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中国教育的影响

17、“三个代表”这一思想加深了对下列哪些问题的认识( )
    D、什么是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 )

2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是( )
    A、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E、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前言单元作业(同伴互评)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与重要意义?

2、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如何认识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目的?

1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1、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前两个时期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和策略。党制定和执行这些理论、政策和策略的基本原则是( )

14、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基本矛盾的学说,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 )
    D、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一章单元作业(同伴互评)

1、论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论述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8、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3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4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 )
    D、它有了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

44、在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 )
    A、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不允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国民党统治集团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他们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不允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决定其不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所领导的革命斗争的胜利发展,促进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路

第二章单元作业(同伴互评)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2、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0、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之后,中国还存在的国内主要矛盾是( )

11、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之后,中国还存在的国外主要矛盾是( )

31、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方针,对于“赎买”的含义,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D、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35、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A、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C、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3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 )的制定及颁布施行,为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和保证,为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7、为什么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时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和文化来创造前提
    D、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在国际上受到帝国主义的打压和封锁

第三章单元作业(同伴互评)

1、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 )
    D、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探索自己的道路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下面的表述哪个符合该文的思想( )
    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一样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分为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两类

6、根据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论述,以下哪个矛盾不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
    D、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11、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当时“四个现代化”是指( )
    A、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
    C、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1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 报告中指出要“以苏为鉴”,这意味着( )

14、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其含义是( )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得到解决

15、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17、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主要原因是( )

21、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毛泽东讨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他认为( )

第四章单元作业(同伴互评)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4、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论述了邓小平对这一理论的创立做出的独创性贡献,并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形写入党章的会议是( )

5、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 )

6、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 )
    D、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8、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时机来制定规划。”这一论述( )
    C、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 )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否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15、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所谓第二次革命,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相对而言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

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是( )

19、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所以能够明确地把简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这个重大突破就是认识到( )

28、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B、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D、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29、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之所以处于初级阶段,最根本的原因是( )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4、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一次重大突破。这一重大突破的主要依据是( )

3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个结合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主要表现是( )
    B、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6、立时代潮头,开改革之先。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民意,,挽狂澜,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吹响改革开放好觉,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

38、邓小平提出,现在搞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在谈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是( )

39、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其中,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 )

40、“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的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其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 )

41、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澄清了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进步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突出强调了( )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4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原因在于( )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46、1987年召开党的十三大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拓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党的十三大( )
    D、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第五章单元作业(同伴互评)

1、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有( )
    B、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0、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初步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有( )
    A、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D、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六章单元作业(同伴互评)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有哪些?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
    B、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
    B、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
    B、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是( )
    B、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 )
    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2、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 )
    B、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C、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
    D、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

18、全面协调可持续中的“全面”是指( )
    A、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D、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21、关于科学发展观,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B、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C、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思想基础

2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 )
    A、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B、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C、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5、坚持统筹兼顾,必须( )
    A、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B、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利益要求
    C、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26、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解正确的是( )
    B、“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C、“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D、“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30、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正确的表述是( )
    C、科学发展观是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D、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第七章单元作业(同伴互评)

1、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6、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转变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
    C、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D、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7、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其意义不包括( )
    A、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B、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C、意味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D、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其内涵包括( )
    A、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B、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C、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D、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25、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内容包括( )
    A、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B、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
    C、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包括哪些方面( )
    A、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B、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固本开新,重塑钢铁长城
    C、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第八章单元作业(同伴互评)

1、如何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20、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然后再乘势而上(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2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有( )
    D、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6、《复兴之路》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习近平引用三句诗对这段历史进行了生动叙说,请问是以下哪三句诗文( )

3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的重大意义有( )
    A、我们党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之后作出的重大决策
    D、它是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

第九章单元作业(同伴互评)

1、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是什么?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5、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关系上要讲辨证法、两点论,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C、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6、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改革,其根本目的是( )

7、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

15、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内容不包括( )
    A、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B、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C、彰显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脱贫体系
    D、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17、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 )

第十章第一节单元作业(同伴互评)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什么要“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
    B、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力
    D、保障少数民族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力

4、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民主党派的建议获得了中共中央的充分肯定。这充分表明我国的政党制度( )

8、党的十八大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是( )

11、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整个修改过程,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反映人民的需求和愿望,严格遵循宪法修改的法定程序。这体现了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战略任务是( )
    C、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

12、中华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

14、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力因素。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在现阶段党和国家民族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的是( )

16、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其中,作为工作重点的是( )

17、下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说法正确的有( )
    A、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18、2018年3月28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标志着( )
    B、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

2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科学构想。其具体含义是( )

第十章第二节单元作业(同伴互评)

1、从“打橄榄球”和“唱大合唱”的形象比较中,说明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并说明我国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四节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8、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良好局面的关键。习总书记指出:“对人民内部矛盾,要善于运用法治、民主、协商的办法进行处理。”我们国家独特的( )被西方社会誉为“东方一枝花”,老百姓对这种便捷高效的解决纠纷方式有很大需求

