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边确实没有,但是大路口有”请判断这昰什么逻辑错误?

关于伟星新材的一些思考

伟星新材出防水材料了。正好我有一些仓位的东方雨虹,所以,顺理成章的开始研究,研究过后,觉得,伟星新材也是相当好的公司。而且,我自己的仓位也已经加仓到20%左右了。在此,和各位分享一下我的浅见。

拙文《关于东方雨虹的一些思考》,地址:

是这样的,我个人对这种利基市场(佛龛市场)是有偏好的,这种生意,是很容易做出隐形冠军的,不声不响,但是,护城河宽阔且深邃,而且,不容易被竞争对手觊觎,或者说,竞争对手觉得,花大力气竞争这样一个小市场,干赢了也利润不大。

其实,基本上,生意草草的分成两大类,一类是to c,一类是to b,比如说快消品,衣帽等,消费者直接购买的,这类型,就是面对消费者的(to c),而如果供货给商家,并不和消费者直接发生关系,这类型的,就是面对商家的(to b)。就是我们俗称的,供应给用户,供应给客户。

我在长期的实业操作过程中,发现,这二者,是有较大的性质上的不同。

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呈现出容易做起来,也容易跌下去的状态。啥意思呢?你想想看,比如超市里面大家看得到的吃喝用度等产品,是不是新品新配方新东西更加受欢迎呢?比如,街上的餐厅,是不是越新的餐厅和菜品更受欢迎呢?(大多数情况下啊,米其林类的就别来凑热闹了~)这种生意往往起来得快,路子对了,策划顺了,资源到了,集中精力下去,短时间就能冲起来,但是,最麻烦的就是,跌下去也快,因为,竞争者也容易这样做。这种生意模式,是倾向于新加入者的,新来的永远会比较占优势一点。我个人认为,创业选择这样的行业,会比较快一点。但是,投资未必是好选择。

而直接面对商家的,呈现出不太容易做起来,但是,一旦稳定下来,也不太容易跌下去的状态。比如汽车行业的供应商,空调行业的供应商,房地产行业的供应商,手机行业的供应商。因为,这种生意模式,不太讲究务虚的东西,比如情怀啊,促销啊,广告啊,等等。这种生意模式,是较为讲究务实的模式,必须得一步一步建立信任,一步一步用实际效果,一步一步用服务来夯实基础,然后,陆陆续续扩张,再夯实,再扩张。这样的生意模式,是倾向于以前加入者的,你新来的,大家都不敢大力和你合作,最多试试看,要重走一整个信任流程,而在此之前,老供应商有很多机会把你挤出去。

这两种生意模式,无所谓好坏,尤其配合不同的价格,很难说哪个更加值得投资。

但是,我个人很喜欢后者,也就是直接面对商家的,而不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原因是——比较好预测,确定性比较大。

之前我十分十分想买一家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做服装的,号称一年逛两次,我去看了门店,生意也时好时坏的。他们老总很有趣,竟然有一家全世界最大的马场,当时我一朋友给我看了他参加招待的视频,那家伙,几百匹雄姿勃勃的高头大马迈着一致的步伐走入那个全世界最大的马术大厅,还是非常有视觉震撼效果的。而且,公司价格也不贵。但是,最后我还是在定性这一关否掉了。因为我知道,现在买入,在未来三五年,以较低的价格,还是大概率会赚的,但是,再长一点时间,就很不好说了。消费者的口味,促销,情怀等等,这都是非常非常务虚的层面,也就是说完全把握不好的层面。举例吧,很多年前,运动服饰NIKE是绝对的王者,adidas和他不相上下,这两年,来了一个安德玛,谁知道这是啥牌子啊,但是,就是高度符合消费者口味,一骑绝尘,再回忆一下李宁,恍然如梦。其实,在李宁他老人家复出的时候,我很想买,我认为,大概率三至五年,还是可以有不错的收益,事实上,创始人回归,的确又和以往不同了。可是,以后呢?……

所以,我个人面对直接跟消费者做生意的品牌,是比较小心的,除非有几个硬性的指标。第一,当然是便宜咯。第二,我认为,产品不能有太多务虚层面的东西,什么情怀,口味等等,因为,这种务虚的好难把握。比如,预测未来大家是不是喜欢预调口味鸡尾酒饮料,运动饮料,这个就比较难,但是,空调,冰箱,个人类保险,银行服务啥的,就比较容易预测一些。(当然,还是有茅台这样的顶级公司啊,我指的是概率。)

结合这些,我会觉得,既然这样,我的首选,当然还是偏to b咯。就是那些跟商家打交道的公司,最合我意了。

东方雨虹,伟星新材,就是这样的公司。

伟星新材就是做管道。巨大的,巨小的,巨长的管道,我现在还是弄不清楚这玩意儿的具体施工工艺,技术壁垒啥的,未来也不准备过于深究。我大致分享一下我对这门生意的看法。

这就是典型的面对商家的生意模式。没有什么务虚层面的东西,不会要求管道要什么颜色的吧?不会要求刻上什么花纹吧?不会要求产地在哪里吧?都不会!要求的都是硬性指标,长度,厚度,弯曲性能,等等。总之,就一个思路,要硬打硬的产品,实打实的服务(售前售后)。

