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时空大数据?

疫情大考,时空大数据平台为城市装上“大脑”

突发的新型冠状肺炎像一场“疫考”,用最直观的方式检验了我们在智慧城市领域积累的管理和实践经验。为了做好疫情防控,有些城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政务等智慧城市管理手段一定程度上有效服务于疫情防控辅助决策。 疫情对经济社会影响是短期的...

突发的新型冠状肺炎像一场“疫考”,用最直观的方式检验了我们在智慧城市领域积累的管理和实践经验。为了做好疫情防控,有些城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政务等智慧城市管理手段一定程度上有效服务于疫情防控辅助决策。

疫情对经济社会影响是短期的,“云学习”、“云办公”、“宅经济”等新形态的发展也在不断削弱疫情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面对疫情,一些城市为把疫情危机化转机,在疫情中汲取经验,提升智慧城市建设质量,也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针对性的举措。就在近日,上海市政府率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统筹完善“城市大脑”架构,深化数据汇聚共享,依托市大数据中心,优化公共数据采集质量,实现公共数据集中汇聚,建立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通机制。

1、以数据为驱动构建智慧城市大脑

“作为智慧城市的地理空间信息的载体,城市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应管理、分析时空数据体系,实现土地、规划、交通、林业、水利、税务、民政、公安等公共部门及民用企业互联互通,形成时空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为政府决策、城市管理、社会公益服务等各行业提供基础的地理信息服务。”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吴信才教授在《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 理论篇》一书中就结合GIS、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详细介绍了时空大数据的概念与发展。如今,时空大数据平台在智慧城市总体架构中的基础性地位已得行业专家和学者的普遍认可。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是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时汇集城市各种时空信息并提供智能决策及服务的时空信息基础平台。平台采用统一的时空基准,构建地下、地表、地上全空间三维可视化场景,并在此之上提供大数据采集、存储、管理、计算、分析挖掘等服务,致力于打造一个充分感知、互联互通、融合共享、业务协同、按需服务的一站式智慧化服务环境。面向政府、企业、公众提供各类智慧应用服务,提高城市信息资源管理效率、消除部门信息鸿沟,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各类用户提供一个泛在的、精细化的、多层次的智慧城市服务体系。

2、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的构成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采用四层体系架构,分别是云基础设施(IaaS)、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中心(DaaS)、智慧城市云服务中心(PaaS)、智慧城市云应用中心(SaaS),架构图如下所示:

图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系统架构图

智慧城市云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的基础支撑,主要由云计算资源、云存储资源、云网络资源和云安全资源构成。各类资源通过资源池化为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提供弹性可伸缩的计算服务、存储服务、网络服务等,保障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高效存储和计算,确保智慧城市各类应用高效运行。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中心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中心实现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资源的汇聚、整合,将城市中的人物、事件、城市部件、组织机构、行业专题事务等多个维度、不同粒度的主体进行时空化管理,基于统一的时空基准赋予其特定的时空属性,从而实现现实世界的全面数字化模拟,打造智慧城市运营管理的基础。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中心以分布式、云架构为基础框架,使用关系型数据库(PostgreSQL、Oracle等)、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等)、分布式存储(HDFS、Hbase、MongoDB、ES等)等多种存储方式实现多类型、多格式的空间和非空间数据、静态和实时数据的高效存储管理,提供全空间一体化的数据管理能力、高性能的分析计算能力,为智慧城市云服务中心提供基础支撑。

图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中心

智慧城市云服务中心

MapGIS智慧城市云服务中心由能力开放平台、二次开发中心和运维管理中心组成,依托MapGIS云平台提供的基础数据服务、功能服务、接口服务、知识服务以及丰富的云服务引擎进行场景化封装,面向不同用户提供多层次的二次开发服务。

智慧城市云应用中心

MapGIS智慧城市云应用中心面向政府、公众、行业用户提供平台访问入口和专业应用服务,由智慧城市云门户、智慧城市运行中心以及各类智慧应用组成,其中智慧应用通过智慧城市应用管理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

图 MapGIS智慧城市云门户

3、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云平台的优势

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管理

平台基于统一的空间信息模型,支持接入倾斜摄影数据、3DMAX模型、点云等多种数据类型,可在同一场景中融合地面景观模型、建筑模型、地下构(建)筑物、地下管线模型、地质体模型等内容,实现城市立体空间中所有对象的统一描述和管理,支持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管理、展示和分析应用,是实现智慧城市“数字孪生”和智慧化运营管理的核心要素。

