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佛的人会不会跟小童小童下一句童?


赞美工匠精神的诗词及诗句1
  诗句1
  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
  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
  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
  匠人执斤墨,采度将有期。
  孟冬草木枯,烈火燎山陂。
  疾风吹猛焰,从根烧到枝。
  养材三十年,方成栋梁姿。
  一朝为灰烬,柯叶无孑遗。
  地虽生尔材,天不与尔时。
  不如粪上英,犹有人掇之。
  已矣勿重陈,重陈令人悲。
  不悲焚烧苦,但悲采用迟。
  诗句2
  赫赫京内史,炎炎中书郎。
  昨传征拜日,恩赐颇殊常。
  貂冠水苍玉,紫绶黄金章。
  佩服身未暖,已闻窜遐荒。
  亲戚不得别,吞声泣路旁。
  宾客亦已散,门前雀罗张。
  富贵来不久,倏如瓦沟霜。
  权势去尤速,瞥若石火光。
  不如守贫贱,贫贱可久长。
  传语宦游子,且来归故乡。
  诗句3
  促织不成章,提壶但闻声。
  嗟哉虫与鸟,无实有虚名。
  与君定交日,久要如弟兄。
  何以示诚信,白水指为盟。
  云雨一为别,飞沉两难并。
  君为得风鹏,我为失水鲸。
  音信日已疏,恩分日已轻。
  穷通尚如此,何况死与生。
  乃知择交难,须有知人明。
  莫将山上松,结托水上萍。
赞美工匠精神的诗词及诗句2
  ——写在2016年“五一”劳动节
  各种劳动都绝美,
  扮靓大厦就绚斓。
  故宫彩画精修复,
  航天零件细焊连。
  仁堂制药老手艺,
  和谐机车布线繁。
  电钳木瓦诸工种,
  本业熟稔即鲁班。
赞美工匠精神的诗词及诗句 (菁选2篇)扩展阅读
赞美工匠精神的诗词及诗句 (菁选2篇)(扩展1)
——形容工匠精神诗词 (菁选2篇)
形容工匠精神诗词1
  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
  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飖。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
  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形容工匠精神诗词2
  有木名水柽,远望青童童。根株非劲挺,柯叶多蒙笼。
  彩翠色如柏,鳞皴皮似松。为同松柏类,得列嘉树中。
  枝弱不胜雪,势高常惧风。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东。
  柔芳甚杨柳,早落先梧桐。惟有一堪赏,中心无蠹虫。
赞美工匠精神的诗词及诗句 (菁选2篇)(扩展2)
——歌颂工匠精神的诗句 (菁选2篇)
歌颂工匠精神的诗句1
  《寓意诗五首其一》
  作者:白居易
  翩翩两玄鸟,本是同巢燕。
  分飞来几时,秋夏炎凉变。
  一宿蓬筚庐,一栖明光殿。
  偶因衔泥处,复得重相见。
  彼矜杏梁贵,此嗟茅栋贱。
  眼看秋社至,两处俱难恋。
  所托各暂时,胡为相叹羡?
歌颂工匠精神的诗句2
  《寓意诗五首其二》
  作者:白居易
  赫赫京内史,炎炎中书郎。
  昨传征拜日,恩赐颇殊常。
  貂冠水苍玉,紫绶黄金章。
  佩服身未暖,已闻窜遐荒。
  亲戚不得别,吞声泣路旁。
  宾客亦已散,门前雀罗张。
  富贵来不久,倏如瓦沟霜。
  权势去尤速,瞥若石火光。
  不如守贫贱,贫贱可久长。
  传语宦游子,且来归故乡。
赞美工匠精神的诗词及诗句 (菁选2篇)(扩展3)
——赞美工匠精神的诗 (菁选2篇)
赞美工匠精神的诗1
  《有木诗八首其一》
  作者:白居易
  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
  花团夜雪明,叶翦春云绿。
  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
  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
  匠人爱芳直,裁截为厦屋。
  干细力未成,用之君自速。
  重任虽大过,直心终不曲。
  纵非梁栋材,犹胜寻常木。
赞美工匠精神的诗2
  《有木诗八首其二》
  作者:白居易
  有木名水柽,远望青童童。
  根株非劲挺,柯叶多蒙笼。
  彩翠色如柏,鳞皴皮似松。
  为同松柏类,得列嘉树中。
  枝弱不胜雪,势高常惧风。
  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东。
  柔芳甚杨柳,早落先梧桐。
  惟有一堪赏,中心无蠹虫。
赞美工匠精神的诗词及诗句 (菁选2篇)(扩展4)
——形容工匠精神的诗词3篇
形容工匠精神的诗词1
  有木诗八首(白居易)
  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
  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飖。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
  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形容工匠精神的诗词2
  有木诗八首(白居易)
  有木名樱桃,得地早滋茂。叶密独承日,花繁偏受露。
  迎风闇摇动,引鸟潜来去。鸟啄子难成,风来枝莫住。
  低软易攀玩,佳人屡回顾。色求桃李饶,心向松筠妒。
  好是映墙花,本非当轩树。所以姓萧人,曾为伐樱赋。
形容工匠精神的诗词3
  有木名樱桃,得地早滋茂。叶密独承日,花繁偏受露。
  迎风闇摇动,引鸟潜来去。鸟啄子难成,风来枝莫住。
  低软易攀玩,佳人屡回顾。色求桃李饶,心向松筠妒。
  好是映墙花,本非当轩树。所以姓萧人,曾为伐樱赋。
赞美工匠精神的诗词及诗句 (菁选2篇)(扩展5)
——描写工匠精神的诗词 (菁选3篇)
描写工匠精神的诗词1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
  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
  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虽复沉埋无所用。
描写工匠精神的诗词2
  有木秋不凋,青青在江北。谓为洞庭橘,美人自移植。
  上受顾盼恩,下勤浇溉力。实成乃是枳,臭苦不堪食。
  物有似是者,真伪何由识。美人默无言,对之长叹息。
  中含害物意,外矫凌霜色。仍向枝叶间,潜生刺如棘。
描写工匠精神的诗词3
  有木香苒苒,山头生一蕟。主人不知名,移种近轩闼。
  爱其有芳味,因以调麹糵。前后曾饮者,十人无一活。
  岂徒悔封植,兼亦误采掇。试问识药人,始知名野葛。
  年深已滋蔓,刀斧不可伐。何时猛风来,为我连根拔。
赞美工匠精神的诗词及诗句 (菁选2篇)(扩展6)
——工匠精神的微语录 (菁选2篇)
工匠精神的微语录1
  1. 让我们一起开始"真修实行"吧!放下功利心、拾起公德心、在工作中去提升自己的人格,修炼自己的心性。
  2.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3.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4. 工匠精神: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把做的事看成有灵气的生命体。
  5. 工匠精神,也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6. 科学家一旦做出成绩,就应该忘记自己所做的事情,而经常去考虑他应该做的事情。--费希特
  7.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
  8.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9. 真正的科学不知道同情,也不知道厌恶,它的惟一目的就是真理。--格罗夫
  10.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11. "这个用心了","这个没用心"这样的话很常见,因为这样的精神与情感,不仅只是你自己知道,还能够传递给使用者。
  12. 在任何条件下,只管一心去做的认真精神,我们不假思索就应该大声叫好。如果把自己的全部热情赌在工作上,即使疲乏从指尖传到身体,精神也是不会累的。
  13. 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的。--巴甫洛夫
  14. 你要知道科学方法的实质,不要去听一个科学家对你说些什么,而要仔细看他在做什么。--爱因斯坦
  15. 在科学工作中,不愿意越过事实前进一步的人,很少能理解事实。--赫胥黎
工匠精神的微语录2
  1. 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
  .
