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虚无主义可笑

网络批评中的虚无主义的基本招数,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大历史视角抹黑中华文化传统;二是歪曲近代历史,否定近代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三是过分夸大暴力革命的破坏性并无限放大执政党某些失误的后果。当然,抹黑古代传统和曲解近代历史的基本用意仍在于丑化中国革命,质疑执政党的合法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对当代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几点希望,其中第一条是“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他把“坚定文化自信”上升到“振奋民族精神”的高度,并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他强调说:“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习总书记的这些话,可谓语重心长,意义深远,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尤其对网络文学批评来说,坚定文化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可谓是自媒体时代文学批评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关于网络批评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笔者曾在“红旗文稿”发表文章对其文化表征与精神本质进行过反思与清算。进入21世纪,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虚拟空间大行其道,其危害的深度与广度,不亚于历史上任何时候。在网络虚拟空间的某些领域,虚无主义在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等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端虚构和任意架空历史的所谓“创新手法”,成了部分写手拥趸粉丝的秘密武器;在某些网站,否定中华文明、歪曲民族历史的现象被堂而皇之地贴上了“还原历史真相”的标签;在微博微信圈内,诋毁民族英雄形象、丑化人民群众的言行更是屡见不鲜;网络自媒体上甚至出现了一股“逢华必哗,遇美即美”的“爱/美国主义”逆流,尤其是在某些微信朋友圈内,离经叛道就是思想“创新”,数典忘祖成为一种时尚,就连“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似乎也是不言自明的“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虚拟空间的历史虚无主义者,虽未摘下“价值中立”“还原事实”的旧面具,但其歪曲历史、抹黑英雄的新招数却变得更加犀利凶狠,更加变化莫测。例如,某些人利用大数据技术搜集片面夸大“暴力革命之破坏性”的资料,用以证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误入歧路,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悲剧;又如,某些呼风唤雨的“公知大V”“意见领袖”,以学术无禁区为由,打着学术思想讨论的幌子,把新中国历史描述成“一系列悲剧、闹剧的交替延续”……总之,在网络虚拟空间,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所不为。但细察觉其文化虚无表征和历史解构策略,网络批评中的虚无主义的基本招数,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大历史视角抹黑中华文化传统;二是歪曲近代历史,否定近代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三是过分夸大暴力革命的破坏性并无限放大执政党某些失误的后果。当然,抹黑古代传统和曲解近代历史的基本用意仍在于丑化中国革命,质疑执政党的合法性。

网文评论中,历史虚无主义最突出的表现是,刻意抹煞中华历史文化,解构华夏辉煌文明,诋毁中国道德传统。龚自珍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民族虚无主义对自己的历史、民族的文化乃至于自己的民族,采取轻蔑的、否定的态度,把伟大的中华历史说得一无是处。在某些大V笔下,“丑陋的中国人”既愚昧迷信,又狡黠自私;既无法无天,又奴性十足;既毫无诚信,又死守教条……总之,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蒙昧没落的民族,在某些“呲中哈美”的“网络公知”眼里,这个以黄河黄土为标示的“黄色文明”,只有乞灵于西方的“蓝色文明”,才是走向民主与自由的惟一出路。这类荒唐可笑的观点,早在20多年前就遭到有识之士的严肃批评,例如李政道在《读〈河殇〉有感》中指出:“黄河的黄水流入了大海,使海外的华人也永远连接了这伟大的河流……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发展的,但是,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是不会有前途的。5000年的黄土文化值得我们骄傲,希望我们今后的创业,也能得到未来子孙们的尊敬。黄帝的儿女们,我们只要有志气,不必害怕目前的贫穷。盼能启新自兴,望弗河殇自丧。”(载《光明日报》,1988年11月4日。)

30年后的今天回过头来看看,如果当年听任“文化软骨病”的流行,一切唯西方马首是瞻,那么今天的经济崛起、文化复兴局面就很可能只是一场梦幻泡影式的空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坚定文化自信”确如总书记所言,是事关“国运兴衰”的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作协九代会”的讲话中,总书记不只是从“国运兴衰”的宏大视角谈论文化自信问题,他还将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信”直接与其创作成败联系了起来,他说:“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我们注意到,在网络虚拟空间,“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甚至刻意虚无历史,根本无视逻辑,毫无底线可言;某些所谓颠覆传统道德的“洞见”,恶搞英雄人物的“揭秘”, 编造材料,罔顾事实,在调侃崇高和颠覆传统方面,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某些恶搞历史的作品,对民族传统中的理想、信念、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极尽揶揄挖苦之能事,肆意扭曲历史人物形象,挑战三观,影响恶劣。譬如说,孔融让梨,这本是一个宣扬谦让美德的故事,恶搞者偏要曲解为孔融“惧打让梨”;又如,“胡倒戈”的《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将小英雄潘冬子描述成了一个整日做明星梦的富家子弟,胡汉三反倒成了裁判冬子比赛成败的大评委……这类调侃经典、戏说历史的言论,在网络上可谓甚嚣尘上,这无疑会对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带来极大危害。

