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老师有几位帝老师是济世?

小编巴斯现在给大伙详细地分析有关于巴图鲁民间故事,以及巴图的故事相关的知识点,希望文章内容对大家当下遇到的问题产生一点帮助,如果有用别忘了收藏本站,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吧!

岳飞,字鹏举,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今河南省汤阴县程岗村)。绍兴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毁和约南侵,岳飞奋起抗战,岳家军神勇无比,令金兵闻风丧胆。其大破金兵于蔡州、陈州、颍州,郑州、西京、蒿州、许州、孟州、卫州、怀州、郾城、颍昌府等地,并在郾城大捷、颍昌府大决战中粉碎了“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更是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正当岳飞所向披靡,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 强令岳飞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 秦桧为剪除和谈障碍,指使万俟莴上章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收买王俊作假证,十月将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关进杭州大理寺。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和张宪诬害,岳飞宁死不屈,临刑前挥笔写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英勇献身,义无反顾——宋末三杰

张世杰(?——1279年),宋朝大将,民族英雄。父亲因犯金国法律而逃到宋地。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沦陷时,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他与陆秀夫带着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卫王赵昺)出逃。后来刚满7岁赵昰即位为皇帝,是为宋端宗,定年号“景炎”。端宗即位后对张世杰甚是重用。张世杰并没有辜负端宗皇帝的希望,多次指挥宋军抵御元朝军队的猛攻,景炎三年(1278年)10岁的端宗溺水而死,他的弟弟卫王赵昺登基做皇帝,改元“祥兴”。赵昺下诏让张世杰做太傅(皇帝的老师)。张世杰奉命死守帝都厓山,另外还下令百姓大兴土木,为太后、皇帝修建行宫,还利用打仗空余的机会教赵昺识字。赵昺也很听话,张世杰说什么他就做什么。祥兴二年(1279年),元军大举进攻赵昺小朝廷,张世杰率军抵抗,大败。眼看国家就要灭亡,他准备接回赵昺组织突围。不想丞相陆秀夫早已背负8岁的幼帝昺跳海而死。张世杰知道后哭曰:“吾先立一君,不想身亡;复立一君,此君亦亡,这可如何是好!”不久,他就因浪大被淹死了。 文天祥(1236—1283),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 陆秀夫(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汉族,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属江苏建湖)人。宝佑进士。初为李庭芝幕僚,后官礼部侍郎等职。临安失守后至福州,与张世杰等立赵昰为帝。昰死,又拥赵昺,奉帝居厓山(今广东新会南),任左相,继续组织抗元。祥兴二年(1279年)为元军所败,负帝投海而亡。有《陆忠烈公遗集》。 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八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负帝跳海牺牲。有《陆忠烈集》传世。

林则徐(1785—1850年),汉族,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福建福州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在福州等地建有林则徐纪念馆。

邓世昌(1849~1894)中国清末海军爱国将领。字正卿。原籍广东东莞,生于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舰管带,在1894年9月17日海战中捐躯报国。 邓世昌18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为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这一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途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身旁,用嘴衔住他的胳膊不放,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也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表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出身将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都司佥事,次年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进掠龙山所,戚继光等即率10倍于敌的明军前往阻击。倭寇分3路冲杀,1万多明军竟不堪一击,阵渐大乱,纷纷溃退。戚继光看到形势危急,纵身跳上一块高石,连发3箭,3个倭寇头目应声而倒,倭寇群龙无首,仓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乱频繁,百姓深受其害。数千名倭寇包围桃渚千户所,戚继光从宁波率兵连夜驰援台州,解桃渚之围,歼入侵海门倭寇。接着,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农民和矿工3000余人,以岳家军为榜样进行编练,终成闻名天下的戚家军。戚继光针对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了长短兵器配合,因敌因地变换队形、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使用飞刀、飞枪、飞箭的火箭等,屡次打败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驻守台州。在沿海造烽堠,修城墙,训练守军。四十年(1561年),数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陆。戚继光率军出击,在宁海健跳(今属三门),临海花街、上峰岭、白水洋和太平(今温岭)新河、长沙等地,连续9次挫败倭寇的进犯,救出数千名被掳难民。史称台州大捷,亦称台州九战九捷。次年夏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并乘胜破牛田、兴化的倭寇,连克60余营。四十二年(1565年)与俞大猷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后戚继光在蓟州镇守16年,边备修饬,外敌不敢轻易进犯。因受排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广东戍守。后遭诬陷,夺职回乡。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他的优秀军事理论著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视。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史书记载他“少年聪敏,英勇有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郑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

杨靖宇(1905~1940),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三)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父亲马锡龄是一穷苦农民。杨靖宇八岁时进私塾读书。1918年入确山县高等小学读书。1923年进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胜利北进,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 。1928年初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阳、开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狱。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同年秋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代军委书记等职,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1934年任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等职。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同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并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遭遇几位村民,其中一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

满族为什么有忌食狗肉的传统呢?

