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从京东上买一些零食寄从中国寄零食到日本可以吗,不知道有没有物流可以寄?

这几个月爆发的共享单车大战,是从去年资本寒冬以来,创投领域为数不多的大把烧钱的项目。不到一个月时间,ofo单车完成从B轮到C2轮一个多亿美元的融资,摩拜单车半个月不到从C轮到C+,融到2个多亿美元。ofo和摩拜的对决还没有分出胜负,骑呗、小鸣、优拜也陆续上线加入战斗。

共享单车的战火还在不断蔓延,但是,投资人在这个领域大笔资金的投入很可能要打了水漂,其针对的“解决最后两公里的出行问题”的市场痛点虽然存在,但是建立在共享单车模式上的最后两公里经济,从本质上来看,很可能只是个伪命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媒体最近聚焦的关于共享单车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供求失衡,大量的用户反映“上班地铁站附近没车,下班公司附近没车”,或者即使有车,一看都已经被别的用户锁定,用不了了,想用的时候没有车的尴尬普遍存在;其次是共享模式下的道德风险,随用随骑的模式取消了“停车桩”,虽然看起来让用车更自由了,但是监管成本也随之上涨,车辆非法侵占、密码破解、车辆损毁的情况几乎天天发生,并且因为车辆分布零散,几乎没办法监管,只能依靠用户和用车人的举报。

这两个问题其实就已经完全的反映了单车共享模式的弊端和这个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共享单车的使用场景规划里,基本上是对公共交通出行的补充,坐完地铁、公交之后,最后回家的这一二公里,用共享单车的话,花钱少,比打车便宜还能锻炼身体。但是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理想状态并不会出现。取消停车桩后,也就意味着不能统一停放统一管理,单车从原本的静态分布变成了实时的动态分布,单车的位置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不能保障在需求最旺盛的区域,拥有最多的单车量。

这样一来,很可能在地铁站附近,就只有少量的车,而且每辆可能分布在大街小巷的不同地方,只能通过GPS定位找车。最后一二公里路程,走路可能只要花上十几二十几分钟,但是可能找个车花费的时间还更多。这样的时间投入产出比,大家算算就知道用户有多少大的意愿会去找车了。

当然,共享单车公司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也推出了解决办法。ofo为了解决供求失衡问题,雇佣了大量单车搬运工,将车辆从需求少的地方运送到需求量大的区域,但是人工搬运,方式粗放不科学,低效率,调配车辆完完全全凭搬运工师傅的认知,用三轮车一次也只能搬运十几辆单车。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

根据估算,仅北京西二旗的30位搬运工,月工资5000元,每月就需要投入15万元,扩大到全国市场,这该是一笔多大的成本。需要多少用户使用共享单车,才能覆盖运营成本,更不用谈盈利了。

其实,在一二线城市,基本覆盖了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如果真的有需求的用户,可以通过城市自行车解决需求,像是杭州,基本上已经实现全城高密度的公共自行车覆盖。如果活动范围内没有,上网购买一辆二手自行车,不仅能享受使用权,还能保有所有权,骑上一两个月,就能够回本,比ofo共享单车模式来的更经济。

另外的问题就是,道德风险带来的监管以及成本的高涨。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共享单车打破了公共自行车模式的取用和停放的规范,增加便捷性的同时,也认为制造了经济学里公共的有限资源分配下的“公地悲剧”,在秩序约束不强,监管弱的状态下,共享单车这样的公共资源相当于是无秩序的,每一个人都有使用权,也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故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甚至占为己有,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像是成本元的摩拜单车原定4~5年的寿命,但在上海的损坏率目前已经高达10%了。

共享单车并不能保证使用者都是“好用户”,各地发生的共享单车被藏出租屋,二维码被损毁,车辆使用范围超过规定范围等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也给运营和监管打来了麻烦,突破了区域限制,单车分布并没有规律,一旦有用户对单车进行损毁或者侵占,完全依靠GPS找车,成本高昂,仅凭共享单车公司的人手根本不够。现在共享单车公司已经开始发动用户进行举报,以此来降低监管成本,但是作用也有限。

而且,随骑随停的模式还带来了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个问题——违停。没有了停车桩,占用机动车辆停车位,在路边随意停放等等问题也需要解决,劣币驱逐良币,无序竞争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对于如何规范车辆停放和后期维护管理,一旦政府介入干预,对共享车辆的停放进行标准化规范,那么,共享单车的模式和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就没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又何谈颠覆呢?

【潮起创始人,每篇评论在全网络平台覆盖300万人以上,微博@互联网分析师于斌,微信个人号,订阅号『互联网分析师于斌ityubin』】

随着国内手机市场的饱和,后续释放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换机市场。而换机需求带来的更多的是中高端产品的增长。消费市场的这一转变推动越来越多的国内手机品牌向中高端机进击。这不第四季度各大厂商们也是拼,双十一过后也没歇着,先后发布了华为Mate9、金立S9,vivo X9、Xplay 6,一加手机3T等等旗舰机,其中除了金立S9和vivo X9,其他几款售价都在3500元以上,迈入了高端机行列。

鉴于一家手机3T还没有在国内发行,我们就来看看Mate7和vivo Xpaly6,这两款手机都刚刚发布没有多久,不过在市场反馈来看,华为Mate9显然比vivo Xpaly6更受欢迎,一上线就被抢空,目前官网渠道购买 ,按照付款时间基本需要等待15天左右。而对于12月才会正式开售的vivo Xpaly6,不管是媒体还是消费者,大多数都还持保留态度。售价第一次突破4000元的这款vivo手机,在Mate9和其他厂商的夹击下,销售前景并不被看好。

为什么有这样的差距呢?我们来一条条分析。

在高端机市场,品牌附加值永远是消费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仅就这两款手机来说,暂且先不论手机配置,光看品牌,胜负先就已经落定一半。早已在高端机行列站稳脚跟,在全球市场都得到过认可的华为,和第一次试水高端机市场,之前定位一直停留在中低端女性手机,渠道优势也在二三、四线城市的vivo,用户会怎么选择,不言而喻。品牌是需要积淀的,vivo从中低端走向高端定位,刚开始的尝试总不会那么顺利。

不过,市场总有黑马存在,如果没有振聋发聩的品牌力背书,只要产品够创新够突破,市场一样买账,当初的苹果手机也是这样突围的。但显然vivo Xplay6并没有做到。相比起它4498元的定价,这款手机并没有给出能够匹配这个价格的令人惊艳的功能或者设计突破。

从外形、配置到UI设计上,vivo Xplay6还是没有能够摆脱“借鉴”的套路,走出自己的步伐,可以说是三星+苹果的高级混合版。

9038+OPA1622音乐芯片,配备4080mAh电池。基本上就是将三星的设计理念,套上最新款处理器,高容量电池,配上主打女性的音乐芯片,更强的hifi和拍照功能,该有的配置都有了。更直白一点说,从外形和配置上来说,这基本上就是三星S7 Edge的Hi-Fi自拍加强版。大概vivo是想要趁着三星爆炸门事件后安卓机市场空缺阶段捡个漏。

但是不管看多少次,这个黑框还是接受无能啊。

再来看这个界面中,你看到了多少个ios图标?是不是有一种拿错了iPhone的错觉?可以说,这样的配置和机型对于vivo现在的用户群来说,价格肯定是难以接受的,而对于这个机型要面向的高端用户,处处模仿的痕迹,会干脆的推动他们选择更具备创新力的品牌。

“太贵了”、“处处都是三星和苹果的影子”,是vivo Xplay6发布会之后用户评论最多的两部分内容。既没有足够支撑其价格的品牌溢价,产品本身也没有让人惊艳的突破,价格还没有Mate9美丽,预计它推出之后遇冷将会是大概率事件。

我们再来看早了vivo Xplay6一步发售的高端机型华为Mate9,这也会是vivo Xplay6最大的狙击对手。Mate9采用了平面屏,推出了3个版本,售价3399元起,很有竞争力,如果对屏幕有更高的要求,还有升级版本Mate 9 Pro或者Mate 9保时捷设计可选,它们配置了5.5寸曲面屏。

配置方面Mate9系列采用了麒麟960芯片、第二代徕卡双摄、EMUI 5.0的组合,新一代麒麟960八核处理器是华为Mate 9最大卖点之一,华为自主研发的处理器性能可以傲视整个安卓阵营,搭载的第二代徕卡双摄可以实现接近无损的2倍双摄变焦。还有新一代3D指纹功能,4000mAh大容量电池。

