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一个很久以前哪里能买到老师用的教材材?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方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教学设计方案初稿篇一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1、自学生字新词。2、质疑问难。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1、抄写生字新词。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1、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个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3、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想的?1、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计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1、自由读。2、指名读。3、分角色读。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让学生读一读,并试着拟一条人生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等方面去想,然后交流。教学设计方案初稿篇二教学目标:1、能够认读本课2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多音字“转、漂、好”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时建议: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情境图)一个小男孩望天说一说:小男孩在干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你们的想法太好了,那么小男孩到底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就知道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学生怀着期待的心情打开课本。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读通课文。2、认读词语卡片。3、小组合作认字,并奖励小星。4、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可开火车读)认识三个多音字。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1、指名读课文(可分段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后给予评价。2、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瓜儿帮老师想一想好吗?(1)小查理仰着头,是怎样站着的?一动不动(板书)(2)看到小查理一动不动的仰着头,别人是怎样做的?(在文中找一找,把找到的句子读给组内的同学听,看看你们找的准不准)班内交流:胖太太……(带着自己的情感态度读)街上的人……(3)那么小查理到底在干什么呢?(读读最后一段,要读出你自己的感情来呀)谁能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大家读一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充分的个性朗读中,体验文中的感情,领悟其中的道理,感受出文中人们的可笑与无知。四、拓展延伸、回读课文。老师发现有很多同学读完这篇课文都笑了?你为什么会笑呀?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你的同学听吧。(课下记在你的小本本上,这是你的收获呀!)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了解生字的字型、字音、字意。2、注意字的结构,重点区分“买——卖”,强调“止”的笔顺。独立描红写字。在同学的配合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生字,注意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六、课外积累。学生回家搜集有哲理的幽默故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教学设计方案初稿篇三《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将相和教学设计方案 ,欢迎阅读。《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三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1)出示阅读提示: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2)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作标注。三、交流自学情况(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1、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匆?怠罢饪楸壬嫌械愣?∶?。俊?br>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2、渑池之会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3、负荆请罪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四、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一、导入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引导: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三、围绕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1)蔺相如:机智勇敢;热爱祖国;胸怀宽广;顾全大局;(2)廉颇:英勇善战;热爱祖国;知错就改;(3)要求学生想全理由,组织好语言。(4)指导学生朗读蔺相如和廉颇的相关语句。重点语句: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的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四、总结《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使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让他们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在我们的身上发扬光大吧!一、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想: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3、读习作,师生评议。二、编排课本剧:1、选择一个小故事,试演。2、师生品评三、布置作业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选做)有条件的学生看看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教学设计方案初稿篇四两课时。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1、板书课题。2、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资料。学生查阅并介绍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教师可作补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1、《穷人》一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2、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呢?3、学生讨论,汇报: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1、自学:(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生字音形义)(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2、教师教学。检查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指导: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怨与祭上半部不同;魁、虑:半包围结构;裹:上中下结构。理解词义: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蜷缩:身体弯曲的缩着。抱怨:埋怨。忧虑:忧愁担心。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抄写生字新词。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文中重点语句的课件。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1、分析环境描写的句子:⑴ 学生试着说,教师可补充: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⑵ 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2、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⑴ 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① 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② 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③ 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⑵ 学生朗读、交流。⑶ 教师总结: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⑷ 再练习朗读。3、分析渔夫和桑娜的对话:⑴ 学生朗读课文。⑵ 教师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⑶ 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⑷ 教师小结: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四、抓住课题,拓展升华作者用穷人做题目,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理由。教学设计方案初稿篇五9加几的加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能熟练计算了10以内的加法和10加几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生学习各种进位加法的基础。教材采用的是“凑十法”来进行加法计算。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让学生掌握凑十法。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练习。1.让学生了解9加几加法的算理,经历9加几加法的计算研究过程;2.使学生能正确的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选择自已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等能力;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4.在发现加法算式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师:小朋友的歌声真动听,老师想看到你们漂亮的坐姿。哪个漂亮的小朋友给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在下课时间玩的游戏,说说当时的心情。好,那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数学世界。1.师:猜猜今天老师来我们一(2)班是干什么?其实我是带来一个难题想让咱们班小朋友帮帮忙,愿意吗?2.秋游活动,老师买了一些饮料,小朋友帮老师看看?提取数学问题。要求:四人小组讨论,我们可以用小棒当饮料,把每个人的想法说给小组长听,在派一名代表汇报。(通过小组合作,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并且折射出更多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3.汇报生1:一个一个地数;生2:从9接着数;生3:凑十法(9+4=13生一边说师一边演示课件)…(多个小组汇报)4、让学生说说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从而优化算法。1.师:刚刚美猴王一直关注着我们小朋友,觉得学习很有趣,他也要与我们一起研究数学问题。瞧!你想到数学问题了吗?(出示9个桃子,8个苹果,6个梨的图片)。1)生:桃子和梨一共有多少?梨和苹果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和苹果一共有多少个?2)选择你喜欢的问题解决。指名汇报:生1:我解决…9+8=17,我是这样想的…生2:我解决…8+6=14,我是这样想的……(练习稍有梯度,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同时让知识更具系统性)2.小结揭题:今天我们创造了什么数学知识?(9加几)师:现在小朋友用自豪地语气说说你都会9加几。老师祝贺你们研究成功,这节课满意吗?不过有一点点美中不足,黑板上的算式有点乱,谁有办法?9+9=18 9+4=13 9+5=14 9+7=169+8=17 9+3=12 9+2=11 9+6=151)有序的排列;2)找规律:(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等规律)这节课我们帮老师用数学方法解决了饮料问题,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在小朋友的平时生活中有9加几的数学问题吗?把它记录下来,作成数学知识小卡片。这节课的设计是本着以下几个理念进行地:首先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又能为生活而服务,感受数学与生活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其次追求算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课堂实践中不乏有精彩的火花,例如:有学生在计算9+8时会这样计算:9可以分成4和5,8可以分成3和5,先算5+5=10,再算3+4=7。