因为,入关前的满族是游猎采摘民族,在农耕的汉地,狗只是看家守院的,在满洲却是配合他们打猎的重要工具。汉地不养狗没什么大不了的,在满洲少条狗就可能饿肚子。在满洲吃狗就跟在汉地吃牛肉,吃种子一样,是自绝死路的行为。所以,用民族风俗的方式,把狗肉列为禁忌。

任意选一个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简述其故事(150字))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汉族,福建 福州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主要功绩是从英国手里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故事很多,150字说哪啊

早先年,住在松花江边的不少人家,在除夕之夜或者元宵佳节,都愿在自个儿门前点冰灯。那冰的灯罩象一块玉抠出来似的,锃明瓦亮,中间再放上油灯或蜡烛,点着了后直晃眼睛。

说起点冰灯的习惯,这里还有段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松花江边上有个屯子,里头住了男女老少几百号满族人。他们打鱼种地,吃不愁,穿也不愁。没成想有一年不知从哪飞来一只九头鸟,这怪物一扇翅膀就刮风,那风刮得天昏地暗,砂飞石走,江水出槽,几搂粗的大树连根拔起。乘这机会,它把人啦、牲口啦,摄进洞去,留着慢慢吃掉,弄得屯里人提心吊胆的过日子。

屯子有个叫巴图鲁的年轻人,对九头鸟恨得牙根直。一天,他带上剑,约了几个小伙子去除妖。可是,这伙人没等找着洞口,九头鸟就知道了,它猛劲拍打两翅,扇起妖风,把小伙郭们滴溜溜吸进洞去。巴图鲁有些本事,起风时幸好抓住了一根藤条,被藤条带出去老远,没有落入魔窟。

这藤条是条雌蟒。雌蟒的妈妈、姐姐都叫九头鸟吃了,它今天救了巴图鲁,还向他传授治服九头鸟的办法。它说:“九头鸟转圈的八个头只能吃食,不能看物,不打紧;只有当中的那个大脑袋有眼睛,那眼睛黑灯瞎火也能看清方圆几里内的东西,歇虎着呢。但有一宗,最怕亮光,有了亮光,就没咒念了。”

“上哪找亮光去呢?”巴图鲁着急地问。

“上星星山,山上有天落石,你爬上去取回两颗,用一百个人的血温红,比什么都亮。”雌蟒还说,“我再变成藤条,你带在身边,就不愁进不去妖洞。”说完,真的变成了藤条。

巴图鲁把藤条缠在腰间,大步流星去找天落石。他起早贪晚,忍饥挨饿,走啊爬啊,总算到了星星山下。唉呀,那山立陡石崖,白云缠绕,怎么上啊?

“拣根白鹰翎就能上山!”藤条说。

按藤条的主意,巴图鲁当真飘飘悠悠上了山。

山上乱石成堆,天高风急。巴图鲁四处寻觅天落石。突然,西北天边有两个带火光的东西飕飕地落到山上。啊,是天落石。巴图鲁拣起这块热乎乎的宝贝疙瘩,揣进贴身的怀里,就兴冲冲地往山下爬。

巴图鲁爬下山,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九头鸟的洞穴。

洞口用石头堵着,缝隙很小,不是九头鸟往里摄人,谁也进不去。巴图鲁拿下腰间的藤条,藤条便将石头钻了一个洞。巴图鲁挺顺当地爬进去了。

洞里黑古隆冬,伸手不见五指。巴图鲁边摸边爬,边爬边摸,摸到了一些人,是九头鸟摄进洞留着吃的。巴图鲁把天落石掏出来,让那些人轮着用手捂。他们一传俩,俩传仨……天落石由热变红,由红变亮,传到一百人已光芒四射,把妖洞照得雪亮。

九头鸟正咯崩咯崩嚼人骨头,猛见亮光,大吃一惊,想要看看亮光来自何处,却又睁不开眼睛,急得嘎嘎怪叫。说时迟,那时快,巴图列一手举宝石,一手握宝剑,已窜到九头鸟近前,手起剑落,砍中了它的中间脖子,虽然还差一点筋肉没砍断,脑袋没有掉下来,但已经搭拉地了。巴图鲁又刷刷刷几剑,把那八个脑袋统统砍掉了。九头鸟扑通一声跌倒了。

巴图鲁长出一口气,转身想和众乡亲出洞回屯,没想到九头鸟没断气,它趔趔趄趄站起来,从脖腔里忽地喷出污血,污血不偏不正,都射到了巴图鲁身上。乘这功夫,九头鸟扑扑楞楞,连飞带走,撞开洞口石头,跑了。