这管道和防水材料性质非常像——隐蔽工程,更换拆装非常非常麻烦,但是,占总成本却又非常非常低。

我觉个例子,装修过的朋友一定有经验,电线,管线,地暖管,这种隐蔽工程的材料,无论你装修预算多低,我想,你都不会省这个,对吗?开发商造房子,市政工程,是一模一样的。

好了,我们延伸一下,把这种商业模式看成卖货+服务的商业模式。也就是说,不是生产出成品之后,就没事了,而是,必须安装(运输)到位才行。

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

会出现——先发者的优势巨大!

假设我和开发商,市政建立了合作,且全力把服务与信任基础做足了。那么,这些开发商与市政工程未来更换供应商的概率非常非常小,且更换成本非常非常高,可以说得不偿失。因为,更换也不见得在成本端省下多少。你想想吧,你家现在装修,假设总装修预算100万,全屋用伟星新材的管道,东方雨虹的防水, 这二者要花10万块(10%占比都算高了。)你想想,你会去省这个么?省一半就到了头了,那么,总预算不过省了5%,占比太低,九牛一毛,其他地方随便弄弄就出来了。

所以,这种生意模式,罩门不是新来者,罩门应该是企业本身发生巨大失误。也就是——玩砸了……导致甲方咬牙切齿,下定决定要换供应商。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倒有可能后来者后发制人。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大么?

也就是说,这样的生意模式,不上市,用合适的价格,我拿五到十年,心里不会慌。我知道现在达成合作的商家,要重新更换,是很麻烦且有难度且换了也没啥大好处的。

那么,产品会不会有迭代而整体汰换的风险呢?这是一个好问题。

话说一个段子。有位仁兄,在多年前,走投无路的时候,麻着胆子偷了一笔巨大的物资,找个深山埋了起来,准备等风头过了,再卖掉赚钱。不曾想,被抓了,但是,他死活不认账,想着,NND,坐牢就坐牢,出来我就发达了。结果判了7年。出来之后,又等了几年,风头过了,把埋藏的赃物挖出来,准备卖了换钱。我去,他偷了1000台摩托罗拉BB机,当年价值200万以上……你可长点心吧!

这种迭代的产品更换,最是恐怖。谁知道短信的送葬者竟然会是腾讯公司呢?那好,伟星新材的管道会不会有这种风险?

我个人认为,这种风险极其小。

因为,这种基础型的设施,迭代改进是比较慢的,因为,每一次迭代的改进,都需要花费巨大,耗时巨大,你想想欧洲,美国,是不是地下管网系统N多年不变呢?因为,改变的成本太大,获得的收益,尤其是短期的收益,太小了。改变这些基础设施,可不是APP升级一下就可以了,是要封路,围挡,挖掘机,水泥,沙尘,等等等等。搞得鸡飞狗跳,怨声载道,几年过去,焕然一新,政绩留给了下一任……

所以,在行业的本质来看,被新技术新材料整体颠覆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也就是,未来会做得比较安稳。

朋友们,未来5-10年,不发生大的变革,动荡的前提下,中国会有哪几件事情将大概率发生。我认为,城市化进程,是其中非常确定的一个环节。

请注意,2016年底,城市化率大概是57%左右。预计2020年,达到60%左右。且,按照国际经验,城市化水平达到70%之前,都是快速增长,

其实,也就是说,未来5-10年,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比较大概率会持续高速的增长。

这个判断,我自己是比较认同的。一来当然是国际经验,二来是我自己的实地考察。

2017年7月底,到12月,我在江浙沪呆了4个来月。我发现,的确如此。

我大概跑了十几个城市,我发现,几乎每个城市,不管多么小的城市,我都可以看到多多少少的在建工程,修路,建楼房,搞园林,这都是非常非常常见的事情。

反过来,我在差不多十年前,去香港呆了一阵子,我几乎在香港就没有看到什么在建工程,倒也是安安静静,干干净净。

更不要说北京雄安这种环北京的圈了,可以想象得到的~

注意,再次提醒我自己,未来5-10年,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是大概率事件。

那么,这个进程中,东方雨虹,伟星新材这样的公司,是不是在行业上就拥有了足够发展的蛋糕了呢?我个人认为是有的。

可是,有人问了,这个行业难道没有天花板么?你看,伟星新材增长似乎就……

好,后面再慢慢解读数据,我先说说行业天花板这件事。

我在投资与做实业过程中,特别研究过行业天花板这件事。我发现,但凡说行业天花板的时候,多数是伪命题。要小心。

我们做实业的过程中,在大概五年前,就提出我们这个行业有天花板,当时我觉得似乎有些道理,发展速度没有那么快了。好像真的有一个看不见的天花板。

五年后,我发现,错的一塌糊涂。根本不是行业天花板,我去,就是自己有了天花板!客户不是没有了,是客户跑到别家企业去了。

朋友们,我根本不相信行业天花板。我一点儿也不相信!

