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并不会改变,只是活出了活出真实的名言自己而已?


NLP的前提假设是NLP系统的基石,在国内很多关于NLP的前提假设总结为12条,其实NLP的前提假设早就超过了12条,不过这12条是NLP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所以可以给大家作为参考。
NLP假设前题”(NLP Presuppositions) 是NLP概念(concepts)及技巧(techniques)的基础。 意指当我们思考或当我们处理事情的时候,可以假定(假设)一些人、事、物的关係,NLP不称这些为“原则”(principles)、“定律”(laws)、“规范”(rules)
或其它较具肯定性的词语,而是假设的前题而已!因为NLP的精神并非去找出真理或是坚持甚麽是真理,因而可以避免空泛的争拗或者过于僵硬的执著。因此,假如我们可以用这些假设前题去作为我们的思考和行为的方向,可使我们更有弹性,扩阔我们的“地图”(maps)!
NLP提出以下的假設前題
中文版
英文版
1
地圖上的界線並不等於真正的地域 -- 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是由感官經驗得來的,由我們給予它們意義。
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 To transmit understanding, you have to gain access to the map of the other person.
2
沒有挫敗,只有回應。
There is no failure, only feedback.
3
溝通的意義在於對方的回應。
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se one gets.
4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尊重別人的內心世界。
No two persons are the same.
5
在任何一個系統裡,越靈活的人越能影響大局。
In any system, the most flexible person has the control.
6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Usefulness is more important.
7
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Repeating the same behavior will repeat the same result.
8
若別人能夠做到, 任何人也可以透過學習而做到。
If one person can do something, anyone can learn to do it.
9
當我們 (心靈) 焦點集中,能量會隨之而來。
Energy flows where attention goes.
10
人的行為會為了適應不同環境而轉變,而他們現時的行為往往代表了他們在環境限制下所能作出的最佳選擇。
Every one chooses the best behaviour at the moment.
11
每人都已經具備使自己成功快樂的資源。
Every one already possesses all the resources needed.
12
每個行為背後均有正面的動機。
There is always a positive intention behind each behavior.
以上12條是NLP身心語言程式學的基本假設前題,而NLP的假設前題並不局限於這12條,因為NLP的精神就是鼓勵不斷地創新與發展。
国内流行的李忠莹老师的版本
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No two persons are the same.2、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One person cannot change another person.3、有效用比有道理更重要Usefulness is more important.4、我们只是活在由自己的感官经验所塑造出来的主观世界The map is not territory.5、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se one gets.6、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Repeating the same behavior will repeat the same result.7、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solutions to every situation.8、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Every one chooses the best behavior at the moment.9、每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Every one already possesses all the resources needed.10、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最能影响大局In any system, the most flexible person has the control.11、没有挫败,只有回馈There is no failure, only feedback.12、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其正面的动机Intentions and emotions are never wrong, only the behavior has not been effective.
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① 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会完全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会是一样。② 因此,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够绝对一致,也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是一样,也因此没有两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会完全一样。③ 因此,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④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⑤ 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⑥ 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都是在不断变化中,所以没有一个人在两分钟是一样的。⑦ 两个人之间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不一样,不一定会使两人不能沟通或者难以发展出良好关系。⑧ 给别人空间也就是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才能有良好的沟通和关系。⑨ 同样地自己与别人的看法不同也是正常的事。