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但历史虚无主义者则相反,它们不仅否定传统文化,而且还要扭曲中国近现代史的革命主线,将革命与现代化完全对立起来,论及近百年的中国巨变,片面孤立地就事论事,不切实际地夸大革命的破坏作用,无视革命发生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不惜“颠倒历史真相”,对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大作翻案文章。一时间众多奇谈怪论纷纷出笼,什么“抗战救国即祸国论”、“抗美援朝有害论”,可谓匪夷所思;在某些写手的网页里,开历史倒车的李鸿章、袁世凯竟然是走向共和的最大功臣;卖国贼汪精卫、刽子手山本五十六竟成了美女心目中智勇双全的最佳男神;而岳飞、林则徐、邓世昌、戴安澜、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不是獐头鼠目之历史小丑,就是心胸狭窄的无耻小人。 更为奇葩的是甚嚣尘上的“历史退步论”——清政府比民国好,北洋比国民党好,民国比当今好,若日本统一了中国就最好!如此无耻谰言,居然能说得理直气壮,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非理性色彩,由此可见一斑。

网络批评中历史虚无主义最流行的手法是质疑和抹黑英雄人物,以各种歪理邪说恶搞和丑化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时代精神代言人。例如,揭秘岳飞“大地主”的面目、孙中山“包二奶”的真相、黄继光堵枪眼不合常理、刘胡兰原来是被乡亲所杀、雷锋日记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壮士其实是土匪、赖宁是“官二代”、雷锋玩“姐弟恋”……这类信口雌黄的“历史揭秘”,真是令人瞠目结舌。一篇名为《林则徐飞起一脚,把中国踹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文章说:“在中国历史上,论起祸国殃民,林则徐绝对位列三甲,甚至很可能夺得状元的桂冠。”这类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惊人之论,在网络虚拟空间可谓触目皆是,以致《人民日报》署名文章惊呼:“抹黑英雄恶搞历史”已成“网络公害”。

众所周知,英雄人物形象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的英雄具备坚贞不屈的忠诚品格、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不惧艰险的顽强意志、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英雄人物始终是标注历史的精神坐标,英雄主义精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它构成了一个民族向慕正义、追求崇高的价值底座,构建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正义、力量和无畏的勇气。郁达夫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道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为此,我们有责任守护民族英雄形象,必须对历史虚无主义勇敢亮剑!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微博微信中歪曲历史事实、否定历史规律的现象大行其道。其中抹黑和丑化毛泽东形象、否定毛泽东历史功绩的言论,几乎形成了一股“非毛”潮流。例如,有人有意把毛泽东在探索过程中犯的错误说成是“罪恶”;用西方的“权力斗争”说来歪曲和图解党的历史,把延安整风、高饶事件乃至庐山会议错批彭德怀、文化大革命造成刘少奇冤案等,统统说成是毛泽东为了“个人权力”而搞的党内斗争;有意抹杀毛泽东领导下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把毛泽东领导下的新中国说得一团漆黑、一无是处。如此深入“生活细节”,还原“历史真实”,只及一点,不及其余,根本无视历史的主流和本质,这类言论,在网络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对此,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无所作为。习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历史的规律一向不以少数别有用心者的意志为转移,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并不能真正割断现实与历史的联系,而人民群众反倒因识破虚无主义的本质而更加敬重历史,更加尊重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并能更深刻地理解人民、政党和领袖的关系,客观评价他们的历史作用。

在这个数字化生存的网络时代,学习历史,借鉴历史,从历史中获得智慧与启示,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尤为重要。习总书记说:“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总书记的这番话,值得我们深长思之、勉力行之。

  一个时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大行其道,恣意妄为。在某些网文中,充斥着刻意否定中华文明、歪曲党史国史的现象;在一些微博微信圈内,质疑党的领导、诋毁国家形象、丑化革命英雄的言论更是屡见不鲜。对此,我们务必保持高度关注和警惕。