同时又应该看到算法优化的重要性。第三,在练习设计上,注重人文,面向全体,让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兴趣参加练习,并且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问题。还要深入挖掘教材,把简单的数学知识升华到数学思想的高度。教学设计方案初稿篇六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3.有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1.识字、写字。2.抓住描写景色美丽的句子,了解小洁的行为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特意准备了一份礼物,想送给你们,看一看吧。(出示课件)礼物——几张清澈湖水的风景图片。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答)提示课题板书课题:清澈的湖水学生齐读课题( 读好“清澈” )1.师: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大家快打开课文27课,自由的、放声的读一读!读的时候把句子读顺,同时勾出你不认识、或者读音拿不稳的字宝宝和词宝宝。2.检查学习情况,出示课件:读一读,认准生字。写一写,会读并会写字词。过渡句:这些字宝宝啊孩子们都认识了,现在它们跳进了小洁姐姐的船里,和小洁姐姐一起去欣赏那美丽的风景,我们也去看一看吧。1.第二自然段,(出示课件)学生欣赏两岸的风景,师问:你们看到什么?觉得这里的山石怎样?谁能把你看到的美景读出来?2.第三自然段,读课文。师问:小洁姐姐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丢了吗?(没有)为什么不丢呢?你能找出描写湖里美丽景象的句子吗?(出示课件)抽生读,自由读,为什么小洁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师旁白(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这时,你荡舟湖上,与湖水贴得那么近,湖水是那么的清,而天上的蓝天、白云、山峦又如此的清晰。此时你们有什么感觉呢?3.第四自然段,师读课文,学生勾出喜欢的句子。师问:小洁姐姐还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吗?(教师抓住“攥着”和“生怕”理解句子)她为什么害怕面包纸掉进水里呢?(小鱼)谁来读一读写小鱼的句子,从这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带着体会读句子。孩子们,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小鱼嬉戏,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啊?板书:景色优美。景色多美啊,小洁姐姐从想扔面包纸到攥着面包纸到生怕掉进湖里,孩子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洁是个怎样的孩子?(生说)是啊,小洁姐姐才不会把这美好的的景象破坏呢!看,那边的孩子在干什么?(读四自然段的后面部分)师问: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美丽景象被破坏了,体会小洁的心情。)孩子们,你们喜欢哪个孩子呀?为什么不喜欢扔香蕉皮的小孩呢?如果是你们,你们会怎么做?孩子们,你们想知道小洁姐姐是怎么做的吗?4.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小洁姐姐是怎么做的。(抽生用表演的形式上台饰演小洁姐姐)5.学到这儿,孩子们,(出示课件)如果你是湖面的游船、水中的小鱼或是岸边的景物,你的感受会怎样?发挥你的想象,帮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想一想,怎样才能让所有的人都来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教学设计方案初稿篇七1、 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2、 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3、 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精读、摘录多媒体、录音机两课时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1、 师生同读(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2、 师生同赏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喜欢的词语 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 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 无意识的、无情感 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3、 师生同写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4、 师生同绘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作业布置:⑴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⑵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链接交流;:朱自清简介、朱自清作品诵读、赞美春的文章朗读比赛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春盼、来、近(总领 全文,开启下文)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水(涨)太阳(红)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坐、躺、打、踢、赛、捉——人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色——像火,像霞,像雪味——甜味(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灯、人、房屋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课后记: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本文,更要在诵读中体会美感。此外,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课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教学设计方案初稿篇八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读的实践,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另外,在本教学设计中,围绕“亲情”这个主题,通过扩展性阅读,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加深对“亲情”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同学们,你们喜欢礼物吗?从小到大,你都收到过哪些礼物,是谁送给你的呢?(学生畅谈)2.这些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它们将陪伴着你度过快乐的童年。我们的学习小伙伴冬冬也和你们一样,收到过很多亲人的礼物。她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就是《礼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板书课题)(由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2.读给同桌听一听,让同桌指出自己的不足,并根据同桌的评价再读课文。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听。(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认读生字新词,并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4.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短小浅显,易于朗读,易于理解,因此,课堂上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而应放手让孩子们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2)分小组朗读,并派代表在班上读。(3)班级赛读,评选班级“朗读能手”。2.质疑、讨论:(1)“小小的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亲人期盼什么?(引导学生抓住每节诗的内容展开讨论,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领会每件礼物寄托着家人的关爱和期盼,也知道“我”从每一件礼物中所领悟到的生命的灵动,时间的宝贵,自然的秀美,知识的广博,世界的精彩。)(2)为什么把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的礼物比喻成“春雨绵绵”,不比喻成夏雨或秋雨呢?(引导学生明白,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播种希望,才能有所收获。亲人送给“我”的礼物中包含着亲人对“我”的期望和深切的教诲,它们就像“春雨绵绵”无声地滋润着“我”的心田,引领着我一步步成长。)3.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评选“背诵能手”。4.回忆一下亲人们平日里对你的关爱,仿照课文前四自然段说一段话,把你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自己练说,小组内说,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掌握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另外,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亲人的关爱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那我们如何回报亲人的爱呢?读一读下面这篇《树的故事》,把你的感受跟大家说一说。小组讨论:(1)你们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2)如果你要送给亲人们一件礼物,你会送什么?树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棵大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儿玩。他爬到苹果树上吃苹果,躲在树阴里打个盹儿……他爱那棵树,那棵树也爱跟他玩。时光流逝,小男孩渐渐长大了,不再来树下玩了。一天,男孩回到树旁,一脸忧伤。树说:“和我一起玩吧!”男孩回答:“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不再爬树了。我想要玩具,我想有钱来买玩具。”树说:“抱歉,我没有钱……但是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拿去卖,这样你就有钱了。”男孩手舞足蹈,把苹果摘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去了。男孩摘了苹果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树很难过。一天,男孩回来了,树喜出望外。树说:“和我一起玩吧!”“我没有时间玩。我要做工养家,我要盖房子来住。你能帮我吗?”“抱歉,我没有房子,但是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来盖房子。”男孩把树枝砍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去了。树心满意足地看着男孩的背影,然而,从那以后,男孩再也没有回来。树再次寂寞和难过。一个盛夏,男孩回来了,树雀跃万分。树说:“和我一起玩吧!”“我很伤心,我越来越老了,我想去划船,让自己悠闲一下。你能给我一条船吗?”“用我的树干去造一条船吧。你可以开开心心地想划多远就划多远。”男孩锯下树干,造了一条船。他划船而去,很久没有再露面。终于,多年以后,男孩又回来了。树说:“抱歉,我的孩子,可惜我现在什么也没法给你了。没有苹果给你吃……”男孩回答道:“我也没有牙去咬了。”“没有树枝给你爬……”“我老得再也爬不动了。”“我实在什么都给不了你了……我惟一留下的就是我的枯老的根了。”树流着泪说。“我实在再也没有什么需要了,只是有个地方歇一下就好了。经过了这些年,我太累了。”男孩回答道。“好吧,老树根是歇脚的最好地方了。来吧,坐在我身上歇歇吧。”男孩坐了下来,树开心得热泪盈眶……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当我们年幼时,我们喜欢跟妈妈和爸爸玩……当我们长大后,我们离开他们……只在当我们有求于他们或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们才回家。无论如何,父母总是一如既往,有求必应,想方设法让我们开心。(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任选以下两项作业内容,独立完成。1.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读一读,背一背诗歌。3.参照课文前四自然段写一段话。4.写一写你读了《树的故事》后的感受。教学设计方案初稿篇九①认识8个生字。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和执著。③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①文字幻灯片。②补充阅读材料。●读题设疑,整体感知①(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读一读,大胆推测一下,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②到底谁的推测正确呢?让我们快速读课文。●初步阅读,读通课文①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②出示生词,指导读准确:婴儿、疑惑、坚毅、平坡、边缘、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③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研读,体会人物精神①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图画批注,看你能找到几条原因。②小组内交流。③全班交流:a.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b.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c.