九头鸟的血,黑乎乎,粘稠稠,又腥又臭,人和牲口溅上这血,眨眼就烂。乡亲们得救了。勇敢的巴图鲁却活活给烂死了。

打那以后,松花江边的这个屯子又太平了。可有一宗,逢过大年或正月十五,九头鸟在天擦黑以后还悄悄出来往院子里滴污血,谁不留神踩上就没好。

上年纪的人想到了巴图鲁降服九头鸟的招儿,可是没有雌蟒的帮助,上不去星星山,找不着天落石,于是,就在门前点上灯笼吓唬九头鸟。

灯笼的纸罩不结实,风大时还会被里边的灯火烧着,有人就开始把水放到桶里冻成空心的冰罩,将灯或蜡放在中间,罩不化,灯不灭。

冰灯明光光,亮堂堂,很象巴图鲁千辛万苦找来的天落石。看了它,九头鸟躲得远远的;看了它,人们就想起了救命恩人巴图鲁。

为了驱邪消灾,为了纪念恩人,这个屯的多数人家过年都点起了冰灯。一来二去,冰灯又传到别的屯,传到城里……

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8月,康熙皇帝去盛京拜谒祖陵,取道照乌达盟进入敖汉旗境内。20日,皇帝驻敖汉王府,当时敖汉王府在老哈河南岸,但老哈河北岸已有了敖汉旗牧场了。 23日,皇帝到达今天的 乌敦套海镇额驸营子,协理齐伦以清廷和硕额驸身份为康熙皇帝接风洗尘。敖汉、翁牛特、阿鲁科尔沁、喀喇沁诸王陪宴。康熙皇帝大悦,向扎木苏、齐伦赐金币以表彰其忠勇。

齐伦,敖汉部班第次子,又名鄂齐尔,人们好称其齐伦巴图鲁。巴图鲁,应为巴特尔,英雄之意。齐伦为敖汉扎萨克王府协理台吉,康熙四十年病逝。敖汉扎萨克多罗郡王扎木苏为其王叔齐伦在府北建庙,并命名额驸庙,以示纪念。

后来,康熙皇帝又路过翁旗东部,留下了很多神话传说。其中有个金马驹子的故事,是说

有一天,康熙皇帝率众臣来到夹芯子山,听近臣说:有一个南方蛮子“憋宝”来到这里。他看过风水后,找到了一个蒙古族老阿爸,交给老人一只玉盘,叮嘱道:“你明天午时带上这只玉盘子到夹芯子山前,盘里装上黄豆,必有一匹黄马驹子来吃豆子,你赶紧给它戴上笼头,只要捉到马驹子,你要多少钱我都答应。”第二天,老阿爸背着马笼头,端着盛有黄豆的玉盘来到夹芯子山。刚到午时,只见一匹黄马驹子飞奔而来。老阿爸一看黄马驹子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和油光水滑的金色鬃毛,立刻打心眼里喜欢上了。他在河畔的草滩上放了一辈子马,还没见过这样好的马驹子。但是当他斜着眼瞥见对面的山缝里的南方蛮子露出的半拉脑袋,心猛地一沉。于是老阿爸抓起笼头用力一挥,黄马驹子立刻跑得无影无踪。山里的南方蛮子呼天怆地的嘶嚎:“只要戴上笼头,那马驹子就是金马驹子,那黄豆就是金豆子!你可真是个大傻瓜,大笨蛋!”然而,老阿爸只是淡淡地一笑,他撩起袍襟,迈开大步向自己的马群走去。康熙听到这一传说后,点头称赞,说:“要保护好当地的山神和财宝,好好!”

中国清朝有那图鲁这个人吗?

中国清朝没有那图鲁这个人,是电视剧打狗棍里的人物。

《打狗棍》是一部由中央电视台、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西安奥金百影视有限公司、云南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完美建信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上海亲仁传奇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完美世界(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70集英雄传奇电视剧。由郭靖宇编剧并执导,巍子、岳丽娜、黑子、杨志刚、于毅等联合主演 。该剧讲述了热河“戴”、“那”两个家族半个世纪以来的恩怨情仇,以及以戴天理为首的民间组织“杆子帮”的抗战传奇故事。

2013年8月16日在江苏城市频道全国首播,2013年10月14日起于安徽卫视、北京卫视、天津卫视和重庆卫视开播,10月28日,央视综合频道开播 。

清朝女子效仿花木兰从军,结果如何呢?

