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词多义的词语和例子?


《爱莲说》教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莲说》教学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爱莲说》是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对于九年级来说则更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知识点的整合。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3、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4、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莲花”来表现作者的理想的。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八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这部分同学往往自尊心较强,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因材施教。对于双差生要根据他们的弱点,选准切入点很啊抓基础,确保他们合格毕业。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活动安排:搜集写作背景给予本课相关的链接。
  2、教师课前活动安排:准备好幻灯片和上课所用媒体;教学资料。资料如下:
  写作背景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宋史》上说他“博学力行”,并引用宋代著名文学家、江西诗派首领黄庭坚的话,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取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虽然他一生担任过州县地方官吏,但他平时更喜欢游览各处名胜,潜心研究学问,是一个事必躬亲、处事公正、颇受时人拥戴的学者。他厌弃封建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净、淡泊为足,以“饱暖”、“康宁”为乐。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江西南康郡为官期间,亲自率领部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并独出心裁地把莲池叫做“爱莲池”。每当夏日炎炎,他漫步池畔,倾心欣赏,全神思索。经过酝酿、构思、推敲,终于写下了流芳百世的篇章《爱莲说》。
  (四)教学流程
  (1)引入课题。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
  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
  (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学生在回忆诗句的过程实际是检查学生的积累。在交流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笔记的形式积累诗句获得知识。)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
  学习内容:(多媒体展示)
  ①什么是“说”?
  ②关于作者的情况。
  ③看课文注释,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④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这个教学环节用15分钟,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这篇课文已经学过,以上几个问题没必要过多讲解,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听的重复性,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索的积极性。同时又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3)探究文章的内容,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①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②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③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
  ④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⑤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这个教学环节用15分钟,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复习已经学过的写法。是成绩不错的学生更注意知识点的整合和积累,成绩略差的同学加深课文的理解并及时消化与及时整理。)
  (5)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
  “莲花”与“君子”的联系。
  (这个教学环节用3分钟,目的是通过探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6)、指导背诵: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目的是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掌握。)
  (7)、课文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作者的思想过时吗?
  (这个教学环节用2分钟,从课程的设计来看,能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来看能
  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从问题的设计上,从体现梯度。)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 ————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托物———————————————————言志
  (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爱莲说》教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积累文言字词。
  二、教学重点
  1、莲——君子的美好形象。
  2、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三、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2.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①关注生字读音:予:yú 蔓:màn 鲜:xiǎn
  ②关注句子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三)深入探究:
  1.文章标题是“爱莲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对莲的热爱与赞美?
  ——“予独爱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设问:这一句通过细致描写莲的形象,表达了对莲的赞美,那么它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不急于回答)
  ①指名读、齐读;
  ②指名翻译:(强调积累)
  词语:濯,洗。 妖,美丽而不端庄。 蔓、枝,动词,生藤蔓,长丫枝。益,更加。 植,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快速背诵。
  ④讨论总结:三个方面: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
  ⑤朗读指导:请用朗读来传达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要读得有层次,有感情。
  指导:“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轻读。以下三层,要读出层次感。前两层亦可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①指名翻译:教师强调:之,结构助词,的。“……,……者也”,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②合作探究: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请大家再来读上段中描写莲形象的那句话。
  合作探究: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
  (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
  2.既然题目是“爱莲说”,那么文章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篇幅写到“菊”和“牡丹”?