  2. "我离顶点还差得很远,以前的作品总是被祖父指出没有“品格”,所以每天每天,不断的在鸡蛋上练习,经过了二十年的磨练,每日的钻研,终于成功在东家举办了个展,这其中的辛苦,我自己最清楚"。
  3. "这个工作有窍门,不管怎么努力,也肯定是有缺陷的,*了四十几年,能作出自己认为好的作品的时候,也不多,也就一两件而已。"
  4. 科学是非常爱妒忌的,科学只把最高的恩典赐给专心致志地献身于科学的人。--费尔巴哈
  5. 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的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高尔基
  6.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的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钝。--贝弗里奇
  7.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达尔文
  8. 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不应该注意人。--居里夫人
  9. 科学总是革命的、非正统的;这是它的本性;只有科学在睡大觉时才不如此。--萨尔顿
  10. 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郭沫若
  11. 愿工匠精神发扬,让社会少一些浮躁,多一点沉淀。
  12. "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而这就是工匠精神最纯真的呈现。
  13. 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令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科尔莫戈罗夫
  14.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科学家是属于国家的。--巴斯德
  15. 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李四光
  16. 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17. 热爱科学就是热爱真理,因此,诚实是科学家的主要美德。--费尔巴哈
  18.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李四光
  19. 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20. 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华罗庚
赞美工匠精神的诗词及诗句 (菁选2篇)(扩展7)
——工匠精神的宣传语 (菁选2篇)
工匠精神的宣传语1
  1、精工利器,匠心铸魂。
  2、厚德至诚,精工至善,创新致远,实干争先。
  3、精工铸就品牌,匠心成就精*。
  4、匠人匠心,至诚至精。
  5、匠心独具精于件,世代流芳成伟业。
  6、匠心,*和报本;匠魂,精进传承。
  7、敬业守信、精湛精致。
  8、探索创新,精益求精。
  9、精益求精于物,严谨传承于神。
  10、巧手成就卓越,匠心创造非凡。
  11、专于职,勤于工,敬于业,精于技。
  12、*心做*凡之事,精工筑精品之魂
  13、乐业敬业,追求卓越。
  14、工于至善行天下,匠心筑梦金*湖。
  15、凝神聚力铸匠心,精心雕琢金*湖。
  16、以工匠之赤心,铸工匠之忠魂。
  17、勤勤恳恳为工,兢兢业业为匠。
  18、金铸*湖,慧眼匠心。
  19、与时俱进瓜乡人,精益求精工匠魂。
  20、*和专注,磨砺精进。勇猛创新,报本追远。
  21、靠能工巧匠之术,走尽善尽美之路。
  22、精益求精,独具匠心。
  23、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
  24、脚踏实地的去做事,用心造就卓绝品质。
  25、执工匠精神之心,筑总装工匠之家。
  26、弘扬工匠精神,做新时期的工匠。
  27、传承工匠精神争做优秀员工。
  28、工匠之家树基层,工匠精神筑灵魂。
  29、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缔造总装不朽传奇。
  30、执工匠精神之心,为*群众服务
工匠精神的宣传语2
  时光飞逝,物转星移。随着人们生活品味的提高,潮州传统工艺的发展有如雨后春笋,涌现出了一批批能工巧匠。巧夺天工的精品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其雅俗共赏的独特之处颇受文人雅客和普罗大众的青睐。
  出于对潮州木雕的`喜爱,笔者经常漫步在“潮州工艺街”的中山路,穿梭于各间木雕工作室、展示厅以及制作坊,接触了许多从业名师和艺人,深深地为潮州木雕的精湛技艺所吸引。无论雕刻手法是沉雕、浮雕、圆雕、通雕和锯通雕,还是表现人物、花草、鱼虾蟹、飞禽走兽等主题,都体现了潮州艺人崇尚“慢工出细活”以及“宁缺勿滥”的乡土情结,令人叹为观止。
  听说中山路的粮仓旧址已重新改造为郡城义仓创意中心,该中心涵盖了部分潮州“非遗”大师工作室和作品展示,让我有新的猎奇目标。踏进曾经承载着人们填饱肚子重任的粮仓,没想到如今却充满着浓厚的“潮”文化气息。
  陶醉在精品林立的百花园中,一间木雕工作室引起了我的注意,里面一位姑娘正在“埋头苦干”,只见她侧着身子,秀发遮住半个脸颊,显得纯朴而秀气,颇有“出水芙蓉”之感。姑娘左手握着“凿仔”,右手抡着“叩锤”,透过初具雏形的蟹篓缝隙,刀子在木头里面不停地摆弄着,在锤子的敲击下,一点点挖出一片属于她自己的世界,其手法之娴熟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姑娘目不斜视,全神贯注,仿佛与木头结下了绵绵情谊。一会儿功夫,她停下了手中的活儿,擦起脸上的汗水,伸了个懒腰。乘着休息的间隙,笔者跟她搭讪起来,好奇问起眼前这件作品是否是她亲手制作,姑娘肯定地点点头,一点也不含糊,颇有当仁不让的霸气。多层立体通雕是木雕中较为高端的技艺,没有一定的功力是无法独立完成的,这需要多年的潜心锤炼和坚守才能结出的硕果。姑娘的精湛技艺令人刮目相看。
  这姑娘叫陈嘉,今年只有24岁,却从艺7年。她是潮州木雕一代宗师陈舜羌的孙女。伯父陈培臣是*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级“非遗”潮州木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父亲陈培希是高级工艺师、市级“非遗”潮州木雕传承人,正是家庭的熏陶和自身的努力,成就了她今天的技艺。
  从事木雕制作是一件辛苦的活儿,好多艺人都有亲身的体会,要完成一件让人满意的作品,都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赚的也不多,因此,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加入该行当,而这位姑娘可以说是潮州本土仅剩的一名木雕女工匠,却在这片男人占领的阵地上默默地坚守着,骨子里渗透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傲气,真令人感到钦佩和可贵。去年以来,“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姑娘的追求刚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还没结婚的陈嘉姑娘就想在潮州木雕的天地里,传承好家族的这门手艺,让它得以一代代薪火相传下去。
赞美工匠精神的诗词及诗句 (菁选2篇)(扩展8)
——工匠精神英语考研作文 (菁选2篇)
工匠精神英语考研作文1
  spirit of the craftsman
  工匠精神
  Premier Li Keqiang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the "spirit of the craftsman" during his government work report during the fourth session of the 12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在第十二届全国*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将"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纳入了*工作报告。 ****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use custom-tailored and flexible production processes),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foster a
craftsmanship spirit of striving for the best),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more types of products, products of a higher quality, and brand products will be made)"。
  工匠(craftsman)曾是传统社会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职业,他们以精湛的技艺(exquisite craftsmanship)打造完美的产品。如今工匠虽已淡出现代人的生活,但他们代表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be dedicated to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的精神却永不过时。
  Recently, ou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big but not strong and it is weak i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o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e craftsman will drive China from a manufacturer of
quantity to a manufacturer of quality.
  目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ou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big but not strong)、自主创新能力较弱(weak in independent innovation)。弘扬(carry forward)"工匠精神"将带动*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drive China from a manufacturer of
quantity to a manufacturer of quality),促进企业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urge compan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We will move faster to bring domestic quality and safety standards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establish a system for making products pay punitive compensation for failing
to meet product quality standards. We will also encourage enterprise to use flexible and custom-tailored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foster a craftsmanship spirit of striving for the best,
so that more types of products, products of a higher quality , and brand products will be made.
  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英语考研作文2
  Craftsman is the man who owes expertise artistry. Craftsmanship, as its name implies, is the spirit of striving hard to offer the high-quality products and outstanding services for the
benefits of our clients. It aims to elaborate a system of common values on culture and thought between the leaders and staff, to cultivate the inner innov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From small beginning come great things! The only way to realistically achieve a goal is to do one thing really well. Our company strongly believes that “small products to the extreme is
a big business”. And if you are doing what you love, there is much more success than being rich or famous.
  Talent is the core of enterprises. We have also been working to cultivate the craftsmanship, encouraging our employees to love their jobs and to enjoy the course of self-actualization.
  Craftsmen work to earn money, however, they do not work for money. The job one does is the reflection of his life manner, and the work during his life is the indication of his
aspiration, where his ideal exists.
  Along with the lack in resources, craftsman has been valuable wealth in the times. Let’s carry forward the craftsmanship together, putting it to practice and encouraging more
enterprises and employees to create various values for clients,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enterprises.
赞美工匠精神的诗词及诗句 (菁选2篇)(扩展9)
——弘扬工匠的精神诗歌 (菁选2篇)
弘扬工匠的精神诗歌1
  《我骄傲,*制造》
  我自豪,*制造
  我骄傲,*制造
  四大发明有口皆碑
  我们的祖先劳苦功高
  造纸术、印刷术
  指南针、黑火药
  *人的智慧之花
  开遍了丝绸路上的天涯海角
  我们有过辉煌
  我们也有过迷茫
  我们也有过失落
  我们也遭遇过强盗
  祖先的善良和肉体
  挡不住侵略者的洋枪洋炮
  落后就要挨打
  这个真理
  我们一定要记牢
  一定要记牢
  我自豪,*制造
  我骄傲,*制造
  高铁走五洲
  飞船太空绕
  “*天眼”把外星人寻找
  *制造,不再是假冒伪劣的代号
  我们不能沾沾自喜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
  我们必须创新
  我们必须勤劳
  工匠精神要发扬
  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们必须领跑
  自己的幸福,靠我们自己打造
  民族的复兴,靠我们大家创造
  祖国的未来,靠我们大家创造
  落后就要*
  落后就要挨打
  这个真理
  我们一定要记牢
  一定要记牢
弘扬工匠的精神诗歌2
  《人》
  工匠之手
  被情商抛弃
  无 能之惊艳
  剩下一块
  掉牙的算盘
  拨不开利益的灰尘
  师傅 只能出山
  你不做
  山寨尽有
  荣誉太虚
  经不得吃穿
  我说师傅:教我
  他埋首于技艺
  支点
  撬不得天下活路
  大侠的胡子
  被西风吹化
  无决心之刀
  剩下一块
  八九十年代愤愤的板砖
  也整动的有些花哨
  张哥无法再稳起
  向外笑
  招些友好
  世道出招太快
  砸进胸口
  义气也会散于丹田
  我又去喊他
  张哥 那边有事
  他伏案于旧怀
  老酒
  醉的天下失落
  阿Q的疤
  被新装掩上
  南漂
  也北漂
  无胜利之母语
  也传销剩下的精神
  名人请法师证婚
  富人能手挥金禅
  王老板是什么人?
  进入西南
  嘴舌生花
  一张笑脸如火如荼
  贫盲自投
  我去要前年的账过年
  他仍慢笑吟吟给儿子电话:开宾利去嘛好让孙子长长脸
  金钱
  人人耻于乞安于占
  诗人的心意
  蠢蠢欲动
  无上阵之枪
  把家爱人怜悯忏悔修佛信教
  圉于小我
  把一朵花及一个空洞的同类
  迷藏于押韵
  身心
  高不可攀固若金汤
  我有点残疾
  若你无视
  最好都是云烟
  你来扶我
  我会帮你拿心里的重物
  若你再同情
  缺点终会反复
  伯乐
  自古正道会沧桑
  人人都是我
  我是你的大我
  你拿什么来审核 ?
赞美工匠精神的诗词及诗句 (菁选2篇)(扩展10)
——简短励志优美的诗词、诗句及句子 (菁选2篇)
简短励志优美的诗词、诗句及句子1
  1.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2.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4.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5.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6.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7.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8.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0.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2.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3.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4.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5. 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简短励志优美的诗词、诗句及句子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之蓝关示侄孙湘》)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原标题:千年菩提,佛缘八宗;学佛者应该了解的基础知识
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在亚洲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可谓之东方文明的代表。在中国,佛教早已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溯源
婆罗门教、种姓制度
——天地否
在佛教产生之前,古印度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是婆罗门教,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国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崇拜三大主神。
婆罗门较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种姓"是梵语所译,意思是"颜色"。这种种姓制度依据血统论而把人们分成了地位极不平等的四个种姓:
1、婆罗门——由梵天的头所生出的是婆罗门种姓,专职祭祀等宗教事务,被视为最高贵的种姓;可视为规则制定者。
2、刹帝利——由梵天的肩所出生的是刹帝利种姓,为王族及武士,主管军事事务,也属贵族之列;可视为管理民众的规则执行者。
3、吠舍——由梵天的肚腹生出的是吠舍种姓,为地主、手工业者及商人;可视为中产或小业主。
4、首陀罗——由梵天的足生出的是首陀罗种姓,为从事农事生产之人或从事繁重的劳动雇工;可视为社会底层的被剥削者。
此外,在吠陀末期还出现了种姓以外的旃陀罗——贱民,多被称为暴徒、屠者、别有用心的险恶者等....,他们被看做低于任何四种种姓。而"贱民"的组成很广泛,占印度总人口的25%,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贱民还要分几个亚等级,贱民在传统的印度社会中,只允许从事那些被认为是非常卑贱的行业。
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创立的,印度的种姓制度正式确立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之后,婆罗门教推崇的种姓制度无疑具有非常强烈的奴隶制色彩,是以血统、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与不准外人参加等为特征,种姓制度造成了社会阶层极为凝固,是非常反现代化的落后制度,可谓之妨碍社会进步的毒瘤。
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后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
沙门思潮、六师外道
——现群龙无首,吉
沙门思潮是当时自由思想家的各种观点、派别的通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顺世派和不可知论派等,这些思潮虽各有标榜,但也有相同之处,沙门思潮种类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六师外道”——古印度反对婆罗门种姓的沙门思潮之六个主要派别因与佛教的主张不同,被称为“外道六师”。
公元前六百年左右,以恒河流域为中心建设大都市的憍萨罗、摩揭陀、阿盘提等诸大国的国民,由于工商业发达而享受富裕的生活,加上有思想上的自由,因此自由思想家辈出,竞发议论,提倡否定婆罗门教吠陀权威的新兴宗教。佛教圣典将这些学说整理归纳为六十二见,并更进一步将其中最有力学派的代表人物统称为六师外道。
所谓外道六师,是指——
(1)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是彻底的唯物论者, 也是否定因果、业报轮回论者, 他不承认物质外有精神的存在。
(2)波拘陀迦旃延:唯物论者、无因论者, 否定善恶业报者。提倡七要素说。
(3)布兰迦叶:无道德论者, 他否认善恶和业报。
(4)末伽梨瞿舍梨:邪命外道之祖、决定论者。
(5)萨若毘耶梨弗: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的正确性, 而主张不可知论。
(6)尼干陀若提子:耆那教始祖、相对主义者,其思想与佛教很接近, 主张有因果业报, 以修苦行为解脱方法,信徒须守五戒。耆那教的戒律严谨, 信徒有强固的向心力, 是传统的婆罗门教外, 与佛教并存的两大宗教。
后来佛教将此六师的各十五名弟子,加上六师,总称九十六种外道,又因六师又各分韦陀、一切智、神通三种,因此总称十八师外道。
简单谈谈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顺世论:
顺世论——很有市场的蛊惑世间之歪理邪见
顺势论是印度古代唯物主义派别,“顺世论”梵文词汇的本意是“人民的世界观”。顺世论派反对“业”和“轮回”,主张无因说,认为除了偶然性,宇宙间没有任何既定的秩序。该派认为世界的基础是物质,构成物质的原素是地、水、风、火四大,一切有情识的生物都由“四大”和合而生,认为物质不断运动,具有内在的力量,从而否定了神和其它的原因。
顺世论认为既无天堂也无地狱,反对轮回业报和祭祀苦行,指出幸福既不在天堂,也不在来世,而在今生,顺世论者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是“死就是涅槃”、“人死如灯灭”;幸好,顺势论在社会伦理方面还是主张种姓平等的......
