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古城为何没人呀的古城墙怎么拆除的

  临清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在远古时代为“有鬲氏”部落范围 ,在夏朝时为古九州之一的兖州之域。《尚书·禹贡》有“泲、河惟兖州”的记载,“泲”指济水,“河”指黄河,“言此州东南据济水,西北距河” ,而临清即在此范围内。商末属纣畿内地,史载殷纣王“盈钜桥之粟” ,“聚乐戏于沙邱” 。钜桥始建于商代,位于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北,横跨漳水,临清西境即与曲周接壤。临清又为古沙邱地,《毛诗谱》曰:“邶鄘卫者,商纣畿内,方千里之地,其封域在禹贡冀州太行之东,北踰衡漳,东及兖州,桑土之野。” 春秋战国时期隶属齐州卫地,后属赵国。秦时属钜鹿郡,汉承秦制始置县,隋唐以来废置相寻。明代为东昌府属县,弘治二年(1489)升为州。清顺治元年(1644)为临清州,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为直隶州,民国降州为县。

  临清境内有三条古河流经:清河从西南而东北沿西部边境而过,会通河由东南而西北从境域中部穿过,马颊河自西南向东北沿东部边境而去。黄河主、支流亦曾数次流经此地,清河、会通河多次与黄河合流。自明代黄河南徙后,清河、马颊河皆与海河汇流入海。自古以来,临清就与“水”结下不解之缘,“临清”之名缘于古代清河,有“临近清河”之意。历史上的几个古城均傍河而建,临清可以说是“因河而城”。随着元、明、清三代对会通河的开挖与整治,临清成为漕运咽喉之地,逐渐成长为运河沿岸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临清又是“因漕而兴”。由于水患、兵燹、政治、经济以及决策等原因,临清县名几度变更,城治与城址位置也数易其位。考察历史时期临清城址的变迁脉络,对于古代经济城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古城址的探索也是古城遗址大面积发掘的准备工作,笔者利用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田野调查以及出土文物,对临清古城名城、位置、规模和布局等提出初步意见,以期抛砖引玉。

图1 临清历代城址位置示意

资料来源:基于百度地图作者自绘。

一 早期(春秋至汉代)临清城址的起源

  春秋时期,临清境内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有人聚居的城镇,史称“贝丘古城”,其遗址在今天山东省临清市大辛庄街道办事处近古村西南约200米处。据该村《常氏家谱》记载,常姓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3)在此开设店铺,命村名为“常店”。至清雍正九年(1731),因村址紧靠贝丘古城遗址,村民集议将村名改为“近古村”。 贝丘又作“贝邱”,《说文解字》解释“丘”为“土之高也”,《尔雅》又云“四方高中央下亦曰邱也”。在古代,人类聚居的地方多称为丘,仅见于《春秋》和《左传》记载的将近40个 ,如春秋时期的清丘、葵丘,战国时期的沙丘、废丘、宛丘、顿丘,不胜枚举。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水与城建历史问题:城郭建于“丘”,既因据水利,亦因防水患。换言之,所谓城“丘”者,乃因近水之高地而建。

  黄河泛滥是危害临清境内居民生存的最大天灾,人们以高地土阜聚居避之。“周定王五年(前602),河决宿胥口,在今濬县西南,出濬、滑之间,循今之卫河即漳水,掠大名、临清,循南运至天津入海,是谓初徙。” 这是黄河的首次改道,在今淇河与卫河合流处,行经路线大体似今卫河左右,史料同时也指出流经的几个重要城镇,其中就有贝丘 。汉代又在此置城,时封清河王于清河郡,于是改清河郡始置为清河国,治所由今河北省清河县境迁入此处。据《太平寰宇记》云:“贝丘在今县东南十五里,有汉贝丘县故城存,城中有贝丘,髙五丈,周回五十步,兼有后汉贝丘长博陵刘伯言、北海苑盖兴二碑,并文磨灭。” 据当地老人讲,五十年前遗址高出地面数尺,南北有几十丈长,面积约存500亩上下,东、南两段还可看出城的规模,砖瓦块亦随处可见。

  临清境内的贝丘虽史料记载无多,但自两汉迄宋历代均对其记忆犹新,概因之为黄河故道和今道分流处的地理界标。正如宋人张洎所说:“禹以大河流泛中国,为害最甚,乃于贝丘疏二渠,以分水势:一渠自舞阳县东,引入漯水,其水东北流,至千乘县入海,即今黄河是也;一渠疏畎引傍西山,以东北形高敝坏堤,水势不便流溢,夹右碣石入于渤海。”

二 建置时代(西汉至金元)临清城址的迁徙

  临清置县始于西汉,汉高帝年间(前206~前193)置清渊县,隶属于冀州魏郡。后历两汉、三国、西晋至十六国后赵建平元年(330),存在时间长达500多年。古清渊县治所当在今河北省馆陶县的青阳城(今青城村)处。《山东通志》载:“青阳城在县(馆陶县)西十里马头渡,相传汉冯异追铜马贼于此。” 《馆陶县志》载:“清渊县故城在县西北十三里,汉置县,属魏郡,俗曰清阳城。”

