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小岛》教学设计,义务教育教科书的第15课小岛边疆将士的背景?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群文阅读《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四篇感人肺腑、催人奋发的文章,培养学生迅速提取阅读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复述故事的能力,体会文章对比、借物喻人等不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快速阅读情趣与水平。 2. 通过情境朗读、对比阅读、快速默读、背诵等不同形式的诵读,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不同的故事背景、情节中的高大形象。 3. 在阅读中熏陶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怀。 【学生课前学习】 《我爱这土地》第二单元群文阅读导学案 题目 主要内容 关键语句 《妙对怒斥八国联军》 《回自己的祖国去》 《左公柳》 《我爱这土地》 【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同学们,第二单元的每一课都是一幅精美的画卷,这画卷里有谁?讲述了他们什么样的故事? 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相机出示四篇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领学生再次体会四篇课文的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课件出示《詹天佑》: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齐读。 【课件出示《怀念母亲》: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的敬意和同样的真挚的爱慕。】齐读。 【课件出示《中华少年》:今天,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接,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响亮回答: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齐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引领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学习主题,通过叙说课文主要内容和学习单元课文运用的方法来明确阅读目标,给学生以积极的阅读期待,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化学习主题,加强阅读方法的训练。】 2.揭示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第二单元的阅读方法来读一组文章,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 1.出示四篇文章的题目,指导学生读正确。 2.初读《妙对怒斥八国联军》 ①故事发生1900年,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出示故事中的对子: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指导学生读准对子,并交流自己的理解。 3.初读《回自己的祖国去》 这个故事发生在1950年,那时中国刚刚解放,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4.初读《左公柳》 ①学生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 ②速读《左公柳》,画出描写柳树的句子。 ③学生读描写柳树的句子,要求做到正确。 ④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生长在戈壁滩上的左公柳是一株怎样的树? 【课件出示:左公柳是一株 的树。】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描写柳树的句子。 5.小结:三个故事,主人公不同,故事也不同,却有着共同的情感,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初读三个故事,初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读懂故事的背景,体会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中所表现的不同的爱国之举,整体感知人物形象,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较长文章时能够迅速抓取关键语句帮助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诵读《我爱这土地》,抓关键诗句铺垫阅读情感 1.【课件出示:《我爱这土地》全诗】学生自由读这首诗。 2.交流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3.哪两行诗,是这首诗的关键语句?为什么? 4.指导学生读好这两句诗,读出不同感受。 5.谁能完整地读一读这首诗?【配乐】 【设计意图:以艾青的这首爱国诗歌为品读其他三个故事的引子,组织学生通过读准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艾青的诗歌内容及情感,明白诗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犹如一声声呐喊在心中自然流淌,喷涌而出,让学生抓住诗歌的关键句子诵读,为学生下面的学习铺垫感情基础。】 四、对比读《妙对怒斥八国联军》,抓关键词句感知人物形象 1.《妙对怒斥八国联军》故事很短却意味深长,请同学们按照这一要求读读故事。【课件出示:浏览故事,划出“洋人们和中国代表团那名工作人员”不同表现的句子。】 2.交流: ①指名学生读画出的描写洋人的句子。【课件出示:碧眼红发的洋人们正以胜利者的姿态高坐上首,趾高气昂地谈论着…… 一个自以为是“中国通”的洋人傲慢地敲着桌子…… 八国联军的代表们明白了他的意思后,个个前仰后翻地狂笑起来。】 ②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 ③描写“中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的句子,又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④想一想,这个故事,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写的?【板书:对比】 ⑤对比着读一读,让我们再次走进那次谈判。学生开火车读句子。 ⑥同学们找到了故事的关键语句,其中的关键词,用得特别恰当和生动,谁来交流? 学生交流对“趾高气昂和高坐上首、瞠目结舌和哑口无言、挺身而出,从容应对”的理解。 ⑦小结: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故事层层推进,关键语句,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委员会

7月23日发布活动启事

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

信阳市罗山县彭新镇公山小学教师李化勇

对这两位老师尤为重要!

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的推选范围为曾获得过省部级(含)以上荣誉称号,并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推选名额为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方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产生候选人。推选委员会根据投票结果和实际情况,从66位候选人中推选出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在今年教师节期间进行宣传表彰。

据了解,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由教育部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联合开展,自2010年开始每年一届,在全国教育系统影响广泛而深远。我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教师王生英、洛阳市老城区培智学校教师刘文婷、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先后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师德君带你走近本届我省两位候选老师

茹振钢,男,汉族,195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科技学院教授。他40年来致力于小麦育种科研与教学工作,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项目20多项,带领小麦科研创新团队开展了小麦高产抗病育种、高光效小麦育种等多项研究。针对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和生产需求,他相继培育并推广“百农62”“百农64”等小麦新品种。“矮抗58”成果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140多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300多亿元,是近30年我国小麦育种取得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系首届河南最美教师。

首席小麦育种专家的痴情人生

“远看旺,近看壮!今年的麦子长得真好啊!”2015年11月13日,在修武县郇封镇五里长屯的麦田里,当教育时报记者见到正在查看麦苗长势的河南首届最美教师、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的育种专家茹振钢教授时,他正在和当地村民兴奋地交谈着。茹振钢微笑着,眼睛眯成了一条线,他举起手里的麦苗样本端详着,那表情就像一个历尽千辛万苦的寻宝者,在欣赏一件好不容易才弄到手的宝物。

记得第一次见到茹振钢,是在2012年农历正月十五那天,教育时报记者采访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郭天财教授,在麦田里偶遇了茹振钢教授。当时,郭天财极力向教育时报记者推荐茹振钢:“你们一定要采访茹教授,全国平均每4个馒头就有一个是茹教授培育的种子生产的。他被誉为首席小麦育种专家。”

首届河南最美教师颁奖典礼上,三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农民为茹振钢颁奖

麦田里村民说,茹教授给俺们带来了丰收和希望

“以前,我种的麦子每亩地只能打500多公斤,用了茹教授培育的矮抗58后,亩产能达到700多公斤!现在我用茹教授的种子已经七八年了,家庭收入年年增加!”在修武县王屯乡东黄村的地头,村里的种粮大户王其才开心地向教育时报记者介绍道。

