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什么样的防毒面具最好是套子现在变成了塑料。。材质?

A1:一等兵,第2步兵师,1931年

这名一等兵戴最普通的用于大陆作战的早期01式钢盔,它绰号“樱花”,这源于它顶部铆着的金属物的形状。早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军队就已驻扎在满洲的部分地区,并在1931年占领全境。这名士兵外穿毛加衬冬季外套,内穿90式(1930年版)毛料制服。他的行军装备包括早期版本的皮制背包和早期版本的水壶以及1905年造有坂38式6.5毫米口径步枪,直到1945年,这种步枪一直是日本军队的标准装备,尽管之前新的7.7毫米口径99式步枪已经被采用。

A2:二等兵,第1骑兵团,1931年

1931年后日本在满洲和中国内陆的作战中广泛使用骑兵。二等兵作为部队中低等的军人其军衔通过90式毛料冬装上的肩章得以显示,绿色(代表骑兵)燕尾型领章上的铜阿拉伯数字则代表他所在的团。图中的大盖帽是当时军人普遍戴的,但是很快它将被野战帽所取代,而当时陆军所有兵种的这种大盖帽都采用红色帽墙和棕色帽顶滚边。下面军人穿着裤腿掖在带马刺的棕色皮靴里的冬季骑兵马裤。他的轻型装备包括和他的旧款30式6.5毫米口径卡宾枪相搭配的单体骑兵子弹包和比标准版本稍长的骑兵军刀,这种军刀可让军人在骑马时获得更远的杀伤距离。

A3:伍长,第6步兵师第13步兵团,1932年

这名伍长戴第二个重要版本的钢盔,这种钢盔1930年后有限地在日军被试验性使用,其样式有些类似加宽加平的德国M1935式钢盔。此外,伍长还在钢盔下面戴了顶有皮毛护耳的冬季军帽。当时两种版本的钢盔同时使用(参看图A1),甚至有时在同一个排都会看到这两种钢盔。这名军人的军服是1930年基础版毛料冬装,被帽子护耳遮挡住的领章上有铆上的黄铜色阿拉伯数字13,这是他所在团的番号。另外其轻型野战装备包括斜跨的一条帆布背带、另一侧斜跨的早期版本放在帆布包里的防毒面具和水壶。注意这种帆布背包没有背带,腰带上则固定着可以完全装满有坂38式步枪120发子弹的子弹袋。

B:中国内陆和满洲,1932年-35年

B1:大佐,野战服,1935年

在中国北部非军事区的这名大佐穿1930年版军官双排扣大衣,纵向的肩章则显示了他的军衔。1935年时,虽然仍能看到大盖帽,但这名军官戴的野战帽也已经被广泛使用了。图中1930年版军官冬装部分遮住了带马刺的黑色军官皮马靴,而已被传统的日本武士刀形状的昭和军刀大量取代的kyu gunto式军官用军刀也在图中出现。这名军官还配备了带手枪套的14式南部半自动手枪(1925年开始采用),这是当时日本军官最普遍装备的武器。

B2:少将,关东军第8步兵师,热河省,1933年

在入侵中国热河省的过程中指挥他的师的这名少将穿带毛领和毛袖口的皮毛大衣,毛皮大衣的袖子是可拆卸的,并且纵向的肩章显示了军官的军衔。这名将军戴的大盖帽已经逐渐被一线部队所摒弃,只有那些年长或保持传统观念的军官们还保留着。而这名将军仅有的通用装备就是他的军官用望远镜了。

B3:一等兵,铁路保护部队,满洲,1932年

这名士兵所在的部队是为了保护易受攻击的铁路线不受东北抗日游击队的不间断进攻而建立的。他穿着执行警卫任务才穿的带套头帽的90式双排扣大衣以应付东北冷酷的冬天,而他戴的皮帽子是日本陆军基于同样的基本设计而制造的众多款式军帽中的一种,这种帽子有可拆下来的毛护耳来保护面颊,同样的这两只护耳也可以上翻绑在帽子顶端,以使军人获得良好听力。在火车上执行警卫任务的这名军人没有配戴更多装备,但特殊的装11式(1922年版)轻机枪弹夹的子弹包却很有特色,此外,他的个人武器还包括了明治26年(1893年)式9毫米左轮手枪(装在右臀部的手枪套里)。

C1:上尉,第104野战炮兵团,广州,1938年

这名第104步兵师的炮兵上尉身处中国战场前线,1930年版的冬季上衣上的肩章展示了他的军衔,而黄色的领章显示了他所服役的兵种。他戴1932年版钢盔,并按照陆军的方式系钢盔的脖带。注意他胸前勒的四条皮带,其中三条分别是望远镜、文件盒和水壶的袋子,第四条则是义务兵版本的武装带,而腰带上固定着他的14式手枪的枪套。这名军人的昭和战刀搭配经常在前线使用的皮革与木材为材料的刀鞘。

C2:少尉,第108步兵师第117步兵团,1938年夏

这名中尉穿传统款式的1930版夏装,但根据1938年的服装穿着规定,它的军衔标志已经从肩章移到领章。这种90式制服加上本土改良型的制服一直使用很多年,直到98式制服的出现。该军官戴最早版本的木髓制太阳帽,在中国战场上,有时可以看到这种帽子被各种军衔的军人戴着。他的94式军刀拥有着色的刀鞘,棕色和蓝色的握把带和穗带则是他作为尉官的标志。注意他的双皮带模式,这是用来固定他的手枪套、子弹袋和军刀的。

C3:少佐,第21步兵师第82步兵团,1939年

这名营长穿1938年版98式军官野战服配军衔领章,右胸前的M型徽章则是他兵种的象征。其新式的战斗帽已成为军官和参谋人员的标准用军帽,但他这样的军官也许还会自行购买质量更好的战斗帽。虽然与中世纪的武士刀非常相像,但图中的这种1934年版昭和刀实际上是使用现代工艺制造的。一些来自古代大名家族的军官使用家族流传下来的军刀刀片并配上现代材料做的刀柄等辅助配件来参加战斗,战后这些古老的武士刀更加珍贵成为了收藏家所追捧的目标。此外图中值得注意的还有他的有机缝痕迹的编织物腰带和棕红色斜背带,以及作为少校所拥有的军刀穗带。

D1:二等兵,步兵,北平,1937年7月

这一年的卢沟桥事变之后,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在第一个夏季作战中北平陷落,这名士兵正因此做着所谓“万岁”(banzail)的庆祝姿势l。仍然穿配军衔肩章的1930年版夏装的他却戴着有突出的五角星帽徽的1932年版钢盔,而毛料绑腿则被十字交叉的绷带加以固定。子弹袋和刺刀鞘、1935年版防毒面具、帆布背包和旧式水壶组成了这名士兵的轻装野战装备。按着操作标准,这名士兵上了刺刀,因为冷兵器作战也是日军步兵训练的重点。

D2:扛军旗的准尉,步兵,上海,1937年8月

这是一名步兵营里负责扛军旗的准尉,而军旗则是较小的尺寸,因为它的大小与所在部队的级别有关。携带军旗作战是日军的主要特点之一,这对跟随军旗作战的士兵们来说也有很重要的意义。这名穿基本式1930年版夏季制服的军人戴缠着白布用于作战的野战版帽子。另外由于他扛着军旗,所以他装备士官用1935年版昭和军刀和一把手枪。

D3:海军一等兵,海军陆战师,上海,1939年

这名攻击上海的海军陆战队士兵穿1937年版“海绿色”海军陆战队棉布制服,这是一种比古老的1930年版看起来更现代的制服,并从此一直被日本帝国军队所使用。军用背心外面的这种开领上衣和通常版的裤子、绑腿以及皮制棕色路战靴相配。他上衣上唯一的军衔标志位于他的右臂上,而有小部分军官则在领子上配黄色金属锚徽章。但这名士兵将1932年版钢盔的脖带以海军的方式系在脑后。头盔的前部是浮雕式的早期版本海军陆战队锚型徽章。这名全副武装的军人的装备包括海军版的面包袋和水壶、背后背的早期版防毒面具(在上海作战的部队都使用这一版本)、日本军队各兵种都使用的标准38式步枪。

E:诺门坎和中国,1939年

E1:军曹,第7步兵师第26步兵团,1939年6月

1938年和1939年的夏天,在蒙古边境的诺门坎的战斗中,日本士兵饱受了蚊子的困扰,因此这名军曹增加了两项装备——筒形的防蚊头罩和特制的手套。他穿着标准的1930年版浅土黄色棉制服,配1938年开始使用的军衔领章。

E2:坦克团少尉,中国,1938-39年冬

指挥一个坦克排的这名少尉穿坦克部队两件式冬装——上身是毛领夹克,下面是带子束口的裤子,脚上穿内衬毛料的防水靴。他的右胸前有军衔标,而皮料坦克安全帽即配有防风镜,又配有冬季版内衬毛料的护耳,可以将整个脸颊保护住。注意,装有低效不堪用的8毫米口径94式半自动手枪的枪套是这名坦克兵的兵种象征。

E3:上尉,工兵,中国,1938-39年冬

穿标准1930年版军官冬季制服的这名连长一直使用旧式“燕尾型”领章(图中领章的葡萄酒红色代表工兵),1938年版军官斗篷的脖带将它部分掩盖。他的军刀悬在帆布腰带上,这种腰带已经取代了原来的皮带,而军刀的握把则用布料套子套上来加以保护。

Fl:曹长,步兵,婆罗洲,1942年1月

这名曹长的形象出现的时间是日本接管了作为英国和荷兰殖民地的盛产石油的婆罗洲岛的时候。他穿典型的热带制服,而帽子后面拉着4条遮阳布。上衣的领章显示了他的军衔,这种领章也可以单一一个佩带在左胸口袋的上方。这名军人装备一把14式手枪和一把带扁平的棕色皮带穗的1935年版士官用军刀。

F2:上等兵,步兵,爪哇巴达维亚,荷属东印度,1942年3月

作为步枪班里的迫击炮手,这名上等兵携带一只被称作“膝上迫击炮”的89式50毫米口径掷弹筒(起初盟军部队以为这种武器是通过膝盖的力量发射的,结果很多人的膝盖受到了它的后坐力的伤害)。他穿热带战制服,戴毛料手套,用帆布覆盖住他的92式钢盔。他的腰带和背带上固定着特殊的弹药袋,每个里面可装4发掷弹筒使用的榴弹,这些榴弹的种类包括89式高爆榴弹、91式杀伤流弹、烟雾弹、燃烧弹以及发各种颜色烟雾的信号弹。这名军人的其他装备包括一个早期版本的水壶以及帆布挎包。

F3:海军伞兵二等兵,第1(横须贺)特别陆战队,西里伯斯岛万鸦老,荷属东印度,1942年1月

作为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不多的一只空降兵力量,这只海军空降部队承担了占领荷兰在西里伯斯岛万鸦老机场的任务,时间是1942年1月11日,这一天日本向荷兰宣战。324人的强力部队成功地从1500名荷兰守军中夺取并控制了机场。这名伞兵穿标准的多衣袋两件式跳伞服用海军绿色棉布制造,右臂红色的十字交叉海锚臂章是他的军衔标志。海军版伞兵钢盔是基于1932式“水罐型”钢盔改良的,其前部有浮雕式的海军锚帽徽。身上系着特殊的腰带和斜挎的两条帆布武装带的这名二等兵装备一把14式半自动手枪和一只97式杀伤手雷,这些武器都来自于装步枪或冲锋枪的伞降军需箱子里。