“顺世外道”的思想没有诸法实相作为客观的标准、基础和归宿,其思想的发展必然异见纷呈,无法调和而走向分裂,无法作为一个统一的学派存在下去。但学派的分裂瓦解并不意味着思想的消失,就像果实腐烂分裂后带来种子的广泛播撒一样,学派分裂也意味着思想的扩散传播广泛流行。然而无论“顺世外道”怎样改头换面、千差万别,它随顺世间“非如实理”的惑世法本性是不变的。
顺世论派的思想具有非常鲜明的唯物论之特点,顺世论在古代受到包括佛教在内的印度各宗教哲学流派的广泛批判,但在现代却因其唯物论的特色和反宗教的立场而赢得越来越多的肯定和推崇。古来诸多大德皆认定,顺世外道实为所有内外诸教派中最低劣的宗派,他们把成立自宗的理由完全奠定在有无亲眼看见这一标准上,故才会因未见后世就以此否认后世之来临,虽说这种判断并无任何能够成立的充分理由,但现阶段相信、传扬这种见解的人却为数众多......
顺势论否定了先天的、固定的、永恒的道德律;认为只有刑杖是可靠的,他们主张“刑杖”,即“刑杖就是道德律”:刑杖是打人的工具,只有它才是世界上真正的道德律,这还真有些法家思想的味道......
在印度,特别在一些政治思想派别中,存在着这种唯物主义。凭借于此,政治家们的良心可以不受道德约束,进而在政治活动中奉行一种生意经似的马基雅弗里似的权术——他们支持既定的秩序和基于这种秩序的宗教,自己却无意做宗教徒。既然有如此鲜明的目的性,那么有很多的教理、知识和思想都可以顺着这种统治的需要而锻造出来,因此顺世论受到了印度当时一些小国家和政治家的利用,那些管理国家奴役人民的人,随便拿一个宗教的教义来维护自己制定的既定秩序,但他们自己却压根不信这种宗教,也就只是拿宗教来支持自己的思想和对于国家的统治而已,在当时的印度,很多小国都频繁地出现过这种情况。
顺世论由否定轮回与因果而推导出的享乐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思想倾向(道德虚无主义更容易迎合人们的贪欲和积习,从而潜移默化地侵蚀人类的精神、腐蚀人们的道德意识),对今天人类的发展进步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不利的。
——
顺世论此派历来受到佛教、印度教和正统哲学的批评。顺世论被认为是学佛的第一个障碍,在龙树菩萨的《中观论颂》和月称论师的《入中论》中,都将顺世论列为世间最为卑下的思想。如果不能脱离这种思想,学习佛法会障碍重重,只有脱离开顺世论思想以后,才能进入高于这种思想的外道思维,否则连一个外道的水平都算不上,很难算是一位学佛者。
—— 不败尊者也有过一个说法:进入佛法获得实证的第一敌人便是顺世论见,如果在思维中没有清理干净该见地,无法进入实际证悟。顺世论的此种知见得以清理,至少可以入道,哪怕是外道,总还是道。
众生平等、文明显现
——梅花读象,坤者,均也
众生平等是佛教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佛教的生态伦理观。缘起论是佛教思想的哲学基础,所有现象界的一切都是因缘结合而成,世上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因缘而独立产生和存在,这亦是“诸法无我,自他不二”的显现。作为万物之一的人类,每个人都与众生息息相关,如一棵树是种子、土壤、水、阳光等“增上缘”的结果,人的生命同样也需要“增上缘”,如果没有万物的“增上缘”,人便不能存在,人本身就是自然发展的伟大成就。
“平等”一词源于佛教,佛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平等。”具体来讲,“平等”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众生与佛的平等、人与人的平等、人与动物的平等、有情与无情的平等,概言之,即宇宙万物、人、动物、植物、无机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不是局部的平等,而是全面的平等,一切心法、一切色法、心法与色汉、因法与果法的平等。
佛教认为,宇宙间的生命实质上是一个整体,众生具有存在的同一性、相通性、平等性,佛、菩萨观照众生与己身具有同一的本性,由此生出与众生的绝对平等心,生出为众生同乐拔苦的慈悲心。佛教的平等观是一种广义的、彻底的平等,使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平等存在,消除物我区别,扩展了人们对生命的理解范畴,正所谓“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相互融合的生态伦理境界。
“众生平等”总结性地概括出了佛教的生态伦理观,阐发了一种尊重生命的理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佛教的"众生平等"观念中蕴含着一定程度上物种文明倾向的"物种平等"思想,其道德化的社会实践能够起到缓解生态环境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作用,这种平等虽然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和公义仍然有一段距离,但在当时那个年代看来已经无疑是一种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了。
根据佛教的缘起理论,三世间六道众生本质上是相同的,否则,畜生、阿修罗、人、天等之间就不能互换角色,所谓的今生为人,来世做牛做马的说法也就没有了依据。因此,在佛教的观念中,一切有生命的物种在本性上是相同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长阿含经》明确指出:“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所以在《阿含经》中,佛陀自称“我今亦是人数”,意思是佛与众生本来都是平等不二的,差别只是在能否灭除烦恼;能灭除烦恼的是佛,反之,是众生。
佛教主张六道轮回,即三世因果报应,对处于六道之中的生命在没有成佛之前,依据自身的行为业力获得来世相应的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具体来说,行善者可以从六道的序列中上升,作恶者则将下降。
近代西方科学家也开始了关于轮回转世的研究,无论结果怎样,相信三世因果报应之人必然会心存敬畏,特别是对那些掌控了社会资源和制定规则执行规则的“强者”来说,若其能相信三世因果报应,则做事时就会避免顺世论的为达目的无所顾忌,以免招致轮回中的报应,从这一点来说,三世因果报应的教义对于当时的人类文明是有着很大促进作用的。
佛教虽然肯定人在六道中的特殊性,但并不认为众生之间在生存价值方面存在高下之分,人同其他生命一样共同处于变化无定的轮回转世之中,并没有“唯人独尊”,不同众生虽然存在差别,表现在六道中有高低排序,但是其生命本质是平等的,这就表明一切众生在成佛的原因、根据和可能性上是平等的,也就是常说的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佛教主张各类种姓血统都一律平等,强调一入佛教,就如众流归海,一切差别不复存在,而不重视种姓差别的这一教义无疑就是对婆罗门的直接反抗!在对待生命的问题上,佛教的视野更为开阔,并没有仅局限于人类本身。如“王子饲虎”、“尸毗割肉救鸽”等故事就是向信众们传达“众生平等”的教义.....