12、( )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对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11个领域的国家安全任务进行了明确界定,共7章84条,标志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工作步入了法治轨道,为统领国家安全各领域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18、十九大报告首次阐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民生三感”,反映出民生发展发生的深刻变化有( )
    C、需求层次的深刻变化,从物质、精神层面到心理、情感层面的升华

第十章第四节单元作业(同伴互评)

1、总体国家安全观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既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还包括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等,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和坚持什么样的根本方法?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三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4、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抓好舆论工作,以下表述不当的是( )
    C、要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充分彰显

8、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10、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就是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概括的( )
    A、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B、伟大爱国精神、伟大创新精神、伟大奉献精神、伟大斗争精神
    C、伟大爱国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创新精神
    D、伟大创造精神、伟大斗争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奉献精神

16、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就要( )
    A、努力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C、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提炼与阐释,提高其国际知晓率和认同度
    D、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17、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总的要求是( )
    A、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
    B、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
    C、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D、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0、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要( )
    C、加快构建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D、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第十章第三节单元作业(同伴互评)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什么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们文化自信的理由和底气何来?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并提 “四个全面”,全面吹响了治国理政的“集结号”,不仅让人回味无穷,而且令人热血沸腾,“四个全面”是指(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改革开放、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实现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反腐倡廉

10、“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重要成果。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是( )

1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重要成果。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的是( )

1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赋予“小康”更高的标淮、更丰富的内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其中在经济方面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是到2020年实现( )

14、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
    A、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6、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期间,于2016年4月25日在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最近几年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是( )
    A、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 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

1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 )
    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改革
    B、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改革

24、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是指导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纲领和总遵循。总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这个总体布局中,贯穿其中所有建设的是( )

3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主要有( )

35、党的十八大以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拓展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了360多个重大改革方案,出台了1500多项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如此重视全面深化改革,是因为全面深化改革( )
    D、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36、全面深化改革要攻坚涉险,涉及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这就要求必须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包括处理好( )

37、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 )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25、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 )
    B、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
    C、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30、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新的战略安排为( )
    A、到202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4、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通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 ),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5、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 )

22、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 )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23、关于民主集中制,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
    B、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民主集中制的表现之一
    D、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民主集中制表现为: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2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拥护和选择的结果。坚持党的领导,是( )

2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拥护和选择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 )
    B、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C、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6、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拥护和选择的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 )

27、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论断是由( )

28、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是因为( )
    B、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
    C、党以自身优势引领和锻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D、党的自身优势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有效发挥

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教育的生态内涵


摘 要: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题之一是可再生能源,生态环境成为未来教育依托的重要内容。前两次工业革命之后,教育方法和模式都产生了相应的变革,这也是教育理念对工业革命的反哺。后碳时代,教育需要培养生物圈意识和亲自然情结。通过分散化合作课堂和扁平式学习,学生可以形成更加准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养成对自然界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教育革新的具体途径,包括可再生能源课程体系建设、绿色校园生态建设和教育理念实践。

关键词:第三次工业革命;教育;生态;生物圈意识

工业革命与教育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一定的教育模式与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现代主流教育制度就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今天,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①的两大主题—人工智能与可再生能源的兴起也为教育提出新的挑战。本文着重讨论可再生能源对教育的影响,也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教育的生态内涵。

第三次工业革命呼唤新的教育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任何时候我们想要讨论教育上的一个新运动,就必须特别具有比较宽阔的或社会的观点。[1]历次工业革命以来,教育的价值与使命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与每一次工业革命的主题相得益彰,实现教育自身的改革与进步。

前两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西方主流的教育制度,即将到来的时代是个告别化石燃料的后碳时代。大型的公共体系,包括公立教育,将被本地化的解决方案取代。教育应该是一种成年人和孩子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谐地融进富有生机的人际关系和生态环境里。在这样的教育里,孩子会听到内心的召唤,发现自我,因此乐学、好学。[2]第三次工业革命包含可再生能源革命,教育需要注入生态内涵,未来的学习将走出传统校园,进入真实的生态环境,生物圈保护意识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途径。

未来,教育更加关注生命本身,知识从课本上变得活起来,学习的过程更像是一种智慧的自我激发与启迪,这种启迪真正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意识到关爱生物圈就是关爱自己。“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同一个生物圈的一部分,以此来进行思考并身体力行。”[3]这里,有必要引入一个概念—同理心。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同理心不是以“利己”为特征,而是要求我们对大自然感同身受,发觉自己和其他动植物一样,从它们的角度调整自己的言行,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就是养成生物圈意识。

同理心使得人类和各种生物共同分享地球资源,而不是19世纪达尔文所描述的“生存斗争与自然选择”,分享代替竞争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关系。所以,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我们是在与生命—活的群体(它们经受的所有压力和反压力、它们的兴盛与衰败)打交道。只有认真地对待生命的这种力量,并小心翼翼地设法将这种力量引导到对人类有益的轨道上来,我们才有希望在昆虫群落和我们本身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协调。[4]这种协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分享—人类与其他物种对资源的分享,这是实现生态教育的前提。真正深入自然,融入生物圈,恢复我们作为生物链一环的身份认知,才是向后碳时代的教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教育与生态的融合