G:菲律宾和马来亚,1942年

G1:海军一等兵军旗手,海军师,菲律宾,1941年-42年

海军陆战队在日本占领菲律宾的战斗中担负了重要任务。日本帝国海军的军旗虽来自于陆军军旗,但有所不同的是军旗上的太阳更靠近旗杆这一边,而不是正中央。橄榄绿色棉布制服是专供海军陆战队使用的,图中这名士兵穿得是1940年的版本。他的土黄色布料包裹的钢盔上缝着黄色的海军锚徽章,而圆形海军蓝色布料上的红色臂章则是他军衔的象征(海军士兵的等级分别用一只锚、两只交叉锚以及图中这种两只交叉锚加梅花来表示)。另外这名军人的背包和水壶用帆布包裹,其颜色属于海军特有色——泛青的黄褐色,而他的武器则是标准的有坂38式步枪。

G2:上等兵,第48步兵师第47步兵团,菲律宾,1941年-42年

这名步枪班的轻机枪手来自入侵菲律宾的其中一支部队,他穿热带战制服,其衬衫的翻领上配有军衔领章,而他的钢盔则用网子和植物所覆盖并悬在身后。作为机枪手他装备96式轻机枪,这是基于捷克的ZB26式机枪设计的,又有些类似于英国的布伦式机枪,但比老式的11式机枪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尽管后者一直被广泛的采用。虽然专供这种轻机枪的特殊腰带和子弹袋已经制造出来,但他还没有装备到,所以还背着装150发子弹的帆布大背包。手枪套里的手枪是个人防身的武器,轻机枪上还固定着与之相配的特殊的有坂刺刀,尽管在白刃战时,它需要士兵非常强壮才能挥的动。

G3:伍长,第5步兵师第11步兵团,新加坡,马来亚,1942年2月

自行车在日军入侵太平洋地区的行动中被大量使用,尤其是入侵马来亚的时候更是如此。当日本在东南亚的战事进入最高潮时,许多士兵将着装规定扔到九霄云外,怎么舒服怎么穿。这名伍长就是如此,他扔掉自己的热带战制服而仅仅穿工作衬衫,而胸前是他的军衔章。此外他还戴着军官用第二版的木髓制帽子,并穿帆布和橡胶做的独一无二的大脚趾分开的tabi式军鞋。此外他还装备比有坂式步枪长度缩短了的98式步枪。

H1:二等兵,第33步兵师第214步兵团

作为著名的所谓“白虎团”的一名成员,这名军人的野战军帽上除了日本陆军的黄星帽徽外还加上了一个特殊的帽徽。很多部队都有自己特殊的徽章,但很少有正式使用的。该军人外穿热带战棉布上衣和裤子,内穿无领衬衫,脚上绑毛料绑腿和黑色的大脚趾分开的帆布靴。作为两人枪榴弹发射小组的一员,他装备了一只装在有坂式步枪枪口上的91式枪榴弹发射器。这种步枪可以发射四种不同种类的枪榴弹,但每种都需要配备各自的榴弹发射器——91型、2型、3型和100型发射器,其中2型发射器即可发射传统榴弹也可发射反坦克榴弹。91式枪榴弹发射小组的第二名成员的任务是携带多余的枪榴弹,那些枪榴弹装在特殊的5发装帆布袋里。

H2:伍长,第55步兵师

这名军人穿热带作战衬衫和裤子,戴网子罩着的头盔,其前身的装备可参看H1图的介绍。图中这些日本步兵行军时所携带的负重,在实际行动开始前会被丢掉一些。他背的背包是晚期的帆布版本,悬在他身体左侧的是防毒面具包,右后侧则是帆布干粮包和水壶。背包左后侧上方扣的是用布料包裹的铲柄与铲头分离的挖壕铲。在背包下方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第三子弹袋以及旁边的装步枪清理工具的袋子。

H3:中尉,第18步兵师

这名军官有可能是进攻缅甸的某个连或某个排的指挥官,穿全装热带战步兵军官制服的他头戴较晚版本的木髓制头盔(野战帽在头盔的下面),军衔标则佩带在他热带衬衫的右胸处。在下面则是皮制绑腿束住的马裤以及军官用鞋。除了14式手枪外这名军官还装备一把私人所有的昭和军刀,军官们有时携带继承自家族前人的军刀刀刃,装上新材料的手柄等配件参加战斗(最初与这些刀刃相配的都是经过极好工艺加工的贵重材料)。

二战日军军服图册,下(1942-45年)

A1:朝鲜守卫,盟军战俘营,泗水,荷属东印度群岛,1943年

这名普通的守卫军衔是kanshi-hei,这是一种比日军二等兵还要低级的军衔,识别它的标志就是有空心的连线红五角星图案的白色圆形臂章。这名看守的姓名标签在左上衣口袋上方。他很有幸得到一身还算笔挺的由热带衬衫,裤子,野战帽和棕色短靴所组成的行头。其步枪是1897年造30式6.5毫米口径步枪,这种枪也经常装备给二线部队或辅助部队。此外,他的非正式的皮带上还固定着一个子弹包和带刀鞘的刺刀。

A2:上尉,师兽医部队,第54步兵师,缅甸,1943年

兽医部队的存在提示我们畜力运输对日本军队来说多么重要。图中的上尉穿军官用热带常服,戴早期的木髓太阳帽,与欧洲殖民军戴的款式非常相近。在上衣上有他的军衔领章,领章下面有一条兵种色紫色的横条。上衣内是白色棉衬衫和黑色领带,下面是热带马裤和高筒军官黑皮靴。而他的装备则只有98式昭和军刀。

A3:准尉,宪兵,马来亚,1942年

令人惧怕的这名宪兵队野战军官指挥一个20人的小队去追捕新近占领的马来亚的共产党游击队。他穿热带野战衬衫和裤子,戴野战帽,下面是棕色高筒皮靴。身上的装饰包括准尉军衔领章和左臂的血红色宪兵字样白布臂章(有时上面的字样是蜡纸印刷或贴花的,臂章的颜色有时也是黄褐色的)。这名军人还装备一把南部14式半自动手枪和一把94式准尉用军刀。

B:所罗门和新几内亚,1942年-43年

B1:上等兵,第20步兵师,新几内亚,1943年

1943年,第20步兵师从新几内亚的骇人溃败(至少有1万人战死)中的这名士兵穿相当凌乱的热带野战衬衫和短裤以及黄棕色毛料绑腿与大脚趾分离的黑色帆布胶鞋,他的野战帽后侧挂着四条遮阳帘,上等兵的军衔则通过衬衫领章得到体现。作为96式轻机枪小组的机枪手,他还斜挎着装工具箱的口袋,而作为防身工具,他还装备一把14式手枪。

B2:二等兵,第2步兵师,瓜达尔卡纳尔岛,所罗门群岛,1942年

在一支特别突击队服役的这名士兵携带最少的负重——两只装30发子弹的军火袋在前,装60发子弹的袋子在看不见的身后,此外还有一个水壶和一个挎包。他穿典型的衬衫和短裤组成的轻质棉热带战制服,左胸前的军衔章取代了军衔领章,斜挎在肩的白布带警示着敌人和同伴自己做好了为天皇赴死的准备。他的武器则是7.7毫米口径的99式短版步枪——一种比长柄步枪更适合丛林作战的步枪。

B3:狙击手,第124步兵团,瓜达尔卡纳尔,1942年

隶属于川口清健将军的第35旅的这支部队在8月底冒失地增援腊包尔。日军极为注重防御时的隐蔽,至少在一开始是这样的。他们提供给狙击手特殊的迷彩服,这种覆满稻草的披风基于的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设计。迷彩服下是标准的狙击手热带战制服,它采用无光泽的草绿色材质,前襟可以收紧。当时每个步枪班都会训练两个人作狙击手。这名狙击手使用装2.5倍瞄准镜的97式6.5毫米有坂步枪,根据日本士兵的平均身材,瞄准镜的位置偏后,而为了伪装,枪口用亚麻布和植物包裹起来。作为狙击手他们还可以得到一种爬树器具,那是一种固定在鞋上,有两对道钉的金属构造的装备。这种类似于电话接线员使用的装备能让士兵快速地爬到树冠上进行隐蔽。他们还经常会用安全索将自己固定在树木顶端,在中近距离上向前或向后伏击前进中的盟军部队,直到这些本就没想过撤退的家伙被打死。还有一种做法叫“蜘蛛洞”,——一种在水平地面上进行巧妙伪装的地穴。

一定要记住日本军队的大多数一直是在中国作战直到1945年。驻扎在满洲或朝鲜北部的第44师的这名上尉穿旧的军官版90式双排扣大衣并配可拆卸的套头帽,内穿98式冬装和马裤,大衣军衔章则从肩部移到了领部。他的军官野战帽和士兵用的款式相似,但更有形,使用的材质更好,此外他还配有军官用白手套和军官用黑色高筒靴。他还配备有标准的野战装备,这包括了右肩斜背的军官用双筒望远镜和左肩斜背的半自动手枪的手枪套,腰带上则是手枪子弹袋,军刀带子则往往是和图中一样配在大衣的下部来悬94式军刀。他的军刀使用战斗用皮刀鞘,鞘口为布料制作。

C2:骑兵军曹,第110步兵师,1944年

中国战场的巨大开阔空间使得骑兵战一直存在。第12军的这个师驻扎中国北部,它的师侦查部队的这名军曹穿袖口可卷起的特种冬大衣,厚帆布的领子和袖口上衬了皮毛,右边袖子上则是军衔臂章。他戴的有皮毛护耳的帽子非常流行,是20世纪30年代早期开始大量统一制造的,常见的日军黄星帽徽位于帽子的前部。这名军人还戴着冬季手套,拇指和扣扳机的食指被分离出来。穿的军靴则是皮制骑兵棕色版本并配金属马刺。这名军人的武器是收着刺刀的1911年版44式6.5毫米口径骑兵卡宾枪以及1899年版骑兵马刀,而子弹则装在腰上的单体皮制弹盒里,这是一种仅供骑兵使用的特殊款式。

C3:二等兵,第40步兵师,1942年

中国派遣军第6方面军的这名士兵穿着配备给执行站岗任务的军人使用的制服和装备。98式单排扣大衣上大的可拆卸的兜帽罩住了他的野战帽,大衣里面则是98式冬装。注意其毛衬里的军靴以及有特殊衬里的防冻水壶都很有特色。最后,全套的棕色皮制武装带、帆布包和标准的上刺刀(执行任务时常常如此)的6.5毫米口径38式有坂步枪构成了这名二等兵的完整装备。

D1:少将,第33军,伊洛瓦底江战役,缅甸,1945年1月

有可能是独立旅或师属步兵团指挥官的这名少将正指挥着他的部队在伊洛瓦底江与英国第14军对峙。他穿1943年版(第3版)军官常服,袖子上展示的新的常服用军衔标志(三条棕色环线加金色五角星)与传统的领章相配合。94式昭和军刀上配将官用的用棕红两色带子按之字形编织的握把和黄色穗带。很多军官获得了这种第3版制服,但那些在偏远战区作战的军官则没这么幸运。

D2:上尉,第55步兵师,缅甸若开邦,1944年2月

到了1944年,各种物资的短缺对于日军作战的影响开始在方方面面显现,这其中就包括了军服。1943年版的制服和1938年版的款式类似,但材质要差很多,号码也偏小。这名上尉多半是有什么特权或者什么关系,才设法得到了这么一件制服。注意他袖子上的军衔徽章由一条棕色圆环和上方的三颗金星组成。1943年版的行军马裤材质同样粗糙,而高筒黑色皮制护腿和黑色军官短靴显然和热带的环境格格不入。而作为连级的尉官,按规定他的军刀把用棕色和蓝色皮带包裹。

