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守寺庙的金刚有什么地方可以守戒

长春那个寺庙能给人祈福?能得到戴的 保平安什么的 急急急~~

还是到人民广场的大庙吧,护国般若寺,应该会好一点~
净月那里的好象没有什么大的寺庙呢!

大家好,欢迎收看新一期的内容,佛教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入国内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当古时代的帝王重视佛教时,于是便兴建了大量的寺庙,有些甚至在今天依然保存完好。佛教的僧侣拥有不纳税的特权,寺庙的名下有着大量的土地,因此在过去出家当僧人是穷人的一种出路。在中国人的文化及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佛教文化对大家的影响,许多人在重大节假日都会去寺庙烧香拜佛,祈祷能够得到佛祖庇佑。在烧香祈祷中,信徒也会向寺庙捐献香油钱,以显示自己的虔诚,这已成为了寺庙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到了现代,寺庙也开始被外界所影响,不再与世隔绝。游客们不断地涌入,让寺庙越来越商业化,原本的清规戒律也开始不被遵守。其中名气最大的寺庙应该是少林寺,在管理层的僧侣的运作之下,它越来越像是一家公司而不是一座寺庙。少林寺通过一些影视剧的宣传,扩大了知名度,经常外出表演,更像是一家武术文化传播公司。在少林寺的旗下还有着许多所武校,这也是少林寺重要的经济来源。

除了少林寺意外,在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寺庙,也开始转变了生存方式。通过吸引游客参观,获得更多的财富,维持寺庙的运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寺庙已经渐渐变成了景点,而不是佛教徒修行的场所。游客们进入其中不仅需要买门票,烧香还需要单独购买,解签也需要另外付款。在寺庙香鼎旁边和大厅内还都设了功德箱,人流大的时候半天就被塞得满满的。

不过,在寺庙商业化的今天,也有着谨守清规戒律的寺庙,他们依旧秉持着古老的习俗,将自己当作是一名真正的僧人。这座寺庙就是江西九江庐山西麓的东林寺,它也被称为中国最守戒律的寺庙。在1600多年前,那时候还是东晋时期,这座寺庙就已经被兴建了起来,至今依然屹立不倒。

之所以被称为最守戒律的寺庙,是因为这里的僧人没有被金钱浸染,依旧过着青灯古卷的生活。如果想去东林寺旅游,是完全不用买门票的,想进去就能进去。寺庙还会为游客提供免费的斋饭和水,完全不会额外收费。地处庐山之上,东林寺的环境清幽,每年都有很多人慕名而来。

东林寺的僧人修行的心都很坚定,不像是一些寺庙的僧侣只是把出家当作职业,用以发家致富。他们会熟读佛经典籍,沉下心去研究抄写,甚至会专门闭关与外界隔离开。当落叶飘零时,他们会亲自打扫,感受着万物的变化规律。在东林寺,僧侣们没有设立功德箱,表现出了对金钱的冷淡,真正做到了出家人对名利的摒弃。不过女性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是身着超短裙之类的衣着暴露的女性,在东林寺也是不允许进入的。


  众所周知,明清以来,中国佛教在整体上显现衰微之势。到了清末民国年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和国内政治对佛教剥夺之加剧,这种衰落几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了挽救危难中的佛教,一大批高僧大德纷纷问世,为危难中的中国佛教把脉开方。他们都一致认为,佛教走到今天这样一个地步,根本原因是,僧团素质低,道风不振,戒律松弛,不关注现实人生,等等;所以佛教要生存、要发展,必须首先革除自身的痼疾,树立正气,强身固本,所谓“真气内充,邪不能干”。
  如何革除佛教自身的痼疾?佛教如何固本振兴?大体说来,有四种思路:
  一部分大德主张通过真修实证、老实念佛来拯救佛教,这一派主要以印光法师为代表,它抓住了维系佛教这棵大树得以生存的“修证之根”。
  一部分大德则试图通过弘扬戒律、整顿僧纲来挽救佛教,这一派主要以弘一法师为代表,它抓住了维系佛教生存的“戒律之根”。
  一部分大德则认为,要振兴佛教,必须从研习经教、弘扬经教开始,这一派主要以谛闲、圆瑛法师为代表,它抓住了佛教的“经教之根”。
  另外,还有以太虚大师为代表的一批大德则主张,佛教要兴盛,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人生,走人间佛教的道路,这一派抓住了佛教生存的“现实之根”。
  与上述四类代表所不同的是,虚云和尚并不是单用某一剂方药,而是将这四剂方药,一起倒进历代祖师的最胜道场这一殊胜的药鼎中,一锅煮了。换言之,虚云和尚将佛教这棵大树赖以生存的四条大根,深植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禅宗祖庭这样一个肥沃的土壤中。
  为什么要选择历代祖师的最胜道场作为弘法之地呢?虚云和尚说过,他一生不住现成的寺院、不住没有祖师住持过的、没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寺院。他一生修复和住持的,全是禅宗历代祖师的最胜道场,因为,这样的道场土壤肥沃——人杰地灵,有文化底蕴,有修行传统,护法有力,向外辐射力量强大,向后代传承的力量持久。
  借助祖师道场的历史文化优势,全面培护佛教这棵大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四条大根——修证之根、戒律之根、经教之根、现实之根。
  今年是虚云和尚圆寂50周年。我们正好可以借此机会,重温一下虚云和尚的不平凡行履,认真总结和学习他老人家一生在建设道场方面的经验和思想。
  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虚云和尚在道场建设方面,是如何保护和培育佛教赖以生存的这四大根本的。总的说来,有六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一、坚持传统的丛林制度,将寺院日常管理纳入戒律的范围之内
  中国佛教丛林,按住持人选的产生方式,可分为传贤、传法、子孙三种类型。唐宋时期,以传贤为主,元以后以传法为主,到了晚清以后,基本上以传子孙为主。随着子孙丛林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中国传统的佛教丛林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寺院不再具有广泛开单接众的“十方”性质,而变成了由少数人把持的私有财产。寺院、僧团因而衍生出与传统佛教背道而驰的种种弊端,丛林之衰落,究其实,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虚云和尚初到鸡足山修复迦叶尊者道场的时候,那时的鸡足山就是一个典型的子孙丛林:全山寺庙都被当地的子孙把持着,既不开单接众,也不许外来和尚住山,既不穿僧衣,不食素,也不上殿、坐香,就更谈不上守戒了。虚云和尚来到鸡足山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恢复寺庙的“十方丛林”传统,开单接众。
  光绪三十年(1904)秋,李提督福兴邀请虚云和尚住持大理崇圣寺,虚云和尚回答说:“吾不住城市。早有愿在鸡山挂单,而山上子孙不许。今诸位护法,能为图一片地,愿开单接众,以挽救滇中僧众,恢复迦叶道场。此衲所愿也。” [1]在当地官绅的帮助下,虚云和尚开始了钵盂庵(后改祝圣寺)的修复工作。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间,虚云和尚一面四处募化,修建殿宇,一面立定规约,提倡坐香、讲经,重振律仪,传授戒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鸡足山全山寺院的风气也渐渐有了改观。
  在修复祝圣寺期间,虚云和尚针对当地出家人不懂法事仪规之现实,参考金山、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守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