

(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应用:一是成像,二是改变光路。

(1)定义: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特点——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

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汇聚作用 老花镜 放大镜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近视镜

(1)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线。

(2)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F)。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倒立或正立实像或虚象放大或缩小) 应用(P24)

f 2f 倒立实像放大 幻灯机、投影机

眼睑 随时闭合,保护眼睛

附 睫毛 遮挡雨水、灰尘

属 泪腺、鼻泪管 分泌泪液,润滑,除尘杀菌;与鼻子相通

构 眼肌 使眼球灵活转动

外 角膜 和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膜 膜 巩膜 坚韧外壳,保护眼球

虹膜 中央是瞳孔,可根据光线强弱调节瞳孔的大小

内 脉络膜 给眼球提供营养

膜 视网膜 上有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兴奋

睫状体 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改变眼球的焦距

内容物 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和角膜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1)近视: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晶状体曲度过大,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前,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3)色盲:人类不能辨别颜色的现象,它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

根据不能辨别的颜色种类,色盲可以分为红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4)保护眼睛:近视大多数是因为长期用眼不科学造成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应该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第七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1.信息的含义与重要性。

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和变化,人类总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及行为方式。

2.信息获取、利用的途径与技术。

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储存等都有许多办法。

通过人类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获得信息,借助各种工具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的间接信息。

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3.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磁波。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除了在信息传播中广泛应用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

光也是电磁波中的一员。

第一节 运动和能的形式

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

动能: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势能: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会判断各种形式的能,如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并知道它们的应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的特点是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研究某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在研究某物理量是否与某个因素有关时,控制其他因素,使其保持不变,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实验方法就叫控制变量法。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为V=S/t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和物体运动的方向。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有力的作用时,乙物体也会对甲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力的单位是牛顿,单位符号是N。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下。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保持原有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科学七年级下1到2单元的知识点

具体可以找我拿第一章和第二章的课件,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如温度、气味、颜色、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

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

域是舌根,甜味是舌尖,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

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

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耳 外耳道 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

听小骨 骨性传导、放大振动

内 耳蜗 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

耳 前庭 内有位觉感受器

半规管 内有位觉感受器

(1)听觉的形成:声波通过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听觉的减弱与丧失:人的听觉与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能力越弱,直到丧失。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

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

(3)人的听觉:人类的听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以听到频率在20赫到20 000赫之间的声音。据此,人们将低于20赫的声音称为次声,超过20 000赫的声音称为超声。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为赫兹。

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同。

音调:我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响度。距离声源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声音大小的单位。

音色:曾叫音品,是人们对声音质的感觉。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以及发声的方法等有关。

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1.光源。 正在发光的物体。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最慢;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千米/秒。

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组成。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白色物体可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在科学上,人们往往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线与方向,称为光线,其中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1)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体。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

(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应用:一是成像,二是改变光路。

(1)定义: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特点——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

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汇聚作用 老花镜 放大镜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近视镜

(1)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线。

(2)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F)。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倒立或正立实像或虚象放大或缩小) 应用(P24)

f 2f 倒立实像放大 幻灯机、投影机

眼睑 随时闭合,保护眼睛

附 睫毛 遮挡雨水、灰尘

属 泪腺、鼻泪管 分泌泪液,润滑,除尘杀菌;与鼻子相通

构 眼肌 使眼球灵活转动

外 角膜 和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膜 膜 巩膜 坚韧外壳,保护眼球

虹膜 中央是瞳孔,可根据光线强弱调节瞳孔的大小

内 脉络膜 给眼球提供营养

膜 视网膜 上有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兴奋

睫状体 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改变眼球的焦距

内容物 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和角膜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1)近视: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晶状体曲度过大,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前,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3)色盲:人类不能辨别颜色的现象,它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

根据不能辨别的颜色种类,色盲可以分为红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4)保护眼睛:近视大多数是因为长期用眼不科学造成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应该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第七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1.信息的含义与重要性。

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和变化,人类总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及行为方式。

2.信息获取、利用的途径与技术。

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储存等都有许多办法。

通过人类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获得信息,借助各种工具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的间接信息。

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3.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磁波。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除了在信息传播中广泛应用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

光也是电磁波中的一员。

第一节 运动和能的形式

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

动能: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势能: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会判断各种形式的能,如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并知道它们的应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的特点是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研究某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在研究某物理量是否与某个因素有关时,控制其他因素,使其保持不变,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实验方法就叫控制变量法。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为V=S/t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和物体运动的方向。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有力的作用时,乙物体也会对甲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力的单位是牛顿,单位符号是N。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下。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保持原有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您好!(这个绝对管用,考试题目里面绝对有)