D3:步兵上等兵,中国远征军,黄河流域,1944年4月

这名上等兵参加了1944年春夏之交庞大的“一号作战”攻势,他拥有中国战场上一名士兵所能拥有的最好装备,因为中国战场并不是新装备的优先使用地。戴1932年版模式钢盔,穿98式毛料冬装的这名士兵背着晚期版本的帆布背包,两条背带用一条布绳在胸前绑定以起到加固的作用,而背包后面的一个帆布袋里则装着挖壕铲。图中的99式7.7毫米口径轻机枪1939年开始装备,这是战争期间日军使用的最现代化的武器之一,它的可折叠枪托在开火时抵肩以保持稳定性。折叠枪托版的99式轻机枪也少量装备伞兵部队。这名机枪手的十字交叉背的武装带上还装了手枪、弹夹和刺刀——这种标准的有坂式刺刀是安装在机枪枪口上的。

E1:二等兵,第91步兵师,千岛群岛,1944年夏

守卫那些太平洋孤岛的部队将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挖壕工作上以抵抗盟军的进攻。在北太平洋荒凉的千岛群岛的短暂夏天,这名穿热带工作服,挖防坦克壕的士兵已经气喘吁吁。在他衬衫左胸口袋上方有军衔章,七分裤则用布带扎紧,野战帽则连着四条遮阳帘,脚上则是手工制造的日本传统草鞋,这种草鞋已经被在稻田里耕作的日本农民穿了几百年了。

E2:少佐,第38独立混成旅,所罗门群岛巴干布维尔岛,1943年

视察防守阵位的这名少佐穿晚期版本热带制服(带袖标)和马裤以及开领的白色棉衬衫和棕色皮靴。更低位置的军衔领章上的一颗星位置靠下,与位置靠中的通常做法相比,这是一个特例。此外,军衔有时也会被军人们自己弄污。他戴的晚期样式的木髓太阳帽用白布覆盖并带有棕色箍条,帽徽则是圆形棕色布片上装黄星的样式。胸前背两条斜着的背带的这名军人装备带皮制刀鞘的94式昭和战刀和带皮制手枪套的一把94式半自动手枪,手枪套则固定在使用绿色人造织物制作的腰带上用以代替原来的皮料腰带。此外,他的野战装备还包括双筒望远镜以及藏在身后的军官用水壶和文件包。

E3:海军一等兵,第7佐世保特别海军陆战队,塔拉瓦环礁,吉尔伯特群岛,1943年秋

在柴崎惠次海军少将麾下进行岛屿防卫的这名士兵,如果不是野战帽上的海锚图案的帽徽,很难分辨他是陆军还是海军陆战队。早期的海军陆战队“海军绿色”制服这时已经让位于棕色或绿色制服。这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在右臂上佩戴军衔臂章,这一系列军衔章在1942年11月开始采用。他的钢盔覆盖着伪装网,但海锚图案的帽徽仍然依稀可见,而海军陆战队士兵常穿的被称为“陆战靴”的短靴则是黑色,替代了陆军棕色靴子。另外,这名军人腰上系着标准的棕色皮带,而装备的轻型武器则是陆海军都通用的。

F1:军曹,坦克手,第2装甲师,菲律宾吕宋岛,1945年1月

穿夏季版一件式轻质棉坦克兵外套的这名军曹将可以按在领子上的军衔章别在了左臂上。帆布覆盖的软木安全帽以及调整过的脖带保证坦克手的头部在行进中颠簸摇晃的坦克中不受伤害。毛料绑腿将坦克手制服裤子的裤腿裹住,往下则是标准棕色皮短靴。他的脖子上套着护目镜,同时还装备老式的最早于1893年出品的26式左轮手枪。对于坦克兵来说,很奇怪的他还装备了一把刺刀作为最后搏命的武器。第6、第7和第10坦克团组成的第2装甲师装备了正好200辆配47毫米口径火炮新炮塔的97改式“奇哈”坦克。在45年的1月末到2月初,在一系列的分散行动后,这个师被彻底消灭。

F2:少尉,第54步兵师,缅甸西当河,1945年7月

这个师保留了第28军的主要部分,在被高速前进的英国第14军包围后,他们设法冲出了包围圈,但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员渡过了西当河。图中这名军官表现了侥幸穿越森林幸存下来的军人形象,很少见得他还服装整齐,因为那些幸存者大多已经衣衫褴褛。这名军人穿传统热带战制服、被毛料绑腿绑住裤腿的马裤以及军官棕色短靴,并将军衔徽章固定在右胸前的口袋上方而不是领子上。他的钢盔背在腰后,用布条十字交叉绑在胸前,而腰上的水壶和水杯则很有特色。胸前交叉的两条皮带分别是14式手枪的手枪带以及98式军刀的背带,而军刀的刀柄则用白布缠好作为保护。

F3:一等兵,第10步兵师,菲律宾吕宋岛,1945年1月

这幅图展示了战争晚期许多士兵会得到的野战装备:背在身后的帆布背囊取代了旧有款式的背包,背囊的两条长背带交叉在胸前;一个防毒面具包,一只晚期版本的水壶和一只装在带棉布绳的包里的餐盒;后腰中部可装60发子弹的大型弹药包。这名军人戴的帆布覆盖的钢盔盖住了里面的带遮阳帘的野战帽,热带战衬衫的左臂上有一个单独的下部带着姓名标签的军衔标,军鞋则是大脚趾分开的式样。他的武器是一支流行的99式7.7毫米短版步枪。

G1:二等兵,第109步兵师,硫磺岛,1945年2月

栗林忠道将军手下驻防部队的这名士兵准备对缓慢缩小自己部队阵地的美国海军坦克进行一次自杀式的进攻。他手持着固定在杆子上的炸药,准备插在敌军的坦克上进行引爆。也因此,他只拥有最基本的晚期式样热带战制服,包括一个兜的带军衔领章的短袖衬衫,棉制短版马裤,绑腿以及大脚趾分开的鞋子。当时有多种版本的大脚趾或分开或不分开的军鞋,但它们都基于同一种橡胶底帆布鞋设计。这名士兵戴的是当地生产的低质量帆布材质野战帽,这种帽子甚至没有脖带。而他的背包则装满了手榴弹以期在他的最后一次进攻时能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

G2:伍长,玉碎航空陆战队,冲绳,1945年5月

这支空降自杀突击队征募自陆军伞兵部队,他们穿特殊的手绘迷彩服,装备标准的野战帽、绑腿和棕皮鞋。2式一体型帆布弹药袋里装着额外的手榴弹和100型冲锋枪的子弹夹(每件弹药袋有4个口袋可装99式手榴弹,一个手枪套可装94式手枪,正前方横着的弹药包放多余的手枪子弹,最后剩下的四个长条弹药袋则放冲锋枪的弹夹。

G3:一等兵,薰部队(第1高砂突击连队),菲律宾莱特岛,1944年11月

这名台湾高山原著民将自己的热带战衬衫染成深绿色以应付他所执行任务的需要。他右臂上有白色袖标,钢盔下的战斗帽带有遮阳布,而钢盔后面则涂有荧光涂料以帮助他的同伴在夜间识别。他胸前的帆布包里放满了炸药,腰部的帆布弹药包则属于骑兵版本。这些特种部队没有特殊的徽章,但是他们会携带他们部落的giyuto砍刀。这些军人也会使用很常规的武器,比如老的38式6.5毫米口径步枪,但枪托的尺寸更适合伞降作战。

H:日本防御战,1945年

H1:曹长,第1皇家禁卫师,东京防卫部队

这名士官负责训练准备对抗盟军进攻的市民志愿者。战争末期的财政紧缩通过他的制服得到体现,劣等材质的上衣只有一个没有口袋盖的敞口胸袋。14式手枪和1945年版士官军刀的材质和做工同样拙劣。注意,他的帽徽是属于禁卫部队的图案。

H2:军校志愿兵,野战炮兵学校,千叶

十几岁的军校生就要接受训练来肩负保卫本州岛的作战任务。他穿着军校夏装,头戴旧式的大盖帽。红色领章替代了交叉的炮筒图案的铜徽章。军校生的制服袖子上有一圈红线并且搭配带红边的肩章。由于物资短缺他只拥有极度简单的装备,没有弹药包便只好把所有东西放进帆布挎包里,而另外一件斜背的物品是水壶。除了30式刺刀外,由于轻武器持续供应不足,这名学员只装备了1880年产11毫米口径13式村田步枪,虽然这只是一种单发的手操步枪,但这已经是很幸运的了,这总比拿着削尖的竹棍强。

H3:上等兵,第155步兵师

第15方面军的这名班长穿的热带战制服在战争末期出现了很多色泽深浅不一的式样。他的领子上是军衔章,左臂上是神枪手徽章(圆形棕色底面,红色花冠,搭配上为白星,下为交叉的步枪图案的装饰)。这名军人的武器是99式7.7毫米口径步枪,一枚左手持着的99式手雷。这颗手雷外壳平滑,这是这一系列手雷中的其中一款。

二战日军·空降部队军服图册

A1:训练中的伞兵,1941年

这名士兵穿配套布腰带的轻便一件式跳伞服,一个巨大的斜开口口袋位于左腹部,袖口和脚踝的位置都有松紧口设计,而军衔章有时候会展示在领子上。覆盖裹布的橡胶制头盔上佩戴通用的帝国日本陆军黄色五角星帽徽。短靴的鞋腰相比标准版更高一些,它有7排穿鞋带的扣眼而不是5排;具有线条纹理的夏季版飞行员皮手套也戴在他的手上。另外,伞兵背的1型降落伞并不带有胸前的备用伞包。

A2:伞兵,第2突袭团,巨港行动,1942年2月

套裹布的伞兵钢盔在这次行动中被使用。帝国日本陆军测试中的在侧面有长拉锁开口的无袖跳伞外套在这次行动中没有被采用,实际上他们穿的是无开气的长袖版。和德国的空降兵版本款式接近的这种服装穿在个人装备和标准野战制服的外面,并搭配长绑腿。进攻行动中,备用伞包挂在伞兵胸前的背带上,而在其他行动中它会被放弃使用,因为那些低空投送行动来不及让这种备用伞打开,因此它被装武器装备的背包所替代。

A3:行动中的伞兵军官,1942年

该图展示了背在身背后的1型降落伞包的具体样式。一些军官在头盔后部展示一块圆形的白色布片以利于战斗中的快速识别。

A4和A5:徽章很少出现在工作服外套上,仅有在国内的部分场合中它们会被佩戴。帝国日本陆军伞兵资格“飞翼”章在1941年9月开始采用,它采用金色的鸢的图案,这种鸟被看作是天帝的使者,传说在神武天皇的一次战斗中这支鸟盘旋于战场之上并扇动它的金色翅膀让天皇的敌人们炫目。这种资格章佩戴在右上臂上,而左臂上可以佩戴的图A5是第1突击旅(后来降为团)的红色徽章。