最值得一说的是Mate9搭载的系统EMUI 5.0,从Mate8开始,华为就一直在软硬件结合优化方面努力,技术也在不断的成熟,5.0版本的系统优化,让用户可以在日常使用中获得更好的体验,特别是在图形性能和影像模块上,有了不小的升级。在系统性能的优化提升上,比单纯仅仅提升配置更显出品牌的优势。

愿意修炼内功的品牌在高端市场才能走得更稳更远。Mate9比vivo Xplay6更受欢迎,只是又一个论证而已。

【潮起创始人,每篇评论在全网络平台覆盖300万人以上,微博@互联网分析师于斌,微信个人号,订阅号『互联网分析师于斌ityubin』】

今年以来,频频陷入消费者投诉的人人车又一次因出售故障车惹祸上身。根据新华社的报道,重庆的一位雷先生花了20万元在二手车交易平台上购买了一辆二手汽车,该平台声称汽车经过了249项专业检查,然而在办理过户时,雷先生购买的汽车却被车管所交警检测为事故车,无法过户。

类似这样的事故不仅是人人车,在瓜子二手车平台在今年内也被媒体曝出在多起买卖中售出的二手车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而这些车子,都已经接受并且通过平台的“专业检测”,同时,在交易前还有一个专业的复检,也就是上文雷先生的车子也经历过的249项专业检查。但有业内人士对媒体表示,所谓的上百道检测程序,大多数检测都是“走过场”,形同虚设。

其实,二手车交易平台问题频发,也反映了在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的最大阻碍——信任问题。一直以来,国内的二手车市场不振,成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的价格不透明、车况不透明,加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无法保障二手车车主的利益,无法给消费者足够的信心。

虽然随着各地陆续出台新政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取消限迁政策,表明了政府支持二手车市场发展的态度。加上移动互联网创业潮推动下二手车交易平台的涌现,这两年,我国的二手车市场总算是迎来了春天。但是,二手车市场目前仍然只是刚刚起步阶段,对标美国二手车市场,我国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人的购车习惯中,新车比二手车更受欢迎。根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7亿辆,相当于平均每十个人就有一台车,但新旧车比例悬殊大。在去年我国的年新车销售大概在2460万辆,二手车成交约为900万辆,比例约为 3:1。而欧美汽车市场新车与二手车交易已经达到1:3的比值。

而预计消费者大约在购买新车后的5-6年之间出售车辆。按照各样来推断,二手车将会在年左右进入每年千万级的交易量,并在2020年前后达到2000万辆的交易量,到那时候,二手车市场的估值将不少于两万亿。

二手车电商瞄准的,就是这样巨大的万亿级别的市场。他们直击的痛点就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以次充好,信息不对称,既没有太过于诱人的价格,更没有让人放心的质量。像是人人车和瓜子二手车等二手车电商平台主打的就是信息透明,通过提供专业的检测,跳过中间商,直接给出车况和报价,用平台信誉为车况和交易背书。

但是频出的“事故车”问题,让这些二手车电商交易平台的信誉大打折扣。应当依靠诚信牌立足的状况下,却让“事故车”动摇了根本。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如果信任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二手车电商平台要挖掘这巨大的市场,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二手车电商目前的当务之急,不是跳过中间商,没人赚差价这样的噱头,而是建立产品保障,严格把关二手车质量。在美国,二手车市场之所以如此发达,一方面是建立了完善的诚信体系,一方面,所有的二手车都有一份历史报告,有牌照的修理厂都会有联网的修理记录,这些记录只要输入车辆的vin码就可以在第三方网站上查到车子从出厂到现在大部分记录,加上在交易之前还需要将车子送到另一家原厂制定维修点进行全面的检修,车况非常明确。再对比国内的249项专业检测中百多项检测走过场的爆料,在二手车车况报告和质量检测方面,二手车电商平台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二手车的售后。目前,在交易后,一旦出现汽车质量问题,购车者在后续维权的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在媒体报道出的多起二手车交易遭遇质量问题的情况,大多数车主在维权过程中都遇到了平台与原车主之间的相互推诿,导致维权久拖不决。从一开始出于对平台检测结果的信任,购买了车辆之后,有问题再联系客服,平台让找原车主,而原车主又推给平台,双方踢皮球,原本说好的全额赔付也被各种推诿,最后倒霉的只有消费者。

有报道分析称,二手车平台之所以问题频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个人对个人的交易模式下,车辆的把关全都靠平台,而电商平台缺乏经验丰富的评估师人手。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并不是所有二手车交易平台都在强调跳过中间商,像是优信二手车,除了个人车主直接售卖外,有很大一部分的车源来自传统的4S店和二手车经销商。这些机构拥有专业的检测团队,对售前的车辆检测要求很高。对比完全针对私人交易的C2C二手车电商平台,这些机构一方面在人才储备和专业度上,更值得信任;一方面,拥有多年的行业积淀,车源相对充足,不会像纯C2C平台为了追求流量、成交量的规模和速度,在车源紧张的情况下放宽对售卖车辆的要求。

而且售后方面也更有保障。先不提优信平台提供30天包退,1年或者2万公里保修等售后保障政策,最起码通过传统4S店或者二手车经销商售出车辆后,不会发生找不到原车主,或者维权中平台和原车主互相推诿的情况。

不过,不管是纯C2C模式还是B2C、C2C混合模式,从今年多起问题车事件舆论发酵中,二手车电商平台们都要打起精神,更加重视诚信经营,在二手车这个亟需建立信任和公信力的市场,对消费者负起责任。

而消费者们在购买二手车时,也要注意保护自身权益。在交易时,保存好销售方或者平台承诺的售后保障凭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最好是能够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投诉还没有解决问题的话,还可以凭借手中掌握的证据和凭证,对原车主、经销商或者销售平台提起诉讼。

【潮起创始人,每篇评论在全网络平台覆盖300万人以上,微博@互联网分析师于斌,微信个人号,订阅号『互联网分析师于斌ityubin』】

根据宽带发展联盟的数据报告,今年的第三季度,我国的移动宽带4G的平均下载速率已经能够达到了11.83Mbit/s,超过了固定宽带网络11.03Mbit/s的平均下载速率。这是我国历史上,移动宽带速率首次超过固定宽带。

而这只是开始,从2009年我国开始建设3G网络以来,我国移动宽带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我国4G网络的快速发展,移动宽带的用户体验也在不断提升。而随着移动宽带的跨越式发展,在固网业务上独占鳌头,2008年才拿到移动牌照的电信,将迎来其从创建以来最大的危机。

可能很多用户不太清楚我国宽带市场的发展历史和三大电信运营商的业务范畴区分,在聊宽带市场的竞争之前,我们先来做个简单的梳理。我国的三大通信商其实成立的时间并不早,1994年之前,中国通信运营市场是被邮电一家垄断的,为了打破垄断局面,中国联通成立,98年,电信业经历第一次第重组,邮电分离出了原中国电信。这时的中国电信是全业务经营,只不过主营是固网。99年,中国电信一帮少壮派将移动通信业务分离出来,成立了中国移动,只经营移动业务。至此,三大运营商才全部成立。在业务设置上,其实是有一定区分的。

但随后几年电信业第二次重组,期间网通和铁通相继成立,全面进入混战时代。到了2008年,电信业迎来第三次重组,联通合并了网通,加强了固网业务,专心升级WCDMA;电信终于有了移动牌照,而且还有了海事卫星,还收入了联通的CDMA网络;移动收了铁通算是间接有了固网业务,近两年也正式拿到了固网牌照。三大运营商至此全部都进入全业务运营状态,不管是在固网业务还是移动业务上,都是竞争对手。

不过众所周知,电信的宽带的优势至今仍然停留在固网业务,从2008年拿到牌照之后才开始发展移动业务,但是推动到现在,仍然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在移动业务上,中移动原本占据领先优势,但3G时代因为牌照和技术的缘故,联通弯道超车,不过4G时代又回到了三国鼎立的混战局面,而直到今年第三季度,移动宽带4G下载平均速率超过固定宽带网络的消息一出,基本已经能够判定,押宝5G的中移动,在这场竞争中,已然跑到了前面。

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地位将发生深刻的转变。一旦全面实现5G的商用化,三大运营商中,中移动将会在移动和固网宽带业务上全面领先,目前只在固网业务上保留少许优势的电信,在这个优势业务上也将失去竞争力。