各章节之间的知识内容相互有联系,如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六章着重涉及的是物质的性质、用途和结构等内容,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四章均涉及了环境污染方面的知识等。

1. 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

物质的微观构成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物质的宏观性质决定了物质在生产生活的用途。

冰熔化会吸热 冷藏食物

酒精蒸发会吸热 降温致冷

水能溶解许多物质 溶剂

水能电解 工业上制取氢气和氧气

氢气能燃烧放热 高能燃料

带火星的木条遇氧气会复燃 实验室检验氧气

硫酸铜、氯化钴遇水会变色 检验水的存在

过氧化氢能分解 实验室制氧气

氧气不易溶于水 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 灭火

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

(1)产生污染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数量过多,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2)危害: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3. 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动物的“脸” 使动物视野更开阔有利于捕获猎物、逃避敌害

颈 扩大头部器官从外界捕获信息的范围

红血细胞的形状是圆盘形 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和外界交换气体

洋葱表皮细胞排列紧密,长方体形 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

细胞壁 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功能

6. 控制变量法、对照(比)实验

由实验组和对照实验组共同组成,两者除一个变量控制不同外,其余变量均控制相同,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8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淡水资源中储量最多而又难以利用的是( )

2. 取一块状固体药品,通常是使用( )

3. 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里的水会结成冰,这一种现象是水的( )

4. 下列哪种气体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5. 大气成分中,体积百分比最大的气体是( )

6. 火灾会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如果家庭厨房中的油锅不慎着火,最简便的灭火方法是( )

A. 浇水 B. 盖严锅盖 C. 把油倒入水槽 D. 用灭火器

7. 下列不属于光源的物体是( )

A. 闪闪发光的萤火虫 B. 皎洁的月亮

C. 发光的灯泡 D. 燃烧的蜡烛

8.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不断燃烧的气体球,它不断地向周围空间释放的能量称为( )

9. 光在下列介质中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

10. 土壤的成分包括( )

A. 矿物质、腐殖质 B. 矿物质、腐殖质、水分

C. 矿物质、腐殖质、水分、空气 D. 矿物质、腐殖质、空气

11. 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 )

12. 一般土壤肥力较大的土壤具有较多的( )

13.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14. 下列不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的是( )

15. 人的身体可以分为( )

A. 头和躯干 B. 头、躯干和四肢

C. 头、颈、躯干和四肢 D. 头、颈、躯干和尾

16. 下列元素符号表示钠元素的是( )

17. 下列物质中,可用来切割玻璃的是( )

18. 新华社报道,继通过食盐补碘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后,我国又将启动一项涉及千家万户营养健康问题的“补铁工程”。卫生部已批准以酱油为食物载体,逐步开展补铁工程。这里的碘、铁指的是( )

19. 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是( )

A. 是否透明 B. 形状是否规则

C. 是否具有固定的熔点 D. 熔化后的溶液是否透明

20. 在阳光下大多数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这是因为( )

A. 植物的生长依赖于绿色光

B. 促使叶绿素的形成主要依靠吸收绿光

C. 叶绿素形成后不吸收绿光

D. 植物的叶子能够吸收绿光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21. 当条件不改变时,蔗糖溶液放置时间稍长,溶质( )

A. 会沉淀出来 B. 会浮在上面

C. 可能会分离出来 D. 不会分离出来

22. 物质在溶于水的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变化,下列物质溶解于水时温度会下降的是( )

23. 市场上买来的无水酒精是否含有水,可以用下列哪种物质来检验( )

A. 水合硫酸铜 B. 白色硫酸铜 C. 水合氯化钴 D. 以上都可以

24. 夏天扇扇子,会感到身上很凉爽,这是因为( )

A. 扇出的风把身体周围的热空气赶跑

C. 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要吸热

D. 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

25. 碳酸钙是下列哪种物质的主要成分( )

26. 在两片玻璃间滴入一些水,挤压两片玻璃,让水布满后很难将它们分开,这主要是因为( )

A. 两片玻璃间有吸引力 B. 水有粘性,把它们粘住

C. 外面大气压将它们压在一起 D. 水有压强,将两片玻璃压在一起

27. 从空气中分离氮气和氧气,利用了它们的( )

A. 颜色不同 B. 密度不同 C. 凝固点不同 D. 沸点不同

28. 下列对氧气用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急救病人常常需要供给氧气

B. 液态氧可用作宇宙火箭的高能燃料

D. 在钢铁冶炼中用添加了氧气的空气进行鼓风,以提高炉温

29. 下列属于红外线作用的是( )