⑩ 当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同时,我们也有权利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2、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①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每个人只能改变自己。② 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人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③ 找出对方的价值观,创造增大或转移对方在乎的价值,对方便会产生推动自己的行为。④ 一个人因此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引导另一个人去学习。⑤ 因此,一个人不能希望另外一个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⑥ 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只对本人有效,不应强逼别人接受。⑦ 改变自己,别人才会有可能改变。⑧ 好的动机,只给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般发生的权利。⑨ 不强逼别人跟随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别人便不会抗拒。⑩ 同样,我们只能自己推动自己,而不能寄望于他人或环境改变。
3、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① 光说做法有道理或者正确,而不顾有没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② 在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的原则基础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有意义。③ 说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上,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④ 任何计划的设计都是为了效果,效果是所有行动的目的。⑤ 有道理是由理性方面的标准来决定的,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是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⑥ 故此,坚持道理只不过是坚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⑦ 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再加上了理性方面的认同,效果才会出现。故此有效果需要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鸣。⑧ 没有效果的道理是背弃了信念和价值观的规条,应该加以检讨。⑨ 有效和有道理往往可以并存,但必先由相信有这个可能的信念开始。⑩ 只追求有道理但无效果的人生,难以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4、我们只是活在由自己的感官经验所塑造出来的主观世界①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把资料摄入(摄入过程),感官的运用是主观和有选择性的,因为不能也不需要把所有资料捕捉。②摄入的资料经由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过滤,而决定其意义。因此能储留在脑中(编码过程)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是主观地形成的,所以过滤出来的意义也是主观的。③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用上述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因此是主观的。④我们只能用这个方式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没有其它的方法。⑤因此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主观的真实或者相对的真实。⑥因此每个人的世界都只是在他的脑里,我们是凭脑里对世界的认知去处理每一件事。⑦因此改变一个人脑里的世界,这个人对这个世界中事物的态度便会改变。⑧因此每个人都是用自制的地图在这个世界里生活。⑨改变主观经验在脑里的结构模式,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便会改变。我们对事情的感受亦会改变。因此我们无须改变外面的世界(我们无法知道它是怎样的),只凭改变我们自己(脑里的世界)我们的人生便有所改变。⑩事情从来都不会给我们压力,压力是来自我们对事情的反应。情绪也从来不是来自某人的言行或者环境里出现的转变,而是来自我们对它们的态度,即是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
5、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①沟通没有对与错,只有有效果或者没有效果之分。②自己说得多对没有意义,对方收到你想表达的讯息才是沟通的目的。③因此自己说甚么不重要,对方听到甚么才是重要。④话有很多个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收到讲者意图传达的讯息,便是正确的方法。⑤沟通的效果来自声调和身体语言的比文字的更大。⑥沟通讯息的送出与接受在潜意识层面的比意识层面的大得多。⑦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完全同样的反应。⑧说话的效果由讲者控制,但由听者决定。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⑨沟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气氛。⑩ 抗拒是对讲者不够灵活的指证。
6、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①做法有不同,结果才会有不同。②如果你做的事没有效果,改变你的做法。任何新的做法都比旧的多一分成功机会。③想明天比昨天更好,必须用与昨天不同的做法。④改变自己,别人才有可能改变。⑤世界上本来便是每样事物都在不停地改变中,不肯改变的面临淘汰或失败的威胁。⑥因此只有不断地改变做法,才能保持与其它事物关系有理想状态。⑦做法是规条,目的是取得价值、实现信念。维持最有效果的规条就是灵活地不断修正做法,这样才能保证取得价值实现信念。⑧改变是所有进步的起点。⑨习惯是使我们不用思考便能做到某事,这使我们忘记凭做事的效果而作出修正。⑩祈望不改变才能使自己更好,倒不如思考自己可以怎样改变才能取得效果。
7、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①对事情只有一个方法的人,必陷困境因为别无选择。②对事情有两个方法的人,也陷困境。因为他制造了左右两难、进退维谷的局面给自己。③有第三个方法的人,通常会找到第四五甚至更多的方法。④有选择就是有能力,所以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⑤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都得不到想要的效果。⑥没有办法,只是说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⑦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的方法。⑧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和使事情改变。⑨不论甚么事情,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利而且不只一个。⑩没有办法使事情划上句号。总有办法则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重要的是你想不想回家,而不是这条路通不通。