站在一旁的茹振钢此时正望着一望无际的麦田,眉头紧锁,在思索着什么。

“今天下午,我们还要多看几块麦田,多了解了解情况!”茹振钢急切地对随行的修武县农业局局长杨法谊说,“咱们再去看看最新试种的杂交小麦试验田的情况,杂交小麦的产量比矮抗58更高,更需要保证种子的安全性,还要抓紧研究。”

茹振钢给人的感觉总是这样急匆匆,似乎总在赶时间,然而,只要他一走进田间地头,一见到基层的技术员或者在地里干活的农民,就像被什么吸引住了,在地里看不完,说个不停。

“茹教授来啦!”“茹老师好啊!”走过一村又一村,走过一镇又一镇,似乎修武的农民没有不认识茹振钢的。

杨法谊告诉教育时报记者:“在修武县,茹教授培育的矮抗58种植面积达到了90%以上,对我们修武全县粮食实现‘十连增’、小麦单产创5项全国第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县还想再创粮食增产新高,这可离不开茹教授的支持。”

听到杨法谊这样说,茹振钢急忙摆摆手谦虚地说:“这可不都是我的功劳,杨局长扑下身子,全身心投入到农业工作中,才是主要作用,他还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呢。”

“获得全国劳模不假,但那也是茹老师教导有方,茹老师早都评上了全国劳模,我这个当学生的也要紧跟老师步伐不能落后,也要跟老师一样扎扎实实深入基层,做出成绩才行。”杨法谊说。

原来,杨法谊早年在百泉农专上学时就是茹振钢的学生。杨法谊告诉教育时报记者,茹振钢搞农业科研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在示范田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茹教授天天穿梭在小麦田里,有时一待就是好几天。杨法谊说,不论是在上学期间,还是在工作后的岁月里,茹教授钻研科学的精神和执着刻苦干事业的劲头,都在时刻感染着他、影响着他,才使他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成绩。

茹振钢教过的学生像杨法谊这样的还有很多,他们分布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农业系统中,大多数人都做出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课堂上茹振钢说,你们一定要当世界级的育种家

从修武赶回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天已经黑了,刚一进小麦中心的大门,茹振钢就着急地询问:准备在试验田播种的种子分好了没有?试验各项工作安排好了没有?为测评小麦品质做试验蒸的馒头蒸好了没有……然后,做实验、开会讨论,整个小麦中心就像一部机器,在茹振钢的带领下,各个部件协调高效地运转着,他们似乎连吃晚饭都忘记了,一直忙到深夜。

11月14日星期六一大早,匆匆吃过早饭,8点整,教育时报记者跟随茹振钢一行赶到了小麦中心的育种基地。“在我们小麦中心是常年没有节假日的,特别是农忙季节,就像现在播种试验田,不论是专家、教授还是博士、硕士,要全员上阵。”茹振钢安排完大家的工作,拿起一个锄头便抡了起来,开始锄地、种小麦了。

茹振钢这位年近六旬的小麦专家和小麦中心的小伙子一样,在地里用力地用锄头锄着地,他的脸上逐渐挂满了汗水。整整一上午,茹振钢一直在地里播种着小麦。

中午,干了一上午农活的茹振钢稍事休息,下午2点半准时来到教学楼,开始给研究生讲课。征得茹振钢的同意,教育时报记者被破例允许当一回茹教授的学生,旁听一下午课。

“今天,我们讲小麦育种……”讲起小麦,茹振钢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改平时常常眉头紧锁的形象,他充满激情,神采飞扬,声音抑扬顿挫。从世界小麦的起源、传播、分布到各个次生种植中心,茹振钢如数家珍。

“小麦起源于中东,那里是小麦的原生基因中心,不到中东,你就不知道小麦的类型有多么多!在那里,你随便薅一把草,都可能是小麦。在那里,你会豁然开朗,小麦品种原来这么多,原来世界是这么大、这么丰富!这些都是我们育种的资源。”

“所以同学们,你们的眼界千万不能停留在河南或者国内这个小圈子里,一定要放眼世界,立志做一个世界级的育种家。”说到这里,茹振钢的声音变得激越起来,他的双手不由自主地伸向了空中,仰着头向远方看着,仿佛穿过教室看到了遥远的未来,“你们想一想,成为一个世界级的育种家,登上世界科学巅峰,为人类做出贡献,多好啊!如果在我们百年之后,我们培育的种子仍然在为全人类提供粮食,那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啊!”说这些的时候,茹振钢脸上充满了庄严和神圣,此时的他仿佛已不是一个大学教授,而是一个布道者,在向他的信徒传播着他的科学信仰。

“成为一个世界级的育种家,不但要有世界的眼光,更要有创新精神,我们要敢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就是创新。”

在家里他和她被誉为根植中原大地的“居里夫妇”

“你看我们这里的麦田,像园艺一样精致。”11月15日,星期日,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的实验大棚里,一位管理大棚的技术员向教育时报记者介绍道,“茹教授的这一创新,离不开他的贤内助呢,茹教授的爱人也是一位出色的农业专家。”正说着,茹振钢和他的爱人走进了大棚。

“这就是茹教授的夫人——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原连庄,原所长是咱们省大宗蔬菜岗位专家和新乡市蔬菜首席专家,中原地区吃的每10棵大白菜,原连庄培育的品种就要占到5棵左右!”那位技术员介绍道。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农业科学家整天和土坷垃打交道,肯定是“土得掉渣”。

茹振钢夫妇在实验大棚里探讨

但茹振钢在生活中,却非常浪漫。他常常激情澎湃,把对学科的理解、对育种的热爱、对新品种的期盼,变成一句句诗句“倾泻”出来,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原连庄向教育时报记者展示了1984年茹振钢写给她的一首名为《致吾妻》的“情诗”——假若/在探索中/我成了病夫,我要向前爬啊/爬到尽头!//假若/在前进中/我遇上黑暗,为了事业/我愿摸黑行走!//我不愿做病夫,我要做强者/我要冲破黑暗,拥抱阳光雨露!