30. 欲鉴别分别装在三个集气瓶中的氧气、氮气、空气,可以采用的最简便的方法是( )

A. 分别伸入燃烧的木条 B. 分别测量它们的密度

C. 分别测量它们的溶解度 D. 分别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31.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句话说明( )

A. 光的传播速度很快

B. 眼睛发出的光是不能够射到大的物体上的

C. 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D. 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32. 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的小孔,将纸板对准太阳,那么透过小孔,在地面上将出现( )

A. 三角形的亮斑 B. 三角形的黑斑

C. 圆形的黑斑 D. 圆形的亮斑

33. 下列事例中,没有用到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是( )

A. 小球沿直线从楼上掉下来 B. 木工用眼看木料是否直的方法

C. 射击瞄准要领“三点成一线” D. 阳光下竿子的影子的形成

34. 酒精溶液的溶剂是( )

35. 从结构和功能上分析,西瓜籽属于哪个水平层次结构?( )

36. 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水的通电分解 B. 电灯的通电发光

C. 双手摩擦生热 D. 矿石的粉碎变小

37. 下列混合物可以用过滤方法直接分离的是( )

A. 白酒中的水和酒精 B. 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

C. 黄河水中的泥沙和水 D. 铁粉和碳粉的混合物

38. 长江和黄河已经成为世界上的两大“悬河”,泥沙量很大,治理长江和黄河最根本的措施是( )

A. 减少水土流失 B. 用挖沙机挖沙,使河床降低

C. 把河道改直,使泥沙不会淤积 D. 多筑拦河大坝,拦截泥沙

39. 下列不能用分子无规则运动来解释的是( )

A. 防衣服霉变的樟脑丸变小了 B. 香袋散发出阵阵的花香味

C. 建筑工地上尘土飞扬 D. 汽油泄漏时车厢内充满汽油味

40. 下面关于二氧化碳的组成和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

③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氧分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

④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气两种物质组成的

⑤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⑥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⑦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⑧二氧化碳分子是由氧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

A. ③⑤⑥⑦ B. ①③⑤⑧ C. ①⑥⑦⑧ D. ①⑤⑦⑧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41. 从下图中选择相关的适合仪器,将其编号写在相应的空格处。

43. 下图是A、B、C三种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根据下图回答:

(1)随温度升高,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增大最明显的是____________。

(2)A物质和B物质在____________℃时溶解度相等。

45.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km/s,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要____________(填“大”或“小”)。

46. 如图所示,将一束白光投向三棱镜,白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在光屏上出现一条彩色光带,从A到B,各种色光的颜色依次是___________,这个现象叫做光的___________现象。

47. 气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和气体一样也具有流动性,如图所示,我们在装满水的封闭管子的A端加热,那么管子里的水会怎样流动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下表是某地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请根据此表,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碘酸钾属于哪类物质?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混合物”、“单质”)。

②根据含碘盐的食用方法,可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碘酸钾在受热时____________。

50. 在探究草地和裸地的水土流失现象的实验中可以得出结论是:

①在同等倾斜度的条件下,____________(填“草地”或“裸地”)的水土流失情况较小;

②同样的草地,如果倾斜度不同,那么倾斜度大的,水土的流失现象就较____________(填“大”或“小”)。

51. 如图为显微镜下看到的某生物体的细胞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②根据细胞的结构,估计该生物可能是____________。(填“动物”或“植物”)

③如果在用显微镜观察时发现视野中物体的像位于左下角,为了使像移到视野的中心,应该将装片向____________方向移动。

④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没有随着移动,说明污点在____________上。

52.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大气层是这个“家园”的保护伞。没有了它,人类将无法生存。请你设想一下,如果地球周围没有了大气层,哪些现象将不再发生(举两个例子)。

53. 为美化城市,各地政府都加大投入,改造市容环境,采取的措施有:

(1)治理河道,修建污水处理厂;

(2)将水泥厂、化肥厂搬离城区,并对排放的尾气进行达标监测;

(3)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劣煤的燃烧;

(4)植树造林,增加居民区绿化带。

以上措施中,能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污染物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能减少空气中粉尘污染物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54. 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热了,阳光中的紫外线也越来越强了。夏天防紫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事,请你举出2个例子说说在日常外出活动中人们是如何预防紫外线辐射的?