  ①指名读全文;
  ②教师点拨:请画出能传达作者对这些形象态度的词句。
  ※菊——“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陶渊明在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解绶回乡,隐耕田园,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饮自斟。他饮酒高歌,击节赞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以愿做霜下杰,学习菊花的品格和气质来勉励自己,认为菊花品格高尚,不奉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挺立不落,依然含香露芳,他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后人以陶渊明具有这种不羡慕荣利,志存逸士之节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反复品味“菊之爱”一句,含有什么意味?(惋惜之意)
  ※牡丹——“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盛爱”的程度,有诗为证:(屏显)
  买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反复琢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态度?(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足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
  ③我们再来背背写莲的句子,大家考虑: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这是衬托的手法。作者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从全文看,本文运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④小结:作者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足见其对莲的一往情深。
  ⑤美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理解,读出情感。
  前一层是三个并列句,以人为喻,分别指出菊、牡丹、莲的品格,要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出;前两句要读得轻些,后一句当重读。
  后一层用菊、牡丹、莲的不同遭际来批判世风,全用感叹的语气读,但其间又有细微差别:“菊之爱”一句有惋惜意,“莲之爱”一句有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有讽刺意。
  (四)背诵全文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请选一种你喜爱的植物,以“说XX”为题,写一篇文章。
《爱莲说》教学教案3
  1、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重点字词,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3、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格。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质。
  3、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4、课时安排
  5、1课时
  6、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典诗文做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学习古诗文不仅能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时也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文《爱莲说》。希望大家有一天也能成为古诗文达人。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1、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是作者的情感,“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说”在这里指什么?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不长。《爱莲说》就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有《周敦颐集》《太极图说》《通书》传世。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完音后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
  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鲜有闻(xian)
  2、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学生分组读,指名读、齐读,熟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
  (1)落实重点字词,结合具体语境灵活理解。
  (2)把握句式特点:对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不同句式的理解翻译能力。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的理解翻译能力,对语段中重要的议论句、抒情句、描写句的理解翻译能力。
  (3)领会语句大意:根据上下文衔接,理解句意,根据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体验理解句意,根据事件的发展理解句意,结合现代用语习惯理解句意。
  2、自读课文,同桌为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理解句意。探讨疑难之处。还是不会的勾画出来。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重点字、词、句。
  4、教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甚蕃 :多
  2、不染:沾染
  3、濯清涟:濯:洗涤,清涟:清水
  4、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节
  5、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
  6、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7、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8、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
  9、独爱莲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艳;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凊,
  译: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雅;
  ③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笔直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的去玩弄啊。
  (指名学生做题,并在课本中标注出来。然后整理翻译、词语解释在笔记本上)
  再读课文,分析莲的品质。
  1、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明确:
描写角度
语句
赋予的品格
生长环境
(出……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庄重、质朴)
体态、香气
( 中……益清)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美名远扬)
风度 气质
(亭……亵玩焉)
(独立高洁)(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五)、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应该如何做?
  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第一自然段。
  2、整理重点知识在笔记本上。
  (七)、板书设计
陶渊明
独爱
菊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爱莲说》教学教案4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二、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三、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 甚蕃(fán) 淤泥(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àn)
  亵玩(xiè) 隐逸(ì) 颐(í) 噫(ī) 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五、理解重点字词
  1、蕃 (多) 独 (惟独) 甚(非常) 而不染(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濯(洗涤) 清( 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长藤蔓)( 长枝节) ——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 焉(呢) 予谓菊(第一人称我)( 认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 (畅通 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 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 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六、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 ——香远益清
  姿态 ——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 ——香远益清
  ( 美名远扬)
  姿态 ——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 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八、小结
  本文通过对莲花形状的叙写和评论,借花喻人,阐述自己不慕荣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
  九、齐背课文,再次感受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爱莲说》教学教案5
  《爱莲说》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文学常识: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课文分析: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结:纵观全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借赞美莲的高尚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不慕名利的品格。
  总结 :
  1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的写作手法。
  2 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 比喻 衬托等。
  3 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
  ① 水陆草木之花
  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教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爱莲说》教学教案7
  设计思路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他们着眼全篇,品读结合,美文美读。让他们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感悟莲花的形象美,从而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和情操。
  教学目标
  1.美读、品读、背诵全篇。
  2.感受莲花的形象美。
  3.学习古人高洁傲岸的品质和情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疏通文意。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
  莲花图、采莲曲等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美读、品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生互动,猜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谜底: )
  2.多媒体播放赏心悦目的莲花图、采莲曲。
  3.师:荷花,被誉为“花中仙子”,又名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莲的高尚品格。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齐声朗读。
  2、用心感悟。
  三、读文见义,整体感知
  1、释题、简介作者(学生结合课文导读回答后,师补充强调: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叙事)
  2、指名朗读课文,学生随时点评,教师适时指导
  3、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重点字词的读音及相关句子的节奏
  4、师生交流字音、节奏
  5 配乐自由朗读课文
  6 跟读录音,感受句子的节奏及语气的缓急轻重
  6、齐读。(男女分组朗读,男同学一句女同学一句)
  四、含英咀华,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分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探究成果展示交流
  五、熟读精思,感受文章主旨
  1.找出描写莲高尚品质的一句话,并品读。
  2.结合莲花图,找出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分别填入绽放的花瓣中,并感悟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看莲花图,听采莲曲,在图画美、音乐美的氛围中,感受莲花的美好形象。
  4.感悟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感悟、讨论、交流)
  5.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点拨托物言志的写法)
  6.作者以花喻人,试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她们都象征了哪些人?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点拨:隐逸者——逃避现实;富贵者——追求荣华;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 、清白正直)
  7.作者写“莲之爱”的同时又写了“菊之爱”、“牡丹之爱”,用意何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菊,正衬;牡丹反衬,更加突出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8.在音乐的旋律中,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背诵全篇。
  六、回顾内容,拓展提高
  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你喜欢什么样的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用“我爱 ,因为她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爱梅花,因为她不畏风霜,高洁傲岸。)
  七、联系自身,总结收获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如: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到了什么写法?)