首先,这个行业具体有多大,没有人说得清楚。比如,防水行业无数个报告说,行业总规模大概是1000亿左右。好,朋友们,你告诉我,这个行业为什么是1000亿左右?而不是500亿左右?或者,不是2000亿左右?你能说得清楚道理么?不就是网上的研报从别的地方引用过来的么?我个人认为,不能随随便便就确定一个行业的天花板数据,这是不负责任的。

其次,行业天花板怎么可以用金额来确定呢?朋友们,难道我们忘记了产品提价这件事了么??防水行业天花板是1000亿,那防水产品提价20%呢?天花板就升高了200亿?A股著名的提价大王,东阿阿胶,你看看他是怎么不停的不停的提价,然后把整个行业天花板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高的呢?茅台,格力,对吗?你说有多少人在说天花板天花板,最后发现,脸被打得生疼!如果真的有一天,企业停滞了,请不要说行业天花板,这有很大的误导性,这就是企业自己的天花板,不能要行业来背这个锅。

第三,我们真的要想想看,行业天花板对市场化竞争的企业,有多大的影响,只有一种情况下,影响很大,就是企业占据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像当年微软占据电脑系统那样,就那样,都不能说到了行业天花板,因为,你定在美国的桌面系统,可能就有天花板,你定在全球桌面系统,发现,天花板,嘿,又不见了~还别说,可以开发其他软件和服务。那么,再看看我们的A股企业,我不知道,哪家企业能用行业天花板来给自己定个框框~

所以,我的浅见是,我们先要去除行业天花板这个概念,我也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但是,真的不要老是拿这个说辞来限制自己。假设两家公司,一家觉得有行业天花板,一家觉得没有行业天花板,你说,若干年之后,谁的发展比较好?自废武功才是最可怕的。我们作为投资者,更加没有必要用行业天花板来限制自己,真的。

那么,我的逻辑就出来了——未来5-10年,城市化进程是大概率事件。基础性产品与服务是不缺客户的。且由于占比较小,却又很关键的隐蔽工程,对价格的敏感低于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敏感。也谈不上行业天花板。

基于此,我们再来看看伟星新材。

这种基础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会很大程度受地缘的影响,也就是说,你假设在云南设立公司,却要在上海开展业务,就会比较困难,成本也会比较高。

东方雨虹总部在北京,伟星新材总部在浙江临海。

这里多说一句,由于我本人也关注并实践一些房产的投资,所以,有一些自己的判断。大致上说一下结果,至于思考过程,未来争取写专文分享。

我认为,未来中国会变成一些城市集群。其中,会以江浙沪区域,环北京区域,珠三角区域,长沙武汉区域,重庆成都区域为最大的几个区域。

那么,基于此,这种基础产品服务提供商的主力部队最好扎根在这几个区域,比较能够提供最优质最便捷最具性价比的产品与服务。

目前,伟星新材扎根,就是在江浙沪区域。包邮哟~

接下来,我们看公司详细情况。

伟星新材的架构,组成,还是相对比较复杂的。(对我来说)

这本来是个集团公司,做的东西有些跨界啊,服装辅料,建材,房产,水电啥的,一大堆。其实有很多人说伟星新材不务正业。从宏观上看,的的确确有这种情况。但是,对于历史,恐怕我们最好用一种——了解之同情的角度看,才合适。因为,过去很多历史问题,要今天一下解决,怕也是不现实的。我们最好是聚焦现在,才可能会比较清晰的看到,到底是不是专注。

在招股说明书上,有一段记录。2008年,我国塑料管道行业生产能力达到 1 万吨的企业为 100 家左右。塑料管道行业形成了产业功能聚集区,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和经济发达 区域。规模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广东三省。从产量看,近年来山东 省产量增长较快,根据国家统计局的 2008 年塑料管道行业数据,全国塑料管道 产量为 459.3 万吨,其中,浙江、广东、山东分别 91.87 万吨,85.29 万吨和 52.17 万吨,三地企业的产量之和接近全国总产量的二分之一。

在地域上,是高度集中化的,全国就几个区域,这几个区域,占比超过50%以上了。

国内,有几个竞争对手,上市的不多。国际上也有几个。

但是,请注意,国际企业,在中国建厂的,2008年,就两家,瑞士吉博力,瑞士乔治.费歇尔。而德国洁水和土耳其皮尔萨仅仅在上海以及周边有销售,没有建厂的。顺便说一句,这种基础建筑材料,瑞士是全球做得很好的国家之一,防水还有一个瑞士西卡,我在想,中国可能由于太地大物博了,总认为,在中国,不多久就天花板了,可是,放眼全球,你看,瑞士一个小国家,都是19世纪就开始搞这种基础建筑材料了,到今天,还在努力扩张……