  实地调查可发现青阳城村附近地势高亢,有一条明显的河流痕迹绕其侧自西南而东北流过,这条河流就是历史上的清水河。据《水经注》记载:“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东北过获嘉县北”,“又过汲县北”,“又东入于河”,“又东北过馆陶县北”,“又东北过清渊县” 。结合考古发掘,这里曾集中出土一批汉代陶器,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实非普通民众所能拥有,说明了青城村一带确系汉代政治活动中心,也有力地证明了此地为古清渊县治所的可能性。

  那么,清渊县因何而得名呢?“淇水又东径清渊县故城西,又历县之西北为清渊,故县有清渊之名矣,世谓之鱼池城,非也。清渊县有清渊城。” 淇水本是黄河支流,在今河南淇县以东汇入黄河,清水从西南来与淇水汇合流向东北。河水流至此地,聚而成渊,城之西北有清渊潭。因河水在此地域分流汇集,形成水内有城、城中有水的景观,“清渊”之名由此而得。

  西晋咸宁年间(275~279),改清渊县为清泉县,隶属司州阳平郡。后赵建平元年(330),又改清泉县为临清县,隶属司州建兴郡。“临清”之名始于此,有临近清河之意义。《水经注》载:“置临清县于水东,自赵石始也。” 临清县城在“水东”,也就是在卫河以东,俗曰“水东临清”。卫河古称“清河”,在馆陶境内漳河与卫河交汇后合称“卫运河”。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97),复设清渊县,隶属司州阳平郡,治所在今冠县东北40里的清水镇。隋开皇六年(586),析馆陶县、清渊县各一部分置冠氏县(今冠县),这样清泉城便从临清行政区划中析出。

  清水镇曾有清渊泉,又称清水泉。“清渊泉在临清县清水镇,今州东四十五里” ,水清甘冽,而清泉县、清水镇均因之得名。如今在该镇尚可寻到残存的围子和城垣,据当地老人讲,民国时期古城围子颇为壮观,城墙上尚能跑马。当地农民在挖地窖子的时候,还能挖掘出古时的残砖墙基和陶瓷瓦片。清泉古城的城垣在道光年间进行过重修,只是到清末逐渐颓圮。《冠县县志》记载了民国时期的修筑情况:“民国六年重修,围廓墙濠悉如旧制,惟添修东西门各一,南关及西关门各一,南北门上均有门楼,南门仍名关洛要径,北门仍名燕冀亨衢,南关门曰丽泽,南东门曰映岱,北东门曰怀安,南西门曰信成,北西门曰悠久,西关门曰阜财,南关围墙一百丈,西关围墙一百丈,高与大墙等。”

  在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复设清渊县的同时,另于县西40里置临清县,治所在今临西县仓上村东附近一带。仓上为北魏临清县城的粮仓重地,古城遗址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粮作种植,素有粮仓之称。当时,清水镇的清泉古城与仓上村的临清古城同时并存。考《水经注》云:“(北魏)又别置临清县于水西,与后赵之临清并非一地。” 康熙《临清州志》载:“(临清)旧城自后魏始,在卫河西,土人曰旧县集者。” 北魏时期的临清古城俗称“水西临清”,与“水东临清”遥相呼应。

  “水西临清”到唐宋时期盛极一时,此时的临清城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3公里,面积约计4.5平方公里。遗址范围东至跃进渠(古永济渠),南至联结渠南300米,西到县官仓,北到古城墙。城西紧邻隋唐大运河北段的永济渠,因而此地也是古代建仓储粮的好地方,当时永济渠东河沿建有大型码头和官仓。官仓之东现称“堂台子”的地方为县城署衙所在 ,在考古调查中,这里曾出土大量隋、唐、五代和北宋历史时期的砖瓦、瓷器、陶皿等,足以证明这一点。县衙北建有钟鼓楼、文庙、武庙、奶奶庙等。如今,北城墙、北城门遗址尚存,且有一段半米多高的城墙残垣,夯土层明显。

  “水西临清”古城存在时间长达600多年,不过在这期间,临清县治曾有一段时间划归宗城(今威县)。宗城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金天兴三年(1234)废。宋熙宁四年(1071),黄河在大名决口,“七月辛卯,北京新堤第四、第五埽决,漂溺馆陶、永济、清阳以北” 。大名时为陪都称“北京”,三省六部一应俱全。史载:“宗城,畿,熙宁五年省临清县为镇入焉,当年复旧,寻以永济隶临清。” 黄河洪水将临清县城淹没,县衙也被冲毁,不能正常办公,遂暂时降县为镇并入宗城县,当年末待县衙修好后,又恢复了临清县。