图 全空间一体化展示分析

GIS+BIM无缝集成室内外场景

平台支持BIM在城市地理空间场景中的精准匹配,通过BIM模型轻量化处理和高性能渲染,可以带来BIM模型在城市场景中的流畅展示效果,实现宏观地理环境与精细室内场景的一体化集成与综合应用。

图 室内外数据无缝集成

时空大数据高性能分析计算

针对城市建设、管理、运维中所涉及到的海量多源异构时空大数据,平台采用大数据计算框架,提供矢量大数据高性能分析计算、实时数据高效接入处理等大数据计算能力,可以实现城市千万级别的点数据、百万级别的区和线数据的秒级响应,针对实时传感器数据支持区域热力图、人口迁徙图、时空立方体等多维度实时展现,为各类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图 时空大数据实时分析

◎多行业、细粒度的时空信息服务

平台基于时空大数据中心提供基础的时空数据服务、功能服务、接口服务,同时面向城市规划、公共安全、市政设施管理、交通等行业的个性化需求,提供9大类场景化服务,可以支撑智慧城市行业应用快速构建,全方位提升城市智慧指数。

智能化云服务集群部署

通过智能化的云服务集群部署,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集群资源一键式部署,满足智慧城市平台与应用弹性伸缩、动态扩展、快速响应等应用需求。

图 智能化云服务集群部署

大数据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让城市有了思想。目前,MapGIS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已在深圳、江苏、浙江、湖北、山东、北京等多个城市,为智慧管线、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机场、智慧政务等智慧行业应用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聚焦城市日常生活管理场景的应用成果迭出,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在未来,我们的城市将被赋予生机,每一个角落都将嗅到智慧城市的气息。