“这首诗情感充沛,表达了茹振钢追求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也暗含着向我表白心迹。”原连庄告诉教育时报记者,茹振钢对诗歌的热爱由来已久,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在不断创作诗歌,大部分写完之后就随手丢弃,但他写给自己的十几首诗都被完好地珍藏至今。

不仅如此,茹振钢还把诗歌的艺术想象用到了具体的育种工作中:“思想在想象的空间任意驰骋,让我看到了新品种的曼妙身姿,给了我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我会在具体实践中朝着这些而努力!”

有一年冬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茹振钢在从学校回家的路上,在诗意的激发下,他忽然有了灵感,一项研究了8年的难题——网络代谢,竟然轻松解决了。

和居里夫妇一样,茹振钢与原连庄同样有个让他们引以为傲的“爱情结晶”。他们的女儿茹苏珊,是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苹果方向的生物信息专业的博士。在课堂上,茹振钢自豪地向同学们介绍女儿的研究涉及计算机育种,他希望他的每个学生都像她的女儿一样,去攀登世界科技的高峰。

我们相信,茹苏珊也将像她的父母一样,为农业科学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她培育的品种也将造福更多的人。

(原载2015年12月8日《教育时报》,作者:刘红雨)

李化勇,男,汉族,1961年11月生,信阳市罗山县彭新镇公山小学教师。他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船夫”,38年来屡次放弃离乡进城的调动机会,为了节省学生上下学时间,坚持用小船摆渡学生。他潜心研究复式教学法,重点研究一、二年级复式教学方法、农村教学点语文高效课堂,在全县得到推广。他帮扶留守儿童近百人次,每学期初都要整理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家庭联系卡,联系商会资助困难学生求学,让学生从关爱中寻求前进的力量。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系2019河南最美教师。

一叶扁舟,渡学生也渡自己

9月7日在河南省人民会堂接受省领导接见、参加“出彩河南人”之2019最美教师颁奖典礼,10月1日国庆观礼,10月2日连夜返回罗山,连日来不断受邀做报告……最近一段时间,罗山县彭新镇公山小学教师李化勇格外忙。

在“出彩河南人”之2019最美教师颁奖典礼现场,教育时报记者就和李化勇相约教师节后采访。没想到见到他时,已是40天后。

国庆观礼,与祖国母亲的心一起跳动

2019年10月17日,教育时报记者来到了罗山县彭新镇公山小学,走近李化勇……

观礼归来,分享北京之行感受

辗转4个多小时,教育时报记者到达公山小学时已近下午3点。绿篱、硬化的操场,不大的校园,干净整洁。琅琅的读书声从一间教室传出,李化勇正在为学生上课。

“学校虽说叫公山小学,其实只是个教学点,两个教学班8名学生,其中一年级4名、学前班4名。正式老师只有李化勇一人,他既是校长又是后勤总管。”彭艳琴说。彭艳琴是一名拥有教师资格证的临时支教教师,平时除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就是加紧备考,过段时间要参加招教入编考试。她说,要争取一次通过,然后回来就近任教。

李化勇手把手教孩子端端正正写好中国字

“让你久等了,刚才为孩子们上完语文课后,我还为他们分享了国庆观礼的一些感受。”趁着学生在操场活动的时间,李化勇走进办公室,满脸歉意。教育时报记者眼前的李化勇,完全不像已经58岁的人,立领外套,牛仔裤,瘦高个儿,两鬓稍有霜华,腰板挺直,走路脚下生风。

“在国庆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作为一名普通乡村教师,受邀参加国庆观礼活动,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内心充满感恩、感动、感谢。”谈及国庆观礼,李化勇说这些天来他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李化勇和学生分享国庆观礼感受

在李化勇的电脑上,记者看到了他观礼归来写下的文字——

10月1日清晨,一夜未眠的我和大家一起迎接节日的曙光。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彩旗飘扬,到处都是花的海洋、歌的海洋、欢乐的海洋。此时此刻,我的心早已与祖国母亲的心一起跳动,禁不住一次次热泪盈眶。

在庆典现场,我亲耳聆听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句句铿锵有力、催人奋进。当习总书记喊出“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时,我热血沸腾,热泪直流!

当看到威武雄壮、气势如虹的三军将士和一件件国之重器从眼前经过时,我无比激动和震撼,倍感祖国的强大与繁荣,爱国热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我挥舞着手中的小国旗,为祖国祝福,为祖国呐喊!

李化勇(二排左一)国庆观礼留念合影

李化勇告诉教育时报记者,他是9月26日接到教育部邀请函的,9月29日动身前往北京。9月30日上午,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受陈宝生部长的委托,到首都宾馆看望慰问75位来自全国各地参加观礼的教师代表。

“作为一名普通乡村教师,党和国家给予咱这么高的礼遇,咱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不好好坚守。”李化勇激动地说。

转眼到了下午放学时间。把学生一一送出校门、交给学生家长后,李化勇转身返回学校,关闭教室和办公的所有电源,锁好门。

子承父业,坚守乡村学校38年

李化勇所在的彭新镇公山村位于石山口水库上游,背山面水。水库伸出的“触角”把村子隔成了东西两部分。李化勇的家与学校隔水东西相望。

“要是在丰水期,水面宽度约500米,村子东边、南边的孩子要到水库对岸的教学点上学,如果绕水步行要走三四公里的田间小路,如果走‘村村通’公路要走8公里,至少得1个小时。横渡水库是最快捷的方式。”李化勇说,目前是枯水期,蹚过河床就可以回家了。

汛期一过,河床成了草原,也成了师生的天然乐园

一路上,不时有村民热情地向李化勇打招呼问好。李化勇说,公山村一多半80后村民都是他教过的,甚至有的家庭一家两代都是他教过的。沿着河床上李化勇踩出的小路,不到20分钟,教育时报记者就来到了他的家。

李化勇的家,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农家小院。大门右侧是一间厨房,正对是三间平房,一间堂屋两间卧室。一个长条桌、两张方桌、四把背椅,堂屋的陈设极其简单,连一般人家客厅常有的空调、电视机也没有,但收拾得很整洁,也极具文化气息。正对面的墙壁上,除了《千秋功业伟人图》,还张贴了春夏秋冬花鸟四条屏。左边的墙壁上,大幅的彩色全家福格外醒目。这一切,显得那么温馨祥和。