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精心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④在同大自然搏斗中,占有愚公移山,今天,这位普通的农民以同样的精神在荒凉的山坡上创造了一块菜园。请你用自己的话夸夸这位父亲。(如,您的身上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没有土,没有肥,您都想办法解决,真了不起。做任何事如果都像您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肯定会取得成功。您下定了决心就不辞劳苦地付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您虽然平凡,却有一种伟大的精神,才创造了荒凉中的奇迹)⑤父亲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他身上那种执著、坚持不懈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下面就请同学们任选一段你认为最能体现父亲这种精神的段路,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读给大家听。●探究写法①作者是如何写出父亲的这种精神的?(典型事例,具体描写人物的言行)②拓展阅读《两根指头的声音》。●附录包利民黎枫是一个高中生,我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他正打着响指,声音清脆悦耳,我看到他只有一只右手,左臂空空荡荡,更让我吃惊的是,他的右手仅有两根指头,他竞用仅有的拇指和食指打出响指!当我们成为朋友后,我渐渐地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9岁那年,他因顽皮触碰到高压线,从此失去了左臂和右手的3根手指。开始的时候,他万念俱灰,年少的他心中充满了绝望。后来在父母及老师的开导下,他才渐渐平复下来。有一次,一个伤残人报告团来作报告,父母打算带他去听,好让他知道别的伤残人是怎样奋斗的,以此鼓舞他的斗志。他很高兴。可第二天他又不快乐了,父亲问他原因,他说:他们做报告时,我怎样为他们鼓掌呢?父亲看着他的眼睛说;两根指头也可以鼓掌呀!那几天,他学会了打响指,听报告的时候,他以打响指代替了鼓掌。有一次他和同学们讨论理想,大家异常激动,有个同学站起来,两手握紧拳头大声说: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拼搏,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黎枫的眼睛黯淡了,他的理想也是成为一个企业家,可他却不能像那个同学那样用双手去拼搏。回到家中,他一直闷闷不乐,在母亲的关切下,他讲了白天发生的事。母亲没说什么,默默注视了他一会便转身向门外走。忽然,一枚硬币从母亲手中落到了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忙跑过去,把那枚硬币拾起来还给母亲。母亲握着那枚硬币说:孩子,你看,拾起钱两根手指就足够了!他一下子愣住了,心中的震撼是无法形容的。他对我说: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拼搏不只用两只手,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健全的心!再一次看见黎枫的时候,他正用两根手指熟练地操作电脑。我们谈了好久,临别的时候,他打了一个响指和我再见。是啊,即使上天只给你两根手指,你也可以用它扼住命运的咽喉!教学设计方案初稿篇十师:课前老师想进行一个小调查,都有谁的父母买过彩票?有没有中过奖?中了彩之后他们的心情怎样?请用一个词来表达中彩时的心情吗?是不是每个中彩的人都会这样惊喜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叫《中彩那天》。(师板书课题)。师强调“中”的读音。(生齐读课题)1、中彩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请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读了课文,你觉得比较难读或容易读错的字音,请你提醒全班同学。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学懂,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指名汇报。3、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词语,这些词的意思你明白了吗?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中彩那天》,那么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中彩那天的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文章的3-8自然段。请学生自由读读3-8自然段,注意读得准确、流利。读后想一想,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还不懂。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试着提问题,小组进行讨论解决。3、提问题,解决问题师:你们都提了些什么问题?(生:为什么父亲中了彩还不高兴?生:我不理解母亲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师:中彩了,我们应该是欣喜若狂,喜出望外、激动、兴奋才是,可是同学们看看图中的父亲,他高兴吗?这又是怎么回事?父亲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出示句子1)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师:这个道德难题是什么?请学生仔细阅读,想一想,并和小组的成员说一说。师:这个道德难题难就难在是留下奔驰轿车,还是还给库伯,让我们一起走进父亲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当我迷惑不解的时候,母亲让我看了什么?(出示句子2)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请学生齐读。这句话中连用了(3个看)从这三个看中,你又看出了什么?谁能走进这位父亲的内心世界。师:“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从这句话请你们揣测一下父亲用橡皮擦掉k字时会想些什么?(出示崭新鲜亮的奔驰汽车图)师:面对如此的奔驰汽车,父亲确实想把它留下来,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再想一想,如果你是那位父亲,如果你是以一人的工作承担起家庭责任的父亲,如果你想把这辆车留下来,你会为自己寻找怎样的理由,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能把汽车留下来的理由,作个记号。(出示句子3):“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指导读:“梦寐以求”要读出那种迫切想得到的心情,“自己”要重读)指名汇报:用上句式:因为……所以,也许我可以……师:面对一辆如此充满诱惑力的车,同样是面对这些看起来如此堂而皇之的理由,汽车是留还是还呢?从这“淡淡”的k字上,可见父亲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这句话怎么读呢?“淡淡”应读得慢一些,显得意味深长(师范读--生齐读)师:这就是父亲所面临的道德难题。父亲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有没有作决定呢?师:父亲的道德难题解开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生读九自然段)师:为什么父亲打了电话后就显得特别高兴?请同学们联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读一读。(出示句子4)“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你怎样理解母亲这句话的?师:虽然别人不知道这件事。父亲有将车据为己有的好机会。但是,“诚实、有信用”的做人原则又不允许父亲把车留下,所以父亲选择了还车。(引读)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生)最富有的时刻。“最富有的时刻”是什么意思?(生:是说父亲摆脱了道德难题,战胜了自己,坚持了诚实、有信用的原则。)师:这个道德难题就是作一个人的——诚信。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两句话。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心里。我们已完全被父亲的这种诚实打动,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的富裕当然重要,但是精神的充实、具有高尚的情操,才是生活快乐的真正源泉。文中,还有一个人物也是我们所要好好琢磨的,下节课我们一起再来研究。1、熟读生词和课文。2、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想一想,把它写下来。教学设计方案初稿篇十一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三课时。同学们,我们的成长渗透了多少师长的心血,不少同学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著名作家刘绍棠在《》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1·播放课文录音。2·带着是一件什么事便作者难以忘记老师的恩情的这一问题自读课文。读文时字字入目,读准字音。3.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姥姥念叨戛然而止引人入胜身临其境4·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课文。(2)卡片正音。念叨炊烟茂盛邻近娓娓动听歇脚往事心田滋润身临其境1·学生通读课文。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是如此)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第二段(第2一7自然段):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第三段(第8一9自然段):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1.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姥 lao( ) 炊 chui ( ) 歇xie ( )nao( ) cui ( ) xi ( )2·填字成词。身( )其境 ( )人入胜 ( )生难忘 ( )( )动听 教( )之恩 戛然而( )3.认真诵读课文。1·抽读生字卡片。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细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段。(2)这一段简洁明了,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回忆往事的?(那年)(3)概括这一段的意思。(4)用陈述语气读这一段。2·细读第二段(第2一7自然段)。(1)、指名读第二段。(2)、阅读思考,初步感知人物形象。①第2自然段的描写虽然简单,但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流露了作者对田老师的敬佩之情:17岁就开始教书,足见出道早,经验足;口才、文笔都很好,说明他能说会写,才学出众)②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他再绐一年级上课)③他为学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他把《一去二三里》这苜诗编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娓娓动听是什玄意思?(形容田老师说得生动,使人爱听)④故事与小诗有什么关系?对于刚人学的孩子来说,这故事有意思吗(故事巧妙地把小诗的诗句意思串连讲解出来。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个故事有教育意义,教育他们要爱护花草)⑤从哪儿看出我听得人了迷?联系上下文理解身临其境、戛然而止。(我听得人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联系上下文身临其境的意思是田老师讲的故事很有吸引力。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⑥作者用有如春雨点点的比喻是要说明什么?(田老师教技艺高超,作者在四年中听了上千个故事,受到老师的教育熏,从内心发出对老师的赞美)(3)指导朗读。从这几个自然段的阅读中,你们觉得田老师教课有什么特点?(田老师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的心田播撒知识的种子。)我们应该怎样读?(深情地回忆,对老师的赞美、怀念之情要自然流露)指名试读,自由练读,女生齐读。3·细读第三段(第8、9自然段)。(1)齐读第三段(2)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仍然、像那样恭恭敬敬、行礼、深深感谢、教诲之恩、终生难忘)(3)儿时的一位乡村小学老师为什么这样令作者难忘?(启发学生再次回顾人物形象,田老师才学出众,教学技艺高超。40年后,老师虽已年迈,作者恭敬地行礼,表达了一片尊师之情)(4)指导朗读这一段记叙有如浓墨泼洒的重笔描绘。老师的教诲使作者如浴春雨,终生难忘。让我们带着深情对老师唱一苜赞美之歌。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5)小结并板书。难忘:像40年前行礼深深感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辨别组词。娓( ) 炊 ( ) 歇 ( )诲( )尾( ) 吹( )息 ( )海 ( )2·订正下面一句话中的错别字。他先把这苜诗念一篇,又连起来讲一篇,然后,遍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起来。1·朗读课文。2·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3·这篇课文有什么特色?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1·本文生宇是什么结构?(左右结构)2·看看左右两半所占比例各有什么不同?3·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注意左右比例。注意歇左半边的写法。4.学生练习描红。 1·读一读,再抄写。念叨 炊烟 茂盛 邻近 娓娓动听 歇脚 往事 心田 滋润 身临其境2·照样子,写词语。例:歇歇脚恭恭敬敬3.读句子,然后用带点的词语造句。(1)田老师先把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娓娓动听王林的口才真好,她,我们都听得入迷了。(2)我听得入迷了,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嘎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身临其境读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我仿佛,直到时钟的丁当声把我唤醒。