四、分析探究题(共10分)

55. 如图所示,将注射器针头穿透橡皮塞进入瓶中,然后用力抽出瓶中的空气。你会看到塑料瓶瓶壁向里面凹了进去,这是为什么?(3分)

56. 如图所示,取两个大小相同的锥形瓶,其中甲瓶的外壁涂黑。在两个瓶中注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并在太阳底下暴晒相同的时间。描述你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3分)

水是生命之源,须臾不可或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面,水都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免费商品,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缺水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全国三分之二的大中城市面临缺水。专家指出,目前的缺水现象只是水资源危机的黄色信号,更大的水危机在后头。如果没有立竿见影的节水措施,25年以后,人们将面对河水断流、土地龟裂的景象。请你分析一下,造成人类用水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体会,你能为减缓城市缺水状况做点什么?(4分)

44. 氧气 水 氢气+氧气

46. 紫、靛、蓝、绿、黄、橙、红、色散

48. 稀盐酸 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49. ①纯净物 ②易分解

51. ①细胞核、液泡 ②植物 ③左下 ④物镜

52. ①飞机无法飞行 ②流星不再出现等

54. ①带防紫外线的遮阳伞 ②涂抹防晒霜

55. 瓶中空气被抽出后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瓶壁向瓶内凹陷

56. 现象:甲中温度计示数升得高 解释:表面黑色的物体更容易吸收太阳辐射热

57. 主要原因:①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少,仅占淡水资源的0.3%,仅占全球总水资源的0.0075% ②世界人口众多 人均占有量很少 ③人类的不合理的利用(污染、浪费等现象)

可做的①节约用水 ②保护水环境 ③作宣传

  现如今高考备考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了,为了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高考地理名词75个”,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高考资讯!

2020高考地理名词75个

  学好地理要知道75个地理名词

  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超外圈(或磁层、磁圈):向外扩展到外围空间的磁力线所构成的地球外部磁场。

  5、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莫霍洛维奇面或M界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192019年由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

  9、康拉德面:地胯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由地震学家康拉德发现。

  10、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192019年由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

  11、莱曼面:内、外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1936年由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发现。

  12、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13、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14、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15、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7、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18、天体:宇宙中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肉眼可见的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慧星、流星等。

  19、恒星:由炽热气体(等离子体)构成的,能自行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20、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所走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1光年=9(亿)Km=3×108m/s(光速)×365天/年×24小时/天×60分/小时×60秒/分。

  21、秒差距:恒星周年视差为l"时的恒星距离叫做1秒差距。如图2.1所示:当星日连线和星地连线的最大张角为1"时,该星日距离长度定义为1秒差距。

  22、变星:在较短的时间内(几年或更短)亮度发生明显变化的恒星。

  23、几何变星:是指两颗星的几何位置发生变化,即二者相互遮掩而引起亮度变化的星,又称为食变星。

  24、脉动变星:是由于恒星的体积作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而引起亮度变化的变星,约2/3的变星属此类。

  25、爆发变星:是因为恒星本身的爆发现象而引起亮度突然变化的变星,如新星和超新星。

  26、新星:光度在几天内突然增加9个星等以上,亮度增大几万倍至几百万倍的变星。

  27、超新星若光度增加更大,亮度增大到1000万倍至l亿倍以上的变星。

  28、中子星:是指由中子组成的恒星。

  29、脉冲星:就是具有强磁场的快速自转的中子星。

  30、黑洞:巨大质量高度集中在很小的体积内,密度极大,引力大到任何物质无法逃脱,辐射也被禁锢出不来的天体。黑洞不发光,但可根据其强大的引力场,推测它的存在。目前认为可能是黑洞的天体是天鹅座X-1。

  31、银河系:是指太阳所在的整个星系,是比太阳系更高层次的庞大天体系统,是由构成银河系的气体、尘埃、恒星、星团以及星云所组成的密集区。

  32、宇宙年:太阳以3万光年为半径绕银心作圆周运动,旋转速度约250km/s,周期约2.5亿年,称为一个“宇宙年”。

  33、河内星云(简称星云):由银河系内的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看似云雾状的天体。如猎户座大星云等。

  34、河外星云或河外星系:在银河系以外,类似银河系的庞大的恒星集团,由于它们距离太遥远,看上去也是云雾状天体,称为河外星云或河外星系。如仙女座大星系等。

  35、本星系群:以银河系为中心,半径为300万光年的空间,包含约40个星系组成的星系群体。除银河系之外,仙女座大星系、三角星系、大小麦哲伦星系等,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员。

  36、红移:天体光谱中某一谱线相对于实验室光源的比较光谱中同一谱线向红端的位移,这一现象叫天体光谱的红移,简称红移。

  37、太阳系:由中心天体太阳及其巨大引力作用下,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卫星、小行星、慧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所组成的天体系统。