在3G上吃了亏的移动,押宝的5G,预计将在4年内就能迎来商用化。目前业界多数预测未来 5G 网络的平均速率可达 10Gbps。全球各地的科学家现在已在不断刷新移动设备连接的限制,英国近期的研究表明 5G 传输速度突破 1Tbps。5G网络网速在理论上可以达到现有的网速1000倍甚至更多,还可以极大的降低设备的功耗。一旦5G全面商用,技术更新后,同等资费下,中移动的极速移动业务体验,无疑会吸引大部分的移动设备重度使用用户。

而根据赢者通吃的一般游戏规则,在移动业务上取得突破后,也将会带动中移动在固网业务上的增长。近两年,中移动在固网业务上,一直以大力度的优惠折扣攻占市场,办手机套餐送宽带服务的优惠全国都有。加上目前中移动主推的就是光宽带,一开始就直接用光纤技术接入服务,后期的宽带提速,中移动一开始就没有基础建设的门槛。光纤是宽带网络中多种传输媒介中最理想的一种,比起ADSL接入方式,它的特点是传输容量大,传输质量好,损耗小,中继距离长。而虽然在固网宽带业务上占据优势,但是电信在传输光纤更新上,目前还是落后于移动的。

在万物互联时代,作为流量提供商,在未来互联共生这样的开放生态上,具备天然优势,在入口布局上,电信相较于其他两个竞争对手,并没有特别大的声浪,前段时间,电信和联通成功推动六模全网通的合作与发展,不少业内人猜测它们可能会在物联网上联手合作对抗移动。

中国移动在拓展除了通信技术服务之外的新增长点,也在积极抢占优势生态位。它运用运营商在智能硬件、智能家庭、数字产品、IDC、CDN、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满足基础接入和沟通需求的基础上,向数字化生活和数字化生产布局和拓展。特别是对于家庭宽带业务,大力推动打造智慧家庭,以连接来驱动未来发展。打算从光宽带和4G网络切入,以“极光宽带·4K电视”的互联网电视配置切入家庭娱乐,打造系列魔百盒终端,然后以此为基础拓展参与到家庭的智能生活中。

不管是在技术还是在未来战略方面,中移动已经明显走在前列,在三大运营商中,在移动业务上最薄弱的电信,显然还没有完全跟上市场转变和发展的脚步,对手已经启程,而自己还在寻找方向,这会是电信危机的开始吗?

【潮起创始人,每篇评论在全网络平台覆盖300万人以上,微博@互联网分析师于斌,微信个人号,订阅号『互联网分析师于斌ityubin』】

近日,京东商城可谓捷报频传。继双十一当天取得交易额增长59%的惊人业绩后,15日京东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也显示:京东商城在收入、净利润、活跃用户数等数据上都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高。充足的现金流将给京东的商超前哨战输送充足的弹药,而其与沃尔玛的战略合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这意味着,作为中国零售行业的领军企业,京东商城或将在三年内结束商超大战。

京东商城Q3业绩靓丽,全面超出华尔街预期

定位于“品质电商”的京东在消费升级浪潮的带动下成为了站立潮头、受益最大的企业。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京东第三季度实现净收入6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远远超出了华尔街的预期。而京东在第三季度的交易额更是达到1588亿元人民币,剔除虚拟商品的交易总额达15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领先于行业平均增速。

而在之前外界有所质疑的利润方面,京东也交出了完美的答卷,第三季度京东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经营利润率为1.1%,同比增长57%,保持连续6个季度为正。在此标准下,京东的毛利额达到了94亿元,同比增长59%,毛利率达到了15.9%;净利润为2.69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0倍。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在Q3的靓丽业绩是在中国经济整体下行以及零售行业面临夏季淡季的背景下逆势取得的。在第三季度,京东商城的订单量不但没有趋缓反而大幅上扬至4.012亿,与2015年第三季度剔除虚拟商品后的2.581亿核心业务订单量相比,同比增长55%。

因此从各个数据来看,京东运行的基本面已经全部进入到增长盈利的轨道,这就为其征战双十一、拿下商超前哨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金储备创新高制造充足现金流,物流体系转化为优秀用户体验

此外,京东Q3业绩再次向业界显示了其具备充足的现金流,有能力进行一系列的“扩军备战”。数据显示,京东过去12个月的自由现金流为167亿元人民币,同时现金储备达354亿元人民币,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不仅给京东大战双十一、突围商超战增强了底气和信心,更赋予了京东投资科技前沿、继续寻求增长以更强大的动能。

充裕的现金流一直支撑起了京东在物流、仓储上的布局,现在京东已经能为商家提供仓配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在重资产的仓储方面,京东布局209个大型仓库,6个“亚洲一号”智能物流中心,仓库总面积达430万平方米。而京东的物流体系已经覆盖全国2493个区县。京东仓储配送能满足超过98%的自营商品配送,其中超过88%的订单可实现当日和次日达配送。

这种前期的投入正在转化为优秀的用户体验。京东推出了白条、极速达、免费上门维修等优质服务,解决了销售前后的用户痛点问题。而京东此前研发的无人机、无人车等新技术投入到物流配送中,解决了一直困扰业内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满意的体验直接导致了用户数量的激增,第三季度京东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1.987亿,同比增长57%,且仍有很强的后今年。

商超成电商竞争下一片蓝海,京东提前布局双十一大显威力

国际食品与消费品行业研究培训机构IGD研究显示,中国网上超市预计2020年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800亿美元,超过12000亿元人民币。但相较3C、家电、服装等细分品类,商超的电商占比还很低。因此超市已经成为各电商平台奋力角逐的下一片蓝海。

Q3业绩的向好、提前布局的完善以及与沃尔玛的合作都极大增强了京东商城的实力,为其三年内结束战斗铺垫了可能。

京东在商超领域的布局早已开始,去年就通过投资天天果园、永辉超市、易果网等打开了生鲜市场的大门。今年4月份,京东集团与众包物流平台 “达达”合并组建新公司,通过开放的共享经济、完善的物流基础打造出众包物流体系,通过“京东到家”与线下商超、零售店进行深度合作,打造便捷和高品质的消费者购物体验。今年6月份,京东更是与线下零售巨头沃尔玛深度联姻,组建起了商超领域最大的集团势力。

由此,京东在第三季度就已经进入商超发展的快车道,日用商品及其他品类商品的交易总额为783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增长61%。而在被看做是商超前哨战的双十一中,双十一当天京东母婴品类同比增长190%、钟表品类同比增长280%,服饰家居品类在全站占比更是超过了40%。京东在11月1-11日期间的交易额同比增长60%,充分说明了其全品类发展的零售战略是大势所趋,京东商城在这场商超前哨战拿下了胜利。

京东商城Q3业绩的全面开花粉碎了外界对京东零售战略、自建物流、盈利能力的质疑。而由于与沃尔玛联姻、双十一业绩大升、用户体验提高等原因,普遍预计京东在Q4的净收入将攀升至75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三成以上。至此,京东已经获得了提前结束商超大战的实力,三年内将在商超竞争的激烈态势中成为率先突围、获利最大的一方。

【潮起创始人,每篇评论在全网络平台覆盖300万人以上,微博@互联网分析师于斌,微信个人号,订阅号『互联网分析师于斌ityubin』】

双11的购物狂欢刚刚过去,经历了8年多的发展,今年的成交额不出意外又一次创了新高。从2009年刚开始的PC端战场,到目前,移动端成为了电商行业的年度竞争主“修罗场”。

不过这样的盛况很快就会在另一个领域展开——在未来5年内,VR购物或将成为电商行业下一个的角力场。

今年被称为VR元年,整体产业经历了爆发式的发展。虽然因为价格过高、推广程度有限等原因,大部分用户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认识还不够多,但是市场对于它的欢迎程度还是超过了预期。从Mobile Marketing Data Lab今年10月份的一项调查数据可以感受一下,超过三分之一的日本互联网用户想要在户外体验VR技术,将近三分之二的用户想要在家里体验VR技术。有40%消费者对购买PlayStation VR感到兴奋。

不管是智能手机支持的VR设备还是独立虚拟现实设备都备受追捧,预计将会在今年创造8.95亿美元的营收。而这只是开始。这几年,GoPro、HTC、Nvidia、高通和三星等知名企业都陆续推出了自己的VR硬件。国内也有诸如乐视、大朋、Pico、暴风魔镜等厂商。VR设备从高端到低端市场被迅速填充。低配版的VR眼睛如谷歌推出的纸板VR已经能够适配所有的智能手机,仅仅在几个月之后,在深圳,低端的VR手机盒子的价格已经可以做到几十元,月出货量能够达到几千万台。