教学设计方案初稿篇十二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多媒体课件。 绘画纸,水彩笔(或蜡笔、油画棒) 1、和三个孩子打招呼(复习生字:宋涛、陈丹、赵小艺)2、说说在写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同学注意的,自写生字。 1、大声读课文,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2、请你起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好吗?(生读,课件随机出示)(相机出示句子比较,引导学生用句式说话。)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我画得怎么样?(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教师课件出示。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你能让我们听到风的声音吗?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好,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师课件出示)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句子比较: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旗子里。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指导方法同上,引导孩子说出“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3、三个孩子都画出了风,你最喜欢谁?为什么?4、再次和他们打招呼,巩固生字。5、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都很了不起,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体会)6、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 1、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填一填画下的那句小诗。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2、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师总结,表扬:你们想得多妙呀,看得多仔细呀,说得也真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就由我来朗诵一下这首小诗,作为送给你们的礼物吧。(师朗诵)四、总结延伸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其实,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在经过第一次的教学和反思后,教案做了一定的改动,可以说,第二次的教学是非常成功的。我们的教学,希望能让全体学生都在“成功体验”中发展,在第一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了“成功体验”,在写小诗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他们失去了信心,越写越糟糕,这让我体会到,一个成功的学习活动程序设计,不仅需要为教学提供具有逻辑递升意义的操作主线和基本环节,还需要充分考虑每一个环节的操作细则。首先便是要妥善安排学习难点的突破时机。另外,在评价时应突出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评价,在评价中感悟不同方式的优劣,使学生形成方法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创造新方法的能力。在第二次的教学中,第一句小诗的呈现不再是由我帮着学生“挤牙膏”似的挤出来,而是由我直接呈现,我对学生们说:“老师很佩服赵小艺,她能把看不到摸不着的风画出来,所以我昨天晚上特别想了两句话来形容她的画,可是我不知道哪句更好,请你帮我选一选。”于是我在课件上为学生呈现两句句子: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旗子里。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很显然,学生们在进行了比较之后,就能指出第二句比较好,并且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词“飘扬的”,一下子就突破了难点。在后面的配诗时,学生就表现得极为活跃,能张口就说,且说得相当流利。这是值得高兴的,这也说明学生对文本理解是透彻的。真正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另外,对于拓展方面的目标分层的改动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学习目标进行差异性分解,就是要同时考虑到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继续发展需要,既要考虑到学习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也要考虑到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具有自主选择最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有的学生不能当堂展开想像马上画出风来,他们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而有的学生画得很快,画完了就没事干。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后,一些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我让他模仿书中三个小朋友的样子画风,能力中等的同学,则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画风,而能力相对较高的同学,则让他们在画完风后还用上“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的句式写写自己画的风。学生们都分别忙碌起来了,有画的有写的,不一会儿,我就收到了许多五彩缤纷很有创意的画,令人欣慰的是,还有好多同学交上了为自己的画配上的小诗句:生:风来了,风把胸前的红领巾吹飘起来了,风藏在胸前飘动的红领巾里。生:风来了,风把妈妈晒的衣服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起来的衣服里。生:风来了,风把沿海地区的楼房吹倒了,风藏在吹倒的楼房里。生:风来了,风把大树吹断了,风藏在吹断了的大树里。生:风来了,风把树叶吹得摇摇摆摆地飘下来,风藏在摇摇摆摆飘落的树叶里。生:风来了,风把地上的纸片吹飘起来,风藏在飘起来的纸片里。生:风来了,风把小草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草里。生:风来了,风把花儿吹得点头笑,风藏在点头笑的花儿里。生:风来了,风把风筝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荡的风筝里。生:风来了,风把湖水吹皱了,风藏在皱着的湖水里。……这是学生为他们的画配的小诗,真得是让人想不到,多么丰富的想像力,他们能超越文本中三个小朋友的思维,能画出无形的风来。这一课让我想了很多,他们的心灵在接受着外在世界的洗礼的同时,仍然保持着我们成人所没有的那颗童心。所以他们的发现才会让我们惊奇,让我们感叹。教学设计方案初稿篇十三第二教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菩萨兵》。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第一节,知道藏族同胞吃尽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好好观察课文最后的这幅图,你能告诉我你看懂了什么吗?二、学习第8、9两节:1、学生看着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描述出当时的情景。(军民一家亲)2、请你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哪几自然段描写的是图上的情景?(8、9两个自然段)3、指名读最后一节。理解“菩萨”对藏族同胞来说,意味着什么?出示藏民伏地膜拜的照片,师讲解藏民对菩萨、对佛的崇拜。故事中藏民们把红军比作他们所崇拜的菩萨,这是对红军们最高的评价。4、部队刚到藏民居住地时,藏胞们都早早躲进了深山,不敢露面。怎么到后来夸奖官兵是“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呢?”转变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呢?三、学习第2到7节。菩萨最大的特点就是心地慈善,从哪里可以体会到红军官兵的菩萨心肠呢?引到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以做如下引导,相机进行教学:本来是来这里做什么的?(休整)他们休整了吗?他们在这里做什么了?1、找藏胞: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围绕以下问题朗读、感悟a、“怎么受得了呢?”是什么意思?b、藏胞在山里为什么会受不了?(估计学生能说到山里很冷、很潮湿,身体受不了,山里没有足够的粮食会饿着肚子;山里有野兽出没,可能会受到伤害等)c、从朱德总司令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朱德担心藏胞的身体,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2、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a、出示:“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a、了解“节气”。b、理解朱德总司令“急”是因为担心藏胞耽误春耕,急藏胞所急。b、课件播放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朗读。a、朗读朱德同志在春耕动员会上的讲话。b、引导学生理解浅层次的“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c、想象说话:如果你是一位藏民,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想些什么,怎么做呢?c、师述:是啊,所以藏族同胞们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园时,还看到了什么呢?引出“院子干干净净、土地平平展展。”d、他们看到这一切,会怎么感激朱德和红军战士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并进行角色扮演)e、师述:是啊,千言万语,在此时都汇聚成了一句话,出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四、拓展写话:1、同学们,一晃到了秋天,收割时,藏族同胞会想些什么呢?再次出示“开花、结果”这句话,理解深层次的“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的含义。2、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藏胞们想请你们替他们给朱德和那些红军战士写封信呢,你们愿意吗?3、简单教学书信的写法,写书信。五、作业:1、将《菩萨兵》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2、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跟同学交流。教学设计方案初稿篇十四1、认识生字“乖”“凭”“职”“痒”“淘”“辟”“勃”;会写“性”“格”等13个生字;积累“无忧无虑、任凭、尽职、屏息凝视、温柔可亲、抓痒、丰富多腔、变化多端、稿纸、踩印、梅花、跌倒、撞疼、开辟”等15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能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找出作者喜欢猫的文句与他人交流。4、会用“任凭……也……”、“非……不可……”、“无论……也……”造句。5、能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培养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1、课文插页的挂图。2、课前发动学生带来自己家饲养的宠物或喜欢的小动物图片、照片等。2课时。1、课前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图片或照片贴在班级的墙上,临时布置一个小小“动物角”。2、同学们,从你们带来的照片来看,大家都非常喜欢小动物,老师也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们想见识吗?(师挂上课文插图)这小家伙,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让我们一起来呼唤它吧!师板书课题:猫3、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家猫,而是作家老舍先生家里的猫,它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1、请学生各自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感受的地方请标注记号。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互抽字卡,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检查、巩固生字新词。3、出示填空题:这是一只_________的猫,我是从_________看出来的。⑴ 学生默读课文,独立完成上述填空题。⑵ 学习小组(4人一组)交流,尔后全班交流。(预设:若学生回答既古怪又可爱的猫,师此时应进一步启发:猫的古怪表现在哪里?猫的可爱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若学生认为这是一只有趣好玩的猫,师不必追求答案的唯一,可因势利导,追问学生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1、细读第一自然段:尝试用“……既……又……,……既……又……”的句式来归纳猫的古怪表现。2、出示两个句子,深入理解,体会猫的古怪特点: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⑴ 用自己的话说说“任凭”“屏息凝视”“非……不可”的意思。(建议:“屏息凝视”用表演的方式来突破。)⑵ 从这两个句子中,你体会到猫的什么特点?⑶ 用“任凭……也……”“非……不可……”口头造句。3、用个别读、师问生答式、赛读、齐读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4、自由读第2、3自然段,说说这只猫还有什么古怪之处?