  38、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在太阳周围分布着九大行星。

  39、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

  40、人造天体:当今天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火箭、行星际飞船和空间实验室等,统称人造天体。

  41、小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小天体。数以万计的小行星分布在火星和木徐道之间,构成小行星带。少数小行徐道可伸入到木星和土星之间。在地球周围空间也有极少量的小行星在运行着。

  42、慧星:呈现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以扁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质量较小的天体。

  43、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形式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44、太阳活动:是指发生在太阳大气层局部区域的、在有限时间间隔内的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太阳射电等变化现象。其中,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明显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急剧猛烈的形式。

  45、电离层:距地面约80-150km的大气层,在太阳紫外线、x射线、粒子辐射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称为电离层。

  46、磁扰:太阳活动引起地球磁场的不规则变化,叫做“磁扰”。十分强烈的磁扰现象称为“磁暴”。

  47、慧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体积庞大、质量较小、呈云雾状(或带慧尾)的天体。

  48、流星:在行星际空间,游荡着无数的尘粒和固体块,称为流星体。

  49、哈雷慧星: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名字命名的平均回归周期为76年的彗星。

  50、流星现象:当流星体穿过地球大气时,具有很高的速度,因摩擦而发热发光,人们可看到一条亮光划破夜空,这就是流星现象。流星一般在离地面80-120km高空才开始发光。

  51、陨石:大块流星体穿过地球大气层后尚未燃尽,其剩余部分落到地面上成为陨石。

  52、二体问题:将两个天体看成质点,研究它们按万有引力定律相互吸引的运动规律,称为“二体问题”。

  53、摄动:任何行星除受太阳引力外,还要受到其他天体引力(摄动力)的影响,使天体的运动偏离二体轨道的现象,被称为“摄动”。

  54、日月会合运动: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地球还在绕太阳公转,同时二者又存在着速度差异,因此从地球上看,月球相对于太阳也产生相对运动,称之为日月会合运动。

  55、月相:月球由于反射太阳光才被人们看见,当月球与太阳处于不同的相对位置时,从地球上看来,月球的视形状就会发生周期性的圆缺变化,称为月球的位相,简称“月相”。

  56、同步自转:月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与它公转相同,天文学上称这种自转叫“同步自转”。所以人们总是只看到月球的半边脸。

  57、日食:在日月会合运动中,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朔日)、且日、地、月三球恰好或几乎在一直线上时,月球遮住了太阳,在地球上处于月影区域的观察者,看不见或看不全太阳的现象称为“日食”。

  58、月食:在日月会合运动中,当月球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望日)、且日、地、月三球恰好或几乎在一直线上时,月球进入地球的影子,在地球上处于夜半球地区的观察者,看不见或看不全月球的现象称为“月食”。

  59、地平圈:我蜜察天体出没升降的状况都是相对于当地的地平面而言的。人们把地平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地平圈。

  60、晨昏线: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太阳的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球,处于白昼状态,称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处于黑夜状态,称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

  61、时刻:是指无限流逝时间中的某一瞬间,就像时间尺度上的刻度与标记,用以确定事件发生的先后,如:年号、月号、日号、时、分、秒等。

  62、时段:是指任意两时刻之间的间隔,用以衡量事件经历的长短,如:年数、月数、日数、时数、分数、秒数等。

  63、地方时:以本地子午面作起算平面,根据任意量时天体所确定的时间。如量时天体分别为春分点、真太阳、平太阳所测量的地方时分别为地方恒星时、地方视时、地方平时。

  64、时区:是指使用同一种时间制度的区域,理论上全球共分24个时区。

  65、日界线:由于东12区和西12区各跨7.5°合作一区,称为东西12区,并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1884年起国际规定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起止线),简称日界线。

  66、区时:理论上各时区均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平时,作为区内共同使用的标准时,亦称该区区时。

  67、法定时:事实上,使用同一种时间制度的现实时区,总是受政区界线约束的,而现实时区使用的标准时由法律规定,称为法定时。

  68、世界时(UT):192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决定将零时区的区时(本初子午线的地方平时,即格林尼治时间)称为世界时。显然世界时是以“地球自转钟”所计量的地方平太阳时。

  69、原于时(IAT):利用原于稳定的电磁震荡周期所计量的时间系统。原于钟是一个与“地球自转钟”毫无关联的守时系统。

  70、协调世界时(UTC):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势必导致世界时与原子时计时系统产生时刻差,因此便产生了协调世界时。