1.重获亲自然情结。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亲密到改造再到敬畏,已经经历了一个认知的轮回。工业革命使征服取代了依赖,生态环境沦为我们获取利益、提高效率的工具,大自然成为经济学中进行优化配置的稀缺资源之一。然而“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5]所幸人类开始自省,逐渐开启人与自然关系的第三个阶段—重返自然。

有别于之前人与自然的亲密相依,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生态教育是一种更为主动的意识。这种主动意识源于个性的充分发展,得益于个性化教育。因为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个性,自我定位才会更准确。这种自我认知需要正确理解人在生物圈的位置,认识到人是属于宇宙万物的一分子,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由此形成同理心。因此,重新回到大自然,是深入理解自己的最佳途径。

2.分散式合作课堂。分散式合作学习由合作式学习发展而来,分布各地的学生借助互联网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知识不是专属于某个教师或学校,而是在网络课堂可以共享。[6]慕课(MOOCs)、云课堂和可汗学院等都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尝试。分散式学习突破了教学资源的时空限制,当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虚拟世界里实时参与同一个学术任务和课题项目时,学习就成为一种遍及全球的横向体验。这种跨文化的交流能够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使其接受彼此迥异的观点。[7]他们越是能够相互理解,也就越加宽容,并将这种宽容延伸至其他物种,主动与之沟通,对生物圈心生敬重。

分散式学习注重跨学科学习和跨文化研究,参与者来自各自不同的领域,以分散的方式实现信息共享。怀特海也主张跨学科学习,认为教育是有生命的,而非僵化的,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因为它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命力,单独的学科,如代数、历史等没有向学生展现生活这个独特的统一体。[8]无独有偶,在杜威看来,“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9]学校自身就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缩影。分散式教学、跨学科交叉和通识课模块建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学校锐意改革,设置了一系列新学科:行为经济学、生态心理学、新能源工程管理等。

3.扁平式学习。扁平式学习是要创造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师生之间相互讨论,使学生通过树木看见森林。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知识需要学生彼此合作深入互动,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发现问题的本质。这个过程通常需要集体的智慧,对于讨论而言,参与者越多就越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同时,参与者的身份越多元、经历越丰富,就越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结果也就更全面、更接近客观事实。目前,有些学校的教学改革尝试混龄教学,也是想打破年龄界限,将各年级的学生聚在一起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扁平式学习中,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自我教育的积极参与者。自学也是未来教育所倡导的一种个性化教育。知识的获取需要合作,在讨论中会有持不同意见者,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通常会客观冷静地看待他人,因为他更想知道不同意见背后的原因,他很清楚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也是在对集体负责,让每个人都有表达的途径,每一次思想的辩论与试错都是向真理一步步靠近,这也是学习的目的,又何尝不是同理心的构建过程。

将生物圈意识融入教育改革

1.生物圈意识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学校需要将生态意识纳入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计划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到教学改革,学校可以修改课程设置,组织编写交叉学科教材,开设跨学科通识课程,包括反映生物圈意识的通识课,将智能电网课程引入校园,建成生态教育课程体系。2018年5月,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在南开大学成立,着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教材编写、共享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探索、教育门户网站建设、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创意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工作,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10]学校可以据此设计大学生学科竞赛和创业活动,引导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体现生物圈意识。

2.生物圈意识融入校园生态建设。校园生态建设是将生物圈转变成为新的学习环境,将校舍设计为生态园区。在校园景观设计方面,可以将生物圈意识和亲自然情结融入细节,打造层次分明的立体生态园林景观。在建筑节能方面,可以在校园建筑内使用太阳能,或者利用可再生能源,将教学楼转化为小型发电厂 ,收集绿色能源,为整座建筑供电,实现零排放。同时,还可以引入智能电网,实时收集可再生能源,以氢的形式储备剩余能源。在绿色交通方面,校园出行可以选择共享单车或新能源汽车,并且将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与能源互联网的储备能源实现对接。

3.生物圈意识融入教育理念实践。教育的本质是人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需要养成生物圈意识,才可以实现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校园建筑等方面所表达的精神内涵。为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生物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生态社会实践,采取扁平式学习方法,带领学生亲自参与到生态校园所构成的生物圈建设,养成同理心。通过绿色校园建设与规划,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发觉内心深处对生物圈的依赖,重燃亲自然情结。校园建设还可以和城市建设相结合,将城市环境植入生物圈这个课堂,在这里学生可以参与并学习到他们与地球的关系以及对地球的责任。学校以此实现生态校园的扩散,“把教育转变成同理心体验和分散式合作的学习过程,并把这个过程延伸到整个生物圈。这样,我们就能培养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匹配的判断力和意识。”[11]这样的教育是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主题的呼应。

教育改革的努力是引起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的重新调整,使之能够适应社会演变和人类文明的进程。无论是生物圈意识、同理心还是亲自然情结,本质都是警醒人类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以及自身和宇宙的关系,为了能够和万物更好地生活在一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