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爱情的最高境界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是什么意思啊?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发,一个是住。发是生觉,住是觉生。心生觉而觉自生,方为无上正等正觉。
为什么要发心呢?因为发心即是生觉,心不发则不生,不生则不觉,不觉则无觉悟可成,亦无佛可成。土石无心,不能觉悟;生命有心,才可觉悟。有心必然发心,不发心即同无心。发心有住,则住于境相;发心自觉,则自住本觉。所以发心而无住,即佛说“应生无所住心”;发心而自觉,即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复制来的《金刚经》内容所说的,应如是住,降伏其心,是指什么心?我们这个心是不是很复杂,我们的心是不是很多状态,心能造天堂,心也能造地狱,心也能成佛,从做到至善圆满的,到做到最不好,最不好的,都是心,都是心最初的这个,它是这个源,等于是根源,就是都是这个心,所以心是很复杂的,应如是降伏其心,什么心需要被降伏,所以《金刚经》是让我们要认识出,佛性如金刚一般,要依靠着金刚的这个佛性,皈依,要皈依,要皈依,反过来说,如果无明的心,无明的心是不是需要被降伏的。所以你比如说,我们安住在这个金刚心状态当中的话,那种种的分别,生灭,就会自然被降伏住。应如是住,这个如是,非常重要,这个如是,也是我们佛性的一种状态,是金刚心的状态,这个金刚的佛性,因为他遍一切处,在佛不增,在生不减,所以通过佛法的修习,慢慢了知,慢慢了知,慢慢的与这个相应,就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了解什么是佛,我们如何去皈依,与佛不相应的心,我们要把他降伏,所以应如是住,降伏其心,应如是住,就是降伏其心诸具体的方法,这个是指什么心呢?这个是指就是金刚心,我们应当安住于金刚心,而令他不要转到生灭,转到有漏的上面去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心经》里,向佛提问题的主角是舍利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金刚经》的主角则是须菩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师父菩提老祖就是须菩提演化来的。《楞严经》的主角是阿难,每人的问题不同,所以佛的答复方式也不同。这一点和孔夫子的“有教无类”是一样的,《论语》中夫子甚至对不同弟子的同一问题回答都是不同的。要弘扬一个宗教文化,那是离不开文学的,文学的境界不好是吃不开的。《老子》和《庄子》除了思想境界高,文字的空灵、文学的境界也一样高。佛为什么又称如来?《金刚经》上有句话,是佛自己下的注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不生也不灭,不动也不静,无喜亦无忧,都是平等,永远存在。修行须知“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后世禅宗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以佛法来讲,心外求法都属于外道。菩萨又是什么意思?菩萨是梵文的音译,它的全称是菩提萨埵。菩提的意思是觉悟,萨埵的意思是有情,如果直接翻译成觉悟有情,就缺少了一点味道,所以采用梵文的音读,简译成菩萨。(金克木先生在《书读完了》中说“萨埵”是人的意思,菩提萨埵是觉悟的人,意思和本解释不一样,本解释来源于南怀瑾先生)佛不是皆空吗?为什么菩萨还要有情?菩萨的境界可以用孟子的话说:“以先知觉后知。”先知先觉的人帮助后知后觉的人。菩萨境界是自己升华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众生,还在苦难中,所以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这种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所谓有情,是大乘菩萨道。“菩萨”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线的一个总称,这也和中国儒家的“入世”之情相同,类似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士情怀,所以大乘佛教在中国最为盛行也是和本土文化有所结合的。《楞严经》上也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南怀瑾(下图)先生说:“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有许多人去求法,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求个法来。法可以求来吗?有法可求吗?这是个妄想!就是烦恼。法在哪里?法在你心中,就是“善护念”三个字。“善护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真正困难的地方。佛法认为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学佛最困难的,就是把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种宗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所谓止住。佛法主持的方法虽多,总括起来只有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一个人思想做到随时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难的,中国有一句话叫“随遇而安”,安与住一样,人很难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现实,永远在追求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也是禅宗说的“当下即是,当念即是”。好好珍惜、把握眼前即是。如何才能安住?无所住即是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说爱情的最高境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