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延毕有什么影响什么情况下选择“延毕”?

原标题:理性看待准大学生们的延毕选择临近毕业,去还是留,这是一个问题。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延毕的话题正在升温,引发不小的关注和讨论。顾名思义,延毕即延期毕业,是相对于学校普遍固定的学业年限而言的。在过去不少人的印象中,延毕是一个更具否定意味的词语,延毕的学生也多被贴上学业不勤、能力不足、缺乏规划甚至游戏人生等负面标签。不管主动还是被动,一旦一个学生选择了延毕,似乎在社会化这场竞赛中已经先输一局。但就社交平台上展露的部分现实来看,当下如此理解延毕显然太过扁平和陈旧了。同样的延毕结果背后,可能是不同的人生规划和考量。当然,不排除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未能通过相应的学业考核而被动选择延毕,但不容忽视的是,有更多的学生出于理性而清晰的人生规划而主动做出延毕的选择,比如参加出国交换丰富学习经历、参加实习探索职业兴趣等。而就算是学业考核未通过,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出于追求更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不愿为按时毕业而降低对自我的学术要求而自愿延长学术时间,总之不宜一概而论。对于延毕的讨论,人们似乎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关于它的叙事,也不再只有“失败者”这一个框架,且大有去污名化之势。对于暂时脱离“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情”的社会时钟这件事,人们显然拥有更高的包容度和松弛感。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其所带来的家庭物质财富的积累,让这一代年轻人有底气践行“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的信条,按照自己所愿掌控人生的节奏,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了更多缓冲的余地。对于延毕,我们大可不必谈之色变,但对于其所提示的一些问题也该投以关注。比如,在当前选择延毕的本科生或是硕士研究生中,虽大部分是权衡利弊后的主动选择,但也是就业现实下减少试错成本的不得已之举。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增加“上岸”几率,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考研、考公考编、实习、写毕业论文、投简历求职多线程行进,当所需时间和精力超过自己所能承载的负荷,延期毕业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对于个体来说,如此选择下,虽然没有按时汇入社会洪流,但成功保住了应届毕业生的身份,稳固了之后的求学求职等优势,而且相比待业备考,这种缓冲式软着陆产生的消极心理感知可能更轻,心理冲击也更小。对于个体来说,延期毕业虽然为更多可能性的实现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但未来依旧是不确定的,而且这一喘息时机也对自身的抗挫力、时间管理能力、求职技巧等提出新的考验。对于显现度走高的延期毕业现象以及学生可能面临的学业、就业、心理健康等困境,学校应未雨绸缪,完善相应的引导和支持体系,提供更灵活、人性化的服务与保障,化解他们的时间焦虑,塑造更积极的学术或就业前景期待,激发他们迎接挑战、追求卓越的斗志与胆识,更顺地步入人生新阶段。也正如教育学者所言,这也启示我们加快探索学制年限弹性化的管理,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考核标准及管理,这也是确保并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光明网评论员)
2023-06-14 17:34
来源:
桃子萌萌哒
我认为有人故意挂科以获取延毕资格的情况确实存在,这种行为通常源于对于高校就业市场的担忧和对于现实压力的逃避。
在社会现实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人将拿到毕业证的时间视作一个关键的节点。然而,条件优越的985毕业生往往会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在就业市场上也并不能轻松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人会将延迟毕业作为一种策略,以期待有更多的时间冲刺自己的职业规划,并最终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
这种选择需要承受一定的风险。因为故意挂科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除非学校教育水平不高或者公正性有问题,否则学生挂科的可能性不大。这意味着,故意挂科的学生不仅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这种操作,还会让自己的学习成绩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学生还要面临一些道德和社会压力,因为他们的行为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未来,也会影响其他人的观感。
因此,我认为故意挂科不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做法。虽然延迟毕业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时间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相信通过其他的方式,如通过公开的学术竞赛、参加各种社会实习、多方面掌握求职技巧等方法,同样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这样,学生既可以避免道德风险同时也可以培养更多的技能和能力,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总之,作为985毕业生虽然压力比较大,但是通过寻找合适的目标与方法,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拥有就业优势并且不会受到心中的良心谴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6月14日,话题#一批985毕业生选择主动延毕#冲上热搜。又是一年毕业季,部分学生做出了另一种选择——延迟毕业。据媒体报道,有的研究生为了以应届生身份找到更好的工作选择延毕;有的本科生因准备考研选择延毕,甚至为此主动挂科。受访者中,连同学就读的学校采取的是学分制毕业,如果学分修够就必须毕业。连同学在大四那年选择故意挂掉一门专业实践课,他也最终“如愿以偿”地以1分之差顺利延毕。连同学表示,“只要不虚度光阴,多一年少一年,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73.1%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有同学选择延期毕业在多数人的印象里,延毕通常是被动行为,因考试挂科、毕业论文没通过、学分没修满或家庭变故等不得已而为之。一旦延毕,学生很容易被人以有色眼镜看待,背负的压力倍增。媒体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有选择延毕的同学。没有修完学分或没完成学位论文是大学生延毕的首因,其次就是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浙江大学医学院党政办副主任、讲师车淼洁的论文《本科生延期毕业现象的透视与解析》,调研了某省4所不同类型高校,记录了这些高校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期间本科生的延毕情况。数据显示,某省城“双一流”高校延毕率约为12.5%,两所省城普通高校的延毕率分别约为6%和7%,某非省城普通高校延毕率约为7%。主动延毕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怎么看?主动延毕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影响?有过主动延毕经历的学生、高校以及用人单位,他们怎么看?牛莉(在研究生二年级时申请延毕):如果是为了躺平,为了多体验一年学生生活,为了逃避就业,为了跟风,实际上却没有什么计划,那就没有必要延毕。姜芸(在研究生二年级时申请延毕):延毕后多出来的时间里,生活有了更多可能性,但不确定性也随之而来。在申请延毕之前,大家要想清楚自己能否接受延毕可能带来的后果,是否能够坚持初心、充分利用时间来实现目标。王栋梁(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选择延毕与否,学生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此外,延期毕业是否会影响自己的未来规划,例如是否会影响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发展,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李可(工作20年的某公司人事):不论是主动申请还是被动选择,延毕在很多用人单位眼中都是减分项。在面试时,应聘者还有机会说明延毕不是因为能力不足的被动选择。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很多有过延毕经历的应聘者在简历筛选阶段就被刷掉了,是主动还是被动,根本没有机会解释。也有专家认为,企业也应尽量增强包容度,给刚步入社会的年轻学生一些缓冲的时间。“应当逐步淡化应届生的身份标签”“看能力、不看毕业时间,为所有年轻人创造更加平等的就业竞争环境。”原标题:《这些985毕业生,为什么选择主动延毕?》阅读原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延毕有什么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