作为一种对抗婆罗门教极端思想的重要学说,佛教的很多基本理论教义,就是在吸收改造并升华婆罗门教教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如轮回与解脱、善恶因果报应等;同时,佛教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很多其它沙门思潮的观点,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佛教本身也属于沙门思潮的一种。
佛教自成立之初就旗帜鲜明地反对婆罗门教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反对顺世派祸国殃民的歪理邪见,主张慈悲智慧尊重生命、众生平等、捍卫每个有情众生的尊严与权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强者有约束、弱者有希望....这些思想内涵至今看来仍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这也使得它无论是在教理上还哲学上,都远远超越了印度以往的思想局限,可谓一次思想界的巨大飞跃。
第二部分——传播
佛陀在世时,并没有所谓的上座部、大众部、说一切有部、经量部、法藏部等部派,更没有所谓的"大乘"、"小乘"等区别。当时的僧团在教理上、戒律上皆是同一师学、和合无诤,犹如水乳交融,并无多少分歧。
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
——离者,附丽也
公元前3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斯里兰卡,随后又通过斯里兰卡传遍整个东南亚地区,这一系的佛教传承被称为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现在仍盛行于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及我国云南边境等地区,主要信奉上座部佛教学说,奉巴利语三藏为主要经典,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南传佛教十分重视戒律,与原始佛教的形态最接近——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上座部比库们仍然过着挨家挨户托钵乞食、不非时食、住阿兰若、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作咖提那衣等简单朴素的原始佛教乞食制生活。
南传佛教认为,包括祭祀、祈祷、火供、念咒等等仪式,并不能断除烦恼,也不能解脱生死。因此,佛陀在世时,僧团并不注重仪式,也没有诸如唱诵、念咒之类的修行方法。
佛教在日后漫长的流传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出许多部派和学说,但是,作为保守圣者的传统、以维持佛陀教法的纯洁为己任的"上座部",自始至终都坚持一项恒久不变的原则——凡是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凡是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佛陀如何制定,即应如何受持遵行;这是佛陀的教诫,亦是上座们的观点。
南传佛教坚持释尊住世时之原始教法,传诵与尊奉巴利语律、经、论三藏,依照八圣道、戒定慧、四念处等方法禅修,传承佛法、守护戒律、保持正念、修习禅定以及培育观智。《清净道论》是南传僧人们修行的重要依据,上座部佛教至今仍传承着完整系统的止观禅修次第,禅修者能够依照止观禅修,亦即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止,培育定力之后再修观,乃至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现证涅槃。
北传佛教
——坎水主智
北传佛教是经古印度向北往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佛教。“北传佛教”指自北印度经中亚细亚传入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佛教,及由尼泊尔、中国西藏传入蒙古一带的佛教之总称,包括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部分。
北传佛教与通行巴利佛典的锡兰、缅甸、泰国、高棉等国的佛教,风格迥异,因其系由印度向北传布,故十九世纪研究佛教之学者,称前者为北传佛教或北方佛教,后者为南传佛教、南方佛教。
整体而言,北传佛教多与传承地的本土文化相融合,教理以大乘佛教为主,流行梵文圣典及其翻译经典。
佛教在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
汉传佛教为北传佛教中的一支,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流传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主要以大乘佛教为主。在历史上,汉传佛教同时受到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的影响,但以北传佛教的影响力较大,南传佛教只在云南等地流传。汉传佛教的影响力,伴随中国势力传播至朝鲜半岛、日本与越南等地,并且影响了后世的藏传佛教。
第三部分——融合
魏晋玄学与佛学
——水火既济
佛教在汉代传入后,首先被附于黄老之家,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南北朝时期佛教才逐步独立,至隋唐方高度发展并形成各种宗派。
佛教般若思想大约是两晋之际传入中国的一种思潮,佛教徒借玄学的概念、命题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以便使这种思想更容易更迅速地进入上层统治阶级和士人阶层。但是,由于过多地使用老庄玄学概念和命题去比附译解般若经典,则使佛学在某种程度上被玄学化了。
玄学内部也有许多的派别,如贵无派、崇有派、独化派等等,这些派别的影响使佛教内部发生分化,东晋时期,佛教内部因对般若思想理解不同而出现了所谓“六家七宗”的争论。“本无宗”的影响最大,其代表人物是道安和慧远。“心无宗”的影响也很大,以支愍度、道恒为代表。
六家七宗
六家七宗,是说东晋时代的佛教学者对于般若性空的解释,各出异义,纷纭不一。姚秦鸠摩罗什门下沙门僧肇,在他所撰《不真空论》当中,归纳作心无、即色、本无三义。虽然他极力摆脱以往老庄对佛学的影响,然而其思想仍然在老庄哲学思维内。刘宋建康庄严寺昙济扩充作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六家七宗。后来下定林寺僧镜撰《实相六相论》,南齐汝南周颙撰《三宗论》,都是七宗论的流亚。
老子化胡说
东晋时玄学家虽然也精通佛教,却不在注老庄列中运用佛教理论,到南北朝道教才开始大量吸收老庄玄学与佛教理论构建神学。
因佛教开始流行,初与道家文化相结合,依附道教宏传,故有佛道之争,老子化胡之说。安世高与支谶等自西域东来译经,佛学渐盛,不过“佛教在汉世,本视为道术之一种,其流行之教理行为,与当时中国黄老方技相通。”
中国古代文化以道家思想为本,在魏晋时代,老庄的玄学兴盛,方术与玄学,俱本乎道家自然之说,汉魏之际,清谈之风大盛,佛经之译出较多,于是佛教乃脱离方士而独立,进而高谈清净无为之玄致。
由于般若学与老庄学相近,佛教到东晋时,其势大盛,西域大师接踵而来,中国寺僧,渐具规模,般若之学大行,谈玄说妙。最可称道者为罗什之东来、法显之西行、道安之领袖群伦、罗什之大开译业,真可谓“前无占人”,十哲四圣皆当时精研老庄的第一流学者。
时北方世乱,道安高足慧远隐居匡庐,研究般若,毗昙,提倡弥陀净土,一时名贤大集,成为江南佛法之重镇。后有真谛之译唯识诸论,罗什法显等又译十诵、五分、四分等律,诸宗经论于是大备。
从僧肇道生以来,中国佛教则因容纳了老庄道家的对规律性实在性等的认识,使佛性论原有的条件性相对性的成分继续保留的同时,真实性与永恒性的因素空前增长。
中国化的佛教肯定了真实无妄的本体世界的存在,突破了印度佛教的范围,弥补了印度佛教的逻辑断裂,使其认知得以进一步的深化。就此而论,佛教教义只有在中国化的佛教中才真正走向了圆融之境,达到了佛教对宇宙人生认识的最高水平。
第四部分——佛教八大宗派浅说
法不孤行、遇缘则应
性、相、台、贤、禅、净、律、密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佛法本是一味的,由于接受者的程度及根性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释了。佛陀最有名的十大弟子们,也是各有一种第一的特殊的性格,这也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征兆。所以,佛涅般后的四、五百年间,单是印度境内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部派之多,就是因为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统一教化的依准力量,大乘佛教才得以在印度境内应运而生,而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主流就是大乘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没有区分大小乘经典,立宗立派也没有区别,成型的有:律宗、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涅般宗、地论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净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这十三宗派。后来这十三宗中,涅般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唯识宗,流传迄今者,实唯十宗。
再后来科判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实宗列属小乘经典;故而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响的现今仍流行的实属八大宗派——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即三论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这八大宗派的产生也是佛教不断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的标志。
隋唐形成的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后来还被概括为——禅、教、律、净、密;而天台、三论、华严、唯识四个宗派统称为“教”,也就是“佛语”;明代时开始有了禅净教戒的融合趋势,而且宋明理学和全真教吸纳了很多佛教的教义元素,乃至逐渐演化为儒释道三教合流,这也是明清以来的总体格局。
自晚唐以下的中国佛教,禅宗崛起,继而禅净合一。近代,禅宗出了寄禅及虚云、净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谛闲、华严出了丹霞、唯识出了欧阳竞无....但从大致上说,在民间仍以禅净二脉的影响力较大,在学术界则以唯识的影响力较大,密宗虽也盛行,但在学术界的争议却很大....
性、相、台、贤、禅、净、律、密
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
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一、性相台贤禅净律密之一
性(法性)——三论宗
中道实相、破邪显正
三论宗又名法性宗,属于中观派,与《易经》的思想体系非常接近,由龙树菩萨创立,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龙树《中观》、《十二门论》、提婆《百论》这三部论,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解释“般若”、“真如”之“八不中道”,是宣说真心体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此宗自鸠摩罗什大师译出三论以来,研究三论者代不乏人,至隋唐时的“义学沙门”吉藏大师而集大成,创立了"三论宗"。
三论宗之名,始见于日僧凝然(1240-1321)所作《八宗纲要钞》与《三国佛法传通源起》,在《八宗纲要钞》书中也定下三论宗的传承祖脉。认为印度祖师之血脉以文殊菩萨为高祖,马鸣为次祖,龙树为三祖。
此宗的学统,在印度是:龙树一提婆一罗睺罗一青目一须利耶苏摩一鸠摩罗什。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一僧肇一僧朗一僧诠一法朗一吉藏。此宗初祖龙树是释迦牟尼之后第一个重要的大乘佛教学者,其《中论》、《十二门论》等,发挥缘起性空的学说,为大乘佛学建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吉藏大师是中国僧人中著述最多的一个,是当时闻名的“义学沙门”,一大批讲小乘经论的法师和学者开始从师于吉藏大师学习三论、弘扬大乘佛教思想。从此小乘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逐渐没落,而大乘佛教得以真正的在中国发展。吉藏大师对大乘佛教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对中国佛教的后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吉藏大师一生致力于“破邪”,一扫当时佛教界最为盛行的佛教学派:成实、地论、摄论、涅槃、俱舍等各家学说,以三论宗的“般若正观”思想弘扬了大乘佛教精神,对中国佛教后来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对禅宗、华严宗、唯识宗等宗派的形成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缘起性空是说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都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由众多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由众多的因素和条件组合而成的,如果说脱离了其它的因素和必要条件,那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产生和存在。
世间、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产物,此谓之“缘起”;离开众多因素的条件就没有事物是独立不变的实体,这叫无自性,凡是众缘和合生起的事物必然是无自性的,自性就是事物自体本性,缘起的事物没有自己的实体本性,所以名为“性空”,即缘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不是除去缘起的事物而后说空。
《中论》中云:若法众缘生,即是寂灭性、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说明了缘起与性空是一体不二的,性空即是缘起。
《十二门论》所说:众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即是说:缘起法无自性就是毕竟空,但为随顺世俗的常识,而说有缘起的事物,把缘起和性空统一起来,这就是中道。所以不离性空而有缘生的诸法;虽有缘起的诸法,也不碍于毕竟空的中道实相。
中观思想根源于初期大乘时期流通的《般若经》,龙树撰写了《中观论》来阐述正确的中观思想与修持方法,提出二十四观,以此来评破外道与小乘部派等其他学派的理论,在大乘佛教中极受重视。中观的修行者,通常也会以此二十四观为主题来进行观想。
后世许多学派继承龙树的想法,并加以开展,最著名的三大学派,包括中观派、瑜伽行唯识学派与如来藏学派,都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大乘佛教重要的讨论课题之一。