B:在巨港的第2突袭团,苏门答腊,1942年2月11日

第1连的伞兵们准备前往伞降区附近的P1机场参加战斗。相比其他人,这个小组幸运地获得了一只伞降的武器箱。

B1:士兵除去了身上的伞具、备用包和跳伞外套从而将98式(1938年)夏季棉制野战服和个人野战装备展露在外,而他仅有的装备是一把大正14年式南部手枪。

B2:将腰带系在外套外面的士兵正在从背包里拿出97式高爆手雷。

B3:士兵打开了50公斤重的3型物品箱(参看图E7),拿出一把步枪,用作防震衬里的棉花包散落出来。

所有伞兵在跳伞时都会装备一把8毫米口径的半自动手枪,型号可能是94式(图C1)或14式(图C2),此外还有一支带15.5英寸长刀刃的明治30式刺刀(图C3)以及至少两种型号的高爆手雷,即97式(1937年,图C4)或99式(1939年,图C5)。

2磅11盎司重99式(1939年)磁力反装甲炸药(图C6)被用于攻击坦克和炸开碉堡的窗口和铁门,它装在一只包裹里,而引信/雷管则放在分体式金属管中;当引信插在99式炸药上的时候,它将在10秒钟延迟之后引爆。

帝国日本海军伞兵最初使用6.5毫米口径的明治38式(1905年)卡宾枪(图C7)。改进的“可拆装”伞兵用步枪在1942-43年间首次出现。一支带枪托折叠活页的1941年版38式卡宾枪的原型枪虽然采用了但被证实并不结实。帝国日本陆军伞兵对这种款式步枪的首次尝试导致一款能在跳伞时携带的100型(1940年)7.7毫米口径步枪(99式步枪的带可拆卸枪管的缩短版)的出现,由于机械锁紧装置并不完善,因此只有少量装备。而一种改良后的特制版2型步枪(1942年,图C8、C9、C10)在1943年5月被开发出来,并在1943年末广泛装备于陆海军的伞兵部队。可拆装步枪可在跳伞时携带也可以装在帆布胸包里,或者将它拆分开来放在位于两腿下部的包里。1式伞兵弹药背囊(图C11)采用帆布和皮革制作,它绕在腰胯部,带有7个弹药包,5个装5发装步枪弹夹,两个手雷包反装着手雷,而且为了保险起见,手雷包的下缘突出一层。

D1:伞兵,军营服装,1942年

海军伞兵戴的轻便帽的款式类似于野战帽,但它的两侧和脖颈位置具有下拉的“护耳”加脖带设计,并且掏空出了“耳朵眼”,此外这种帽子还可戴在钢盔之下;帝国日本海军的黄色海锚帽徽位于正前方。他们的特种服装即可作为跳伞服也可作为战斗服。图中上衣右前胸位置带有一个装手枪的手枪形口袋,左前胸位置则有两个装手雷的口袋;其他版本的上衣在胸部则有两个巨大的“风箱型”口袋和下摆位置的装子弹或手雷的一边一个的小口袋。吸附式安全口袋位于胸前较低的位置,它用来安置固定降落伞的背带。各种口袋在数量和款式上的多种变化同样也在裤子上得到表现,这些口袋可以装急救包、压缩食品、红白两色的信号旗以及其他小物件。裤子、裤腰带和裤子吊带都紧贴身体以防缠绕东西。高筒跳伞靴则保留了内部的橡胶脚弓垫。他的汗衫是标准的日本海军版本,义务役军人的等级章则在右袖子上展示。

D2:行动中的伞兵,1942年

穿着同样制服,戴系脖带的钢盔,钢盔下面是野战帽的这名伞兵使用1型跳伞背带和海军版的1型特种包(参看图E4)。在地上是一只硬壳的降落伞携行包,它采用帝国日本海军的深绿色或草绿色涂装,而陆军的版本最初是橘黄色的,但从1942年开始改为淡茶色或草绿色。

D3:行动中的伞兵,1942年,背面

这幅图表现了海军的1型特种降落伞包的样式,和图A3一样,它一样有加棉衬的设计。

帝国日本海军的圆形徽章系蓝底红色图案,夏季使用的款式则是白底黑色图案,它们在1942年11月替代了原来的盾型章。自从伞兵这一兵种被裁减之后,就没有新的伞兵章出现了。三、二、一级海军士兵分别通过单一的兵种徽章、交叉的兵种徽章和交叉的兵种徽章上方加花朵图案来分别识别,三、二、一级海军士官则与上述表示方式相同,但它们都被花冠图案所环绕。

大多数降落伞都由滕仓航空工业有限公司生产。战时西方国家的禁运所造成的物资短缺迫使降落伞盖的材质由人造丝或尼龙变成了丝绸,而且丝绸的颜色一直是白色而不是其他的暗色。棉质帆布包每个月都要重新打包即便是没有被使用过。原料和工艺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准,织物背带的材料是经过了3000磅拉力测试的丝绵混合物,其间还衬上了镀铬钢板。

E1:帝国日本陆军1型(1941年)降落伞主伞

陆军的伞包采用橘红色并配之以深绿色绳带和支撑带、橘黄色的舱门跳伞安全绳扣和黄色的固定绳。

E2:帝国日本陆军1型(1941年)备用伞包

胸前的这种包也是用样的颜色,开伞索则是红色的。

E3:帝国日本海军1型备用伞包

海军的降落伞包的颜色与陆军的版本正好反转过来,并戳印上了黑色的海锚图案。

E4:帝国日本海军1型特种降落伞主伞

这一款式的特殊之处在于后肩背带的中央位置有一个单一的悬浮支撑点。

E5:帝国日本陆军4型(1944年)降落伞主伞

E6:帝国日本陆军4型降落伞主伞背带

一些战争晚期的陆军背包也被涂装成了深茶色和草绿色。

E7:帝国日本陆军50公斤装储物箱

大约42英寸长的这种弹药箱采用圆角矩形设计,涂装则是淡绿色和铁灰色,而皮质安全带是棕色的。它的末端为帆布覆盖的衬垫(左);降落伞包则与顶端(右)的环绕绳索和套索钉固定在一起。图中展现了它里面装载的货物——一把铲子,用白色的衬垫包裹保护起来。

F:在万鸦老的横须贺第1特别海军陆战队,西里伯斯岛,1942年1月11日

在Langoan机场着陆后,第1连在寻找他们的武器箱时遇到了一点小困难。人物F1携带一支日本海军伞兵用6.5毫米口径明治38式(1905年)卡宾枪,枪口上着30式刺刀。士兵的身上缠绕着带17个弹药包的背囊,背囊里一共可装85发子弹。F2人物使用的是50毫米口径的89式掷弹筒,掷弹筒的弹药装在了士兵腰间绑着的带有四个兜的两个弹药包里,身背的帆布背带底端的包里也放着这种弹药。图F3是不上漆的一只腾空的帝国日本海军30公斤装铝制储物罐,它的标准长度是42英寸,直径14英寸。箱子上面带红色识别带和绿色织物安全带,海军的储物箱降落伞包则甩在一旁。

标准的7.7毫米口径99式(1939年)轻机枪已经拥有了可以快速拆卸的枪管,抵肩枪托也是如此,并且带凹凸纹的可折叠前提把手也出现了,具有这些特点的这一版本在1943年开始被使用(图G1和G2)。这种机枪长46.5英寸,重23磅,使用30发装弹夹,射速为每分钟850发。很少数量的冲锋枪在战争初期被采用,但到了1944年,大量冲锋枪才在菲律宾得到使用。3个版本的100型(1940年)8毫米口径冲锋枪装备了部队。最初的1940年版(图G3)已经带有可拆卸的枪管了;1942年的改进版带有折叠枪托并去掉了消烟罩(图G4a和G4b),它全长34英寸,折叠后长22.2英寸,重量7.5磅,射速450发/分钟;改变最大的1944年版(图G5)不带折叠枪托,重8.5磅,长36英寸,射速850发/分钟;上述三种款式都使用30发装弹夹。装在冲锋枪上的100型刺刀刀刃长8英寸(图G6)。50毫米口径的89式(1929年)掷弹筒(图G7)被盟军误以为是“膝上迫击炮”,它重10.3磅,其伞兵版本带有可拆分的底盘(图G8)。这种颇具价值的武器发射高爆弹(图G9a)或白磷弹(图G9b),射程700码,装推进炸药的91式(1931年)手雷(图G9c)也可用它发射,射程200码;图G9d这种红色发烟弹则是一系列发烟弹和彩烟弹中的一种。掷弹筒放在帆布包里并背在肩上,伞兵则把它放在胸前的包里。一些日本陆军军官携带35毫米口径大正10型(1921年)信号枪(图G10),日本海军则使用28毫米口径97式(1937年)信号枪(图G11)。日本海军的17个口袋的弹药背囊也显示在图中(图G12)。

H:皇家日本陆军空降部队,1944年-45年

H1:高砂游击队,薰空降突击队,吕宋岛克拉克战场,1944年11月26日

在这次有去无回的行动中轻装的这名突击队员戴着用迷彩布和网子包裹的标准版钢盔,穿标准的野战制服,军衔领章显示了他是一名一等兵。义务役军人在右臂上戴上白色袖标用于夜晚识别,士官和军官则从肩头到胯部斜背一条白色围巾。这些人装备99式短版步枪和99式轻机枪,许多人还在帆布和皮背包里携带了额外的轻机枪弹夹。台湾原住民还携带他们传统的giyuto砍刀。炸药包和手雷装在胸前的背包里,手枪、弹药和其他手雷则放在腰间的1型背囊里,装定量食物和小的工具的另一个背包以及水壶一起出现在右胯部,最后则是背在背后的卷起的隐蔽斗篷。

H2:伞兵,第2突袭旅,吕宋岛克拉克战场,1944年12月6日

12月6日突袭布拉文(Burauen)机场的行动中第3和第4突袭团的成员第一次使用了他们的新装备并携带自己的主要武器跳伞。服装和布料包裹的头盔则没有什么变化。除了2型步枪、99式轻机枪和100型冲锋枪的子弹以外,每个军人还携带2只手雷、2只反坦克手雷、2只发烟蜡烛、2只磁力吸附炸药、6个爆破炸药、一把铁铲和一条100英尺长的绳索。可拆卸武器的零件分装在两条腿上的包里,他们与额外的包裹缝合在一起并用带子固定在脚踝上。当降落伞衣打开时伞兵扯下可快速拆卸的腿上包的安全绳结,3米长的绳索随即向下甩开。图中士兵身上负载了3盒步枪子弹,降落伞则是新式的4型(1944年)。

H3:志愿兵,义烈空降部队,九州健军机场,1945年5月24日

摄于机场的这支部队登机后的照片显示他们戴的是野战帽而不是钢盔,热带野战制服画上了黑色和深绿色的线条以起到迷彩伪装的作用。每个班里的三人小组中至少一员会携带一只雷管。每个人都携带一只水壶、一只带定量干粮的背包和一个装99式炸药的背包。经常在图画中出现的“2型背囊”实际上是串着99式手雷的弹药包、一只帆布手枪套和3个手枪弹药包的反着系的皮腰带。

根据1944年的报告描绘了这只徽章,它可能被皇家日本陆军所使用,但他具体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则不明。

二战日本·海军陆战队军服图册

Chong,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一等兵,冬季船上服装,中国上海,1932年

初期日本特别海军陆战队(SNLF)的登陆部队人员穿着深蓝色毛料舰上服装,这包括了宽松的水手服和直筒裤子以及步兵装备。“第一版”海军钢盔,也就是所谓的“樱花钢盔”被涂成了绿棕色,但灰色的版本也偶有所见。注意突出的钢盔前缘和樱花型盔顶通风盖是它的特色,精细的浮雕式海锚图案帽徽固定在钢盔前端。士兵的蓝色水手服里面穿着一件领口一圈带蓝色镶边的白色汗衫;水手服的披肩式浅蓝色领子则带有白色的边条装饰。蓝底红色图案的圆形等级章佩戴在两只袖子上:右袖子的那个是交叉的海锚上方带樱花的图案;左袖子那个是作为接受过正规火炮操作训练象征的水平加农炮上方加一朵樱花的图案。