她在军中屡立奇功,后来当了统领,但是后来和下属有了孩子,为了保命和下属换了身份,但后来惨遭抛弃,也是非常不幸了。

鳌拜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的鳌拜

鳌拜早年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忠于故主,始终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辅政时期飞扬跋扈,把持朝政,颇多恶迹,最后败在少年康熙手中,虽然免于刑戮,但身死禁所,成为中国历史上强悍不逊的权臣。 鳌拜(?~1669) 鳌拜,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卫齐第三子。初以巴牙喇壮达从征,屡有功。天聪八年,授牛录章京世职,任甲喇额真。崇德二年,征明皮岛,与甲喇额真准塔为前锋,渡海搏战,敌军披靡,遂克之。命优叙,进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六年,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围锦州,明总督洪承畴赴援,鳌拜辄先陷阵,五战皆捷,明兵大溃,追击之,擒斩过半。功最,进一等,擢巴牙喇纛章京。八年,从贝勒阿巴泰等败明守关将,进薄燕京,略地山东,多斩获。凯旋,败明总督范志完总兵吴三桂军。叙功,进三等昂邦章京,赉赐甚厚。 顺治元年,随大兵定燕京。世祖考诸臣功绩,以鳌拜忠勤戮力,进一等。二年,从英亲王阿济格征湖广,至安陆,攻灭李自成。进征四川,斩张献忠於阵。下遵义、夔州、茂州诸郡县。五年,坐事,夺世职。又以贝子屯齐讦告谋立肃亲王,私结盟誓,论死,诏宥之,罚锾自赎。是年,率兵驻防大同,击叛镇姜?襄,迭败之,克孝义。七年,复坐事,降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世祖亲政,授议政大臣。累进二等公,予世袭。擢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十八年,受顾命辅政。既受事,与内大臣费扬古有隙,又恶其子侍卫倭赫及侍卫西住、折克图、觉罗塞尔弼同直御前,不加礼辅臣。遂论倭赫等擅乘御马及取御用弓矢射鹿,并弃市。又坐费扬古怨望,亦论死,并杀其子尼侃、萨哈连,籍其家,以与弟都统穆里玛。 初入关,八旗皆有分地。睿亲王多尔衮领镶黄旗,定分地在雄、大城、新安、河间、任丘、肃宁、容城诸县。至是已二十年,旗、民相安久。鳌拜以地确,倡议八旗自有定序,镶黄旗不当处右翼之末,当与正白旗蓟、遵化、迁安诸州县分地相易。正白旗地不足,别圈民地补之。中外皆言不便。苏克萨哈为正白旗人,与相抗尤力。鳌拜怒,悉逮苏纳海等,弃市。事具苏克萨哈传。又追论故户部尚书英俄尔岱当睿亲王摄政时阿王意,授分地乱序,并及他专擅诸事,夺世职。时有窃其马者,鳌拜捕斩之,并杀御马群牧长。怒蒙古都统俄讷、喇哈达、宜理布於议政时不附己,即令蒙古都统不与会议。 鳌拜受顾命,名列遏必隆后,自索尼卒,班行章奏,鳌拜皆首列。日与弟穆里玛、侄塞本特、讷莫及班布尔善、阿思哈、噶褚哈、玛尔赛、泰必图、济世、吴格塞等党比营私,凡事即家定议,然后施行。侍读熊赐履应诏陈时政得失,鳌拜恶之,请禁言官不得陈奏。上亲政,加一等公,其子纳穆福袭二等公。世祖配天,加太师,纳穆福加太子少师。鳌拜益专恣。户部满尚书缺员,欲以命玛尔赛,上别授玛希纳,鳌拜援顺治间故事,户部置满尚书二,强请除授。汉尚书王弘祚领部久,玛尔赛不得自擅,乃因事齮而去之。卒,又擅子谥忠敏。工部满尚书缺员,妄称济世才能,强请推补。 康熙八年,上以鳌拜结党专擅,勿思悛改,下诏数其罪,命议政王等逮治。康亲王杰书等会谳,列上鳌拜大罪三十,论大辟,并籍其家,纳穆福亦论死,上亲鞫俱实,诏谓:“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籍没。”纳穆福亦免死,俱予禁锢。鳌拜死禁所,乃释纳穆福。 五十二年,上念其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苏赫卒,仍以鳌拜孙达福袭。世宗立,赐祭葬,复一等公,予世袭,加封号曰超武。乾隆四十五年,高宗宣谕群臣,追核鳌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并命当时为鳌拜诬害诸臣有褫夺世职者,各旗察奏,录其子孙。

有关于巴图鲁民间故事的介绍就介绍到这里吧,相信你已经寻找到关于巴图的故事有用的答案了。更多与巴图鲁民间故事相关的信息可以查找下方的相关文章喔。

12月3日,距离《康熙王朝》开播,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这部讲述康熙皇帝传奇一生的电视剧,曾被广电总局誉为“思想性、艺术性、政治性都达到了相当高”,一度成为内地电视剧收视冠军,还获得了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

但实际上,这部剧爆红的同时,也因大量历史错误、将康熙塑造成了一路开挂的“大男主”而备受诟病。

原著《康熙大帝》的作者二月河,评价这部剧时也只说了四个字:“无话可说。”