⑴ 生自由轻声朗读第2、3自然段。⑵ 理解“丰富多腔”与“变化多端”。(“丰富多腔”可采用全班协同表演的方式加以理解。)⑶ 出示: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① 让学生把“无论……也……”与“任凭……也……”换词,问:能否把二者对调?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异同。② 用“无论……也……”练习口头说话。③ 体会第二自然段的写法:a、这一自然段写什么?段中的“:”号有什么作用?“冒号“前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b、仿照这一自然段的写法,展开合理的想象,将“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说具体。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a、师范读,问:同学们,你们感受到猫的古怪了吗?b、生齐读,营造师生赛读的氛围。 1、师:这是一只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又多么目中无人,胆小时什么都怕,胆大时又勇猛无比的古怪之猫,老舍先生的笔墨真是酣畅淋漓,让我们一同来把这些文字“录进”脑际吧。2、说说该怎么记诵比较快。 1、熟记并书写田字格中的字。2、背诵课文1~3自然段。3、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4、选做:尝试用简笔画把这只猫的古怪样画下来,并用简单的文句说明。 1、指名背诵课文的一、二、三自然段。2、听写本课的部分词语。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评议:小猫的“可爱”,你感受到了吗?2、挑战前面朗读的这位学生,学生再评议,尔后全班齐读。3、比较并积累词语:⑴ 谁能说出与“生气勃勃”相似的词语呢?(生机蓬勃、生机勃勃)⑵ 这些词语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建议用造句的方式加以比较。) 1、这哪里是在写猫,分明是在写自己家里那个淘气的小孩。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老舍先生是非常喜欢他描写的那只猫的,你能举出例子来说一说吗?2、学生再读全文,用笔描画。3、指名学生交流。4、师生共同朗读学生交流的文句。1、指名学生朗读课后提供的“阅读链接”。2、与课文相联系,说说课后选编的两只猫与老舍笔下的这只猫相比,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3、师小结:要想写好小动物,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⑴ 要对小动物充满喜爱之情;⑵ 要细致观察小动物,并能恰当想像;⑶ 要能找出小动物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进行细描。 请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用一两段话把这种小动物的特点记述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这份教学设计重在凸显以下特色: 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注重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抓住“古怪”与“可爱”,通过品重点的关联词、成语等,采用换词比较等的方式,以词推进到句与语段的学习上,环环紧扣,“步步为营”,在亲近文本中,触摸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学了第二自然段的总分关系的写法后,要求学生以此为蓝本,将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文句进行扩充“补白”,既立足文本,又寻求有效的“读写结合点”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本份教学设计能有适当的预设,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应对策略,同时还能设计一些填空类的题目,引领学生有效地深入学文,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通过知识的系统复习,沟通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发现并整理乘法表中的规律,能正确、合理、灵活地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2.在经历整理、找规律、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规律美。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对乘法口诀进行整理与复习。人教版教材第101页第2题主要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借助乘法数表巩固乘法口诀,使得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二是发现规律。通过观察发现乘法数表中的规律,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并感受其中的思想方法。三是运用规律。应用发现的规律完成一些变式练习。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学生已系统地学习完了表内乘法,对乘法口诀基本上都已熟悉,学生基本上已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的含义,也进行了关于乘法口诀的各种形式的练习。  重点难点  重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发现乘法表中的规律  难点:  运用乘法表中的规律进行填数  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一、建构乘法数表  1.出示1、4、9、16、25、36、49、64、81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9个数宝宝,我们一起轻轻地读一读这些数。  生读  师:这些数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乘法口诀、乘法算式  2.揭题:今天我们要对表内乘法进行复习,板书:表内乘法复习  3.沟通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的联系  出示空的表格  师:你看得懂这张表格吗?如果现在要把9填在表格中,你知道它在哪儿吗?为什么填在这儿?  生可能有:1×9=9?????9×1=9?????3×3=9  师:1×9=9?和?9×1=9都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3×3=9呢?  师:9我们找到了3个位置,那16呢?你又能找到几个位置呢?  指名上来指一指  师:猜他可能想到了哪句口诀?  根据生的交流板书:四四十六????二八十六  师:看来有时候看到一个数可以让我们想到两句不同的口诀。  师:那你知道二八十六可以计算哪两道算式吗?四四十六呢?为什么二八十六可以计算两道算式,而四四十六只能计算一道算式呢?  生:四四十六是同数相乘。  师:二八十六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画图表示它的意思吗?  生画图后展示  师:看来二八十六既可能表示2个8相加,也可以表示8个2相加。  4.指导填表  师:1、4、25、36、49、64、81这7个数宝宝,它们的位置又在哪儿呢?你能找到它们的位置吗?  师:看到25,让你想到了几和几?看到36呢,你又想到了哪句口诀?  指名指一指,师课件演示7个数宝宝的位置。  师小结:看来想口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这些数宝宝的位置。  5.独立填写表格  出示要求:  ①想一想,怎样填又对又快。  ②查一查,是否已全部填对。(同桌检查)  ③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师:你觉得怎样填可以填得又对又快?  指名交流,生交流师课件演示  师:我们可以一行一行地填,也可以一列一列地填。  师:现在你能独立完成这张表格吗?我们来比赛看谁填得又对又快,计时开始。  生独立填写后同桌检查。(预计4分钟)  师出示完整的口诀表  师:说说你是怎么填得那么快的?引导学生说出口诀和顺序。  师小结:看来乘法口诀非常重要,想口诀可以快速完成表格。  活动2【活动】二、探究规律  1.自主探究规律  师:刚才在填表格的时候,有很多小朋友发现了许多秘密,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看谁找的规律多。  活动规则:  ①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②与同桌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2.反馈:  预设:①横着看,第一行逐渐加1,第二行逐渐加2……  追问:你知道为什么第二行为逐渐加2吗?  生:第二行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  师追问:第5行会逐渐加几?  师小结:横着看,第几行就是几的乘法口诀,所以就多几。  ②竖着看,第一列逐渐加1,第二列逐渐加2……  追问:你知道为什么第四列为逐渐加4吗?  生:第四列都是与4有关的口诀。  追问:第8列会逐渐加几?  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演示  师小结:竖着看,第几列就是几的乘法口诀,所以就多几。  师:原来横着看和竖着看的规律是一样的(课件将两张横看竖看的表格合并在一起)  师小结:不管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第几行或第几列就会多几。  ③斜着看,1、4、9、16、25、36、49、64、81都是同数相乘的积。  生说出相应的口诀。  师:这些口诀能计算几道乘法算式?为什么?  师:斜线上的这些数都是由两个相同的乘数相乘得到的积。像这样的数叫做正方形数。  师:1、4、9、16、25、36……都是正方形数。?想一想,还有哪些数也是正方形数?  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正方形数。  3.师:认识了这些特殊的正方形数宝宝,我们再来看看这张表格,如果以这些正方形数为界线,仔细观察斜线两边的数,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4、9、16、…、81这一斜行两边的数是相同的。  课件演示把它沿着这一斜行对折,引导学生观察重叠在一起的数都是相同的。  师:原来,斜线左边的数和右边的数是一样的,那这张表只要记一半就可以了。  4.出示乘法口诀表,沟通乘法数表与乘法口诀表的联系。  师:其实这和乘法口诀表是一样,同样我们只要记住这45句口诀,就可以计算81道算式。  活动3活动】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我们先由数想到了乘法口诀表,并在乘法表中找到规律,并应用规律填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2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1. 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今天的草莓特别新鲜,我买了一些准备分给大家。你认为怎样分才是最公平的呢?什么是平均分?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1.6个草莓,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  2.怎样列算式?  3.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  4.7个草莓,每人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人,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平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  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 如果每人分4个草莓,8个草莓,9个草莓?10个草莓?11个草莓?12个草莓?分别可以分给几人?你们会分吗?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咱们就拿起手中的学具代替草莓分一分。  2.生动手分。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  4. 你能将下面5个算式分类吗?  84=2 (人)  94=2(人)1(个)  104=2(人)2(个)  124=3 (人)  114=2(人)3(个)  5.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1.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习  (1)完成课后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练习十四第1题。  (3)( )6 = 5 ( )  2.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十四第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没有余数 有余数  62=3(人) 72=3(人)1(个)  陈娅《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余数  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  84=2 (人) 94=2(人)1(个)  124=3 (人) 104=2(人)2(个)  114=2(人)3(个)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口算:  50-20= 85-40= 79-6=  2、36+23的竖式算法 ,写出来,算一算,说一说要注意什么?举个数位不对齐的反例,讲清数位对齐,其实就是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即 个位加个,十位加十…… 指着正确的式子讲解,一定要让学生彻底明白 。  二、情景导入,合作探究  1、师:哪位同学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个城市举办的吗?(北京)  哪个国家赢了呢?(出示主题图,生:中国。)  2、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生:根据获得奖牌的数量)  3、根据图中美国和俄罗斯的金牌数量,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减法数学问题吗?然后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解答,(呈现美国和俄罗斯金牌数量表格)  生: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或俄罗斯比美国少多少枚金牌。  