  71、历法:根据日、月的运行规律安排年历的法则。如太阴历、太阳历、阴阳历。

  72、大地水准面:就是全球静止海面,它是假设占地表四分之三的海洋表面完全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并把它延伸通过陆地内部所得到的全球性的连续的封闭曲面,曲面上处处与铅垂线垂直。它是陆地上海拔的起算面。

  73、地壳:是指地表至第一个不连续面之间的圈层。这个不连续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2019年发现的,故取名莫霍洛维奇面。地壳的平均厚度约24.4km,但厚度的变化很大,各地不同。

  74、地幔:是指莫霍面至2900km深处的第二个不连续面之间的圈层。这个不连续面是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于192019年发现的,故取名古登堡面。根据地幔物质组成的差异,又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75、地核:是指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球中心的圆层。因为在约5150km深处存在一个不连续面,这个不连续面是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在1996年发现的,叫做莱曼面,因此km范围叫外地核,据推测可能是液态的。由5150km直到地心则为内地核,内核物质可能侍态的。组成地核的主要物质是铁、镍为主的金属。

  2020高考地理复习35个易混淆知识点

  在高考地理复习中,有的同学常会对许多内涵和外延较接近的概念没有明确理解,没能区别开来,致使答题时常出现混淆、互为代用的现象,为帮助大家在复习时能确切掌握此类概念,现将高中地理中易混概念比较如下: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气温递减率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地温递增率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

  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

  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

  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

  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

  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11.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

  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2.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告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

  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3.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图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

  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14.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基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15.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7.印度洋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

  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18.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19.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聚合体。其中的各种生物由于彼此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并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二者关系可简单表示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十生存环境。

  20.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

  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乔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

  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21.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物的疏松表层。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22.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

  森林覆盖率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

  林木蓄积量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23.草原、草地与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

  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

  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

  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24.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资源。

  二次能源是经过人为加工转换后得到的另尸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沼气与人二沼气;煤与煤气、天然气与液化气、核能与核电等都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

  25.大农业与小农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

  2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

  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及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7.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

  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

  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8.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29.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量

  环境容量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

  环境承载量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

  30.领土、国土与国土资源

  领土和国土都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指一国主权管辖的也域空间。但领土是国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部分。

  国土除领土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利但不具有绝对占有权的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部分。

  国土资源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和。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国家的全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贷源。

  31.热岛效应与温室效应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交通、居民生活等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而使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两者都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结果,但影响的地域空间不同,热岛效应只局限城市,而温室效应具有全球性的特征。

  32.热力环流与大气环流

  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大气环流是指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主要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和季风环流组成。

  两者所参照的空间区域不同,热力环境往往指小区域内的大气运动,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

  寒潮是指在特定的环流形势下发生的一种大范围剧烈降温现象,是一种气象灾害。中国气象局规定寒潮天气标准: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C以上,且其最低气温又在5℃以下的,称之为寒潮。

  寒流一般指的是洋流中的一种类型,即由较低水温海域流较高水温海域的洋流。

  34.气旋、反气旋与低压中心、高压中心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是指气压的分布状况;而气旋与反气旋分别是低气压与高气压分布区域的气流运动状况。

  低压中心因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而形成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因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而形成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均是热带低压(气旋)强烈发展而形成的灾害性天气。因所处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高中地理复习23个简答题答题规范

  1.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⑴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

  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

  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⑵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⑷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

  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海洋资源小专题

  ⑴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

  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

  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⑵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②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③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3.盐度和洋流小专题

  ⑴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

  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⑵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⑶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⑷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4.河流及交通小专题

  ⑴中国南流出境河流境内外名称变化:

  怒江---------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⑵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航运价值大.

  ⑶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

  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

  ⑷极地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缩短航程,节时节能.

  ⑸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②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变式:三峡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②地处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⑹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经济意义:①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

  ②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政治意义: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

  ②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

  ③有利于社会稳定;

  战略意义: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⑺俄罗斯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重要意义:

  ①加强东西部经济联系,促进物资交流;

  ②加快资源开发,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5.地质地形小专题

  ⑴南极发现有丰富煤炭(北极地区埋藏丰富石油),说明:

  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

  ⑵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⑶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⑷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断块山地

  ⑹七大洲地形特色:

  亚洲:①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②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洲:①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③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欧洲:①欧洲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

  ②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北美洲:①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②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美洲:①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

  ②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①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

  ②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南极洲:①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

  ②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⑺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②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③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人为原因:④对植被的破坏