  八、板书设计:
  完整的莲花图,绽放的花瓣承载着写莲的七个短语。
《爱莲说》教学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3、了解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铬,而这一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
  题解
  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说本文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
  朗读指导: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扫清生字词
  í fán ū zhuó dí lián xiè ì ī 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洗 涤 清涟 亵玩 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 “牡丹之爱”与此相同。前文“何陋之有”也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三、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
  2、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莲 君子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 …不妖) -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 (中… …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气质 (亭……亵玩焉) ----清高
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这种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怎样?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流露出作者惋惜的情感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四、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五、能力训练。 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爱莲说》教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
  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 枝 独 秀、独 擎 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 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
  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
  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生听读--散读--正音(处理讲义、播放幻灯)--齐读。
  2、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处理讲义)--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研讨课文,进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艺术。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用作陪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衬托: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
  小结: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具有高洁的莲花自喻,表达自己不慕名利、志向高远、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五、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我爱 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六、总结:
  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寓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望的君子行为。
  同学们,当我们学习这两篇短文的时候,我们也许为作者高雅的情趣和坚贞的节操所感动。历史已发展到今天,时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间污浊之气,腐朽之风也会传宗接代,仍有待我们去抵制,去清除。我们应当向古代贤者学习,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格端正、志趣高尚的人。
  七、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爱莲说》教学教案10
  一、引入新课
  1、彩屏展示优美的风景画,配钢琴曲《多美好的世界》。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使我们赏心悦目,真是一种享受。这种美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在生活中有的美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那就是文学之美。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篇美文《爱莲说》,享受一下文学之美吧。
  二、出示课题:(彩屏画面——荷花画面)
  美中生趣 文中蕴情
  ——美文欣赏
  爱 莲 说(周敦颐)
  引语:《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所喜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通过欣赏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美。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彩屏出示荷花背静、文章字幕、配古筝曲《出水莲》)。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四、赏析课文
  (一)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三)老师综合归纳: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这篇文章美在四个方面:
  “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
  (四)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貌美品美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自好的君子。
  引入品美: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神和品质。
  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
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
  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
  找出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男女生读。
  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隐士”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
  3.手法巧妙:
  讲: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板书:(1)托物(莲)——言(阐述)——志(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2)衬托:
  文中有三处衬托:(1)以陶“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2)用“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3)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4.结构精巧:
  一条线索: 全文以“爱”为线索 (出现七次)
  两个衬托: 草木之花(蕃) 菊(独)牡丹(甚)莲(独)
  菊(独)牡丹(甚多) 莲(独)
  三种类型: 三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用了119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叹服刘禹锡不但是个语言大师,还是个丹青高手。
  六.课外延伸:
  1.刘禹锡通过写“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古代文人墨客写莲的也不少,各自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把收集到的写莲花、写其他花草树木的古诗拿出来欣赏。)
  2.展示学生课外写的咏屋的散文和诗歌。由学生赏析。
  七.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古代名家的美文,也欣赏了同学们的美文。这些美文使我们徜徉于文学艺术的乐园,品味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领略了文学作品意境的幽深,享受了文学艺术的趣味,更感染了作家们高洁美好的节操和情感。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多读一些文学精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生活品位。
【《爱莲说》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爱莲说 教案教学设计12-06
《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12-07
爱莲说 教案教学设计12-06
爱莲说 教案教学设计12-06
《爱莲说》 教案教学设计12-06
《爱莲说》导读 教案教学设计12-06
爱莲说教案教学课件03-31
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04-09
《爱莲说》教案11-2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词多义的词语和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