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Z源于对( )的研究中有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1.3 阿奇舒勒的发现
1.5 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九大经典理论体系
1.6 应用triz理论的一般过程
1.7 triz理论需要改进的地方
2.1.1 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2.1.2 创新思维的特点
2.2.1 什么是思维惯性
2.2.2 思维惯性常见的表现形式
2.3 传统创新思维方法
2.3.2 头脑风暴法
2.3.5 焦点客体法
2.3.6 六顶思考帽法
2.4.5 最终理想解
第3章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3.1 技术系统进化过程曲线
3.2 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3.2.1 提高理想度法则
3.2.2 完备性法则
3.2.3 能量传递法则
3.2.4 协调性法则
3.2.5 子系统不均衡进化法则
3.2.6 向超系统进化法则
3.2.7 向微观级进化法则
3.2.8 动态性进化法则
3.3 具有进化潜力的进化路线搜索方法
3.4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的应用
第5章 40个发明原理
5.1 发明原理1:分割
5.2 发明原理2:抽取
5.3 发明原理3:局部质量
5.4 发明原理4:非对称
5.5 发明原理5:组合
5.6 发明原理6:多用性
5.7 发明原理7:嵌套
5.8 发明原理8:质量补偿
5.9 发明原理9:预先反作用
5.10 发明原理10:预先作用
5.11 发明原理11:预先防范
5.12 发明原理12:等势
5.13 发明原理13:反向作用
5.14 发明原理14:曲面化
5.15 发明原理15:动态化
5.16 发明原理16:部分超越
5.17 发明原理17:维数变化
5.18 发明原理18:机械振动
5.19 发明原理19:周期性作用
5.20 发明原理20:有效作用的连续性
5.21 发明原理21:快速
5.22 发明原理22:变害为利
5.23 发明原理23:反馈
5.24 发明原理24:中介物
5.25 发明原理25:自服务
5.26 发明原理26:复制
5.27 发明原理27:廉价替代品
5.28 发明原理28:机械系统的替代
5.29 发明原理29:气压与液压结构
5.30 发明原理30:柔性壳体或薄膜
5.31 发明原理31:多孔材料
5.32 发明原理32:改变颜色
5.33 发明原理33:同质性
5.34 发明原理34:抛弃与再生
5.35 发明原理35:物理/化学参数变化
5.36 发明原理36:相变
5.37 发明原理37:热膨胀
5.38 发明原理38:加速氧化
5.39 发明原理39:惰性环境
5.40 发明原理40:复合材料
第6章 矛盾与矛盾的解决
6.1 技术系统中的矛盾
6.1.3 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的关系
6.2 技术矛盾的解决
6.2.1 技术矛盾的描述
6.2.2 阿奇舒勒矛盾矩阵
6.3 物理矛盾的解决
6.3.1 物理矛盾的描述
6.3.2 解决物理矛盾的分离原理
6.3.3 应用分离原理解决物理矛盾的步骤
6.3.4 分离原理与40个创新原理的对应关系
第7章 物-场模型分析方法
7.1 物-场模型的概述
7.2 物-场模型的类型
7.3 物-场分析的表示方法
7.4 物-场分析的一般解法
7.5 物-场模型的构建步骤
7.6 物-场模型的分析实例
第8章 发明问题的标准解法
8.2 标准解法的构成
8.3 第1级标准解法:建立和拆解物-场模型
8.4 第2级标准解法:强化完善物-场模型
8.5 第3级标准解法:向超系统或微观级转化
8.6 第4级标准解法:检测和测量的标准解法
8.7 第5级标准解法:简化与改善策略
8.8 标准解法的应用
第9章 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
9.2.1 第一阶段:建构与分析原有问题
9.2.2 第二阶段:移除实体限制
9.2.3 第三阶段:分析问题答案
第10章 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简介
10.4.1 “项目封面”和“项目描述”模块
10.4.2 “系统分析”模块
10.4.3 “问题分解”模块
10.4.4 “解决方案”模块
10.4.5 “创新原理”模块
10.4.6 “专利查询”模块
10.4.7 “方案评价”模块
10.4.8 “专利申请”模块
10.4.9 “报告生成”模块
10.5 利用pro/innovator软件解决机车柴油机油耗超标问题
10.5.2 问题关系图的形成
10.5.4 方案评价和实施方案列表

【摘要】:40个创新原理之中,多数原理都带有几个细则,累计起来,创新原理总共达到95条。下面是40个创新原理的细则,作者对其中的分割原理、抽取原理、组合原理、反向作用原理、多维化原理作了补充完善。40个创新原理是TRIZ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要花比较大的功夫学习、理解、记忆。希望读者到附录2中去,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40个创新原理,最好能记住这40个创新原理。

40个原理的内容汇总列于表2-3。

表2-3 40创新原理汇总表

40个创新原理之中,多数原理都带有几个细则,累计起来,创新原理总共达到95条。下面是40个创新原理的细则,作者对其中的分割原理、抽取原理、组合原理、反向作用(逆向思维)原理、多维化原理作了补充完善。

A.将一物体分成相互的部分。

B.将一物体分成容易组装和拆卸的部分。

C.提高一物体的可分性。

D.分割、变换、重组。

A.从物体中抽出产生有害功能或负面影响的部分,放入超系统以减少影响。

B.从物体中抽出受到有害功能危害或受到负面影响的部分,放入超系统以减少影响。

C.从物体中抽出必要的、有用的部分。

D.从物体中抽除有害的或不必要的、多余的部分。

E.从物体中抽除最重要的部分,以产生新机理、新产品。

A.将物体、外部或作用的均匀结构变为不均匀的。

B.让物体不同的部分具有不同的功能。

C.让物体的各部分处于完成其功能的最佳状态。

A.用非对称性代替对称性。

B.增加不对称物体的不对称程度。

A.在空间上将同类物体或相关操作加以组合。

B.在时间上将同类物体或操作加以组合,并列进行或连续化。

一物体能够起多种不同的作用。

A.把一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中,然后将这两个物体再嵌入第三个物体中,以此类推。