黑色系带靴上方的白色棉布/帆布制护腿用小的白色纽扣扣紧;注意其顶端后部(图A3),我们可以看到系紧它收口的白色绳结。棕色皮腰带的扣带为单爪的框体式样,腰带上支撑着两前一后三个盒子式的38式步枪弹药包,图A3还展示了弹药盒右侧固定的38式步枪所使用的油壶;左胯部的刺刀架固定30式刺刀的金属刀鞘,图A2还显示了刺刀的巨大挂钩设计。左肩斜背的两条浅橄榄棕色布制背带分别连接着海军版水壶和背包(右胯部)。这名水兵的武器是6.5毫米口径的有坂38式步枪,步枪上挂着一面日本国旗——太阳旗。这面旗帜是个人所有的,几乎每名义务役军人都会有一面,正因为这一点,这些旗帜成为参加过野战的盟军士兵所拥有最为普通的战利品。图中日本国旗上用黑色墨水写着常见的对于生命和战斗祈祷的祝福用语,它们是士兵的家人、朋友、邻居、同事甚至是战友在他们奔赴前线时题写的。

B:上士,热带战斗服,约1939年-42年

这名年轻上士穿着缝着肩章的“第二版”热带制服(1937年)和全套的战斗装备。他的海军2型头盔用“第二版”布套子(绣着而不是贴着海锚图案帽徽)罩住,外面还套着迷彩网。他戴着标准的日本军用制式眼镜。淡茶色衬衫的宽领翻折在上衣的领子外面。上衣采用绿色厚棉布制作并带有4个兜,胸前的一对带有箱型褶纹,下摆的一对不带褶纹而且采用风箱型设计(见图B2)。纽扣为金色的铝制款式,上面带有海锚图案和居中的樱花图案;刚好可以看到士官的右上臂带有绿边红色圆形臂章,上面的一圈上方开口的花冠所围绕的交叉海锚上方加一朵樱花的图案代表他的军衔。短腰黑色皮靴顶端套着环绕式的硬体黑色皮护腿,并被两条带扣皮带所扣紧。

士官的武器是38式步枪,但他的皮腰带上仍然固定着一对99式步枪用弹药包,前方中央的接缝是它的特色(图B2);如果可能,这种弹药包是军人们首选的对应38式步枪使用的装备。在他的左右两肩背的布带子分别连接的是他的海军版水壶和背包。1937年以前的水壶盖两头带有出于防止丢失掉落目的而设计的连接水壶“两肩”部位的金属挂钩;图B4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它的铝制螺帽和固定器的链条,水壶套上写着日语汉字“七”(菱形框内)和“一四五一”(其中四写在圆形框里)。图B4还展示了灰色的海军3型防毒面具过滤罐,它通过连接肩头和胸前的布带子框架固定在身背后。可伸缩的橡胶管连接着防毒面罩,后者装在茶色的背包里(通过皮腰带上方的一条布制腰带固定在腰间),背包上印着“II-4,22969”,这可能是制造商的编号。

C:海军指挥官,野战服,约1942年-45年

这名服役于一支海军特别陆战队的日本帝国海军指挥官穿“第3版”热带战斗服(1940年),其军衔仅通过翻领上的领章牌来表示。野战帽底部环绕的两条黑色带子是所有授衔军官的识别标志,军官的帽徽采用在缎子面圆盘上为上开口花冠环绕着樱花(上)加海锚(下)图案的设计,并采用黄色丝线刺绣而成。图C3显示了另一种可供选择使用的帽具——一种热带木髓制头盔,头盔上套绿色毛料华达呢套子;暗黄铜色的海锚加樱花图案的帽徽钉在正前方,皮制脖带箍在帽檐的前部。

图中这些上衣和行军裤的实例也都采用发棕色的上好的绿色毛料华达呢制作。开领的深度从第一版开始就逐渐变浅,所以它的前襟纽扣为4颗。胸前的口袋带有箱式褶纹,下摆的口袋则为内置,仅有口袋盖显露在外。图C4中,可以看到上衣身背后贯穿脊背的折纹,一条“假腰带”水平缝在腰部。他的衬衫领子外翻盖住了上衣的开领(图C2),但是并没有盖住展示军人军衔(两条金色宽条和两颗樱花图案徽章)的帝国日本海军的领章牌,它仍然采用最初的海军蓝色毛料底板色。硬板的黑色皮护腿用扣带绑紧箍住黑色的“登陆鞋”——低腰的系带短靴。

军官的野战装备首先包括战争末期(约1944年)的由棕色皮革和绿色帆布制作的带有皮制和帆布制配件以及环形铜扣带的军刀武装带(见图C2、C3和C4),武装带的背带从左后跨部绕过右肩连接到左前跨的位置。腰带上固定两个绿色帆布挂钩(其中一个图C4刚好可见)和一把带棕色丝绸绳结的海军军官军刀(见图C2),后者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战价值,但出于传统原因和权力的象征仍被使用。军刀腰带上方绕着背在左肩的棕色窄皮带,它连接着装94式手枪的帆布手枪套,装这种手枪的20发装8毫米口径弹夹的皮弹药包也出现在图中(详见图C2)。接下来,一条帆布背带连接着一只带皮制配件的帆布地图包(悬在人物的左胯部);右胯部后面悬着一只水壶,水壶的帆布套子印着“5-1,3,1”。绕着这些背带外面的是一条连接手枪的可拆分枪托的绳索(从右胯部斜绕到左肩头,见图C2和C4)。最后是他的脖子上挂的采用帆布和皮革制作的海军版望远镜,镜头扣着帆布制盖子(图C2)。

D:特别海军陆战队队员和89式榴弹掷弹筒,约1940年-45年

这名义务役军人在带蓝边的白色夏季汗衫外面穿“第三版”的热带制服(1940年)。野战帽上带有刺绣在背板上的第二版海锚徽章。左肩头部分露出的是他的白色身份识别牌,上面用黑色墨水的日式汉字写着个人的详细资料。裤腿被用毛料带子绑定(图中采用的是前交叉的绑定方法)的绿色毛料绑腿箍紧;“足袋”鞋(见图D1)则是黑色的帆布加橡胶材质的。上衣外面的装甲背心实际上是钢板外面套上浅橄榄棕色套子的设计(参见图D2和D4);偶尔出现但并非标准装备的它可以保护前胸和后背免受飞散的弹片和低速的小口径子弹所造成的伤害,但对高速的步枪和机枪子弹无效。绕在装甲背心外面的帆布背带连接着身后左胯部的绿色背包,另一条连接的则是右胯部的水壶。再往外背带连接着装八发89式掷弹筒榴弹的弹药包,它们采用结实的茶色帆布制作,并用皮带扣栓系紧;每个扣栓都带有可快速拆卸的挂钩,它们连接在各4个一组的弹药包上方。图D4表现的背后示意图显示斜背背带连接着掷弹筒工具包,它也采用了可快速拆卸的挂钩。背面图的其他装备细节包括背包上印的字,自上而下为“七一二零零”。右胯部的浅棕色防毒面具包在盖子上缝制白色身份牌,并且戳印生产批号“8371”。

在图D1和D3的人物脚边是带棕色弹筒皮盖子的89式掷弹筒以及50毫米口径的榴弹和带皮制附件的装掷弹筒的便携茶色帆布袋子,在离开前线时,后者可以背在肩上。

E1和E2:特别海军陆战队军官的进攻装备

和图D义务役军人所穿的式样类似的这种装甲背心并非标准装备;它也是以用数量众多的钢板缝在黑色皮套子里的形式制作,并能够给予使用者一定的保护。它仅能护住胸部和腹部,背部通过十字交叉的帆布带子钉在肩部和系在臀部加以固定。环绕在腰部的是一种早期(约1940年)的棕色皮制军刀腰带,斜背的背带绕过右肩;依附于它的一把军刀悬在左胯部,同时代的一个棕色皮制地图包藏在他的后面。左肩背的一条茶色背带连接的是装14式手枪的手枪套(右胯部);右肩和左肩背的茶色帆布背带分别连接的是后胯部的水壶和望远镜盒。后者上面带有“吕六八潜”(68钱)的字样。

E3:防毒面具和战争末期的服装与装备

图中左侧为1945年装备的画着海锚徽章的3型钢盔。战争末期的上衣带塑料纽扣,右袖子上展示着黑底黄色图案徽章:其中包括了双V字优质服役章和它下面的海军二等兵等级章(海锚加樱花图案上方有一条短杠)。2型防毒面具带有灰黑色面罩和橡胶呼吸鼻,它放在茶色帆布包中携带时背在右胯部。战争末期的胶化帆布腰带右前端依附着同样材质制作的弹药包,左前端则是单独材质制作的装一枚97式手雷的小口袋。

图中右侧展示了战争末期绣着海锚徽章的布制钢盔套。与其他款式颜色有明显不同的这种上衣采用塑料纽扣和无褶纹带直排口袋盖的口袋;左袖子上展示着黑底黄色樱花图案,这是像炮手、军械员这样的专业人员的基本型等级章。

三型防毒面具带有橄榄绿色面罩和橡胶呼吸鼻。腰带装备则是硬化纤维制作的。

图中前部为储存在海军后勤仓库的3型防毒面具,它装在金属支撑的蓝灰色硬纸板盒子里,里面包括了防毒面具、过滤器和便携背包。

这里包括了不同时期的各种物品。标准的橄榄色帆布小背包带有布制背带和皮制扣带。刚好可见的是扣带顶端国际公认的红十字标志,前部则是黑色的日本字“2号急救包”。右侧的铝罐里装着磺胺类药剂;前部的两个绷带包中间是一只装真空蒸馏药剂管的绿色盒子,它虽不是标准装备,但有时还是能够看到。图中没有显示的特殊物品还包括了食盐片剂、防毒气药剂、杀虫剂和镇痛剂。

帆布和橡胶制,背面带金属扣别的这些日本陆军和海军制式军鞋从1938年开始装备,直到后来橡胶原料短缺,一种带平头钉的皮靴才取代了它。图中左边的一对是晚期生产的大脚趾单独出来的常见的黑色版本;右边的一双是早期的分离式脚趾设计,罕见的它采用橄榄棕色材料制作。每双军鞋上方还展示了一对卷起的绑腿,库存仓库的标签(参见图H)还在上面。

F1:特别海军陆战队圆形绿底红色图案等级章,约1942年11月以前;军官的绿色底肩章,约1933年-40年

“a”排的海锚标志是海军各兵种的通用识别标志,大多数特别海军陆战队作战人员佩戴它。从左至右依次是一等兵曹、二等兵曹、三等兵曹、上等兵、一等兵和二等兵。

“b”排从左至右分别为薪金部队(以交叉的铅笔图案做象征)三等兵曹、上等兵和二等兵;工程部队(以交叉的扳手图案做象征)上等兵和二等兵以及徽章的背面(显示背面采用白色棉布制作,四个黑色金属爪子将它固定住)。

