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考研有没有报橙啦考研的西安橙同学大语文?

今天的第三弹我要总结一下考研经验。

是的,本来想着等考上没考上确定以后来做这个分享的。

不过在听叙事的课,吴熙琄老师说叙事疗法打开对话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就是“不容易”的地方。她还特别强调,这并不是只是能用在咨询里边的对话,还是能够用在生活、用在跟自己对话当中。

我暂停下来想了下,果然去年最不容易的果然就是考研了啊……

所以成绩还没出来,就写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分为务虚和务实两个部分。想看干货的可以直接翻到务实的部分。

(但干货也不是那么干,因为我认为太干,可能就忽略了同样方法对不同人的适应性等等)

我在考试的时候真是非常紧张,对于平常不怎么会紧张的我来说,考研是我目前人生里最紧张的一次了。想当初高考前一天晚上我睡得前所未有的好,哪像考研两天干脆紧张到拉肚子。

笔试完以后还是心绪难平,所以找到一位学姐想要请教复试的准备。

谈到我对自己本科出身不好的顾虑,学姐和我说:

老师们在教学经验上感到985 211的学生从课堂表现、写作能力、英语水平、研究潜力等方面上与双非的学生之间存在差距,所以在大家笔试面试水平表现都差不多的时候会优先985 211的学生。所以双非的同学必须用更努力的准备表现出超越985 211学生的优势,才能打破这种印象,增加被录取的可能。

确实如此。排除掉那些对专业发展没有兴趣的人,身处名校的同学各方面的训练都要比我扎实得多。

仗着自己专业勉强相关且兴趣发掘得比较早,所以还算能在跨考大军中冲到中上游。

但是吧,但是吧,超越985/211学生这个一直隐隐被我发觉,但是不大想承认的标准就那么坦然地在我面前提出来,还是蛮冲击的。

那天和一涵出去看电影,走回学校有点想哭的冲动。一涵不大明白我的感觉,我就举了个例子,我说:

我输得最难受的一场比赛是年初的省赛。省赛被一些朋友开玩笑说校名的分数权重有50%,要是跟校名比你好听的学校打得不相上下,不用说,稳输。如果要赢,一定要碾压式的胜利。虽然我们学校算不上一流队伍,好歹也是其他学校抽到我们会想着一定要好好备赛的水平,但我们还是成功一轮游了。

其实比赛是赢了,不过进第二轮需要按积分排名来进。我们的对面不算强队,没办法带我们飞,而我们也没做到华丽地碾压。

其实没进第二轮不是最难受的,反正也不是第一次一轮游了。最难受的是,好多其他学校的朋友说,说我们打得不错,说我打的不错,说我们不应该一轮游。

其实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事实情况就是我们做得还不够好。听到说“本应该”又或者是“我们做得不错”,其实只会让人更难受。

你做得很不错了,但还是不行喔。

这样的情况会让人更觉得悲愤吧?

其实我们确实做得还不够好,因为我有看到一些学校的确在用一些方式让评委更明确地感知到自己打得有多好。充分呈现自己也是一种能力。

前些天回想起考研第二天的时候状态奇差,不过我没觉得这是一个理由。我反而说了一句,调整好状态本身也是一种能力。与其怪自己状态不好,还不如怪整个选拔制度还更有合理性一些。

所以我觉得考研很难,最难的地方在于,我挺怕自己已经挺努力了,已经做得还不错了,但最后还是得不到结果

不倒不是责怪考研有什么不公平的地方。我很相信人类学或者社工的老师都不会有对双非的学生有什么太大的偏见。我倒是更对一些其他的东西感到不公平,不过也和今天讨论的东西没有太大关系。

考研过程对我来说真的蛮难,里边有很多的煎熬。但在一些时候我也乐于把我的考研经历视为一种修行

在考研这么一年多来,我确实更明白了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擅长什么、想要什么。我也更能把握一种平衡的能力、调适的能力。

即便最后没有取得继续学习的那张门票,我以我比较踏实的学习,也确实有了更好的理论素养和学科视野。

精进和执着的区别在于。精进是总能感觉进一寸有一寸的喜悦,而不是仅仅是追逐最终的结果;它是总有利他的发心,而不是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我希望我的精进多一些,执着少一点

其实我在想公共课要不要讲。我第一个念头是不要讲,因为网上太多了,大家都要考公共课,许多高分的人可以参考。但转念又想,看这篇文章的朋友很多人并不是考人类学的,那我借公共课谈谈我的想法也还不错。

政治我是从暑假开始的,因为我不希望把任务都堆到最后,这样会让我到时候头很大。

2018年版的精讲精练(其实我应该买2019年版的,我买错了)

2018年版及2019年版的1000题(所以我做了两本一千题)

2019年版的知识点精要

2019年版的考点预测

肖秀荣的八套卷和四套卷

徐涛的视频课(简单看了进阶和冲刺班)

虽然我一千题刷了两遍,但是我选择题只拿了36分,不得不说模拟和实战有差异。我模考的时候选择平均分是42分,实战低了整整6分……

其实政治我不想说太多,就简单讲几个我的经验:

其实书列那么多,很大程度可以体现出来我的复习策略,就是阅读为本,辅以笔记整理

现在除了某些辅导机构,有做人类学课程的就是北大的学长和学姐开的“未来人类学家”这个公众号啦。喜欢听课学习的可以在微信上搜索他们的公众号,查看他们的课程信息。

去年是他们第一次正式开课程(前年他们做过一对一辅导),我是选择跟班学习不听课,也就是跟着他们听课的同学一起加到微信群里,没办法听CCTalk里的课程,但是可以收到一样的课程作业。课程作业就是应该读哪些书,每本书至少应该读哪些部分。

我跟班的理由就是,希望有个督促(虽然我最后笔记整理不过来,并没有更深课程进度),收缩我的阅读范围(虽然我还是忍不住读了很多七七八八的书)。

再说回我的学习方法,我就是读自己想读的人类学著作加上阅读学长学姐布置的人类学著作。(文末有附录,贴上了我阅读过的人类学著作)

我以阅读为中心的学习方法的合理性在于,很多考试都不会简简单单考你那些教科书上就有的东西,就算教科书上有,老师也不希望大家都是把课本原原本本地抄到考卷上来。大量的阅读才能增加你答案的厚度,才能带来面对各类开放式问题的广度

对于很多基础的知识点,譬如功能论的不足之类的,我都没有刻意去背诵过。而是读的量大了之后,不同书交叉反复出现的内容被我自然而然地记了下来。

在具体怎么阅读上,我算是有些心得,可以看看我之前写的推文:


笔记的整理在之前的推文有聊到,不过我还是就备考专门说一些。

这是我前期整理笔记的文件名:

后边我就直接整理成了三个文件:“人类学理论”、“人类学研究方法”还有“人类学分支”,之后打印出来再做修改。

在某个学派下边,我一般是分成背景、优缺点、人物及著作这些部分来整理初期主要是把概论或者理论论著中的东西,以自己的理解整理成笔记。后期再更多把阅读原著理解到的东西补充到里边

我一开始就看着原著在整理笔记,就整理得很痛苦,也有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味道。读原著可以整理读书笔记,但是整理复习的笔记不应该不应该对着原著整理。调整完整理的方式以后我的效率就提升了很多。

还有可能存在的误区:一是同时拿几本理论著作在整理笔记,在还没形成自己的人类学理论体系之前,这么做会晕头转向;二是只拿一本理论著作在整理笔记,这也绝对不行,因为根本不够,实际考察的范围很容易就超过了参考书的范围,需要拿其它书做补充。

我的整理详略的形式依据我对考点的认识而有所不同,像是格尔茨之类比较重要的人类学,都可以比较细致的考察,所以我就看书、看论文整理成类似一个个简答/论述的形式:

如果是人类学分支的知识,中大一般就是考名词解释,所以我直接当作名词解释来整理:

我整理的工作总体还成,不过我对我的考研笔试还是不大满意,有两个原因:

第一,我没有整理那些更为基础的知识,比如“主体”、“主体性”、“现代性”、“后现代性”、“全球化”之类的东西。虽然都有学习接触到,但是因为不是某个具体学派的思想,所以有所忽略。这个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往年也有考到“权力”、“能动性”这样的名词解释,我没有意识到确实是没有做好“侦察敌情”的功课。

第二,我虽然加工好了一块一块的知识,但是我没有做好把这些“食材”在考场上充分烹饪好的准备。

提示三:在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之后,要积极地用真题进行模拟,把握出题方向,也学会输出。

我在考试的时候简答和论述都不算答得特别好,因为我在备考时候整理的笔记,一般是比较细致的知识点,倘若是考察“简要说明并评价格尔茨的人类学观点”,我可能会答得比较顺手。

不过有些学校,比如中大,考的却是“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这样宽泛的问题。

其实这类的问题,在学长上的冲刺班有提过,我在中大往年的真题也有见过这样比较大的提问。可惜我就是,学习有余、备考不足……

各个学校都有各个学校的风格,要和其它学校的考题比较起来看,才看得清楚。譬如南大的民族志就考得特别细,他不是要求你对整本书有一个把握,而是要对重点民族志的每个章节都有所把握。

这回真是写了特别多了,其实很多东西都还没有分享到位,不过都写了三个小时,写累了,我还是不继续讲了。一些比较具体的学习方法之类的,再专门写文章吧,这样受益面也更广一些。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通过打赏、转发以及点击“好看”来支持我呀。没有关注我的朋友也欢迎关注一下,还会有更多可能对你有些帮助的分享!


附录:我读过的人类学著作

考研英语用哪个app比较好?背考研英语单词哪个软件比较好?比较好的考研英语刷题软件有哪些?新绿小编为考研党们整理一些考研英语单词app推荐排行榜,包括考研英语红宝书、考虫英语单词、橙啦考研英语、对啊考研英语等,内含海量历年英语考研真题试卷、模拟题库、考研单词等,帮助小伙伴们牢记单词巩固知识,祝考研的小伙伴们早日上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本考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