8、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①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最终都是为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②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③因此每个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④动机不会错,只是行为不能达到效果(满足背后正面动机的效果)。⑤接受一个人的动机,他便会觉得我们接受他这个人。⑥了解和接受其正面动机,才容易引导一个人改变他的行为。⑦动机往往是在潜意识的层面,不能意识地说出来。⑧找出行为背后的动机最易的方法,是问企图经由该行为得到的价值是什么。⑨任何行为在某些环境中都会有其效用。⑩因此没有不对的行为,只有在当时环境中没有效果的行为。
9、每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①每一个人都有过成功快乐的经验,也即是说有使自己成功快乐的的能力。②人类只用了大脑能力的极少部份,提升大脑的运用很多新的突破便会出现。③ 每一个人都可以凭改变思想去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因而改变自己的人生。④每天里遇到的事物都有能给我们成功快乐的因素,取舍全由个人决定。⑤所有事情或经验里面正面和负面的意义同时存在,把事情或经验变为绊脚石抑或踏脚石由自己决定。⑥ 有能力替自己制造出困扰的人,也有能力替自己消除困扰。⑦成功快乐的人所拥有的思想和行为能力,都是经过一个过程而培养出来的,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与其它人所具备的条件一样。⑧ 自己不信有能力或有可能,是使自己得不到渴求的成功快乐的最有效保证。⑨情绪压力困扰都不是源自外界的人事物,而是由自己内里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产生出来的。
10、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最能影响大局①灵活便是有一个以上的选择,选择便是能力。因此最灵活的人便是最有能力的人。②灵活来自减少行使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多凭观察而运用环境所提供的其它条件。③灵活是使事情更快有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亦是人生成功快乐的重要因素。④灵活亦是自信的表现,自信越不足,坚持某个模式的态度会越强硬。⑤容许不同的意见和可能性便是灵活。⑥在一个群体中,固执使人紧张,灵活使人放松。⑦灵活不代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容许找出双赢的可能性(更进一步而三赢) 。⑧在沟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放弃立场)。⑨流水是学习灵活的最好隐喻。⑩灵活是用自己的步伐去作出转变,而固执则是在被逼的情况下作出转变。
11、没有挫败,只有回馈①挫败只是指出过去的做法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是给我们需要改变的讯号。②挫败只是在事情划上句号时才能用上,要想事情解决即是事情仍会继续下去,这二字便不适用。③挫败是指过去的事,怎样改变做法是指向未来。④挫败是过去的经验,而经验是让我们提升自我的踏脚石。因为经验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自信的基础。⑤每次挫败都只不过是学习过程里修正行动的其中一步。⑥人生里所有的学习,都是经由不断地修正而达致完善。⑦想要成功首先要相信有成功的可能然,后找出需要怎样改变。⑧把每次挫败带来的教训掌握了,每次便都变成了学习。⑨自信不足的人的潜意识总是在找不用干下去的借口,挫败二字便很容易冒出来。
12、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其正面的动机。①动机在潜意识里,总是正面的。潜意识从来都不会伤害自己,只是误会地以为某行为可以满足该动机,而又不知有其它做法的可能。②情绪总是给我们一份推动力,使我们想去摆脱某个环境或状况情绪,是使我们在该件事情之中有所学习,学到了情绪便会消失。③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同时不接受他的行为。④接受动机和情绪便是接受那个人,那个人也会感觉出你对他的接受,因而更肯让你去引导他作出改变。⑤任何一次行为不等如一个人,一段时期不等如一生。⑥行为不能接受是因为没有效果,找出更好的做法是两人的共同目标,能使两人有更好的沟通和关系。⑦找出更好做法的方法之一是追查动机背后的价值观。

原标题:豆瓣9.2《想见你》,比起合群,我们更想活出真实的自己
开播8.0收官后豆瓣评分稳定在9.2的《想见你》,是不能仅用“校园纯情台剧”这个词来形容的高分热播剧,当我们还停留在台偶拍出来都是霸道总裁+灰姑娘剧情的惯性思维中,这部拥有莫比乌斯环式穿越+一环扣一环的推理悬疑+贯穿全剧只爱一个人的治愈爱情剧,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恰好成为了这个特殊时期里,最好的愈疗药。
都说八分豆瓣靠演技,九分豆瓣靠剧情,来来来,让我们抛开演技,仔细品一品这个烧脑的情节,磕一下自己喜欢的CP。
社会撒糖CP黄雨萱和李子维,校园治愈CP陈韵如和莫俊杰。
1999年18岁的陈韵如因一场谋杀而去世,她喜欢的李子维拒绝了她,喜欢她的莫俊杰在背后一直默默守护她。
2022年27岁的黄雨萱用随身听穿越到1998年,跟17岁的陈韵如共用一个身体,在这里她遇见了跟死去男友长得一模一样的李子维。
李子维从头到尾爱的都是黄雨萱,而陈韵如想成为能得到众人喜欢的黄雨萱。
这部剧让人上头的原因,在于它有一个看似无比完美的“莫比乌斯环”,即每个剧情都能严丝合缝地与前面的内容对应,但只有看完最后的反转,你才突然醒悟,原来这样的环,还不止一个,它几乎贯穿了所有剧情,就算把每个人的剧情单独拎出来,居然也能形成一个闭环。
2022年还没结束,年度最佳是可以提前预定的,就是不知道多少人看完之后跟我一样是这个心情。
扒完好剧,进入正题,比甜甜的爱情还要让人上头的是剧中更为复杂的人性。
你是个合群的人吗?为了合群或者不合群,你又做了那些努力?
一、我们不是生来就合群
当大众的声音开始占据压倒性的优势,低调沉默的不再是大多数人,而是不愿开口的少数人。
1.听不见到底该是谁的问题?
大量的个人聚集并不足以建立一个群体,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之下,而且只能在那些特定的情况之下,当一个群体内所有人的情感和想法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群体中个人固有的想法以及他们个性一起消失,这就形成了一个集体。
在孩子时期就戴助听器的莫俊杰,因意外导致一只耳朵听不见,除了李子维,所有人的小孩子都会嘲笑他,说他像个怪物,因为他跟他们不一样。
属于孩子们的群体拥有非常一致的想法,他们排斥所有跟他们不同的人,他们不能接受任何形式的不同,所以莫俊杰不受欢迎,也没人愿意跟他玩。
他由此变得胆小,最开始不敢向喜欢的女生告白,最后也没来得及救下自己喜欢的人,他自愿不听话赎罪,甘愿被愧疚折磨。
2.喜欢上跟自己同性别的人也算有错吗?