不过瑕不掩瑜,大部分还原历史的服化道,充满张力、人物冲突强烈的情节,以及陈道明、斯琴高娃等老戏骨的精彩表演,依然让它成为了一代经典。

01、服化道有争议,但足够精美

虽是20年前的剧,但2000万成本的《康熙王朝》,与现在动辄上亿的投资相比也算不上太高。

而且,那时候也不像现在,动不动就吹服化道有多精良。

可制作团队完全没偷懒,在美术设计、服装置办上,都尽可能地还原了历史。

比如陈道明饰演的康熙,除了戴过其他的剧中常用到的朝冠,还戴过节日、庆典、筵席、祭祀活动时才会用到的吉服冠。

龙袍不仅区分了夏季款式和冬季款式,在不同场合所穿的吉服、常服褂、行褂、端罩、衮服等也一应俱全,可以说是相当精致了。

因为清代帝王尚武,立有大阅、行围制度,皇帝和宗室大臣凡参加此类活动者都要穿盔甲(甲胄)。

它与战时的盔甲不同,用的不是金属,而是以锦等丝绸为质地,上面绣着金版纹,霸气又华美。

在斯琴高娃饰演的孝庄太后,妆容和造型也基本上还原了历史。

日常的服饰也做工考究,颜色稳重的丝绸面料,散发着淡淡的光泽。

她的头饰较为简单,但样式很精美,显得她气质雍容华贵。

相比她2017年在《龙珠传奇》中再次饰演孝庄太后时的造型,质感有如云泥之别。

过于鲜艳的撞色服饰,以及样式极为繁复的头饰,透露了一种地摊货的廉价感,身后的背景一看就是剧组偷工减料搭起来的,浓浓的“中式会所”风格,完全不像皇宫。

除了孝庄之外,妃子们的服装稍显艳丽,但也基本与身份相符。

比如剧中知书达理,温婉端庄的容妃,服装颜色素净,做工精良。

饰品也严格遵守满清皇宫“一耳三钳”的习惯(即一耳穿三孔,戴三钳)。

当上皇贵妃后,她的造型也明显华贵了起来。

从颜色和款式来看,和康熙时期后妃的服饰也基本接近。

而饰演容妃的李建群,正是本剧的服装师,她用精致的服饰搭配,为《康熙王朝》增添了质感。

此外,《康熙王朝》剧组在故宫拍摄部分场景时,特意将许多与康熙不符的文物取下来了。

比如拿下了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的“乾清宫”匾额,因为还未登基的乾隆不可能书写这块匾额。

除了“照顾”历史真实外,《康熙王朝》剧组还大量使用了充满宫廷生活气息的道具。

如冬天时会换上遮风的棉门帘,

夏季时又会用避暑遮阳的竹帘子,呈现出了宫廷剧中难得的“烟火气”。

当然,这部剧的服化道还算不上尽善尽美,出错的地方也不少。

比如俄国使臣进宫时,身上穿的是燕尾服,燕尾服于十八世纪中叶在英国诞生,后流行于欧洲,但康熙皇帝在位时间是公元,按理说不该有这种服饰出现。

“正大光明”匾也不是康熙书写的,而是顺治皇帝所写。

但总的来说,对于大部分不抠细节的观众来说,《康熙王朝》的服化道已足够精美,不至于让观众出戏。

02、“魔改”历史,但人物形象饱满

严格来讲,《康熙王朝》中很多情节歪曲了历史。

比如历史上苏麻喇姑比孝庄太后还要大1岁,是康熙皇帝祖母辈分的人物,还是顺治、康熙两代帝王的“启蒙老师”,深得康熙敬重。

剧中却安排康熙皇帝与苏麻喇姑、虚构人物伍次友谈起了爱恨纠葛的“三角恋”,情节多少有些“狗血”了。

治黄、河务、撤三藩这三件大事,历史上也是少年康熙帝自己提出的目标,但剧中改成了由伍次友提出,后被皇帝采纳。

古代科考制度森严,需要经过会试、乡试、殿试的层层筛选,剧中却让康熙皇帝化名“龙儿”参加科考,还一举考中探花。

还有孝庄太后生前被尊称为昭圣太皇太后,死后才被封了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

剧中,斯琴高娃却一直自称“孝庄”,引来了不少争议。

虽然《康熙王朝》中有不少史实错误,但重大事件还是忠于历史的,所做的加工和改造,也让剧情更有张力,人物更加鲜活。

比如虚构人物容妃和蓝齐儿格格,一个是康熙皇帝的宠妃,一个是他最爱的女儿。

但看似是天之骄女的蓝齐儿,明明有了意中人,却被迫远嫁草原。

这段婚姻维持了十年,大清也具备了攻打草原的实力,蓝齐儿又眼看着亲哥哥杀了自己的丈夫。

而她的母亲容妃,原本聪慧温婉,与皇帝感情甚笃。

但因为她维护太后遗旨,力阻康熙废太子,被贬为宗人府的奴隶,刷了二十多年恭桶,受尽太监、奴隶的欺辱。

最终,她因过度劳累晕倒,被掉落下来的一大堆恭桶砸死了。

容妃和蓝齐儿的悲剧,刻画出了帝王家的残酷,令观众十分同情。

而作为“康熙朝四大汉族名臣”之一的李光地,历史上比康熙大了12岁,剧中却因被蓝齐儿爱慕,得到了入朝为官的机会。

起初,李光地心系百姓疾苦,深得皇帝信赖,他还足智多谋、顾全大局,为收复台湾做出了巨大贡献。

后来他逐渐明白了官场斗争的残酷,渐渐变得无情无义、心狠手辣,沉迷于玩弄权术。

历史上勤勉稳重的康熙皇帝,在剧中也有了内心的挣扎和性格的转变。

剧中,他少年时天真活泼,机智果敢,但心高气傲,和常人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

但后来,为了维护大清江山的安危,他不得不做很多违心的事,一步步变成了多疑、专横的无情帝王。

这些痛苦的人性挣扎,不仅让《康熙王朝》更加耐人寻味,还能从中联系到现实生活,更能引发观众共鸣。

03、演员们出神入化的演技

不管情节上有没有硬伤,就冲着陈道明、斯琴高娃等人的演技,这部剧就值得观众一刷再刷。

其实,剧组原定饰演康熙的是演员焦晃,可焦晃的年纪有点偏大,只能另找人选。

于是,导演决定邀请姜文,但姜文因档期太忙抽不开身,这才找了陈道明。

原本不想拍清宫戏的陈道明,看了剧本后非常喜欢,立即接了这部戏。

为了演好康熙,他花了很多时间搜集资料,开机前几乎每天都去故宫里走一走,边走边背台词,想尽可能融入角色,诠释出帝王的威严与霸气。

正式开拍后,他几乎给每场重头戏都准备了好几套方案,这套不行就用另一套,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