  网络空间的历史虚无主义者,虽未摘下“价值中立”“还原事实”的旧面具,但其歪曲历史、抹黑英雄的新招数却变得更加犀利凶狠,更加变化莫测。例如,某些人利用大数据技术搜集片面夸大“暴力革命之破坏性”的资料,用以证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误入歧路,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悲剧;又如,某些活跃于互联网的“公知大V”“意见领袖”,以学术无禁区为由,打着学术思想讨论的幌子,把新中国历史描述成“一系列悲剧、闹剧的交替延续”……在网络空间,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所不为。细察其虚无特征和解构策略,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招数和症候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刻意抹煞中华历史文化,解构华夏辉煌文明,诋毁中国道德传统。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者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乃至于民族本身,都采取轻蔑的、否定的态度,把伟大的中华历史说得一无是处。在某些“大V”笔下,“丑陋的中国人”既愚昧迷信,又狡黠自私;既无法无天,又奴性十足;既毫无诚信,又死守教条……总之,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蒙昧没落民族。在某些“呲中哈美”的“网络公知”眼里,这个以黄河黄土为标识的“黄色文明”,只有乞灵于西方的“蓝色文明”,才是走向民主与自由的唯一出路。这类荒唐可笑的观点,早在20多年前就遭到有识之士的严肃批评,李政道在1988年就曾指出:“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发展的,但是,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是不会有前途的。5000年的黄土文化值得我们骄傲,希望我们今后的创业,也能得到未来子孙们的尊敬。黄帝的儿女们,我们只要有志气,不必害怕目前的贫穷。盼能启新自兴,望弗河殇自丧。”

  诋毁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颠覆传统道德,恶搞历史人物。一些恶搞作品,对英雄人物的理想、信念、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极尽揶揄挖苦之能事,肆意扭曲历史人物形象。譬如,孔融让梨本是一个宣扬谦让美德的故事,恶搞者偏要曲解为孔融“惧打让梨”;又如,“胡倒戈”的《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将小英雄潘冬子描述成了一个整日做明星梦的富家子弟,胡汉三反倒成了裁判小冬子比赛成败的大评委……这类调侃、戏说历史的言论,在网络空间可谓甚嚣尘上,无疑会给青少年群体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带来极大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者在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等方面都有着极为恶俗的表现。他们与文化市场中的名利客本质的不同在于,历史虚无主义者大都是具有政治诉求的名利客。他们刻意抹煞中华历史文化,解构华夏辉煌文明,诋毁中国道德传统,主要目的是否定主流意识形态,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2.否定中国近现代史的革命主线,将革命与现代化完全对立起来。

  这些观点片面而荒谬,极力编造并极端夸大革命的破坏作用,无视革命发生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不惜“颠倒历史真相”,对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大作翻案文章。一时间众多奇谈怪论纷纷出笼,什么“抗战救国即祸国论”“抗美援朝有害论”,可谓匪夷所思;在某些写手的网页里,开历史倒车的李鸿章、袁世凯,竟然是走向共和的最大功臣;卖国贼汪精卫,刽子手山本五十六竟成了美女心目中智勇双全的最佳“男神”;而岳飞、林则徐、邓世昌、戴安澜、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不是獐头鼠目之历史小丑,就是心胸狭窄的无耻小人。更为“奇葩”的是甚嚣尘上的所谓“历史退步论”——大清比北洋好,北洋比民国好,民国比当今好,若日本统一了中国就最好!如此无耻谰言,居然能说得理直气壮,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非理性色彩,由是可见一斑。

  质疑和抹黑英雄人物,是网络空间虚无历史的最流行方式。例如,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刘胡兰原来是被乡亲所杀,雷锋日记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壮士其实是土匪,赖宁是“官二代”,雷锋玩“姐弟恋”,孙中山“包二奶”,岳飞是“大地主”……这类信口雌黄的“历史揭秘”,令人瞠目结舌。一篇名为《林则徐飞起一脚,把中国踹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网文说:“在中国历史上,论起祸国殃民,林则徐绝对位列三甲,甚至很可能夺得状元的桂冠。”这类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荒诞论调,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触目惊心。抹黑英雄、恶搞历史已成“网络公害”。

  众所周知,英雄人物形象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的英雄,具备坚贞不屈的忠诚品格、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不惧艰险的顽强意志、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英雄人物始终是民族历史的精神坐标,英雄精神都是一种高尚价值观的传承。它构成了一个民族向慕正义、追求崇高的价值底座,构建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着正义、力量和无畏的勇气。郁达夫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们有责任守护民族英雄形象,对历史虚无主义勇敢亮剑!