个人或许会接受矛盾,进行讨论,群体却永远也不会接受。
喜欢男生的王诠胜在一众男生中的一类,长相偏阴柔,行为很女生,他的细心温柔,被人指责是娘炮,他向喜欢的的人告白,被骂变态。
群体的专制在这里的体现是,用武力让人屈服,可王诠胜并没有,哪怕连父母都很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家的小孩会这样。
他从不向父母诉苦,只是默默一个人承担,最后选择了跳海。
3.不想改变自己难道就一定要被人嫌弃吗?
站在道德制高点的群体,永远要求更好。
话少不喜欢交朋友的陈韵如,其实也没那么糟糕,她每天早起给弟弟做早餐,有空就会去舅舅的唱片店帮忙看店,晚上回家还要照顾陪酒喝醉的妈妈,她很努力很小心地活着,却还是没能让群体接受她。
群体更愿意包容同类,他们对突然变化的异类的要求更高。
可陈韵如并不想这样,她更习惯真实的自己,不想变得面目全非,也不想费力扮演另一个人,于是她选择用身亡结束一切。
不管是莫俊杰或者陈韵如或者王诠胜,他们都没有错,只是那一点的不一样,让他们被打上了异类的标签,从此再也撕不掉。
二、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孤立?
从智慧的层面上看,群体总是要比被孤立的个人的水平低。
以陈韵如为例。
剧中的陈韵如因为性格内向,喜欢一个人待着,就被班上同学指责不合群,在她性格大变成为受欢迎的黄雨萱之后,包容度不高的群体才慢慢的接纳了她。
群体之所以接受她,是因为他们的轻信和容易接受暗示,受欢迎的李子维都关注她,自然会吸引很多人持续对她的关注,而她本身合群又亮眼的表现让群体确认了她是符合群体需要的外向性格, 所以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她。
直到夺回自己身体控制权的陈韵如又变回从前那个自己,弟弟嫌她不够贴心,朋友让她不要别像之前那么阴郁,李子维再一次拒绝了她,这她意识到自己依然不被任何人需要,也不会被爱。
整个群体对她的期待,就是希望她变得更好,鼓励她再努力一点,就能融入大家,但她知道自己根本改变不了,她没办法立刻就变成黄雨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想当黄雨萱,但大多数人都活成了陈韵如,也许以后我们会成为像黄雨萱一样的人...所以,请大家对还是陈韵如时期的我们,多一点点包容。
从这里我们能看到群体对个人的压迫,要么失去特性,彻底同化,要么依旧被群体排除在外,活成个体,在群体眼中,他们就是不用被接受的异类,他们怎样活着,没有人会关心。
如果群体只能认识到简单而极端的感情,要么全部接受,要么完全拒绝,那么被他们排斥在外的异类,等同失去了话语权以及在众人面前为自己辩驳的机会;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声音能被听见,我们会失去看到其它多样性的可能;如果我们不能承认现实,反对偏见,被打上异类标签的人,或许会永远沉默...这也是一种悲哀。
三、怎样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人生需要更深层的意义,这种意义的本质反复出现在过去的伟大故事当中,而那些故事往往讨论的都是在痛苦中成长,而不是追求快乐。
1.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承担尽可能多的责任,主动承担,修补缺憾。
永远不要低估忽视问题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
陈韵如在被杀之前,一直想要消失在这世界上,黄雨萱的到来,改变了她原来的生活轨迹,她发现自己只要假扮成黄雨萱的样子,假装合群,就能得到自己得不到的一切,但她忽视了自己的想法,一昧的想合群,却发现自己根本学不来如何合群,她本质还是陈韵如,一眼就能被别人看穿。
生活的失衡和让她感到了绝望,所以她才会才主动接近要杀她的谢芝齐,当莫俊杰救下她,黄雨萱帮她把一切复原之后,陈韵如的想法就变了。
她不再想着要成为别人,而是决定做自己,她要好好过属于她自己的生活,不会再介怀别人怎样看她,她要好好珍惜那些会把她放在心上的人,不再为是否合群而焦虑。
人永远都在渴望着真实存在的英雄主义,而主动承担责任无异于决定过有意义的人生。
黄雨萱在知道自己是造成陈韵如去世的重要原因后,没有逃避,更没有因为自己的私心,选择眼睁睁不管她的死活,而是在占据陈韵如身体主导情况下,尽可能地开解她,保护她的自尊心,并且告诉她要做自己。
陈韵如的舅舅得知她身亡的真相后,没有埋怨黄雨萱,而是反省自己为什么那时候没有察觉到她的痛苦,他会顺意安抚,但是并不信她,这是很多家长用来应付孩子的招数,也是造成陈韵如去世的重要原因,但他和李子维一样,一直没有放弃想要改变过去的念头,是他们一手促成了黄雨萱的穿越,这才是最有意义的部分。
唯有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弱点,勇敢地面对过去,选择承担而不是逃避,我们才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2.学会看清自己