每拍完一条,他也会反思情绪有没有给到位,并及时做出调整。

拍摄病榻前训斥大阿哥的戏时,剧本上写的是康熙皇帝怒斥一番后,在病榻上咳嗽不已。

但拍完一条之后,陈道明觉得不够有感染力,重新拍了一条,他先是打了大阿哥一巴掌,然后又狠狠地给了自己一巴掌。

这种忘我的表演状态,震慑了全场。

康熙怒斥群臣的那段戏,台词又多又密,但陈道明居然一气呵成,一条就过。

将近7分钟的表演中,他展现了扎实的台词功底和掌控节奏的能力,时而慷慨激昂,时而痛心疾首,令现场所有人叹为观止,也打动了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

老戏骨斯琴高娃也对角色充满敬畏,为了演好孝庄,她专门跑到故宫考察,还去请教了历史学家,翻阅大量典籍。

拍摄期间,她的压力也很大,一天到晚琢磨该怎么演,晚上根本睡不着觉,要靠药物才能入睡。

不过,她的确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皇太后,有顾全大局的强势,也有疼爱儿孙的柔情。

除此之外,饰演少年康熙的演员李楠也演技不俗。

当时,剧组原本希望找一个小演员,外形、气质要符合角色,更要有出色的演技,却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

直到有人向导演推荐了36岁的李楠,他不仅长了一张稚嫩的“娃娃脸”,也有丰富的表演经验。

最终,少年感十足的他,完美驾驭了这个角色,丝毫不会让观众感到违和。

相比现在非要让外形显老的演员“扮嫩”,《康熙王朝》在选角方面可用心太多了。

饰演顺治皇帝的刘钧,在拍戏过程中也特别敬业。

拍摄一场“火戏”时,剧组真的点了火,刘钧原本离着火的地方有段距离,但汽油一而再地浇上去,火就“滋滋”地往上直冒。

见状,周围的工作人员都躲得远远的,刘钧考虑到导演可能需要补拍他脸上的表情等镜头,就一直跪在原地不敢动。

后来等他拍完赶紧跑到安全的位置时,才发现刚才跪的地方已迅速被烧成一片焦土,再晚走一步或许就要烧到他了。

剧中其他演员的表演也生动自然。

比如国家一级演员朱艺丹,完美诠释了首辅大臣索尼的老奸巨猾,让人又爱又恨。

出演过《武则天》、《大宅门》等剧的茹萍,演绎的苏麻喇姑外柔内刚,温婉善良却内心通透,令观众念念不忘。

另外高兰村饰演的明珠、苏廷石饰演的姚启胜、李洪涛饰演的葛尔丹、薛中锐饰演的索额图等角色,也让剧中的权谋戏扣人心弦,很有看头。

除此之外,这部剧的台词简直是行走的“金句库”,简洁有力,发人深省。

比如“你干脆把这个济世当作一块磨刀石,你磨他,他磨你,不磨不成器“、”人生如残烛,越烧越短 ;尘世如汤药,越熬越苦“。

配乐也是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比如那首耳熟能详的《向天再借五百年》。

所以,一部经典好剧,离不开方方面面的用心。

从考究却不悬浮的服化道,精良却不拖沓的剧情,以及张弛有度的精彩表演,就能看出主创团队对观众的尊重。

而20年过去,一直没有下一部《康熙王朝》,也许就是因为影视行业忘记了这份“尊重”。

服化道粗制滥造,剧情逻辑稀碎,演员也个个表情扭曲,却企图靠各种噱头“糊弄”观众。

但是,一部影视作品好不好,值不值得欣赏,其实就是由观众说了算的。

只要是用心的好作品,就不会被埋没。

网友观点:不得不说,康熙王朝作为正剧看,是不合格的,作为演义剧,是优秀的,可以了,没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被誉为历史正剧天花板的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一样有不少瑕疵,现在还能记得大草原上围着的一圈黄布。

当时看就觉得特别不可思议,不过整部剧还是很好看的。

看过一遍,不想看第二遍,和港台的历史剧一个档次,甚至还不如,典型的烂剧,本来就是根据二月河的小说改编的,和历史有偏差正常,我们可是看过康熙帝国的,现在一直在吹的那几部很火的古装剧,呵呵呵,

关注并在公众号首页回复关键字:

回复“入群”:加入中医养生微信群

回复“切脉”:比现场魔术更装B,3分钟教会你老中医切脉

回复“自学”:找不到好中医?岐黄原创15天中医零基础入门

回复“肾虚”:10人9肾虚,常见补肾五大误区

回复“减肥”:10秒减肥操,效果好到爆!

