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光信息芯片芯片 介绍海光信息芯片芯片的技术和应用?

随着5G时代的来临,我国网络建设也开启了迅速发展模式,当下,许多5G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为此,各大芯片企业也在不断发力。海光芯片作为市场中的一份子,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科技能力,规划服务器产品。近两年发展来看,关于“芯片”的讨论也是越来越激烈,各国更是针对芯片业务做出了一定调整。我国众多芯片企业更是抓住国产替代的机遇,加大芯片相关技术的研发,促使芯片快速崛起,更是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视线。海光芯片作为主角之一,更是获得了产业资本对海光芯片技术和业务前景的认可。然而,美国作为半导体行业的发源地,芯片制造却呈现衰退趋势,这不得不让美国重新思考芯片行业的未来发展。同样,我们中国在半导体领域起步虽然较晚,但是在半导体领域取得的成绩是相当不错,不过要与其他很多国家相比,我们国家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虽然我国芯片少魂一直是短板问题所在,所谓的芯便是指芯片,而魂是指刻机。但是在美国打压的情况下爱,我国对于芯片是十分支持的,2020年国家大基金斥巨资投入超过300亿到半导体领域之中。例如,我国的紫光芯片、海思芯片等产品,不仅在芯片研发和渠道反馈获得重大确认,更是有望成为国内解决CPU芯片大规模市场化的唯一路径。并且伴随着国内芯片方案不断成熟,规模化上线服务器产品,有望大幅度提升公司服务器市占率和毛利率。当下,相信国内众多芯片企业将继续不断提升芯片业务能力,共同推进国内芯片的技术进步,稳固国产芯片的科技竞争力。努力将芯片制造成为中国的新里程碑,海光芯片将未来可期。发布于 2021-01-14 10:45
  过去的2022年,几乎对全球芯片半导体厂商都是不太友好的,疫情和地缘冲突还是拖累了全球的经济,甚至出现了经济疲软、衰退的信号,尤其是全球的芯片半导体板块,从2020-2021年的“缺芯”到2022年供大于求。事实上,2022年全球头部的芯片半导体公司下调业绩预期也印证了“芯片寒冬”。  今年1月底,芯片巨头英特尔(INTC.O)公告了四季度及2022年全年的业绩,根据公告来看,公司第四季度营收为140亿美元,同比下滑32%;净亏损近7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46亿美元;2022年全年营收631亿美元,同比下降20%,净利润为80亿美元,同比2021年的199亿美元相比下降60%。除了因特尔,其他头部芯片企业的四季度业绩也都不尽如人意。2022年三季度,多家芯片大厂都下调了盈利预期、库存周转普遍走高,英伟达、美光等国际芯片巨头纷纷下调了下半年和全年的盈利预期,其中,美光四季度营收同比下滑约20%至66.4亿美元,为两年多来的首次下滑,低于市场预期,净利润14.9亿美元,同比大幅下滑45%,也低于市场预期。  芯片半导体的未来在哪?  AIGC崛起 能否温暖芯片半导体寒冬  年后由Open
AI 开发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
GPT大火出圈。火爆到早期吸引马斯克投资,微软注资100亿美元,更是使得谷歌、百度也都争相布局。毫无疑问,在计算机、互联网行业,Chat
GPT的诞生正在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浪潮。国内资本市场一众相关的A股上市公司短时间吸引了大量资金追捧,一时间风光无限,整个产业链都被热炒。  但是抛开非理性市场炒作,Chat
GPT概念的背后的底层逻辑更值得思考。  不仅仅需要机器学习、编程算法技术,最大的潜在需求是对算力和数据中心的建设,正如《流浪地球2》中的量子计算机“550W”和背后的数据中心,超强算力和庞大的数据中心才是对AI技术应用最强力的支撑。  算力的提升与CPU、GPU密切相关,其背后巨大的需求市场几乎是可预见的。更重要的是芯片巨头AMD已经给出了答案,从公司2022年的业绩中可见,公司受到整体经济和板块不景气的影响,虽然传统的PC和游戏等业务营收均出现下滑,但AMD的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可以达到17亿美元,同比逆势增长42%,这背后正主要得益于EPYC(霄龙)服务器处理器强劲的销售增长,而该处理器正是用于升级完善数据中心的算力。  根据数据来看,国内CPU和GPGPU细分市场规模合计可以达到500亿以上,其中GPGPU市场预期可以达到40%以上的年均增长;CPU行业增长估计较平稳、增速也能超过10%,国产份额不到5%。而且,在国产替代大背景下,国内信创+数字化,使得整体国内微处理器行业增长空间更大,国产替代带来的市场份额提升空间相当可观。  