针对普通电脑和设备上的VR技术适配也已经有了突破,微软在不久前也宣布在Edge浏览器上开始研发被称之为“网页图形的下一个前沿”——WebVR技术,能够让开发者为各种设备创建丰富的逼真沉浸式体验。我们已经能够在普通电脑和设备上用浏览器观看虚拟现实内容。就在双11之后,百度的VR浏览器发布更新版本,优化并推出了VR内容的品牌专区,VR技术和硬件的更新速度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相信不久之后,VR设备将会归类到价格相对较低的消费者电子产品类别,不少分析报告指出,它的价格定位可能类似于智能手表,而这样的价位推动下,VR设备普及像是现在的智能手机一样人手一个的未来指日可待。

不少分析师认为,VR设备市场在未来几年将会进入真正的爆发期,随着技术成熟后产品价格的下调和市场普及率的增加,VR设备将成为下一个现象级的媒介入口。根据高盛的研究显示,到2025年全球VR市场的年营收规模将达到1100亿美元,相关的软件销售额达72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十年,这个容量将达到万亿级别的新市场,将成为资本的宠儿和下一个角力场。

电商行业的VR之战已经拉开帷幕

虽然游戏和流媒体内容在现阶段是VR产业链中最被资本亲睐的部分,但是很快,随着VR技术的全面普及和家用化,VR设备作为购物的重要平台,将成为电商行业的下一个角力场,逼真的VR体验将会吸引更多用户在网络上进行购物,而不是去逛实体店。所以即使VR设备还没有普及使用,但电商行业基于虚拟现实平台的竞争早已经拉开序幕。

国内在VR购物领域走的最早的就是电商巨头阿里,今年以来不断有新的突破。在今年的造物节上,阿里才首次公开了自家VR实验室GMLab研发的BUY+购物场景,这个VR实验室在今年3月才正式成立,可到了双11期间,BUY+已经可以落地使用。在深圳狂欢节现场,阿里邀请了全球600多名记者在现场体验了它和HTC共同开发的VR购物实战,记者们在Buy+深度还原的购物场景中,在虚拟的美国、澳洲、日本的百货,通过“眨眼”的方式体验海淘。

不仅可以直接选择商品,Buy+还支持用户在虚拟场景内直接完成支付,在今年的9月底,阿里VR Pay推出,用户下单后,会在VR界面弹出一个3D形态的支付宝收银台,用户可通过凝视、点头、手势等控制方式登陆支付宝账户,最终输入密码完成交易。

按照参与体验的记者的说法,VR购物不止是看到,未来还会有投射能力,你看中一款商品,平台会能够虚拟出各种搭配场景供你选择。VR购物不仅仅只是让你能足不出户的就能还原真实的购物体验,还可以虚拟出你以前购物中只能想象的搭配场景。这又涉及到Buy+计划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造物神计划”,阿里准备利用TOMS三维建模技术帮助数百万商家的数十亿件商品快速建模,来共建VR购物生态系统。有评论称,Buy+应用的展示,最大意义不在于提供一种新鲜的技术体验,而是敞开了一种新的电子商务模式。

另一个电商巨头京东在VR购物方面的布局也已经启动。今年9月,京东宣布成立电商领域首个“ VR/AR 产业推进联盟 ”,联合了30多家VR/AR上下游企业,从VR、AR的硬件设备厂商、算法及系统制作商,到内容供应商,连接VR/AR上下游合作伙伴。在技术方面,组建了 VR 实验室,并且发布了“ VR 购物星系 ”APP。今年双十一京东还制作了许多AR/VR内容,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头戴式设备体验虚拟购物,不仅能灵活进行360度产品体验,还可以在线完成从挑选产品到放入购物车,再到完成下单的全流程购物。

甚至连家居购物也在尝鲜VR,希望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提升线下店面的消费者体验。今年国美电器在全国 97 家线下门店打造了 VR 智能体验区,推出了家装 VR 系统,宣称用户可以“ 自由更换设计风格和建材,现场下单交定金,实时监测装修过程,实现 F2C 的中间环节打通。 ”也就是说,你在下单购物的同时,就能够选择好装修风格,进行整体性的搭配,并将这样的设计落实到现实。

你准备好迎接带着眼镜就能穿越到世界上任何商场买买买的日子了吗?

【潮起创始人,每篇评论在全网络平台覆盖300万人以上,微博@互联网分析师于斌,微信个人号,订阅号『互联网分析师于斌ityubin』】

双11在经过了8年的发展后,已经成为整体电商行业的大促节。每逢大促都要上演电商PK,阿里与京东的双强争霸今年也没有例外。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和以往主推买买买不同,京东超市跳出全民狂欢购物的套路,打出的“理性购物,买点好的”的主张引发了全民理性购物风潮。

数据显示,自11月1日至11月12日,京东超市总计销售商品1.7亿件,覆盖363座城市,4291个县区;11日凌晨,第1分钟内订单量近4万单,商品销售近20万件。从双11发布的战绩来看,走“好物低价”路线的京东这次不仅从战略上,在实战销售上也成功的狙击了天猫。

双方的交锋战是从母婴品类率先打响的,双11前夕,天猫超市推出了母婴预售,京东超市正面PK,快速反应推出了“真低价,不用等“活动,在母婴品类强势对标拦截,低价正品略胜一筹。

这个行动直接导致天猫美素佳儿、美赞臣、雀巢、花王、好奇等品牌不得不临时调整预售力度或售罄下架。天猫各品牌因此流量大幅下滑。而流量大增的京东超市母婴品类则表现出色:11月1日至12日,高端奶粉售出超过700吨,约是去年同期的2.3倍;有机奶粉也受到热捧,销量是去年的3倍。

相信不少消费者还记得双11之前发生的“大王事件”,阿里系的天下网商撰文指因京东低价销售大王纸尿裤,导致大王中国子公司呼吁代理商和经销商停止向京东供货,结果被证实为“不实消息”,反而证实了京东平台上的纸尿裤标品售价远低于天猫,为京东全心为消费者谋福利发了声。该事件就是双方在母婴标品类别中公关攻防战激烈程度的佐证。

母婴品类首战告捷后,京东超市各品类随后乘胜追击,按照主推节奏,依次在干货食品、个护清洁、美妆、酒水、全球购等品类和天猫超市对标,从产品到品牌对天猫形成了全面牵制。这些品类的品牌中,京东超市获得了来自露露、a2品牌方、亨氏、Swisse等超过20家品牌方的资源支持。

在京东的强势围剿下,大量快消品从天猫下架,只能换成3C、生鲜等主推货品勉强充数。在为期12天的低价对标下,京东超市在干货食品、个护清洁、美妆等品类的销售一路领先。

干货食品方面,咖啡品类销量同比增长314%,累计超过1亿5000万袋;谷物麦片销量同比增长246%,销售重量相当于9架空客A380;个护清洁方面,进口高端洗护发产品销售是2015年同期的的3.5倍,整箱装纸品共计销售200万箱,同比增长800%,进口牙膏共卖出130万支,是去年同期销量的7.8倍;美妆方面,欧莱雅售出近90万件,男士产品的消量占比80%;一叶子销售同比去年11.11增长35倍,上线1小时已经达成去年整个11月份的销售,科颜氏品牌销量为去年同期11.11销量1.3倍,今年618销量的1.2倍;宠物主粮售出6000吨,宠物零食售出80万件,同比增长300%。

此次京东天猫的双11对决中,充分展现了京东超市的自营模式优势、品牌合作优势以及品质购物策略的正确性。首先是低价战略配合品类如臂指使,自营模式下,对比天猫的旗舰店自行配合推出活动,京东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和自主权,也能制定更灵活的作战策略;其次是在供应商管理上,具备更紧密的供应商关系。第三,就是用户端的购物体验上的优势了。京东自营并不玩预售这样的饥饿营销,而是推出了好物低价不用等,直接跳过预售的长等待期,配合京东的极速物流,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拿到商品。

低价的同时还强调高品质,保障消费者利益,京东还推出了溯源系列直播,让消费者看到原产地,感受到品牌的历史底蕴。营销过程中,对比纯娱乐化的天猫,京东除了明星,还请了匠心代表袁隆平站台,其实也从侧面体现了平台对品质的重视,在消费者方来讲,消费体验更好。

总结来说,京东超市今年双11的表现可以用出众来形容,销售数字不会说谎,它已经诚实的展现在了行业供应商和用户心中,京东超市正在加速进击中。

【潮起创始人,每篇评论在全网络平台覆盖300万人以上,微博@互联网分析师于斌,微信个人号,订阅号『互联网分析师于斌ityubin』】

双十一刚刚过去,由其产生的巨大交易量虽然已过峰值,但仍然保持着惊人的交易量。根据国家邮政局工作人员透露,11月14日全行业仍产生了超过3亿件快递订单。不仅如此,很多电商还对快递企业提出了当日达、次日达的要求,这就更加重了快递业的负荷。面对日益繁重的业务,快递业应该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效率,制造更满意的用户体验呢?