时空大数据的特征概述时空大数据是同时具有时间信息标签、地理位置标签的一种数据,是时间信息与空间信息的组合。伴随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手机、移动终端设备的全面普及,以手机信令数据、互联网定位数据为代表的时空大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绝大多数人群的时空行为轨迹,为探求城乡空间内人群的时空行为特征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为国土空间规划在各环节的工作推进提供广泛而有力的支持。近5年来,将时空大数据技术作为一种支撑技术,用以解决规划中面临的议题成为主流。本文从时空大数据技术的六个应用场景与四个实施阶段入手,阐述当前时空大数据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实践应用现状。时空大数据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六大应用场景当前、时空大数据技术已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人口规模与分布、职住空间关系、公共中心体系、设施服务范围、城市空间关联、城市活动与街区活力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依托时空大数据技术能够突破传统方法的局限,相对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地回应上述规划议题的应用需求。1、针对人口规模与分布的应用场景,时空大数据能够侦测以往不可获得的人口信息依托手机信令或者互联网定位数据,能够实现对城市各类人口规模与人口空间分布的识别与统计。时空大数据技术除了识别城市常住人口外,还能有效识别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短期驻留人口,实现对各类人口规模的估算与各类人口分布的探索,突破传统调查方法在人口调查统计上的局限,极大地扩展了对城市人口规模变化态势的认识能力。相比传统调查方法,依托时空大数据技术的人口统计还能自由界定统计边界与计算时段,相对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实现对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内各单元人口分布的估算,有效地辅助开展针对城市各类人口的计算,发现城市人口分布的快速变化地区。同时,通过大数据统计人口与传统调查人口的比较与验证,可以在每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间隔期内,更准确地掌握各城市的常住人口变化态势。2、针对职住空间关系的应用场景,时空大数据能够揭示不同空间尺度下的职住关系采用时空大数据技术手段还可以揭示城市与区域空间中的职住关系,这种技术手段既适用于城市内部的职住空间分析,也可以用以揭示区域内的跨城通勤关系。通过测度研究时段内移动设备用户日间、夜间的驻留行为,判断设备用户的就业地与居住地,从而构建通勤流动OD联系,直观地反映通勤流动规模与流向。时空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体现为数据采集空间范围广、样本量大、数据处理相对简捷,便于实现对跨城通勤行为产生的职住空间关系测度。通过改变统计空间单元,时空大数据可以满足不同空间层次的分析需求。此外,对数据进行定期采集、分析,可以实现对同种活动的长期有效监测,揭示都市圈内职住关系演化动态。3、针对公共中心体系的应用场景,时空大数据能够揭示公共中心等级与服务范围通过时空大数据技术识别移动设备用户在居住、就业行为以外的空间活动行为特征,即其到访停留地,可以适用于对公共中心体系的分析。当前,使用时空大数据,能够明确识别到访公共中心人群的居住地、游憩地等日常生活停留地,统计各公共中心的访客人群来源与规模,从而为城市公共中心规划提供支持。在针对上海公共中心体系的分析案例中,结合两个年份数据,通过比较各公共中心到访人数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了上海公共中心体系的演变特征。时空大数据广泛覆盖了到访公共中心的访客人群,从全体访客的视角出发对公共中心服务规模、服务群体来源、服务职能等方面进行解读,弥补了传统方法调查分析的局限性。同时,利用多年份时空大数据的积累,通过不同年份公共中心服务特征的变化,挖掘公共中心的演变特征,继而为公共中心体系规划提供决策支撑。4、针对设施服务范围的应用场景,时空大数据技术能够揭示设施的主要服务范围承接前述对城市公共中心体系的分析思路,对设施服务范围的研究本质上是将分析对象聚焦于尺度相对更小的对象之上,探讨设施的主要服务范围。依托时空大数据技术识别设施使用者的来源地、目的地,立足于空间视角揭示设施的主要服务范围,并进一步比较同类设施之间的服务特征差异。在结合设施性质、区位、规模等级等因素的基础上,能够揭示设施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从而判断设施的实际服务效能、服务水平特征。时空大数据技术能够广泛适用于对各类设施的分析,包括且不限于机场、高铁站、公园与地铁站等设施对象,其信息采集规模大、范围广、数据的实时性高。通过周期性的设施服务范围变化分析,还能揭示研究设施的动态服务特征,从而有效支撑设施服务评估、设施服务需求预测、设施规划设计等需求。5、针对城市空间关联的应用场景,时空大数据技术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流动联系特征从区域层面看,时空大数据所反映的城际人员要素流动能够揭示区域内的城际流动联系特征,从而更直观地表征城市间的人员联系乃至功能联系。依托时空大数据所识别的用户跨城流动出发地、目的地,能够测度城市间的流入、流出规模,揭示城市间的人员流动特征。此外、通过识别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际人员流动规模、流向,还能够有效测算城市群空间体系。通过识别一个城市大规模人员流动的空间高值集聚范围,测度城际流动联系视角下的都市圈范围。时空大数据技术能够在更广大范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人员流动轨迹,极大降低了数据获取的成本,显著提高了研究对象的规模,能高效地获取不同特征时间段的城际间人员流动数据,为更准确地认识城市区域的空间联系特征提供保障。6、针对城市活动与街区活力的应用场景,时空大数据技术能够刻画城市活力从市区、街区层面看,依托时空大数据可用于探讨城市居民活动强度与空间的关系,能够有效识别各个特征时段下城市与街道空间等不同尺度下的人员活动及其动态特征,从而刻画城市与街道空间活力。传统观点认为城市建成环境对城市与街道活力具有重要影响,借由时空大数据可以揭示以街道尺度、建筑密度、消极边界等建成环境因素对城市活力的影响关系。同时、时空大数据技术可用于规划设计理论的检验与探索。以上海南京西路为例,发现城市街道的空间活力受到街道长度、人行道宽度、商业界面连续性等建成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探讨了城市空间街区活力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内生关系。时空大数据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各阶段的应用在国土空间规划全周期流程中,时空大数据技术能够在多个规划阶段发展有效作用。目前、能够有效嵌入基础调查、现状分析、实时监测、建模预测四个规划阶段,时空大数据技术有效解决了国土空间规划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议题。