列式:36-23=?这个减法算式怎么计算呢?开动脑筋,看谁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收集学生做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在黑板或多媒体上展示。  预设:有的同学把它变成咱们过去学过的知识去算:36-20-3;30-20+6-3;36-3-20……  有的同学利用了竖式加法的方法,让学生展示,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注意什么?  老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好吗?为什么要数位对齐,不对齐可以吗?比如36-3(错误写法)。此处重点处理,让学生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就是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个位减个,十减十,百位减百……  最后揭示课题,这就是今天咱们学习的新知识――不退位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体现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在尝试、思考和交流合作中掌握计算方法和算理。  三、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数学小诊所:(这样计算正确吗?)  三、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四、 布置作业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课――开始上课之前,问大家几个问题:看看谁比较聪明,好不好?  第一,这学期到目前为止,我们重点学习了什么知识?(除法)  第二,除法呢,我们经常用哪一个词来形容(平均分),对于平均分的问题,我们经常用哪些语言来说明呢?或者说是怎样的题目是平均分:  1、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几个;2、每几个为一份,能分成几份。  下面,我们来看这几道题目:  1、48个梨,平均分成6份,每份多少个?(除法算式是?)  2、36颗糖,每4个分一袋,能分几袋?(除法算式是?)  3、11朵花,每3朵摆一盘,( )  A、有剩余 B、正好分完  你知道摆了几盘吗?还剩下几朵?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道题完整的描述一遍呢?  11朵花,每3朵摆一盘,摆了3盘,剩余2朵。  二、观看图片,引出活动  (主题图)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  问题: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2.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1(个)  ?  余数  你能用语言来描述下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吗?(也就是说你能不能把这个算式结合这道题组成一段话)  “余数”的来历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刚刚从猿猴转变成人,他们以打猎为生.可是猎物常常太少,他们必须把食物平均分开,否则就会有人饿死.但是在分食物的时候,人们经常发现:每个人分到相同数量的食物以后,还会剩下一些,可是这些食物又不够再分一次,于是这就启发了后来的人们认识到数学除法运算中的余数。  (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5  设计说明  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入手,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基于以上理论,本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从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解运算顺序。  本节课充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创设了乘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信息,由乘车人数的变化引出问题,列出算式,借助情境,明确加减混合运算所表示的意义,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信息整合的能力。  2.自主探究,讨论交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本节课的教学,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的不同之处,明确有些算式的竖式书写不能用简便写法,从而总结出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探索中获取新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8+25+18=      76-29-35=  请两名同学板演,师生共同订正。  师:连加、连减按什么顺序计算?  (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乘车的例子来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发现信息。(出示教材28页例3情境图)  师:看,一辆公共汽车到站了,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先让学生找出图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再完整地说一说图意。  (2)整合信息,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整合信息,提出问题:车上原来有67人,到站后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3)组织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几个不同的算式:  67-25+28=  67+28-25=  28-25+67=  (4)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①提出质疑:67-25+28这道题与前面所学的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是什么?能不能直接口算?如果不能口算,那该怎么办?  ②分组讨论:如何笔算67-25+28。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合作讨论计算方法。最后把本组讨论的方法记录在练习本上。  ③汇报成果,比较评价。  a.每组选派出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板书各种方法)  b.引导观察,对比两种计算方法。  师:比较上面的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总结:对于加减混合运算,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的形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  (5)反馈练习:完成教材28页例3的填空部分。  2.课件出示例4:72-(47+16)=____  (1)启发性提问。  ①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这道题有简便的书写格式吗?大家试试看。  (2)学生尝试计算,小组内交流。  (3)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正确和错误的计算形式指名汇报,然后指导学生评价订正。  3.反馈练习。  (1)完成教材28页下面“做一做”。  (2)让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后师生共同订正,指名汇报计算过程。  4.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例子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三109页例2,练习二十二第十二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并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2、能简单分析和预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用不着格表示几个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记记录单  种 类轿 车面 包 车客 车货 车  辆 数  (2)学生记录。  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反馈时如果学生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强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4、制作统计图。  (1)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5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  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三者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一~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8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二第一、第二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  1、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动物运动会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电脑展示动物运动的情景)  师: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  师: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情况,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情况?  2、揭示课题:  板出: 统计  二、自主探究,学习复式统计表  1、探讨收集信息的好方法  师:要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习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  2、汇报:(让学生体会用“正”字法记录、收集信息更简便、更科学一些)  3、学生用“正”字法记录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电脑展示动物赛跑过程、学生记录)  4、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  各种动物参加跑步情况统计表  种 类小 兔小 狗小 牛小猫  只 数  各种动物参加跳高情况统计表  种 类小 兔小 狗小 牛小 猫  只 数  1、识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好见解?  师:把这两个表编成一个表,那么这个表应反映哪几个内容?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学生活动)  师:哪个学习小组愿意汇报?  只 数种 类项 目小兔小狗小牛 小猫  跑 步  跳 高  2、填写复式统计表  师:怎样把数据填入表里呢?请同学试一试(学生填写、汇报、检查)  3、比较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比较简单,它们反映运动项目只有1项,我们称它为单式统计表,而后面这个统计表反映2项运动项目,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  4、简单的分析、交流  师:从这个统计表你发现了参加跑步的有多少只小兔?  师:参加( )的( )只数最多?参加( )的( )只数最少?  师:你还能发现了什么?  5、结:(略)  三、应用、拓展  1、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  师:你还想统计什么?  师:那我们来统计小兔、小狗的跑步成绩。(电脑出示统计表)  小兔、小狗参加跑步成绩情况统计表  只数时间 种 类1秒- 2秒3秒- 4秒5秒- 6秒7秒- 8秒8秒以上  小 兔  小 狗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兔、小狗1000米跑所用的时间,那同学可要记好!(电脑逐步展示裁判员汇报运动员的成绩,学生记录,并填入表中)  你还想知道小牛和小猫的成绩吗?  师: 那我们在这个表再添上两行,同学们会填吗?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略)  五: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一题。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  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到校呀?为什么你们会按时下课,按时来上信息技术课呢?什么时候你们回家呀?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出学校运转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回家。引导同学们找出学校是怎样有规律的运转的。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任务一:创建表格  老师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电子版和打印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几行几列。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一致通过后,由同学们自己来制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师巡视指导。  任务二: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填写表格。  任务三: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提问: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制作表格中的文字和同学们表格中的文字位置好像不太一样哦?