“c”排从左至右为建筑部队(以交叉的圆规图案做象征)上等兵和一等兵、另一种不同的背板设计、医疗部队(以手术刀图案做象征)三等兵曹和二等兵。

“d”排从左至右的肩章分别为特种部队(窄条金杠)少尉、少尉(普通款式)、中尉、医疗部队(中间的竖杠带红边)中尉、上尉、少校和上将(中间为宽条的编织带)的肩章。

F2:战士野战帽帽徽,约1940年-45年;军官的领章牌,约1939年-45年;头盔帽徽,约1939年-45年

“a”列为机缝的绿底(裁剪成圆形或椭圆形)黄色图案野战帽徽。从上而下分别为附属于帝国日本海军的平民服务队的帽徽(1945年)、军官帽徽(1945年)、军官帽徽(1944年)、军官帽徽(1940-42年)、士官帽徽(1944年)、义务役海军(1944年)和黑色版本义务役海军(1944年)帽徽。

“b”列为约1939年-45年的准尉和军官的绿色布制底面的军衔领章牌。从上而下分别为工兵(紫色边)中尉和少尉、中尉、准尉和中尉、准尉、准尉、以及1944年-45年的士官的领章牌。

“c”列从上而下分别代表中将、少将、大佐(这是一件发污的实物)、中佐和少佐(同样为发污的实物)。四个黄铜色海锚徽章是装饰在士官的肩章上的(1937年-39年),他们中间的带边的海锚徽章则是海军学校所使用;三个黄色的刺绣版本海锚图案野战帽徽则供义务役军人使用(1945年);最下方四个钢盔上的海锚图案帽徽左边三个为1944年-45年的版本,右边一个为1937年的黄铜色版本。

“d”列从上而下分别为一对红黄两色的两条杠上带樱花图案的用途不明的领章;上尉、中尉、少尉和发污的少尉用领章;最后一个是医疗部队少尉的领章。

“e”列为野战帽的帽徽,采用未经切割绿色布制底板。从上到下它们分别是附属于海军的平民(1945年)、军官(1945年)、军官(1945年)、士官(1945年)、义务役海军(1940年)和义务役海军(1945年)用帽徽。

识别委任和授衔军官的徽章按等级次序排列在图中,它们分不同款式,可抽取的海军蓝色硬肩章被一些分派到特别海军陆战队中的海军军官使用(1933年-约1937年);可抽取式的或固定式的绿肩章佩戴于约1937年-40年;领章牌,无论是蓝色还是绿色背板的,试用期从1933年持续到1945年。

H1和H2:海军2型头盔,两图显示了不同的脖带绑系方法。

H3:头盔内部,显示了内衬和脖带的情况,布制钢盔套子在下部用绳子系紧。

H4和H5:绑腿带子的绑定方法。

H6:绑腿上的储物标签。

     1930年(昭和5年),日本军队开始实行制式化军装和军衔,法式立肩章(即竖肩章)+军兵种领章。此称“昭和5式”军装。“昭和5式”军衔体现在肩章上面,领章是分两叉型,以不同颜色来区分兵种。其中,红色(步兵)、绿色(骑兵)、黄色(炮兵)、黑色(宪兵)、棕色(工兵)、深褐色(工程)、蓝色(军乐)、深蓝色(汽车兵)、青蓝色(航空兵)、白色(军法)、桔红色(参谋)、桔黄色(山地兵)、深红色(装甲兵)、深绿色(药剂)、茶色(司务)、银灰色(军医)、紫色(兽医)。这种军服一直用到1938年。

    1938年6月,日本军队改革“昭和5式”军装,换行“98式”军服,其特征是取消了肩章,军衔表现在领子上。领章块很小,远处不易查觉。原因是“昭和5式”的军衔设在肩上,将官金色肩章很显眼,在中国战场上游击战很频繁的情况下,日本军方担心不少上战场视察或督战的陆军高级将领会成为中国游击队或狙击手的靶子,所以改穿这种“98式”。同时,右胸佩带不同颜色的“M”型胸章来区分兵种,兵种颜色和上述“昭和5式”一样。


三、抗战时期日本军队军衔和职务对照表

抗战时期日本军队军衔和职务对照表

步兵联队副+骑兵联队长

 即下士战斗组长

    日本的元帅是一种荣誉性称号,是对建立了特殊功勋的陆海军大将的嘉奖。裕仁天皇执政前期()共授予邦彦亲王+守正亲王+山本五十六+古贺峰一+载仁亲王+寺内寿一+杉山元+畑俊六+博恭亲王+永野修身等10人元帅称号。其中皇族3人:邦彦亲王+守正亲王+博恭亲王;追赠3人:邦彦亲王+山本五十六+古贺峰一。全面抗战期间()日本共有6位现役元帅:载仁亲王+寺内寿一+杉山元+畑俊六+博恭亲王+永野修身。

附: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军衔和职务对照表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军衔和职务对照表

    国民革命军上将设有三级:二级上将(三星上将,相当大将)、一级上将(四星上将,相当元帅)、特级上将(五星上将,相当大元帅)。抗日战争前后,二级上将有26人,一级上将有:冯玉祥+朱培德+李宗仁+何应钦+张学良+陈济棠+唐生智+阎锡山+陈绍宽+刘湘(追晋)+曹锟(追赠)+程潜+吴佩孚(追赠)+宋哲元(追晋)+陈调元(追晋)+白崇禧+陈诚等17人。特级上将一人即蒋介石。

Rolfe,绘图T Chong,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一等兵,冬季船上服装,中国上海,1932年

初期日本特别海军陆战队(SNLF)的登陆部队人员穿着深蓝色毛料舰上服装,这包括了宽松的水手服和直筒裤子以及步兵装备。“第一版”海军钢盔,也就是所谓的“樱花钢盔”被涂成了绿棕色,但灰色的版本也偶有所见。注意突出的钢盔前缘和樱花型盔顶通风盖是它的特色,精细的浮雕式海锚图案帽徽固定在钢盔前端。士兵的蓝色水手服里面穿着一件领口一圈带蓝色镶边的白色汗衫;水手服的披肩式浅蓝色领子则带有白色的边条装饰。蓝底红色图案的圆形等级章佩戴在两只袖子上:右袖子的那个是交叉的海锚上方带樱花的图案;左袖子那个是作为接受过正规火炮操作训练象征的水平加农炮上方加一朵樱花的图案。

黑色系带靴上方的白色棉布/帆布制护腿用小的白色纽扣扣紧;注意其顶端后部(图A3),我们可以看到系紧它收口的白色绳结。棕色皮腰带的扣带为单爪的框体式样,腰带上支撑着两前一后三个盒子式的38式步枪弹药包,图A3还展示了弹药盒右侧固定的38式步枪所使用的油壶;左胯部的刺刀架固定30式刺刀的金属刀鞘,图A2还显示了刺刀的巨大挂钩设计。左肩斜背的两条浅橄榄棕色布制背带分别连接着海军版水壶和背包(右胯部)。这名水兵的武器是6.5毫米口径的有坂38式步枪,步枪上挂着一面日本国旗——太阳旗。这面旗帜是个人所有的,几乎每名义务役军人都会有一面,正因为这一点,这些旗帜成为参加过野战的盟军士兵所拥有最为普通的战利品。图中日本国旗上用黑色墨水写着常见的对于生命和战斗祈祷的祝福用语,它们是士兵的家人、朋友、邻居、同事甚至是战友在他们奔赴前线时题写的。

B:上士,热带战斗服,约1939年-42年

这名年轻上士穿着缝着肩章的“第二版”热带制服(1937年)和全套的战斗装备。他的海军2型头盔用“第二版”布套子(绣着而不是贴着海锚图案帽徽)罩住,外面还套着迷彩网。他戴着标准的日本军用制式眼镜。淡茶色衬衫的宽领翻折在上衣的领子外面。上衣采用绿色厚棉布制作并带有4个兜,胸前的一对带有箱型褶纹,下摆的一对不带褶纹而且采用风箱型设计(见图B2)。纽扣为金色的铝制款式,上面带有海锚图案和居中的樱花图案;刚好可以看到士官的右上臂带有绿边红色圆形臂章,上面的一圈上方开口的花冠所围绕的交叉海锚上方加一朵樱花的图案代表他的军衔。短腰黑色皮靴顶端套着环绕式的硬体黑色皮护腿,并被两条带扣皮带所扣紧。

士官的武器是38式步枪,但他的皮腰带上仍然固定着一对99式步枪用弹药包,前方中央的接缝是它的特色(图B2);如果可能,这种弹药包是军人们首选的对应38式步枪使用的装备。在他的左右两肩背的布带子分别连接的是他的海军版水壶和背包。1937年以前的水壶盖两头带有出于防止丢失掉落目的而设计的连接水壶“两肩”部位的金属挂钩;图B4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它的铝制螺帽和固定器的链条,水壶套上写着日语汉字“七”(菱形框内)和“一四五一”(其中四写在圆形框里)。图B4还展示了灰色的海军3型防毒面具过滤罐,它通过连接肩头和胸前的布带子框架固定在身背后。可伸缩的橡胶管连接着防毒面罩,后者装在茶色的背包里(通过皮腰带上方的一条布制腰带固定在腰间),背包上印着“II-4,22969”,这可能是制造商的编号。

C:海军指挥官,野战服,约1942年-45年

这名服役于一支海军特别陆战队的日本帝国海军指挥官穿“第3版”热带战斗服(1940年),其军衔仅通过翻领上的领章牌来表示。野战帽底部环绕的两条黑色带子是所有授衔军官的识别标志,军官的帽徽采用在缎子面圆盘上为上开口花冠环绕着樱花(上)加海锚(下)图案的设计,并采用黄色丝线刺绣而成。图C3显示了另一种可供选择使用的帽具——一种热带木髓制头盔,头盔上套绿色毛料华达呢套子;暗黄铜色的海锚加樱花图案的帽徽钉在正前方,皮制脖带箍在帽檐的前部。

图中这些上衣和行军裤的实例也都采用发棕色的上好的绿色毛料华达呢制作。开领的深度从第一版开始就逐渐变浅,所以它的前襟纽扣为4颗。胸前的口袋带有箱式褶纹,下摆的口袋则为内置,仅有口袋盖显露在外。图C4中,可以看到上衣身背后贯穿脊背的折纹,一条“假腰带”水平缝在腰部。他的衬衫领子外翻盖住了上衣的开领(图C2),但是并没有盖住展示军人军衔(两条金色宽条和两颗樱花图案徽章)的帝国日本海军的领章牌,它仍然采用最初的海军蓝色毛料底板色。硬板的黑色皮护腿用扣带绑紧箍住黑色的“登陆鞋”——低腰的系带短靴。

军官的野战装备首先包括战争末期(约1944年)的由棕色皮革和绿色帆布制作的带有皮制和帆布制配件以及环形铜扣带的军刀武装带(见图C2、C3和C4),武装带的背带从左后跨部绕过右肩连接到左前跨的位置。腰带上固定两个绿色帆布挂钩(其中一个图C4刚好可见)和一把带棕色丝绸绳结的海军军官军刀(见图C2),后者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战价值,但出于传统原因和权力的象征仍被使用。军刀腰带上方绕着背在左肩的棕色窄皮带,它连接着装94式手枪的帆布手枪套,装这种手枪的20发装8毫米口径弹夹的皮弹药包也出现在图中(详见图C2)。接下来,一条帆布背带连接着一只带皮制配件的帆布地图包(悬在人物的左胯部);右胯部后面悬着一只水壶,水壶的帆布套子印着“5-1,3,1”。绕着这些背带外面的是一条连接手枪的可拆分枪托的绳索(从右胯部斜绕到左肩头,见图C2和C4)。最后是他的脖子上挂的采用帆布和皮革制作的海军版望远镜,镜头扣着帆布制盖子(图C2)。