  仓上村所在区域地势较低,“其地洼下特甚” ,俗传叫“月洼” ,现今仍能见其轮廓。此处曾建有一寺叫“月洼寺”,尚有遗址可考。同时,由于几条河流在此相汇,这里一直是水灾最严重的地方。北宋末年,黄河决口,多次从县境北流,临清古城本来处于洼地,再加上黄水泛滥,以致尽败庐舍,城内倒塌殆尽。金天会五年(1127),为避水患,临清县治所自仓集镇迁徙至卫河东岸的曹仁镇(今临清市旧县村),在此设河仓以储粮粟,逐渐发展成为御河上的经济大县。《金史》载:“临清有河仓,镇一曹仁。” 曹仁镇为运河岸边的漕运粮仓所在地,这当为迁治的另一重要原因。不过,值金元之交的战乱,如此经济大县渐趋萧条。有关元代临清县治的记载只见于《寰宇通志》:熙宁间,“废临清为镇,寻复置,后徙于县东南四十里曹仁镇,元因之。” 则元代临清亦治曹仁镇。

三 漕运盛时(明清至近代)临清城址的拓建

  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后,“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遂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凿会通河,“起东昌路须城县安山之西南,由寿张西北至东昌,又西北至于临清,以逾于御河” 。会通河在曹仁镇以北约五公里处与御河交会,这个交汇点遂成为南北水运之枢纽,于是商贩之夫日益屯聚,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集镇,因位于会通闸之侧,命名为“会通镇”。在永乐九年(1411),明王朝重新疏浚会通河,漕粮悉由大运河运往京、通二地,“从徐州至临清几九百里,过浅船约万艘,载约四百石,粮约四百万石,若涉虚然” 。临清地位更加突出,成为“挽漕之咽喉,舟车水陆之冲” 。

  会通镇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其繁华程度已远超当时的县城曹仁镇,因此,明洪武二年(1369)遂迁县城至会通镇。当然,迁城的目的也是为了躲避水患,同时出于方便管理漕运、督造粮仓。“徙县治汶、卫环流之中” ,临清县治所自曹仁镇北移至中洲(当时属于会通镇)临清闸处(今市区考棚街纸马巷),“自鳌头矶迤西,凡在汶、卫二水之间者曰中洲” 。由于临清所处的战略和经济地位非常突出,又因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发生,出于防务之需,景泰元年(1450)始筑临清砖城,选址在会通河北支流东北方向地势高亢之处,遗址范围为今市区曙光路、红星路、大众路和解放路所围成的区域。纸马巷遂成为县治遗址,如今仍有古建筑门楼一座,其上为挑檐阁楼,其下专设砖门,门楣上镶嵌“县治遗址”字样。当时,砖城的城墙“高三丈二尺,厚二丈四尺,围九里一百步”,城门“东曰武威,南曰永青,西曰广积,北曰镇定” 。城墙上设戍楼8座,戍铺46处,为方便守城人马上下城墙,还特设蛾眉甬道。城墙外绕以护城河,深、宽均为9尺。临清市文博专家马鲁奎先生曾实地考察,发现所用城砖多系明代临清砖窑制造,每砖都引有“临清城砖”字样。砖城肇建告成后,治所遂又迁至砖城内居中偏西南处,并以此为营建坐标参照点,“左建帅府,以居总戎,其余藩宪、分司、卫所、县邑、学校、仓廪,凡百司局,各以位置” 。

  资料来源:康熙十二年《临清州志》。

  砖城奠定了明清两代主要作为行政空间的临清城郭的格局,其后虽屡有维修,但城郭形态并无太大改变。明清以来迄民国时期,临清砖城的维修主要有如下数次:明弘治八年(1495),兵备副使陈壁增对城墙增建矮墙,修筑月牙城,即城外用来屏蔽城门的半圆形小城,并在城门处修建石桥,桥随城门名分别称为武威桥、永青桥、广积桥、镇定桥。明正德五年(1510)兵备副使赵继爵、八年(1513)兵备副使李充嗣、嘉靖十五年(1536)兵备副使张邦教、清顺治十年(1653)副使傅维鳞、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州佟世禄等人,先后对部分倒塌的城墙、毁坏的城楼、堵塞的城濠等进行修缮和疏浚。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州戴知诚大规模重修城墙,除保持景泰元年初修城墙时所采用的城垣内外由城砖镶包、中间用土夯填之法外,又将城墙改建为高三丈一尺、下厚二丈五尺、上厚一丈五尺的金字塔式样梯形城墙,使城墙的稳定性和坚固性得到加强。清同治十一年(1872),州牧王其慎兴工修葺城墙。民国5年(1916),县知事阮忠模小规模修葺城墙,并在东西隅增建魁星戍楼。民国21年(1932),县长徐子尚在西南隅另辟博源门。 凡此兴修,主要是修补城墙,重修、改建或增建城楼,加修防御设施,于城垣则并无改变,因而也就不会改变城垣外郭形态。

  明弘治二年(1489),临清县升为直隶州后,“城西及南隅,商贾丛集,自弘治而后,生聚日繁,城居不能什一” ,因而在中洲与运河两岸地带,逐渐形成新的居住与商业空间。明正德五年(1510),以刘六、刘七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由河北攻入山东,先后重创济宁、博平、夏津,并攻陷武城、高唐,对临清形成半月形包围。于是,兵备副使赵继爵组织军民在会通河与砖城之间掘堑濠、筑土围,当时这道土围子称为“边城”,亦名“罗城”,此为营建土城之始。