看着全家福中的老父亲,李化勇向教育时报记者讲述起父亲、公山小学和他的往事。

传统的游戏,快乐的童年

“1980年高中毕业后,我去了信阳市一家工厂当了临时工,那时一个月工资/static/myVote/。

刘燕,女,汉族,1963年3月生,中共党员,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从教35年来始终扎根一线潜心教学,讲授7门本科课程、3200学时,涉及5个专业、6000余名学生;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1门;主编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完成教改项目17项、教改论著12篇(部)。她关心学生全面发展,创新课程思政,春风化雨立德树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学中分层制定目标,精准施教,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

窦桂梅,女,汉族,1967年4月生,中共党员,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教师。

她立足讲台34年,把儿童成长当作最高荣誉,从“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三个超越的探索,到“语文立人”的主题教学的提出,“1+X课程”的整体建构,再到“成志教育”立德树人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道路上留下坚实脚印。她心系全国儿童和教师,通过清华附小互联网学校,向900个贫困县3800个远程教学站输送课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带领团队273位教师,承担国家云课堂346节微课和“同上一堂课”816节电视直播课。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张伯礼,男,汉族,1948年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从事医学教育38年,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80余名。他倡导成立“勇博励志班”,创新第二课堂运行机制;注重开展院校+师承教育,推行中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主持制定首个中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及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首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建立国际中医师资培训基地,引领世界中医教育健康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团队实现武汉江夏方舱医院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蔡丽华,女,汉族,1974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津南区葛沽实验小学教师。

她坚守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一线26年、班主任工作23年,倡导小学数学诗样教学,形成严谨细腻、语言优美、训练高效的教学风格。她多次放弃调转到城镇学校工作的机会,在农村教育一线坚持立德树人,赢得了学生的喜爱。被车祸夺去右臂的学生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被评为天津市自强学生。她先后到甘肃、河北等地送教,主场讲座20余次,培训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千余人。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袁雅冬,女,汉族,1962年11月生,中共党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教授。

她从教36年,积极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指导研究生70余人。她担任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承担教学改革项目6项,培训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荣获华北赛区冠军。她在做好教育教学和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抗击SARS、H1N1、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工作。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首届百名全国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等荣誉。

王金湖,男,汉族,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黄骅市南排河镇中心学校校长、教师。

他扎根教育33年,足迹踏遍黄骅港到歧口河海岸线。他以“慢”教育教诲师生,匠心教研;以品行感染师生,教出三代人,教育思想浸遍渔区。他首创“261”节次,力推“15—10—15”高效课堂,完成了《大歧口》《走进渤海剪纸艺术》等校本课程,主持编写的《美丽家乡·南排河》园本教材广受欢迎。他自撰文篇,自制课件,扎根乡间,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接受公平教育,坚持做一名有着红荆条精神、情系海堡的教育人。曾获河北省优秀乡村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常晓明,男,汉族,1954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太原理工大学教授。

他扎根教育34年,积极探索中国高等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于2003年自筹资金创建晓明研究室。他以“兴趣驱动、早期培养、项目引导、文化熏陶”的理念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所带学生平均每年自主参与研发时间1500小时以上。他致力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出百余名高素质工科创新人才,探索出基于CSCP范式(文化熏陶—育人&育才结构—项目实践—能力达成)的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曾获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兰会云,男,汉族,1987年2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教师。

他把养成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础,注重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用心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他用爱心感染学生、用制度培养学生习惯、用真心引领学生成长,带领学生骑行1800公里,涂鸦校园井盖,静观夜空烟火,因独特的教育理念,成为网友们口中“别人家的老师”。他始终以“不放下每一个学生”为行为准则,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每一片绿叶都享受“爱”的阳光。曾获山西省时代先锋等荣誉。

孙炯,男,汉族,1946年8月生,内蒙古大学教授。

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40年坚守边疆民族地区数学人才培养工作,形成“幽默风趣,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独特教学风格。作为带头人建设的“数学分析”系列课程《数学分析选讲》《泛函分析》被评为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他致力于微分算子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认可并获较高学术评价。他投身于民族教育事业,探寻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班培养质量的路径,先后培养47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数学人才。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乌云其木格,女,蒙古族,1972年5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第三小学教师。

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从教28年来,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从未离开过她热爱的讲台,深受学生爱戴、家长欢迎和同行赞誉。她多次到盟内各旗县巡回支教,承担“全盟小学语文整体改革”实验任务,率先试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练习为链”的教学模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

陈温福,男,汉族,1955年12月生,民盟盟员,沈阳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站定三尺讲台,铺开万顷良田,情系学子,服务“三农”,潜心创新人才培养。讲授的本科课程《现代农业科技进展》《专业教育(农学)》深受师生欢迎。他长期从事稻作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在籼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超高产育种及生产技术集成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

马晓春,男,汉族,1961年3月生,民革党员,中国医科大学教授。

他是中国重症医学主要开创者之一,2002年从日本滋贺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牵头组建学校重症医学科,开创辽宁省重症医学先河。他重视人才教育培养,组建辽宁省ICU医生、护士培训基地,积极推动重症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科规范化培训,加强重症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坚持临床与科研两步走模式,先后培养百余名研究生,多数成长为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牵头组建辽宁省集中救治中心,先后赴黑龙江、吉林指导抗疫工作。曾获首届辽宁好人·最美医生、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金永七,男,朝鲜族,1969年4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新房子镇虎洞沟村小学教师。

32年前,他毅然前往最偏远、最缺老师的虎洞沟村小学任教。其间他放弃到镇中心校任教的机会,一直坚守乡村教师岗位。他以校为家,既是老师又是父母,帮学生热饭、洗衣、辅导功课。为让山里的孩子全面发展,他自编乡土教材,开齐音、体、美等10多门课程。为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生活,他收集废旧烟盒制作学具,把旧油桶改造成火炉,自己动手修缮校舍。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送全村300多个孩子走出了大山,让近百户家庭实现了脱贫致富。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