然后,这个塑料管道行业的发展,大概是这十年,保持行业15%左右的增长。其中,大概有7%左右出口了。出口的增速还挺快,20%-30%的出口增长率。

根据中国塑料 加工工业协会塑料管道专业委员会的预测,按目前的发展态势和投资力度,保 守预测 年的年增长率为 15%左右, 年的年增长率为 5%左右,到 2010 年我国塑料管总产量预计将达到 600 万吨,到 2015 年总产量预计达 到 750 万吨。

根据北京塑料工业协会资料,欧洲 15 个发达国家人均塑料管用量高达 6.34 公斤。如按 13 亿人口和 2008 年总产量 459.3 万吨计算,我国人均塑料管道用量 3.5 公斤左右。如果我国达到欧洲这个水平,13 亿人口需要塑料管 824.2 万吨。 因此估计我国塑料管产量进入稳定期将在 2015 年以后,即在我国塑料管总产量 达到每年 750 万吨以后(人均塑料管用量约 5.77 公斤)。我国未来会成为世界 最大的塑料管生产国和应用国。目前美国是最大的塑料管生产国和应用国之一, 根据 Freedonia group,Inc.,的资料,人均塑料管用量约 14 公斤,在 年 期间美国塑料管用量的年增长率预计为 2.4%。

注意,这里的数据,都是2008年招股说明书的数据,后面我在试着解读分析新的数据,然后,我们看看这些年发展得如何。

大概在2008年的时候,伟星新材的市场占有率为,PPR管,市占率5.85%,PE管市占率3.09%,HDPE双壁波纹管市占率3.13%,各位朋友们,看到这么低的市占率,你觉得,应该高兴呢,还是高兴呢,还是高兴呢?

伟星新材的竞争对手大概是沈阳金德管业集团,武汉金牛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浙江枫叶管业有限公司,沧州明珠塑料股份有限公司,胜邦塑料管道系统集团,四川森普管材股份有限公司,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佛山日丰企业有限公司,上海公元建材发展有限公司,安徽国通高新管业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盛象塑料管业有限公司。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比,但是,我找不到一手的真实的数据。其实,我认为,没有上市的,大概就可以说不在一个梯队。因为,融资能力,吸引人才能力,政府政策配套等等,都和上市公司差别比较大。我主要分析的是上市公司之间的对比。(再说,非上市也不能投不是……)

好,伟星新材一个亮点,2009年末,全国主要城市有12家销售子公司,30多家销售办事处,专职营销人员近600人,经销网点总家数13600多家。记住这些数字。

伟星新材大概有两种销售模式,一个是经销模式,一个是工程直销模式。

公司采用在“乡镇”至“地级市”之间的不同区域设立区域经销商的同时,建立了只有公司和零售商两个层次的更为直接的经销模式。这一模式有效减少了销售 的中间环节,保证了公司产品销售能够获得较高的毛利率。截至 2009 年末,公 司区域经销商 999 家,通过区域经销商管理的销售网点达到 6,230 家,公司直接分销网点达到 7,395 家,经销网点总家数达到 13,625 家。2007 年、2008 年和 2009 年,通过经销模式实现销售收入约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 69.76%、68.39%和 65.15%。我这次去莫干山的时候,都在路旁发现了卖伟星新材产品的店铺。

这里多说一句,但凡面对客户的,都怕电商冲击。我们思考一下,伟星新材的管道,会不会受到电商冲击。我个人的浅见是,几乎不会。因为,市政工程,大单这类的,就不用说了,总不可能他们上淘宝买吧,都是招标了。个人用户装修分两种,一种是包清工,主材全部自己买,还有就是全包,主材装修公司提供。这二者都很难网上采购。管子这类产品,电子商务的价格优势不太重要。送货上门,随时服务才比较重要。你可以上淘宝看看,最多也就是几千单的销量。这很少了。

假设,我们假设啊,如果这个行业不那么受电商冲击,那么,意味着,产品和服务需要通过覆盖全国的毛细血管输送出去。也就是说,哪一个品牌拥有最多的,最渗透的毛细血管,就几乎赢了一大半。因为,作为最终客户来说,他只能买到他能买到的最好的。对吗?你其他品牌再好,就近买不到也是没有用的。

事实上,2007—2009年,高达近7成的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都是来源于当时这13625家经销商。

工程直销模式,是指公司直接向工程客户投标获得订单的销售方式。工程 客户主要包括:自来水公司、房地产开发单位、建筑安装公司、暖通公司、燃气 公司、电力公司、市政公司、给排水设计与施工单位等。工程项目招标过程中, 价格相对比较透明,竞争比较激烈,为此,公司开发了个性化的产品(如工程专 用管)并采取有竞争力的报价策略。2007 年、2008 年和 2009 年,通过工程直接 销售模式实现销售收入约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 30.24%、28.29%和 32.39%。

剩下的大概3成左右,就是采取工程直销的模式。

好了,注意这二者的结算模式。

经销商模式是现销,月结,30-45天的信用期。工程模式是预收10-30%,货到付70-80%,工程结束付95-97%,剩余3-5%质保金一年后结清。

同志们,看看这结款方式吧~几乎就是现金啊,现款现结啊,当然比不上茅台那种提前打款抢货的模式,但是,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模式了,差不多是现金。

