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在期待苹果AR?

苹果不管在哪里都是被瞩目的存在,而苹果从很早就开始被传的VR眼镜,更是果粉和用户对苹果的又一大期待,至于为什么我们这么期待苹果的VR眼镜,自然是有它的原因。

虽说苹果入场不算早,但毕竟财力雄厚,能够花大价钱挖人才,就像苹果汽车一样,不断到各大车企挖人。


再加上苹果雄厚的软件技术实力,或许能够在系统和功能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引领AR/VR行业的发展。

苹果等少量厂商负责研发和升级功能,立足于高端领域,其他厂商则可以学习和模仿,想办法把成本降下来,做到性价比,促进AR/VR设备普及。

至于AR和VR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元宇宙过于遥远,AR最重要的功能还是识别,包括建筑、文字、路线等。

以及人物肢体动作,能够将这些功能做成熟,AR设备就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了,我们日常出行,将不再需要总是打开手机查看路线。

VR还是要在游戏场景继续发展,让构建的虚拟世界更像真实世界。

无论是VR产品还是智能手机,只有在统一的标准下,各个品牌的产品才能够轻松地互相学习、资源共享,才能一起推动行业的发展,实现共赢。

但是现在的种种迹象表明今年的WWDC大会将不会发布VR眼镜,要等到 Mini - LED 显示屏的成本降下来,或者降低机身配置,价格控制在 1000 美元以内,才能够满足苹果用它取代 iPhone 的目标。


今年 WWDC 就算真的会发布 VR 眼镜,那么也只能会是仅限开发者登记购买的开发版本,真正用于消费级市场的 VR 眼镜仍然遥遥无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近日,苹果公司宣布将于北京时间 3 月 9 日凌晨 2 点举办春季发布会,这是苹果 2022 年的第一个活动,称为 Peek Performance。除了传闻中的 iPhone SE3、新款 iPad Air 和 M1 升级款新 Mac 等多固有系列产品之外,苹果还可能在其活动中展示首款 AR Glass。

事实上,在苹果宣布发布会时间之后,该公司的全球营销主管 Greg Joswiak 就在 Twitter 上分享了一段短视频,确认了 Peek Performance 活动的日期。尽管他没有提及任何有关 AR Glass 的内容,但该视频显示了一个 3D Apple 标志漂浮在 Apple Park 的礼堂舞台上方,Apple 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在活动期间通常会站在该处。据外媒消息称,这可能是苹果 AR Glass 的“微型迷你演示”。


半透明的 Apple 标志非常有趣,因为它似乎有自己的存在,悬停在舞台上,就像一个 AR 对象。因此,这很可能是一个教用户使用 Apple AR Glass 查看 AR 对象的简短演示。

此外,本次苹果发布会的的主题为“Peek Performance”,苹果用“peek”一词代替了此前的“peak”一词,暗示了这次是基于视觉的产品。因此,该公司可能最终让我们第一次看到 Apple AR Glass,大概是在活动结束时的“另一件事”(one more thing)。


对于那些不知道的人,有传言称 Apple AR Glass 已经开发了很长时间。据此前消息,苹果公司前设计主管 Jony Ive 以设计问题为由推迟了该产品的推出。然而,分析师认为,苹果现在已经准备好通过其即将推出的可穿戴设备涉足 AR/VR 领域。但是,预计要到 2025 年。

所以,这个预告视频可能只是苹果在 AR 模式下观看实物的复活节彩蛋,AR Glass 距离实际发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期待 3 月 9 日苹果春季发布会将带来的惊喜,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要说科技界有什么产品最吊人胃口,我一定会坚定的投AR眼镜一票。在科幻电影和小说的各种渲染下,这一产品还没问世就已经拥有了完善的原型图,甚至经常被看做会替代手机的头号选手。可惜这么多年以来,AR技术日益发展,AR眼镜却没能出现一款能够面向消费市场的产品。

要说科技界有什么产品最吊人胃口,我一定会坚定的投AR眼镜一票。在科幻电影和小说的各种渲染下,这一产品还没问世就已经拥有了完善的原型图,甚至经常被看做会替代手机的头号选手。可惜这么多年以来,AR技术日益发展,AR眼镜却没能出现一款能够面向消费市场的产品。

产品没出来,但AR眼镜的概念依然炙手可热。像是最近又传出了苹果、PayPal等等企业推出新一代AR眼镜的消息。在这里,我们粗略的把AR眼镜分成两代,从2010年左右开始的谷歌、MagicLeap等为***代,把未来可能出现的苹果、PayPal等看做第二代。看看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AR眼镜距离我们的生活究竟还有多远?