D:特别海军陆战队队员和89式榴弹掷弹筒,约1940年-45年

这名义务役军人在带蓝边的白色夏季汗衫外面穿“第三版”的热带制服(1940年)。野战帽上带有刺绣在背板上的第二版海锚徽章。左肩头部分露出的是他的白色身份识别牌,上面用黑色墨水的日式汉字写着个人的详细资料。裤腿被用毛料带子绑定(图中采用的是前交叉的绑定方法)的绿色毛料绑腿箍紧;“足袋”鞋(见图D1)则是黑色的帆布加橡胶材质的。上衣外面的装甲背心实际上是钢板外面套上浅橄榄棕色套子的设计(参见图D2和D4);偶尔出现但并非标准装备的它可以保护前胸和后背免受飞散的弹片和低速的小口径子弹所造成的伤害,但对高速的步枪和机枪子弹无效。绕在装甲背心外面的帆布背带连接着身后左胯部的绿色背包,另一条连接的则是右胯部的水壶。再往外背带连接着装八发89式掷弹筒榴弹的弹药包,它们采用结实的茶色帆布制作,并用皮带扣栓系紧;每个扣栓都带有可快速拆卸的挂钩,它们连接在各4个一组的弹药包上方。图D4表现的背后示意图显示斜背背带连接着掷弹筒工具包,它也采用了可快速拆卸的挂钩。背面图的其他装备细节包括背包上印的字,自上而下为“七一二零零”。右胯部的浅棕色防毒面具包在盖子上缝制白色身份牌,并且戳印生产批号“8371”。

在图D1和D3的人物脚边是带棕色弹筒皮盖子的89式掷弹筒以及50毫米口径的榴弹和带皮制附件的装掷弹筒的便携茶色帆布袋子,在离开前线时,后者可以背在肩上。

E1和E2:特别海军陆战队军官的进攻装备

和图D义务役军人所穿的式样类似的这种装甲背心并非标准装备;它也是以用数量众多的钢板缝在黑色皮套子里的形式制作,并能够给予使用者一定的保护。它仅能护住胸部和腹部,背部通过十字交叉的帆布带子钉在肩部和系在臀部加以固定。环绕在腰部的是一种早期(约1940年)的棕色皮制军刀腰带,斜背的背带绕过右肩;依附于它的一把军刀悬在左胯部,同时代的一个棕色皮制地图包藏在他的后面。左肩背的一条茶色背带连接的是装14式手枪的手枪套(右胯部);右肩和左肩背的茶色帆布背带分别连接的是后胯部的水壶和望远镜盒。后者上面带有“吕六八潜”(68钱)的字样。

E3:防毒面具和战争末期的服装与装备

图中左侧为1945年装备的画着海锚徽章的3型钢盔。战争末期的上衣带塑料纽扣,右袖子上展示着黑底黄色图案徽章:其中包括了双V字优质服役章和它下面的海军二等兵等级章(海锚加樱花图案上方有一条短杠)。2型防毒面具带有灰黑色面罩和橡胶呼吸鼻,它放在茶色帆布包中携带时背在右胯部。战争末期的胶化帆布腰带右前端依附着同样材质制作的弹药包,左前端则是单独材质制作的装一枚97式手雷的小口袋。

图中右侧展示了战争末期绣着海锚徽章的布制钢盔套。与其他款式颜色有明显不同的这种上衣采用塑料纽扣和无褶纹带直排口袋盖的口袋;左袖子上展示着黑底黄色樱花图案,这是像炮手、军械员这样的专业人员的基本型等级章。

三型防毒面具带有橄榄绿色面罩和橡胶呼吸鼻。腰带装备则是硬化纤维制作的。

图中前部为储存在海军后勤仓库的3型防毒面具,它装在金属支撑的蓝灰色硬纸板盒子里,里面包括了防毒面具、过滤器和便携背包。

这里包括了不同时期的各种物品。标准的橄榄色帆布小背包带有布制背带和皮制扣带。刚好可见的是扣带顶端国际公认的红十字标志,前部则是黑色的日本字“2号急救包”。右侧的铝罐里装着磺胺类药剂;前部的两个绷带包中间是一只装真空蒸馏药剂管的绿色盒子,它虽不是标准装备,但有时还是能够看到。图中没有显示的特殊物品还包括了食盐片剂、防毒气药剂、杀虫剂和镇痛剂。

帆布和橡胶制,背面带金属扣别的这些日本陆军和海军制式军鞋从1938年开始装备,直到后来橡胶原料短缺,一种带平头钉的皮靴才取代了它。图中左边的一对是晚期生产的大脚趾单独出来的常见的黑色版本;右边的一双是早期的分离式脚趾设计,罕见的它采用橄榄棕色材料制作。每双军鞋上方还展示了一对卷起的绑腿,库存仓库的标签(参见图H)还在上面。

F1:特别海军陆战队圆形绿底红色图案等级章,约1942年11月以前;军官的绿色底肩章,约1933年-40年

“a”排的海锚标志是海军各兵种的通用识别标志,大多数特别海军陆战队作战人员佩戴它。从左至右依次是一等兵曹、二等兵曹、三等兵曹、上等兵、一等兵和二等兵。

“b”排从左至右分别为薪金部队(以交叉的铅笔图案做象征)三等兵曹、上等兵和二等兵;工程部队(以交叉的扳手图案做象征)上等兵和二等兵以及徽章的背面(显示背面采用白色棉布制作,四个黑色金属爪子将它固定住)。

“c”排从左至右为建筑部队(以交叉的圆规图案做象征)上等兵和一等兵、另一种不同的背板设计、医疗部队(以手术刀图案做象征)三等兵曹和二等兵。

“d”排从左至右的肩章分别为特种部队(窄条金杠)少尉、少尉(普通款式)、中尉、医疗部队(中间的竖杠带红边)中尉、上尉、少校和上将(中间为宽条的编织带)的肩章。

F2:战士野战帽帽徽,约1940年-45年;军官的领章牌,约1939年-45年;头盔帽徽,约1939年-45年

“a”列为机缝的绿底(裁剪成圆形或椭圆形)黄色图案野战帽徽。从上而下分别为附属于帝国日本海军的平民服务队的帽徽(1945年)、军官帽徽(1945年)、军官帽徽(1944年)、军官帽徽(1940-42年)、士官帽徽(1944年)、义务役海军(1944年)和黑色版本义务役海军(1944年)帽徽。

“b”列为约1939年-45年的准尉和军官的绿色布制底面的军衔领章牌。从上而下分别为工兵(紫色边)中尉和少尉、中尉、准尉和中尉、准尉、准尉、以及1944年-45年的士官的领章牌。

“c”列从上而下分别代表中将、少将、大佐(这是一件发污的实物)、中佐和少佐(同样为发污的实物)。四个黄铜色海锚徽章是装饰在士官的肩章上的(1937年-39年),他们中间的带边的海锚徽章则是海军学校所使用;三个黄色的刺绣版本海锚图案野战帽徽则供义务役军人使用(1945年);最下方四个钢盔上的海锚图案帽徽左边三个为1944年-45年的版本,右边一个为1937年的黄铜色版本。

“d”列从上而下分别为一对红黄两色的两条杠上带樱花图案的用途不明的领章;上尉、中尉、少尉和发污的少尉用领章;最后一个是医疗部队少尉的领章。

“e”列为野战帽的帽徽,采用未经切割绿色布制底板。从上到下它们分别是附属于海军的平民(1945年)、军官(1945年)、军官(1945年)、士官(1945年)、义务役海军(1940年)和义务役海军(1945年)用帽徽。

识别委任和授衔军官的徽章按等级次序排列在图中,它们分不同款式,可抽取的海军蓝色硬肩章被一些分派到特别海军陆战队中的海军军官使用(1933年-约1937年);可抽取式的或固定式的绿肩章佩戴于约1937年-40年;领章牌,无论是蓝色还是绿色背板的,试用期从1933年持续到1945年。

H1和H2:海军2型头盔,两图显示了不同的脖带绑系方法。

H3:头盔内部,显示了内衬和脖带的情况,布制钢盔套子在下部用绳子系紧。

H4和H5:绑腿带子的绑定方法。

H6:绑腿上的储物标签。

A:一等兵,冬季船上服装,中国上海,1932年初期日本特别海军陆战队(SNLF)的登陆部队人员穿着深蓝色毛料舰上服装,这包括了宽松的水手服和直筒裤子以及步兵装备。“第一版&rdqu

A:一等兵,冬季船上服装,中国上海,1932年

初期日本特别海军陆战队(SNLF)的登陆部队人员穿着深蓝色毛料舰上服装,这包括了宽松的水手服和直筒裤子以及步兵装备。“第一版”海军钢盔,也就是所谓的“樱花钢盔”被涂成了绿棕色,但灰色的版本也偶有所见。注意突出的钢盔前缘和樱花型盔顶通风盖是它的特色,精细的浮雕式海锚图案帽徽固定在钢盔前端。士兵的蓝色水手服里面穿着一件领口一圈带蓝色镶边的白色汗衫;水手服的披肩式浅蓝色领子则带有白色的边条装饰。蓝底红色图案的圆形等级章佩戴在两只袖子上:右袖子的那个是交叉的海锚上方带樱花的图案;左袖子那个是作为接受过正规火炮操作训练象征的水平加农炮上方加一朵樱花的图案。

黑色系带靴上方的白色棉布/帆布制护腿用小的白色纽扣扣紧;注意其顶端后部(图A3),我们可以看到系紧它收口的白色绳结。棕色皮腰带的扣带为单爪的框体式样,腰带上支撑着两前一后三个盒子式的38式步枪弹药包,图A3还展示了弹药盒右侧固定的38式步枪所使用的油壶;左胯部的刺刀架固定30式刺刀的金属刀鞘,图A2还显示了刺刀的巨大挂钩设计。左肩斜背的两条浅橄榄棕色布制背带分别连接着海军版水壶和背包(右胯部)。这名水兵的武器是6.5毫米口径的有坂38式步枪,步枪上挂着一面日本国旗——太阳旗。这面旗帜是个人所有的,几乎每名义务役军人都会有一面,正因为这一点,这些旗帜成为参加过野战的盟军士兵所拥有最为普通的战利品。图中日本国旗上用黑色墨水写着常见的对于生命和战斗祈祷的祝福用语,它们是士兵的家人、朋友、邻居、同事甚至是战友在他们奔赴前线时题写的。

B:上士,热带战斗服,约1939年-42年

这名年轻上士穿着缝着肩章的“第二版”热带制服(1937年)和全套的战斗装备。他的海军2型头盔用“第二版”布套子(绣着而不是贴着海锚图案帽徽)罩住,外面还套着迷彩网。他戴着标准的日本军用制式眼镜。淡茶色衬衫的宽领翻折在上衣的领子外面。上衣采用绿色厚棉布制作并带有4个兜,胸前的一对带有箱型褶纹,下摆的一对不带褶纹而且采用风箱型设计(见图B2)。纽扣为金色的铝制款式,上面带有海锚图案和居中的樱花图案;刚好可以看到士官的右上臂带有绿边红色圆形臂章,上面的一圈上方开口的花冠所围绕的交叉海锚上方加一朵樱花的图案代表他的军衔。短腰黑色皮靴顶端套着环绕式的硬体黑色皮护腿,并被两条带扣皮带所扣紧。