2008年的外销大约3%左右。

注意看,产销率。我个人认为,这种不太有特别明确区别的产品,就是啥呢,我用伟星的也可以,用联塑的也可以,类似大宗商品(当然,还是有不同啊),主要就是看产能有没有过剩,产能没有过剩,可劲赚钱。产能一旦过剩,就麻烦了,退出成本很高。

伟星新材2009年的产能利用,也就是产销率,PPR和PB是超过100%的,PE和HDPE接近100%,也就是说,开足了马力生产,然后,几乎全部卖出去,几乎全部短期内回款。大致是这么个印象。

公司收入按照区域是,华东区域占比62%左右,华北区域占比17%左右,这二者,占比将近8成。公司几乎不依赖大客户,前五名大客户占比也就6%不到。

2009年,公司大概是57项专利,15项专利申请权。研发投入大概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左右,约2700多万。

顺便说一句,伟星新材的董事会成员,几乎都是60后,现在都是五十多岁,当打之年啊。看履历,几乎都是江浙那边的,一路走过来的。章卡鹏,张三云,谢瑾琨这三位直接持股达到15%了。然后,金红阳董事长和大家通过伟星集团,彗星发展间接持有。(这公司高管是不是都是天文爱好者啊……)具体数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财报,大概就是高管团队持有的股份比例是比较大的。

我个人是比较看重这一块的,因为,我国和美国是不一样的,美国有CEO文化,也就是拥有和管理是分开的,且运行了这么多年,效果显著。但是,在中国,我很看重高管团队持股比例,尤其是创始人领导的团队。这个比例越高越好。我个人还是觉得,这是属于人性层面的,我不太喜欢创始人持股很少的公司。没什么,仅仅是自己喜欢而已啊。(尤其是发展中的,比较小的公司。)

关于资产负债表等,我个人在这类型公司,大概会重要看几个数据,第一块是,营业收入,2009年,伟星新材是9.3亿多,应收账款是5700多万,这个占比是很低的。预付款是6200万左右。存货是1.5亿左右。货币资金是近8000万。

第二块是,短期借款,1.5亿左右。应付账款4400多万,预收账款7600多万。流动负债总数大概在不到3亿。流动资产总数大概在3.6亿。我个人看来,是健康的。尤其是,伟星新材的存货,并不会随时间有大幅度的贬值,当然,也不可能像白酒那样增值哈~但是,是健康的。

那么,做到9.3亿的营收,销售费用是1.4亿左右,管理费用是4000万左右,财务费用是1100万左右。这个我也认为是比较健康的。我个人对高昂的销售费用是比较忌讳的。因为,靠广告拉动,会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广告涨价,那就不得了,比如百度的排名,央视广告的拍卖这类的,涨起来没边了。靠广告拉动的方式,尤其是靠仅有的几个广告渠道,有点像将老鼠放到旋转的笼子里,永远没有尽头,跑死!(2009年伟星新材的广告费是2000万左右,促销是1300多万,运输费3000多万,工资2700多万。)

净利润是1.3亿左右,对比9.3亿的营收,这是很高的数字了。哎,实业艰难啊……

存货周转率为3.68次,资产负债率50%左右。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高达40%以上!太吓人了,不过,不要当真,毕竟IPO的时候,可劲化妆,也是允许的~

公司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较高,主要是由于公司生产销售塑料管道产品,采用经销商网络销售和工程竞标等销售模式,公司需要备有较大规模的存货满足经销商供货需求,同时对信誉好的工程客户销售结算周期相对较长,并留有质保金(通常为总收入的 3-5%,期限为 1 年),会产生较多应收账款。

其实,这问题不大,还是上面说的,一来产品并不会随时间贬值,二来,那么高的产销率,周转率,基本上,存货也放不了多长时间。

2007 年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为 2,907.66 万元,2008 年末货币资金余额较 2007 年末增加 3.02 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公司生产销售规模不 断扩大,日常经营所需流动资金增多,为保证生产经营需要增加短期借款。二是 公司应收账款相关制度有效执行,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较好。2009 年末,公司货 币资金较上年末减少 33.36%,主要系短期借款减少,2009

朋友们,现金牛长什么样子,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小牛犊子!(看2016年财报得愣住,十多亿,大量理财产品啊……)

伟星新材主要和沧州明珠相比。凌云股份的塑料管道业务占比三到四成,其他是汽车零部件。国通管业当年大幅亏损。所以,2009年大概是和上市公司中的沧州明珠做的对比。

经营中产生的现金流量每年都是超过净利润的一大截。再次强调,伟星新材是看得到实实在在钱的公司,不是靠数字,是靠实实在在回款的。这很重要啊,有些公司,看得到数字显示有利润,但是,就是看不到钱,关键是,还能折腾成首富,停牌停到现在……我们作为投资者,要投资看得到现金的公司,这样,睡得比较安稳啊。