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漂亮一些呢?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单元格”对齐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不明显的差异,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同学们既然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制作出你们班的课程表呢?希望同学们课下的时候证明给我看,下节课的时候展示给老师看好不好?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同一班的同学做出好的作品,对全班同学都是一种激励,老师就是要以此来激发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制作表格,向好的同学看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制作的表格相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的还不太一样,是哪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留作课下讨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解决一下,看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水平。  五、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9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新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应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我特做如下设计:  1、为新知做好知识铺垫。  复习能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散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适时、适度地安排复习,在“短、精、新”上下功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使后面的“好戏”顺理成章。在课前复习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两道复习题目,旨在唤起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我首先出示一组加法与乘法的对比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加法与乘法的意义有所不同;然后设计一道与新课密切相关的题目,既能复习乘法和加法的意义,又能为新课中画图解决问题做好知识铺垫。  2、在自主探究中经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与获得数学结论同样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思考、操作等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找出两道例题的异同,并动笔尝试计算。然后设计了“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分组讨论、设计摆学具的方法,将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使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接着让学生说出两幅图的意思,突出理解乘法和加法的意义,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正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直接写得数。  5+4=    6+6+6=    3+4=  5×4=   6×3=    3×4=  (引导学生说出每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看图列式计算。  ■■■■■■■■■■■■  ■■■■■■■■■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关于乘法和加法的一些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审题,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复习乘法和加法计算题,为本节课做好知识上的铺垫,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的知识。  ⊙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读题,对比两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例7  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预设  生1:两道题目的数量相同,所求的问题相同。  生2:(1)题中的4表示4排,5表示每排有5张桌子;(2)题中的4和5都表示桌子的张数。  2、自主解题。  (1)提问:根据刚才分析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打算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预设  生1:(1)题是把4个5加起来,可以列乘法算式。  5×4=20(张)  生2:(2)题是把4和5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5+4=9(张)  (3)讨论: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摆一摆,表示出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明确原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0  对称图形  山东省济南市经八路小学 李静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8页内容。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图片)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图片)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 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 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 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
字母A√
1 ×  梳子×
五角星√
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 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 正方形(4条)  3. 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平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平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难点: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必做  1填一填  (1)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2)12根小棒,每3根围一个三角形,能围几个三角形?  选做  2想一想,写2个除法算式  (1)三五十五  【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含表内除法的竖式)的书写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和笔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继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即余数为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  在除法计算中,能够整除的是少数,有余数的除法是大量存在的。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鉴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这种密切联系,以及考虑到通过操作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本单元从三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相应地,具体内容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教材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有余数的除法是今后继续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等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为用一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并且这部分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因此,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继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教学年段的调整,教材在编排的层次上有以下变化。首先,不断将有余数的除法与刚学习的表内除法的两种情况对比呈现,并借助大量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同时体会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关系。其次,将除法竖式的教学安排在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突出了引入除法竖式的必要性和作用,同时为试商的教学作好准备。最后,单独编排试商的例题,突出试商的方法:求商时要想几和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且小于被除数,并且保证余数小于除数。同时,为保证试商的准确性和速度,教材在练习中还增加了单项练习,如练习十四第4题和第6题等。  2.教材编排特点  在教材内容的具体编排上,教材体现了如下的编排特点,从而使得知识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体现了更科学的数学知识的结构。  (1)注重操作直观等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与表内除法单元借助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理解除法的编排一致,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继续借助操作等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如,例1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又如,对于除法竖式的理解,也是借助操作,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竖式中的每个数所对应的操作中的具体对象,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在解决问题的例6中,同样借助画图这一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其中余数所代表的事物,进而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  为帮助学生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主要体现为下面4次对比。  第一次是例1中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第二次是例1、例2中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第三次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对比。借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与横式的对比,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书写方法,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第四次是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与表内除法的竖式的对比。借助操作,在对比中帮助学生继续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理解竖式中余数0的含义。  由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针对难点增加教学试商的例题,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本单元在求商的方法上的编排,与表内除法的试商是一致的:都是先通过操作分物得到商,然后再探索求商的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在本单元中,例1~例3中的商都是通过操作分物得出来的,从例4开始离开具体情境直接用竖式计算,这就必然要用到算法。这个算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在编排上,例4直接利用除法竖式,要求学生想乘法口诀,找出与除数相乘积最接近被除数而且小于被除数的那个数,这个数即为商(通过余数小于除数加以判定)。这样的数学,既教给了学生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又为后面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了基础,因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等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就是多次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  (4)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并继续落实“四能”目标。  