若有所著,便有所缚
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故有依有得为生死之本
无依无著为经论之大宗
中道观是佛教各宗派共同的主张,也是吉藏大师般若思想的主要内容。所谓中道者,即双离二边之见,不著有无、空假二边,离此二边名为中道,以此观万物自性本来寂灭,自性本自清净,名为中道观。此中道观有二谛中道观、八不中道观、中假中道观、无所得中道观等。
八不中道观: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八种概念,就缘起诸法的假相立名,都和离一切妄见戏论不可得的中道实相不相应,而众生把它执着作实在,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诸见中。龙树论师对于缘起诸法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八不,否定这些实在论的见解。因诸法实相,本来是非生非灭、非非生非非灭,离四句绝百非,不著一切法。生灭亦是相待而说,若能悟入诸法实相、本来空寂,远离二边之见,不著于任何一法,即是八不中道观。
二谛中道观:三论宗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的叫世俗谛。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
无所得中道观:是般若思想的究竟境界,也是吉藏大师般若思想的主要部分。吉藏大师认为事物的本体是无自性的空寂,非可用语言、行为、思惟所能表达,是一种无所得的境界。因此,“无所得”即是般若思想的体现,此般若无得的思想也是建立在缘起性空的基础之上。在吉藏大师看来“无所得”是一切佛法之精义所在,究极观之,佛说一切法无不是在显示无所得之理,如果离开无所得别无佛法可言。
三论宗着重从真空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缘起无自性,五阴十二处等虚妄不实,彻底破除迷惑,从而建立起无所得的中道观,以求实现其无碍解脱的宗旨,这一宗是印度龙树、提婆中观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嘉祥空——讲的是三论宗的特点。因主张"诸法性空"也称"法性宗",为了区别也称法性宗的天台宗和华严宗,又称为"空宗"。吉藏七岁从法朗出家,有颖悟誉,具戒之后,声闻转高,19岁替法朗复讲经论。隋平定江南后,到会稽(今浙江绍兴)住嘉祥寺,宣讲三论,听众常千余,被尊称为嘉祥大师。
之所以说"嘉祥空"是因为三论宗的吉藏大师在研究三论时,住在嘉祥寺,故把他称为"嘉祥大师",又因为他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故又名嘉祥宗;而此宗所依据的《中论》等三论的内容完全是阐明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以称他为"嘉祥空"。嘉祥大师以前称"古三论",又称"北地之三论";嘉祥大师以后称为"新三论",又称"南地之三论"。
二、性相台贤禅净律密之二
相(法相)——唯识宗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唯识宗,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故称唯识宗。该宗派特别强调名相的讨论界定,对每一个佛学术语都力求解释的清清楚楚,所以唯识宗也叫法相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又因主要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着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
“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唯识宗是众多佛教派系中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也是直接修证和修炼佛法的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佛学宗派。源起于到印度游学18年而后回国的唐代高僧玄奘,是玄奘全面学习印度佛教理论和全程考察释迦如来业迹、了悟佛及佛法之后而创立的有益于修行、修炼、修持的方便之门。
玄奘当年本想去印度去搞清楚在当时纠结不清的唯识理论,结果却是利用身在印度这个难得的机会,实地考察了释迦如来的事迹及留存下来的遗迹,全面学习和了解了印度佛教修行的理论及实践方法。玄奘由追究唯识论的真谛而涉足到佛法,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法相”这个极具核心作用的辩证观念,其影响和意义极其深远,特别是在修证佛法的实践问题上具有风向标的指导作用。
若说禅宗的核心概念是“佛性”,那么玄奘留给后人的核心概念就是“法相”,而“法相”在修炼佛法的实践中具有核心指导作用,可谓之无字真经,这与着眼于佛性的禅宗不同,法相宗着眼于佛法,是研究佛法和实践佛法的佛学宗派。
所谓法相,在实践上是指摄受一切的形式及方式方法,在理论上是指法的宗旨、核心要义,法的渊源、流派、变化等,以及方法论。在这里,法相宗的“法”,在狭义上是指佛法的“法”,而“佛门”又称为“法门”。法相宗的“相”, 在狭义上是指法的形式,法的源流变迁,以及法的程式、结构、体制等;整个“法相”这个词就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法与相的辩证统一,而在事实层面上,法相是指佛的法相。
唯识宗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玄奘回国后先后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并糅译了《成唯识论》,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论基础,《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
《西游记》VS修佛秘籍
说起玄奘法师,大多数人都不陌生,央视86版《西游记》至今仍在每年播放,唐三藏和其徒弟西天取经的故事伴随了好几代人的童年。
有人说,《西游记》不仅仅是神话小说,更是在讲述修行成佛的过程,西游记里塑造了很多角色的丰满形象,其实说的都是人心,人所有的束缚也来自内心。周易茶馆对此深以为然——
孙悟空代表了人的那颗不受约束的心。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人的心也是有诸多变化,有个词叫心猿意马,心象猴子那般变化多端,心多攀缘难受约束,所以修行者要去悟空;每个人在没有发现自身佛性的时候,都要去悟"空"。心性中是有的菩提觉性的,当明悟体证了一切本然为空、无可执着,那时即得自在,那时候困扰这颗心已久的紧箍,就会本来无一物、荡然无存了。
孙悟空的师傅叫菩提老祖,孙悟空从花果山水帘洞的心猿之心, 拜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菩提祖师,就是发起了“菩提心”,这是佛教相传的心心相印。灵台是心、 方寸是心、斜月三星洞亦是心,心山心洞里的菩提心也就是孙猴子自己一念觉悟之后的状态。须菩提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被称为“解空第一”。老师名为“解空”,
其最杰出的弟子自然也应该是“悟空第一”,从这个角度来说,悟空的称号十分贴切。
猪八戒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欲望。猪八戒喜欢美女、美食、金钱....,可是唐僧并不会去管猪八戒,也不说他。很多读者觉得唐僧偏心,其实我们对自己的欲望犯下的错误是不是总会比较宽容一些呢。针对无休止的欲望要学会守戒,所以名八戒;人有五欲——财色名食睡,佛门也有八关斋戒(‘斋’之本意原为清净之谓,后渐转指不过中食(过午不食)之法,能持守此法者,称为持斋),又名八斋戒(十善戒经云: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可知八戒斋是适应在家佛教徒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使其能随分随力,学习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门。八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梵行”是净行,“非梵行”是不清净的行为,即是“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香花曼庄严其身,亦不歌舞倡伎、七不坐卧大床、八不非时食);修行者若能依戒行止,则必然能够征服欲望的困扰,所以猪八戒也叫悟能。
沙和尚代表的是人的理性和逻辑。沙僧的口头禅因春晩变得家喻户晓: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啦;大师兄,师傅和二师兄被妖怪抓走啦....这段子流传很广,观众对其接受度很高,觉得沙僧就该是那样。虽然沙僧说的每句话基本都是对的,但却也很无趣,因此他代表的是人的理性和逻辑,任劳任怨的沙和尚只知道挑着担子无怨无悔地干活,这也是理性和逻辑的担当,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人是感情的动物,因为人的理性总是容易被感性困扰,所以我们要悟到一切本来清净,从而使得理性逐渐回归。又因为真理本来清净,所以沙僧也叫悟净。
白龙马代表的则是人的意志。无论团队中的其他人表现如何,是精诚合作还是闹着散伙,白龙马都是一定要去取经的。此意志此谓之六波罗密之毗离耶波罗蜜,即精进波罗蜜、精进渡彼岸。
唐玄奘去印度取经,主要获得的就是唯识宗经典。而他回国之后所翻译的经典,也主要以唯识宗的经典为主。
弥勒净土与西方净土
唯识宗公认弥勒菩萨摩诃萨为唯识宗的开创者,目前佛学界公认摩诃萨确有其人,无论是南传佛教的五部中的《长部》、《增支部》、《小部》,还是汉译的四部《阿含经》中,都有明确记载,在汉译《阿含经》中,还明白地揭示了声闻乘与菩萨乘在释迦僧团中并存的现象。
据《彼岸道品》记载,提舍弥勒原是憍萨罗国婆罗门巴婆利的弟子,从师在南印度的阿萨迦修习禅定,享有盛名。后受巴婆利之命,与其十五位最杰出的同门师兄弟一起到摩揭陀国的石寺见佛,在听闻佛的教诲后,十六人从佛出家,弥勒遂成为释迦僧团中的一员。
《贤愚经》记载:“……于是尊者弥勒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佛复告曰:‘弥勒,汝於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得作佛,名弥勒如来。’于是,世尊从尊者阿难受此金缕织成衣已,告曰:‘弥勒,汝从如来取此金缕织成之衣,施佛、法、众。’于是,尊者弥勒从如来取金缕织成衣已,施佛、法、众。”从上述的记载可以知道:弥勒是为世尊授记,为下世佛。
弥勒净土信仰东汉时期传入我国。法显的《佛国记》中就有所谓“北天竺道俗立弥勒像,竞相供养”的记载。在中国,愿往生兜率天,最早信奉弥勒的追随者,当推东晋的道安(又称手印菩萨,道安法师是后世净土初祖慧远法师的老师,后文净土宗部分会有介绍),《高僧传》卷五载有: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佛前立誓,愿生兜率。
从史料记载看,中国早期的净土信仰,不是西方净土,而是弥勒净土。弥勒信仰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现居兜率天内院的弥勒菩萨的信仰,即发愿上生兜率天,亲近弥勒,闻听正法,得不退转;二是对当来下生弥勒佛的信仰,即发愿随弥勒一同下生来净化人间,以达到善根的成熟与解脱。前者称弥勒上生信仰,后者称弥勒下生信仰。
唐朝时,弥勒信仰到了一个高度,玄宗前期达到了极盛,现存最大的弥勒佛像——四川乐山大佛就是最好的例证。如今中国的净土信仰多为西方净土信仰,提起西方世界,信众都知道,但一提弥勒净土,基本没几个知道的。弥勒净土自明以后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后来弥勒信众越来越少,再难见到弥勒净土大规模之信仰了。
非常可惜,后世唯识宗逐渐没落了,茶馆认为唯识宗的没落有三大原因:
一是,那个时代的人接受不了唯识宗那样缜密的逻辑思维,特别是后来在历经了元明清三代的奴化教育统治后,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严重缺乏;
二是,历朝某些农民起义者多以弥勒净土为旗号,因而召受到朝廷的严厉压制(如北宋庆历七年,贝州人王以“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为口号造反。元代,以烧香礼弥勒聚众结会的“香会”在华北活动频繁,河南胡闰儿声称弥勒下生而作乱,袁州僧彭莹玉以劝人念弥勒佛号、入夜燃火炬名香礼弥勒结社造反,其后韩山童、徐寿辉等假香会起红巾军(号称“香军”)反元),
三是,学习唯识宗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识作为基础,而普通信众们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即便如今唯识宗的影响依然很小,甚至到了近代,居然要去日本去寻访唯识经典,以求重新光复......
唯识宗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
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五法”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间有为法皆有名有相,称为名相之法;“分别”指人们的主观能对事物分别认识;“正智”指圣人清净无漏实智;“如如”指如实智所对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净和主客观,是以总括诸法。
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自性”一是二取执着,无而谓有,起惑造业,名遍计所执;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缘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显二空真如为圆成实。事物的性质不出此三种,所以叫三自性。
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八识之“识”是了别认识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个有情都有这种心意识的认识作用,共有八种,就是前面列举的八种识。
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二无我”是指每个有情或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一般所说的自我或灵魂叫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对的真实叫法无我。二无我也叫作我法二空。
唯识宗宗教义深入分析诸法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脱、菩提二果。
唯识耐烦——是说学法相唯识的人必须要有耐烦的心。法相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而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故得名,法相唯识宗里面的名相很烦琐,义理层次比较复杂,如不耐烦就无法把他的头绪搞清楚,一进入法相唯识宗里如堕云里雾中。所以学唯识必须要有耐烦之心才能学得通。唯识宗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非专业人士难以窥其奥妙,唯有真正懂佛法、知佛性、明佛理的人方可由此踏上坦途。唯识宗是一个极具先锋作用的佛学宗派。它在理论创新上富有睿智,蕴含着依法而治的法治思想,在实践拓展上具足功效,表现出法如利剑的威力及锋芒,敢破敢立,能破能立......