来来来,我们注意这段话。

2008年度,公司PPR 原材料随石油价格的大幅攀升而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公司及时上调了产品价格,产品平均价格幅度较 2007 年度提高了 22.66%,同时 销量也同比增加 10.08% 2009 年度,公司 PPR 管材管件销售收入比上年略有下降,主要由于随 PPR 原材料价格下降,公司下调了 PPR 管材管件的销售价格,平均单价较 2008 年度下降了 11.54%,同期 PPR 管材管件销售量保持增长,同比增加了 12.74%

2008 年度,PE 管材管件销售收入继续增长,上涨幅度为 23.92%,主要原因 是公司根据 PE 原材料价格上涨情况提高了产品的价格,导致平均单价同比上涨 16.39%。在产品价格较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公司 PE 管材管件的销量继续同比增 加 6.48% 2009 年度,PE 管材管件销售收入继续增长,增长幅度为 10.43%,主要原因 是销量同比增加 28.22%,达到 20,178.26 吨;受原材料价格下降的影响,公司适 时的调整了产品价格,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下降 13.87%

划重点啊!原材料涨价,马上就上调价格,价格还上调不少,关键是!销量竟然提升了!服气不?好了,2009年,原材料下降,又把价格调下来了,还是增长,服气不?但是,也代表,嘿嘿,竞争激烈,原材料价格下降了,你不降价,别人会降,干脆自己主动降吧,好歹感觉有良心~(这里多说一句,其实,作为企业方,是喜欢原材料涨价的,因为,可以正正当当的提价,只要你能卖得出去。还有一个小细节,接下来原材料降价了,伟星新材也下调了价格,但是,朋友们,是同比下调么?哈,似乎不是,原材料普遍降了20%以上,伟星新材下调了10%出头,原材料一涨一跌中,安安静静把事儿给办了~)

那么,在这里,我们得出一个相当重要的结论。就是,在原材料大幅度涨价的时候,伟星新材不但不会受到负面影响,反而能将此化为正向的影响。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这种企业,其实,最大的危机与最大的转机之一,就是在这种原材料大幅上涨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是他们扩大市场,挤掉竞争对手的好时机。有的是被挤掉了,有的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最后惨胜。(其实,早两年格力美的打价格战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因为二者实力相当,互相杀不死。)但是,还有一种公司,就可以做到自己不伤,竞争对手被挤掉。这是很厉害的。

注意看毛利率。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啊!我个人很看重这个指标。大多数行业,毛利如果太低,是过得很惨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按道理来说,中国建筑肯定是一个很好的标的,我在2015年做过研究,但是,最后就是卡在毛利率这个环节,我没有买中国建筑。毛利很低。随后,我相当完美的错过了中国建筑翻倍的涨幅。可是,如果能够再次选择,我很可能还是不会买,因为,大部分毛利低的行业,是苦行业。我不想投资这样的苦行业。我喜欢高毛利的行业,容错性比较大。不需要战战兢兢的面对每一天。

伟星新材的毛利,大概在2008年下降,降幅很低,尤其是主要的PPR和PE两块,随后的2009年,毛利反弹。PPR达到48%以上的毛利,PE达到33%以上的毛利,综合毛利达到近40%,这就太吓人了。作为一家基础建材的生产与服务提供商。(当然,在此还是要考虑到IPO会化妆财报的因素在内。)

毛利的对比,伟星新材一骑绝尘,远超国通管业,沧州明珠,凌云股份等。这个是我非常非常看重的一个指标。且,在原材料上涨的时候,毛利几乎不受影响。在涨完之后的下跌过程中,创出新高。完美~

接下来,我直接从2016年的年报开始分析。为什么呢?因为,普遍来说,新上市的头几年,数据是做了美化处理的,需要用几年时间来慢慢找平。这几年,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波动。且行业的变化,尤其是这样基础行业的变化,一年两年是不会太大的。看长期比较好一点。当然,并不是说这几年可以略过,而是,朋友们自己慢慢对照慢慢看,我这里直接写后面的比较节省篇幅哈~

7年之后,2016年年报显示。主营业务依旧没变。还是做管道。但是,收入达到多少了呢?33亿耶~7年下来翻了三倍多耶~恐怖不恐怖?扣非利润达到6.5亿左右,2009年是1.3亿左右,翻了五倍!七年下来,营收翻三倍多,利润翻五倍多,恐怖不恐怖?这是传统行业啊,不是高科技啊,就是卖管子啊~请注意,这就是拉长时间看的好处,有时候一两年可能暴涨暴跌,看不太准。但是,拉长到六七年之后,就比较实在了。(2016年,净资产做到了27.5亿左右。)

2013 年-2016 年,中国塑料管道总产量年均增长率为 4.36%,增速略有放缓,进入了稳健发展的新阶段。好了,我们请回看VCR……

招股说明书——……根据中国塑料 加工工业协会塑料管道专业委员会的预测,按目前的发展态势和投资力度,保 守预测 年的年增长率为 15%左右, 年的年增长率为 5%左右,到 2010 年我国塑料管总产量预计将达到 600 万吨,到 2015 年总产量预计达 到 750 万吨。

该协会预计2015年总产量达到750万吨。看看2016年,达到多少了?