而在国产服务器处理器中,海光信息(688041.SH)的实力值得关注。  AI+信创 海光信息的危与机  在芯片设计中,以CPU、GPU、DSP等大芯片为主自然也成了国产替代领域最受关注的细分领域。作为“国产CPU六君子”之一的海光信息,在2022年成为第二家登录A股的上市公司,目前市值在1200亿元左右,是国内独立芯片供应商、处理器龙头企业,公司主营是研发、设计和销售应用于服务器、工作站等计算、存储设备中的高端处理器。产品包括海光通用处理器(CPU)和海光协处理器(DCU):海光CPU系列产品兼容x86指令集以及国际上主流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海光DCU系列产品以GPGPU架构为基础,兼容通用的“类CUDA”环境以及国际主流商业计算软件和人工智能软件,可广泛应用于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商业计算等应用领域,简言之,其CPU产品正是提升计算机算力、加快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速度的核心。  根据公司分产品来看,公司7000系列处理器是近些年主打的产品,营收增速基本保持在100%左右,而海光7200是业绩增长主力,相比之下7000系列更趋于高端芯片,主要面向关键任务和数据中心关键应用、海光5000系列和3000系列分别为中端芯片何低端芯片,均是面向边缘计算服务器、工作站应用等。海光CPU目前并非面对PC端,而是用于服务器,核心场景在电信运营商、金融、互联网等领域;另一个核心场景是工作站,主要应用场景为工业设计和应用、图形图像处理等。  然而,比较亮眼的是海光信息2021年新增的8000系列处理器。一方面,这块是海光的DCU产品,属于GPGPU的一种,而GPGPU是一种特化版的运算芯片,通过GPU多条流水线的并行计算来实现CPU大量计算。其算力优势,GPU也逐渐被产业和市场视为更适合应用于大数据处理、商业计算等计算密集型应用领域以及人工智能、泛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也正是目前最火爆人工智能软件Chat GPT背后提供最核心的算力支持。有传言称Chat
GPT背后导入了至少10000个NVIDIA高端的GPGPU,虽然真实性不得而知,但Chat
GPT大概率使用了GPGPU来支持算力,此前就有观点表示,GPU的并行计算更适合数据量爆炸的AI场景,由此可见,GPGPU的市场空间可能会非常大。  而且另一方面,海光的DCU系列深算一号已经在2021年实现商业化应用,为公司贡献了2.39亿元的增量营收,虽然毛利率仅有34.84%,仅仅是成熟7000系列产品的一半多,但随着深算二号的研发和应用,未来公司在GPGPU相关产品的业绩增量预期还是比较强的。  虽然海光信息的研发方向及商业应用价值较高,且业绩的增量预期也相当高,但是公司的潜在风险也相当之大,目前最大争议就是核心环节的自主不可控。  海光信息CPU产品基于x86架构,性能起点较高,生态支持好,技术门槛和时间成本低,但依赖海外技术授权的供应链风险较大,极容易被“卡脖子”;从生产模式就可以看出很多环节仍然受制于人:  为了确保x86授权不外泄,上游将芯片的核心设计授权给海光微电子,并提供建议的SoC架构布局,而后海光微电子向海光集成电路提供芯片设计平面图,期间互相反馈修改意见,统一后由授权方的工程师审核修改,批准后海光微电子将最终版设计平面图交给光集成电路,并准备接收订单;海光集成电路向海光微电子订购晶圆、硅片,此时海光微电子联系代工厂进行代工制造(海光8100采用7nm先进制程的Fin
FET工艺尚需要向三星或台积电订货);代工厂交付给海光微电子后进而将完整的硅片卖给海光集成电路;海光集成电路在国内完成封装后在市场销售成品处理器。  单是7nm先进制程的晶圆,国内目前就无法量产,公司在成本控制上处于被动,更何况核心设计都是受制于上游授权的设计方,如果出现“制裁”等黑天鹅事件,收回授权或将严重影响公司业务。  全球AI产业发展窗口期,叠加国内信创数字化赋能,确实给国内芯片半导体、计算机软硬件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机会,但现实也摆在面前。海光信息已经是国内较强的CPU与GPGPU的生产厂商,无论技术水平还是上市公司盈利及业绩预期等;相比于海光“同门师兄”的龙芯中科  (688047.SH),虽然龙芯中科产品的技术自主可控性较高,但在技术和性能上距离国际一流水平尚有一定距离;包括近期被热炒的“中国英伟达”景嘉微(300474.SZ),被视为国内GPU第一股,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先不说其技术上暂且不及头部,单从“军用转民用”来看,能否实现还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光信息芯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