大数据管理系统初见雏形,数据预测催生“物流先行”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快递业正在积极构建数据中心,利用大数据系统重新整合运输、仓储、搬运、配送等环节,从而挖掘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信息价值,提高快递业的效率。而随着电子面单、分单系统的推广使用,很多大数据产品已经成为快递行业的标准化配置,一个大数据管理系统的雏形已经搭建起来。

大数据管理系统的基点快递面单已经在广泛使用,国内排名前15的快递公司全部普及了电子面单。电子面单可以自动串联发货商家、送货快递公司以及与收货消费者以包裹中转的信息,对配送时效、成本进行一系列优化。数据显示,电子面单使操作人员减少30%,打印速度提升4~6倍,发货速度普遍提升30%以上。而菜鸟网络在此基础上推出的大数据智能分单系统删减了数个操作环节,使得整个分单效率提升了50%—60%以上。

此外,大数据还在分析用户消费习惯的基础上做到了提前预测,从而分化双十一带来的物流压力。而这种预测是基于海量的商品销售数据、消费者浏览信息,购物车商品数据,以及每天数千万个包裹物流信息综合计算而做出的。通过预测,快递企业也可以通过优化分配、错峰发货等方式做到“物流先行、订单随后”,这种提前布局可以分流短时间内形成的快递高峰,让各终端网点从容应对双十一动辄数亿的快件量。

自动化分拣推动仓配一体化,阿里、京东无人仓纷纷亮相

自动化也是快递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尤其是自动化分拣设备的使用和升级正在为快递业创造更高的效率。快递企业运营副总监赖世强介绍:“一位普通分拣师一天的工作量约1000单,一台机器不间断运转可以节省近480个师傅的劳动力,处理同样数量快件节省的分拣人力会非成观。”自动化分拣不但将准确率提高大哦了99%,避免了人力造成的差错率;而且提高了机器的使用效率,降低了快递企业的效率。

各家快递企业还在积极推进以智能仓储机器人为标志的无人仓的建设,如京东在双十一前就将无人仓拿出来秀了一把“肌肉”。它是由机器人、人工智能算法和数据感知网络打造的全自动仓储,充分使用了搬运机器人、码垛机器人、分拣机器人以及货架穿梭车等自动化设备。据分析,无人仓的物流成本下降 50 %,存储效率是传统货架存储效率的 10 倍,机器人分拣效率则相当于传统劳动力的 5 到 6 倍。

而阿里牵线组建的菜鸟网络也正在推动仓储自动化、仓配一体化的发展,从“人找货”转变为“货找人”、据悉菜鸟网络的智慧仓储可以最快在 3 分钟内完成从找商品到封装的操作进入发送程序,现在每天可处理2700万以上的包裹。与传统仓库相比,它的处理效率高出 30 %,而拣货人数下降了 70 %。

无人配送初步投入市场应用,或能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事实上,快递行业最臃肿的部位在投送程序,这里需要集结大量的人力资源。2015年全行业就投入了超过170万物流配送人员,而今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268万。可喜的是,一些新技术、新设施正在积极的研发和推进中,如智能投递箱,平时3%的量可以通过智能投递箱进行投递,极大减轻了一线快递人员的工作压力。

而如顺丰、京东等企业还在积极的研发无人配送项目,计划在未来使用无人机、无人车等先进设备更完美地解决快递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今年双十一,京东就在宿迁、西安、北京等多地试用无人机进行快递配送。截至目前,京东无人机已完成超过1万分钟的飞行总时长、近万公里的飞行里程、超过1000架次的飞行次数。虽然无人配送技术还不够成熟,也需要相关法律政策的放行批准,但是其展现出来的技术前景和由此带来的销量优势还是十分令人心动的。

大数据、自动化等新技术的投入产生了数据预测、错峰发送、自动分拣、无人仓储等一系列的新手段,解决现在一天3亿的高峰流量已不是难题。但是2015年快递总量就达到了206亿件,预计2020年更将达到500亿件。无论是激增的快递总量还是困扰行业的配送难题要求有更多新技术投入进来,进一步地提高效率。

【潮起创始人,每篇评论在全网络平台覆盖300万人以上,微博@互联网分析师于斌,微信个人号,订阅号『互联网分析师于斌ityubin』】

线上电商,服饰、3C、食品和日用消费品这四大品类的是当之无愧的流量王。以前,我们说起3C,京东是首选渠道,说起服饰,淘宝是优先考虑,但很快电商格局极可能再度发生变化。京东近两年加快在服饰品类布局,除了3C和消费品外,想把服饰也做成尖刀品类,很可能引发电商行业新的排位战。

今年一整年,继亮相纽约和米兰的时尚周,除了携手国内原创设计师再次登上国际舞台外,京东又携手EVE de CINA等六大国内国际服饰珠宝品牌亮相伦敦时装周,正式发布了「京·制」战略,宣布推出涵盖“服饰定制”和“个性定制”的服务。特别是在具有特殊意义的“双11”大促期间,联手张驰、王培沂、吉承等国内著名设计师举办一系列时尚发布活动,并于11月11日当天在京东的大本营推出与张驰合作的春夏发布秀,正式向阿里的拳头品类服饰领域发起进攻。

京东发力时尚产业,欲弯道超车

早在2011年的年终战略会上,刘强东就认定重度垂直模式很难做大,下决心将京东转型为综合购物平台,除3C外,服饰、消费品品类成为京东突破的重点。在此之后,京东大举发力服饰消费品,而从今年京东双11对服饰家居板块的重视程度来看,下一个突破重心估计就是服饰品类了。

从“尚米兰”到“尚纽约”再到选择全球定制圣地伦敦推出定制频道,一年内三刷时尚周,京东想在服饰品类上大干一场的信号十分明显。京东服饰品类的扩张战略也契合其这两年的“品质消费”战略——借消费升级,从中高端人群需求入手,向着品牌、品质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打造差异化的专属路径。

一方面,京东从去年开始就推出设计师扶植计划,帮助服饰设计师们的品牌扩大知名度,拓展销售渠道,扩充京东的服饰品类供应商库。今年“双11”,京东亦庄大本营还举办了JD×CHI ZHANG 2017春夏发布秀,这已经是今年内京东和张驰的第二次合作了。京东此次选择在“双11”当天与国内知名设计师在亦庄大本营举办原创设计发布,也从侧面印证了其对布局服饰板块的看重。

其实,早在去年8月和今年2月,京东就携手国内、国际设计师和他们的原创设计作品亮相国际时装周,还创新实现“即秀即买”,获得极大关注,敏锐的嗅觉向全球顶尖时尚专业人士展示了京东在时尚领域日益成熟的运营能力。本次JD×CHI ZHANG2017春夏发布秀进行当天,设计师品牌的走秀作品也会在京东开启售卖,消费者可以一边看秀,一边下单购买。这不论在形式上,还是体验上,都延续了京东一贯的优质服务理念。

一方面,京东还推出了定制化服务,针对中高收入这个主力消费群体,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目前京东定制已经上线男装、女装、珠宝、眼镜等品类,后续还将扩充鞋靴、箱包等。按照京东集团副总裁、服饰家居事业部总裁辛利军的说法,“随着消费升级的浪潮,下一个阶段将是追求个性主张的时代,京东将全面吸纳包括设计师、全球时尚品牌、定制大师等在内的一系列合作伙伴,建立京东服饰全新的生态圈。”

向阿里强势领域发起挑战,弯道超车京东有胜算吗?

京东想要凭借“消费升级”的趋势带动京东服饰对阿里系的“弯道超车”。在阿里占据有利优势的领域发起进攻,京东有胜算吗?