  高中地理影响降水的9大因素

  降水指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的过程,包括降雨、下雪、冰雹等形式,降水的多少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条件是三个:充足的水汽供应,气流上升达到过饱和状态,足够的凝结核。通常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考虑凝结核的问题,只是考虑有没有充足的水汽和促使气流上升的机制就可以,归纳起来,形成降水的因素有以下九大因素。

  一般来水,距海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距海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规律是沿海多,内陆少。比如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以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东部向西降水逐渐减少等都是受到距海远近的影响。

  1.山脉走向与降水。

  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如果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大陆内侧降水明显减少,如北美大陆西部,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纵列,与来自太平洋的湿润的西风气流垂直,阻挡了西风的进入,使降水集中在西部海岸,中东部地区就难以受到它的影响了;而欧洲西部地区,阿尔卑斯山脉东西走向,与西风气流来向一致,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进入,降水的分布较广泛,海洋性特征明显。我国西北地区除了深居内陆外,也因为受到山岭的层层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使其更加干旱。

  2.迎风坡、背风坡与降水。

  海洋湿润气流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山脉的阻挡,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地形雨,当该气流越过山顶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的天气,即雨影区。山地降水一般比平地多,就是因为山地有促使气流上升的条件,而平地没有,降水较少。如南美南段,西部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海洋性气候,东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独特的沙漠气候;再如我国的福建西部的武夷山降水就要比东部沿海地区多;台湾东部比西部多,海南岛东部比西部多。

  3.地形类型与降水。

  不同的地形对气流的运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平原地形有利于海洋水汽的进入,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的几率较大,如我国的东部平原地区,欧洲中部,美国中东部;在山地则迎风坡在一定的高度上降水较多,背风坡较少,河谷地带由于地势低,温度高而降水少,如横断山区;盆地由于地形封闭,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也较少,如塔里木盆地;高原因为地势高,海洋水汽也难以爬上高原面形成降水,所以高原上的降水也不多,如东非高原,青藏高原,巴西高原等降水都不多。

  全球的气压带不管是热力原因形成的还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气压带盛行的是下沉气流,在下沉过程中气温不断升高,水汽的饱和含量不断降低,空气越来越干燥,不可能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如热带沙漠地区,全年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我国的长江流域盛夏的伏旱天气的形成;南极地区成为少与带;

  而在低气压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上升冷却容易达到过饱和状态,往往会凝结降雨,形成多雨区,如赤道地区,全年处在低气压控制下,终年多雨。

  全球的风带包括极地东风带、西风带、信风带,而对降水影响较大的是西风带和信风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把海洋水汽带到大陆形成降水。

  根据风带与大陆的关系,又可以分为迎风岸和背风岸,迎风岸常常受到风带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而背风岸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空气干燥,降水很少;中纬度的大陆西岸是西风的迎风岸,降水多,如欧洲西部,南北美洲的西部海岸;低纬度的大陆东岸是信风的迎风岸,降水多,如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都与信风有关,而西部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的干季则与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有关。

  在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的性质不同,对降水的影响也不同。

  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把大量的海洋水汽带到了陆地上,就有可能形成降水天气;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性质是干燥的,一般不会形成降水,天气晴朗。如东亚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亚季风区,在西南季风影响的季节形成雨季,东北季风控制时候形成旱季。

  特殊的大气运动也是形成降水的重要因素,在气旋控制下,盛行的是旋转上升气流,往往能达到过饱和状态,形成降水,如中纬度地区就多气旋雨,台风、飓风也带来大量的降水;

  在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交汇地区,往往会形成锋面雨,在锋面附近暖空气上升也会达到过饱和状态,从而形成降水。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就是以锋面雨为主,4、5月份在南部沿海形成暖锋降水,6、7月份在长江流域形成准静止锋降水,7、8月份在华北、东北形成冷锋降水;在副极地也会因为东风和西风相汇而形成极锋,形成锋面雨。

  下垫面在局部地区也会对降水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中水汽含量来影响的。

  如果地表植被覆盖率高,或者水面宽广,就会增大蒸发量,空气中湿度增大,从而增加降水量,反之,如果地面的植被破坏,水面减少,空气就会变得干燥,导致降水减少;沿海地区如果海岸曲折有暖流经过降水也会增多。比如,沙漠地区地表干燥,增发量小,降水也很少,在排干沼泽和湖泊的地区,降水也减少,而在森林地区,湖泊和大型水库附近降水明显增多。

  洋流分为寒流和暖流,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欧洲海洋性气候的形成,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都与沿岸暖流有关,而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都与寒流关系密切,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玛沙漠成为世界上最干燥,最狭长,分布纬度最低就是秘鲁寒流的功劳。