高夯,男,汉族,1956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他坚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理念,提倡“问题驱动+互动研讨”式教学,着眼学生全面、个性、终身发展,为文科生开发《人文数学》课程与教材,并将人文数学课程做成了网络课程,在 “学堂在线”平台上线,选课人数达2万余人。他带领团队探索实施的教师教育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教育扶贫的新路,创建《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课程与教材,将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高度融合,被全国师范大学广泛应用,多项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吉林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12月生,中共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我国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工程教育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和引领者。他从教60年,培养了我国空间遥感、雷达技术、电子对抗等领域的一大批领军人才,为学科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将科研中的问题和成果直接带到学科发展方向中,用真实的科研问题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他开设10多门电子工程的专业课,并根据自己的科研成果出版多部专著。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

李果,男,汉族,1966年2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校长、教师。

师范专业毕业后,他放弃留县城的机会,返回家乡开启了农村教育的梦之旅。他35年坚守农村教育一线,从教育的价值取向出发开启改革实践,形成了特色的“发展目标教育”改革实践,使学校既具有乡村特色,又有真实的素质教育内涵,既能为每一个农村孩子的发展奠基,也能为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助力,被认为是“农村教育改革教科书式的范例”。曾获黑龙江省骨干教师、黑龙江省魅力校长等荣誉。

张文宏,男,汉族,1969年8月生,中共党员,复旦大学教授。

他积极投身课程思政教学,在十数年的教学生涯中,把育人作为最重大的责任。他担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仅带头奋战在医疗救治一线,还带领学生积极投身科普工作,撰写科普文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以专业冷静的分析,为大众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不断发声。他领衔开设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科《传染病学》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

杨荣,女,汉族,1966年4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教师。

她从教32年,以“做一个成功播种教育幸福的人”为职业追求,坚持“尊重生命,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通过制度管理和文化引领,带动学校持续发展;通过课程改革,助力学生成长,成就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教育科研,破解瓶颈难题。她着力打造师资队伍,先后培养30多位高级职称教师,培养多名校长成为上海市特级校长。她主动参与教育扶贫项目,连续多年赴云南普洱支教。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柏纪荣,女,汉族,1964年1月生,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中心小学教师。

师范毕业以来,她一直扎根山区,爱岗敬业,探索农村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个人教学风格。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思想,教学成果和教科研成果多次获奖,发表文章40余篇。35年来,她始终与山村孩子不离不弃,组建“爱心小组”,五年如一日照顾残疾女孩,精心呵护白血病患儿,当起了十几名儿童的“爱心妈妈”,主动向贫困生捐款捐物。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最美教师等荣誉。

汤国安,男,汉族,1961年6月生,民盟盟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他从教33年来,一直将“以身立教” “教会学生做人”作为为师之本,是学校师德师风宣讲团核心宣讲员。他坚持给本科生当班主任,身体力行影响和培养学生,所带班级被评为省级优秀班集体。他以大爱精神关心每一位学生,指导的本科生入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感动中国测绘人物”。他把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堂,首创了“红军长征GIS”“一带一路GIS”“精准扶贫GIS”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并汇编出版国家精品课程。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

李兰娟,女,汉族,1947年9月生,中共党员,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她倾力教书育人,采用“多元融合”理念,在医教研融合、多学科联合攻关、立体化教材建设中形成三条育人主线,以坚韧、执着、奉献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传染病学领域的骨干人才。她倡导并践行“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民”的科学精神,创建李氏人工肝系统,是我国人工肝事业的开拓者。近年来承担SARS、甲型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诊治研究任务,取得原创性成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73岁的她作为国家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多次奔赴武汉抗疫一线,被誉为最美逆行者。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范群,女,汉族,196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初级中学教师。

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她踏实工作,勤恳做人,视事业如生命,谢绝高薪邀请,坚守在海岛一线。担任班主任31年来,她视孩子如子女,用爱温润渔家孩子心田,下小岛、走渔家,家访每一个学生。她追求育人的艺术,探索“生生相长”育人模式,受到同行高度肯定,“雁行小队的管理模式”成为全省十大素质教育案例。她努力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建设的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和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学员超过600人。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

叶连平,男,汉族,1928年9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

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几十年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广大学生特别是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他情系教育,立德树人,不仅讲授文化课,更用自身言行引领孩子们如何做人。他对自己很抠,一件棉背心穿了快60年还舍不得扔,但对孩子很大方,几乎把所有钱都花在孩子们身上。如今已92岁高龄的他,依然坚守在三尺讲台,坚守在留守儿童之家,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曾获全国道德模范、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等荣誉。

孙浩,男,汉族,1980年10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汴河中心小学教师。

他扎根乡村教育20年,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做农村娃身边最亲的人,走进留守孩子们的内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他深入研究农村课堂,形成了质朴自然的教学风格,发表多篇教学感悟,20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成为年轻的省级教坛新星。他每年进行公开课讲座10多场,有效带动了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他积极响应号召,远赴新疆皮山县开展援疆支教工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助力教育脱贫做出了贡献。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支教教师等荣誉。

林蓉金,女,汉族,1964年4月生,中共党员,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护理教研室主任。

从教36年来,她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案例相结合,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榜样。她每年完成300多名护生临床教学管理工作,教学质量及学生满意度均居前列。她重视护理教学与科研,近5年发表论文12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主动请缨,带队接管湖北省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ICU及普通病房护理工作,出色完成支援抗疫任务。曾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林立灿,男,汉族,1963年9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他在教学中一直提倡还物理教学之本然,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物理学科所承载的育人功能,走出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不搞题海战术,而是教给学生探索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让物理课充满“物理味道”。他主张把更多物理实验展示给学生,牵头在学校建立起量子信息科学创新示范实验室,成为学校物理学科的“前沿阵地”。他坚持教育教学要顺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必须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他在省内外开设教育专题讲座近百场、公开课20余节,指导培养了几十名省内外年轻教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

程风,女,汉族,1989年8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莲湖乡四望湖小学校长、教师。