在笔者看来,京东借“消费升级”的东风,在接下来的几年,很有可能重构服饰领域的电商格局。首先,据辛利军透露,京东服饰这几年一直保持着同比100%以上,超过行业平均增速2倍以上的增长,就是因为把握住了中国中产阶级崛起和消费升级的趋势。

其次,从目前的市场发展趋势来看,消费者面临供大于求的服饰产品时正变得挑剔,针对服饰品类的个性化偏好和多元化需求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将成为主流。

而且,消费产品之余,消费文化正在兴起。中高端消费者网购服饰不再将价格放在首位,而更关注的是品质和风格以及背后代表的生活态度和文化。从小众原生品牌到国际奢侈品大牌,整个线上服饰市场将继续向品牌、品质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京东从消费者需求和行业趋势入手,直击市场痛点,刚好满足了消费者在消费产品之余,对于消费文化、消费态度的需求。其实从这方面也显示了京东和淘宝在目标用户上的不同定位。相比较淘宝的大而全,从高质量到低品质的全部都囊括在内,没有做好层次区分,海量的商品在分众时代,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负担。京东服饰的用户群体定位更为精准,针对的是成家立业,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用户。而这样的用户正是拥有购买力的人群中的中坚力量。京东极有可能将这类人群从淘宝或者其他购物平台分流过来。

事实上,立足于这样的定位,京东服饰家居品类的确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据京东今年“双11”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京东服饰家居已经成为其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下单量创新高,全站占比超过40%,而羽绒服、休闲鞋、跑步鞋成为消费者热搜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品牌在京东平台上的销售愈发亮眼,Lee销售额为去年同期43倍,TUMI销售额达去年同期20倍。

流畅优质的线上购物体验再加上一贯受到好评的物流服务,已经为京东赢得了大批拥趸,未来如果京东还能抓住时尚脚步、占据市场风口,那建立起服饰品类上的护城河,实现弯道超车指日可待。

【潮起创始人,每篇评论在全网络平台覆盖300万人以上,微博@互联网分析师于斌,微信个人号,订阅号『互联网分析师于斌ityubin』】

前不久刚刚被质疑数据造假的美柚再一次公布了它的电商交易额。本月6号它对外宣布,旗下电商平台柚子街今年的销售额已经突破10亿。这距离它今年5月宣布平台交易额突破1亿刚刚过去仅半年时间。美柚对外公布的用户数仍然停留在之前的1亿,但在短短半年时间实现了交易额10倍的增长。

不禁让人纳闷,这个新数字,靠谱吗?

要实现销售额突破10个亿,基本上美柚从5月份开始每个月的销售额都要突破1亿元。而之前就曾经有网友在知乎质疑过这个数字,他帮美柚算了一笔账,根据美柚交易额突破一个亿,月盈利一千万的电商收入,按照美柚电商淘宝客返点模式,以均单价10.94元,返点3%计算,要达到该收入,美柚需要成交3千万单以上,按照电商行业平均季度5%的用户成交率计算,它的实际注册用户要达到惊人的18亿!

当时,美柚选择了公布电商后台数据截图来回应。认为网友的测算不准确,一方面它的佣金率可以达到10%左右,一方面,网友没有考虑到重复购买的情况。

根据它的后台截图显示,近30日内的销售额为1.2亿元,本月预估佣金为1125万元,佣金率的确在10%左右。但也有媒体算了算,即使用美柚的10%佣金率来计算,3000万的季度成交单量,行业5%的季度成交量,算起来,美柚的注册用户规模也需要达到6亿,才能够实现这样的销售额和盈利额。不过,美柚并没有就这个质疑进行回应。

美柚的用户体量也是被外界质疑的一点。截至目前为止,美柚对外官方公布的用户数仍然还是1个亿,这个数字从去年7月到现在,都没有发生变化。而且,美柚官方对外宣称自己有500万左右的日活量,但根据Questmobile公布的数据显示,美柚的日活今年1月还只有225.5万,到6月的也只增长到262.2万,按照这样的增量来算,年增长大概是80-100万左右。也就是,到了目前的11月,美柚的日活量基本在300万左右,和它官方公布的日活还存在将近一半的差距。

虽然不能同样类比,但是值得参考的是,去年年底日活用户就已经达到近400万的宝宝树孕育,在多次大促推动下,12月才宣布成功击破月GMV2.5亿大关,而它的平台售卖的商品均单价基本都近百,是美柚商品均单价的近10倍。5月份还只有200多万日活的美柚,靠售卖单价不到10元的商品,交易额就能达到1个亿,确实让人疑虑 。

对美柚交易额的大量疑问,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源自美柚的电商变现模式。美柚从经期管理工具过渡到“工具+社区+电商”阶段,电商变现的模式成果就是柚子街,定位为手机上的女人街的这个平台,其实实际上是一个引流导购平台,将美柚用户的消费需求对接到淘宝,赚取中介费。这个模式从本质上来说,交易建立的基础是美柚用户对于平台的信赖,用美柚平台的品牌号召力变现。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美柚的柚子街界面,推荐位显示的商品,都是价格只有几元的低价商品。价格之低,商品品质可想而知,加上美柚只是第三方导购平台,并不能对上架商品的品质进行把控,万一产生交易纠纷,平台售后服务跟进也比不上直营平台。这样的模式下,柚子街的电商变现其实是对自身品牌的消耗。再加上实行的是抽佣模式,客单价低意味着每单的利润空间很有限,要实现大规模盈利,对订单量就有要求,但是在低价商品+导购模式下,会有多少用户愿意复购呢?很难说。毕竟,在一个经期管理应用上面购买手机壳这样的购物路径,还是有点奇怪的,用户为什么不直接用淘宝呢?

相比较而言,同样是经期管理工具起家的大姨吗,在商业变现模式探索上,显得更加靠谱,更爱惜羽毛。大姨吗和美柚走出了两种不同的路子。大姨吗在电商变现上,选择了自建商城,自建供应链和物流,上线自主品牌,品控管理能力更强,而且商品也专注在姨妈巾、护肤品这几类关联度强的商品,在客单价和利润率上,可以做到比较高,还可以配合用户的健康数据进行个性化推荐,精准化营销下能够有效提高复购率。

不仅是在电商变现上,在未来发展方向把控上,在笔者看来,大姨吗的模式也比美柚的更具备可持续性。大姨吗现在仍然坚持以经期管理工具为主方向,结合互联网医疗健康方向,未来从女性经期健康助手到家庭健康助手转型。这样的发展路径,在消费升级、政策利好背景下,极具潜力。

而从推出柚宝宝和柚宝宝相册等应用可以看出,美柚是打算向着女性生活服务方向发展,从经期管理到母婴孕育都要涉猎,这样一来,虽然能够通过自有优势,将原本经期管理工具中的用户倒流到母婴孕育这块来,形成矩阵发展,但是,面临的竞争同样也不小。

在母婴市场,其社区类的竞争对手就有宝宝树孕育、妈妈网、妈妈帮,工具类的有亲宝宝、小时光,电商就更多了,贝贝、蜜芽、美囤妈妈、辣妈帮等等。在已经具备多个重量级选手的市场,想要做强做大,要面对的挑战比在经期管理市场要多得多了。一旦战线拉得过长,美柚就要面临在经期管理市场要和大姨吗竞争,在母婴孕育市场,要受到宝宝树孕育、妈妈网等等竞品的冲击,多线作战,两头消耗,局势非常不利。

一旦哪个市场出现问题,美柚“工具+社区+电商”一体化的闭环模式,前景就没有那么美丽了。

【潮起创始人,每篇评论在全网络平台覆盖300万人以上,微博@互联网分析师于斌,微信个人号,订阅号『互联网分析师于斌ityubin』】

曾经的你,是否会因为一时冲动而“剁手”?是否会因为被某些营销“种草”而下单?是否会因为被忽悠而交了“智商税”?结果买回的东西,不得不放在角落里吃灰,成为鸡肋——用吧不给力,丢吧舍不得?

如今的你,是否变得越来越理性:明白自己要什么,不再为“华而不实”的商品或功能买单?每当有新产品/新品类上市,是马上购买还是等评价和京东11.11优惠价格再作决定?以及是否会为“更长期使用的目的”而谋划你的消费节奏?