……2016 年, 预估国内塑料管道总产量为 1,435 万吨,同比增长 4%,目前依然为塑料管道生产和应用的 最大国家。是不是差距有些大?吓人不?差距差了将近一倍了。所以,我再次提醒我自己,小心谨慎看待天花板这件事。首先,用金额作为绝对值衡量整体行业,就从逻辑上错了,其次,行业整体的用量估计,也极其难以预测,有可能多有可能少。差距还挺大。

还好,这次错误是朝着好的方向进行的……

……其中 硕士以上人员 20 多名,博士 7 名,中塑协专家成员 4 名,在技术开发、产品配套、系统设 计、应用技术等方面具有雄厚实力。截止 2016 年 12 月底,公司共主编或参编了 60 项国家 和行业标准(其中 36 项已经发布),获授 400 多项专利。

招股说明书上说的,2009年是——公司大概是57项专利,15项专利申请权。研发投入大概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左右,约2700多万。

这七年,专利数量翻了6倍左右。可以看到,持续研发的投入,是比较稳妥的在推进。这里我多说一句。

之前和台湾人打过交道,那时候得知,世界上,大致有三个区域,做大批量的产品生产比较著名。一个是德国,一个是日本,一个是中国台湾。(韩国其实是不太好的……)这其中,日本和台湾是特别好的,这二者的商业文化,在当时,也很相似。

他们讲究一种——生产流程创新。(SOP—标准作业程序)是什么呢?就是那种巨繁杂的事情,巨复杂的生产,然后,拆分成几百甚至上千道工序,做成一个SOP出来,剩下的岁月,就不断的不断的去打磨这套东西,你选取每一季度,甚至每一年某个节点去看,也看不出什么蛮大的差别,但是,累积数年,十数年之后,猛然一看,发现,和竞争对手的差距巨大无比。且竞争对手非常难模仿,因为这种渐进式的改进,渐进式的创新,是一种很强的护城河,不怕竞争对手的突然袭击。但是,也有个罩门,就是颠覆式创新,直接绕开。有点像马奇诺防线那意思。比如,日本当年有最好的机床工匠,可以凭借手的感觉,去分别出极其细微的精度,当年苹果的ipod金属底板就是找的那家公司,生产量极少,但是,极其精美。可是,后来软件车床,甚至3D打印机出来了。结果,这种工匠团队就被绕开了,完全没有办法反击。但是,在颠覆式创新来到之前,这种公司的护城河极其难以被逾越。

我认为,伟星新材有些这意思。这管道,说白了,全中国无数厂家可以生产,但是,伟星新材在很多很多环节中,每个环节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点,只好一点点,只用好一点点。持续很多年之后,就形成了护城河。除非绕开这个马奇诺防线,否则,正面竞争,是很难的。同样的企业,我认为,格力就是类似的例子。

再来看到一个我非常重视的地方。员工持股计划。我当时思考东方雨虹的时候,就特别重视这个东西。

为什么呢?我大致说一下我的思考。

世界上,工作恐怕分成两种,一种是令人喜欢的,一种是令人赚钱的。比如说,有些工作就是令人喜欢,但是不怎么赚钱的。举例,很多跟娱乐圈相关的工作,尤其是基础工作,真的又累又不赚钱,但是,每天看到好多好多明星,帅哥美女,心情愉悦,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哪怕不赚钱,但是,每天都非常开心,充满希望。具体可以看一部电影——《我是路人甲》。还有一种,就是能赚钱,但是,不怎么令人开心的,比如,很多高端护理工作,收入上万,甚至几万一个月的。但是,真的没什么令人喜欢之处。重复且枯燥,还压力大。但是,挺能赚钱。当然,世界上很多工作是综合二者,权重不一。

那么,伟星新材这种基础性的建材生产,其实,在我看来,属于并不是那么令人喜欢的工作,不管在这家公司里面做哪个岗位,都谈不上是一份巨开心具有成就的工作。那么,这类型的工作,理所应当要有溢价。否则,好的人才就难以被吸引过来。

你想啊,大家一起吃饭,有的谈互联网,有的谈比特币,有的谈明星八卦,虽然很有可能吃完饭之后,各自坐着地铁回五环外的家。但是,人家唾沫横飞,高谈阔论,也是一种精神享受。你总不可能跟别人说,你看你看,咱吃饭这地儿,往下挖几米,就是我们生产的管道耶!可以排污哦~保证不沉降,不渗漏哦~这不合理嘛~所以,这份工作,肯定需要有一定的溢价。那么,我认为,要体现在员工持股上面。体现在薪酬上面是不合适的,体现在销售提成上面也是不公平的。用员工持股计划比较好一点。关于这个,其实可以参考星巴克的员工持股,大致就知道,星巴克如何留住基层店员,尤其是年轻的店员了。