  嘉靖二十一年(1542),大学士丘浚曾分析临清地理形势道:“临清乃会通河之极处,诸闸于此乎尽,众流于此乎会,且居高临下,水势易泄而涸速,是凡三千七百里之漕河,此其要害也……东控齐青,北临燕赵” 。为此,他提出占据中洲、跨河为城的构想,请求进一步修筑土城,后来经过46天的时间得以竣工。这次修筑是在原边城围墙基础上拓而广之,起于砖城东南隅,止于砖城西北隅,延袤20多里,跨汶、卫二水,呈一弯月形,俗称“玉带城”。城门有6个:“东曰宾阳、景岱,西曰靖西、绥远,各有月城,南曰钦明,北曰怀朔。” 同时,还开辟了3个水门,分别为东水门、南水门和北水门。无论城门和水门,其上“各建戍楼,对峙其上,为戍铺三十有二” 。上下城墙的通道、守城士兵战守之屋室、护城河的深阔和城墙的高厚,均与砖城相差无几。相对于新城,史称原先的砖城为旧城,故砖、土二城亦有旧城与新城之称。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王伦起义军血战临清月余,土城损毁严重。叛乱平息后,土城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将领林凤祥率军攻陷土城,再次重创城墙。同治二年(1863),黑旗军领袖宋景诗率军也曾攻破土城。百年内,临清“迭经兵燹,元气不复,城中人烟寥落,非复当年繁盛矣” 。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1937年抗日战争前后,劣绅土豪乘机肆意破坏城墙。1945年临清解放后,政府号召拆除城墙,临清城墙逐渐消失。

资料来源:民国23年《临清县志》

  临清城址变迁的历史已如上述,现从城址迁建、商业都市以及城市造型等方面,对临清运河城市的特点进行整体性探讨:

  (一)临清城址的迁建。临清城址之所以多次迁徙,地理环境起到的作用较为突出。《管子·乘马篇》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这是古代城市择址时对地理环境提出的要求。此地河水资源相对丰富,古清河从其腹地穿过,《战国策》载苏秦说齐曰“西有清河”,说赵曰“东有清河”,即指此河。城治与水体之间的地理空间关系,从地名上亦可反映出来,“临清”、“清渊”、“清泉”等称谓皆因水而名。临清城的历史因河而兴,得水而灵。不过,临清地处黄河下游平缓低洼地带,凡有水患定会首当其冲,暴虐的黄河历史上几经光顾。而卫河河床弯曲狭窄,行洪能力有限,每遇上游地区连降暴雨,行洪超过河道容量,就泛滥决口成灾。所以,临清一域从聚落发展为城市,城址几经迁徙,始终在河水两边摆动,其命运维系于“水”。

  (二)典型的运河商业都市。临清是隋、元两代大运河的交汇点,其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大运河始经临清在隋炀帝大业四年(608),由洛阳经临清到天津直抵涿郡(今北京),是谓“永济渠”。元代对大运河进行“弃弓走弦”的线路改造,开通了从济宁到临清的会通河。从此开启了漕运的繁盛时代,临清成为南北水运的枢纽。临清在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最为兴盛,是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临清繁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与扩建。景泰年间始筑砖城于会通河之东,正德年间扩城范围位见记载,“据地望判断,不会超出会通河东” ,一直到嘉靖年间扩筑土城后,临清城的规模才最终定型。

  砖、土二城形成了界限相对分明的两个社区,一个是以官署、粮仓为主体的行政社区,一个是中洲地区与砖城紧密相连的商业社区。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传统中国的城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行政、军防为主要功能的“城”,另一类是在“城”之外发展起来的经济市镇。 美国人类学家施坚雅认为这两类是一体的,只不过市镇是“城”得以形成的基础。 临清的城市发展史基本上支持了施坚雅的看法。按照城市空间形态方面进行考察,临清当属复式城市类型之一种,是在运河两岸的沿河集合城市,带有砖城和土城两个都筑有城墙的组成部分。如果从城市形成过程中职能扩张与整合的角度出发,临清又可以视为一种拓展型城市。临清先是因应军事、政治或行政管理的需要始筑砖城,同时,由于商业发展在原城郭之外逐渐形成商埠,土城是在砖城附近逐步拓展而形成的,因而突破了治所城市之局限的意义。

  (三)临清城市的造型。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中,县城、州城的营造均有一定的体制,大略为四方形,这是政治城市的特色。临清自明代以来,转变为全国性商业都市,其城池因地制宜,顺应河势,不拘一格,形制为二城一池,防御体系日臻完善。砖城以广积仓为基础,“故其西北凸出,俗谓之幞头城” ,当地百姓又称之为“纱帽城”。砖城四座城门均不相对,四条大街皆不直通,因而形成一个卍字形。砖城四周掘以又宽又深的护城河,并建筑四座桥对应于城门,桥名以城门名命之。护城河里的水主要来自运河,护城河通过月河与运河相连。月河即小型水柜,当运河水涨之时,河水流入月河,枯水之际月河里的水再补给运河。土城横跨运河两岸,按照卫河以及会通河两条支流不规则的弯曲形状,在河外加阔开深堆筑而成。二城相连形似“葫芦含丹系玉带”,因而临清城市造型是一个宝瓶城。