在2022京东11.11全球热爱季之际,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通过近三年来对消费者行为的调研,结合京东销售情况,对本年度新品市场进行解读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市场对新品的需求仍在扩大,79%的消费者关注新品甚至会马上付诸购买,京东新品成交额占比持续升高;

2. 市场理性回归,“网红营销套路”退烧,服务保障成为除价格外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实在”成为首选,65%的用户“直接在京东上买”新品;

3. 能精准命中消费者确定性需求的新品更受欢迎:购物时“找最适合自己的”人群比例较去年增长约30%;2022年京东11.11开场10分钟,京东京造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80%,京东自有品牌惠寻增长186%;

4. 供应链优势在“需求导向”市场再发力,京东JC2M(反向定制)深度绑定头部行业资源,累计服务品牌2000+;产品需求调研时间减少75%,新品上市周期缩短67%,帮助品牌实现“新品即爆品”的确定性成长;

5. 京东超市联合京东消费及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2022快消、生鲜领域新消费品牌研究报告》,并正式公布“2022快消、生鲜领域新消费品牌未来价值TOP50排行榜”,其中上榜的绝大部分新消费品牌均实现成交额增长为行业平均值的120%,复购率达到均值2倍左右;总体上,消费者“求新”的消费行为,实际上是在追求消费的确定性价值和长期主义。

新品、新品类和新品牌,是市场和消费者最关注、刚性需求主导、柔性需求扩容的重要消费领域,也是中国制造业技术研发、创新最硬核,数智化进程最领先的代表。

作为新型实体企业,京东为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们提供新品从研发、设计、调研、营销到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助力,让合作伙伴形成持续洞察和响应消费者需求,精准进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能力和流程,从而实现从用户确定性需求的满足到推动行业发展的路径。

正在进行中的今年京东11.11全球热爱季,更是提出“给生活多点实在”的主题,营销举措及商品、价格、服务都力求简单、实在,无论是新品还是新品牌,都在此次京东11.11收获满满。

没有哪个消费者喜欢守旧变老

2022 年国民经济和消费遇到一些挑战,但同时也能看到在用户复购率高、刚性需求最强、柔性需求扩容的重点行业,线上消费依然保持着较强的需求增长和韧性。

京东在一项连续数年对用户对新品消费心理的调研中发现,今年以来,消费者对新品的热情依然强烈。调研显示,与去年相比,有48%的消费者在今年对新品的购买欲更加强烈并很可能付诸于行动,另有31%的人依然关注新品,而关注度和购买欲都降低的人群只占8%。

可以说,无论任何时候,消费者追新的需求都是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更没有一个消费者会愿意跟着一个没有创新和进取心的品牌一起变老。

对比两年前销售数据,京东新品成交金额占比从38%上升到了40%,3C家电等品类中,新品成交额占比一如往既往地较高,这符合电器消费“买新不买旧”的心理;“家庭消费”空间进一步增长,家装建材、家电等增长领先。

与此同时,消费者也表现出更加理性、更加注重实在、更多地以满足自己的确定性需求为导向。这体现在有28%的人表示会稍微等等再出手——这一比例比去年要高10%左右,而44%的受调用户认为要优先考虑性价比,也代表了这一趋势。

 “我需求”而非“TA需求”

与此同时,新品市场正在发生一些结构性变化,其中厨房小电、生活电器、饮料、厨房卫浴、尿布纸巾、家装、家具等新品的成交额占比都有较明显的上升。

这与近年来居家消费空间的进一步延伸有关,而且更多地触及消费者非常细致的需求场景。尤其这些产品大都以“取悦自己”式消费目的产生,而非为面子或他人观点/眼光而触发,就像近年来出现的“悦己消费”、“她/他/它经济”、“宅经济”等,引导着消费理念的重要转变。

调研中发现,对比去年,单纯因为“换代刚需“的比例略有下降,但同时“冲动消费”的比例正在减少,其中“因为大众爆品所以想试试”和“单纯喜欢尝新”的用户占比都有下降,而品牌忠诚度上升,用户更明确自己的需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群比例较去年增长约30%。

2022年的消费者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认为“大部分需求或核心需求得到满足”的人群比例超过了50%,而认为“有惊喜、越来越懂自己”的比例变化不大,而追逐“网红产品”或“面子”、“人设”的需求大幅度降低。
在购买渠道上,京东依然是绝大多数用户消息的首选,65%的用户选择“直接在京东上买”,比去年略涨,同时去线下实体店的比例的所增长,而“综合比较各电商再作决定”的占比大幅下降40%。

而“选择京东的原因分布(100%)”与去年也有微小变化,更多用户认为京东的优势在于首发而且优惠促销多——需注意的是,用户并非对物流或正品品质的满意度下降,而是更倾向于“首发”和“优惠”的人数比例增高。

需要指出的是,主要针对中产群体、定位 全品类简约生活方式品牌的京东京造,在今年以来表现突出。

京东京造,禹意”京东造”“用心造”。通过精准的用户洞察、供应链优化、压缩中间渠道等流程,更加贴近消费者,制造出摒弃花哨和浪费,可以精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质价比好物,包含家电数码、餐厨用具、家居家装、日用百货、运动户外、服饰鞋靴、食品生鲜、母婴宠物等优质商品。同时通过共创开放生态,京东自有品牌与众多合作伙伴深入协作,实现合作共赢。

润物细无声的“精准命中”

2022年消费者购买新品时的需求更加明确,其中计划性购买(换代刚需和关注的品牌上新)占比近70%。如果交叉对比他们选择京东的原因则可以发现,这两个人群也是对优惠或促销十分敏感。

有意思的是,相对冲动的“即时性消费”用户(想试试大众爆品、喜欢尝新)也比较在意优惠和促销——难得“放飞一把”犒劳自己,同时又能享受到不错的优惠,用户在京东的不但消费到商品价值,更能体验到“情绪价值”,让消费如沐春风。

不过也需要注意的是,对比两年来的用户消费心理变化,也发现消费者诉求出现集中化趋势——京东新品的消费者中,追求计划性、确定性的比例在增加。从对人群特征分析来看,各大重点品类新品的消费者中,高忠诚度、高活跃度的用户占比在上升,尤其体现在食品等消费频次较高的商品,此外电脑办公品类的高忠诚度占比上升最快。
此外需要注意的另一集中化趋势是:用户期望更多可选项+更多优惠。下图展现的是两年来用户消费动机和选择京东的原因交叉对比后的变化:其中“计划型购买”和偏向“即时型消费”的两个人群,对优惠与促销力度的关注明显提高,同时“品类丰富”度也愈加受到关注,大部分消费者需要的是在多个可选项中作出最适合自己、最实在的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的新品市场也更加偏向于“实在”的用途。消费者在挑选新品时,搜索更加精准、更加在意售前研究。

从实际消费人群的促销敏感度来看,手机和家装建材品类的消费者(价格)敏感度最高、也增长最快,其次是家电、电脑等3C电器品类,主要原因在于这类商品购买频次较低,短期内复购可能性较小,因此消费者有充足的时间充分比较、选择最优惠的时机出手;而食品、饮料类复购多、频次高、单价低,因此对促销的窗口期需求相对较小。

需要注意的是,3C电器更新频率低、使用时间较长,是新品(成交额)占比较高的品类,而家装建材类更关乎用户很长一段时间舒适与满意的消费品,这两个品类中新品占比高、单价高、价格敏感度高的特征,正是京东为消费者提供了“追新+实惠”的最优解决方案,也是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的“长期主义”消费观的鲜明体现。

 京东新品路径实践了“长期主义”

近几年中,国内的新快消品类体现出原本只在科技行业见到的发展速度,大量的资本和大人才都涌向这个行业,巨大的人口和需求红利、强大的制造和产能、线上线下多渠道、流量快速引爆变现和私域流量模型跑通……因此有媒体指出“新消费品牌完成冷启动的门槛越来越低”。

近年中,有不少互联网品牌、新品类、新产品,走的是不同模式。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工厂,模式上非常依赖流量和营销,往往迅速走红,但是很快会遇到瓶颈。

有媒体曾统计过一家近年来新兴的零食企业的年度销售额和收入情况。该品牌主打网红+平台营销,第一年就卖到行业品类第一。

在接下来的五年中,该品牌乘上了流量经济的快车道,销售额一路飚涨。但是如果把其披露的营收数据梳理出来就会发现,尽管2019年销售额达到2017年的两倍,但是其利润额甚至比2017年还降低;而营销费用对利润额的倍比在2017年约4倍左右,到2019年甚至接近10倍,出现了广告费用占总体销售额20%+,而利润只占了2%的局面。