  3.歪曲中国革命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虚无主义最突出的文化表征就是歪曲中国革命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历史发展的规律。有人提出“告别革命论”,认为革命使人发狂,是人性恶的非理性爆发,革命只给中国带来了百年疯狂和叹息,如果以改良主义代替暴力革命,中国的历史和命运就都会大为不同。还有人刻意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写”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在帝国主义全球扩张背景下,中国资本主义的确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根本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这种“半资本主义说”的实质在于,用不断发展的半资本主义去改良日薄西山的半封建主义,于是,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革命,都成了破坏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负面力量,革命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依据在“告别”和“改写”过程中被消解一空。这些以“揭秘真相”“还原历史”之名歪曲革命史的言论,在颠覆历史、搞乱思想等方面,具有极大欺骗性和迷惑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微博、微信和形形色色的网络论坛上,上述非议中国革命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言论一度甚嚣尘上,某些以攻击、污蔑、抹黑和丑化革命领袖为能事的微信群和论坛也曾名噪一时。其中否定毛泽东历史功绩的“非毛化”鼓噪,几乎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例如,有人有意把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说成“罪恶”;用西方的“权力斗争”说来歪曲党的历史,把“延安整风”“高饶事件”“庐山会议”“文化大革命”等,统统说成毛泽东为了“个人权力”而搞的党内斗争;刻意抹杀毛泽东领导下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把毛泽东时期的新中国说得一团漆黑、一无是处。就连《毛泽东选集》的著作权也受到了质疑,有人甚至说毛泽东的著作只有12篇出自本人手笔,其他都由他人代写。这完全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想。如此深入“生活细节”,还原“历史真实”,凭空伪造,大胆虚构,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根本无视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得出“言之凿凿”的错误结论,在网络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网络空间的历史虚无主义症候,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加以反对,全面加强管网治网能力建设,加强唯物史观的传播和教育,充分而有效地发挥正确历史观、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以更坚决的态度和更有力的措施,把历史虚无主义清扫出网络空间,把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人生如若初见》撤档虽然挺震惊但并不意外,毕竟过去同类例子不少,但更让我难受的是中国文化产业这种环境之下,一部影视剧的突然下架不但没有思考,相反一片叫好,还找曾经所谓例子为自己背书。


接下来我会用循序渐进的模式,尽量说说这件事和你们的这种观点是如何的离谱。

1、文化环境:《人生若如初见》是历史虚无主义罪不可赦?你们知道现在历史题材审核有多高压,这种限制到底有多严重吗?戴着镣铐跳舞有多严重吗?

延伸1:有些人说这部剧的主角原型是满清末年的保皇党,变成进步派是历史虚无主义之类的。言下之意,假设同样还是这个历史背景和人物,我们遵循正确的历史记载,还原历史人物,就这样准确的拍摄下去。


官方文件其中有一段当中明确写了,这个时候问题来了,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历史就是中原王朝和周边游牧民族历史复杂,尤其清朝末年某族很多操作不用多讲,假设我们按照真实历史去拍保皇党,那么会不会涉及影响民族团结?都影响民族团队能不能过审呢?


注:这个新规里除了清朝时期,也包括明朝,宋朝,唐朝和宋朝等等,内容在历史类第5条,所以你们知道为啥现在明朝《山河月明》涉及蒙古戏乱编,唐朝《长安十二时辰》涉及突厥戏,再到几部宋朝戏改得面目全非了吧。

延伸2:那我们在不影响民族团队,同时又艺术化一点,但表达出主角保皇党的腐朽落后,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愚昧表现,这种主角很明显就是思想落后,内容表达是不正正能量的对吧。


文件第五条当中明显要提倡正能量,当然我们说历史人物负能量能否拍出来不确定,问题也来了,这些年来,你们有看过国产影视剧满满负能量的主角团吗?有不讲拼搏、奉献、努力的主角吗?这种负能量的主角有吗?

就是像外国剧那种躺平摆烂,特别是日剧各种丧的主角有吗?台剧都有些内地剧有吗?