加强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四能”的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修订后教材的一大特色。通过这样的编排,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清晰的线索和可操作的教学思路。具体到本单元,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5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用“进一法”确定问题的答案;例6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继续通过“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等提示,使学生经历审读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回顾与反思等全过程,并通过呈现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又可使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此外,结合相关的例题和习题,教材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长此以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  三、教学建议  结合前面的阐述及本单元知识的特点,下面对教师教学提出一些总体的教学建议,供教师进行实际教学时参考。  (1)借助(几何)直观促进学生的理解。  几何直观是《标准(20xx)》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用图想事,借图促思,据图说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而几何直观正好凭借其直观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形象的图形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突破学习难点,揭示问题本质。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充分运用(几何)直观,具体体现如下。  首先,借直观帮助学生建立最基础的概念。例1~例3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这些例题的教学都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其次,在解决问题中注意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明白解题的缘由。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往往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学生理解题意的过程,实质上也包含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这些往往都需要借助直观。如例6中题目的呈现、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乃至最后对余数含义的说明,都借助了直观的手段。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借助直观,让学生学会利用图来描述和分析问题,将数学问题转化成直观、形象的图,以清晰地“看到”数量关系,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2)将操作、口算、竖式相互结合,实施“有来有回”的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除法常常经历如下面左图的表征过程。这种表征是单向的、有去无回的,学生只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却没有经历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因此,当学生遇到竖式不会书写时,不能用具体的动作表征来支撑。笔算是“直观的算理,抽象的算法”,若不能沟通学具操作、口算与竖式表示的笔算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能将直观的学具操作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的表象操作,学生就难以真正掌握算法、理解算理。为此,建议在帮助学生理解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法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下面右图的表征过程。  在上面右图中,横框中所表示的是除法意义的语义表征、动作表征、符号表征,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斜框中所表示的是符号表征中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竖框中则是本节课要建立的动作表征与另外两种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  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应建立分的过程(操作表征)、口算的过程、竖式的书写过程(符号表征)以及语言表达过程(语义表征)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算理,降低学习难度,此种方法特别适合于中等及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  (3)认真了解学生学习除法竖式前的知识基础。  正如前面在编排特点中所叙述的,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知识基础是学生对于平均分及表内除法的理解,因此,其掌握情况直接影响本单元的学习。为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应通过复习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同时通过复习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直接的了解,确定好教学的起点。  尤其是在教学除法竖式时,更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些前测,了解学生对除法竖式都有多少了解,以确定教学时需要突破的“点”。比如,在教学前,我们曾通过如下题目对学生进行过前测。题目如下:有15枝花,一个花瓶插5枝,可以插几个花瓶?  调研时,要求学生分别通过操作、算式表达、写出心目中的竖式三种表征方式解决上面的问题。其中算式表达和写竖式两种表征方式的调研结果如下。  在算式表达方面,学生列出的横式有:15÷5=3(个),15-5-5-5=0。其中,第一个式子是一般的除法横式;第二个式子用的是减法,体现了逐次减的过程,虽然没有写出结果,但能看出学生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在让学生用自己心目中的除法竖式表征时,学生列出了如下的除法竖式。  从上述几个竖式中可以看出,学生列竖式时明显受到了加、减法竖式的影响。第四个算式虽然出现了“”号,但从表达的形式上看,这位学生仅仅是见过除法竖式,但对这种算式各部分的含义并没有理解。  从综合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能够解决需要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但基本上都不了解除法竖式。究其原因,这与除法竖式的特殊性有关。这也是除法竖式的教学之所以成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原因之一。教学时,应对此加以重点处理,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增加课时,以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真正地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也可以补充一些除法竖式形式演变的史料,以促进学生的理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P68、P69。  教学目的: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拐弯数。  教学过程:  一、信息汇报  汇报收集到的有关1000以内数的资料。  二、探究新知  1、数的认识。  1000有多大?(估计说不清)  大的数往往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咱们看看电脑演示。  动态演示P68例题1。  (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  边演示边数。 怎么数的?  (2)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  边演示边数。 怎么数的?  (3)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为什么?  边演示边数。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2、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0  10个十是100  10个一百是1000。(板书)  观察后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学习  任务:  [1]数数(100――1000以内)  [2]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3]汇报。小结  4、数数练习。  [1]集体数,P68 做一做  [2]数数接龙游戏  5、猜数游戏  三、生活中的数。说说生活中1000以内的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5  设计说明  1.抓住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认读时间的具体方法。本设计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探究交流的时间,在认、读时间的基础上总结出读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确定。时针过了数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过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  2.结合学习错误点,展开针对性指导。  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面对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善于捕捉,灵活处理,以新的观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对其进行新的探究和实践。本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发现意识,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钟面模型  学生准备 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6时的钟面)每天早上闹钟一响老师就起床了。同学们看看闹钟上现在是几时。(学生观察,读出6时)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就是6时。  师:同学们,你们是什么时间起床的?(让多名学生说说)  师:同学们的起床时间有的不是整时,也不是半时,那么该如何认读这些时间呢?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整时和半时的读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是整时也不是半时的时间的读法,也就是认识几时几分。(板书:认识几时几分)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的谈话,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由学生内心的需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观察探究、自主学习  1.教学例2第一个钟面。  师:同学们,现在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1)小组交流,学生汇报。  (时针指向4过一点,是4时多;分针指向1,是5分,所以钟面上的时间是4时5分)  (2)师小结: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3)教学写法:表示分钟的数要占两位,如果分钟数不满10,要在分钟数的前面加0。如4时5分,分钟数不满10,在分钟数的前面加0,即“4:05”。  2.教学例2第二、第三个钟面。  (1)学生先试着读出来,再写出来,小组交流一下观察4:45这个钟面时应注意什么。  (2)指名汇报,教师强调。  (时针在4和5之间,看起来接近5,但还不到5,差15分到5时,也就是4时45分)  3.师生共同总结读时间的方法:要读出一个时间,先看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设计意图: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环节思考、探究读几时几分的方法,再加上教师适当的说明和点拨,既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观察探究,解决疑难  1.情境描述:(出示7时5分的钟面图)这是小芬的起床时间,(出示6时55分的钟面图)这是小兰的起床时间。这两位小朋友谁起得比较早呢?  2.同桌讨论。【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相关文章: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02-25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12-1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7-28小学数学教案02-24小学数学试讲教案09-27小学数学教学教案11-10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2-07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2-24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02-2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里能买到老师用的教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