这种“营销优势变成利润桎梏”的现象,其实就是流量陷阱。起步很快,但是当销售额达到一定规模后, 就会遭遇“营销优势拐点”,后继乏力。

2020年起,该品牌减少营销费用,转向更实在的销售方式,尽管销售额基本不变,但是营销费/利润倍比下帖下降,实际上增长了净利收入。

因此,新品牌和新产品如何才能走出“流量成本拐点”,其实需要的是“避虚走实”,即减少对流量的依赖,转向真正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事实上,如今,快消新品/新品牌大战已进入下半场。上半场追求“一款爆红”,下半场则更需拥抱“长期主义”。

京东一直以来重视价格、品质、服务“并驾齐驱”,摒弃营销花招,主打“实在”牌。尤其是认真洞察理性回归的消费趋势,实在低价,顺应潮流,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最具性价比的好产品,上方面与众多品牌紧密合作,实实在在助力品牌和实体经济正向发展。

以京东京造为例,在2022年京东11.11开场第一天,京东京造16套大容量洗碗机、小白鲸w智能马桶、真皮电动功能沙发总成交额环比日均(上新30天,下同)增长分别超17倍、15倍、11倍;此外7A龙头大盏干燕窝50g增长超40倍,极寒系列科技蓄热鹅绒服、山川冲锋衣、晚安地球床垫奢配款增长分别超15倍、13倍和11倍。

中国制造业规模优势大,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是,海量商品的制造能力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匹配消费升级和多元化的需求。

而京东京造推出的都是消费者使用频率很高,与日常生活、出行、工作和学习息息相关的实用品。一方面,京东联动品牌厂商、产业带工厂对用户痛点高的每一个细分品类“大费周章”地投入研发,目的就是精确洞察消费需求,使行业/产品进入长期的长期增长轨道;另一方面,高忠诚度用户占大多数,说明秉持“长期主义”消费理念的用户对京东新品的接受度,也代表了对行业创新、对京东长期主义的认可。

数智化与柔性化的制造业

除了上述产品,还有数以万计的商品用户需求反向驱动的京东C2M智造平台的能力生产并上市。这就是京东零售的智能化C2M反向供应链系统, 基于京东优质资源,帮助品牌厂商在新形势下高效打造新品、爆品,助力合作伙伴应对挑战、持续发力。

例如曙光16是机械师和京东C2M智造平台精准洞察“创意工作者”和“游戏玩家”两类人群的消费喜好和产品场景,共同研发的新一代高性能创意笔记本。

以产品为载体、以设计语言表达情感诉求,京东在锁定以上两类高性能游戏本的细分群体后,不仅发现他们对“构成式极简风格”、“整洁有序”的偏爱,更将这些需求共性转化到产品维度,开创性形成了“无量象限”的设计语言,精准匹配消费者的不同调性和气质。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于京东完善的运营生态资源,曙光16还获得了京东小魔方S级资源,在新品上市期实现京东站内全面曝光,有效触达全渠道目标用户。

而以居家产品线来看,2016年,“中国游客在日本抢购智能马桶盖”的新闻,掀起了国内使用智能马桶的热潮。据权威调研机构报告显示,京东线上也表现出了高于其他平台更加明显的增速,21年同比增长高达92%,智能马桶行业总体体量已达百亿级。但从市场整体看,我国智能马桶的增速高,但渗透率仅为4%,相对于欧美60%及日本90%的覆盖率,仍然有很大增长空间。

在此领域,京东联合品牌倾听消费者需求,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良升级,进一步匹配消费者的需要,京东JC2M与松下联手打造的一款C2M新品——PQTK10智能马桶盖,就是在以往基础上的升级,将每一分真材实料用在消费者最关注的功能上,为用户带来更加舒适智能的美好清洁体验。2021京东11.11开场10分钟,这款C2M新品成交额位居品类第一。

2022年,京东联手松下,再次升推出新品。尤其综合用户购买需求、平台搜索热度、行业品类数据三方面分析,发现人们不再一味追求花哨功能,而更在乎核心需求“洗、冲、加热、除臭”功能的过硬品质,并在“智能”、“抗菌”功能上表现得更加敏感。

8月份上新后,京东协助厂商制定了100天新品养成计划。前期“种草”+京东小魔方IP首发;中期依托站内中心化资源进行高转化和强爆发,完成新品在中心化场域销量和认知的稳定性;到了后期阶段,松下品牌将货品投入在京东全渠道线下卖场,在京东电器超级体验店、京东家电专卖店、京东居家线下店等渠道实现千家门店的覆盖。在近3个月的扶持下,ALVA 1S精灵一体机月均环比以100%的增速快速增长,成交额近千万,一跃成为智能一体机中品类热销榜TOP3。

这就是京东JC2M“三级火箭模式”,即形成趋势洞察-反向定制-创意设计-新品仿真-智能生产-试用众筹-新品首发的方法与路径。首先,新品类或新品从无到有,京东提供的是消费需求探索和发掘能力; 其次,新品即爆品,京东提供的是完整的智能供应链能力,包括精准营销,在用户端形成口碑势能。

到了更高层级,京东帮助品牌和厂商进入持续成长轨道,通过 C2M平台和大量产品服 务,让合作伙伴形成持续洞察和响应消费者需求,精准进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能力和流程。

作为实体经济代表的京东,充分发挥数智社会供应链价值,通过从消费端需求反推产品设计、产能投放、产品流通等各个环节,让制造者精准对话消费者,从而为商品带来新的销售增长路径,实现品牌商、厂家,消费者与平台的共赢。

新理性主义和新品牌的机遇

事实上,今天的消费者越来越不在乎谁是细分品类第一,谁销量最高,他们在乎的是品牌能否赢得自己的认同与共鸣,能否满足自身刚、柔性需求。尽管消费市场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扎根产业、服务用户的实体经济的核心逻辑没有变。

2022年以来新品成交额有明显增长的品牌,大都在这些领域。

从京东大商超近半年来的销售情况可以看到,在食品饮料(包括生鲜/酒类)、母婴宠物、个护家清、玩具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新消费品牌的在成交额(环比)增长还是复购率上,都明显高于本行业平均水平。

其中提取五个品牌的热卖商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新消费品牌主打高线城市,而且呈现年轻化、细分化、更命中女性消费者需求痛点等特征。
数据显示,像预制菜、咖啡及宠物猫粮类新品,在高线(1-2线)城市的占比更高,并会通过京东物流的下沉在未来数月中迅速渗透到中低线市场,年轻人更喜欢微醺酒和猫粮,而26-35岁人群以及女性用户是婴儿辅食的消费主力;女性消费者同时对预制菜、猫粮感兴趣,男性用户则偏好咖啡和果酒;此外已婚人士非常关注婴儿辅食、咖啡和预制菜。

因此可以认为,精准人群的需求满足是新品类的发展核心路径之一。快消领域在新品牌蜂拥入场、市场趋于饱和的行业现状下,京东超市FMCG品类之所以能保持热度不减,得益于京东与品牌联手推动产品线年轻化、丰富化和渠道多元化。京东基于市场洞察不断挖掘消费者关注点,为品牌方带来更精准的趋势研判,从而推动产品研发,降低新品、新品牌、新品类的试错成本。

同时,京东进一步以线上线下打通的新零售模式拉近品牌方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畅通用户触达渠道,提高成交率。在京东的多方赋能下,多个新潮品牌/新产品为消费者带来更兴奋的消费实感,从而获得品牌的快速成长和市场的高度认可。

比如,消费者对优惠或促销的重视度,整体上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但高忠诚用户占比增长最快的则分布在年龄线两端,年轻用户在意“首发”,而较年长的用户更在意“品类丰富”。

因此从2022年以来尤其是京东11.11的销售情况来看,用户的“求新”消费行为,更多在于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不追求花哨和面子,拒绝“网红营销”PUA,而是实实在在可以长期使用的好物,这实际上是在追求消费的确定性价值和长期主义,对专注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用户的品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花样变少了,体验更好了;营销噱头少了,实在多了——尽管2022年消费市场还面临一些不确定的扰动,但京东作为首发渠道,其众多新品/新品类/新品牌的成功,依然体现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旺盛需求力,折射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健康发展态势。

作为新型实体企业,京东明确洞察到了消费者追求确定性价值和长期主义的趋势,积极参与激发消费潜力、畅通产业链和供应链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中国寄零食到日本可以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