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科学思维包括底线思维吗

党课讲稿:如何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做好各项安全工作”的重要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对扎实做好各项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提出明确要求,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确保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各项安全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当前,一些领域的风险点多,影响面广,且相互叠加,传导机制复杂。如果应对不当,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干扰和冲击。

  (一)安全生产工作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要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安全监管执法力度,深入排查和有效化解各类安全生产风险,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努力推动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各生产单位要强化安全生产第一意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二)食品药品安全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等重大战略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方面。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指出,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四)维护社会稳定方面。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要切实落实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解析国家安全领域各项安全工作类型

  (一)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领域中侧重民生安全的一部分

  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十分重視並善於運用科學思維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著重強調了辯証思維、戰略思維、歷史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系統思維和底線思維等。這些科學思維方式具有內在聯系,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有利於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有力思想武器。

  用辯証思維抓根本,即堅持和運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注重矛盾分析,抓住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從事物的普遍聯系和發展出發看問題,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把握本質、掌握規律。

  辯証思維是習近平同志特別強調和注重運用的科學思維方式。他指出:“要學習掌握唯物辯証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証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証思維能力。”習近平同志善於運用辯証思維謀劃工作:一是注重運用“兩點論”,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例如,在談到黨員、干部的“本領恐慌”問題時,他說:“從總體上看,與今天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要求相比,我們的本領有適應的一面,也有不適應的一面。特別是隨著形勢和任務不斷發展,我們適應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適應的一面正在上升。”二是運用重點論,找突出問題、抓關鍵問題。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重大問題、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他還指出,整體推進不是平均用力、齊頭並進,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三是從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証關系原理出發,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習近平同志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要求黨員、干部“透過現象看本質,從零亂的現象中發現事物內部存在的必然聯系,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出發,在實踐中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運用辯証思維認識問題、開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用戰略思維把全局,即從長遠看當前、從全局看局部、從整體看部分。它致力於解決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問題,努力佔據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制高點,從總體上把握事物發展趨勢和方向,進而增強戰略定力和統籌協調能力。

  戰略、方向、大勢、長遠等是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的“高頻詞”,體現了著眼全局謀劃工作、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把全局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追求的戰略思維。習近平同志指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准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習近平同志考慮問題、謀劃工作總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善於從戰略高度把握全局。他還在不同時間、多個場合講到戰略定力問題。在談到走和平發展道路時,他強調加強戰略思維,增強戰略定力,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通過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不斷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培養戰略思維、增強戰略定力,是我們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過程中需要著重把握的重要內容。

  用歷史思維觀大勢,即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把事物置於過去、現在、未來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進行思考,努力揭示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和規律性,吸取經驗教訓,以史為鑒、以史育人、以史咨政。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思維對於我們黨有效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習近平同志指出:“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他關於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分析,關於改革開放前后兩個30年關系的闡釋,關於如何評價黨的歷史和歷史人物的論述,特別是關於中國道路的歷史性審視和汲取中國歷史智慧的闡述,都體現了深邃的歷史思維,給人以深刻啟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都是基於科學把握中國的過去、現在、未來尤其是“發展起來后”的歷史任務提出來的。當代中國最大的現實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此,我們要正確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站立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礡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用歷史思維觀大勢,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加強對中國歷史、中共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世界歷史的學習,善於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認清歷史發展趨勢,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做好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

  用創新思維促發展,要求我們破除迷信、打破陳規,突破常規思維的局限,對事物做新思考、對結構做新調整、對工作做新謀劃,力求以新的理念、方法和路徑解決問題,打開新局面,開創新境界。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習近平同志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他強調,“我國經濟已由較長時期的兩位數增長進入個位數增長階段。在這個階段,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就在於創新”。他還指出,要善於用改革創新的思路和辦法破解黨的建設中的重大課題,探索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的有效途徑,不斷推進黨建領域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工作創新和方法創新。此外,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新型城鎮化、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一系列戰略舉措,無不是創新思維的產物,無不凸顯了創新對於新形勢下我國改革發展的核心驅動作用。黨員、干部學習、掌握和運用創新思維謀劃工作,就要敢於打破思維定式,與時俱進、因地制宜、求真務實,以思想認識的新突破打開實際工作的新局面。

  用法治思維求善治,即反對人治思維、特權思維,運用法律規范、法律原則、法律邏輯分析和處理我們黨治國理政中面臨的問題,積極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把對法治的尊崇、對法律的敬畏轉化成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和法律效力,每個組織和個人都要牢固樹立憲法至上、法律至上的理念,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切實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行使權力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並自覺接受人民監督。習近平同志還指出,要更加自覺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依法治理經濟,依法協調和處理各種利益問題,避免埋釘子、留尾巴。用法治思維求善治,要求黨員、干部適應全面依法治國的大勢,實現思維方式的與時俱進,以法治眼光、法治方式想問題辦事情﹔帶頭學法、知法、用法、守法,嚴格履行法定職責,在法治的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真正建立對法治的信仰和敬畏。

  用系統思維聚合力,即以系統論原理為指導,從系統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統和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把握事物、思考問題,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凝聚改革發展的強大正能量。

  運用系統思維分析問題、指導工作,是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的。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堅持統籌兼顧。習近平同志強調,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系統思維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理念,為促進人類社會共同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二是注重協同耦合。隻有系統內部各要素實現協同耦合,系統才能有效運行並實現效益最大化。習近平同志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們要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軸,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牽引和帶動其他領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協同推進、形成合力。三是堅持開放包容。開放性是系統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前提,隻有開放的系統才具有活力。習近平同志將開放發展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發展理念,積極促進中國與世界融合發展。他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上提出:“應該建立合作而非對立的關系,倡導開放而非封閉的理念,尋求共贏而非零和的結果,實現一體化而非碎片化的目標。要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形成彼此融合、互為補充的局面。”這為我們促進互聯互通、推動開放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南。

  用底線思維謀主動,就是對事物發展的諸多可能性進行預判,明確可以把控的空間或可能出現的最壞結果,科學設定最低目標,掌握發展的主動權,爭取最好結果。

  底線思維是富有前瞻性和憂患意識的思維方式。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方法,凡事從壞處准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從壞處准備是用底線思維謀主動的前提。隻有對事物發展的最壞結果進行預判,才能守住底線﹔底線失守,往往意味著滿盤皆輸。但守住底線不是目的,在此基礎上還應積極努力,推動事物內部矛盾向好的方向轉化,爭取最好的結果。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彰顯了對底線思維的科學運用。例如,針對治國理政的底線,他強調,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針對對外交往的底線,他指出,我們愛好和平,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正當權益,更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針對耕地保護的底線,他指出,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大家立了軍令狀,必須做到,沒有一點點討價還價的余地﹔等等。在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的新形勢下,科學運用底線思維,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責編:馮粒、黃策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思维包括哪些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