  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垫面的状况来影响降水的。

  如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修建水库和水利工程,退田还湖,扩大水面和湿地都将会使空气的湿度增加,降水增多;反之,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破坏植被,围湖造田,开垦排干沼泽会使空气湿度减小,降水减少,气候的大陆性增强。另外,人工降雨也是在干旱季节增加局部地区降水的有效形式。

  当然,影响某个地区的降水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发生作用使当地的降水更加复杂,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要找到其主导因素,还要从综合的角度全面分析,才能搞清某个地区的降水类型和特征;比如欧洲西部的海洋性气候降水特征的形成,就是受到海陆位置、西风、北大西洋暖流、平原与山脉东西走向、地势低平、海岸曲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热学篇第二模块(高中物理) 分子热运动·能量守恒·气体第九章 气体九、分子热运动 能量守恒 内 容 要求 说 明 年份 试卷 涉及内容 08 全国理综I·19 全国理综II·14 北京理综·15 天津理综·14 四川理综·14 江苏物理·12 重庆理综·16 宁夏理综·31 上海物理·1B 上海物理·13 气体压强 气体的状态参量 阿伏加德罗常数 热学综合 热力学定律 气体、热力学定律 气体、热力学定律 单分子油膜法 气体压强 1 / 51 气体密度、冲量、内能国理、去掉说明。 综全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 16 、由原来的八、做功、气体的内能组成的、分子的热I·2 全国理综九两个板块合为一运动、布朗运动、控制变量法 14 Ⅱ·个。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做功、气体的内能 气体压强北京理综·力、分子热运动的3、“热力学第一16 气体状态变化定律”、“热力学四川理综·动能、温度是物体14 第二定律”、“永 的热运动平均动能内能、能量守恒上海物理·11 上海物理·、不动机的标志、物体分子 可能”20 气体状态方程2007 作间的相互用势20 内能、功能区别“气体分子运动的天津理综· 广东物理·9 能、物体的内能特点”、“气体压分子动理论 广东物理·10 强的微观意义”是内能、热传递 江苏物理·增加的。 1 内能 原4、“理想江苏物理·10 气热学综合 重庆理综·21 体、状态方程、三 图、气态海南理综·六化种变 象”等删掉。 Ⅰ的开、5原“能量压强的微观解释、分子做功和热传递是改18 I·全国卷为发和”改利用 力做功变物体内能的两种 “能源的开发和利气体状态变化的微观意·方式、热量、能量全国卷II21 用、能源的利用与 义守恒定律 环境保护”。 江苏物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1 热力学定律 、4热力学第一定律广东物理· 8 热力学定律2006 分子热运动及压强的微重庆理综·16 北京理综·15 观意义 内能、热力学第二定律四川理综·19 14 天津理综· 气体状态变化与内能的综国热力学第一定律、全理 21 微观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I 永动机不可能、绝热力学定律 14 北京理综·对零度不可达到 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14 天津理综·阿伏加德罗常数 Ⅰ2005 分子与分子势能 4 江苏物理· 17 江苏物理· 能西利和发、东广分子力的理解广开的源热运动、气体压强微观卷·2 用、能源的利用与 5 环境保护江苏卷·解释 全国卷热力学定律 热力学定律16 全国卷Ⅱ· Ⅰ2004 15 天津卷·分子势能的变化 全卷国微观量的计算18 III·16 全国卷I·2 / 51 气体的状态和状态温力学参量、热度、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气体压强 的微观意义 Ⅰ 2003 江苏卷 实验:用油膜法估 测分子的大小 目前未涉及 3 / 51 高考对本章的命题热点多集中在分子动理论【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分子动能和势能)】、估算分子大小和数目(分子个数、体积、质量等的计算)、单分子油膜法、内能、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温度、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等,题型多为选择题,命题特点多为本章内容的单独命题,由于去掉了理想气体的等温、等容、等压变化,气体图象问题等,少数题目可能与力学、电学等简单组合。由于受卷面长度的控制,如果要考,热学也可能只有一个题(6分)。 结合2003年考纲修改后的情况,在复习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 ① 注重从实验和模型来建立物理图景 ② 注重运用科学的估算和模型化的思维方略 ③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近年命题的热点,值得特别关注。 ④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微观的方法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⑤ 关于气体压强、体积、温度间的关系是Ⅰ级要求,有可能计算气体的压强。 4 / 51 分子动理论专题一 考点聚焦●● 内容分子间存在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吸引力 要求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F Ⅰ 分子热运动的动能,温度是物体的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 能,物体的内能 Ⅰ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