***代AR眼镜:智能硬件失败集锦

在2014、2015年左右的AR+VR热中,很多企业都顺势推出了自己的AR眼镜产品或计划。到今天看来,这些产品和计划几乎都是失败的,其间的差异也是不同的阶段/类型失败,总的来说可以集成一个科技硬件失败锦集。

这一类企业基本属于连产品原型都没有公布出来,就宣布放手不干。例如最近宣布关闭整个可穿戴部分的Intel。

Intel的AR硬件之路从2013年成立专项机构NDG就已经开始。去年年初Intel宣称进军消费级AR眼镜,开发一款名为Vaunt的产品。实际上在去年九月,Intel就已经叫停了关于AR头盔的研发。今年彻底关停相关部门,很可能是因为经过五年的探索,却连一款能够面向市场的产品都没能推出,彻底磨灭了股东和高层的耐心。

看到跳票两个字,大家的***反应一定是MagicLeap了。这家拿了谷歌阿里投资,估值一度达到几十亿美金的创业公司头顶无数光环。然而从2011年至今MagicLeap多次跳票,不光迟迟交不出产品发售时间表,还被扒出当时惊艳的鲸鱼飞跃篮球场宣传物料造假。

最近有消息称MagicLeap已经开始小规模向开发者秘密发放原型机Magic Leap One了,对于推出了无数次PPT的MagicLeap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不过不知道是否有保密协议,至今还没有任何关于这款原型机的消息露出。

还有一些产品安然的走过了以上这些过程,可是在面向市场时却失败了。例如2013年就面世的谷歌眼镜,由于功能不够清晰,在消费市场一直没有很好的表现。又比如目前效果***、形态最成熟的微软HoloLens,价格却高居不下。

严格来说这一类产品算不上“失败”,像谷歌眼镜就在工业、医疗等领域有所应用,HoloLens也在高端市场存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只是距离消费市场,还是有些过于遥远了。

寻找技术屏障,AR眼镜为什么难以进入消费市场?

上述这些***代产品,除了资本、企业政策等不可抗力造成的失败以外,产品技术本身也存有不可逾越的屏障。

最严重的是在显示视域上,很多AR眼镜并非像真的眼镜一样只是一片玻璃片,而是利用摄像头成像,再经过计算处理。

于是在成像能力和算力的限制下,大部分AR眼镜的视域都不大。就连最成功的HoloLens的视角场都只有30°,如上图所示,当使用者佩戴HoloLens时,视角只有黑框中那么大。出现了视野的限制,AR眼镜就很难像科幻电影中那样,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工具,而只能作为价格高昂、偶尔使用的玩具。

如果避开显示视域问题,则又会出现功能性问题。比如谷歌眼镜就是将技术简单化,抛开让虚拟图像和现实紧密结合的SLAM技术,仅仅把眼镜作为手机的翻版,让用户通过镜片投射的信息上网、发邮件等等,利用光学反射投影原理将文本和数据投影到用户眼球中。

这样一来虽然避免了显示视域等等问题,可眼镜本身也变成了一片枯燥无味的透明屏幕,除了解放双手之外,没能给用户带来任何不同于手机的体验。最终导致这一类AR眼镜产品的功能和手机高度重复,加上续航、发热等等缺点还不如手机的体验好。最终形成只能在B端售卖,难以被C端市场接受的现状。

AI带来技术通胀,会让AR受益吗?