  (注:本文发表于CSSCI来源集刊《城市史研究》2018年第39辑。)

  周嘉,男,1983年8月生,山东莱西人,人类学博士,中国史博士后,现工作单位为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人类学、运河文化史。先后于上海大学师从张佩国教授研习人类学,于山东大学师从徐畅教授研习中国近现代史。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聊城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在《民俗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城市史研究》、《中国道教》、《美食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与《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运河志·人物卷》、《中国运河志·文献卷》、《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志》等书的撰写。荣获山东省民政厅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一项、山东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一项、聊城大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聊城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聊城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两项,作为第一参与者荣获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

2,聊城一中老校区与新校区教学质量一样吗

聊城一中老校区与新校区, 教学质量是一样。 只要努力付出过, 就会有收获。
恩,是的 总体感觉西校区没有东校区好 特别是男生宿舍 特别破呀 东校区很新也很大 不错

3,聊城一中新址一诺林花小筑算不算学区房

不算,离着7.8里地你说算吗?外望湖小区南边
你好! 初中新址?背面有高架桥的算。 如有疑问,请追问。
纠正一下,是一中分校,而不是一中新址
争取能多杀一个就多杀一个 OK~ 李承风欣然道:那么
望湖小区往南走还老远呢,刚盖的民生凤凰城南边呢

4,桓台一中能转入桓台县渔洋中学么

当然。我是渔洋毕业的。不过听说学校今择生。关键渔洋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好。如果你有关系的话。转学是很容易的。还要交择校费呢。如果你没有关系,那就多跑几趟学校,给主任送点礼。一切都会搞定的。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到你。
我···············,换台一中比渔阳好不知,为去呢?还是在一种吧
不是民办学校,但很不建议去这个学校,桓台本地学生首选是桓台一中,二中,这两所学校淘汰下来的才会考虑渔洋,渔洋管理样不敢说,但由于学生素质普遍不高,所以学校很乱,你是外地什么地方的,会想到选择渔洋呢?
聊城市 聊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位于古聊河西岸而得名。东与茌平、东阿县相邻,西与冠县、莘县毗连,南与阳谷县接壤,北与临清县为界。土地面积1245平方公里。人口 91万。有汉、满、蒙古、回等14个民族。 聊城市距省会济南市92公里。是山东省首批审定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聊城见之于史距今已有25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聊城为聊、摄地,为齐之西鄙。秦置聊城县,属东郡。从明初到清末为东昌府治所。1912年改东昌府为东临道,辖聊城。1940年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曾改聊城县为筑先县,1949年重被改为聊城县,属平原省。1952年改属山东省。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聊城市。 聊城市属于平原经济类型区,东临济南和开放城市烟台、青岛相望,西近河北邯郸,南靠我国四大油田之一的中原油田,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连北优越的地理位置。聊城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商品粮、优质棉、淡水养殖、畜牧、蔬菜五大生产基地。 聊城市素以名城、名人、名湖著称于世,是享誉华夏的“三名”城市。明清两代,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之便,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享有“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之誉。位于古城中央的光岳楼,巍峨壮观,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通高33米,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高大的木构建筑之一。光岳楼是明初东昌卫守御指挥合事陈镛出于军事需要,用修城余木所建,故名余木楼。明弘治九年(1496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之意命之曰:“光岳楼”。600年来,许多帝王相卿、文人墨客来此观赏,留下了数以百计的美好诗篇。因此,光岳楼上名篇荟萃,碑石林立。位于聊城东关京杭运河西岸的清代山陕会馆,金碧辉煌,它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原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集合宴游、奉礼关帝的处所。是一座庙宇和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体。南北阔44米,东西深77米,主要建筑有山门、戏楼、大殿、夹楼、钟鼓楼、看楼、碑亭、春秋阁等,共计160余间,其建筑富丽堂皇,是我国现存会馆中的经典和瑰宝。1978年会馆被辟为聊城地区博物馆,鲁西文物荟萃其中。它与光岳楼同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清代江南河道总督邑人杨以增创建于道光年间的海源阁,总计藏书4000余种,22万余卷,金石书画,不胜枚举,是我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它与15.8米高的铁铸佛塔宋代铁塔同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公祠是抗日英雄范筑先将军的纪念馆,建于1988年,馆院中由邓小平亲书“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大理石碑文。除此之外,还有运河码头、傅氏祠堂、古城墙遗址等,构成了鲁西平原上的特有胜景。 聊城自古名人辈出,地灵人杰,属文明礼仪之邦。战国时著名辩士鲁仲连,明代大臣朱延禧,清初大臣史学家傅以渐,清代著名藏书家杨以增,清末黑旗军首领宋景诗,近代著名书法家汤士浚,近代金石篆刻家崔方浦,以及近年来涌现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更是聊城人民的自豪和骄傲。 聊城市地处千里沃野之上,虽无“山清”,却有“水秀”。风景如画的环城湖,又名凤城湖,环绕着古城周围,水势浩淼,碧波荡漾,总面积4.2平方公里,为济南大明湖的七倍,是我国江北最大的淡水湖泊。经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风景秀丽的游览区,并被列为全国垂钓基地。 聊城市地下宝藏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地热多种矿产资源贮量可观,开发潜力巨大。
聊城市地处山东省西部,北纬35°47