三、性相台贤禅净律密之三
台——天台宗
教观总持、解行并进、止观双修
天台宗也称法华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创立最早的一个宗派,是汉传佛教最早创立的宗派。天台宗源于北齐慧文和南北朝慧思(天台宗以龙树菩萨为初祖、二祖慧文、慧思尊者为三祖),至隋的智顗(世称智者大师)开创本宗后兴盛于唐,因智顗晚年长居浙江天台山,故而得名天台宗;又由于此宗奉《法华经》为主要经典,由此也称为"法华宗"。
天台宗以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相传慧文无师自悟,因读《大智度论》体会到“三智实在一心中得”;又因读《中论》四谛品,因缘生法即空、假、中一偈,构成了慧文一心三观和所观的一境三谛的思想的禅法,后来慧思传承此法门又传给智顗;而到智顗后内容更充实,从修观上更开展为一念三千的三谛圆融观,以此为天台一宗的教观中心。
智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他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发明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道理。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以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十一世纪初,因争论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山外不久衰微,今所传者都是山家派。因隋炀帝授予他智者之号,故世称『智者大师』。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著作。
天台宗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
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八教分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化仪四教为顿、渐、密、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
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名为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此三谛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
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天台宗以自宗为圆教,别的宗属前三教。此宗总结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将佛教教义加以精密的调整,发展了大乘圆教理论,展示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
义理组织天台宗——显示了天台宗的特色。在各宗派之中,对佛学义理,能建立严密的组织,有系统的加以阐发的当推天台法华为第一。
天台的智者大师将佛陀一代圣教分为五时,并按其所摄受的对象分为:顿,渐,密秘,不定等化仪四教,以及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以科学的方式将三藏十二部经典,分门别类的归纳于不同根性的众生,并将修行的方式与证果的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较,所以说到义理的组织方面,天台宗是最严密最有系统的。
五时:佛陀五时说教的次第与当机的差别,从释尊说法之顺序分为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盘等五时。
第一、华严时,谓如来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如日照高山之时。首谈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空有齐彰,色心俱入,湛森罗于海印,现刹土于毫端;小乘学者,如聋如哑,莫能理解。
第二、阿含时,谓佛说华严经后十二年,于鹿野等为接引二乘人,说四阿含等经。
第三、方等时,谓佛既说小乘,更演维摩、楞伽等大乘经,令二乘行者,耻小乘而慕大乘。
第四、般若时,谓小乘虽回心向大乘,然其执情未泯,故佛更广谈般若空慧而澄净之。
第五、法华涅盘时,谓佛见钝根众生,机渐纯熟,故说法华经、涅盘经,以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称性而谈,令一切众生,咸得成佛。
八教分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合之为八教。从教导众生之形式方法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四种类(化仪四教);又依适应众生根机而教导之教理内容,分为藏、通、别、圆等四种类(化法四教)。
化仪四教:指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乃就佛教化之形式与方法分类而成。
1、顿教:指对大机直施佛自证之法,不用诱引方便,如《华严经》的说教即是。(直显真实之教)
2、渐教:谓由浅及深,次第诱引,阿含、方等、般若三时期即是。(由浅入深之教)
3、秘密教:谓佛以神力对受化的彼人此人,隐秘地令得各别之法,彼人此人共闻佛之一音,而不知彼此所得之法。(因人而宜之教)
4、不定教:谓受化的众生虽同坐一席,然随各人根机之不同,所体悟之教法亦不一定。前二种化仪是竖的化仪,后二种是横的化仪。(一音异解之教)
化法四教:指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乃就佛化益的内容分类而成,故化仪譬如药方,化法譬如药味。
5、藏教:说但空之理,令证二乘小果的教说。(声闻、缘觉之教)
6、通教:说通同三乘之因果,其理虽是但空,但含中理(即不但空),令钝根与藏教同证其果,利根则转入别圆二教。(声闻、缘觉、菩萨共通之教)
7、别教:说但中之理,令修次第三观,证十二品断之佛果。(不共二乘,独为菩萨所说之教)
8、圆教:说不但中之理,令修圆融三观,证四十二品断之佛果。(佛陀内证的实相之教——不论迷悟,生佛一如)
四、性相台贤禅净律密之四
贤(贤首)——华严宗
六相圆融、法界缘起....
贤首宗又名华严宗,是以鸠摩罗什译的《华严经》为依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其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名华严宗。武则天非常推崇这部经典,并为其作了四句开经偈,即是我们读经时常常念诵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华严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
五教: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比前天台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
六相: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
十玄门: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十玄门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
三观: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传统华严——是在说明华严宗的特点。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又因其实际创史人法藏大师,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后人称法藏大师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该宗主要发掘"法界缘起"的旨趣,因而又有"法界宗"之名。中国是大乘佛教的国家,中国佛教的大乘思想就是以华严宗为中心的。如近代的佛教领袖太虚大师,虽然主张八宗兼弘,但以华严思想作为他信仰的根据。《华严经》起源于印度,传到中国之后,经过中国祖师大德的智慧的融合,将华严法界缘起的思想发挥得最圆融最究竟,并提出种种的观法,寓哲理于实践中。由于历代大德对华严思想所作的创新与发明,使华严哲学在中国佛教史上开出了奇葩,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传统信仰,即所谓"传统华严"。
五、性相台贤禅净律密之五
禅——禅宗
二入四行、识心见性
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
禅宗主张用禅定概括全部修习而得名,由于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故又称为"佛心宗"。其渊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传统文化之中,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的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取自《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何为本来面目,于念念之间用功,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
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禅宗最开始尊奉《楞伽经》,到五祖时变为《金刚经》,到六祖慧能时又加入《坛经》。过去说: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但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心的准绳,弘忍、惠能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样,《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经典依据。以后更有《六祖坛经》和许多"语录"的出现。
禅宗是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亦是当时佛教寺院经济从发达走向没落后,进行自我修正的历史产物,禅宗倡导的农禅并举毫无疑问是意义深远的大举措,农禅并举使得僧团在经济上得以独立,并摆脱对外界的依赖;为佛教能在后世流传下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禅并举
“农禅并重”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原因,按照印度佛教传统,僧尼属于不生产的消费阶层,其生活依靠民众的布施,比丘以托钵乞食维生。东晋时沙门“安置四宅、一切种植、斩伐草木、垦土掘地”都是被禁止的,但托钵乞食的生活十分不安定,而依赖檀越布施也具有很大的依附性。
从魏晋至隋,中国佛教一直受着印度佛教制度的影响,后来随着佛教的兴盛,僧尼人数越来越多,落后的生产力之下,国家财政开始发生困难,加之僧众总体素质的偏低,大量不事劳作的僧尼已经成为社会的严重问题。
直到百丈禅师最终确立丛林制度后( 许多僧众合聚共住一处,犹如大树丛丛聚处,得名丛林),中国佛教制度和僧侣生活才算是真正为之大变。百丈禅师无愧于中国佛教史上大改革家之称,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之所以有佛教佛法能够流传,百丈禅师确立丛林制度、建立禅堂、设立百丈清,规功不可没,其巨大贡献在禅宗发展史上可以担当起“不朽”两个字。
以百丈为代表的祖师大德以戒律精神为基点,从大乘菩萨戒的无相戒出发,将修道贯穿于生产劳动,从而在理论上解决了农耕与修禅的矛盾,摄戒归禅,制定符合中国社会特点的佛教制度,于是,僧尼便由不事生产变为重视生产劳动。
从唐朝到清朝中叶,中国的经济社会稳定的安定因素之一是来自禅门丛林制度。这种制度的核心是集体生产集体耕作,以同修互助的团体生活方式,不断扩大寺院的规模,致使佛教各宗派与佛学在中国历史上刻画下了深刻的影响。
百丈怀海以农入禅,农禅并举,农禅合一,这种把农业劳动与禅结合起来的禅法,集中体现了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禅僧的佛教社会主义理想和生活方式。这也是禅宗这个中国化的佛教的必然发展道路。正是由于农民的世俗生产方式被纳入禅法,禅宗进一步世俗化,才最终强化了禅宗的生存能力。据史料记载,丛林制度兴盛时,一个寺院为中心的农禅集体部落通常可以养活500到2000僧人。
农禅并重的集体经济制度在禅宗丛林中一经实施就取得了成功,使得禅宗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宗派。从印度传来的原始佛教的寺院经济模式并不吻合当时中国国情,禅宗僧人这种农禅制度符合了中国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所以广受大众的推崇,从某些方面减少了外界攻击佛教和佛教徒的借口。这种“农禅双修”为禅宗争得了生存权,进而取得了发展权,如果说是六祖惠能在内在义理上给了佛教中国化和禅宗发展的可能,那么百丈禅师则于外在给了佛教进一步中国化和落地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
禅宗曾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落;南宗惠能主张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从唐到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后三、四百年中又分为五家七派,足见其兴旺的景象。
禅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派。南宗六祖惠能弟子中,有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大支系,由这两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从南岳先分出一派沩仰宗,次又分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两系分为五宗,以后又从临济宗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名为七派,都曾兴盛一时,经过一段时期有的就衰绝不传了。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兴旺。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孙,都是临济、曹洞两家后代。
关于禅宗的话题内容太庞大,未来有机缘周易茶馆会专门开帖讲述,敬请期待...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贫禅——古代禅宗祖师大德们,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杂果,穿提粗布麻衣,虽然生活清贫淡泊,但是他们的禅定之乐是无穷的,故而称为"禅贫"。
“贫禅”不是说禅或修禅的人是贫穷的,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汉地出家僧人法脉传承多属禅宗子孙。倡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相比“富密”而言,修学禅宗,不需要富足的经济条件,因为禅者的修行生活,无论山林,水边,茅蓬,只在双腿一盘,就可参禅了,随所住处恒安乐,行住坐卧皆是禅;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六、性相台贤禅净律密之六
净——净土宗
他力往生、称名念佛
周易茶馆简评:如今社会上修行净土法门的信众很多,但看似最简单的法门,实则非常难修,何以故——禅净不二、正眼法藏、净业功行....愈加喧嚣的凡尘中,身在俗世之人,又有几人可以绝迹外缘、又有几人得以净业、得以净念相续......,建议当下修持净土法门的朋友们,先去了解下当初净土初祖慧远法师惟道是从的凛然钢骨、了解下慧远法师的事迹和著述、了解下僧格的尊严与独立......
净土宗,依据《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东晋时慧远大师曾在庐山邀集僧俗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慧远大师因此而被后世奉为净土宗"初祖",净土宗也因此而称为"莲宗"。
此次集会前,慧远率众于东林寺前凿池栽种白莲,中国佛教史上,便称此次集结为“结莲社”。刘程之、周续之、雷次宗、宗炳、道敬、道生....这些莲社成员中,有的是著名隐士,有的是当世大儒,有的是名重一时的高僧,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学养,不约而同的集合在慧远的身边,拜服于阿弥陀佛像前。
慧远法师学识渊博、学修并重,据记载慧远驻锡庐山(僧人出行,以锡杖自随,故称僧人住止为驻锡)后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自他开始,引领了庐山僧团从单纯对义理的探寻,逐渐迈向了真修实证。
慧远法师二十一岁时前往太行山遇到了道安法师(道安法师又称印手菩萨,他非常重视般若学,一生研讲此系经典最力,同时重视戒律,搜求戒本至勤,又注意禅法,综合整理了前代般若、禅法、戒律等系佛学,遂使原本零散的佛学思想,得以较完整的面目呈现于世,因此,道安大师被视为汉晋间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慧远因聆听道安法师讲经而明悟,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慧远法师早年依据《般舟三昧经》修习禅定,一生不断著书立说、
求经译典、 结社念佛,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撰写了《明报应论》、《三报论》( 业有三报:现报、生报、后报)、《法性论》等著作。
慧远法师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性度弘博风鉴朗拔,常以道家道体的永常不减来诠释法性,曾以老庄思想来比附《法华经》,以使听者由疑惑转为晓然,得到道安法师的由衷称赞。慧远法师还将基于道家哲学和养生理念的大雁气功传承了下来(大雁气功功法按阴阳变化、五行八卦及经络气路特性而编排,简单易练,老幼皆宜。据说大雁气功以练本、治本为主,激导人体主要经络穴位,优化神经和体液系统,调节脏腑机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
出家乃方外之宾,不应去致敬王者
作为一代佛教领袖,慧远法师志逾丹石,不畏权势,惟道是从。慧远法师十分注重僧格的尊严,针对当朝某些官员提出沙门应礼拜帝王的说法,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阐述僧人不礼拜帝王的道理,高标出家修道的胸襟,云:“出家者,能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夫然者,故能拯溺俗于沉流,拔幽根于重劫,远通三乘之津,广开人天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王之恭而不失其敬也。”远公于此推崇出家的志向,赞叹修道的功德,无非欲令世人具敬僧之心,亦令僧人自尊自强。由此,远公严正声称:“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沙门尘外之人,不应致敬王者。”可谓掷地有声,凛然刚骨,力争僧格的尊严与独立!