士官的武器是38式步枪,但他的皮腰带上仍然固定着一对99式步枪用弹药包,前方中央的接缝是它的特色(图B2);如果可能,这种弹药包是军人们首选的对应38式步枪使用的装备。在他的左右两肩背的布带子分别连接的是他的海军版水壶和背包。1937年以前的水壶盖两头带有出于防止丢失掉落目的而设计的连接水壶“两肩”部位的金属挂钩;图B4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它的铝制螺帽和固定器的链条,水壶套上写着日语汉字“七”(菱形框内)和“一四五一”(其中四写在圆形框里)。图B4还展示了灰色的海军3型防毒面具过滤罐,它通过连接肩头和胸前的布带子框架固定在身背后。可伸缩的橡胶管连接着防毒面罩,后者装在茶色的背包里(通过皮腰带上方的一条布制腰带固定在腰间),背包上印着“II-4,22969”,这可能是制造商的编号。

C:海军指挥官,野战服,约1942年-45年

这名服役于一支海军特别陆战队的日本帝国海军指挥官穿“第3版”热带战斗服(1940年),其军衔仅通过翻领上的领章牌来表示。野战帽底部环绕的两条黑色带子是所有授衔军官的识别标志,军官的帽徽采用在缎子面圆盘上为上开口花冠环绕着樱花(上)加海锚(下)图案的设计,并采用黄色丝线刺绣而成。图C3显示了另一种可供选择使用的帽具——一种热带木髓制头盔,头盔上套绿色毛料华达呢套子;暗黄铜色的海锚加樱花图案的帽徽钉在正前方,皮制脖带箍在帽檐的前部。

图中这些上衣和行军裤的实例也都采用发棕色的上好的绿色毛料华达呢制作。开领的深度从第一版开始就逐渐变浅,所以它的前襟纽扣为4颗。胸前的口袋带有箱式褶纹,下摆的口袋则为内置,仅有口袋盖显露在外。图C4中,可以看到上衣身背后贯穿脊背的折纹,一条“假腰带”水平缝在腰部。他的衬衫领子外翻盖住了上衣的开领(图C2),但是并没有盖住展示军人军衔(两条金色宽条和两颗樱花图案徽章)的帝国日本海军的领章牌,它仍然采用最初的海军蓝色毛料底板色。硬板的黑色皮护腿用扣带绑紧箍住黑色的“登陆鞋”——低腰的系带短靴。

军官的野战装备首先包括战争末期(约1944年)的由棕色皮革和绿色帆布制作的带有皮制和帆布制配件以及环形铜扣带的军刀武装带(见图C2、C3和C4),武装带的背带从左后跨部绕过右肩连接到左前跨的位置。腰带上固定两个绿色帆布挂钩(其中一个图C4刚好可见)和一把带棕色丝绸绳结的海军军官军刀(见图C2),后者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战价值,但出于传统原因和权力的象征仍被使用。军刀腰带上方绕着背在左肩的棕色窄皮带,它连接着装94式手枪的帆布手枪套,装这种手枪的20发装8毫米口径弹夹的皮弹药包也出现在图中(详见图C2)。接下来,一条帆布背带连接着一只带皮制配件的帆布地图包(悬在人物的左胯部);右胯部后面悬着一只水壶,水壶的帆布套子印着“5-1,3,1”。绕着这些背带外面的是一条连接手枪的可拆分枪托的绳索(从右胯部斜绕到左肩头,见图C2和C4)。最后是他的脖子上挂的采用帆布和皮革制作的海军版望远镜,镜头扣着帆布制盖子(图C2)。

D:特别海军陆战队队员和89式榴弹掷弹筒,约1940年-45年

这名义务役军人在带蓝边的白色夏季汗衫外面穿“第三版”的热带制服(1940年)。野战帽上带有刺绣在背板上的第二版海锚徽章。左肩头部分露出的是他的白色身份识别牌,上面用黑色墨水的日式汉字写着个人的详细资料。裤腿被用毛料带子绑定(图中采用的是前交叉的绑定方法)的绿色毛料绑腿箍紧;“足袋”鞋(见图D1)则是黑色的帆布加橡胶材质的。上衣外面的装甲背心实际上是钢板外面套上浅橄榄棕色套子的设计(参见图D2和D4);偶尔出现但并非标准装备的它可以保护前胸和后背免受飞散的弹片和低速的小口径子弹所造成的伤害,但对高速的步枪和机枪子弹无效。绕在装甲背心外面的帆布背带连接着身后左胯部的绿色背包,另一条连接的则是右胯部的水壶。再往外背带连接着装八发89式掷弹筒榴弹的弹药包,它们采用结实的茶色帆布制作,并用皮带扣栓系紧;每个扣栓都带有可快速拆卸的挂钩,它们连接在各4个一组的弹药包上方。图D4表现的背后示意图显示斜背背带连接着掷弹筒工具包,它也采用了可快速拆卸的挂钩。背面图的其他装备细节包括背包上印的字,自上而下为“七一二零零”。右胯部的浅棕色防毒面具包在盖子上缝制白色身份牌,并且戳印生产批号“8371”。

在图D1和D3的人物脚边是带棕色弹筒皮盖子的89式掷弹筒以及50毫米口径的榴弹和带皮制附件的装掷弹筒的便携茶色帆布袋子,在离开前线时,后者可以背在肩上。

E1和E2:特别海军陆战队军官的进攻装备

和图D义务役军人所穿的式样类似的这种装甲背心并非标准装备;它也是以用数量众多的钢板缝在黑色皮套子里的形式制作,并能够给予使用者一定的保护。它仅能护住胸部和腹部,背部通过十字交叉的帆布带子钉在肩部和系在臀部加以固定。环绕在腰部的是一种早期(约1940年)的棕色皮制军刀腰带,斜背的背带绕过右肩;依附于它的一把军刀悬在左胯部,同时代的一个棕色皮制地图包藏在他的后面。左肩背的一条茶色背带连接的是装14式手枪的手枪套(右胯部);右肩和左肩背的茶色帆布背带分别连接的是后胯部的水壶和望远镜盒。后者上面带有“吕六八潜”(68钱)的字样。

E3:防毒面具和战争末期的服装与装备

图中左侧为1945年装备的画着海锚徽章的3型钢盔。战争末期的上衣带塑料纽扣,右袖子上展示着黑底黄色图案徽章:其中包括了双V字优质服役章和它下面的海军二等兵等级章(海锚加樱花图案上方有一条短杠)。2型防毒面具带有灰黑色面罩和橡胶呼吸鼻,它放在茶色帆布包中携带时背在右胯部。战争末期的胶化帆布腰带右前端依附着同样材质制作的弹药包,左前端则是单独材质制作的装一枚97式手雷的小口袋。

图中右侧展示了战争末期绣着海锚徽章的布制钢盔套。与其他款式颜色有明显不同的这种上衣采用塑料纽扣和无褶纹带直排口袋盖的口袋;左袖子上展示着黑底黄色樱花图案,这是像炮手、军械员这样的专业人员的基本型等级章。

三型防毒面具带有橄榄绿色面罩和橡胶呼吸鼻。腰带装备则是硬化纤维制作的。

图中前部为储存在海军后勤仓库的3型防毒面具,它装在金属支撑的蓝灰色硬纸板盒子里,里面包括了防毒面具、过滤器和便携背包。

这里包括了不同时期的各种物品。标准的橄榄色帆布小背包带有布制背带和皮制扣带。刚好可见的是扣带顶端国际公认的红十字标志,前部则是黑色的日本字“2号急救包”。右侧的铝罐里装着磺胺类药剂;前部的两个绷带包中间是一只装真空蒸馏药剂管的绿色盒子,它虽不是标准装备,但有时还是能够看到。图中没有显示的特殊物品还包括了食盐片剂、防毒气药剂、杀虫剂和镇痛剂。

帆布和橡胶制,背面带金属扣别的这些日本陆军和海军制式军鞋从1938年开始装备,直到后来橡胶原料短缺,一种带平头钉的皮靴才取代了它。图中左边的一对是晚期生产的大脚趾单独出来的常见的黑色版本;右边的一双是早期的分离式脚趾设计,罕见的它采用橄榄棕色材料制作。每双军鞋上方还展示了一对卷起的绑腿,库存仓库的标签(参见图H)还在上面。

F1:特别海军陆战队圆形绿底红色图案等级章,约1942年11月以前;军官的绿色底肩章,约1933年-40年

“a”排的海锚标志是海军各兵种的通用识别标志,大多数特别海军陆战队作战人员佩戴它。从左至右依次是一等兵曹、二等兵曹、三等兵曹、上等兵、一等兵和二等兵。

“b”排从左至右分别为薪金部队(以交叉的铅笔图案做象征)三等兵曹、上等兵和二等兵;工程部队(以交叉的扳手图案做象征)上等兵和二等兵以及徽章的背面(显示背面采用白色棉布制作,四个黑色金属爪子将它固定住)。

“c”排从左至右为建筑部队(以交叉的圆规图案做象征)上等兵和一等兵、另一种不同的背板设计、医疗部队(以手术刀图案做象征)三等兵曹和二等兵。

“d”排从左至右的肩章分别为特种部队(窄条金杠)少尉、少尉(普通款式)、中尉、医疗部队(中间的竖杠带红边)中尉、上尉、少校和上将(中间为宽条的编织带)的肩章。

F2:战士野战帽帽徽,约1940年-45年;军官的领章牌,约1939年-45年;头盔帽徽,约1939年-45年

“a”列为机缝的绿底(裁剪成圆形或椭圆形)黄色图案野战帽徽。从上而下分别为附属于帝国日本海军的平民服务队的帽徽(1945年)、军官帽徽(1945年)、军官帽徽(1944年)、军官帽徽(1940-42年)、士官帽徽(1944年)、义务役海军(1944年)和黑色版本义务役海军(1944年)帽徽。

“b”列为约1939年-45年的准尉和军官的绿色布制底面的军衔领章牌。从上而下分别为工兵(紫色边)中尉和少尉、中尉、准尉和中尉、准尉、准尉、以及1944年-45年的士官的领章牌。

“c”列从上而下分别代表中将、少将、大佐(这是一件发污的实物)、中佐和少佐(同样为发污的实物)。四个黄铜色海锚徽章是装饰在士官的肩章上的(1937年-39年),他们中间的带边的海锚徽章则是海军学校所使用;三个黄色的刺绣版本海锚图案野战帽徽则供义务役军人使用(1945年);最下方四个钢盔上的海锚图案帽徽左边三个为1944年-45年的版本,右边一个为1937年的黄铜色版本。

“d”列从上而下分别为一对红黄两色的两条杠上带樱花图案的用途不明的领章;上尉、中尉、少尉和发污的少尉用领章;最后一个是医疗部队少尉的领章。

“e”列为野战帽的帽徽,采用未经切割绿色布制底板。从上到下它们分别是附属于海军的平民(1945年)、军官(1945年)、军官(1945年)、士官(1945年)、义务役海军(1940年)和义务役海军(1945年)用帽徽。

识别委任和授衔军官的徽章按等级次序排列在图中,它们分不同款式,可抽取的海军蓝色硬肩章被一些分派到特别海军陆战队中的海军军官使用(1933年-约1937年);可抽取式的或固定式的绿肩章佩戴于约1937年-40年;领章牌,无论是蓝色还是绿色背板的,试用期从1933年持续到1945年。

H1和H2:海军2型头盔,两图显示了不同的脖带绑系方法。

H3:头盔内部,显示了内衬和脖带的情况,布制钢盔套子在下部用绳子系紧。

H4和H5:绑腿带子的绑定方法。

H6:绑腿上的储物标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样的防毒面具最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