延伸3:那我们把剧情架空总可以了吧,同样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架空历史,或者穿越什么的。先不讲穿越已经被不行了。



这个根据明确的历史阶段和人物去架空整个背景难度有多大我们都不讲,哪怕你能够做到吧。你转念一想这事会非常恐怖,一段明确的历史想要表现,结果层层加码不算,你搞架空虚构要彻底,还要不能渲染腐朽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还要非得具有普世和正面性……

来来来来,你们来给我写个符合这些条条框框的故事给我看看?这还只是关于现在文化产品环境的问题,我们再看下面的东西。

2、文化表达问题:《人生若如初见》借流量明星影响会教坏年轻人价值观,影响不好?你们知道现在这种打着所谓“三观”“道德”“为了孩子”对于作品的影响有多荒唐吗?


这个问题下面我认为又有两个观点的延伸,实在荒唐又可笑。

延伸1:《人生若如初见》确实是国产剧顶级团队,导演和制作团队为《白夜追凶》的五元文化,编剧是《亮剑》《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江奇涛,宣传还是他9年封笔之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江奇涛的名作《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民国戏,这部《人生若如初见》差不多是前传。那么《人间正道是沧桑》有没有艺术化历史和历史人物,这部豆瓣9.2分的电视剧看过的观众出来说下,有没有虚构历史?虚构历史有没有影响你们的历史观,民族观,价值观。

《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艺术化历史争议不大,至少远没有《走向共和》的艺术化历史争议大吧,《走向共和》里面还全是近代中国鼎鼎大名的人物,哪怕不关心历史,甚至没读过书的说起慈禧、李鸿章、袁世凯谁不知道?

延伸2:以真实历史为基础的流行文化作品,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艺术化的表达,是否要承载对于人民观众包括史观,民族观,甚至三观等等文化知识教育的目的。


要知道,在2022年的文化信息传播越来越方便,文化内容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以前“火遍大江南北”级别的文化巨星越来越少,万人空巷的电视剧和电影同样越来越少。哪怕以前万人空巷的8090年代,甚至00年代。电视剧《三大王朝》动摇多少中国人的史观?《走向共和》又对中国人的史观,历史认知有多少革命性,文化性,甚至是思想性的改变。


这里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有多少观众现在还具体记得《三大王朝》《走向共和》的剧情?

而且,《人生若如初见》那段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严格说来和《走向共和》等历史人物相比不是一个档次。我相信绝大多数观众和我一样,这部剧所谓的原型除了秋瑾,什么清末保皇党良弼,朱亚文的角色,魏大勋的角色只怕都是第一次听说。


连《走向共和》这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都很难说改变人们的史观?更别提这种历史人物。

去年的《觉醒年代》陈延年就属于新生代演员,历史人物,以及优秀文艺作品三位一体的相似例子。但大家想想他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再结合流行文化的属性。别看这两年挺火的,5年后?10年后?20年后的影响呢?


延伸3:因为根据我的知识和这些年的经验,一切历史都是近代史,历史的记载总体不变,它只会随着当时环境导致人们的精神心态投射到历史里去做不同解读,这种解读是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


案例一:秦始皇这种中华五千年以来一直争议巨大的皇帝和历史,古代不讲,新中国前期也不讲,2000年代中国环境原因的人们认知不同,当时解读这段历史也就不同,导致张艺谋的《英雄》上映时国内舆论铺天盖地的骂声一片,说是给某某唱赞歌。


随着时间的迁移,尤其2010年后中国国力崛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崛起,不但张艺谋的《英雄》逐渐翻案,那段时间正好拍出来的《大秦帝国》系列,由于前几部奋六世之余烈的艰苦奋斗符合新中国崛起的精神直接封神了。

案例二:2021年的《觉醒年代》,因为2020年“疫情”控制住了,国外乱象的衬托,人民主旋律精神空前的暴涨,加上电视剧拍得好电视剧同样封神,口碑爆棚,结果2022年现实环境导致一些社会乱象……


今年网上再谈到主旋律和这类作品的精神,你们怎么就不吹了?怎么就是阴阳怪气了?