回复“音乐”:听中医专属五脏音乐就能调和养生、懒人必备

对于清代的很多医学家来说,叶天士可以说是一个标杆式的人物,他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代。他从14岁开始学医,而且那个时候他只要听说谁谁谁治病很不错,他就去虚心求教,拜师学艺,直到24岁时,十年间竟然拜师17位,堪称中医史上师父最多的医生。他真正将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发挥到极致,也正是因为他这么刻苦,才成就了人们心目中的“天医星”。

由于叶天士在当时的整个医坛杰出的名医,于是很多影视作品也将叶天士收入其中。就连近两年比较火的《延禧攻略》都将叶天士贯穿全剧。虽然《延禧攻略》中的叶天士的出场与史料不符,但依然不减叶天士的光彩,照样让叶天士火得一塌糊涂。那么,叶天士这么厉害,那么他对中医究竟有哪些贡献呢?

  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后才离去。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叶天士的虚心求教,“师门深广”,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很想去学,只苦于没人介绍。一天,恰巧有位姓赵的病人,是那位名医的外甥,因为舅舅没法治好他的病,特地来找叶天士医治。叶天士专心诊治,给他服了几帖药就好了。姓赵的很感激。叶天士趁机请他介绍去拜姓刘的那个名医做老师。这个要求得到允诺。叶天士就改名换姓去当学生。他在姓刘的名医那里,每逢临症处方,都虚心谨慎地学习。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就诊。姓刘的医生候脉后,推辞不能治。叶天士仔细观察琢磨,发现孕妇因为临产,胎儿不能转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于是,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马上抬回家去。到家,胎儿果然产下。姓刘的医生很惊奇,便详加询问,才知道这个徒弟原来是早已名震远近的叶天士。叶天士接着便把如何要向他学习的苦心如实说了出来。姓刘的很受感动,终于把自己的针灸医术全部传授给他。

  又有一次,一位上京应考的举人,路过苏州,请叶天士诊治。叶天士诊其脉,问其症。举人说:“我无其他不适,只是每天都感口渴,时日已久。”叶天士便劝那位举人不要赴考,说他内热太重,得了糖尿病,不出百日,必不可救。举人虽然心里疑惧,但是应试心切,仍然启程北上。走到镇江,他听说有个老僧能治病,就赶去求治。老僧的诊断和叶天士的诊断一模一样。可是,叶天士当时还拿不出办法,而老僧却能把防治的方案具体地告诉了举人说:“既有其病,必有治方。从今天起,你每天即以梨为生,口渴吃梨,饿了也吃梨,坚持吃一百天,自然会好。”举人按嘱咐每天吃梨,果然一路平安无事。当他衣锦回家时,在苏州又遇见叶天士,便把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叶天士知道老僧的医术比自己高明,就打扮成穷人模样,到庙里拜和尚为师,并改名叫张小三。他每天起早摸黑,除挑水,砍柴等外,就挤时间精心学医。老僧见他勤奋好学,很喜欢他。每次出诊,必带他一起去。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叶天士把老僧的医术全部学到手。有一天,老僧对叶天士说:“张小三,你可以回去了,凭你现在的医术,就可赛过江南的叶天士了。”叶天士一听便跪下自认自己是叶天士。老僧很受感动。 

  碰到自己治不好的病,叶天士乐于倾听同道的意见,那怕是“名未著”的医生,他也虚心吸取其诊病立方的长处。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年老患病。他多方治疗总是无效,又遍请县城内外有名的医生治疗,也没有效。病情一天天加剧,叶天士很忧虑,便向仆人说:“本城还有没有学问深而无名气的医生?”仆人说:“后街有个章医生,平日总是夸耀自己的医术比你高明,但是上门请他看病的人,寥寥无几。”叶天士吃惊地说:“敢如此大言不惭,应当会有真才实学的,快去请来!”仆人奉命去请。章医生详细询问病情。仆人说:“太夫人服药无效,病势日危,主人终夜徬徨,口中喋喋不休念着“黄连”二字。”章医生心中有所领悟,便到叶天士家。诊视叶老太太后,又拿过去的药方子细看,沉吟很久说:“原药和症相合,照理应当奏效。但太夫人病由热邪郁于心胃之间,药中必须加黄连,才能治愈。”叶天士一听,不觉一跃而起,说道:“我早就想用这味药,因为考虑母亲年纪大,恐怕会灭真火,所以不敢用呀。”章医生说:“太夫人两迟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对症下药,用黄连有何不可?”叶天士表示赞同。结果,服药一剂,病情就大有好转,再服一剂,病就好了。叶天士喜出望外,踵门拜谢,并致厚酬。章医生推辞说:“只是我的见解同你的心意偶合,何足道谢?”以后,叶天士经常对病人说:“章医生的医术比我高明,可以请他看”

 叶天士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杠杠,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

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他这种大胆的创新来自于对先贤著作的透彻分析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也有人认为,叶天士称得上是对《伤寒论》理解得最透彻的一位医家。

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其功劳很大。 

  有一年,苏州发生大温疫,他救活了不少人。其中有个“打更”的人,全身浮肿,又黄又白,病情十分险恶。别的医生看了,都说没得救。叶天士经过细致诊察,只用两剂药就把他的病治好了。 