她用信念扬起乡村教育的风帆,从山区到湖区,从教学点到村完小,从产房到课堂,耕耘一方沃土,守住一片蓝天,书写新时代乡村教育新风尚。她先后转战3所农村薄弱学校,带领每所学校都发生巨大变化。她让山区学校从无人入学到无人外流,撑起一村人的希望。她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致力于乡村教育的薪火相传。她用实际行动号召身边更多的年轻教师主动投身偏远乡村。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最美教师等荣誉。

张伟,女,汉族,1963年5月生,九三学社社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

30多年来,她以立德树人为自身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在呼吸病学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全力打造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她担任江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奔赴多地指导全省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率先提出完善救治体系,全力构建省—市—县三级远程会诊平台,累计收治患者215例,治愈出院率达99.5%。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

马承恩,男,汉族,1961年10月生,中共党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他扎根医学教育28年,坚持经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倡导问题导向、寻根溯源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他把全部身心奉献给医学事业,2002年担任中国援助非洲医疗队队长;2008年接收来自汶川的伤者,实了零死亡、零截肢、零感染、零并发症;2020年援鄂抗疫,他不顾自身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主动请缨,作为医疗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领全队奋战50多天,圆满完成任务。曾获山东省优秀医务工作者等荣誉。

魏亚丽,女,汉族,1974年8月生,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教师。

她坚守会计专业教学一线27年,用热情和奉献成就学生职业梦想,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把职业教育塑造成幸福的教育。她学识扎实、业务能力精湛,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主持完成“3+4”中职本科贯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丰硕育人成果。她注重实践教学,指导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次,指导学生3次创造点钞世界纪录。曾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齐鲁最美教师等荣誉。

茹振钢,男,汉族,195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科技学院教授。

他40年来致力于小麦育种科研与教学工作,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项目20多项,带领小麦科研创新团队开展了小麦高产抗病育种、高光效小麦育种等多项研究。针对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和生产需求,他相继培育并推广“百农62”“百农64”等小麦新品种。“矮抗58”成果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140多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300多亿元,是近30年我国小麦育种取得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

李化勇,男,汉族,1961年11月生,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彭新镇公山小学教师。

他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船夫”,38年来屡次放弃离乡进城的调动机会,为了节省孩子上下学时间,坚持用小船摆渡学生。他潜心研究复式教学法,重点研究一二年级复式教学方法、农村教学点语文高效课堂研究,在全县得到推广。他帮扶的留守儿童近百人次,每学期初都要整理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家庭联系卡,联系商会资助困难学生求学,让学生从关爱中寻求前进的力量。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

胡豫,男,汉族,1964年4月生,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团队构建涵盖“诊断筛查、患者收治、重症救治、康复管理”的全链条防治网,落实开展核酸检测、改造重症患者定点医院、开建方舱医院。他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积极推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科研创新有机融合,培养了大批卓越医学人才。主持建设高校本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展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结合临床教学特点,应用于理论课、教学查房及临床技能课等诸多教学环节中,有效提升了教学成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等荣誉。

吴又存,男,汉族,1971年7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武汉市解放中学教师。

他坚持27年磨一课,把思政课上成学生最喜爱的课程,在润物无声中探寻出一条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他引入吟诵诗词教学法,坚持课前时政演讲,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理解思政理论。他将身边抗疫先进事迹转化为思政活教材,主讲云端思政课,引导近百万青少年坚定正确价值观和抗疫必胜信念。他编写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出版2部个人专著,发表论文200余篇。他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用高尚人格感染学生。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吴安华,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名誉主任、教授。

他扎根教学一线35年,践行“一生所学、报效祖国”的医者大爱,负责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建设,为全国各级各类医院培养感控专业人才近2万名。他在疫情初期独自逆行武汉,成为湖南首位支援武汉的医疗专家。在武汉培训近1.5万医务人员,为援鄂医护人员“零感染”作出突出贡献。他牵头和参与制定12项国家标准,其中4项奠定了我国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法论的基础。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彭林富,男,汉族,1967年9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教师。

37年来,他一直坚守在乡村教育的“神经末梢”,足迹遍布全乡十多个教学点。他走访帮扶贫困学生千余人,像亲人一样帮助孩子们煮饭、洗衣,为他们辅导功课,号召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他还关心照顾残疾学生,发现他们的特长,用爱心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健康成长。经过多年的付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乡村孩子成人成才,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贡献。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湖南省最可爱乡村教师等荣誉。

钟南山,男,汉族,1936年10月生,中共党员,广州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从教从医一甲子,以其名字命名的广州医科大学及广东实验中学“南山班”是示范性教学集体,领衔的教师团队被认定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呼吸疾病领域培养了大量接班人。他致力于推动国家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带领团队建立国际先进的新发特发呼吸道重大传染病“防—监—治—控”链式周期管理体系,建立覆盖全国的流感监测哨点,创立呼吸病毒滴度预警技术,全病程纵向动态监测。从非典到新冠,一直投身抗疫一线,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推动者。曾获改革先锋、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张忠德,男,汉族,1964年9月生,中共党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他从事中医急诊教学32年,潜心教书育人,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多名。他在湖北抗疫一线坚持临床教学,创新性提出“急救思路引导教学法”,把临床诊治思路推前至课堂,将跨学科并行式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西医急症学教学中,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强化中医诊疗特色在急症学及传染病学中的运用,将“中西协同,突出中医特色”的理念贯穿教学始终。积极引进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 综合评价学生医学实践技能,进一步优化临床教学。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陈良,男,汉族,1979年8月生,中共党员,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他扎根八桂壮乡职教17年,致力于少数民族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把培养广西少数民族技艺人才作为使命。开创了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和少数民族技艺新生代传承人“活态”培养模式,推进教学做一体化与产学研相结合,着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获全国金牌,主持国家名师工作室服务广西30多所职业学校,每年为2000多名职教教师提供指导,为20多家企业培养3000多名能工巧匠。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陈留,女,汉族,1977年4月生,中共党员,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教师。