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土恩
《心地观经》里四重恩之国土恩并非狭隘的国家之恩、更非国王之恩;而是大自然的滋育之恩、是地水火风形成的山川河岳草木砂石乃至宇宙万物对个体色身的滋养之恩。佛教里的国土恩和道教《高上玉皇本行经》里提到的皇王水土其实是一个意思——并非狭隘的“爱国主义”,而是教导人们尊重自然,感恩自然……
后世奉行的“称名念佛”始于南北朝北魏医僧昙鸾法师首倡的“二道二力说”,(昙鸾著有《往生论注》、《略论安乐净土义》、《赞阿弥陀佛偈》等专述净土思想,也有人认为他是净土宗创始人),昙鸾引述龙树菩萨的“二道说”提出修习佛法有两种途径:一是难行道(通过持戒修定等自己的力量而获得解脱),一是易行道(依靠佛的力量而使自己获得解脱)。昙鸾后来接着阐发:与“二道”相应的是“二力”,即“自力”和”“他力”,昙鸾明认为修习佛法者若仅凭自己的力量,既艰苦又难以成就,犹如陆路步行,事倍功半,是难行道。
昙鸾认为如果凭借阿弥陀佛的愿力及借他力,加上自己的努力,则犹如水路乘船,既省力,又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易行道。在后来的论述中,昙鸾把“观想念佛”的心念与“持名念佛”等同起来,开创了后世“口称念佛”口诵阿弥陀佛名号的“称名念佛”。
方便净——净土宗之修持特点。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而得名,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简单易行,三根普被,能摄受广大群众,有念佛法门、十六观法门等,依生前发心、修持不同,往生又有九品往生的分别。之所以说是"方便净"是说后世逐渐演变成了主修念佛法门,不管什么行业身份,无论何时何地都可念佛或默念,所以最方便的修持方法非净土宗莫属了,因此在老百姓中非常流行。
净土宗真正形成宗派应该是在道绰和善导的时代,道绰对推动中国北方的净土信仰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据说他日念阿弥陀佛七万遍....,道绰的弟子善导曾抄写《阿弥陀经》数万遍、画净土变相图三百幅,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往生礼赞记》、《净土法事赞》、《般舟赞》、《观念法门》等,对净土宗的基本教义和行仪作了描述。
道绰在其《安乐集》中把凭自力或他力判为圣道门与净土门,认为净土门乘佛愿力,即便凡夫常能念佛,也能障消往生....到善导时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主张净土为凡夫而设,把持名念佛判为正行,其它所有修行方法判为助行或杂行,认为称名即是行愿具足、念佛即可往生,即便是五逆十恶以至于诽谤正法者均可依教乘佛念往生......这就为后世普通善恶凡夫信众们开启了无限方便的心灵慰籍之门....
也许越是简单的才越容易传播,乃至后来净土门的信众认为修学此宗并非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制心一处,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即便犯五逆恶罪,若命终时能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十声,命终亦能下品下生至西方极乐净土。由于“称号念佛”法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
而慧远法师的结社念佛属“观想念佛”,不同于当下修净土之人“称名念佛”。所谓“观想念佛”,是指在禅修的基础上,根据佛经的记载,构想出一个可知可感的西方极乐世界,一心不乱的观想佛及佛国净土的种种殊胜、种种微妙,以求达到佛我合一的修行境界。
禅净双修、禅净不二
心净则土净,即见自性弥陀
后来到了唐代,在印度受净土学的影响的慈愍慧日法师认为应该禅、教、律、净四行并修而着重于净土,他批评当时的禅家忽视斋戒,又指摘求生净土者不断酒肉五辛,他主张念佛的同时,反对专修净土,提出禅教一致、禅净合行、戒净双修;慈愍慧日的《净土慈悲集》开创了禅净合一的念佛修行法门。
再往后,宋初永明延寿继承慧日禅净双修的有关观点,大力推广禅净合一,他认为佛教的一切修行都可以找到经典的依据,为了拔难救苦,禅僧不妨念佛;念佛不仅不碍修行,而且还有助于禅定。永明延寿禅师促成了净土与其它佛教宗门的合流,后世为了纪念他,便以他的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作为阿弥陀佛的佛诞日。
永明延寿禅师著有《四料简偈》述及禅与净土的四种关系,其中把禅净双修列为最高的修行层次。受延寿影响,宋明时代的禅僧纷纷仿效,贯彻推广禅净合一;别宗学者也开始兼修此法,以净土为归,因而使得净土法门在中国得到特殊又广泛的流行。但其集大成者,当数晚明的“四大高僧”,尤其是其中的云栖袾宏。
近现代佛教,则进一步沿着“禅净合一”的道路展开,禅僧普遍将习禅与念佛紧密结合。他认为,佛教的一切修行都可以找到经典的依据,为了拔难救苦,禅僧不妨念佛;念佛不仅不碍修行,而且还有助于禅定。
七、性相台贤禅净律密之七
律——律宗
依戒行止、以戒为师
周易茶馆简评:对于律宗、对于弘一法师,吾辈由衷钦佩!一切信仰,最终都表现为规则和底线意识:戒——是绝不做的,律——是必须做的;有戒有律,才是真正的有信仰。六波罗密之持戒波罗蜜(尸波罗蜜),尸罗清净: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
律宗,提起律宗很多朋友并不陌生,民国时期的大才子李叔同即弘一法师对近代律宗的弘扬做出了很大贡献。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持戒,是以十善业、八戒斋、五戒等律法为依据来护持自己的行为和念头。《方广大庄严经》:尸波罗蜜是法门,超过一切恶道难处,教化众生守禁戒故。对菩萨来说,持戒不仅仅是持戒律的文字义,一些戒律还有其表法,比如五逆、八戒斋各有其表法含义。五逆、八戒斋的文字义说的是身戒,其表法则说的是心戒。
持戒是对修行者最好的保护,不仅保护其身心免受恶业果报,也能护其功德福德,使不退转。布施获得的福德福报如果不持戒在五浊恶世会很快漏掉。所以欲求福报者当持戒以护其福报。《大集法门经》云:复次三漏,是佛所说,谓欲漏有漏无明漏。
能于五蕴恶境现前时以深信不动于戒即是功德。持戒波罗蜜在六波罗蜜里入门最易,因为有明确的律法可依。但要圆满戒波罗蜜,则须具足忍辱精进般若三波罗蜜方能做到。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也称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
由于律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
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因为时代的关系,环境的不同,许多戒律的规定,早已废驰不行了。
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恶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中国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这里也简单提一提菩萨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内容。
四分律虽属小乘戒,但其文义通于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说法。中国盛行大乘,以大乘教义解释律藏,摄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组成部分,出家菩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就是是以声闻戒为基础的。如杀、盗、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对于律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就是在出家戒条中,本来是不得触犯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这叫开;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的,就叫遮。在某种情况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还是犯戒,这就需要研究律学,律师根据律藏分辨清楚确定开、遮、持、犯的界限。
在声闻戒中除四根本戒杀、盗、淫,妄,或者还加十三僧残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残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犯外,其它绝大部分的戒条,在特殊情况和必要情况下是可以开许的。例如"非时食"这一条戒,即通常过午就不许吃东西,而在劳作以后就允许吃东西。但如何开许,要依戒律来判定。可见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灵活性的。
修身律——开示了律宗的特色。律宗以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因其所依据的是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又称为"四分律宗";又因创宗人道宣律师常住终南山,而又名为"南山宗"或"南山律宗"。佛教的律宗是讲究修身作人的。如太虚大师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因为人格完成了才能成佛。把人作好,修身完成才能进来步开发内心的光明智慧,而证悟最高的真理。这是律宗给予人们的指示,所以称为"修身律"。
八、性相台贤禅净律密之八
密——密宗
三密相应、五佛显五智
周易茶馆简评:虽然茶馆对密宗了解不多,但日常测卦时常常接触到不少曾对密宗感兴趣的客户们,所以这里就多聊几句:
朝阳十万仁波切——
有人说,信仰的缺失是这时代最严重的问题。但往往最缺乏的东西,也就是人们谈得最多也标榜最多的东西。而缺什么就标榜什么,这是人性中的特性....
这些年密宗很盛行,很多富商和演艺圈明星都争先涉足了这个圈,这倒非常吻合“密富”...,有了明星人物的示范效应后,一线城市的民间也掀起了小风潮....,那些拥趸们经书没读过几本就敢想着快速成佛了......,但修佛哪能有这么简单呢!前些年社会上还流行着一种说法:仅在朝阳区就有十万仁波切!仁波切一时间成了心灵鸡汤生产的主力军,至今仍乐此不彼....虽然十万这个数字很夸张,但亦可体现一时的热度。其实,朝阳最出名的当然不是什么仁波切,而是闻名于世的“朝阳群众”,据传可与世界五大情报机构齐名。十万仁波切居然能够与“朝阳群众”相安无事,这也算奇迹,足见“朝阳群众”觉悟之高...缺什么就标榜什么,这是人性中的特性....
周易茶馆认为——这些年的仁波切热,是信仰缺失下的快餐文化下,那些通过某种手段暴富的群体们,只想走捷径、不去认真修习显密教义、不去循序渐进地按照次第修行、抛弃经教、幻想仅凭借片言只语的“大师”口诀或“灌顶”即可快速得以消业解脱的一种阿Q式自我麻醉,是那些缺乏文化底蕴的暴富群体寻求心理抚慰的一种深刻社会现象。
何谓真正仁波切——
仁波切有多种说法,多指俗称的“活佛”,仁波切是藏文音译,意指"珍宝"或"宝贝",仁波切是藏族信教群众对活佛敬赠的最亲切、最为推崇的一种尊称。而在藏传佛教近一千多年的佛教史上,最被人称道的仁波切仅仅只有三位,其中的宗喀巴大师(藏族人尊称其为第二佛陀)曾经进行过一番对藏密佛教史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下文会有介绍);据说这三位仁波切不生不灭,示寂后就不再返回尘世......