但值得庆幸的是,这几年间科技未曾停止过发展,有不少技术利好于AR眼镜应用的普及。

首先是随着移动AI芯片和5G发展带来的算力爆炸。

在机器学习的大潮中,云端和终端的计算任务都出现了指数增长。随之带来的异构计算、神经网络芯片技术发展让端侧算力大大提升。现在除了应用于手机的AI芯片之外,还有应用于无人车、智能安防摄像头的移动AI芯片。

而AR眼镜同样是处理图像计算,端侧算力的提高会极大的提升图像效果和现实的结合程度,以及实时显示的真实感。比如虚拟贴图会随着人移动而产生真实的距离感变化,显示在人脸上的贴图会紧密贴合轮廓细节等等。

不光是本地计算,5G发展带来的信息高速传输也会增强云端计算的能力,从而实现类似的效果。

其次是算法技术的发展。

以前我们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AR眼镜,都是那种可以对物体进行实时分析,并且在使用者眼前显示出信息的强大装备。到了今天才发现,这不就是最常见的图像识别吗?

到今天,各种强大的识别算法已经能做到分辨人脸、狗脸、猪脸、食物、风景……科幻小说里的场景完全可以成为现实。像谷歌眼镜那样的产品,即使不提供种种高娱乐性的视觉效果,也能通过摄像头分析眼前的事物,再把信息投射给使用者。

***还有AR生态的发展。

前几年一提起AR我们只能联想到PokemonGo,可现在苹果、谷歌、阿里、腾讯甚至Snapchat这些厂商都在抓紧建立自己的AR生态,开放了AR开发平台/工具。虽然目前这些AR功能都是针对于移动端的,但也会为AR眼镜带来更多想象力和可能性。

最起码未来如果真的出现了消费级AR眼镜,不至于没有应用可用。

第二代AR眼镜,不是你想象中的AR眼镜

所以,第二代AR眼镜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综合目前技术可能性和目前厂商的动向,我们预测第二代AR眼镜会有以下两种可能。

***种是最理想的,同时也是距离我们最为遥远的“全能型”。在预设中,这类AR眼镜集全方位的娱乐、工作功能于一体,同时还有着良好的交互、续航表现。

最近苹果曝光的T288就是这样全能型的产品,单眼8K高分辨显示、利用无线技术连接至专用盒子中以承担计算需求甚至还能结合AR和VR。在1月份CES上Rokid推出的原型机Rokid Glass也是一样,集人脸识别、手势识别、语音交互、自由度跟踪等等功能于一体,甚至被人称之为“***产品形式”。

可这样的产品也是离我们最遥远的,尤其当苹果做AR眼镜已经成为“日经贴”时,媒体这样神乎其神的爆料完全不能当做苹果AR眼镜的可靠信源。而Rokid这类创业企业,在之前的智能音箱上表现平平,让人很难相信他们能够跨领域攻克掉让谷歌、英特尔折戟的AR眼镜。

距离我们的更近的,其实是专项应用型的AR眼镜。所谓专项应用和谷歌眼镜的现状类似,即使用场景覆盖面更窄,只集中于一两个功能的AR眼镜。

PayPal目前研发的眼镜就是这样,在线下购物时显示商品的价格、付款方式、退款政策等等。最近东京大学则推出了一款能显示食物卡路里、改变使用者眼中食物大小的AR眼镜。包括骑行专用AR眼镜、摩托车专用AR眼镜等等。随着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这类AR眼镜的诞生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只是这一类AR眼镜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消费者。

这么看来,即使出现第二代AR眼镜,出现能燃爆C端市场产品的几率也很低。不过即使没有适合于每一个人的AR眼镜,或许会出现“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AR眼镜”的状况。使用场景被细分,教育、安防、驾驶、工业等等领域都能依靠专用产品解放双手。会场安检依靠眼镜就能分辨每一个人的身份,教师授课时可以通过统一的设备解释透视关系……

即使AR眼镜无法像手机那样全能又有什么关系?手机自身也不是一款***的产品,配合其他产品让我们的生活体验接近***才是正经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推出ar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