伟星新材第二期股权激励,是对57名中层以及业务骨干推出的。7.23元的价格,1800万份限制性股票。(我个人认为,股权激励的覆盖面小了点,但是,单个接受激励的额度大了点。我想,很可能是先稳住核心人员,再普及到基础人员,得有个过程吧。未来可以继续观察。)细节不说了。财报里面有。但是,我个人觉得,还是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能跟伟星新材的股权架构有关,因为是脱胎于“公家企业”,这方面或许会相对保守。其实,看过东方雨虹的股权激励,就能看出二者巨大的差距了。有一得就有一失吧~

看营收构成,PPR和PE占了八成多了。这个和之前差别不算太大。但是,看看营收供应的地区吧。原来华东和华北占据超过8成的比例。2016年,只占据7成左右了。差一成,差几个亿了哦。西部猛增到超过1成。看到没有,西部那边的拓展非常快啊。7年翻了一倍。其实,这个就是看执行力了。总部在江浙这边,扎根在这里,但是,拓展到西部地区,也能做的不错。执行力是很厉害的。(从4000多万做到了3.7亿左右。)

2016年投入研发的金额是将近1亿,占比2.85%左右。研发人员达到248人,占比7.23%左右。如果继续加码,我看,伟星新材的护城河就会继续维持。因为,越到后面,这个费用越大,研发效果大概率会越好。但是,占比不见得增大很多,也就是说不太影响利润,不太影响非限制性盈余。但是,竞争对手难以企及。很可能,绝大部分竞争对手,一年的利润,甚至一年的营收,也就等于伟星新材的研发费用。且,这个差距可能随着时间越来越大。马太效应。

现金流好到令人觉得不大比例分出来,会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

……规模小、低水平的企业 发展则出现了困难,甚至已有部分企业停产或转产。产业集中度在稳步提升,品牌企业之间 的竞争更为激烈。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塑料管道生产企业 3,000 家以上,其中年生产能力 1 万吨以上的企业约为 300 家,有 20 家以上企业的年生产能力超过 10 万吨。

伟星新材2019年生产量19万多吨,销售18万吨左右,库存4.5万吨左右。(超过95%的产销率,7年了,还是产能紧缺啊~)

顺便说一下股权结构的思考。大致上,伟星新材是被伟星集团和彗星发展控股的,占比达到近六成,然后,还有一成左右是章卡鹏和张三云二位占股的,与此同时,这二位还占比伟星集团25%以上,彗星发展30%以上。其实,就是说,这二位在实质上是绝对控股的。属于创始人阶段。我个人喜欢处于创始人阶段的公司,尤其是那种充分竞争的行业。因为决策时间快,推进速度快,执行力也比较到位。但是,不好的地方就是,如果创始人控股人比较自私的话,可能后果比较严重。这个,我想,就得长期观察了,目前是不错的。

2016年财报显示大概有700多万是预计无法收回的,我个人觉得,数值还是高了点,700多万啊,朋友们,劳斯莱斯古斯特差不多买两辆了啊……(这其中竟然还有万科的欠款……)

2016年毛利率达到47%左右!卖管道啊,近五成的毛利!令人佩服!真的~

与此同时,我们看看油价,OPEC一揽子原油价格在2011年年初的时候,达到100美元左右,然后,到2014年中的时候,都差不多在这个价位维持。也就是高油价。按理说,伟星新材的毛利,净利在2011年,2012年,2013年是不容乐观的。因为,常理推断就是,原材料涨价了,上游涨价了,理应受到负面影响。对吗?

对照一下上面的毛利率,净利率吧。毛利率受影响了,可是,还是有35%上下。净利率受影响了,还是13%上下。净资产收益率反倒没有收太明显的影响,一路向上。

我就喜欢这样的公司,在行业受影响的时候,反倒体现出很强的适应调整能力,然后,一旦行业转好,即刻爆发。其实,我观察过,东方雨虹也是这类型的,上游涨价,受影响,但是,影响比想象的小得多,等行业一旦复苏,噌的一下,就利润爆发了。这样的公司,行业危机的时候,对他们来说,就是机会大过危险。是行业在整合过程中的受益者。因为,可以不断的拿到小企业的市场份额。

大致上,我对伟星新材的判断就是这样。

至于估值,低的时候,大致在15-16倍市盈率,高的时候,除掉极端情况,大致在30多倍市盈率。现在大致在22倍市盈率的样子。

我个人认为,2017年12月份的估值,大概符合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企业,这个标准。由于基于我个人的逻辑判断,我认为,未来5年左右,这个行业以及伟星新材这家公司,并不会太有被颠覆性的可能。所以,万一基本面发生变化,我应该还是有时间做出反应的,虽然我以反应过于缓慢而著称。

我大概买入了20%左右的仓位,未来不到令人瞠目结舌的低价,我估计,我也就不会再加仓了,未来不到令人瞠目结舌的高价,我想,我也不太会减仓。差不多就这样吧~

以上,大约就是我对伟星新材的一些思考。谢谢谢谢,感恩感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区交通路口的大镜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