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道和德的含义道德的含义一共有几种解法?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道德经 上德下德《道德经》到底讲的是什么?为什么老子一方面说众生平等,没有善恶对错之分,一方面又把道德分出了三六九等?大家好,我是藏甲,今天我们聊一下《道德经》的第38章,也就是《道德经·德篇》的第一章。之前,我们讲了“道”,老子的“道”可分为天道、地道、元气之道、圣人之道,由“道”就产生了“德”,所以德也有天德、地德之分。德是由道提炼升华出来的,如果我们将“道”比喻成燃烧的蜡烛,那么“德”就是这根蜡烛所发出的光。老子的“道”分为天道、地道。天道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道则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由天道、地道就引出了天德、地德,其中天德在上,老子称为上德。地德在下,老子称为下德。上德的特性是“不得到”。就像天一样,无论我们给它什么,它都不要,偶尔会有几朵云,但最终也会变成雨水,落回到地面。与之相反,下德的特性是“不失去”。就像大地一样,任何物体的最后归宿,都是大地。无论是天空飞翔的小鸟,还是枝头摇曳的小花,或者是空中漂浮的微尘,它们最终都会落到地面。天什么都不要,它空无一物,所以称之为天空。地什么都要,埋藏万物,所以称为地藏。万物在地藏中轮回转化,所以在佛家有地藏王菩萨和转轮王。天道的特性是产生万物,万物生长靠太阳,也靠先天元气,元气散于万物之中,万物因而获得生命,生命从无到有,都是上天所赐,所以上德是有德,就是使万物有生命。地道承载万物,包容万物,孕育万物,也化解万物,万物在地藏中,尘归尘,土归土,所以下德是无德。有形的天道,是日月运行之道。无形的道,是元气运行的天道。元气运行可分为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上升阶段是万物生长的阶段,体现的是天道中的“仁”,所以是上仁。元气下降的阶段,是回归地下,守母的阶段,体现的是天道中的“义”,所以上义。道德仁义,都是元气运行的自然规律,属于“道”的内在品格。其中上德是无为的,天就在哪里,万物自然生长,老天什么都没干。元气上升的阶段的“仁”,它的表现是“有为”,但它也是指“无为”,它只是每年都来,将元气散于万物之中,除此之外,它什么都没做,它没有特别关爱某一种生物,也没有特别讨厌某一种生物,这就是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元气下降阶段的“义”,是有为并有所为的,它将先前播撒出去的元气,重新聚拢,一同归于地下。老子认为“仁政”的播洒,体现的是“道”的无为,而“义”将元气聚拢,会导致万物没有元气的支撑,而失去生命,所以“义”是“道”的有意为之,是有为的体现,所以,无为会使万物生,而有为会使万物死,历朝历代,凡是以无为治天下的,都能开创出盛世。道德仁义,是道在运行时,所产生的的必然规律,属于道的内在品格,除此之外,人们又总结出了“礼”,礼是道德的外在表现。老子认为,如果将一个人的修为比喻成一棵大树的话,那么道就是隐藏在地下的根,德是地面上的树干,仁义是树干上的枝,而礼则是树杈上开出的小花。鲜花虽然好看,但它华而不实,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君子应该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以上就是老子在本章所讲的内容。老子在《道篇》的开篇讲到了上德不德和下德不失德,只不过在那时,他写作“恒无欲和恒有欲”,有欲无欲,配有德无德。——藏甲——《道德经》第38章:老子的上德、下德、有德、无德,分别指什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经中的道和德的含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