在四个阶段中,时空大数据技术应用技术发展不尽相同。1、基础调查:估算城市实际服务人口、人口变化规模与人口分布特征时空大数据技术在规划业内的早期引进以基础调查工作为开端。事实上、时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并不是以代替传统调查方法对目标,而是寻找到早先基于常规方法难以调查的内容进行突破,从而挖掘时空大数据技术的优势。这种新技术的突破尤其体现在对城市人口规模与空间分布的调查上。通过时空大数据测度城市人口规模与空间分布,一方面能够弥补常规调查无法测度的实际服务人口、短期驻留人口,有助于更合理高效地引导资源配置与服务设施布局。实际服务人口、短期驻留人口是为了回应规划需求而催生的人口调查需求,当前两类人口指标均已被纳入到自然资源部的规划评估监测指标体系内。一般而言、城市的实际服务人口为短期驻留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总和。采用时空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地识别城市的短期驻留人口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连续两年对武汉市的人口调查为例,武汉市域内短期驻留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比值约为3.5%-6%区间,均值为4.91%,即武汉市域内实际服务人口约为常住人口的1.05倍。2、现状分析:揭示设施的实际服务范围及其对周边环境与设施的影响依托时空大数据技术进行现状分析与评估是较成熟且已获得广泛认可的应用实践手段。时空大数据技术以补充传统方法的不足之处为目标,探索常规现状分析方法难以实现的途径,获得更为完善的分析结果。以针对上海郊野公园服务现状特征的分析为例,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揭示上海郊野公园到访游客的时空行为特征。从公园与城市关系,公园与周边村镇关系,公园内部功能流线三个方面对已经开园的上海郊野公园进行评价,并为上海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提出建议。时空大数据技术的主要突破点在于,通过游客活动时空特征测算了游客居住地,得到了公园实际服务范围。其次,通过游客在郊野公园内部不同位置停留比例,得出游客在公园内部的游览动线情况。再次、通过测算郊野公园游客当日到访公园周边地区活动,评估郊野公园与外围村镇地区的发展联动状况。由此回答了上海郊野公园的游客从哪里来,在园内如何进行游览,离开后还去了哪里三个值得明确的问题。3、实施监测:动态跟踪城市建设用地的人员活动强度并识别低活动强度建设用地时空大数据具有高频更新的突出特征,使其具有了用于规划实施监测的可能性。考虑到全国各地在广泛探索时空大数据技术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的背景下,挖掘时空大数据技术服务于规划实施监测具有重大意义。从实践看,时空大数据技术已能够有效应用于对建设用地的使用效能监测,识别低活动强度建设用地。依托时空大数据,能基于人的活动,评估现有建设用地内的人员实际活动效率,实现对人与地的综合监测。基于遥感影像的传统建设用地监测是仅基于“地”、“物”感知角度的监测手段。而基于时空大数据实现的建设用地监测,则是从人的活动视角出发,继而与遥感影像识别的现有建设用地进行对比,实现了“人”与“地”感知角度的合一。该方法尤其适用于对特大城市、大城市的规划实践监测,能高效快速、大范围全面监测市域内建设用地上的人员活动强度,识别相对低活动强度建设用地。该监测手段能够快速、大范围地监测全市建设用地上的人员活动强度,快速识别低活动强度建设用地。因此,适合融入全国、省级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平台,例如纳入 “省级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4、建模预测:时空大数据与城市模型相结合实现对城市发展的预测规划职责是应对未来,时空大数据是否能用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这也是近些年探索技术前沿。通过城市模拟构建模型是最常用的规划预测技术。时空大数据技术与城市模型方法结合,能够服务于建模预测的需求。将时空大数据与建模方法结合起来,用时空大数据校正模型,用模型预测未来。“大数据+城市模拟”是一种较为可行预测城市未来发展的预测手段。时空大数据技术的引入能够实现对建模模型的验证,由此获得大数据观测数据验证的模型,使其能更可靠地用于模拟预测。以针对“南昌--九江”区域的四座城市中心城区势力范围预测为例,采用手机信令数据进行城市势力范围的观测,结合huff模型校正其参数选取,在假定现有的区域交通体系不变的前提下,模拟该区域内四座城市中心城区势力范围的变化趋势,实现对未来发展态势的预测。在案例中,依靠时空大数据技术所观测的城市与周边地区的流动数据,不仅是直观反映城市腹地关系的数据基础,也是完善城市模拟预测的重要一环,有效支撑了城市模拟中的模型验证。目前、“时空大数据+城市模型”的预测途径是时空大数据用于规划预测的技术前沿,但依然停留在学术研究中,尚未走入规划实践领域。总结当前,时空大数据技术在城市人口规模、职住空间关系、公共中心体系、设施服务水平、区域城市关联、城市活动活力共六个领域内均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同时,时空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地嵌入国土空间规划全周期管理流程,在基础调查、现状分析、建模预测、监测评估,四个阶段内的有效应用实践能够实现传统技术方法难以解决的议题。总体而言,在基础调查、现状分析两个阶段,时空大数据技术已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与广泛的应用潜力。从实际服务人口调查、短期驻留人口调查入手,依托对个体行为轨迹的不断探索,能够获取人群活动的更多信息。在此基础上,将人的时空行为与城市空间相结合,能够有效地解读城市空间的现状特征。时空大数据技术在监测评估阶段也已开始了实践应用,将人的时空行为与土地等信息相结合,能够跟踪检测城市建设用地上的人员活动强度,辩识低活动强度建设用地。对于建模预测阶段,时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尚有很长的路要走,尚处于探索中。时空大数据与城市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应是时空大数据用于建模预测阶段的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才考资料:,来自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 


注:以上内容由国匠城&规划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与本页链接。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是面向国际的极地数据共享平台,采用数云的数据中心产品搭建,该平台发布1600多个数据集,面向海内外的用户提供数据下载服务。此平台特点是集成了数云大数据处理引擎,基于Apache Spark实现了中国长时间序列雪深数据的变化趋势分析,可快速根据区域或年份对雪深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在线取得结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张蓝图跟时空大数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