  又有一个人患一种慢性病,经常复发,十分苦恼。他找叶天士诊治。叶天士开了一个方,嘱他按方服一百剂,就不会复发了。病人服了八十剂,病已好了一个多月,他就再不服药了。不料,事隔一年,病又复发。叶天士对他说:“我叫你服一百剂,你才服八十剂,当然复发了。从今天开始,你听我的,再服四十剂,病就永不复发。”事情果真如他说的一样。 

  叶天士活了八十岁,临死时,还谆谆告诫他的孩子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沈德潜《香岩传》)。 

  叶天士去世后,由他的门人,取其方药治验,分门别类集为一书,取名《临证指南医案》。此书刊于一七六六年,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与儿科,体现了叶天士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对症下药。其中以温病治案尤多。 

  叶氏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如此短短几字就概括了温病的特征性发展规律,一些医家认为,这也是对现代医学常见的由肺炎导致心肌类这一现象从中医学理论角度最贴切的诠释。再者,文中还提到了“吾吴湿邪,害人最重”的观点,也是温病学的重要特征,这一学派产生于江南一带,与北方的伤寒派的差异很大,这与地域和气候有很大关系。以至于现代中医界的伤寒与温病学派也存在着南北的差异。

    康熙皇帝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他。因他一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连神仙都慕名名而来,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叶天士号罢脉后,说了八个字:“六脉调和,非仙即怪。”羞得那神仙仓徨逃遁。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可叶天士妙手回春,起死复生的事都是有口皆碑的。有几个这样的小故事—— 

  一个孕妇难产,因别的医生治不好,勉强支撑着去找叶天士求救。当时叶天士正在下棋,他随便瞅了孕妇一眼,不屑地哼了一声,继续埋头与人对弈。孕妇流着眼泪,再三哀求,连叶天士的棋友也不忍心了,帮孕妇说话。不料把叶天士说火了,顺手举起棋盘,“叭”的一声甩到地上,棋子顿时撒得四处都是。然后又声色俱厉地对孕妇说:“病来如山倒,病好如抽丝,你急什么?给我把棋子捡起来!”孕妇因有求于他,只好忍气吞声地把棋子一一捡起。叶天士此时忽然大笑起来,对孕妇说:“好好好,这回孩子自然会顺利地生下来了。”说得那孕妇半信半疑赶回家中,果然应了叶天士的话,顺利地分娩了。叶天士的棋友又钦佩又诧异,问起拾棋子居然能治难产的奥妙。叶天士说:“滚动之石,不长苔藓。我一眼就看出那妇人是捧心胎,当她拾棋子时,佝偻了很久,胎儿的手靠她的运动之力,已离其心窝,所以不得赖在娘肚子里不出来了!”一阵话说的对方哑然失笑:“你刚才好一场真真假假的把戏,连我也给蒙住了。”

  一天,叶天士正在药房给病人号脉,忽见一个衣衫破烂的人冒冒失失的闯了进来。他不等主人问语,就拱一拱双手说:“向先生请安!听说先生是当今的活神仙,能治百病。我有一致命的病症,不知先生能治否?”叶天士说:“只要我能治得好,一定效劳,你有什么病直说无妨。”那人说:“人不欺病,病难欺人。其实我一无内患,二无外伤,只是太贫穷了,你可会治贫吗?”叶天士还没回答,来看病的人却火了:“我看你这个人是无理取闹!走遍天下,哪有医生能治贫的?”不料叶天士捋着长须笑道:“贫也算种病嘛,既无佳肴滋补,又频添忧愁伤身,可谓有损元气。不过要治它也不太难。我看这样吧,我给你一枚橄榄,只许你吃肉,光留核,再把它种下,到明年自然就不穷了。”看病的人听了这番话,像附到五里雾中摸不着真山实水。来人也觉得种橄榄核与治贫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本当不信,又见叶天士说得诚恳,便拿着一枚橄榄满腹狐疑地回去了。 

  那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照叶天士的话办了。第二年,橄槛树就长高了。挺拔的小树上长满了绿叶,就是不开花,不结果。那人想:无果树有啥用?就去问叶天士。叶天士笑道:“到时候了,过几天自有人送钱来。”那人还是不信,悻悻地回家了。没过三天,怪事出现了,买橄榄叶的人竟像赶会一样,后脚跟着前脚地接踵而来。虽然每人只买几片,价钱也便宜,但一树浓叶何止万千,所以那人为此发个小财。再以这笔钱做个小本买卖,不久便成了小康之家。他十分感激叶天士,抽空带了一份厚礼去向这位神医道谢,并探问其中的奥妙。叶天士婉言谢绝了对方的馈赠,把买橄榄叶的秘密告诉了他。原来,叶天士早料到这一季节有某种传染病流行,配治医治此病的药物少不了橄榄叶,所以在开药方时,每方必加几片。俗话说:“药不分贵贱,能治病就是好药。”可满城的药肆就是没有这东西,病家只好在叶天士的指点下,到那人的住处买橄榄叶了。这也是叶天士平时遵循医德,乐善好施,对贫苦人的一片心意。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与鼓励

中医入门、正确养生、收获健康!长期更新讲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熙的老师有几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