她24年扎根祖国南疆边境小学教育一线,努力推进教育扶贫,让先进教育理念在南疆生根开花。课堂上她鼓励孩子们试错、动手实践,用智慧和爱心为边境壮乡儿女筑起启蒙学习的灯塔。她引领边境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探索多终端、多形式的培训模式,有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她长期跟踪研究边境教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创“基于边境小学生多阶数学思维学习场”方案,提升孩子学习力,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为推动边境民族地区小学教学变革和教育均衡作出贡献。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广西教学名师等荣誉。

李琴,女,汉族,1981年9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教师。

她扎根幼教工作20余年,始终把贡献国家学前教育事业当作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深入研究与实践幼儿海洋意识教育,相关教学成果在多地推广,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连续6年承担海南区域帮扶和农村幼儿园指导任务,2019年起积极参与对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幼儿园的送教援培活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带领工作室自制抗疫主题视频150个、设计并指导保教活动60个,为幼儿居家期间的科学保教贡献力量。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海南省“南海名家”等荣誉。

张云阁,男,汉族,1963年4月生,中共党员,海南大学教授。

他三十五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第一线,深深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称为学生思想的领航人。率领团队历时11年成功构建高校思政课“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实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等问题的重大突破。他主持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使国内95所高校的10万大学生选学受益。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荣誉。

杨浪浪,女,汉族,1972年10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教师。

她坚守教育是一项慢事业,用“好奇、勇敢、责任、荣耀”的学校精神引导孩子走好每一步。她挖掘传承学校红色基因,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实施课程改革,建立“体验、开放、综合”的EOC课程体系,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联合6省开展校长培训,帮助10个边远区县学校发展。创建重庆市第一所小学国际部,入选国家首批孔子课堂。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李加纳,男,汉族,1957年9月生,中共党员,西南大学教授。

他36年精心教书,潜心育人,献身农业科研,直接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超过120名,桃李遍天下。作为油菜研究专家,在甘蓝型黄籽油菜基础研究与生产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先后主持国家和省市重点科研项目7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育成30余个油菜新品种,领衔的油菜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情系“三农”,推广优质油菜应用面积8000多万亩,为农民和加工企业增收增效100多亿元。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康焰,男,汉族,1965年4月生,中共党员,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教授。

他身体力行,践行大医精诚的理念,积极参与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工作。他60天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繁忙工作之余,还为临床医学院全体医学生上特殊的“开学第一课”,用行动诠释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他创建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全链条重症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打造呼吸治疗师这一特殊职业,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建红,女,藏族,1979年2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马尼干戈初级中学校长、教师。

参加工作以来,她先后从事小学教学、教导主任、小学校长、中学校长等工作。17年间,一直坚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藏区腹地,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践行教育诺言是最好的职业操守,强化管理是最大的使命召唤,争做教育者与思考者,以“实验性、示范性”为追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得到学生爱戴、家长赞誉、同行好评。通过努力,所在学校就学学生人数由14教学班560余人发展到27个教学班1000余人。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肖敏,女,汉族,1977年3月生,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从事特教24年以来,她秉持“适性而教,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真情付出,潜心育人。在聋生语文等学科教学中,她以心理辅导、社会实践、课外阅读、多元表达等方式破解沟通障碍,联通无声世界与有声世界。带领团队建设“听障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听障学生手工艺”“残障学生校园游戏”“重度多重障碍儿童送教上门”等系列校本课程,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主动承担对薄弱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教工作,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曾获教育部“特教园丁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莫非,女,汉族,1968年3月生,中共党员,贵州医科大学教授。

她从事教育工作29年,积极推进教改工作,提升教学水平,重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充分融合,致力于学生人文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深受学生喜爱。积极参与本科学生的管理与培养,组织开展“走进校园,我们和你一起成长”专业辅导员活动,近3年来,主编和参编《临床基础检验》《临床基础检验形态学》等6部教材,发表论文13篇。2020年2月到湖北鄂州,始终战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线,作为援鄂医疗技术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为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贵州省委省政府援鄂记功奖励等荣誉。

曹凤英,女,布依族,1971年3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南明小学校长、教师。

她从教30年,长期扎根教育一线,办学成绩得到社会和家长普遍赞誉。坚持以人为本,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在阳光下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儿童的视角来改进教学。长期为农村学校送教送培,2019年深入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大歹小学开展3年组团式驻点帮扶,助力教育脱贫攻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坚守校园,带领教师圆满完成“空中黔课”课程资源录制,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默默奉献。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何梅,女,汉族,1987年11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城关镇中心幼儿园教师。

她钟爱幼教事业,以慈母之心架起育人之桥,接送学生过河,为贫困山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2020年7月2日,赫章县发生4.5级地震,她率先冲进教室,采取先避后撤措施,在17秒内让32名孩子安全撤离教室,1分钟内完成全部躲避和撤离工作,确保孩子们在大灾面前安然无恙。她坚持每周开展一次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每学期开展一次防震演练,提高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社会树立了正能量的幼儿教师形象。曾获贵州省教学科研论文奖。

张桂梅,女,满族,1957年6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教师。

她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为当地教育脱贫做出重要贡献。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长期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将自己工资、所获奖金和社会捐助诊疗费等100多万元全部用于兴教办学,用实际行动兑现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不懈追求书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永远奋斗的绚丽人生。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

张无敌,男,汉族,1965年2月生,中共党员,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他从事生物质能教学、科研及推广应用34年,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80余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指导学生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30余项。培训农村能源技术员和农户万余人次,举办国际沼气技术培训班,受训人员来自近20个国家。在10多个发展中国家进行示范、推广和培训农村能源产品与技术,建立了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4F农业生态循环模式,生物柴油制备技术、沼气相关技术已授让多家企业使用。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等荣誉。

卓玛,女,藏族,1980年8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第三小学教师。

她扎根教育19年,先后主动在3所高海拔地区小学任教。近5年,她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文章50多篇,开设校内外讲学、讲座100余次,指导学生写作、吟诵、播音多次获奖,编写校本教材10余本。她是家校共育的知心辅导员,长期承担全市全校家长及妇女培训工作,每年家庭教育讲座不少于10场。她是教育扶贫的积极行动者,时常忙碌在福利院孤儿学生和学困生之间,捐款捐物,精准施教,带动影响一大批老师参与到无偿奉献的志愿者行列。曾获西藏自治区师德标兵、西藏自治区学科带头人等荣誉。