6,急求聊城市一中属于聊城市还是属于聊城市东昌府区

聊城一、三中属于聊城市,其余的都是东昌府的
属于古楼街道办事处湖南 古楼办事处>> 调整设立20个社区居委会 1、文化社区:东至昌润路,西至京九铁路,南至振兴西路,北至双力路。 2、香江社区:东至月亮湾a区,西至昌润路,北至建设西路,南至振兴西路。 3、向阳社区:东至向阳路,西至恒昌街,北至振兴路,南至兴华路。 4、湖北社区:北至兴华路,东至向阳路,南至东昌路,西至昌润路。 5、站前社区:北至振兴路,南至聊堂路,东至昌润路,西至周公河。 6、湖西社区:北至魏大庙新材路一诺小区,南至八加路、东至东昌湖,西至铁路。 7、铁西社区:东至铁路,南至八东村,西至道口铺界,北至闫寺界。 8、古城社区:北至北城墙,南至南城墙,东至东城墙,西至西城墙。 9、湖南社区:东至龙湾小区,西至阿尔卡迪亚,南至湖南路,北至东昌湖。 10、文轩社区:西至运河,东至柳园南路,北至聊城一中,南至龙山南路。 11、王口社区:西至北关街,北至东昌路,南至东昌湖,东至运河。 12、铁塔社区:东至运河闸口桥,西至东关桥,南至东昌湖湿地岛,北至利民路铁塔商场。 13、海源社区:东至海源路,南至新南环,北至郑楼村,西至道口铺办事处界。 14、龙湾社区:东至运河,南至湖南路,西至西安交大... 属于古楼街道办事处湖南社区 古楼办事处>> 调整设立20个社区居委会 1、文化社区:东至昌润路,西至京九铁路,南至振兴西路,北至双力路。 2、香江社区:东至月亮湾a区,西至昌润路,北至建设西路,南至振兴西路。 3、向阳社区:东至向阳路,西至恒昌街,北至振兴路,南至兴华路。 4、湖北社区:北至兴华路,东至向阳路,南至东昌路,西至昌润路。 5、站前社区:北至振兴路,南至聊堂路,东至昌润路,西至周公河。 6、湖西社区:北至魏大庙新材路一诺小区,南至八加路、东至东昌湖,西至铁路。 7、铁西社区:东至铁路,南至八东村,西至道口铺界,北至闫寺界。 8、古城社区:北至北城墙,南至南城墙,东至东城墙,西至西城墙。 9、湖南社区:东至龙湾小区,西至阿尔卡迪亚,南至湖南路,北至东昌湖。 10、文轩社区:西至运河,东至柳园南路,北至聊城一中,南至龙山南路。 11、王口社区:西至北关街,北至东昌路,南至东昌湖,东至运河。 12、铁塔社区:东至运河闸口桥,西至东关桥,南至东昌湖湿地岛,北至利民路铁塔商场。 13、海源社区:东至海源路,南至新南环,北至郑楼村,西至道口铺办事处界。 14、龙湾社区:东至运河,南至湖南路,西至西安交大聊城科技园,北至东昌湖。 15、名人苑社区:北至东昌路,东至东昌湖,南至聊堂路,西至昌润路。 16、望湖社区:东至昌润路,南至新南环,北至八加路,西至站前南街。 17、馨苑社区:北至聊堂路,东至昌润路,西至京九铁路,南至魏大庙新材路。 18、汇金社区:北至兴华路,西至向阳路,东至运河,南至北关桥。 19、月亮湾社区:北至建设路,向阳路两侧,东至运河,南至兴华路。 20、兴华社区:南至兴华路,东至恒昌街,北至振兴路,西至昌润路。 新区办事处>> 调整设立25个社区居委会 1、颐和园社区:北至兴华路,南至东昌路,西至运河,东至卫育路。 2、广场社区:北至兴华路,南至东昌路,西至卫育路,东至柳园路。 3、八一社区:北至兴华路,南至东昌路,西至柳园路,东至花园路。 4、王卷帽社区:北至兴华路,南至东昌路,西至花园路,东至二干渠。 5、莲城社区:北至振兴路,南至东昌路,西至二干渠,东至滨河大道。 6、丽水社区:北至振兴路,南至兴华路,西至运河,东至卫育路。 7、御苑社区:北至振兴路,南至兴华路,西至卫育路,东至新纺街。 8、华府社区:北至振兴路,南至兴华路,西至新纺街,东至柳园路。 9、中巨社区:北至振兴路,南至兴华路,西至柳园路,东至花园路。 10、新世纪社区:北至振兴路,南至兴华路,西至花园路,东至育生街。 11、怡景社区:北至振兴路,南至兴华路,西至育生街,东至二干渠。 12、光彩社区:北至建设路,南至振兴路,西至运河,东至卫育路。 13、文锦苑社区:北至建设路,南至振兴路,西至卫育路,东至柳园路。 14、双庙社区:北至建设路,南至振兴路,西至柳园路,东至花园路。 15、中通社区:北至建设路,南至振兴路,西至花园路,东至二干渠。 16、板桥社区:北至高速公路,南至振兴路,西至二干渠,东至滨河大道。 17、振兴社区:北至财干路,南至建设路,西至卫育路,东至柳园路。 18、阳光社区:北至财干路,南至建设路,西至柳园路,东至花园路。 19、水晶城社区:北至双力路,南至建设路,西至健生巷,东至阿尔卡迪亚胡同。 20、阿尔卡迪亚社区:北至电大路,南至建设路,西至花园路,东至光明巷。 21、幸福社区:北至财干路,南至建设路,西至花园路,东至二干渠。 22、彩虹社区:北至高速路,南至双力路,西至运河,东至卫育路。 23、莲湖社区:北至高速公路,南至财干路,西至卫育路,东至柳园路。 24、凤苑社区:北至高速公路,南至财干路,西至柳园路,东至二干渠。 25、北苑社区:北至周公河,南至高速公路,西至运河,东至徒骇河。 柳园办事处>> 调整设立16个社区居委会 1、滨河社区:北至东昌路,南至利民路,西至二干渠,东至光岳路。 2、公园社区:北至东昌路,南至利民路,西至花园路,东至二干渠。 3、光岳社区:北至东昌路,南至育新街,东至花园路,西至柳园路。 4、育新社区:北至育新街,南至利民路,东至花园路,西至柳园路。 5、府前社区:北至东昌路,南至利民路,西至健康路,东至柳园路。 6、水韵社区:北至东昌路,南至利民路,西至古运河,东至健康路。 7、利民社区:北至利民路,南至东关街和后菜市街,东至花园路,西至古运河。 8、和平社区:北至利民路,南至陈庄路,东至徒骇河,西至花园路。 9、文苑社区:北至利民路,南至陈庄路,西至徒骇河,东至光岳路。 10、平安社区:北至陈庄路,南至聊大东校区北墙,东至光岳路,西至二干渠。 11、新时代社区:北至陈庄路和后菜市街,南至文化北路,东至二干渠,西至柳园路。 12、龙山社区:北至文化北路和古运河,南至龙山中路和文化中路,东至聊大西路,西至龙山西路(含新生巷)。 13、柳园社区:北至龙山中路和文化中路,南至湖南路,东至聊大西路,西至龙山西路和古运河。 14、龙兴社区:北至湖南路,南至松桂路,西至古运河和二干渠,东至徒骇河和东南行政片区。 15、奥森社区:北至湖南路,南至松桂路,东至光岳路,西至徒骇河和付庄片区。 16、聊大社区:聊城大学东、西校区。
聊城一中是市直学校,应该属于聊城市。
我是聊城一中老师,可以负责人的告诉你 属于聊城市