所以,流行文化作品可以去承载历史,民族,文化,思想甚至是价值观,但过于承载和形成条条框框真的太荒唐了。不同的表达是否涉及到历史,文化,民族和道德的争端就完全不能用,再设置各种条条框框去限制它,导致文艺作品根本不能出来。而且,这部剧这个争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点。

2、这是莫须有:假设《人生若如初见》洗白保皇党,传递错误价值观,让良弼和秋瑾谈恋爱是历史虚无主义。好好好这些都没有问题,但琢磨下你们发现有没有不对,全是假设、据传、可能、也许……一部没有上映的作品因为莫须的理由消失了。


我们先不讲这部剧怎么看史观影响不会比《走向共和》大,这两年最严重的文化事件不就是《雄狮少年》的眼睛,再到教材,问题是这些是既定事实,《人生若如初见》都没有上线啊,看过的人只有内部审核和相关方极少数人。

现在一群人据传、可能、也许的问题就让一部作品消失了,还一片叫好之声,再寻找之前的例子为自己观点背书。这是否浪费《白夜追凶》团队,编剧江奇涛9年的心血(你们要是这个行业内的创作者,你们什么心情,你们还写不写这种作品)。


这种用莫须有的猜测就让作品消失,你们真的不觉得恐怖吗?

4、《人生若如初见》不管什么问题,都不能因为这种所谓据传的原因消失了,特别是背后的审核原因,宁愿它是平台纷争都不要再层层加码了,一堆人为此欢欢呼这真的不好。


现在中国文艺作品环境有多高压,你们吐槽不是一天两天了吧。游戏版号多久不发,动画时不时被举报下架,血都是绿色的各种不能做;隔壁警匪剧《庭外》,剧本还行,结果又再出现大量删减,台词对不上口型,明显人工修改的痕迹。


前段时间郑智化歌曲被改歌词的事,纵然是平台的问题,但如果不是这种条条高压让平台自审自查自我阉割,结果会这样?改歌词,现在短视频里连死字都不能出现要打成“s”你们看不见?这种例子还有多举吗?

如果从全世界各个发达国家发展来讲,在经济高速发展进入发达国家之前,一个国家的文艺作品都会处在解放思想之下,新与旧,农村乡土情怀和城市化的迷茫,内心和外在物质强烈的冲突中,经济支撑下的精神表达让文化处在爆发的奠基阶段。


美国娱乐圈二战后的黄金时代,日本进入70年代之前的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大师时代,香港电影的胡金铨,李小龙等大师时代;2000年后韩国的朴赞郁,奉俊昊的艺术片时代。这一波打好基础后面经济到巅峰,艺术才会达到巅峰。

内地恰恰只有最危险的开放的8090年代,00年代算是延伸。文学、电影、电视剧、摇滚等全是如此,当初那闹得可比现在危险多了结果艺术的深度带来多大影响吗?还别说这些年国力增长下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可是在崛起啊。


当然从制度上来讲不同,后来市场经济不符合计划经济的艺术追求。

2000年后中国才进入经济高速增长,2010年后才进入消费主义爆发的阶段。

这个阶段内地文化产业只有网络小说发展到巅峰,原因也是铁拳不锤(早期监管少),资本平台良性能赚到钱,作者作品好也能赚到钱(还没有垄断)。由于创作门槛低充分释放了人口规模的创意和生产力,所以网络小说成为内地商业化以来发展得最为成熟,甚至开始对外文化输出的文化产业。


结果后来铁拳下来,大资本搞垄断,作者开始摆烂,网络小说已经半死不死。

这四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逐渐富裕起来人们的消费,无论哪个文化产业市场都是暴涨,年轻从业者也越来越多,同时也推动了工业化的进步,其它文化产业都有过网络小说早期野蛮生长的阶段,网剧可还记得有鬼的《灵魂摆渡》,有真骗子的《毛骗》,黄暴污动画、独立音乐、这几年的独立游戏都一样。


结果现在的社会思潮带来的道德,法律,各种文化表达非但没有开放,反而在各种要求下层层加码,一群人反而为了自己的喜好去行驶着这种加码的权力,一部没上线的作品平白无故下架首先立刻自审自审自我阉割,然后寻找已有的例子背书。

国内这种群体意识真的太可怕了,至少别说什么流行文化输出,玩不了!


ps:那份文件是2018年出来的,而且还涉及到主旋律, 我相信很多人一直好奇吴京的《战狼3》为什么一直不拍,原因就是当时认为不好把给卡死你了,现在林超贤的《红海行动2》立项了,大概是《战狼2》《红海行动》拍在中美关系变化之前,票房爆了觉得不行就卡你,后来中美关系变化一去不复返又放开了。

ps:我猜测一定会有人说我是某明星粉丝,给这部电视剧洗白,对对对,什么都是洗白,什么都是粉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中虚无主义的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