周易茶馆对想要修密的朋友有几点建议——
1、认真了解历史:想要修密的朋友应该提前认真了解下苯教......
2、三法印鉴真伪: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
3、四依法驻心头:即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4、认真分辨上师:鉴别上师或善知识, 首先要看其见、修、行是否正确。见为见解、观点;修是修道、修法,有显有密;行指行为、操行;见修是定慧,行乃戒律。当然,还有种更简便的方法—— 在而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即便学术凭证挺容易获取了,但相比市面上遍地皆是的仁波切称呼,“拉然巴格西”的学术含金量依然很高。
5、脚踏实地修正:少依赖外力,放弃借外力速成的幻想,多下点功夫在实修方面。
附:下文有对宗喀巴大师宗教改革及格西的简单介绍....
密宗也称为"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由于自称授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这种真言奥秘,若不经灌顶和秘密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现于人,因而得名;又由于其修习三密相应,又称"瑜伽密教"。
密教本是公元七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中观,瑜伽)与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产物,很快就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主要依中国唐代不空译的《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
》,在八世纪时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本尊毗卢遮那佛是信徒选择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
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与谁相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只是举一个例证。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密宗又分东密和藏密,本来是汉密和藏密,后来汉密东传到日韩后称被他们称为东密,中国的汉密反而衰退;不过藏密还是非常鼎盛的,分红教(宁玛派)、白教(噶举派)、黄教(格鲁派)、花教(萨迦派)。
藏传佛教四大支派
藏密是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语系佛教,其教义特征为: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且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点,传承各异、仪轨复杂、像设繁多,这是藏传佛教有别于汉地佛教的显著特点。从11世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格鲁派兴起后,噶当派则并入格鲁派而不单独存在。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于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异于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派。其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这是藏传佛教的又一特点。
红教——宁玛派,宁玛一词的意思为"古"或"旧",宁玛派即古派或旧宗派,宁玛派与西藏本土传统的苯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白教——噶举派,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语,而"举"字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可理解为教授传承,噶举派是藏传佛教第一个实行活佛转世制度的教派。
花教——萨迦派,因该教派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
黄教——格鲁派,它是藏传佛教中最后出现的教派,藏语格鲁意即善律善规,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故名格鲁派。学修并重、讲修并重的学风使其成为藏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派别。
而今,值得再次认真回顾——
宗喀巴大师的藏密宗教改革
宗喀巴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和佛教理论家;精通显密各宗教义,倡导循序渐进的觉悟之路,强调修行次第,要先显后密、显密并重、提倡苦行、僧人们不结婚、戒杀生、禁饮酒、断绝世俗交往等等,其综合各宗教义后撰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乃佛教史上之经典,第一世达赖和第一世班禅均是宗喀巴之门徒.....
弊病一:公元14、15世纪时萨迦派与噶举派争夺权力,战火不熄,时局极为混乱。因此,什么宗教、什么佛学,无人关心过问,寺庙组织涣散,戒律松弛,僧人无人约束,不念经,不修法,反娶妻生子,放荡自恣。
弊病二:上层僧人仗其特权,借口修密向民间索取妇女供其奸淫。从元代以来,这些修密喇嘛,无恶不作,查看《元史》:萨迦僧为元帝传无上密乘《喜金刚》大灌顶,授双修法(双身),广取妇女供其奸淫为淫戏是乐,甚至男女裸处,君臣宣淫号为事事无碍境界。
弊病三:更令人愤慨的是行一种《合诛》邪法,肆意蹂躏妇女称为合,杀人活取心肝称为诛。《青史》说合诛法是邪法。
弊病四:依据《土观宗派源流》说,直至公元16世纪时,宁玛派中还有人借《伏藏密法》使百姓供酒,名为供甘露,供妇女,名为供明母,当时欢喜酒色之僧徒,争相效尤,使清净寺院僧舍几乎全变为有妻室之俗家矣。积习难除,戒律废驰,乃至如此。
弊病五:出家修行为的是什么?还不是欲出轮回求解脱吗!但如何出轮回得解脱?不看经不研教,见行不正如何能解脱得了。当时就有一批自号为大乘顿门之人,轻视小乘,轻视经教,不注重三藏的学习,反嘲研习经典之人为分别师空论派。
弊病六:只重大师口诀,以为片言支语即可得解脱,抛弃经教。即使学密也只重视无上续部,轻视下三部续,学风极为不正,学不正则观点不正,故多胡言乱语,把佛教引入邪途,甚至于无上密中只重圆满次第,修风脉明点,纵然有点证验,由于没有正见摄持也只等同外道。
改革举措——
举措一:闻思修——针对以上种种错误观点和作风,宗喀巴提出必须进行深入改革。如何改革?先提倡闻、思、修,先听闻经教道理,然后思其意义,最后才依之起修。所以首先是闻思,闻思就是学习。如何学法?大师对于佛教有一个全盘的认识,他说佛一代言教总起来不过教证二法,无论大乘小乘一切教法均摄在经、律、论三藏之中,一切证法均摄在戒、定、慧三学之中,因此学佛不能轻经教,抛开三藏,故提出"三藏未可偏废,三学必须全修"。宗喀巴大师改革宗教后,其他教派也有响应者开始对歪风邪气略加整顿......
举措二:戒定慧——当时就有许多只讲速成,不通经教,胡言乱语的人;吾人学佛为的是求解脱,不明解脱之理,盲修瞎炼,不是求解脱,而是反增束缚,所以,求解脱必须重视三学。其次是修,所谓修就是指戒、定、慧三学,戒律是佛教的根本。
三学(闻、思、修的主要内容):戒——《律经》; 定——《现观庄严论》(谈菩萨修行证果);慧—— 中论(佛教的最高哲学思想)、因明(锻炼逻辑思想、抉择正见) 俱舍(辩诸法性相为佛学入门书)。
大师曾说口称大乘行人若不守护清净律仪,去恶行善,连轮回也出不了,何况大乘。菩萨若不守护律戒,发大慈大悲菩提心悲悯众生,大乘亦是空名,学习密宗,不守三昧耶戒,更是开恶道之门(藏密修学,亦首依持三昧耶戒,但其所出经典与唐密、东密略有不同。藏密三昧耶戒取自德光《律经》、慧贤《律经注》与宗喀巴《秘密戒颂》;藏密以原始乘所守为别解脱律仪,大乘所守为菩萨律仪,金刚乘所守则为密咒律仪)特别是僧侣,更应严守戒律,故先于甘丹寺进行整顿律仪,依噶当规制,僧人必须受戒,严格遵守,独身不娶,不营世务,清净禅院。为表示中兴律仪,让僧人戴黄帽,因此后来人称格鲁派为黄帽派(黄教)。
经过律戒整顿,扭转当时社会的颓靡之风,使寺院面貌为之一新。其次是定、慧二学,定就是约束自心不让散逸,慧就是增长智慧不昧于解脱之道,故无戒不定,无定不能生慧,定、慧二学就是讲学习修持。
举措三:五部大论——在学习中整顿学风,把那些浮夸不实,任意篡改等的作风完全改去。在寺中设立教理学院,定出学习制度,规定学习内容,按部就班,循序涟进,先小后大,先显后密。组织一套有次序有系统的学习经论理论,大师在噶当六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略加更改,定按三学原则制定学习内容——戒学学《律经》;定学学《现观庄严论》;慧学学《中论》、《量论》(因明学)、《俱舍论》。密教学习作、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之续经讲解,结合实修教授导引以便求证。
规定寺内学习五部大论(在噶当的六大论上增加了抉择正见的中观学),是从律经论三藏中选出最有代表性的经论。
五部大论概括了经、律、论三藏的教法内容,其它学习的经论注疏文献,各寺采用的教本不尽相同,甚至连各扎仓也不尽相同。
格西:寺院规定僧人必须读完显教的五部大论,先学何经,后学何经,何时完结,均有详细的规定,显教学完后考格西,藏语"格威西联"的省音,意为"善知识",格西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的学位,又有不同级别的具体称谓,诸如"拉然巴"、"措然巴"、"林赛巴"、"多然巴"、"阿然巴"、"曼然巴"、"噶然巴"等,拉然巴格西,是藏传佛教格西中级别最高的学衔,也是藏传佛教显宗中最高的学位。每位申请拉然巴格西学位的考僧,必须在拉萨大昭寺举行的祈愿大法会期间,通过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高僧提出的佛学疑难问题的答辩,并得到认可才能获取这一宗教学衔,才能进上下密院学习密乘,密教先学事相如摆供设坛等,然后才学灌顶实修。
密富——告诉人们,在八个宗派里面,如果要学密宗的话,修学密宗,经济上要非常富裕,因为密宗的坛场必须布置的非常精致庄严,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银,或者是铜质的铸造,样式很并且要样样具备,这些若经济上不富有,难以完善齐全。再者,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当的时间,还要求对上师有优厚的供养以表示虔敬信心,所以要如法学密,经济上必须富裕,而且观想修法需要寂静的环境和富裕的时间来助力观修,否则难有成效,这些都需要有大量的空闲时间,才容易修有所成,如果没有一定的财富实力,较难相续,所以被称为"富密"。
如果用加减法来比喻禅、密修法的话,可以说密宗善用加法,通过十万百万计的加行数量,和丰富具体的种种观想,时间安排的满满的,让你忙的没有时间打妄想,进而成就证果;而禅宗则善用减法,放下执着,空一切相,放到没有可放,减到再无可减,以此破妄证道求真,《永嘉大师证道歌》云:“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是大彻大悟。
关于禅宗,涉及的内容太多,以后周易茶馆会专门开帖论述——菩提禅语、花开五叶。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明心见性...
小结
佛教浩瀚如海的经书各具特点,如《楞伽经》等需慎思明辨严谨分析,可以说属于佛法哲学化的典籍;《解深密经》《楞严经》等层层转进条理井然,需抽丝剥茧地去体悟,类似于科学化的典籍;而《阿弥陀经》等则唯信可入,可以说是佛法宗教化的典籍......
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而"密宗"及"净土"则偏向于宗教;或许,只有"禅宗"才是近于佛法的重心——提倡“人生佛教”的太虚大师曾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任何一宗,均可汇归于禅的精神;至于"律宗",乃是整个佛教的基础;所以严格地讲,律宗不该仅仅自成一宗,律宗应该遍属于各宗;至于宗教的素质,乃是各宗皆备的。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乾有四德,元亨利贞,君子当如是!
周易茶馆仅为有缘之福主提供专业风水堪舆、命理咨询、起名择吉、选择决疑及化煞趋吉方案......,如需咨询,请咨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童小童下一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