固原古城墙位于固原市原州区城西,年代为汉—明。

2005年9月15日,固原古城墙被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聊城古城保持原貌 不再修复城墙

在齐鲁大地上有一座被誉为“”、“”的,方正、状如棋盘,四周环湖,美不胜收,这里就是位于的。从第一次古城规划算起,五十多年来,东昌古城特色格局基本没有改变,它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外貌和城市格局——4条分明的古老街道向四处延伸,通过长长的拱桥与湖对岸连接。古色古香的中华古城吸引了众多慕名前来的游客,在游玩观赏过程中有很多细心的人会发现城角有断裂之处,很多人纳闷:到底修还是不修?

为此,农工民主党聊城市工委今年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修建古墙的建议》。对此,聊城市规划局在答复中表示,聊城不再恢复城墙。农工民主党聊城市工委在提案中建议,将门、东角楼之间城墙连接,并参城原墙修建敌楼,由西南角楼向北将城墙延伸至原角楼处,角楼向北逐步残破消失。使古城墙具有较为完备的城墙元素,并具有韵律节奏感。城墙如能得以精心设计建造,则有助于圆“水上古城”之说,将使古城具备一处全新的大型文化景观,甚至形成一个成体系的文化板块,一张聊城。而聊城市规划局在答复中表示,关于是否修建古城城墙的问题,在古城保护与改造之初就有过争论,部分领导、专家同意修建,部分不同意修建,并阐述了各自的理由。后通过几次省内外专家会论证,并经过市规委会、市规划建设项目审查委员会、市规划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多次研究,最终决定只修建城门和角楼,附带部分残垣断壁,不再恢复城墙,原城墙路保留应急功能,并将周围其他空间开辟为环湖步行景观带,扩大绿化休闲空间,供市游客休憩、游玩和亲水。

古城 | 西城墙遗址修复完成,还原旧时济南风貌

遗址位于市根街中段,是济南市目前仅存的一段。这段珍贵的自被发现之日起,一直处于重点保护状态。经过一年多的发掘和加固维修,墙的修复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目前部分城墙已经对外开放。

得到城墙开放的消息后,许多周边民众纷纷来到现场,也有部分市民从远处赶来,只为一睹古城墙的真容。看着恢复旧貌的古城墙,仿佛穿越了600多年时光重识了此间的济南。

20多米的古城墙如今已经大部分裸露出来,只有北段旗台位置尚未开放。大部分围栏已被拆除,脚手架也已撤去。城墙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残缺部分已经补平,曾经年久失修的墙缝中生长出的树木和杂草也已清除。