你需要认清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愿意做什么,然后你会发现,解决自己的问题,也不是很难的一件事。
人们应对过度复杂的世界的方式是精确地专注于自己在乎的事情,而忽视其他一切。你选择性地看见一些你想看到的的东西,识别路上的障碍,除此以外的一切你都视而不见,但是除此以外还包括很多东西,所以你是非常盲目的。
被弟弟占据身体的谢宗儒因为精神崩溃进了精神病院,他是最开始直接导致陈韵如去世的凶手,也是后来差点再次杀死陈韵如的帮凶。
在他的认知中,陈韵如是他的所有物,任何想要伤害她的人都是在跟他抢东西,所以他杀了半夜在公告栏贴陈韵如换衣服照片的女生,幻想陈韵如在等他来结束她的生命。
他只看见他想看到的那一面,忽视了陈韵如其实根本就不认识他的事实,他总觉得自己是被人逼的,父母不认可他,甚至害怕他,他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一手酿造了自己的悲剧。
一叶障目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挡住了事物全貌,阻碍了我们的判断。
谢宗儒从来没有尝试过跟任何人沟通自己出现的问题,他把自己伪装成正常人,骗过了父母,骗过了其他人,可他还是没骗过自己,如果他能正视自己的问题,认清自己,从妄想中走出来,就不会一直活在妄想自己是被害人的阴影中。
3.走出认知困局
想要走出认知的圈套,看见更多,你必须选择好看见什么,忽略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面对的,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黄雨萱没有经历过陈韵如的人生,她不懂为什么陈韵如会那么迫切的想要伪装成她,所以她也和其他人一样,认为是陈韵如自己出了问题,还怪她为什么不试着再努力一点,改变自己。
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源自对现状某种形式的不接受、某种形式的无意识抗拒。
陈韵如真的没试过改变自己吗?只能说这样的改变,让她再一次确认了,真正的自己有多让人讨厌,这样的生活让她感到了痛苦,甚至连她自己也开始讨厌自己,她自愿结束生命,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有人怪她,为什么那么软弱。
一旦你被痛苦所控制,你会想要更多的痛苦。这时你会成为受害者或者迫害者:你要么为别人制造更多的痛苦,要么受痛苦的折磨,或者两者皆是。
莫俊杰的告白和陪伴在一心求死的陈韵如看来,只是同类想要拯救同类,是他可怜她,给予的施舍,错误的认知蒙蔽了她的大脑,让她无法判断真假好坏,她还是不相信有人会爱她,更不信有人愿意对她好,所以她固执己见,想用死来结束一切。
人类的很大一部分痛苦是没有必要的,只要让未被觉察的思维控制着你的生活,痛苦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你需要充分地保持注意力,才能直接地观察痛苦之身并感受它的力量,这样,它就无法再控制你的思维了。
现实生活是混乱不堪、前后矛盾的,很少有什么事情能真正得到解决,但并非每件事都不能被解决。
黄雨萱和莫俊杰一起救了陈韵如,他们将故事彻底改写。
莫俊杰在她坠楼时及时拉住了她,他让陈韵如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是真正爱她,需要她的,而黄雨萱将原本的生活归还给她,抹除了自己存在的痕迹。
黄雨萱的行为,让陈韵如觉得这个世界其实也没有她想的那么糟糕,不合群其实也没有什么,她不再想着一定要成为另一个人,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她选择活成自己。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我们不应在摔倒或者犯了严重错误时打破物理法则,祈求问题能神奇地消失。相反,我们应该对自己发问,如何走出当下的认知困境,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
答案是,相信自己,认清自己,担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活出真实的自己。
结语:或许我们都应该相信,存在的美好,也许可以平衡生命中无法消除的痛苦,那么我们更应该学会,做真实的自己,就算不被人需要,也要好好爱自己,生而为人,都是第一次,不必对谁都感到抱歉,只有对自己负责,才不算枉费生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活出真实的名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