杨维周,男,汉族,1961年4月生,中共党员,西藏民族大学教授。

他从教36年,钟爱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事业,领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团队,探索创新出了一条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两个转化”的新途径。他一心一意坚守教改科研之路,围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行研究,取得优秀成果。毫不懈怠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与一流重点建设学科。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丁海燕,女,回族,1967年9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教师。

她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30余年,任教期间,翻山越岭,到学生家为学生辅导、补课。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给家庭贫困的学生送吃送穿,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丁妈妈”。热心帮助同事,指导年轻教师,深得大家信任。工作之余深入到学生和群众中,利用家访等时机,讲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尽管自己生活拮据,但依然长期义务照料村上的两名孤寡老人,用实际行动书写师者风范,诠释立德树人。曾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马肖容,女,汉族,1970年9月生,中共预备党员、九三学社社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

她扎根西部,坚守一线教学27年,树立了“本科为根、学生为本、情怀在心、传承西迁”育人信念,凝炼了“坚守教育理想高地、突出临床岗位胜任、涵养医学人文关爱、强调综合素养教育”教学特色,取得了系列教学成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第一时间报名,驰援武汉抗击疫情53天,首创“三联三快速”方案进入国家第七版诊疗方案。创立“停课不停学、育人不掉线”“战疫师生直播间”等特色教学法,获得师生好评。曾获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王良璧,男,汉族,1964年6月生,中共党员,兰州交通大学教授。

他刻苦努力,长年不休节假日,深入研究师生关系的内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牢靠性和运用能力。负责铁道车辆热工实验室和《流体与热科学》教学团队建设,重视学生实验及教师科研平台的建设,培养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科研素质的团队。在对流传热基础理论、复杂结构换热器数值设计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对提高列车运行可靠性发挥重要作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等荣誉。

赵洪涛,男,汉族,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二中学教师。

他从教31年,长期兼任班主任工作,爱生如子,尽职尽责,获得学生及家长好评。注重教学研究,发明“听—读—品—说—吟”古诗词五环节教学法,深受学生欢迎。出版专著《中学经典名著赏析》《心灵的阳光》等,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的课题《中学古诗词人本主义教学方法——“吟唱法”研究》得到认可和推广。他用长期的坚守,培养多名学生成为有用之才,为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助力脱贫攻坚做出了贡献。曾获甘肃省优秀教师、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等荣誉。

樊海宁,男,汉族,1970年1月生,中共党员,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教授。

他从教20余年,从事肝胆胰外科专业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扎根临床教学一线,因材施教,勤勉育人,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注重公益行动,带领团队数次深入农牧区基层,足迹遍布三江源大地,行程近7万公里,筛查包虫病重点人群5.8万人,其中儿童约1.8万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担任青海省援鄂医疗队长逆行武汉抗疫,从临床救治、防控体系建设和疾病科研等多层面抗击疫情。曾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海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更松尼玛,男,藏族,1965年5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玉树市第一民族中学校长、教师。

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担任校长职务的同时,依然承担两个班级教学任务。几十年来,他从未完整休息一天,除了公事外出,坚持做到每天24小时在校,是学校全年的“值班长”。他注重新课程改革,秉承“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宗旨,推动实施“教师个体分析与学习成绩提高对策研究”“学生综合分析与综合提高对策研究”“藏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初探”等课题研究,取得明显成效。曾获国家教委中华扫盲奖、青海省中小学十杰校长等荣誉。

杨惠芳,女,汉族,1968年1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医科大学教授。

她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自治区级优秀毕业论文。注重教学研究,主持完成多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研究生创新项目,主、参编教材和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主动为学校师生宣讲疫情防控知识,编著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手册——公共卫生视野下的科学防控》《宁夏医科大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为抗击疫情贡献智慧和力量。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宁夏回族自治区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

马景林,男,回族,1965年5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田老庄乡深沟完全小学教师。

他扎根农村教育35年,寓教于乐,坚持立德树人,真诚关爱每一个学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他一直包班,担任小学高年级语文、数学教学,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反思教学,提升教学技能,做到教学相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承担起“空中课堂”评课和学生作业辅导的重任,并参与小学数学课后习题讲解微课制作,分享至周边学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曾获宁夏回族自治区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周金龙,男,汉族,1964年3月生,中共党员,新疆农业大学教授。

他扎根新疆36年,5次主动放弃到内地发展的机会,长期奋斗在新疆高等教育与水文水资源科研一线,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坚定、专业扎实、乐于奉献的新疆水利科技人才,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他积极探索西部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交流机会,指导的9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他积极参加学生管理工作,主动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并任20余名各民族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三进两联一交友”联系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徐桂英,女,汉族,1966年11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教师。

她坚守农牧区教育教学34年,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从生活上、心理上、情感上关爱农牧区学生,经常克服交通困难进行家访。她积极创新,开发出多个农村化学实验课,形成“探究、合作、生活化、分层”的独特教学风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细致研究,认真备课,通过电话为上网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多次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引领汉、回、哈等民族教师快速成长。曾获全国中学化学微课大赛一等奖、新疆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吴向未,男,汉族,1973年10月生,中共党员,石河子大学教授。

他扎根边疆教育24年,潜心教改,因材施教,打破以疾病为中心、强调系统性的纵向教学模式,转向以患者症状和体征为中心的横向思维,重点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申请驰援武汉,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模范榜样。他深入基层,耐心指导当地医师手术,搭建校院桥梁纽带,每月定期组织多学科专家深入县乡医院指导,为当地医师创造学习交流平台。先后主持参加国家级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曾获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

李莉,女,汉族,1978年1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第二中学教师。

她扎根边疆教育21年,把每一堂课都当成一次人生历练,坚持教研教改,不断创新,教学成绩优秀。她走进孩子们的心田,军训时和学生同吃同住,运动会上和学生共担荣辱,劳动课中和学生体会快乐,用爱点亮每一个孩子的心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积极落实“停课不停学”要求,组织全校教师高效开展线上和复学后教学教研活动,有效提升了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能手等荣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年级上册《小岛》教学设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