B.让某物体穿过另一物体、一部分可收入另一部分的空腔中。

A.加一个能产生升力的物体补偿第一个物体的重量。

B.通过介质(气、液动力、弹簧力)平衡物体的重量。

预先施加反,以抵消工作状态下不期望的过大应力。

A.预先对物体(全部或部分)施加必要的改变。

B.预先安置物体,使其在必要时能立即在最方便的位置发挥作用。

采用事先准备好的应急措施,补偿物体相对较低的。

改变工作状态,以减少物体提升或下降的需要。

13.反向作用(逆向思维)原理

A.用相反的动作,产生新的概念、新的事物。

B.让物体可动部分不动,不动部分可动。

C.将物体位置上下或内外颠倒。

D.把接触的搞成不接触。

E.把断续的搞成连续。

F.把连续的搞成断续。

G.把不变化的搞成可变化的。

H.把变化的搞成不变的。

I.把看得见的搞成看不见的。

J.把看不见的搞成看得见的。

A.将直线、平面用曲线或曲面、球面代替。

B.使用滚筒,球体,结构。

C.将直线变为回转运动,利用离心力。

A.自动调整物体,使其在各动作、各阶段的性能最佳。

B.将一物体分成能够改变相对位置的不同部分。

C.将非运动物体变为动态的,增加其运动性。

16.不足或过度作用原理

如果所期望的效果难以100%实现,稍微超过或稍微小于期望效果,会使问题大大简化。

A.将一维直线运动变为平面运动,或过渡到三维空间运动。

B.单层排列的物体变为多层排列。

C.将物体倾斜或侧向放置。

E.将物体从三维空间状态变到二维平面状态,或从二维平面状态变到一维直线状态。

A.使物体处于振动状态。

B.如果已处于振动状态,提高振动频率。

D.用压电振动代替机械振动。

E.利用超声波振动和电磁场耦合。

A.用周期性动作或脉冲作用代替连续动作。

B.如果已经是周期性作用,则改变其运动频率。

C.在脉冲周期中利用暂停间隙来执行另一有用动作。

20.有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

A.持续工作,物体的各个部分同时满载工作。

B.清除空闲和间歇性动作。

C.将“往复”运动改为“旋转”运动。

21.减少有害作用的时间原理

将危险或有害的作业在高速下进行。

A.利用有害的因素,得到有益的结果。

B.将两个有害的因素相结合进而抵消有害因素。

C.增大有害因素的幅度直至有害性消失。

A.引入反馈,提高性能。

B.如果已引入反馈,改变其大小或作用。

A.使用中介物实现所需动作。

B.把一物体与另一个容易去除的物体暂时相结合。

A.让物体具有自补充、自恢复功能。

B.灵活运用废弃的材料、能量和物质。

A.用简单、廉价的复制品替代不易获得的、复杂的、昂贵的、或易损的物品。

B.用图像代替实物,可以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像。

C.仪器可由红外线或仪器替代。

用便宜的物体代替昂贵的物体,实现同样的功能。

28.机械系统替代原理

A.用光学系统、声学系统、系统或影响人类感觉的系统来代替机械系统。

B.使用与物体相互作用的电场、磁场、电磁场。

C.用可变场替代恒定场,时变场代替固定场,随机场替代恒定场。

D.把场与磁性粒子组合使用。

将物体的固体部分用气体或流体代替,如充气结构、充液结构、气垫、液体静力结构和流体动力结构等。

30.柔性壳体或薄膜原理

A.使用柔性壳体或薄膜代替通常结构。

B.使用柔性壳体或薄膜,将物体与环境隔离。

A.使物体变为多孔或加入多孔物体。

B.如果物体是多孔结构,在小孔中事先填人某种物质。

A.改变物体或环境的颜色。

B.改变物体或环境的透明度或可视性。

C.在物体中添加颜色,用以观察难以看到的物体或过程。

D.如果已经使用了有色添加剂或发光物质,则用紫外线追踪发光物质。

和主要物体相互作用的物体应该用相同材料或特性相近的材制成。

A.当物体中的某个元素完成其功能或变的不再有用时,可采用溶解、蒸发等手段来消除它,或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改变它。

B.在工作过程中迅速补充消耗或减少的部分,或恢复其功能或形状。

A.改变系统的物理状态。

利用物质相变时产生的某种效应,如体积改变、吸热或放热。

A.利用材料的热膨胀或热收缩。

B.组合使用不同热膨胀系数的几种材料。

利用从一级向更高一级的氧化转换。

(1)从空气到富氧空气。(2)从富氧空气到纯氧。

(3)从纯氧到离子态氧。(4)从离子态氧到化氧。

(5)从臭氧化氧到臭氧。(6)从臭氧到单态氧。

A.用惰性环境代替通常环境。

B.添加惰性或中性添加剂到物体中。

C.在真空中完成某种操作。

用复合材料代替均质材料。

40个创新原理是TRIZ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要花比较大的功夫学习、理解、记忆。在附录2中用了较大的篇幅给每一个创新原理配上若干实用例子,以帮助加深对40个创新原理的理解。希望读者到附录2中去,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40个创新原理,最好能记住这40个创新原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RIZ源于对( )的研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