裸露的城墙南侧下半部分为大块石头垒砌,其余部分为青砖垒砌,整体结构保持了原有的风貌。据施工方介绍,此次修复坚持“不改变原状”和“原形制、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的修缮原则,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古城墙的旧貌,并将城墙后期各个阶段进行的修缮痕迹保留,留下了各个时代特征的印记,让民众从城墙中便能看到济南的沧桑。

城墙东侧的空地平整铺设了花砖,变成了游客驻足观光的休闲场所,民众们纷纷在此驻足留影。有些上了年纪的民众还津津有味地介绍道:“在早先的城墙上就是马路,能走人,还能跑。”

济南的城墙起初在宋代基本成型,形式主要为夯土堆砌。初期,将原来板筑的墙外包砌筑砖石,使其变成坚固的砖城墙。据明朝《陆通志》记载:“济南府城,旧有城,创始莫详。国朝洪武四年,始内外甃以砖石,周围十二里四十八丈(7065.6米),高三丈二尺(10.24米),深三丈(9.6米)。四门东曰齐川,西曰泺源,南曰舜田(今改为历山),北曰会波。”

西城墙遗址的土芯和外侧的外包砌砖墙都已被拆除占用,现存城墙主要分为三部分:旗台、北侧砖后期砌筑城墙、南侧原城墙的内垣墙。现西城墙遗址总长52.31米,最高处相对标高为6.2m,最低处相对标高为4.8m。据《县志》记载:“铺与旗相兼,内有卫军直宿,夜则千百巡视,晨则赴各该司回风,共计五十有五座”,“旗台,共五十五座,旗因方色,竿皆长桅”。

此段城墙位于古城墙系统西侧中段位置,泺源门的北段,乾健门的南侧。2006年12月,这段残存的古城墙被发现。隔年3月中旬,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嗣后,被评选为济南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3月,伴随着西城根街的一处违章建筑的拆除,这段古城墙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再次引起公众关注。济府城发展服务中心对古城墙进行了妥善保护,并逐步进行修缮。时至今日,这段珍贵的老城墙终于以它最原始的面貌,再次出现在民众面前。

2007年城墙遗址修缮前

2019年城墙遗址修缮后

想要一睹老城墙的真容,只需从上向北过寺街到达西城根街;亦可从趵北路上,西门北侧向东,到达古城墙脚下。大家可以在古城墙下凭吊怀古,解读文物中的济南历史信息。

发现 | 解密济南府最后的明城墙

所城“西城墙十二景”华丽绽放 3万多块古城砖还原历史印记

“十二景”华丽绽放 3万多块砖还原印记

9月17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张孙小娱 报道)城墙外,车流如梭,霓虹闪烁;城墙内,青砖黑瓦,一片祥和。

9月15日,作为所城新篇章的“长卷”与“长廊”,近300米长的所城里墙正式向市民开放。

站在城楼上,耳边似是600年前千户所的旌旗烈烈。立于城墙下,一幅幅文化盛景向我们徐徐展开。

3万块古砖,诉说千户所城的故事

抚摸着斑驳古砖墙,上面的淡淡青苔似乎在轻轻诉说千户所城、台的故事。“修旧如旧”的墙用3万多块古城砖尽量还原了历史的印记。

雄浑厚重的老城砖,让人感受到“”的历史感。衬托在老城砖后面的、用1万多块新砖筑成的城墙,则寓意历史与当下的汇流。

卫所遗韵、所城、古迹、文萃薪火、深巷鉴宝、洪泰商号、、所城记忆、夯土遗址、所城军马、天官赐福、比武教艺。从北到南,近300米长的所城墙,由十二个节点,串联出一个韵味满满的西城墙景观带。移步异景的文化图卷向市民们展示了所城的发展脉络、建卫过程、军营生活、居活、文化教育、发展等故事。

斑驳的拴马石、所城卫兵铜像、老商号经营场景还原……游走其间,仿佛能品味到几百年历史的底蕴。放慢脚步,似乎能跨越时空与古城的居民对话。

西城墙12景,串联成景观带

作为现代城市的发源地,城是全国范围内整体保存最好的一座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明代千户所城。所城是烟台的城市之根、文化之魂、历史之源。随着烟台作为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建设发展,奇山所及其周边环境风貌已受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烟台市项目已经启动,统筹保护街区内的,充分挖掘历史街区文化内涵,促进奇山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蓝天集团作为“芝罘仙境”项目的建设单位,把所城里项目的保护性开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倾力打造升级版的烟台市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区和文保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区,让“镶嵌”在城市中心的烟台古城越发耀眼。

奇山所城西城墙景观带的修复建设,以尊重所城的文物以基础,深入挖掘了所城历史文化,通过老城砖、砖、、景观等元素编织成一条城墙景观带。观赏西城墙12景,可以从中找寻到烟台的历史。立于城楼上,一边是所城12条古街巷,一边是繁华的南大街,历史与现代在此交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聊城古城为何没人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